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学 科研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正确认识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点,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之现状

大部分民办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前后才开始创办的,由于办学时间短,普遍处于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基础薄弱的状态,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容易有失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校层面定位偏颇

大多数民办高校追求自身快速发展,将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及大力开办新专业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首位,并且将学校性质定位在教学型高校,因而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工作发展。具体表现为:(1)没有建立健全的科研机构或部门。科研工作没有独立机构或部门管理就是一盘散沙。有的民办院校将科研部门挂靠在学校其他机构名下,也是形同虚设。(2)没有建设公共有效的科研服务平台。大多数民办院校没有建立独立的科研工作场所,没有购置并开放完备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即使开放了数据库绝大多数也是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等。极少民办高校创办了学报等刊物,有的及时创办也仅限于内刊。(3)没有出台科学高效的科研激励制度。科学公正的激励措施能有效提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个别院校制定了相关奖励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制定层面,并没有有效落实。(4)没有合理的教师结构比。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低、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教师比例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解放部分有科研热情及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放手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提升民办高校科研实力。

1.2教师层面认识片面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体,担任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相比于公办院校,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性思维,普遍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能顺利毕业即可。一部分老师认为只需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搞不搞科研工作没什么必要。也有少数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思路还是局限在以教学研究为主,即使开展科研工作也H限于本专业领域中科技含量或创新力不足的低难度研究项目。普遍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协同创新的意识,不主动积极参与到已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课题中。少数有科研热情的老师思维固化、信心不足、学术视野狭窄,总认为做科研很遥远,自己空有一腔热情也难达到科研世界的“高地”。

2平衡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之策略

民高高校事业要实现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理清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应建立专门独立的科研机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科研工作制度(包括科研奖励政策、校本科研立项等)。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的引进工作,并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工作的平台(如科研中心、图书馆数据库等),减轻有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给予科研起步阶段的各种支持(包括科研启动金、科研补助等)。其次,在教师层面上,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抓住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特点,谋划适合自身的教学科研两手抓的实现方式,循序渐进地由“以教学为主”步入“教学科研并重”的道路上。

3结语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学和科研,高校发展离不开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更应该抓住各种机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理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确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途径,努力建设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协同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量,为确保师资力量雄厚招收大量的青年才俊教师到教学与科研的岗位中来。年轻教师的加入为教师专业注入了鲜活血液,但因许多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或者从其他的事业单位引进过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便参加过短期的教师岗前培训但还是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和科研的能力无法短期内投入教师这个角色。如何使青年教师短期内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急切解决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方面的成长,使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信誉。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学习优越,成绩喜人,做国家之栋梁所以要求老师必须达到博士硕士的学位且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子及更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思维,接收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能快速转变为学生能理解的模式传授学生,方便学生快速的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快速的运用学习。不仅如此青年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德智协调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或者高强压下都能镇定对待,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学会的东西。这些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内部自身的努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

2 教师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是对专业发展的一个意识理念、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共鸣、对自我的效能感、对自我的成就感的一个发展历程,是对自我、专业的认知、专业的感想的结合[1]。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就是对自我在教师行业的一个认识,认识自身的价值及自身为教师行业付出的坚定理念的一个过程。对于刚从事教学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将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理论及资料传授给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清晰地表达,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改正完善,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规划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来达到对职业的成就。高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做出探究还需要对教育及专业方面的科研做出研究。教育科研有助于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正确的认识自身,合理的制订自身在教学行业的成长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进自身对专业的深入研究,深入专业的研究也能对自身在教学行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

协同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资源或者个体,一同合作完成某一个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就是指两者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对知识及技能的一个充分利用,通过对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的成果来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教师专业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对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及质量达到一个提升。协同就是质量上的一个提高。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内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互补关系,教学对科研有促进的作用,而科研对教学起到支撑的作用,两者互惠互利。

