时间:2023-09-18 17:0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校园德育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它有着和课堂教学相同的教育目的。积极有益的活动为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和精神追求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构建和谐的活动氛围,设计既有学校特色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活动,形成独特的、立体的、多元的校园活动体系,将对职业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而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在中职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等,这一切相当于要求学生在重成绩的同时,还要重德育。而适量地开展积极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十分有利。
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只有体验才有理解,只有理解才有发展,才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果。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要想使校园活动对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就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活动的过程之中,应树立长期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因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使德育工作更加富有吸引力,实施更加顺利。
校园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这是常规的课堂教学不能胜任的,也无法代替的。培养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实践能力,要求学校必须正确看待当前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科学地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地分析,对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进行改革。惟有如此,校园活动才能收到实效,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校园活动才能健康、稳定的开展下去,德育才能真正的渗透到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学生心中。
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在德育方面接受到正确积极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德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着正确积极的方向。这样便起到了双管齐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校园活动对青少年德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因此这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调理清晰方法分明地得到发展德育的成果。
关键词:午间静校;德育教育;实效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每年新入校的学生千名。一方面,在每年的军训中,我们发现学生都表现不错,能以军人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觉自律行为慢慢减退,有些毛病也故态复萌,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一个有效平台,让军队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严谨求实等优势能够延续,并帮助学生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提高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午间学生走出校门,贪图便宜方便,在街上无证摊贩处就餐,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一部分学生午餐干脆不吃,用父母给的午餐钱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家长十分忧心,多次向学校提出能否由学校组织进行管理。学校也发现午餐时段这个平台具备长期固定的长效性,全部学生都能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参与难度不高的易行性等特性。
于是学校经过研讨,决定启用午间就餐休息这一时段,改良相关形式,突出教育优势,全力打造“午间静校”品牌活动,将“午间静校”活动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以“午间静校”为切入口,以活动促行,以活动冶情,推进校园德育教育实效。
做法
1.科学研讨、挖掘优势
午餐休息时间是个常规时间,以前没有利用起来时觉得时间短、效果差,貌似不值得下工夫。可是经过学校科学研讨,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2010年,学校决定改良相关形式,扬长避短,做出以下决定:
(1)在午餐休息时间进行“午间静校”活动,其中核心内容为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
(2)统一就餐时间为12点—12点30分,每班级安排值日生领取全班的饭盒,进行分发,随后全班统一就餐,全过程保持安静。学生统一就餐标准为6元(从2011年9月起临时调整为7元,贫困学生由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由学校食堂按照营养食谱统一制作,以一大荤、一小荤、两个蔬菜套餐组成,饭和汤按需求自打。统一就餐做到四统一:就餐品种统一、就餐时间统一、就餐方式统一、就餐纪律统一。
(3)统一午休时间为13点—13点20分,每班级学生回到各自教室,统一在各自座位上进行午休。统一午休做到两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安静。
(4)在“午间静校”活动中突出三个特性:一是全员性,“在活动中育人”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这项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参加,班主任参加,校领导、校中层、食堂人员都要参加,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榜样;二是规范性,“没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规范,通过活动的长期熏陶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重要性,把遵守规范的好习惯带入职场;三是整体性,一个人做得好固然不错,但是只有一个班、一个专业部、乃至一个学校都做好才是真的好。学生要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协调、学会互助、学会团结,知道集体的前进需要个体的协作努力。
确立目标:“午间静校”活动要力争成为南京一流、江苏一流、乃至全国一流。
2.制定规范、统一要求
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只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成不了合力。
学校以学生工作处牵头,联合后勤保障处、专业部,在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主要有这四句话:一是“音乐指挥口号无”,即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均由音乐变换进行指挥,做到一切指挥听音乐;二是“建制保持全程在”,即学生在教室就餐及午休均保持班级建制,全程全体参与;三是“安静进行纪律守”,即学生在活动中要保持安静,一切按照规范来,遵守纪律;四是“天天到位坚持久”,此项活动一天两天进行易,长久进行确实有难度。但是越有难度越要坚持。这项活动有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的不理解,认为多此一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做下去,成效会说明一切。
3.宣传到位、培训全面
只有了解“为什么”,才会思考“怎么做”,才能进行“做什么”。
学校“午间静校”活动宣传紧紧坚持以理服人,不搞强压硬逼。通过校园广播、校会、班会,大力宣传活动意义。使学生明白:活动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安排,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需要安排的一项有益的运动。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需要知识,需要技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学生要明白参与活动是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严格自律精神等有莫大益处,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一大途径;让家长明白,学校做这项活动并不是为了增加食堂收入,而是为了把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饮食、远离不良场所、好好休息提高上课效率;让教师明白,集体就餐就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贫富差距不应该在学校出现。
为了把活动开展好,学校的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全面进行。以校务委员会为首做好宣传发动、阐明意义;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做好活动为先,坚持行动;以学生处、专业部为主的校中层主抓班级培训、督促指导;以班主任为主抓班级综合训练;以任课教师为主抓协助训练;以学生处小干部为主抓示范训练;这样就为活动培训组成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全员参与的训练体系。为活动进行提供了有效地组织保障。
4.量化管理、激励竞争
量化的目的不是以分数定高下,而是更好帮助各班级发现差距,迎面赶上。
学校组成校领导、中层、教师的评分组,对全校活动进行检阅评分,充分调动了各班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有效促进了活动质量的提高。评分也计入班级综合考核中,使得各班级对活动非常重视,保持活动在高水平进行。
成效
1.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学生的的积极性、自觉性、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协作意识感明显增强;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更加高昂;集体观念,纪律意识,自控能力等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结起来就是: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行动一致,团结每一天;执行到位,规范每一天;调整状态,高效每一天;心无旁骛,专注每一天。
2.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午间静校”活动实施下来,学生的午餐品种科学多样,营养趋于合理。学生的午间休息等到了保证,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缓解,从来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形成了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2010年全省身体素质测试,学校学生素质明显强于其它学校学生。校运动员队也多次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中团体成绩名列前茅。
3.校园的良好风气明显形成
