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0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国有资产 运行机制 资产经营
一、什么是国有资产的经营目标
想要管理好国有资产,首先就要知道国有资产的营运目标,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多年以来, 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十分的低下,资产的使用的效率也十分的低,都是因为对于国有资产的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到导致的。从字面上来说,国有资产就是国家的资产,人民的资产, 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都应该以服务人民为主要目的, 但是怎样才是服务于人民,满足任命的利益,却十分的笼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些目的。没有一个清晰的管理目标,自然容易受到管理过程中的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多国有资产都遭到了浪费,许多的国有资产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民生中去,没有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那到底国有资产的经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国有资产的经营的目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使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偏差出现的最小化。这个最小化是和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的。所以说运行机制的组成才是具体决定国有资产经营的目标的重要因素。国有资产的组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参与的主体,也就是国家、 进行委托的管理者、 企业方面以及付出劳动的个人。 从我们全体人民的角度来看,国家持有国有资产,并且确立了资产经营的目标; 宏观上从经济学的稳定方面来讲 ,大的经营目标之下有划分出了很多的小目标。进行资产管理的一方,是受国家直接委派的,他们有义务保障国有资产经营的正常运营。 这些企业则通过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和营运惊醒各项业务的开展,从而达到国有资产的发展目标, 当然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任务指标的前提之下,管理者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中劳动者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从企业的盈利装康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从职工的角度来说,他们是国有资产经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也是劳动者, 也是资产经营结果的消费者, 在国有资产的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二、国有资产经营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在国有资产的经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一个能够传递各个机构信息的通道 , 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在宏观上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控; 同时在经营的过程中他也是反馈机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 动力机制的核心的地方就是它的动力机构 , 它是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营运的一个核心的力量。 它也是近几年国家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模式改进和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 同时也是新式管理模式区别于过去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的一大不同 ,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对于资产经营中的各个层次进行利益的调整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上的需求越来越大。物质上的获益对于一个个体或者集体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对于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说,经济上的调配是国有资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经济的地位已经是社会上不容忽视的主导地位。
三、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简单的来说,就是监督的机构和评价的机构的辅助的之下的经营调节机构 , 首先通过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得国有资产的经营能够满足国家既定的各项指标 。然后针对这一经营过程进行合理高效的监督和结果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经过一个及时的调整,是经营的结果和目标的偏差越来的越小,一下是运行机制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通过对这几个原则的把握能够让整个的经营过程变得更加简洁、明朗,促进其经营的上的成效。
(一)运行目标要与经营动力相配合
目标和动力的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方面,目标的制定要使在当前的动力水平之下可以达成,制定的目标如果在动力水平之上,很容易造成整个的经营过程变得浮躁起来,缺失了本来的目标,可能会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第二个方面就是,目标的设定应该在机制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动力扩大。例如,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经营的经济效应,可以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来实现, 使得企业在管理和经营上能够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收益, 从而提高人们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使得社会的整体福利情况越来越好。对于那些想要调整企业的经营结构的目标,可以通过可使用强制的奖励的方式去鼓励经营管理者进行创新,因为一个企业不能进行时时的保持危机感、敢于进行创新,即使是国企也有垮下的一天。
(二)目标与经营
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可以看出, 行政和经济两个职能如果不能得以有效的分割开来,将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例如对于预算的约束形同虚设, 在政策和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执行效率十分的低。所以,一定不能够将两个职能合二为一: 经营职能,就要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行政职能就要专注于管理企业的行政事宜。只有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统一到一起才能让整个的国企迸发出新的活力,立于规则之内而又能突破规则的传统束缚,展现国企所应有的创造力。
(三)机制的稳定性
机制的稳定性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自己调整,自己发展, 不会出现管理失衡、问题百出的局面。经营机构拥有定价的特权,在目标构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中要注意定价的问题,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样一个稳定的机制让国企的内部运转变得更加流畅、迅猛起来,保证企业所应具有的稳定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快速的成长、屹立起来。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于国有资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体系的分析,指出了资产经营定量化具有很大的困难国有资产在经营的过程中结果出现偏产,主要原因在于各个机构的问题, 尤其是目标体系的建立之中, 由于目标体系的特殊性,想要对其进行定量化具有十分的困难性。所以理论模式运用到实际中的定量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大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谭静.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我们主张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我们认为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各种产品或劳务,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价值化、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化了的企业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确保资本保值增值。前者经营的是实物形态,后者经营的是价值形态。
