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

篇(1)

关键词 固定资产 固定资金利用

加强固有资产管理、提升固定资金利用效率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对企业而言,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实现固定资产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多元化已成为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多元化虽有利于各个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竞争,但也带来市场环境复杂、财务管理风险增加等问题;在加之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现代化管理意识,导致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固定资金利用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此为基础,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升固定资金利用效果做进一步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企业管理人员未针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职责划分,导致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未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的科目;部分企业虽在财务管理中设置了相关条目,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人员划分不清晰,财务部门无法根据管理内容开展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二,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固定资产的认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只是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统计不同时间段内企业资产情况;部分管理人员将固定资产与后勤保障规划在一起,相关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清查。这些现象弱化了固定资产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出现“固定资产边缘化”现象,不利于企业管理。

(二)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是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现象。由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导致相关管理部门难以有效统计企业整体资产情况,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同时,企业未根据自身经营内容建立明确的管理账目,企业不同经营项目、管理项目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不到真实反映,最终导致难以有效核对固定资产的现象。最后,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资金流动无法有效反映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例如,企业未统计无偿调拨、捐赠等形式所得的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也难以快速入账;变卖、报废等形势下的废弃物资产未及时入账,部分企业甚至存在“已报废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目上”的现象。

二、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几点措施

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要由经济管理入手,逐渐拓展到其他管理范围,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

(一)加强固定资产中的隐性成本控制

隐形成本是影响企业固有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与显性成本不同,隐性成本具有不可预知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认为,在隐性成本管理中,必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1)加强风险预知。由于隐性成本具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必须要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预知,通过及时预知可能存在的风险,实现对隐性成本的控制。例如,在报废固定资产隐性成本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传统管理资料的作用,根据近几年企业出现的固定资产报废情况,预判本年度可能出现的固定资产风险;统计不同时间的风险形式,对风险形式、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保证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风险。

(2)加强人为因素风险控制。人为因素是影响隐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指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影响管理效果,并会逐渐演化成一种隐性因素,对固定资产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要进行隐性成本控制,降低人为因素对管理的影响。例如,企业管理者应适当开展会计人员动员大会,以富有激情的语句激发会计人员斗志,保证会计人员能时刻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保持高昂的斗志;同时,企业应尽自己所能帮助会计人员解决生活难题,降低家庭因素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影响。

(二)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由上文分析中可发现,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影响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正确处理固定资产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固定资产的作用,将企业管理内容适当地向固定资产管理倾斜,保证企业能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管理中的重点,发挥固定资产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其次,鼓励全部会计人员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发挥会计部长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带头作用,通过亲身实践,在全企业推行固定资产理论学习活动,提高全企业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认识,保证生产人员能在日后工作中积极保护固有资产,降低潜在隐性成本损失。最后,在各项财务管理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细化,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能真实反映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以制度的形式肯定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

(三)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发展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中应适当发挥财务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普及率;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要求,进行财务管理软件与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确保信息化程序能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应通过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提升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数据能实现快速、及时的传输,让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各项信息的有效掌握成为可能,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与作用,通过隐形成本控制、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几方面,在充分了解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的前提下,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深度剖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建设。

(作者单位为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商雪梅.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研究[J].企业管理科学,2014,3(10):76-77.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防范;问题;措施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固定资产在配置环节的风险问题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固定资产在配置前需要相关的专家进行专业的论证工作,同时需要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但在这一过程中,若市场调研方法不合理,专家分析不到位、预算资金无法符合实际需求或者是单位决策失误,这些都有可能产生一些系列的风险问题。其次,随着市场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即使刚刚采购的设备也有可能面临着因为无法高效率使用而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配置标准无法匹配规定标准或者实际标准更有可能造成相关项目无法顺利进行,从而产生资金技术浪费的风险。除此以外,若单位在进行验收时未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验收程序,因为人为的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固定资产在验收以及审核时不满足一下相关的质量要求,或者固定资产的内容型号不符合,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产生会计核算不符合规定、资产信息真实性缺失、资产出现损失或者是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等风险问题。

(二)固定资产在使用维护环节的风险问题

固定资产在使用和维护期间,很容易因为保管不善、操作不当而产生事故、甚至是损毁等现象。同时,固定资产若长期维护过剩或者是资产未得到合理有效地保护,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降低。当然,若长期间将规定资产闲置而使得规定资产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固定资产也有可能会出现价值损耗或者是实物损耗等。