3.1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其研究对象及方式成果均不相同[2]。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主要是将知识组织好运用到教学方法上,通过知识的理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兴趣,感染学生学习氛围。而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进行探究进行创新,这个除了需要教师有一定扎实的理念及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对待问题认真、多角度看问题,敢于有解决问题的精神[3]。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孕育人才而定,高校为教师创造了环境,如失去了教学这个理念,高校也将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有了高校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认真教学,通过以教学为中心,带动科研发展,将创新通过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不断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来丰富教学课堂,充实教学环境。所以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更能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率。

3.2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还需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也是属于科研的范围,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创新、思考领悟。教学的研究可以帮忙教师转变传统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接受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好学、好问、好思考的理念观。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教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有显著的成效。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的研究能够更加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自身自觉的投入科学研究,自觉将研究陈果投入到教学中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关系中的问题

4.1 依据自身情况,稳步发展

市场的经济拉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色彩变得越加浓厚。高校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这行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面对社会外力、科研、教学等多方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应结合市场需要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达到一定物质的条件下踏实研究,如果初步没有经验没有把握独立完成的话可以先参与到别的研究上,通过有经验的领导带领下,慢慢逐步熟悉了解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技巧。经验丰富之后再独立出来自己研究课题。所以在教学与科研中要勤奋勤钻研,对工作保持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步步稳步发展。

4.2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协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是知识的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自己领域创新必须抓住创新的脚步[6],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用自身的教学质量结合创新的科研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就能整体拉高本班级的学习成绩,加大本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有效的促进了育人这一目标。

5 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注入的新生力量,是活跃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来结合社会对教师这行业的要求发展,在教育期间下意识的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关系来促进学习的发展,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在整个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贯穿,让每个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共同达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将知识和教学方案创新,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增加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未来注入高质量人才,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30.

[2] 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3] 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0-100.

篇(3)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的矛盾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二者存在的问题、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矛盾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矛盾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两个方面。现今,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真正在高校里落实“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举步维艰。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和高校教师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考核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乎每所高校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尽管一个国家的未来主要靠的是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是现今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制度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几乎所有大学教师都将科研工作置于工作的首要位置。而且各个大学的科研任务都很重,老师的科研压力很大,为了能够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这样就必然减少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就导致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问题存在的原因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期刊的层次、学术著作的质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成为一个大学排名高低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就目前的情况,各高校的管理者都更注重科研指标。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就是以科研为指标,各高校如今都在努力争取向更高层次发展或转型,这就势必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为了建成“一流大学”或成功将大学转型,各个大学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将科研成果列为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样的办学理念、评价模式本身就导致教师只能采取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做法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成果是显性的,在科研的物质奖励激励下,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功利性的研究,而不易量化和评价的教学活动被边缘化。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奖励、升职等均直接和科研成果挂钩,教学业绩对职称、收入等影响几乎无足轻重,这就迫使大学教师只能重视科研而无视教学。而且科研成果属于个人,用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标准似乎更加客观。教学的评价较为主观和复杂,因此教学工作很难得到适当的评定,而且教学成果多属集体成果,除非是教学领域里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比如国家级教学奖的获得者,可是获得这种奖励是何等难,因此,教学产出也就没有科研产出更直接更快捷。此外,精心培养学生并非短时间就能使学生成才,那么对教师在教学上的付出和产出就无法给出适当的评判,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研究上不肯花过多的精力。只有极少数教师倾心于教学研究,但往往只是个人行为,学校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奖励甚少,这导致教师直接轻视教学。现下高校的发展或转型更是将更多的科研压力加在教师身上,使得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在科研上,而几乎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顾及教学。教师对教学越来越敷衍,不愿花心思琢磨教学,更何谈教学与科研结合。