(二)市场条件不同。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资本经营面临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经营者更关心各种证券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动态、资金的流向等。
(三)发展战略不同。生产经营是一种内部管理型战略或称产品扩张型战略,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外部交易型战略或称资本扩张型战略,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收购、联合等活动迅速扩张企业可控制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仅可视为某一生产部门,也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通过企业的“买卖”实现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
(四)资本循环不同。生产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但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而且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五)收益来源不同。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原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的增量,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价值的增加,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表现为购售活动的资本利得收益。
三、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资本经营的方式在不同的论著中有不同的表述,从资本价值总额变动观察,资本经营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做减法,即淘汰一批长线产品和亏损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为经济发展减亏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联合、并购、控股、参股之路,在启动存量资产,缩短建设周期,促进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从具体运作实践分析,企业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一)股权转让式。股权转让式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资本经营方式。它又可细分为协议转让与无偿划拨两种方式。股权转让的对象一般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且国有股、法人股在企业中占绝对比重,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与集中,成为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最迅速、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股权无偿划拨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产权(通常指国家股)无偿划拨给有关公司的重组行为。
(二)并购、联合式。并购与联合是企业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运作方式。并购方式一般有购买式,即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以获得其产权,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法人主体地位随之消失;承债式,即并购方以承担目标公司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并取得产权,这种形式在我国现实中应用最为广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权达到控股以实现并购的目的;吸收股份式,即并购企业通过吸收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入股,使目标公司原所有者或股东成为并购企业的新股东的一种并购手段;杠杆式,即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通过举债融资对目
标公司进行并购的一种方式。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总额达12023亿美元。世界范围内并购浪潮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强联合,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资126亿美元收购麦考移动通信公司后,波音公司购进拥有世界民用客机15%市场占有率的麦道公司,并引发了欧洲航空公司的联合。在我国,继1997年8月广东TCL电子集团实现了与年销售额10亿元的河南新乡美乐电子集团的联合后:9月北京西单市场集团与北京友谊商业集团结束单体经营合二为一,组建了北京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11月由江苏南京地区四家特大企业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及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三)资产剥离式。资产剥离是指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从表面上看是公司规模的收缩,但其实质是收缩后更大幅度更高效率的扩张。资产剥离使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资产,剔除自己不善于管理的资产,可大大提高公司资产运作效率。资产剥离的方式一般包括减资、置换、出售等。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同业兼并相比,无关联行业兼并的成功率很低,这种兼并后的低效率往往使公司在兼并后重新剥离资产,出售分支机构和其他经营单位。如赛格集团在资本经营中,采取激活有效资产与流动无效资产并重的策略,在盘活有效资产的同时,采取种种方式,让无效资产也流动起来。在1993年至1996年4年间,对那些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资产回报率低,且不符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26家企业,果断地进行清理和解散。对一些承担无限责任、经济效益低下的6家租赁企业宣布终止经营,对部分严重亏损的12家国内外销售网点予以撤消。对一些参股比例小、经营无前途的企业和虽然处于盈利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对集团发展帮助不大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到1997年初,已转让股权10家,还有17家在洽谈之中。对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在4年间,赛格集团成功地调整了50多家企业,收回资金2亿多元,使资本在运动中得到了增值。4年间,集团不仅消化了历史上2亿元的潜在亏损,而且实现税后利润11.85亿元,其中1996年实现税后利润3.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3.5倍。
(四)租赁、托管经营式。租赁和托管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时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而有效地回避了企业破产、购并过程中某些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现有条件下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江苏大地集团租赁了停产半年多的黑龙江安达植物油厂、租赁了亏损的徐州利康尔食品厂,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线短缺问题,又盘活了闲置的资产。又如,1996年,南京金箔集团公司托管经营南京起重电机厂;鞍山一工采用期权方式托管辽工集团的三家合资企业等。由于租赁与托管并没有引起产权变更或资本易位,因此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经营。但与破产兼并相比,租赁和托管可以避免破产、兼并等某些敏感性问题,引起社会震动小,操作成本低,且能起到稳定社会、减轻政府负担的社会效应。因此有人把租赁与托管经营称为“承包的有效延伸,兼并的温和过渡”。
