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物科技与生物技术

生物科技与生物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科技与生物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物科技与生物技术

篇(1)

今天的世界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挣扎,我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以及金融监管不到位所造成的,是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产生的阵痛。面对由于经济增长对全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我们一定要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寻找到一条既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全球经济能尽快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拉出,又能保障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的途径呢?

纵观近一个世纪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应用科技的发展是维持人类社会持续繁荣的动力源泉。当内燃机的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类向文明迈进的里程碑之后,电力应用的突飞猛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将更大繁荣与兴盛带到了人间,随之而来的电脑与互联网的推广(第三次工业革命)敲开了人们心底的潘多拉魔盒,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相信,为了我们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为了我们环境更加美好,我们即将迎来激奋人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带动全球经济走出经济危机,带给大家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什么呢?

一是新能源、新材料、新环境科技革命。

在新能源科技方面,节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发展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将为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新的技术基础;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显著改变未来能源结构;氢能源体系开发受到重视,动力电池研发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核裂变能技术向高效、安全、洁净方向发展。

在新材料科技方面,对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及使用行为的模拟迅速发展,材料科技与生物技术会聚,赋予生物材料全新的内涵;新能源、新环境技术发展对新材料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引领着材料科技的前沿方向。特别是安全高效的能源储备材料将得到飞速的发展,将引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新环境科技方面,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清洁能源、大量应用型先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将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环境技术与地表、地球深层、海洋等资源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技术,正成为新环境科技优先发展的领域。

二是生物技术革命。

篇(2)

论坛邀请了以色列、新加坡、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专家和金融资本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金融资本支撑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开展主题演讲,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把诊问脉,介绍海内外生物医药孵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助推福建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快,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发明转移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一批创新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历时14年,投入近5亿元研究成功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很多国外企业想到中国来找市场,同时又有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如何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色列TBN集团总裁Sigal女士给出的答案是“合作”。Sigal女士围绕“国家商业发展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介绍如何建立成功的全球合资企业,创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如何利用独特的中国创新方式进入新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孵化器资源培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她认为,国际孵化器资源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和创新平台。

不仅仅是Sigal女士,在场不少专家、代表都十分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女士表示,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加之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现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白富美”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袁于人先生除了带来“新型兽用、水产疫苗和新一代生物农药设计思路初探”的演讲外,还希望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

篇(3)

根据食品生物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及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院“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大框架下,将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之前的“三融一体”(即:“三融”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将生产项目内容融入实训教学;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一体”是指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新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2.1广泛调研,准确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对淮安及周边城市的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等多家食品和生物技术企业进行调研,对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近三年的多名毕业生进行走访,并分别要求企业专家填写专家意见反馈表、毕业生填写调查表和问卷。依据调研结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再结合专指委会议的召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注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个人素养、心理素质、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及研发能力等。因此,本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于3个方面:一是定位于发酵食品的加工,强调对生物技术的应用;二是定位于功能食品加工,强调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技术的融合;三是定位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

2.2实施新的“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骨干校建设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任务中的一项,为保持和重点建设专业的一致性,结合调研结果,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程融合、能力本位、项目载体、双轮递进”。全程融合是将“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企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职业素养与食品道德文化融合”、“人才培养和行企评价融合”;能力本位是以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为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渗透能力本位理念,突出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载体是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将工作任务所需能力,分解至课程学习和实训教学中,以课程项目和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双轮递进是指学生实践训练采用校内校外两轮交替的方式,循环递进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3.1课程设置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取得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调研结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课时分配做了相应调整,理论课时数由1220调整为1020,降低了16%;实践课时数由1412调整为1436,提高了1.7%。确定了《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酶制剂生产及应用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食品分离纯化技术》、《食品微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共6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项目载体的特点,围绕能力培养核心,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增加,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专家与教师一起制定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3.2专业实训基地初具规模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已建成有:发酵食品生产实训车间、饮料生产实训车间、焙烤实训车间、肉制品实训车间等,模拟仿真生产环境,建成有多条生产线,能满足学生各项实训任务,实训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完成年教学实训1000余学时,接收毕业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研究35余人次,实现实训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实再现职业氛围[4]。同时还承担了微生物培菌工、饮料工、焙烤工等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近两年来,为淮安市近百个企业的人员开展了食品检验工等工种的培训,同时还能为食品加工、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等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