3.相关举措

首先,教师应当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教学和科研是目的、性质不同的两种活动,虽然它们矛盾重重,却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更好地把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促进教学。同时,教学活动有助于发现新的科研方向和问题,只有摆正二者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科研相统一”的结果。其次,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改变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笔者建议职称的评定不能只看发表的文章和主持的项目而几乎忽略教学业绩,职称评定上可以有科研型教授也允许有教学型教授,并且岗位的聘任、工作的考核等应与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这样可以激励教师在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优势。还要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在奖励上完全实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等对待,高校管理者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政策上应该倾向教学工作人员,使得老师能安心教书育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更新教学方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最后,真正解决高校里教学和科研的矛盾,需要教师既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又有过硬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将知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科研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若能结合所处高校的类型和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问题确定科研方向和选题,则能够使科研更容易得到支持,更快产出科研成果,而且在教学中能发现新的问题科研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课题。同时,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教师发展活动的培训,帮助教师们了解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4.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高校教师一定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助教学。只有教学科研两手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国家教育的发展。

作者:朱晓明 褚小婧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海波.浅谈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失衡现象[J].科技信息,2014,(07):88.

[2]聂兆君,刘红恩,姜瑛.浅析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办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4-25.

[3]李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23-26.

[4]王璟,李顺,王建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2012(08):3-4.

[5]张丽,何云峰,马瑞燕.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微探.高等农业教育,2014,8(08):47-50.

篇(4)

摘要:教学型本科院校中如何处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始终引人关注的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自身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体制、激励机制以及对科研与教学的价值评价,从而使教学型高校步入良性发展的正确轨道。

目前在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本科院校中,教师经常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现在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可能发生冲突的方面有时间、精力和责任等。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和科研的正相关是“显而易见”的。活跃的研究兴趣对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至关重要的,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个角色是互补的,一个教师在两个方面完全可能都取得优异成就。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业,科研致力于知识发现,教学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类似于音乐演奏者和乐谱的关系,是不同的两个领域。针对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客观的观点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教师的业务素质、科研能力、教学环境甚至学校定位等等因素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根据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使学校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教学型的本科院校,肯定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科研和教学的良性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存在一此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教学和科研体制上,目前一些高校的体制比较僵化,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协调,甚至人为的割裂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如科研部门往往只偏重于教师科研的成果的数量与水平,而很少关注这些科研成果对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旦完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很少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而教学部门则只关注教师的授课备课,教学等日常工作。而很少能够让教师把他的教学经验及技巧卜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些领导理念偏颇,重教轻研或重研轻教,对两者的重要性都估计不足,在教学科研的体制上各自为政,缺乏合作。

1.2对科研和教学的价值评价存在偏差。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评定职称和制定教师奖惩制度时,往往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对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制定了考核细则。现在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不同,科研成果比较容易度量和简单化操作,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社会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成果,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比重被夸大了,从而使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的授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另一种情况就是学校虽然在名义上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但是一些管理部门在实际上却认为教师科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有限,对待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因此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的经费管理、人员调配、激励机制甚至生活待遇等方面经常重前者而轻后者。结果造成教师科研缺乏积极性,学校科研气氛淡薄,难以出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3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管理思想出现误区。现在全国高校发展很快,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一所高校只有不断提高声誉和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而衡量学校声誉和地位的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校的科研成果。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高校如拥有一批学术大师和重大科研成果,学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便急剧上升,各种财源便纷至沓来。否则,学校的前景便很不妙。就各国高校情况看,虽然也有立足本科、搞好本科教学而使学校出名的先例,但毕竟为数甚少。我国高校已逐渐“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校际之间的竞争帷幕早已经拉开,实际上面临或即将面临着西方国家高校同样的处境。因此一些学校便将科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分的看重科研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学才是教学型高校的中心任务。

二、正确处理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原则

教学型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教师个人的事业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还是学校本身的内涵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2.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大学是为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置的。因此,高等本科院校、尤其是教学型的高校更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一理念。但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教师课堂教学,它是以培养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是融传授知识与创新知识于一体的教学,包含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需要催生的科研和科研返哺教学促进教学这两重内容,这正是大学区别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中学和以研究工作为主的专业科研机构之所在。因此,以教学为中心绝对不能理解为仅抓教学工作这么简单,以教学为中心更为深层的内涵是“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和创新却离不开科研。因此,要做到真正理解以教学为中心,还必须正确理解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真正从思想到实践上都重视教学的中心地位以及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应统一起来,教学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要注意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科技成果可以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又可加深对科研的要求,教学与科研两者必须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2教学改革促进科研。