(五)品牌经营式。品牌经营主要是利用名牌效应进行低成本扩张。名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力、文化内蓄力、信誉辐射力、资产扩张力和超常获利力。如无锡小天鹅集团利用“小天鹅”商标与武汉荷花洗衣机厂联姻,既实现了小天鹅的品牌价值,又盘活了荷花洗衣机厂闲置的生产线。双方战略合作3年之后,到1997年底,荷花洗衣机厂向小天鹅集团赠送3410万元固定资产的51%的产权,从此正式成为小天鹅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这是小天鹅集团由品牌经营迈入资本联合的新举措,也是国内企业重组方面的一个新动向。
在实务操作中,不同形式的资本经营方式可单独运作,也可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
四、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加之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未达到预期目的。
误区一,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
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管理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管理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
误区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有些人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无关联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在行业不甚了解,往往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些并购还使企业分支机构迅速增多,链条拉长,使总部很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单纯追求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最大误区,它使主性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使本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
误区三,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在目前的资本经营中,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诸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并购式、租赁式、产权置换式、联合参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定金收购式等。所有这些方式,
相对于全额并购方式来说,直接动用的现金较少,甚至“一分不动”就可以实现并购目的。这种看似低成本的扩张方式很为一些企业界人士所看好。事实上,许多并购案例,看起来直接投入很少,其实背上了巨额债务和无底的开支负担。这些成本或费用主要包括:
第一,并购前期费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拟定、资产评估、法律鉴定、公证等中介费用;发行股票时支付的申请费、承销费等。(2)改组改制成本,在并购或资产置换或托管方式下,并购方还要派遣人员进驻,要安置原有领导班子和富余人员,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要淘汰无效设备,要进行人员培训,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更名成本,并购成功后,还要发生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
第二,并购后费用。为使并购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需要支付:(1)启动资金或开办费;(2)为新企业打开市场,必须支付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3)管理费,既包括与新企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的费用,也包括因公司总部管理链条拉长而加大的管理费用;(4)财务费用,既包括承债式并购或租赁式经营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债务本息或租金,还包括为新企业发生债券、取得银行借款所需支付的债务本息。
第三,机会成本。一项并购活动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并购活动中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因这些费用支出所放弃其他投资而减少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并购实际费用+投资于其他项目的收益”。
1997年6月,湖北康赛集团有限公司为填补真丝类产品生产空白,实现低成本扩张,决定兼并浙江亚马丝调集团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初步兼并协议后,康赛就借给亚马200万元资金,让其先行启动生产。随后花费了近百万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对亚马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随着审计和评估前期工作的开展,亚马内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使康赛面对无数的“黑匣子”而无法解决,兼并终于陷入僵局。康赛兼并亚马计划搁浅,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赛在没有弄清亚马公司真实情况下就匆忙与之签订兼并协议,结果不但没有吃到“馅饼”,反面濒临“陷阱”。
误区四,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的妙方。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不仅在微观上具有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的作用,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资本经营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以此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资本经营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母体裂变,将企业中效益好的部分组成股份公司,企图上市“圈钱”。另外一些小型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一旦取得上市资格,企业内部又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既谈不上主业,也未形成规模,使企业成为一个个“独联体”。甚至一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实现扭亏,不是在主营业务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土地评估和置换取得级差收益,仅在账面上作文章。
资本经营与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联系,如股票交易可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则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业有意无意将其当成一回事,放弃主业于不顾,从事股票、证券的炒买炒卖,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可能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
事实上,资本经营作为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净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资本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产权流动实质上就是资本关系的重新界定,企业的并购、分拆都依赖于一定资本规模这一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业务,没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策略都会受到限制。因此,资本经营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一企业随时都可进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能引用的灵丹妙药。