3.3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现已与淮安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除已签订协议的扬州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南京小洋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大喜来食品有限公司、淮安市浦楼酱醋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外,2012年、2013年又新增:淮安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颖乐福(太仓)食品添加剂制造有限公司、无锡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量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尤其是实行小学期改革以来,通过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专业课程,在企业集中接受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进一步实现了“工学结合”的模式。通过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企业技术的最新进展。经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毕业生职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在与校外企业合作的同时,还聘请了10余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为专职委成员和兼职教师,定期举行会议为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结束语

篇(4)

英文名称:Food and Drug

主管单位: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主办单位:山东省食品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南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79X

国内刊号:37-1438/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57-02

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立足于大庆、辐射东北三省,结合地方生物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规划,专业培养突出生物技术发酵方向,重点培养能掌握发酵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能在食品、酿酒、肥料、制药等行业从事发酵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1],学院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福瑞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志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大庆博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并在2013年与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第一个“订单班”。截至目前已有三届订单班学生,学院通过几年的探索努力,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科研合作、实习就业、毕业论文、教师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全方位合作,使学生与企业做到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本文就大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积累的经验和获取的收获进行探讨。

一、建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院级生物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重构产教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理论实践教学比例,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针对“阜丰订单班”设置了阜丰班特色模块课程。“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培养模式是指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将实践锻炼渗透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实验室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第二阶段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模拟生产实习;第三阶段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订单班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

二、重构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生产型实训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完善核心课程,遴选课程内容;确定课程结构,将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始终。课程体系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在精选保证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课的同时,对模块课程中教学内容相似或重复的课程进行合并调整,如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与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同时注重在专业对口企业中寻找教学任务,根据职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针对发酵方向课程模块设置了《发酵产品工艺学》、《发酵产品检验与分析》、《生物工程设备及工厂设计》等特色课程。针对“阜丰订单班”课程模块设置了《阜丰全产业链概述》、《“阜丰”产品加工技术》、《氨基酸工艺学》等课程。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比例,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校内实习实训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2]。重构后的课程专业课程针对性强,应用性突出、更符合专业方向的需要和市场需求。

三、建立认知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的“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部分实验课缩减基础性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实际生产应用或者企业研究方向将项目整合成综合设计性实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企业对实验技能的需求增设了实验项目,例如《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发酵产品检验与分析》,改革实验课考试方法,以综合能力的考核为主,口试、操作、实验论文为辅。将理论课程延伸至企业生产车间,增加参观见习频率,注重认知实践。根据企业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例如《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与《显微技术和氨基酸发酵及成分分析》。通过实验室开放活动、企业“项目依托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将企业的生产活动模拟进课堂。

四、全方面深入校企合作,实现“学做合一”、“校企合一”、“教研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

成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改革指导小组,根据企业发展趋势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增强办学活力[3]。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延长了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时间,加大实习监管和考核力度,着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增加了《企业家讲坛》、《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精英为学生讲座,促使师生了解企业动态,促进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企业也定期选派技术人员到学院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与师生交流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解决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通过科研信息的交流提高办学质量和企业效益,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五、全面培养能讲理论、能指导实习、能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全能型“双师”教师

学院和企业共同建立“双师型”培养模式,完善教管理制度,“双师型”教师要具备能讲理论实验、能指导学生下厂实习、能给企业培训指导、能参与企业研发等全面能力。“阜丰订单班”涉及的专业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去实践,从阜丰企业文化、发酵仪器设备、氨基酸生产工艺等方面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提高。学院与企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中心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同时开展科学研究,让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科研中去,鼓励教师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技术和应用上的科研难题。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为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储备大量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