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高校的科研往往源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改进教学的需要,青年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在接受新知识信息方面往往走在教师前面,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互动使教师不但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新的启示,而且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不得不思考和努力解决教学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师生互动对教师的一种动力,而且它也开启了教师科研的新源泉。此外,大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但时代对于人才的知识要求却永远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书本上的知识总是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的,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必须由教师来填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站在学科前沿问题。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吸取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现状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本学科科学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为灵敏的本学科学术嗅觉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注意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中提取科研课题,教学内容越深人越靠前沿,学科的疑点和盲点问题就越多,越需要科研攻关。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可以激发教学和科研双向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深化教学带动科研立项,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从而真止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

2.3科研反辅教学。

如前面所述,高校的教学是体现和融进了科研的教学。首先,科研有助全面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科研实践上。科研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需要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细致填密的研究程序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能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使教师将科学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向教学转化,从而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而且,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它极大地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自我形象,提高教师学术品位,从而增强自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带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的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科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大学教科书及其书本上的知识是永远跟不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完全满足有强烈求知欲和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的要求,这一不满足就是高校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教师为教学的需要,跟踪因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三、加强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建议

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也没有完全脱离教学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永远是科研创新的源泉,而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型的高校,关键是在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的平衡点,把握好两者结合的最合理度。

3.1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

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必须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首先,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要建立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性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各种激励机制,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的矛盾,建立科学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教学型的高校应提高教学课时补贴,并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评先评优等方面设置最低教学要求,注意向教学业绩突出的人员倾斜,针对教授等学科带头人也要有一定的教学要求,不能由于是教授或有较大的学术威望就可以降低教学考核要求。科研奖金的发放一定要建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同时每年对全体教师实行教学业绩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计人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务、岗位聘任、晋升丁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同一定百分比的固定工资和职务津贴挂钩。这对于促进、平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提升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整体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2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十分薄弱的一个环节,非研究型的地方院校重科研、轻教学与此有直接的关系。为加强教学,从政府到学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有的政策本来是以强化教学为初衷,但最后落脚到科研上,成为科研的激励政策。而有的高校则恰恰相反。校教改项目是为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而设立的,但立项时强调课题组成员职称和学术研究成果,没有向教学优秀人员倾斜,验收结题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体现在科研上,而实际教学质量、课程基本建设和教学效果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另外,教学质量标准和数量标准的量化涉及标准本身的科学性、执行标准的操作过程的可行性及与科研成果可比性,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科研管理上,要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鉴定关。因为在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中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科研成果评定的量化标准,只有严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才能端正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篇(5)

高校的功能是什么?我们常见的是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概括说明的。其实,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种职能的时候,就会发现,现代高校在这三方面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科学研究。所以,国内外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都非常强调科学研究。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初期高等教育就确立了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这一主要职能。强调把科研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是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相联系的。洪堡在1809年筹建了柏林大学,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传统的办学模式,确立了科学与学术民主在大学的地位。他在《关于柏林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的理念》中强调:“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成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洪堡所提出的“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及强调大学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在柏林大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柏林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柏林大学的成功,使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建立之初即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先生就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探究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创造知识,以此来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并延续和拓展人类文化的命脉,促进人类日新月异的前进,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在评判一所大学的时候,其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成果,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科学研究也是其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