误区五,把资本经营异化为政府行政推动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对于解决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资源流向资产运营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从效率效益原则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把资本经营搞成“群众运动”。1998年初,少数地方在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一股出售小企业成风的倾向,某些地区甚至召开动员大会,定进度,压指标,实行“一卖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区借助政府力量,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的“企业集团”,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业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业,大搞“拉郎配”,结果坏的企业没变好,好的企业被拖垮。政府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债务等,转移不良资产),不仅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的转让、交换、分离、合并都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改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主要包括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一旦把资产变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就以价值形态存在于企业,从而与出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变成了企业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价值形态的财产,并且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出资者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和产权转让收益权,依法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资者不能随意直接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只能运用其所有权的让渡去影响企业的行为和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一般由董事会代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资本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政府的责任只是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提供外部条件,制定经济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经营必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进行,但有效监督决不是包办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者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一个国家股东,且国家股东不宜占绝对控股地位,否则企业永远不能改变政府的附属地位,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经营自。
误区六,把资本经营作为逃债废债的渠道与途径。在当前的现实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的内在动机是为了逃避债务。自1995年以来,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工作,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借重组之机,采取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如搞假破产、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方式逃避和架
空对银行的债务。同时,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长了这种逃债废债行为,如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相应冲销呆账坏账准备金政策,的确助长了“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如现行政策允许银行将呆账坏账准备金支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它们免息减息的好处,这无疑为企业的逃债废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机。
西方人说,马克思把“资本”留在了西方,把“论”留在了东方。而今,东方不仅在谈论“资本”,而且在实实在在地经营“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资本经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而在资本经营的背后,又隐含着资本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才能有效实施资本经营,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
__________
参考资料:
1.葛兆强:《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及其矫正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2.邵勋:《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3.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4.刘红灿、江时强:《康赛兼并亚马未果另有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5.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问题及对策
一、资本经营概述
1.资本经营概念。广义的资本经营概念是将资本增值作为企业经营最大化目标,并通过优化配置企业资本和企业生产要素,对企业全部资产实施有效的经营活动。而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来优化企业资产的配置,而这种配置又独立于企业的商品经营,使企业的资本经营效率和效率得到最大化,并使企业资产增值达到最大限度的一种经营方式。
资本经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经营的运作机制以资本为中心;第二,资本经营的运行管理形态主要是价值形态;第三,资本经营更加重视企业资本的使用和支配;第四,资本经营的方式是开放的,流动性较强;第五,资本经营以资本组合方式回避经营风险。
2.资本经营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首先,资本经营可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由于资本经营运作过程中使企业的资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使用和支配,以较少的企业资本调动和支配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不但运用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组合方式使企业资本实现增值,而且还利用兼并等方式实行企业资本的扩张,合理的优化配置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使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资本获得集中。
其次,资本经营有效的推动了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企业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演进,在这要的经营环境下,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为此,企业应当市场为导向,调整企业自身产业结构,以获取更多市场竞争中的生产权力和发展权力,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具控制力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资本经营可以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到优化。由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取决于企业的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如果企业的资本大部是借入的,则企业的资本结构向“劣化”趋势发展,使企业承担的负债加重,同时也体现了企业的自有资本有所不足。此时,资本经营则可以推动企业的资本结构向“优化”方面转变,利用股份制作资本经营方式促进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合理化,分散企业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现状分析
1.资本经营运作平台正在建立当中。受国有资产管理习惯的影响,资本运作的目的被简化为对收益和亏损的观注,忽略了对统一核算的基础分类,国有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些企业类别和资产的计算用法,而对于资本运营中那些资产创造了那些利润确很难确切的分辨出来,造成一部分资产闲置或资产运转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2.资本经营空间较狭窄。资本经营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企业的资产增值。大部分国有企业多年累积的收入和效益是同步增长的,大量的财务数据还未被开发,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财务数据正迫切的需要经济市场接受,为进步的资本运作提供更多的空间,使国有企业经营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但是,国有企业在政府实施的约束框架中是很难实现的,使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空间变得狭窄。