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之间合作不够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学生在企业只能参与流水线作业或简单的机械操作,无法全面深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仪器设备原理,其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受到限制。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所用知识技能脱节能普遍现象,所学所练不能被其所用,这是教师教学过程死板、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与企业沟通不畅等多原因导致的。

2.双师型教师培养浮于表面。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部分教师以获得双师型证书或者评职称为目的,未体会到双师型培养的内涵和品质,下企业锻炼走过场,浮于表面,不了解企业文化,不懂得企业需求,个人能力未得到提升,成为“伪双师”。

3.监督评价和考核制度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虽然在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制度和评价监督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方脱节,监管力度不够,考核不客观等现象,仍是三方缺乏沟通协调的结果。

总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还需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特色需求,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使生物技术专业在立足大庆服务地方彰显地方特色的过程中,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生物技术基层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中林.基于“订单班”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篇(6)

研发实力及项目简介

济南环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济南,位于济南国家高新园区内,是一家专业从事微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及生产、销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的现代高技术企业。

公司致力于微生物新技术的研发、以生物环保为理念、以新技术应用与推广为宗旨的研发生产体系。公司目前具备现代的微生物菌种筛选、培养、保藏、发酵、离心、冷冻干燥、制剂、检测及菌剂产品应用等系列技术,2013年获得济南市科技转化资金扶持。

公司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和系统化的试验设备,其中,国外专家教授2人、国内专家教授3人、博士生2人、研究生4人、本科生5人,组建了由6人组成的技术研发中心,在通过国内外专家团队开展自主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先后与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家禽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食品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及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储备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产品。其中,筛选并开发了新型微生物菌种系列、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系列、微生物土壤改良与水质净化系列、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等一系列产品。其中,部分产品已在畜禽养殖业、农业种植业、生态环保业等领域分别进入了推广阶段、中试阶段、小试阶段的实验。公司拥有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公司实验室拥有的生产转化试验设备有:30L―100L中试发酵设备1套、超净化工作台、自动灭菌器、控温摇床、恒温培养箱、管式分离机、高速离心机、气浴恒温振荡器、电热鼓风干燥箱、生化培养箱、紫外分光光度计、生物显微镜、不锈钢颗粒机、真空冷冻干燥机、-80度菌种保藏箱、-20度菌种保藏箱、-5度菌种保藏箱、恒温光照培养箱等。

目前,公司计划投产转化的新技术有两项:

1、微生物发酵功能性豆粕项目

用该技术发酵的豆粕,其蛋白及小肽含量指标都领先于国内同行业标准,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生产基地选址、设备选型与生产成本再论证阶段,计划一期投资5000万元,上两条年产3万吨的生产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该项目国内年需求量约在400万吨左右,每年约有200亿元的商机,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该项目我公司拥有生物发酵核心技术。

2、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氨甲酰谷氨酸项目

该产品具有促进动物内源精氨酸的生成,精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氨基酸,在动物细胞信息传递和营养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其具有提高多胎动物繁殖性能,增加仔猪数量,提高断奶仔猪重量,降低腹泻,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公猪,提高数量和质量,延长公猪的使用寿命,降低仔猪繁殖成本。该产品市场年需求量约在3万吨,每年约24亿元的市场商机。

公司研发中心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有:1、对畜禽粪便甾体激素及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减少甾体激素、农药残留对农田及地下水的污染)。2、微生物发酵中草药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使中草药利用率大幅提升,应用于畜牧业、农业抗病与促生长具有较好的效果)。3、深入开发沼泽红假单胞G3菌株在水产养殖、食用菌栽培、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

公司的客户群体是饲料企业和大型的养殖企业,产品能为饲料企业带来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能为养殖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产品投放市场一定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计划在2年内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力争5年内实现年产值达到30亿元。希望与对公司成长感兴趣的资本企业、投资人以及对产品感兴趣的企业合作,使发酵豆粕项目尽快上马投产。公司计划在3年内上新三板,前期已与两家知名证券公司做了初步交流,计划产品投放市场后邀请券商进驻企业考察、辅导。