科学研究: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阶梯

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大学所必然产生的,它需要专业化的科研教师队伍。从已有的研究看,教师的专业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包括教师的物质待遇、职业声望、教师组织和教师资格证书。这个基础是社会提供给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基础。包括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文化知识及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有系统。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同样适用这两个系统。虽说这两个系统对于教师专业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教师本身而言,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而且这样的专业基础看似以知识(学历背景)为表征,其实是要以专业能力来支撑的。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中,科学研究能力尤其重要。一方面,知识的增长速度之快,知识数量的积累之巨,现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仅在20世纪60~70年代,人类新发明的科学技术就远远超过了前两千年的总和。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论文大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1万多篇。登记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800多件专利问世。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从9.5%增长到10.6%,到80年代每年的增长率已达12.5%。在这日新月异的知识面前,任何一个大学教师都不可能以有限的学科背景知识就能够去对付不断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从产生起,就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承担着发展文化的任务。高校教师对文化的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拓展。而在研究中,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成为不可替代者。因此,科研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基础。

合理认识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显然也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之一,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自从洪堡提出要把科研引进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以后,关于科研在大学中应占何种地位,即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理论界就从没有停止过争论。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科研,其次是教学。因而,科研是先于教学的大学职能。现代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则主张大学应以教学为主,他反对现实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指出决不能用科研取代教学。他主张把大学的科研限制在“研究院”里,而使之与普通教育分开。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两者都重要。当前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科研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二是认为科研和教学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阻碍的关系,即搞科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质量;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上,必然影响科研的效果。这些认识都是源于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没有深入、具体的分析,因而得出的看法不全面、不科学。

要合理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对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做具体的研究。教师的科研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是指从事某个具体学科、某个领域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某种规律,创建某种理论,或者开发某种产品等,一般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教学研究是指从事与所教学科直接相关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如何结合所教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堂管理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评促学等等。如果教师从事的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所从事的教学不存在直接相关时,这种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直接从事教学研究,显然,这种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效果,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量现实表明,一位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教学无关的研究中,占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的时间,甚至无心上课,对教学质量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观念时,要对科研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非教师所从事的任何研究对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大部分都属于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教育专业教师除外),这对于教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研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但是,学科专业知识要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专业知识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研究。仅仅对学科知识有所研究,而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犹如鸟儿折断了一只翅膀,飞不高也飞不远,教师不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更应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使得教师不仅是某一领域、某学科方面的专家,更应成为这些方面的教学专家,这也是教师职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绝对数量很高,但社会却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这也影响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究其原因,与我们高校管理中的制度措施是分不开的。如何进行科研管理,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使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够回归当前社会关注的高校办学质量问题,是高校管理者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引导教师确立科研发展价值取向。过分关注科研的功利价值,使得研究者无法对研究本身产生兴趣和爱好,无法从研究中体验研究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使得科研与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常常说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从长远来看,持有这种价值取向的研究者,一旦外在的物质刺激消失,研究者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热情和兴趣,“研究”也就随之消失,对科学和真理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进行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科学的发展。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

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088-03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50);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0B06)

作者简介:罗鲲(1966-),男,沈阳人,教授,博士,从事材料学研究;张兴旺(1982-),男,湖北黄梅人,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数据库应用与技术研究;吕竹筠(1965-),女,沈阳人,助理馆员,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研究。 一、引言 博弈论[1]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却已经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学及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94年至今,已经有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从事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学者[2]。目前,关于博弈论的定义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其所研究的主要是博弈主体之间发生行为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而言之,博弈论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中,应如何进行决策,以便让博弈主体获得最有利的建设方法和实施方案[3] ~ [5]。

尽管博弈论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将博弈论应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中,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比较缺乏。本文从博弈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高等学校在协调三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看,形成博弈关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目标,拥有独立做出决策的自[6];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及目标的实现[7]。在高等教育现行的运行机制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涉及了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及教师三方的利益,三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客观上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是如何提升高校在促进社会科技与文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贡献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不断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多种奖励制度与评价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科研重点,从而促进高校在教育与科研上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关注的是应如何在与同类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不断地推出各种举措,积极招聘所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不断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通过开展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各种评价中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所关注的则是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以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的问题,他们有自觉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和申报专利以及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并力争在高校的评价中获得好评,以便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各方的利益与关注点既有差异,也有交集,只有协调好上述关系,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这里仅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1.一些教师中出现急功近利、学术造假现象