3.投资经验较少,决策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空间较狭窄,经营管理者的视野也不够开阔,与经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相比,投资经验不那么丰富,在决策新兴的投资项目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法全面分析市场变动给投资来的风险;二是可行性研究习惯用政府“报喜不报忧”的模式;三是由于投资决策者眼界不开阔,使得投资项目规划缺乏系统性,无法做到减缓财政压力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
4.资本经营运作常受政府行政过度干预。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投资筹建的企业,长久以来将政府作为企业资本管理的主体,而忽略了资本管理是企业的行为,在资金管理过程中,政府常常会直接或间接的成为管理的主体。其经营的出发点和目的的不同,造成企业的剩余价值被超限额的压榨,其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绩。
5.资本经营相关中介组织不够规范。资本经营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以金融、税务、法律等业务为主,其专业性很强。由于我国酱经营相关中介组织起步较晚,在数量上和从事人员的素质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导致信息风险时常出现。
三、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1.资本运营理念理解不全面,造成投资、筹资等工作效率低下。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将企业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和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对资本运营理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将筹集资金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将规模经济误认为扩大企业经济规模,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相分离,再加上投资体制的不合理性,导致国有企业的投资分散,投资效益下降。
2.资本运营主体概念不清晰。从理论上看,资本经营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环境的特殊性,使资本运营的主体概念模糊不清。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时常将政府作为资本运营的主体,将政府的意愿和政府上市额度分配作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重心,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主要依附政府的支持力度。这种依附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同时,也给牟取私利的经营人员提供了便利。
3.资本运营进程步伐较慢,主要原因在于运营动力不足。资本运营的主要动力还是技术上的创新,他是企业资产的增值直接推动力。目前,我国在新技术上的应用与创新还是不足,重大的技术创新主体并不是企业自身,而是企业以外的研究机构;其次,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方面投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4.政府实施的资本运营干预工作效率低下,其有效性与公允性有等加强。资本运营的基础性作用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机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但是,一些个别的企业的组织性与无序的社会生产竞争相矛盾,这就要就政府出面干预其中。虽然,我国相关政府机构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层次重叠、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的情况仍然存在。不但增加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而且也助长了一些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资本运营的正常运作。
5.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足,使其资本经营发展落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从无到有已经经历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资本总量规模较小、资本市场流动性差等问题,使得资本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功能落后,再加上政府过多的政策干预,使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陷入了困难,削弱了我国国有企业抵抗资本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问题的对策
1.规范我国资本市场,为资本经营运作铺平道路。资本市场分为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非证券化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前提条件,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进行经营机制的转换,更能推动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因此,我国国有企业应该向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增加金融投资品种等方面发展;而我国的政府部门也应当规范政府行为,适时的加大监督力度。
2.加快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为国有企业增强资本运作动力。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主要方式,对此,国有企业应该将自身定位为研究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技术创新的受益主体。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经济市场的需求,加大技术开发与改造的力度,逐步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并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企业的资本经营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应该开辟出新的融资渠道,减少企业筹资所带来的风险,增强企业资本运作的动力。
3.优化我国国有企业在经营风险方面的管理。对于外部环境方面而言,国有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资本经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政府行为,加强国有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健全的市场体制,获取更多的资金融通渠道,加快国有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于内部环境方面而言,国有企业则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风险的控制管理,做到对技术风险的组织性防范和策略性防范。
4.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国有企业资本经营效率。我国政府应该转变其观念,不要过多的干涉国有企的经营管理,应该给经营管理主体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调控市场、优化经济市场中的资本结构和市场中的产业结构,适时、适当的给予国有企业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但这不并意味着政府从此退出了经济市场,而是将政府职能进行了适时的转变,由原来的直接干涉转到促进发展管理职能,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效率。
5.在面临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有企业搞好资本经营,即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又能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使国有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温美琴.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财会论坛,2013(9).
