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科毕业设计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专科毕业设计要求

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教学生 学籍档案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99-02

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成教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是原始性、凭证性的根本依据。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的成人学籍档案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过程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德、智、体、能诸方面的原始真实记录,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成人高校学籍档案以它的数量多、专业领域广、学习形式多样化、利用率很高的因素,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因此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对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对国家和社会考查和选用人才,对学生学历的证明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1.对成人高考报名审查工作把关不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山西省成人招生工作也从2009年开始进行网上报名,从而使山西省已经实现了从报名到录取的网络化管理,考生报名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都是在网上进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基本上保证了学校的生源质量。但是学校在每年录取工作结束后并审查学籍档案时,还是发现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存在考生信息档案与现实不符问题。凡是参加全国成人高考的考生,在学校录取后应有一张带有学生本人照片的“考生信息表”电子档案,这份电子档案是学生毕业时的入档材料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发现有许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学生的“考生信息表”与现实不相符现象,如姓名有一个字错误或身份证号错误等现象。这就说明当时考生参加成人高考报名时,自己没有认真核对自己的相关信息,而相应的工作人员也没有把好这一关口。这种现象的出现,会给日后学校新生档案审查工作、教育厅为各高等院校的新生注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存在专升本学生无专科毕业证的问题。按照教育部规定,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在报名时,必须要携带具有经过教育部批准的国民教育等系列高等院校颁发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但是学校在录取新生后进行再次核查学生的专科证件时,还是会发现无专科原始证件的学生为数不少,这又说明当时考生报名时各地市招办的工作人员没有把好专科毕业证书“认证”这一关,这种“伪证”现象的出现又给日后学校和省教育厅的“验印”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2.对日常学籍管理工作制度不严谨。普通高校成人学籍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其工作性质是环环相扣,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出现不衔接的情况,则会严重影响学校其它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学籍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其工作主要包括: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籍注册管理、毕业注册管理、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等,因此所产生的学籍档案资料也很多。可见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学籍档案质量高低与这所学校所制定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高校还是存在问题,诸如:

(1)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目前有些普通高校的成人学籍管理不够严谨,对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不太重视。如日常教学工作没有程序、管理不够规范、学籍档案质量不高等。学校只求省事、省力和省时,不求原则、规范和质量,没有及时督促、检查、收集相关学籍档案材料,归档完整性不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又失去了学籍档案管理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显然也就失去了它日后的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学校这种办学不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办学声誉。

(2)对学籍管理没有实行计算机网络制度。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成人教学管理工作还是在日常的手工操作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有些高校虽然对于成人学籍管理利用了计算机管理,这样在注册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籍网络管理和网络共享,有的学校函授站较多,对于学生的学籍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函授站的管理人员,没有网络共享势必影响了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效率。

3.对成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够。普通高校的成人学生大部分是来自不同专业岗位的在职工作人员,他们来学校上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学历,还是想再次给自己“充电”,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说,高等教育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吸收专业知识最富有实际意义的时期。尤其是最后的毕业设计或者是毕业论文是检查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应该严格把好毕业设计这一关。然而,有些高校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现象,诸如:

(1)没有毕业设计(论文)的讲座或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学习进行全面检验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测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最好办法。毕业设计的具体实践过程将使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有些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的具体教学和实验环节,对毕业生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无章可循,不负责任,不注重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学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毕业设计(论文)的资料收集和保存不完整。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最终都要经历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调研准备工作。它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过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学校应该将那些公认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收集整理存档,作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估所参考,对于每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评语等资料都应留存保管,但是有些学校将毕业指导和答辩后的所有资料当作废纸处理掉,使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保存不完整。

(3)忽视毕业生档案材料的保密管理。全省普通高校成人毕业生的档案材料不一定要求统一,但是其中至少不能少于三样材料,即:成人高考考生信息表(含有照片),新生录取政治思想鉴定表,毕业生登记表(其中包括学生简历、自我总结、学生成绩、学校评语和签字)。但是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发给毕业生的档案材料中只有一份“毕业生登记表”,档案袋不作密封便直接给学生带走,没有丝毫档案保密意识。致使有不少学生所在单位打电话向学校询问有关学生档案的真伪事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不够严谨、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的问题

二、对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管理的建议与具体措施

1.对成人高考报名审查要严格把关。

(1)把好考生报名审查关口。面对上述种种现象,首先我们建议各城区招办、各地市招办应预先对本单位接待报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应委任那些业务精、作风正、工作实、纪律严的同志来担任此项工作。从2009年开始,山西省实行了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制度,有些人在网上报名时,将自己的姓名或身份证号填写错误。在现场确认时,不仅让考生按照要求认真核对相关内容,同时还必须要当场给考生本人拍摄照片,如果考生姓名或身份证号错误者,工作人员不能给该考生进行确认,真正从源头上杜绝考生信息档案不符出现,即把好考生“入口”关。