上课专心、活动有序、集会安静、听从指挥、文明有礼等,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2010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与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思考
1.落实理念,坚持不懈
“午间静校”活动看似简单易行,但想做好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午间静校”活动之所以取得了些成绩,就是校领导的重视落实在行动中,只要人在学校,就一定来到活动现场,共同参与;就是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师生共同活动、师生共同提高;就是团结协作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学生处、专业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大家各有分工,目标明确,一致向前。
2.科学论证,不断改进
“午间静校”活动进行以来,学校不断根据学生变化对活动进行微调,比如午餐品种更加丰富,量化考核数据更加合理等等,以追求效果最大化。
建议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健康发展具有规范、导向、促进和激励的功能,是学生成长的基本教育因素。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强化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优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德育功能校园文化 情感陶冶校风
校园文化是一个特定性的区域性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的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因此,了解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把握校园文化的特点,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显得格外必要和迫切。同时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风貌。
一、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教育,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与显性课程相配合,成为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德育功能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是一种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行为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能够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主体人格。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认知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具有鲜明的精神文明和德育特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而有益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新美的文化品位,塑造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二)规范行为功能,校园文化是由校内师生自发组织创造和享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氛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师生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文娱活动的水平。一方面校内师生在校园文化当中生活,必然受到有形的或无形的、有明文规定的或无明文规定的等各种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另一方面,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会不断调控自己的行为,逐步融入到群体之中,最终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三)陶冶情感功能,情感陶冶是指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理论输入,而是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校园生活、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通过墙报上的《弟子规》《三字经》、小报《雷锋精神》、壁画《锦绣山河》等形式把德育内容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朗读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电影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被校园文化所展示的风采中鲜明的导向所感染,从而激发欲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娱乐精神、优化素质,逐步成为一个在衣着服饰、言谈举止以及理想追求、心灵品格等方面都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合格学生。
(四)实践锻炼功能,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园中接受学校德育的同时,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使之具有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功能。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大舞台,为学生创造了各种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从中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自主、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内部潜能。
(五)凝聚激励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方面,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过程之中。在校园文化的实际活动中,学校的好人好事、决定决议、时尚风尚以及社会新闻、时事政治等,都会通过校园中的广播站、黑板报等形式迅速传播开去,并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形成联动效应。只要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占领了学校阵地,就能抵制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对学校的渗透和影响,净化育人环境。
(六)生态性功能,首先表现于它可以在受教育者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环境观,二是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树立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新风。
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校德育功能创造的成果折射出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德育功能的引导下开展起来的,学校德育赋予它以核心内容和本质特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方向、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德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其潜在的功能尽可能地发掘出来。
二、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的几点看法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一些学校教职工缺乏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仍不完善,有些制度没有得到实施;硬件设施建设不全面;有些学生对文学文艺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参与性;有些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但又得不到及时疏导;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了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致使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本人对强化学校德育功能折射出校园文化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一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状况、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学校领导的态度和导向有着极大的关系。怎样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呢?首先要提高认识、积极引导,使之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教职员工认真落实德育大纲精神,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态势,从体制上保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再次,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把握校园文化的功能、层次、结构、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整体上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的整合效应。此外,要教育全体教职工都肩负起德育的责任,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二)加强学校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富有教育意义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启迪。同时,完善各种咨询教育体系,包括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发展咨询等,使之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和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曾就校园环境建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校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在目标。”
(三)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文明健康的校风,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校风是学校的精神面貌,是折射一个学校德育功能的面镜子,是由全体师生长期努力、集体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隐性的精神状态,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风尚。学校应当高扬主旋律,抓好校园政治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通过严格的常规管理和纪律约束,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优良校风。