(三)固定资产在处置环节的风险问题

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是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相关程序执行的。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相关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时,往往会主观地忽视了相关政策的规定,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忽视审批的规范性、忽视资产评估的规范性以及价值的准确性、甚至是超权限超范围的处理,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出现相应的损失。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资金的分配方面,而忽略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再加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公共产权,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无任何的效益以及成本压力,众多原因叠加在一起,使得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相关的责任意识,也就因此,造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严重脱节的现实困境。

(二)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相关设置缺乏科学性

对于很多的事业单位而言,其资产管理通常都是由行政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后勤部门来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样兼职的形式、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得管理人员没办法全身心得投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的相P工作之中,再加上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不了解,专业技能的缺乏,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势必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同时,因为资产管理人员的不专业性,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很容易出现应付工作任务而敷衍了事的现象,提供错误甚至是虚假的资产数据信息,长此以往,资产管理潜在的风险逐渐增加。

(三)资产管理协调、配置和共享机制的缺乏

因为资产管理协调共享机制的缺乏,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着各部门之间相互攀比,盲目的追求档次和规模等现象,资金富裕的部门不愿意与缺乏资金的单位共享资产,而缺乏资产的单位宁愿浪费资金重新购置资产,也不愿意利用其他部门共享的资产,这样的情况使得资产使用的效率大大降低,资产的浪费现象严重。

(四)缺乏有力的资产监管

具有力度的监管是提高和改善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但目前来说,很多事业单位都尚未认识到资金监管的重要性,在对资产进行监管时,也多是网开一面,蜻蜓点水,资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加强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

(一)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固定资产风险控制内部环境

想要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水平,保证固定资产风险管控措施的顺利实施,廉洁高效的内部环境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对于相关的事业单位来说,应该要提高自身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整个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正确认识,从思想的深度提高对于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构建一系列的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对于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积极地引进固定资产风险控制的相关人才,并对单位现有的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一支更适合单位发展的人才队伍,提高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全面管控能力,并构建一套符合单位发展的追责机制,保证单位内部环境的廉洁高效。

(二)设置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保障基本需求,其次要控制增长量,对储存量进行盘活,最后要实现效益的提高以及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对自身的全民发展战略有一个详细的分析及了解,保证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可以与之相结合,既可以保障基本的需求,又可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简而言之,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针对不同的资产应该设置不一样的管理目标,例如,对于使用比较频繁的通用资产,应该以“够用”为主要的目标,在保证符合相关配置标准的前提下,避免浪费。而对于部分会影响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质量的资产,单位可以以“好用”为主要目标,并在财力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引进高、静、尖设备,从而尽可能的避免技术风险。

(三)对固定资产进行系统分析,把握重要环节

固定资产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不同的资产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特定的管理方法,而行政事业单位因为自身资金、人员、成本的限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这就要求单位对各种固定资产进行系统的梳理,把握不同资产的重要程度,并对其风险的大小进行分析,找准重要资产的重要管理环节,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实现资产管理的最优,风险的最小化。

(四)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制度

构建科学的固定资产配置制度,严格控制固定资产重要关口。在不同的阶段,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决策阶段,单位应该以集体研究、充分调研以及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坚决的降低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在采购阶段,单位应该坚决执行与决策相互分离的原则,一切程序严格按照政府的规章制度办事,避免腐败的风险。

构建科学的资产维护制度,资产的维护及使用是影响资产使用寿命的直接因素,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单位应该明确资产维护责任人,并配备专门的人管理重要资产。

构建科学的资产处置制度,当资产不再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时,单位不应对资产进行随意处置,而应该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五)建立健全风险反馈及监管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障资产管理制度以及相关重要决策的落实,单位应该对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设置专门的人员以及机,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及时的登记处理,对检查监督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以方便单位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单位还可以对制度以及决策执行的效果以及效率进行定期的检查,构建相应的问责机制,对固定资产管理中所出现的责任问题进行追责处理。

(六)提高资产的信息质量,加强信息化水平

信息质量已经成为影响资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构建相应的资产信息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借鉴国内外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例如,引进资产扫描设备,有效避免人工登记的主观错误等。

四、结语

就目前来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想要彻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还有较长的一段路需要去摸索。

参考文献:

[1]柴伟.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5,02.