人物简介

张起凡,济南环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西安政治学院法律专业;中级工程师;

1998年创办青岛泰达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2005年投资青岛立达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

篇(7)

关键词 超声波;粘虫;死亡率;羽化率

中图分类号 S47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119-01

超声波是指一种振动频率高于20 kHz的声波。当超声波作用于液体中时,液体中每个气泡的破裂会产生能量极大的冲击波。当一定强度的超声波能量在生物体内传播,到达生物内部组织器官,通过超声波与生物介质之间一定的相互作用,就会引起生物体组织与细胞内的物质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机能,导致各种生物学效应的产生。目前,研究者拟将这一成果用于害虫防治领域,仿制一种振荡器,作为消灭果园害虫的工具[1-2],这种超声波防治害虫的技术,具有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便等优点[3-4]。

该文以常见农田作物害虫粘虫为试验材料,用不同剂量的超声波作用成虫,观察经超声作用处理后粘虫死亡率、粘虫化蛹率和粘虫羽化率的变化情况,为物理辐照灭虫的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2年6月初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采集粘虫,作为虫源在室内进行养殖,这些成虫经过化蛹—羽化—产卵—孵化—成虫阶段,以最后所得到的成虫(4~5龄)作为处理对象。

1.2 试验仪器

超声波清洗机(SB25-12DT型,40 KHz,功率500 W,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养虫笼、A类玻璃缸(150 mm×250 mm×300 mm)、B类玻璃缸(100 mm×150 mm×100 mm)以及培养皿、滤纸、烧杯等。

1.3 试验方法

(1)取8个干净的B类玻璃缸,根据试验需要在玻璃缸上分别贴上标签,标签分别为B1、B2、B3、B4、B5、B6、B7、B8。

(2)挑选50头4~5龄虫作为1组处理对象。将玻璃缸中的成虫移入量筒,然后放置于装满水的超声波清洗机中,超声波能量设置从1~200 s逐渐升高,以实现超声波照射剂量的改变。另外,设置1个对照组,即粘虫不经过超声波作用,在室温条件下正常培养。

(3)将经过超声波处理的粘虫移入A类玻璃缸,在阳光充足的实验室内培养观察,注意使玻璃缸内湿度适宜,接近自然环境。连续25 d观察粘虫死亡数量和化蛹、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经过超声波处理的粘虫死亡率较对照高,且随着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当作用时间≤80 s时,死亡率变化不大,当作用时间为100 s时,死亡率为22.0%,比对照组高19.5个百分点,当作用时间达到140 s时,死亡率已经达到56.0%,比对照组高53.5个百分点,当超声波作用180 s时,死亡率超过了90%,当超声波作用时间超过200 s时,几乎没有活的成虫。同时,经过超声波处理粘虫的羽化率较对照低,随着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增加,羽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作用时间≤80 s时,羽化率变化不大,当作用时间为100 s时,羽化率为64.0%,比对照组低近30个百分点,当作用时间达到160 s时,羽化率仅为8.0%,当超声波作用180 s时,已经没有羽化发生。由此表明,粘虫的死亡率和羽化率与超声波作用时间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当作用时间超过180 s时,已经没有粘虫完成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此外还可以看出,当超声作用时间超过140 s时,死亡变化最为明显,死亡率急剧上升,羽化率急剧下降,辐照生物效应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剂量的增大,粘虫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羽化率有明显下降趋势,超声波作用生物效应显著,当作用时间为140 s时,成虫死亡率急剧升高,高于50%,当作用时间超过180 s时,几乎没有羽化的粘虫。利用超声波等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对食品辐照加工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5-6]。但该文只以4~5龄粘虫作为试验材料,其对粘虫整个生育周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罗凡华.发现创造法[J].发明与创,2005(1):13-14.

[2] 杨兆民.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物理治虫技术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63-165,178.

[3] 蒋玲艳,王林果.生物技术领域中超声波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1):126-127.

[4] 冯若,赵逸云,李化茂,等.超声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21(6):5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