(四)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贯彻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思想,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校园文化不是一种围墙里的封闭文化,必须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密切结合,形成一股正向的“合力”,方能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效,产生互动效应。具了解,诸如北大、清华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校,在双休日、节假日已成为了父母们带着孩子旅游的热点。这恰好说明优秀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样,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时尚潮流都会在校园引起震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加强它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如邀请教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特别是从本校毕业的同学)为学生做报告,或是主动争取文化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开展一些活动,既为学校开展课余文化活动起示范和推动作用,又能让学生了解围墙外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学校德育功能真正折射出的校园文化。它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始终与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息息相关。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不断提高学校德育成效的大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载体,依托这个载体,学校德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和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也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有效的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德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使学生的德育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有效;校园文化还是折射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一个实践条件,利用这个条件,学校德育更加符合知情意行发展的教育规律,真正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品德的功效。
[注释]:
树立“育人为首,德育先行”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推进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进一步推进班风、学风建设。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洁净、平安、和谐、文明、绿色校园,提升班级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工作目标:
一、坚持一个理念:
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念管理班级。
二、突出两个意识:
1、 突出“生本意识”,形成德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 突出“安全意识”,深入开展校园综治安全工作和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师生健康与安全。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搞好三个建设:
1、德育基地建设。2、书香校园建设、3、平安校园建设。
四、开展四项重要活动:
1、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竞赛展演活动。2、第三届“校园读书节”活动。.3、第八届体育节及科技创新大赛活动。4、庆祝“教师节”, “国庆节”, “元旦”等活动。
五、实现五个满意。
1、学校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感到满意。2、全校师生对良好的班风学风感到满意。3、上级部门对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感到满意。4、上级领导对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师德师风感到满意。5、全社会人民群众对学校的办学及学生综合素质感到满意。
工作要点:
一、坚持一个发展。
即德育工作全面发展。发挥德育处的主体作用,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少先队、团支部、工会等群体组织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配合工会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将家长学校工作列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架起学校家庭联系的桥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合力,共同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断完善各项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更新德育管理水平。创设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意识,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搞好“四个第一”(每周上好一堂班队课、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新每月一期德育板报、成功召开一次家长会)。努力争创市级 “文明学校”。
二、建设两个重点工程。
1、安全工程。牢固树立“安全至上、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开展 “两操、升旗、就餐、放学”等常规活动中,以“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楼道安全、消防安全、汛期安全、安全演练”为重点,渗透安全教育。提升安全素养。每学期组织一次安全讲座,加强学生有效的安全管理。扎实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要真正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教育警钟长鸣的意识,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安全教育工作合力。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状,共同做好学生校内外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预防地震、交通安全、防火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把单一的说教和实际演练相结合,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2、卫生工程。继续抓实每天的晨检午检、每周的校园消毒、每学期的卫生知识讲座、体检、卫生防疫等卫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及预防,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抓好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 “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落实三个学习。
(1)认真组织教师的政治学习。做好间周一次的政治学习笔记,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素养。(2)各班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德育大纲》、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爱护校园,爱护公物,爱护花草,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和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关。(3)全面系统地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全员科学化班级管理,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德育管理水平,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努力构建和谐教育。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是影响学校生活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力量,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本质的东西。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进一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 “文化校园”“文明校园”。
四、开展四个活动。
(1) “两操”活动。(2) “四节”活动。(3) “十星学生”评选活动。(4)节日庆祝活动。除了认真组织好这四个方面的活动以外,还要认真组织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其他活动,做到以活动为契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养习惯。开展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用特色活动育人,用精品活动育人。通过课外文体活动,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校园业余生活,强化育人效果。努力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 “艺术校园”。
关键词:德育实践; 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1-001
加强生态环保实践是新时期德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追溯历史,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人类也随之受到了惩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频发。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所以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道德品格,而且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我国早前提出建设“四化两型”社会的目标,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形势,“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当前人们所追求的新的生活方式。在“AEP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有关环保的理念,可见国家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视。除了国家的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下环境中的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校园环境与我们学生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生活,创建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校园环境和学生、教师一样都是整个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同优秀生源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联系。