[2]王庆彤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
内容提要: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整体效应。资本经营对保险业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建立共有的信息平台,降低运营成本。
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来看,在银行、保险及证券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电信设备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将会创造新的统一金融服务业,这加剧了金融各个行业间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保险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逐渐被资产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经营领域宽泛又不失竞争力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服务集团所掌握,这些保险集团作为“金融超级市场”经营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既包括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保险业务,也包括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和经纪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研究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现代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自然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时代,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2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理论,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金融业的各相关行业的不同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其负债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而负债的不同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同的资产匹配属性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而决定了该行业的经营特性。当保险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向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负债的属性,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实现科学的配置,从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来看,在银行、保险及证券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电信设备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将会创造新的统一金融服务业,这加剧了金融各个行业间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保险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逐渐被资产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经营领域宽泛又不失竞争力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服务集团所掌握,这些保险集团作为“金融超级市场”经营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既包括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保险业务,也包括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和经纪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研究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现代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自然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时代,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2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理论,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问题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规律,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金融业的各相关行业的不同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其负债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而负债的不同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同的资产匹配属性和风险控制方法,进而决定了该行业的经营特性。当保险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向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负债的属性,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实现科学的配置,从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自身经营;财务管理;资产增值
中图分类号:F275标识码:A
做为盈利性组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进行经营管理,一方面是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经营,另一方面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对企业自身经营体现在企业整体以及组成整体的各类资产的增值,并在企业重组购并活动中获取盈利回报。企业自身经营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盈利的重要方面。
一、企业自身经营的内容
企业自身经营是以提高日常经营获利能力为基础,利用与适应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企业经营有关的资产进行筹划运作,促使其市场价值上升和缩小减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其核心是企业资产的增值。企业购并中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评估包括企业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或潜力,企业盈利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表达,这些资产价值通过企业自身经营而得到增值。企业自身经营的成果通过企业购并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及利润数量来体现。企业自身价值由企业各类资产的价值构成。
(一)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
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装备、技术能力、市场网络、销售方法等形成能够使企业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以此为基础加上企业文化、广告宣传、人员素质、公共关系、社会形象、区位优势等形成企业的商誉,其实质为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形成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一方面,优秀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商誉能够使企业获利而形成企业资产的增值。另一方面,在购并重组活动中成为企业资产价值升高的重要内容[1]。
