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农业投资分析

现代农业投资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农业投资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农业投资分析

篇(1)

关键词: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46-02

一、研究背景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湖南省,有着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多年来政府部门一直把对农民素质和技能培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旨在造就出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和技能,可以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民,也即中央文件所表述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从根本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以此确保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来提高对农民的培训效率,使其尽快成为“新型农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模式的选择

为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使培训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目前湖南省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多种模式已经实施了一定时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科技下乡模式:科技下乡活动以培育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中央、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体现党和政府情系三农、关心民生的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品牌工程,开展十多年来,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其内容主要包括:举办科技大集、组建专家科技下乡小分队,捐建农民科技书屋,赠送科技资料等。通过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并将除草剂、农作物种子和农用器械等物资送到农民手中,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2.“企业+农户”或“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是在企业与农户的联系中,以农产品为载体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通过与农户之间签订合同和订单,为了使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企业向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农户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在整个过程中,农民是培训的目标群体,企业通过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或相关养殖技术或加工技术等,达到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

例如,湖南省宁乡县很多农户与“温氏集团”签有订单协议,其最大的特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基地建设为根基,以订单农户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宗旨,成功地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公司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据了解,温氏集团都要求统一采购原料、统一营养配方、统一饲养模式、统一免疫接种和统一用药,实施肉鸡的“军事化”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几年来累计为农民直接增加大量收入,使村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推广方式有: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结合技术推广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等。每年县农业局将定期进行农机操作和农业技术推广,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带到基层。该模式上下联动,普及推广发动力度大、发动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为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4.第三方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农民科技培训中,职业教育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农业职业院校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民,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的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实用技术等。

由此可见,目前,农民培训的模式很多,每种培训模式都有其利弊,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作出恰当的选择呢?我们对各模式的特点、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做了分析比较。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南省几个村实地调查所取得的资料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模式,并对提高农民科技的培训模式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湖南省农民科技素质与发达省农民科技素质存在差距。虽然湖南省农民的科技观念与意识较从前有所转变,但与发达省份相比,观念还是相对落后,科技素质还较低。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1.7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9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7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13%,中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46%。其中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贫困地区。获得绿色证书和参加过各种专业培训的比例不高,农民掌握与运用科技的水平较低。

2.科技培训是有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手段。湖南省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实现农村发展规划目标,要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民经济增长的方式,缩小与发达省市的距离,最有效的训手段是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及时了解农民生产的需要,来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再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这是短时间内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不同的培训模式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农民。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很多,各地区之间也发展不均衡,在选择培训模式时,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例如,针对于大众化的科技知识普及和较简单易学的农村新技术推广,可选科技下乡培训模式或现代通讯与大众传播技术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对于规模化生产程度高,农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可选择“企业+农户”或专业协会培训模式;对于新技术推广且难于掌握,风险大的技术培训可选择科技示范模式或科技特派员培训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徐金海,蒋乃华.“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54-59.

篇(2)

 

关键词:滴灌技术,滴灌设备 

 

朝阳是辽宁最干旱地区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7%,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朝阳的农业。为此,大力发展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朝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朝阳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而言,本文重点分析滴灌节水技术。 

滴灌技术在我国已算不上“高、新、尖”技术,但其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备质量低下、不顾条件盲目推广、滴灌工程效益不佳、管理落后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滴灌技术的顺利发展,需尽快加以解决。 

 

一、滴灌技术的特点 

 

滴灌技术较之传统沟灌和畦灌,具有显著的优点。 

(一)节水、节肥、省工 

滴灌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又由于能做到适时地供应作物根区所需水分,不存在外围水的损失问题,又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灌溉可方便地结合施肥,即把化肥溶解后灌注入灌溉系统,由于化肥同灌溉水结合在一起,肥料养分直接均匀地施到作物根系层,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因是小范围局部控制,微量灌溉,水肥渗漏较少,故可节省化肥施用量,减轻污染。滴灌系统仅通过阀门人工或自动控制,又结合了施肥,故又可明显节省劳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控制温度和湿度 

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灌水量大,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但棚温、地温降低太快,回升较慢,且蒸发量加大,室内湿度太高,易导致蔬菜或花卉病虫害发生。因滴灌属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湿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保持土壤结构 

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四)改善品质、增产增效 

由于应用滴灌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总之,较之传统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后,可大大提高产品产量,提早上市时间,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劳力等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备质量问题 

通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我国已能独立生产相对成套的滴灌设备,部分滴灌设备产品性能水平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但一些关键设备,特别是首部枢纽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等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讲产品品种少,缺乏系列化,配套水平低。并且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市场上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另外目前滴灌设备市场混乱,鱼目混珠,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价格无序,售后服务差,也制约了滴灌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设备管理问题 