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科研团队建设不仅为各研究型高校(如“211”和“985”重点大学等)所重视,而且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谋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团队建设往往伴随着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的重点投入、高校自身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教师的个人投入与利益取舍等问题。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希望其对科研团队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发表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及获得更多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等。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其会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对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并与同类高校进行横向对比,以决定下一期是否继续重点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发展的需要,会更加重视科研产出,并通过制定内部激励政策,促进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对研究团队中教师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就意味着在获得一定科研资源的同时,必须每年都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这对于一些前期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教师来说是能够完成的,但对于年轻教师、刚刚留学回国或改变研究方向的教师来说,这种考核所带来的压力就显得格外难以承受,因为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就要求出成果,显然违背了客观规律。为了适应考核的需要,一些研究者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形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事件。

2.博弈三方及团队成员地位及条件不对等

分析发现,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博弈关系。第一种是非零和博弈关系[8],体现在三方的目标和最终利益的一致性上。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投入的最大化,高校能够迅速形成学术特色,并具备了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科研团队成员则可以获得科研经费上的支持,实现自身的学术追求。可以说,抓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一件多赢的事,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主从博弈关系[9],体现在三方及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在博弈过程中地位与条件的不对等性上。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团队需要同时向经费资助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和行政管理方(高校)负责,完成所需要的科研产出,及时向上述部门汇报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接受相应的管理与评价考核;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只配备少数固定的研究或实验人员,其骨干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构成的,因此除科研工作外,团队成员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教学任务,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学校、学院(或系)和团队的三重管理。因而,科研团队中的教师不同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专业研究单位的专职研究人员,其所承担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其所处的行政管理关系极具复杂性,在“多对一”的主从博弈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3.人才外流,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此外,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的博弈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会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主体,是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它又掌控着科研团队的组建、投入与考核等。如果高校在政策制定与管理上出现偏差,不仅会使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会激化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最为常见的问题是考核指标与考核模式不合理,如要求SCI、EI或ISTP三大索引论文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多、科研获奖指标不现实、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要求过高等。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高校近年来着力引进那些获得过各类荣誉称号或资助的人员(如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奖获得者等),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并以其为中心打造科研团队,这种做法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影响力。但是,在待遇上过大的差异性同样会导致科研团队内部人员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过分地注重“主角”而忽视了“配角”,人为地造成了过大的地位差异,影响了部分有潜力的团队成员的正常发展。可以说,高校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失当可能导致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三方利益的严重冲突,使博弈关系走向非合作的零和关系,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外流,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抓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高校自身的政策制定与评价机制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从博弈论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方便地解析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利益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前面对博弈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高校。因此,我们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快高校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

自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科研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开始[10],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的高等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其建设问题对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以及声誉意义重大。高校目前在行政上采取传统的“学校―学院(系)―教师”的纵向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尚未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被纳入到管理体制当中,团队常常作为一个虚拟的机构,对其成员通常是没有管理权和制约能力的;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既要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由此团队的科研带头人通常只有学校或学院(系)的领导才能胜任。如何将科研团队纳入行政管理体制中,同时防止出现新的条块分割,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任务流(或称工作流)的方式来组建科研团队,在获得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资助期间,可将其作为临时的行政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独立考核,使科研团队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任务结束后该科研团队自动解散,人员回归学院(系)。这种办法可能在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弱化了科研活动过程中外在事务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11]。

2.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为团队成员创建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