(二)无形资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造和使用无形资产是资产增值的重要方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商标的使用,在使用商标销售产品过程中既要满足目前经营销售的需要,又要通过营销传播不断提高商标的知名度。这就需要对商标进行精心的设计及使用策划,有一套使之扩大影响、增加信誉的经营方案,在经营销售过程中确立和增加商标的影响力,使其不仅能够满足产品销售的需要,又能使其成为有效增值的无形资产。随着企业营销影响力和广告宣传声势的扩大,商标权价值也在增加。专利权只有在被市场有偿使用或形成企业的技术或市场垄断状态下才有其真正的价值。企业利用自己在行业的技术优势发明创造及申请专利权,能够获取超额利润或被别人使用而收取专利费。专利权随着专利技术能够创造利润数量的增加而升值。企业的经营特许权和非专利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也成为资产增值的一部分[2]。
(三)房地产
包括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土地使用时间的增加和建筑物的折旧是对他们的消耗,但区位地段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它们的增值大于消耗。随着人类活动聚集中心的扩大与转移,以及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完善,不同区位地段的土地和建筑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在创建企业或企业扩张建设中需要分析预测所筹建的建筑物及所在地段土地使用性质未来的变化,以及可能升值的前景。在发展中城市地区,这些分析筹划会对企业未来房地产的增值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土地区位地段性质的变化,建筑物使用性质也会有较大的变化。在筹建设计时既要考虑满足目前经营的需要,又要兼顾到未来区位地段性质变化带来的建筑物使用性质的变化,提高升值效应。随着城市的扩大与繁荣,房地产升值成为企业资产增值的重要部分。
(四)机器设备
机器设备在使用中以折旧的形式被耗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器设备精神磨损的速度加快而使其快速贬值。企业一方面需要尽快使用新的技术装备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生产效率等,从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销售量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需要尽量延长已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设备使用的成本。这要求企业要很好的选择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和方法,将其减值风险尽可能的降低。
(五)存货
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市场价值随着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应建立供应市场和销售市场动态价格下的采购、存货及生产决策系统,对两个市场价格变动的方向、速度和拐点进行监控与实时分析,预测变动的趋势,回避价格变动造成的风险,充分利用价格变动的有利态势。使企业尽可能减少存货的减值损失,提高存货运用的盈利能力。
(六)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在购并价值评估实务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时还成为关键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对人力资源对企业作用的市场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购并实务中往往将其综合在商誉里面。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与前述资产相比其重要程度更高,应当进行独立考核。不妨将其与商誉并列,在购并价值评估中独立设置项目。并做为企业自身经营的内容之一,促进企业强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影响企业自身经营的因素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市场运作过程的复杂化,影响企业自身资产增值和贬值的因素越来越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经营对内部是如何促使企业资产增值,对外部是如何利用市场和政策的变化提高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
(一)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内部因素
1.资产的选择与优化
从创建企业开始,各项资产的购置对未来的增值速度及幅度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企业处所的区位及地段影响着未来房地产的价值,选择的机器设备影响着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选择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影响着销售能力,如此等等。
2.企业文化
企业资产增值需要在多方面不断创新。技术能力,包括专利权和非专利权技的发明创造等。社会影响力,包括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等。经营模式,包括特许经营权和商标权等。都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需要高度凝聚与激励的企业文化。
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秩序、市场营销渠道、产生利润和现金流的能力等,既决定着企业存在的稳定性和获利能力,又影响着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是企业自身经营的基础。
(二)影响企业资产增值的外部因素
资产增值表现在资产市场价格的提高,某种资产现在市场交易价格与购买获取时价格的对比,其差额反映资产的增值或贬值。资产的增值或贬值受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1.持有资产的稀缺性
稀缺性不仅表现在持有资产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还表现在持有资产本身特性形成的难以替代性,例如,房地产的区位地段,持有技术的先进性等。
2.货币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
市场流通货币数量增加过快和持币人对价格上涨的预期等,使企业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一些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也推动着物价的升高。
3.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也带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从繁荣到衰退的失衡,延伸到萧条和复苏过程的调整,再重新走向繁荣。资产价格也随着经济周期出现高峰与低谷的轮回,影响着企业资产价格的高低。
4.投机炒作
一些大宗物资、房地产及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价格受各种利益团伙炒作的影响出现价格的升跌。
5.产业政策
公共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产业政策会改变企业持有资产的有用性程度,从而影响其价格。
三、建立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系统
企业自身经营的目标是促使组成企业的各种资产以及企业整体的增值最大化。企业经营管理既要获取日常经营利润,还要推动资产的增值,两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使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达到最大。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需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设置专门的企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制定资产增值经营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方案,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分析和监管,强化企业资产增值的经营管理。