(2)把好对专科学历“认证”关口。成人高考网上报名结束进行现场确认时,各地市招办在对专升本考生专科毕业证书进行“认证”时要严格把关,以防“伪证”现象出现。对于无专科毕业证书原件的考生一律不予确认,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学校录取工作结束后,若发现专升本学生的专科证书有疑问,可通过登录网站省略,(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再次进行查询。一旦确定属于“伪证”情况,学校必须立即对这些学生进行“退学”处理。要认真做好学校学籍档案文件管理的完整性。用实际行动打击社会上的“伪证”现象,确保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真正做到维护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对日常学籍管理工作要严格把关。

(1)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档案是反映一所学校学籍管理过程中的真实记录,是反映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作为一所成人高等院校,应把学籍管理工作列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因为学校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则以学籍为主。若不注重“学籍”管理,学校的其它工作则无从谈起。所以学校应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具有本校自身特点又要切合实际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只有这样,学籍的各项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成人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对提高工作效率,对提高管理者水平,对实现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及早实现成人学籍计算机网络管理。高校的一切教学动态和学籍信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学生的学籍变动和考试成绩等情况应该随时公布。所以学校应该考虑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籍档案管理共享,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在任何地点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操作来获得他们最关心的学籍和其它方面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籍档案利用率,拓展了学籍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也是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对社会的一种创新服务。

3.对成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严格把关。

(1)注重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时期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这个教学环节为四个部分:讲座;选题与调研;编制设计或撰写论文;审阅与答辩。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出一系列具体科学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例如:实验的基本操作、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实验工作记录,论文撰写注意事项等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应该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应将每届的规章制度、经验和成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立卷存档,对日后教学研究和学校评估均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注重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收集和保存。毕业设计的教学时数在各门课程中是最多的一项教学内容,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生在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一次较为严格的综合训练。所以学校应当将学生开始做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各个阶段的评语等留存,对于学生的优秀的毕业设计和优秀论文也应归档,因为这些资料也是知识财富,对于今后学生的毕业设计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3)注重毕业生档案的保密管理。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工作是反映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求学经历,是学校对学生教育做了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真实记录,学籍档案材料对学校、对学生本人、对社会都具有重要依据和利用价值,学校要认真对待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本着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责态度去做好毕业生档案整理和保密工作;一定要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档案清点密封后加盖启封章,确保学生档案的保密工作,保证学生档案材料的完整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的成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只局限于学校,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发展中,学籍档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普通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严格把好成人高考报名审查“入口”这一关;其次是对平时的学籍管理工作严格把关;第三要把好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普通高校成人学生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籍档案质量,即确保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严肃性,才能使普通高校成人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为社会、为学生真正实现它的自身价值。

篇(2)

【关键词】成人高校 学籍管理 改进 毕业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2-02

一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包括很多事项,如学生的基本状况的统计把握、学生入学基本的登记信息、学生的考核等,因此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事项较为繁杂,不免因一些问题没处理好,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

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特别是在规模较大且人员不固定的成人高校,但很多教师并不像正规全日制高校教师一样重视此项工作,这导致部分成人高校学籍管理混乱,新学员不及时上报,毕业资料也不及时上交,甚至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学生根本学不到知识,而毕业了的学生有些科目甚至还没有修完,等领毕业证时还要补修。

2.工作人员能力不足

成人高校教师营利性思想较强,大部分教师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且因成人高校并非高材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大部分引进属于相对低端的人才,且学校很少刻意组织类似学籍管理的系统培训,导致很多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甚至不会使用电脑办公,这明显降低了其工作效率,且易出现工作疏忽,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

3.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成人高校是依靠普通专科院校下设的继续(成人)教育学院来延续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其招生、学籍、教学管理制度是全部沿用本科院校的。这就易出现原有的制度与新制度的出入,导致管理体制脱节,从而影响整体管理工作。

二 成人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建议与具体措施

1.从源头出发,把握审核关卡

第一,报名审查。对于成人高校的招生,不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而更应该掌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笔者建议各地区招生办应该预先对本单位接待人员进行基本培训,让他们意识到成人教育的严肃性,从而避免弄虚作假行为。如在网上报名后,需要进行现场确认,现场确认中需要严格核对学生的个人相关信息,且要求学生上交必要的学籍登记与审核材料,如果信息出现问题,则需要马上进行核实,对虚假报到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对于确实因学生粗心填写错误的信息,必须在责令学生开具相关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更正,并记录在案,从而防止冒名顶替等行为的发生。

第二,学历认证。成人高考网上报名结束之后在进行现场确认时,要求各地市招办在对专升本考生专科毕业证书进行“认证”时要严格把关,防止“伪证”出现。对于存在无专科毕业证书原件的考生一律不予确认,同时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学校录取工作结束后,如果发现专升本学生的专科证书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再次进行查询,一旦确定属于伪造,学校必须立即对这些学生勒令退学。另外要认真做好学校学籍档案文件管理的完整性。用实际行动打击社会上的“伪证”现象,确保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真正做到维护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日常管理细致入微