我国滴灌工程往往存在着一边建一边丢的现象。很多地区安装了滴灌后,使用不长时间即成了摆设,有的拔掉滴灌带(管),但继续使用输水主管道,成了“管灌”;有的则直接放弃不用,又恢复了沟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管理不善。 

(三)设计问题 

由于滴灌系统工程一般为较小工程,设计、施工有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和施工。致使工程从设计上就存在诸多问题,安装时往往又是组织临时队伍进行安装,故很难保证质量。 

(四)使用技术问题 

没有建立相应的滴灌灌溉制度,仍沿用传统的灌溉制度,一次灌水量过大或灌水时间过长,灌水定额过大,与传统沟灌方式没有多少差别,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越性。另外目前大多数农民还习惯于手工追肥紧接灌水的传统,即使设计安装了施肥装置,也很少使用或不用,形同虚设。对于滴灌的理解仅限于灌水任务上,由于基本上仍然使用固体颗粒肥料,并需事先溶解,不但增加了堵塞灌水器的机会,且由于施肥器一般容量较小,每次施肥量有限,在目前大多数菜农仍采用传统肥量的基础上,显然觉得太少,也太麻烦。因此使用滴灌后,必须相应改变原有的灌水制度和施肥制度(包括肥料用量、施肥次数、施肥方式、肥料类型选择等),才能充分发挥出滴灌的优越性。

三、建议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发展灌溉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作物布局和管理水平都差别较大,在充分考虑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宜上则上,时机不成熟的不要盲目发展;在发展规模、速度、档次上更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一哄而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任何先进技术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否大面积推广,关键在于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支撑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是很难长久维持和发展下去的。滴灌工程投资相对较大,可以说是一种昂贵的先进灌水技术,必须要高产出、高效益来支撑,施工前必须做好投资分析和经济评价,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农民的投资。滴灌作为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与其他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这一点,单纯就节水效益来抓滴灌,在任何情况下是很难推广的。因此要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滴灌工程的首位。 

(二)重视规划设计安装工作 

篇(3)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进入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现代农业,对灌溉用水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滴灌节水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之一。滴灌技术有其强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此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朝阳是辽宁最干旱地区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7%,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朝阳的农业。为此,大力发展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朝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朝阳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而言,本文重点分析滴灌节水技术。

滴灌技术在我国已算不上“高、新、尖”技术,但其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设备质量低下、不顾条件盲目推广、滴灌工程效益不佳、管理落后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滴灌技术的顺利发展,需尽快加以解决。

一、滴灌技术的特点

滴灌技术较之传统沟灌和畦灌,具有显著的优点。

(一)节水、节肥、省工

滴灌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又由于能做到适时地供应作物根区所需水分,不存在外围水的损失问题,又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灌溉可方便地结合施肥,即把化肥溶解后灌注入灌溉系统,由于化肥同灌溉水结合在一起,肥料养分直接均匀地施到作物根系层,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因是小范围局部控制,微量灌溉,水肥渗漏较少,故可节省化肥施用量,减轻污染。滴灌系统仅通过阀门人工或自动控制,又结合了施肥,故又可明显节省劳力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控制温度和湿度

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灌水量大,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但棚温、地温降低太快,回升较慢,且蒸发量加大,室内湿度太高,易导致蔬菜或花卉病虫害发生。因滴灌属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湿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保持土壤结构

在传统沟畦灌较大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滴灌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

(四)改善品质、增产增效

由于应用滴灌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病虫害的发生,可明显改善产品的品质。总之,较之传统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后,可大大提高产品产量,提早上市时间,并减少了水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劳力等的成本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设备质量问题

通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我国已能独立生产相对成套的滴灌设备,部分滴灌设备产品性能水平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但一些关键设备,特别是首部枢纽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等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上来讲产品品种少,缺乏系列化,配套水平低。并且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市场上没有多大选择的余地。另外目前滴灌设备市场混乱,鱼目混珠,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价格无序,售后服务差,也制约了滴灌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设备管理问题

我国滴灌工程往往存在着一边建一边丢的现象。很多地区安装了滴灌后,使用不长时间即成了摆设,有的拔掉滴灌带(管),但继续使用输水主管道,成了“管灌”;有的则直接放弃不用,又恢复了沟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管理不善。

(三)设计问题

由于滴灌系统工程一般为较小工程,设计、施工有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和施工。致使工程从设计上就存在诸多问题,安装时往往又是组织临时队伍进行安装,故很难保证质量。