(二)建立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
任何行业的企业或产品的经营过程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流程组合,不同管理流程的组合在收入与成本的数量关系方面都存在着差异。选择与造就优越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资产增值的基础。
(三)有效的信息和决策系统
针对企业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和机器设备等方面的信息,把握市场动态,进退有序有利。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信息进行前瞻性分析,判断获利点和止损点,严防期望值过度拔高。针对企业经营相关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使企业能够利用价格变化获利,以及避免价格变化造成的损失。关注企业能力所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适时适度介入。企业应有自己适用的各种形式的智库,追求决策的快速、正确和优化。
(四)高度创造知识的能力
现代企业资产增值管理需要较高的内部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及美誉度、企业文化、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经营权和经营模式策划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材。企业必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对高素质专业人材的招聘、培训和开发利用。
(五)对资产增值或贬值的监控
企业资产增值的数量通常可以表现在资产可变现价值量的增加,或专业机构资产评估数额的增加等。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计算公式:
C:综合资产价值;x:单一资产的价值; R:综合资产增值率;r:单一资产增值率; t:时间序数。
对连续年度的资产价值和增值率的计算可以反映企业资产增值或贬值的数量和速度,分析企业资产增值能力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7.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6-146.
一、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相对于企业专业化经营战略而言的。单就多元化而言,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产的多元化四大类。一般来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主要指企业产品的多元化。正如美国学者高尔特所说:“多元化经营是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不同质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多”,以上定义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基本上说清了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二、研究设计及样本选取
本文将采用熵值衡量多元化程度。1979年,Jacquemin和Berry开创性地将熵运用到企业战略管理中多元化经营与成长的关系分析上,并采取自然对数的计算形式:
DT﹦
﹦1
i=1,2,3,…n
式中:DT——总体多元化程度户;pi——企业在第i个行业中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n——企业经营行业数。
DT值随着企业所经营的行业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企业从事专业化经营,即只经营一个行业,则DT取最小值0;如果两个企业所经营的行业数目相同,则在各行业分布的销售额越趋于平均,多元化程度越大,当销售额在各行业等额分布,即pi=1/n时,DT值=最大。可见,熵值比专业化率能更全面、更精确地反映多元化程度的高低。
本文选取我国10家建筑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用其2001—2004年度总资产收益率(ROA)、销售利润率(ROS)、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来研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分析
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越高。净资产收益率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平均水平的上升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371,属于显著相关,表明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强公司自有资本的获利能力,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水平。
2、多元化程度与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变化关系无明显规律可循。相关系数不大,为0.184,只能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经营行业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复杂程度,致使管理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减了协同效应或范围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公司经营成本和总资产利用效率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3、多元化经营减少了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率的波动,降低了经营风险。无论是净资产收益率,还是销售利润率或者资产收益率,其变异系数都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而呈现平均水平的下降趋势,一致体现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的效应。
4、尽管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多元化实践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不难发现这些公司的多元化战略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得出:多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资产规模越小。高度多元化组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仅有16.07亿元,企业规模明显小于国外大企业。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多元化经营规避经营风险的动机,因为规模越小的公司,经营风险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公司主业不突出,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多元化战略应建立在企业规模、每个业务规模经济的基础上。没有经营规模,不可能真正实施大公司大企业战略。
四、对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建议
1、回归主营业务,培养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企业在主营业务缺乏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在其他领域建立优势有如无本之木,最后难免适得其反,连仅有的一点市场优势也会丢失。那些过度实施多元化,特别是非相关业务型的企业,应注重对已有业务单元的重组,将没有发展前途或效益不佳,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没有明显贡献的业务单元,通过各种方式从企业中分立出去,以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培养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