三者共同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美化校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提出“提升环保意识,美化校园环境”这个课题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德育实践课题研究活动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生态环保实践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推动学校德育教育和生态教育发展,提高团队成员的德育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以“环保实践”为核心的树社会文明新风尚、节能减排、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等倡导绿色环保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德育实践基地由校园拓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就是一种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大学道德教育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更是德育实践的主体。他们应秉持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行动,围绕生态环保主题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在实践中提升社会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当前德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通过生态环保实践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以学院成立的德育活动实践小组为主要单位,积极培养大学生生态德育意识,培养成员团队合作精神,让每位成员愿意尝试去与团队成员互动,而不只是观看。同时,每位成员都愿意为学院环保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每位成员都团结起来,凝聚成一股合力,形成团队作战能力,进而促使全体社员热衷于社团事业建设。
三、通过生态环保实践课题研究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也为以后各类型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环保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立生态环保实践长效机制,让生态环保实践常态化,让生态环保实践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自觉。此外,我们要在生态环保实践的具体推行上,不仅要立足完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态度和行动。
从整体上看,目前有不少高校已经认识到生态德育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本着高校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紧跟时展步伐的要求,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升环保意识,美化校园环境”的德育实践课题活动为例,他们为此专门成立了德育实践活动小组来开展此次生态德育实践活动。2014年12月,工业职院生态德育实践活动课题及研究小组正式成立。全体成员充分发挥其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植树活动、参加环保理论知识讲座、举办“变废为宝”工艺品制作大赛、拍摄校园采访纪录片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把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美化校园环境的精神与理念宣传到校园和社会中。通过此次环保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运用多种德育创新模式普及生态伦理价值观,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
生态德育意识的培养对高校德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大学生在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德育态度,以及对人与社会的关切关怀上。大学生与其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会对他们的未来成长之路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一样是平等的。正因为这种平等的关系,才要求我们人类学会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这个理念一直贯穿我们整个生态德育实践活动的始终。依靠这种生态理念实现高校德育文化的特色性、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建构和谐校园环境和高校文化的一部分。
高校作为德育文化创新的发源地,应注重实施行之有效的生态德育实践。大学生作为倡导该种德育实践活动方式的主力军,更应该以其实际行动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为未来的德育实践活动开拓更广阔的践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广义,张先爵.高校环保社团生态德育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绿原子”环保社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0(6):108-111
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文关怀,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积极引领中小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二)积极推进德育生活化,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德育导师制,重点突出引导与防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快乐校园”,努力搭建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大力倡导开设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五)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环境。
(六)深入开展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少先队工作的知名度。
三、主要措施
(一)锻造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德育队伍
1、抓好学校德育管理队伍的建设。(1)县教育局召开两次学校德育工作
会议,一次团干部会议,二次少先队工作会议,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和意识。(2)每月定时召开县城学校政教主任例会,整合县城学校的教育力量。(3)组织开展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
2、抓好学校德育实施队伍的建设。(1)办好班主任培训班,并做好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2)各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德育研讨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3)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座谈会,交流体会,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4)各校要主动配合乡镇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农村德育辅导员的培训,提高校外德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抓好教职工职业道德的建设。各校通过抓学习,建制度、搞活动、严奖惩等方式,教育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理念,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爱生奉献,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全员参与的德育观。
(二)丰富载体,进一步完善活动育人机制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校园传媒是高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校园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与大学生形影不离,并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所以它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德育信息随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系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以及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3校园传媒已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园传媒弥补了高校德育课堂教育的不足。高校可利用校园传媒各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德育的有序开展。校园报刊传媒具有易于收藏保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相互传阅等优势,高校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做深度报道,刊登相关的理论文章,使大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有着快速、灵活、生动、覆盖面大等优势,是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广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配合课堂教育,完成教育任务。校园宣传栏是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探讨学术的园地,它具有内容替换方便自如、常换常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等优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宣传板面,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是学校德育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校园网具有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全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真正地实现了把只有老师说教的“单向式”德育改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双向式”“多向式”德育,把以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式”德育改为以引导为主的“引导式”德育,把单调、呆板的“单一式”德育改为生动活泼、声图、音像并茂的“多样式”德育,把靠堵截为主的“封堵式”德育改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德育。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戴怡平.现代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挑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葛晨光.高校校园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