篇(3)

【关键词】资产风险管理;跨越式发展;信用合作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逐步提高,资金结余如何使用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面对这一现象,各类金融机构争相推出不同形式、不同利率的理财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资产管理理念逐步升温,成为金融机构总体业务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然而资产管理在让双方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以陕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目前资产风险管理还存在诸如同行竞争激烈、业务资金规模大、法律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有效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资产管理,降低风险,有效保证双方能够最大程度获取最大利益。只有进一步加强资产风险管理,才能够实现信用合作社跨越式的发展。

一、陕西农村信用社资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类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由目前金融投资市场来看,各类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炽化,尤其在资产管理方面所呈现出的竞争更为严重。为了吸引客户理财投资,各金融机构纷纷提高利率,用高理财收益保证客户投资率。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在产品结构单一、利率定价机制反映迟缓的情况下,被迫提高自身理财产品利率,只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客户选择自己企业进行理财,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吸引并维护了客户,却为自身的利润成长增加了风险。

(二)相关资产风险管理法律不健全

资产管理风险日益扩大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关于资产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无法从法律的角度为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应有保障,导致金融机构只能凭借经验与运气开展业务,并且由于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资产管理所涉及的业务资金不断扩大,缺少法律法规监管下的金融机构在面对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风险。

(三)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信用社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服务于民,为农民群众提供最完备的信贷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实现自主创业,从60年的发展变革中可以看出,多次改制后的陕西省农信社其主旨服务理念没有改变,但却背负起沉重的债务包袱。这是特定历史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却成为当今陕西省农信社资产风险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巨额债务使农信社在20年内都无法自我化解,也导致陕西省农信社资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迟迟无法解决债务包袱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结果将是极易造成农村金融内部系统崩盘,最终危机整体农信社乃至相关金融体系。

二、加强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方法

(一)健全合同制度

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保证行业利益的同时监督行业行为。陕西绥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目前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想要提高利益的保护,可以从健全与客户的合同制度做起。首先与投资者签订合同,在募集资金阶段保证投资者利益,其次就是与贷款方签订一套完善的合同,尽量避免合同出现漏洞,参照《合同法》相关条款保证自身利益,这样是目前降低资产风险管理的最佳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二)完善流程管控

完善资产管理流程管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减少利润损失。在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的资产风险管理中,要保证资产管理的每一步都做到有理有据,有合同可依,从募集资金阶段开始就要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属于闲置资产,可以完成规定时间的理财计划,另外在发放贷款中更要针对贷款人进行系统审查,保证贷款人有能力按规定还款。只有完善每一步流程的管控,才能有效资产管理风险。

(三)聘请专业理财顾问

聘用专业理财顾问对客户实施“一对一”的专业理财服务,根据客户自身情况与需求,制定出令客户满意的理财方案,帮助客户实现理财愿望。优秀的理财顾问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会将公司的风险降至最低,合理化的理财方案不仅能够让客户获得利益,也能够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专业理财顾问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客户与公司实现双赢,也在另一方面加强了公司的资产风险管理。

(四)完善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农户小额贷款已经发展成为地方基层银行的主要业务,随之银行风险不断增加,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建立有效风险防控,加强资产管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防控的预警机制;二是建立诚信机制;三是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化保障;四是完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流程规范化,以上就是对于完善小额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的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资产风险管理,无论是从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的角度,还是作为借贷方,都能够从中获得收益,由此可见,资产管理风险的合理规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三方最大化的实现利益增长,达到最为理想的双赢模式。更为主要的是,加强资产风险管理是实现信用合作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海.关于我国银行业资产风险管理问题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3.

[2]彭嘉庆.积极推行资产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4,(8):34.

[3]林喜耀.阳江建行拟试行资产风险管理[J].南方金融,20044(2):45.

篇(4)

资产管理具有系统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长以及理财需求的提升,资产管理成为了金融体系中快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并且其作用日益@著,甚至已经成为了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领域。资产管理领域成为了国内仅次于银行、具有跨界特征的金融“子行业”,缔造了一个所谓的“大资管时代”。

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已十分巨大。根据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的数据,金融子行业相关资产管理规模总计约为88万亿元,由于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部分资管产品之间互相借用、产品互相嵌套、交互持有等重复计算因素,剔除后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元,约为2016年GDP的80.8%。虽然与英美等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比较而言,资产管理规模占GDP的比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从自身规模上看,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已经非常巨大。我国资产管理的行业分布结构见图1。