(四)使用技术问题

没有建立相应的滴灌灌溉制度,仍沿用传统的灌溉制度,一次灌水量过大或灌水时间过长,灌水定额过大,与传统沟灌方式没有多少差别,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越性。另外目前大多数农民还习惯于手工追肥紧接灌水的传统,即使设计安装了施肥装置,也很少使用或不用,形同虚设。对于滴灌的理解仅限于灌水任务上,由于基本上仍然使用固体颗粒肥料,并需事先溶解,不但增加了堵塞灌水器的机会,且由于施肥器一般容量较小,每次施肥量有限,在目前大多数菜农仍采用传统肥量的基础上,显然觉得太少,也太麻烦。因此使用滴灌后,必须相应改变原有的灌水制度和施肥制度(包括肥料用量、施肥次数、施肥方式、肥料类型选择等),才能充分发挥出滴灌的优越性。

三、建议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

发展灌溉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作物布局和管理水平都差别较大,在充分考虑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宜上则上,时机不成熟的不要盲目发展;在发展规模、速度、档次上更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一哄而上。 转贴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任何先进技术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否大面积推广,关键在于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支撑任何一项社会活动都是很难长久维持和发展下去的。滴灌工程投资相对较大,可以说是一种昂贵的先进灌水技术,必须要高产出、高效益来支撑,施工前必须做好投资分析和经济评价,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吸引农民的投资。滴灌作为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与其他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这一点,单纯就节水效益来抓滴灌,在任何情况下是很难推广的。因此要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滴灌工程的首位。

(二)重视规划设计安装工作

无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滴灌工程,还是一个单独的温室或大棚滴灌系统,均应重视规划设计以及做好安装工作。

从设计上来讲,首先要考虑当地水源、土壤、作物种类、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微灌工程设计规范进行仔细设计,出具设计图纸,若有条件,最好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或进行指导。二是要注意系统设备的完整配套性。过滤装置、施肥装置、调压控制装置、压力表等设备应该是必备的,缺一不可。若条件允许,自动控制设备也应考虑上。三是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设备。为减少投资而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以及减少配套设备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工程安装更要精心组织,最好选有经验的专业安装队伍进行安装,避免留下安全隐患。

(三)重视滴灌制度研究

滴灌作为一种先进的滴灌方式,必须配以先进的灌水技术才能发挥其优越性。灌水技术主要是指合理的灌水制度,包括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灌水起始点、灌水上限、灌水定额的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等等方面。另外研究滴灌对土壤养分和盐分运移的影响等也有助于合理滴灌制度的确定。

在传统沟灌方式下,农民根据作物的长势、生长阶段及土壤的水分状况,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滴灌条件下,能够给作物根系层土壤创造一个最适宜水分状态,而要实现这一点,仅通过从表面观察作物长势和土壤水分状况是很难确定的。因此,应尽快通过灌溉实验,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按照滴灌的要求特性及作物的生长状况,制定出滴灌条件下合理的、便于实施的灌溉制度,以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滴灌,发挥出滴灌应有的效益,促进滴灌事业的发展。

(四)重视滴灌过滤和滴灌施肥工作

滴灌灌溉水进入管网之前必须进行严格净化,这是保证滴灌灌水器能正常工作的前提,因此过滤这一环节绝不能简化。很多滴灌工程的失败就是因为在过滤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由于水流量较大,最好进行两级以上的过滤,对于单家单户的小水源大棚或温室,也要尽量选择质量较好的过滤器。对于过滤器要定期的清洗和保养,使之一直工作在最佳状态下。

通过滴灌施肥,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淋溶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品质和滴灌效益的充分发挥等具有显著效果。“若不结合滴灌施肥,则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滴灌”,只有滴灌技术才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因此,设计安装滴灌系统时,必须考虑配备施肥装置,并把滴灌提高到灌营养液的角度来看待,同时尽快研究生产适合滴灌系统使用的液体肥料,研究和推广滴灌条件下的施肥技术和方法。

篇(4)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保障 人力资本投资

一、引言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化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增加了收入,有利于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反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工作也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城市拉力,有效缓解工业化、城市化给农民工群体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风险,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非永久性乡城迁移问题。由此可见,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有效加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以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为研究视角,针对如何提升农民工参保能力这一问题进行对策探讨。

二、理论基础

就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就是通过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创造价值,其所创造的价值由自身价值和价值增值两部分构成。农民工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农民工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持他的人力资本再生产;农民工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人力资本的供给;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和进行健康等投资而产生的支出,主要是为了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农民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入到农民工身上的,能提高农民工知识与技能,并能影响农民工未来货币收入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投入。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形成与改善农民工素质结构、提高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按照舒尔茨教授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具体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和劳动力流动。除了以上四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外,有助于获取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职业需求等信息的活动,也可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从广义上来说,为了形成和增强劳动力的生产性,增加未来的效用,任何直接针对改善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分布结构、利用水平的费用支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产生影响,而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和结构的改善又会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产生相应的效果。在农民工迁移过程中,农民工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阅历、接受在职培训和进行健康投资等途径促进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这必然有助于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人力资本差距和逐渐提升农民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更有助于提高这一群体的参保能力,这也是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应对之策。