科学研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对未知或未确定的事物进行探索的认识过程。科技成果对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获得科技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还需要科研人员在精力、时间上的大量投入和充分的学术交流。因此,科学研究不同于企业生产,不能指望投入即产出,更不能仅以工作时间(工时)的长短来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科研产出的过程就像农业生产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适当的投入与维护和一定的时间。良好的科研环境应具有如下特征:1)平等基础上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这是开展团队合作的前提;2)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刚刚从事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给他们留出适当的工作积累时间,使之能够沉下心来把工作做扎实,出真正的高水平成果;3)团队的带头人和骨干需要在团队内部树立正面的、令人信服的榜样,不以势压人,要能主动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联系,协调团队工作,形成和谐顺畅的工作环境。总之,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时间的,但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因而团队带头人和骨干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与评价体系

篇(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ng the common problems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positive ac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ing general strength in university,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concrete method in promoting optimum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gether.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科研;良性发展

Key words: university;education;scientific research;optimu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41-02

0引言

高校人才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高校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完成,但是,高校教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授课、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和素质,而科研工作对高校教师聘岗、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等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处理好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权衡好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二者良性、共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1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例如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或民办大学。由于缺乏实际的科研应用实例,教师授课时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1],照本宣科,无法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引申。学生也只能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导致的结果是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又迅速遗忘。因为学生没有介入到对知识的探索、理解和发现的过程当中,根本无法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样,我国也存在大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大多数教学研究型高校过于强调科研,而使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致使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使教学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2]。这些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竞争实力和排名名次,过分注重科研的功效。学校给每位教师都分配了较重的科研工作量,教师们每天忙于跑项目、做科研,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备课、授课。而且由于不可避免的科研出差,教师无法保证正常的授课计划,不得已经常请假或调课。由于过分重视科研,最后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下降,培养的学生质量下滑。

任何一个高校只一味的重视教学或科研,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寻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总体实力,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就业水平。

2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

2.1 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不可偏颇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不分轻重,二者相得益彰[3]。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指导和推进科研的发展,是科研后备力量储备的必要途径。科研是教学的目的,对教学具有反馈作用。科研有助于完善教学系统,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让学生更深入得了解科学,提高学习激情,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扩大教师的职能,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社会进步。

科学合理的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努力实现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提高教师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都是非常关键的。

2.2 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相互渗透将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才有可能使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也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从而让教学内容“久经不衰”[4]。因此,倡导教师将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好循环和互动。

实现教学与科研内容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推行研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所感所得促进科研的深入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研究的盲点,及时捕捉迸发的灵感,将其转化为科研研究的目标。

必须把自己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路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知识、 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性思维的方式。这一教学过程必须是启发式、分析式、交互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2.3 积极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它以科技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科研研究水平等都要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第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和敢于创新;第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相长;第四,促进校园文化、班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第五,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师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3]。

2.4 优化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内容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们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也综合考查了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注入科研元素,结合实际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将具体科研渗透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促进和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研究水平。

2.5 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科研,特别是横向课题,教师经常需要紧急出差或赶进度,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时需要调课或请假。每个高校在教学方面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教师由于科研等原因在不能按期正常上课之前至少2~3个工作日内,必须亲自书写书面调课单进行调课申请。高校担心教学秩序混乱,往往在这方面经常限制教师请假或调课,导致很多课题不能按期完成,造成工期延后,甚至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而影响教师以及学校在企业的形象。

因此,学校应该建立灵活的教学科研机制,对于确实因为科研需要出差而不能按时授课的情况应该予以批准,安排教师灵活的补课时间,例如利用晚自习或学生的空余时间补课,或者由同一学科团队别的老师代授本次课程。如果教师经常或长期由于科研,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授课,学校应该根据科研的具体现状,提前安排教学计划,集中本门课程的授课安排,提早结课。

3结论

无论哪个高校,教学和科研都是一对有机的统一体,纯粹只发展教学或只发展科研的大学都不是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4]。教师应在实践中真正履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唯有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将教学的过程视为科研的深化,将科研的过程视为教学的准备,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而高校在探究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了解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联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发展机制,在保证教学和科研平衡发展的前提下,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立军,党新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21.

[2]高建丽.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