资产管理运作存在跨界融合的特征。国内资产管理的运作存在诸多跨界操作的状况,“银行+信托”“银行+证券”“银行+信托+证券”“基金+信托”等互为通道、交互嵌套和跨界融合十分普遍,本质上形成了日益深化的综合化或混业化经营,而国内目前仍然是分业监管体系,这就导致了混业经营模式与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部分金融机构主动跨界创新、刻意规避监管、深化跨界套利等行为,在加上监管体系自身的分业监管、监管标准以及监管执行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逐步显性化,并且风险跨界传染的可能性大大加强,存在潜在的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

资产管理是银行部门重要的业务延伸,显著提高了银行部门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关联性。除了银行体系自身超过26万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银行体系之外的部分资产管理实际上是银行业务的延伸,部分业务是以资产管理为名、行信用业务之实,这使得国内的银行表外业务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的合作仍然带有“银行的影子”,或者说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在资产管理发展中,银行部门的内在以及内外关联性明显提高,而关联性则是考量系统性风险及应对最为显著的一个指标。

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点

由于我国货币金融和监管环境在过去几年中相对宽松,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等子行业发展迅速且呈现出跨界融合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资产管理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该过程中,资产管理领域确实存在两大风险点。

非标准产品盛行

这实际上是非标产品与标准产品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新近的《意见》,还是此前的监管实践,对于资产管理领域中的非标准化资产投资都持审慎态度。信贷资产、信托收益权、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悉数被银监会的8号文纳入到非标准资产之中。

就监管当局较为审慎的态度和政策而言,非标资产之所以盛行,其原因更加值得注意。首先,非标产品的监管整体是弱监管状态。从监管实践的角度看,我国对于金融行业的微观监管是较为严格的,这使得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也基本安然渡过。但是,微观监管的趋严可能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收缩其相关业务,或者采取积极创新和主动规避的策略,非标产品就是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创新的重要结果。由于金融监管的相对滞后性,使得非标产品在场外市场受到的监管相对更少,整体呈现相对较弱的监管态势,特别是国内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监管体系,导致了金融机构具有规避监管的空间,最后形成了非标监管相对滞后以及缺乏统一监管框架的状况。

其次,标准化产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非标产品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标准产品发展的问题,非标准债权的迅猛发展源于标准化的债券品种相对缺乏。在一个缺乏统一监管体系的债券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标准化产品的供给整体是有缺陷的。比如,国债收益率曲线可能还有完善的空间,直到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我国才实现3个月期国债的滚动发行。2016年12月,我国甚至出现了国债期货跌停的情况,使得无风险资产国债变成了典型的风险资产,其中反映出的是我国债券市场的深度不够,包括无风险利率以及信用利差的市场定价机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在监管非标产品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做大做好标准产品。

表外业务信用化

资产管理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实际上赚的是管理费,资产管理机构本质上并不像银行表内业务一样经营风险。对于银行而言,表内业务属于间接金融,而资产管理业务属于直接金融,两个业务最为重大的影响在于对资本金以及其他微观监管指标的约束上。业务本质以及监管标准的差异使得表内表外业务出现了两个重大的趋势。

一是表内业务表外化。金融机构竞相将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主要目标就是规避监管,这导致了非传统信用业务的蓬勃发展。比如,国外的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对独立,成为“平行银行体系”,而国内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的影子”。此前十分流行的信托收益权、买入返售以至应收账款投资等业务实际上是与非传统信用业务紧密相关的。非传统信用扩张与传统信用的行政性调控是相关的,比如,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需求是十分强劲的,但是,调控之后的传统信用渠道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导致的结果就是“迂回”进行。

二是表外业务信用化。理论上,资产管理是一个专业的中间业务,不应该涉及管理主体机构的信用问题,但是,在一个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中,如果不嵌入金融机构自身的信用,那么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就十分困难。为了保障业务的开展以及作为风险暴露的管控方式,资管管理主体经常(此前甚至是一直)以自身的信用来承担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信用风险,承担起了不应该承担的刚性兑付责任,这个趋势的结果就是刚性兑付盛行于金融市场。该格局也使得资产管理领域更加注重收益的潜在保障和兑付的刚性保证,但同时资金使用方的信用利差可能被低估。最后的结果是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从一个资产管理专业中介变为资产负债信用中介。

资产管理监管的新趋势

面对日益强大且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子行业”,金融监管当局看到了其中的风险,相关当局亦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管控,票据空转、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等都受到了较为严格的治理。本次《意见》在资产管理的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中介与信用中介、投资范围与限制范围、风险防控等方面都有重大的举措,对于完善资产管理领域的监管具有重大的促进意义。