三、对策建议

1、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公平实现

建立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无论是老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从职业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而且要更加重视农民工子女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规范的、高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因此,要加大解决后顾之忧,保障资金投入,使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受户口限制,能够享受到城市户口居民的待遇,在什么地方打工,子女就可以就近读书,这也是解决农民安心在城市从业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更好地安心工作,为国家建设发挥光和热。资金缺口问题是制约教育发展和制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着教育经费保障的政府责任,解决问题必然通过落实相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来施行,包括公用教育经费保障和农民工子女就读专项经费保障。可以借鉴国外颁发教育券的经验和思路,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异地接受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责任分配问题。

农民工输入地各级政府要统筹本地区居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按照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的需要,以标准化幼儿园为主,以小规模幼儿园和幼儿看护点为补充,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幼儿园建设。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并逐年提高。对提供普惠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实施奖补,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研究制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广大农民工、办园规范、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

2、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建设

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国家抵御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对保护和促进就业有着重大作用。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规律作用下的竞争经济,必然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及其家属因失去收入而陷入困境,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目前,为了应对失业和收入波动风险,各国普遍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具体包括:失业预防、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三方面内容。失业预防和失业救济制度越来越强调对失业者进行就业激励,并通过有效实施教育、培训计划促进劳动力市场边缘群体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目的是解决长期失业所带来的劳动技能退化和再就业困难问题。失业预防和失业救济制度主要包括失业预警制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可见,农民工就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心应从单纯救济模式向失业预防和职业能力建设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失业所带来的劳动技能退化和再就业困难问题。

农民工职业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有助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些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民工就业关系和收入的稳定性,进而会提高农民工参保能力和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因此,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农民工职业能力建设。

第一,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政府有关部门近几年出台了不少关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办法、政策等,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离社会和谐发展、市场的要求、农民工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本文认为目前比较迫切的是:(1)要“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分工,理顺培训体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2)要“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3)要建立有效的“鼓励用人单位、个人合理分担培训投入”的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第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无论是流入城市、流向乡镇企业打工,还是从事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农民工向非农产业流动基本上都是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缺乏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有序转移,可以说是属于农村劳动力自发的转移,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一些转移劳动力人员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而且绝大多数转移劳动力仍然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而,职业能力建设不能够制度化、经常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因此,要抓好劳务输出、输入对接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控制机制。作为农民工培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主体,企业和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教育培训机构日益成为农民工培训规范化、常态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和技工学校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作用发挥得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各地区要不断完善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控制和考核机制,将培训质量作为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

对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定期综合评估,以技工院校等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为重点评估对象。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加大对企业培训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运作规范、质量一流的农民工劳动就业培训基地,由各地区政府统一挂牌,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建立起社会化的培训体系。各地区还应该探索建立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形成一整套反映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培训、考核、评定制度,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助于劳动力市场根据农民工自身技能状况确定合理的工资收入水平。

第四,有效确定农民工培训需求导向,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各地区农民工培训实践上来看,农民工培训计划没有建立在对农民工培训需求的准确把握上。从上级向下级主管部门层层下达指标的做法比较普遍,导致低水平重复培训、部分培训项目的设计不适应农民工实际的需要、少数培训项目短期化和形式化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建议各地区适当延长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时间,让农村新生劳动力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这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积累,又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要真正维护农民工权益,与其限制企业裁员,不如帮助农民工升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根据农民工自身需求和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有助于取得实际效果。对回乡创业,有培训需求的,重点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对暂时回乡的,重点培训专业技能;对无一技之长的,进行职业教育,重树其就业观念,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后,可以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业产业“蓝领”。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量体裁衣”培训技能人才。

3、鼓励农民工多渠道创业,提升自身经济地位

农民工创业是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由于是自己寻找项目、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样的机制,农民工创业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来拓展新的就业空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分散和化解失业风险,提高农民工自我保障能力。因此,农民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提升自身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主动适应就业格局和就业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受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农民工自主创业意识越来越强,但受自身素质和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限,加之当前农民工创业服务机制并不完善,不能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农民工创业困难重重,迫切需要给予帮助。总之,支持农民工创业,就是要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实施更加优惠的措施,就是要在生产技术方面、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就是要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注:本文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转型期辽宁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创新体系研究”(编号:L11BRK004)、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项目“支持辽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编号:2011D008)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