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从界定上说,资产管理业务是一个典型的直接金融范式,资产管理公司在其中主要赚取管理费。但是,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部分资产管理业务都涉及到了金融机构的表内业务,比如银行表内理业务,这使得资产管理的边界被混淆。此次《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明确为表外业务,金融机构不得开展所谓的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管理中介与信用中介。从本质上说,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资产管理中介。但是,在现实的运作中,资产管理公司往往成为了一个信用中介,承担了承诺保本收益、进行收益保障、刚性兑付、隐性担保等非市场化的责任。《意见》要求,当金融机构开展名为代客理财、实为承担兑付责任的资产管理业务时,要适用资本约束机制,实际上要变成一个真正的信用中介。如果是一个管理中介,那么要求严格禁止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禁止关联交易,要求产品期限与所投资产存续期相匹配,并强化投资者适当性以及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实施。

投资范围与限制范围。本次《意见》对于资产管理的投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投资范围上,固定收益类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公开发行并上市交易股票、未上市股权、金融衍生品和境外资产都被纳入了资产管理投资的“正面清单”。在限制范围上,《意见》严格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的投资,允许发专门产品,投资于其他非标产品,需要限额管理与禁止期限错配,逐步压缩非标资产规模。

风险管控问题。在资本约束与风险准备上,《意见》在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防控上最为重要的政策是,要求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好资本约束机制,按照产品管理费统一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意见》并没有对资产管理业务的资本金要求提出具体的建议,但是,根据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也将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之中,未来表外业务的资本金约束机制可能会随之出台。在杠杆倍数与集中度上,《意见》对结构化产品的杠杆做出统一限制,抑制高杠杆操作,同时,单只资管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管产品净资产的10%(私募产品除外),全部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的市值或者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基金市值的10%。

从资本金监管看,我国金融体系子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呈现出微观监管标准强化特征,特别是强调了资本金的重要性,“资本为王”的逻辑在过去几年的监管中实际上是被强化了。以资本约束来抑制金融发展的过快膨胀对于宏观审慎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但是,从微观主体发展角度来说,这实际上对于金融机构未来的扩张施加了较为显著的压力。

资产管理监管未尽的任务

过去几年中,我国监管当局针对资产管理领域的风险提出了较多的应对举措,特别是2016年以来,保险、银行等监管主体都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或征求意见稿,此次央行主导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亦是较为及时的政策举措。但是,整体而言,对于资产管理领域的监管仍然具有较大需要完善的空间。

全面监管。一定程度上,资管管理领域的机构与监管主体进行了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但是,由于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错配,使得资产管理领域的部分业务可能未被及时纳入监管体系之中。本次《意见》明确了资产管理的范畴,这对于践行全面监管或监管全覆盖是重要的举措,有利于减少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但是,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制度性错配对于全面监管仍然是一项长期的挑战。

统一监管。资产管理几乎涉及到了国内所有的金融子行业,但是,在分业监管体系下,统一标准一直是监管体系的体制性瑕疵,各个监管主体对于资产管理的管控力度及其微观监管标准的约束都存在差异。即使在本次的《意见》中仍然可能存在微观标准不统一问题,《意见》中指出固定收益类、股票及混合类、其他类产品的杠杆倍数分别限定在3倍、1倍、2倍,对于结构化产品优先和劣后的杠杆倍数设置中固收类、股票类、其他类分别为3倍、1倍和2倍。但是,银监会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化安排可能持保留意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

统一监管需要考虑到监管组织机构分工和监管目标实现的平衡,需要特别凸显功能监管。目前,我国是分业监管体系,近期内实现一个统一金融监管组织架构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就要求以“一行三会”为主的监管主体须形成一个分工合理、标准统一、协调有效的资产管理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资产管理的功能监管。在机构监管、行业监管的基础上,需要关注功能监管,以缓释混业经营趋势和分业监管体系的制度性错配。

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领域发展迅猛,跨界特征亦十分明显,但是,针对资产管理监管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不完善的。第一,法律制度规范存在不健全甚至是适用混乱的现象,亟待建立全国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第二,资产管理分布于不同的金融子行业,整体存在相对分离的状态,这使得资产价值、风险定价、资产负债匹配以及投资者保护等存在重大难题,亟待建立统一化的资产管理市场体系。第三,金融综合统计不完善,使得不同部门的资产管理业务交叉状况无法获得全面洞悉,无法推行具有针对性的跨界风险防控,亟待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息综合统计系统。最后,资产管理既涉及高净值客户,也涉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但是,投资者保护机制并未健全,资产管理机构被迫陷入刚性兑付的泥潭之中,亟待建立一个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监管有力、保护得当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篇(5)

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业务有了较大的改观,无论是投资领域的拓展,还是投资人才的引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威胁寿险公司的利差损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但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仍是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确保中国保险业规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对加人世贸组织后所面对的新的挑战,必须抓紧有限时间,迅速提高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截止2002年底,全国保险行业资产总规模已达6494.1亿元,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达5799.3亿元。预计到2005年保险资产总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

吴定富主席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提出,与传统保险业相比,现代保险业不仅包括经济补偿功能,还包括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这是对中国保险业的再认识。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和资产管理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业在以往的发展中比较偏重于保险业务本身,从而导致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极不协调。2002年是中国保险业近年来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国保费收入3053.1亿元,同比增长44.7%.但保费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收益偏低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2002年,资金运用实现收益155.85亿元,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比上年下降1.16个百分点。这一矛盾已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关系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投资渠道却非常狭窄,投资工具少,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领域仍然局限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利率产品上。随着国家8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收益率已降至历史低位,投资国债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尽管允许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但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于基金的比例较小,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对总体收益贡献有限。加人世贸组织后,我国保险业不但需要化解以往累计的利差损、不良资产等历史包袱,还将直接面对国际同业的强力竞争,如不尽快开放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水平,保险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基金的种类不多,性质趋同,保险公司选择余地不大,也制约着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的发展。

二是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变化,竞争加剧,投资专业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而保险公司业务组织架构及业务平台已不能满足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尽管部分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做了较大的改进,但由于资金运用管理部门仍作为保险公司的一个内设部门,与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弊端,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投资专业人员不充分、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不够、先进投资管理技术不足等等。

2002年初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方向,要求按专业化、规范化的原则,“将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严格分开,强化保险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新修改的《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向企业投资”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为进一步管好、用好保险资金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为设立专业化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今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的上述修改,提出:“要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业务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要改革保险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按照集中统一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完善保险资金管理体制,做到保险业务与投资业务相分离。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这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保障。

国际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模式

国际保险业的资金运用模式分为三种:外部委托投资、公司内设投资部门、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

1、外部委托投资的模式。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将全部的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这种模式适于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

优点:将保险资金交给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有偿运作,使保险公司能够集中精力开拓保险业务。

缺点:外部委托的控制风险较大,保险人不仅要承担投资风险,还要承担外部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

2、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并在投资部门内按分工和投资业务的不同,分成多个分部或小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投资活动。

优点:保险公司可直接掌握并控制保险投资活动。

缺点:投资部门是公司内设的一个部门,交易内部化,缺少专业性和竞争性。

3、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对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运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由保险公司单独设立,也可通过与其他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设立。

统计资料显示,在当今世界500强中的34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80%以上的公司是采取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模式对其保险资金进行经营管理和运作。国际保险业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发展经验表明:(1)采取完全依靠外部委托管理保险资产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2)采取内设部门的管理模式则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构成了较大的限制;(3)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模式比较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产管理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第三种模式弥补了内设投资部门以及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的不足,在引入市场竞争,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资产管理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建立了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双层风险监控体系,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不仅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还可凭借其自身的投资管理优势来管理养老基金、个人基金以及其他公司的资产。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模式分析

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应该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投资领域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特点相适应。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全部采取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于规模较小、运作历史较短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规模较大、投资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的保险公司来说,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与其发展不相适应。

尽管保险业务和保险资金运用业务同属风险管理业务,但二者所面对的风险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及资源配置基本上都是按照保险业务的管理要求建立的,导致其管理风格及运作模式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保险资金运作的要求,这种管理模式的冲突必然会极大地削弱保险投资的运作效率和对投资风险的有效管控。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可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

因此,保险公司应立足于金融投资领域,除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其直接投资于股票、管理基金等。那么,目前保险公司内设的投资组织架构,就很难适应新的投资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必然限制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拓宽。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适应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也是保险公司面对WTO接受挑战所需的正确选择,从根本上说,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长远发展的大计。

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实现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大计

1.有利于专业化投资队伍的建设。人才是金融投资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投资发展的最大障碍。保险公司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对于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是不利的。设立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的组织管理结构,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特点的专业化投资队伍,为今后保险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金融投资领域的逐步放开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有利于培育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成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照保险资金的性质与偏好,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集约、统一和高效的管理,在某些投资领域的收益能力优于其他金融机构。此外,保险公司将资金委托给下属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将资金委托给其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运作,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比较,推动整个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

3.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金融系统工程。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深入、细致、及时的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以根据金融投资要求,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体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可针对不同金融产品特性,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业务操作流程,要根据风险管控的需要,建立相互独立的前后台控制体系,有效地管控投资风险。

4.有利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水平。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实现保险资金运用集约、规范、高效的管理,使监管部门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特点确立更加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从而提高监管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更加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架构的基本设想

1.建立规范的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新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在现有的资金运用部、投资管理中心等内设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形成,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性,管理团队是资产管理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发达国家中,相当数量的资产管理公司都是采取合伙人制,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则采取管理团队直接参股或间接参股的方式,形成管理团队与公司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我们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适当考虑吸纳管理团队部分参股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可以更好地吸收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律,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并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及风险控制委员会,对投资决策、执行交易、结算交收、风险控制、研究支持、财务核算、绩效评价等方面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并可借鉴国际标准制定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完备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通过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保障保险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2.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固定收益证券的收益率曲线分析、利率期限结构分析、久期及凸性分析技术、权益证券的VAR分析技术以及业绩归属模型等金融管理技术。通过这些先进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提高对市场风险的分析、识别及管理的能力。

篇(6)

一、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

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是国外保险公司早期资金运用的通行模式,其投资主体是保险公司本身,即保险公司通过内部设立的专门投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公司的保险投资活动。这种模式使保险公司可直接掌握并控制保险投资活动。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常见的组织形式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式制等。直线职能制实行行政指挥的集中统一和专业管理的合理分工,有利于高效配置企业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多元化和复杂化的需要。事业部制是在公司内部按地区设立若干事业部和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该地区投资经营的全部活动。事业部制有利于保险公司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保险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但事业部制容易导致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难以实现保险公司的整体工作目标和整体利益。矩阵式制有利于保证总体规划和总体目标的实现,但存在多头领导,机构过于庞大,决策缺乏效率。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运作模式是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模式,其突出优点是有利于总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易于监控,保证保险投资的安全;其缺点是缺乏专业性和竞争性,难以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容易产生内部黑箱作业,操作风险大,通常投资收益率较低。国外有的保险公司在总部设立专门的投资部,负责管理公司的投资账户资产,同时对国外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投资业务进行监管。这些公司按部门、险种进行资金运用,有利于公司对其资产直接管理和运作。目前,仍有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型保险公司采用这种投资主体模式。例如,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其分公司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业务包括:人寿与健康保险、养老金、互助基金及证券、汽车和房屋保险、资产管理等。

二、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

外部委托投资是指保险公司将全部保险资金委托外部的专业投资公司管理,属于第三方投资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投资主体是受保险公司委托的证券投资公司、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化投资机构。这种运作模式的优点是,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交给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有偿运营,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集中力量开拓保险业务;同时,由于投资机构可以对保险资金实行专业化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规模效益,保险公司只需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享受专业投资管理服务,既节约了成本,又享受到专家理财的好处。这种模式通常是保险公司与专业投资公司签订一份投资管理协议,包括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要求,投资公司按协议进行投资决策和操作的权力,以及信息披露等条款。这种运作模式的优缺点是,投资风险比较大。由于保险公司把资金交给投资公司管理后,就无法控制他们的经营活动,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因此,保险公司不但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还要承担投资公司的操作风险。例如,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当时大多数保险公司实力不强,投资经验不足,大部分保险公司都采用委托专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模式,由于投资公司缺少经营透明度,保险公司又不能直接控制投资风险,大量投资公司因经济危机而破产,保险公司也因此受到牵连,很多保险公司因此破产清算或被合并。这对选择保险投资主体模式是一个重要的警示。目前国外一些中小型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少部分小型寿险公司倾向于采用第三方投资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采取此种模式利于减少资产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支出,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费用等,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业化优势和成熟的经验。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对保险资金实行专业化管理,费用率低,收益率高;但风险较大,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较差。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一些投资经验不足、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的发展中保险公司。

三、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是通过通过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运作,保险投资的主体是保险公司的子公司。这是目前大型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投资主体模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双方就保险资金的投向、数量、收益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等达成协议。资产管理公司自主运用资金,但必须定期向保险公司报告投资状况;保险公司也可能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向资产管理公司提出调整资金的投资方向和金额的要求。目前许多规模庞大的跨国保险集团公司不仅拥有一家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收购或控股了其他基金管理公司,分别接受各产险子公司和寿险子公司的委托开展保险投资业务,产、寿险子公司的资金分别设立账户,独立进行投资,母公司负责资金运作的总体规划、协调以及投资风险的控制。这些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组织架构,有着独特的投资理念和鲜明的业务特色,拥有投资领域内出色的专业队伍,除重点管理母公司的资产外,还经营管理第三方资产。如美国国际金融集团分设了资产管理集团,其主要公司是AIG全球投资集团(AIGGIG),管理AIG资产410亿美元,第三方资产350亿美元,共计760亿美元,还管理着其他五家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机构,经营不同产品,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以及保险投资功能的凸显,专业化保险投资管理公司已成为国际保险业投资主体的主流模式。采取此种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吸引投资专门人才,提高资金运用效益;而且可以通过专业化资产管理运作,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公司整体发展。

据统计,2006年全球500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中,80%以上都采用设立专业保险投资管理公司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很好地弥补前两者的不足。内设投资部门管理的模式缺乏专业性和竞争性,委托外部投资机构则无法有效控制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而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能弥补内设投资部门及委托外部机构管理的不足,有利于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市场运作,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水平。一是有利于母公司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执行总公司的投资战略,有效防范投资风险。二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完全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拥有出色的投资专业队伍,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保险资金运用效率。三是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透明度高,市场适应性强,可以有效防止内部黑箱操作和关联交易。四是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使保险公司的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渗透,适应了金融机构综合化发展的潮流,既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的责任和权利,加强对投资管理的考核,促进专业化运作,又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资产管理的范围,为第三方管理资产,为公司获取更多的管理费收入,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四、我国保险投资主体模式的选择从国外保险公司选择投资主体模式的经验来看,内设投资部的运作模式对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准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形成很大的限制,不能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完全依靠委托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又很难对保险资金运用实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因而难以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专业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有效地增强了保险资金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大大提高了保险资金的安全性与运用效率。因此,设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保险公司选择投资主体模式的方向。虽然国内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资金运用渠道相对保险业发达国家较为狭窄,但各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体系建设应该从高起点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措施,按国际保险业资金运用模式及其惯例,逐步规范、不断创新,为建立专业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中国人保集团、中国人寿集团、中国平安、华泰财险、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相继设立了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但是,保险公司也不可跟随潮流盲目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其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大小或有无金融控股母公司来选择合适的保险投资主体模式。

篇(7)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风险评估问题。一些企业重经营轻管理,尚未建立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风险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不少误区。

2.控制方法问题。只有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明确职责,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活动,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信息沟通问题。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不全面或有关内容不适用的情况,由于沟通不畅,致使遇到具体问题时,会失去应有严肃性,不能保障资产安全。

4.监督检查问题。只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内控制度才不会形同虚设,成为一纸空文;只有内部建立预算、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在内部稽查评价职能效率上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协助配合、监督执行,具体实施几个方面。

1.全面的风险评估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提。企业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既注重规模经济效应,又全面评估面临的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固定资产增加与企业发展相协调,控制企业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企业应严格贯彻财务风险管理指标和领用物资具体审批程序,对固定资产毁损、流失或变相流失等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财产安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进行分别管理,及时清理并按照规定盘点;加强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执行、分析、考核环节的管理,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2.有效的控制活动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资产安全运行的保障。目前,不仅要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还需要落实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把固定资产从申请、采购、验收、使用、维修、报废、处置、清查等各个环节都应当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中。为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控制,一是宏观把握,由领导进行单位发展进度的考虑,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二是微观调节,由各科室负责人对采购申请进行合理论证,统筹计划安排,避免重复建设,确保付款的执行效果;三是监督保障,公开竞标方式采购大批物资,定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维修、报废、处置等活动需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增减手续;财务部门监督付款的可行性、真实性与安全性,相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评价,并与部门采购、奖惩相挂钩;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顺畅的沟通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补充。内部控制是与管理过程融合在一起,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一个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是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上注重沟通,如固定资产管理的程序、方法等符合各项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固定资产具体业务流程上注重沟通,如即时沟通,定期召集各部门的专题会议沟通,利用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沟通,并适时调整,有利于监督部门和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信息平台,将内部控制嵌入企业管理流程,使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管理真正融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