第一,有章可循。学籍档案不是学生入学和毕业的简单记录,而是需要反映学生在求学期间的所有重要信息,包括阶段性成绩、在校的奖惩等,这是学生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学生求学的唯一凭证,因此务必真实详尽。作为成人高等院校,必须将学籍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事项去抓,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当然学籍管理工作并非一个口号,而应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学籍管理工作流程,并落实到学籍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同时要对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效率进行必要的监督,对于不积极及不配合学籍管理工作开展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必要的处分,从而将学籍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彻底落到实处。

第二,善用科技。成人高校的一切教学动态和学籍信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学生的学籍变动和考试成绩等情况应该及时公布。因此学校应考虑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籍档案管理共享,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在任何地点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来获得他们最关心的学籍和其他方面信息,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学籍档案利用率,拓展学籍档案管理的服务领域,也是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对社会的一种创新服务。

3.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第一,注重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结束的最终审核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查,也是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的评价标准之一,而毕业论文(设计)又包含动员讲座、选题及调研、写作、审核与答辩四个环节,成人高校学生大都没有经历过严格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因此很多环节都比较模糊,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全程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环节中学会如何写论文(设计),并且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为毕业做好充足准备。另外学校还应当提供往届毕业资料中的经典案例,供本届毕业生参考,让学生全方位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技巧,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答辩。

第二,注意存档。毕业设计的教学时数在各门课程中是最多的一项教学内容,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学生在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一次较为严格的综合训练。所以学校应当将学生开始做毕业设计时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各个阶段的评语等留存,对于学生的优秀的毕业设计和优秀论文也应归档,因为这些资料也是知识财富,对于今后学生的毕业设计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在教育改革大潮中,许多优秀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教学成本增加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使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而增加的工作量又能够找到一个合理出口,同时还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这是主要想解决的一个问题。项目导学这个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新的术语,从众多文献看许多教师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如何解决多出来的工作量的问题。和普通的授课模式相比,将项目应用到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人力和物力:项目的实现需要经费支持,选择项目和完成项目必然要花费教师和学生的更多精力,而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双方失去积极性。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将项目导学在专业课中进行应用,并把项目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完成项目,使得项目在专业课中能够有质量、有保障地完成。

二、什么是项目导学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含义基本相同,都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和项目导学的概念相比,项目教学法更常常出现在教学改革中。文献[1]中给出了项目导学的定义:项目导学是将项目案例开发的过程、方法和思想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里,项目是学习载体,导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加以指导和引导,学是学生学习,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包括有教师的指导学习和没有教师的独立学习,通过项目这个载体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学到知识得来的方法,以及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本课题中项目导学中的项目主要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择所需合适的项目,达到项目导学的教学目的。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作为学习内容,在真实项目案例的学习情境中,学习项目的解决流程,完成呈现项目作品,作为学习评价的依据。

三、为什么要使用项目导学学校的教学安排受学时所限,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能交给学生最必要的知识,并且还是由各个教师分散进行,因此往往知识间的衔接会出现真空地带,比如学习了模电(指模拟电子技术)后,后续课程没时间能在教学学时内把模电的内容融入,造成前面学习的内容和后续内容脱节,无法得到很好的实践。如果采用了项目导学这种教学模式,那么项目中所涉及的问题除了在课堂学时内可以解决一部分外,其余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把前后知识、以及课堂上无法涉及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项目导学,他们在探讨项目的同时,已经不会紧紧满足课堂所学,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四、项目导学在专业课中使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安排时间的原因。对于高职高专来讲,学制三年,共有6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专业课一般都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关专业的一定基础,可以说已经进入专业门槛了,具备了做项目的条件。

另一方面专业课的内容常常比较综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内容比较广,而受学时限制,只有部分内容在课堂完成。学生也在这个时候对自己专业有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在专业课中使用项目导学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五、项目导学适合什么样的专业课在选择项目导学的专业课程时,对于可以实施此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适合项目导学的方式。笔者所在的团队选择《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LC应用》、《太阳能电池工艺与实践》、《光伏发电技术应用》、《电机与运动控制》等课程实施该教学模式。这些专业课特点是容易与项目相结合,对易实现、且工作量大小合适的项目有很多实际应用,选择余地比较大。另外我们选择这些课程也参考了历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毕业设计研究项目。这样才能为后续工作带来方便。

六、毕业设计是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最佳出口前面所说的后续工作就是指项目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比较,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教师和学生要一起研究设置合理的项目,项目的实现也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因此完成的项目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来为这些额外多出的工作量买单势在必行。笔者在实践中将之与毕业设计结合,此举无疑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项目成果归口在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严格监督项目的执行,这种做法同时也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多年来,关于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有多种声音。有一些言论觉得毕业设计可以取消,高职高专的学生可以不用做毕业设计,直接去企业实践就可以了。有一些言论是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水平低,毕业设计马马虎虎就可以了。这两种观点笔者都不同意。笔者不同意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取消,主要原因是认为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整个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学生通过做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以后职业迁移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毕业设计环节的实际执行中,安排在第六学期(最后一学期),学校又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毕业实习,大多数学生都是边工作便完成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设计的指导缩水,导致了毕业设计的总体水平下降。即使费了很多心思提到第五学期来安排,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原因是在第五学期布置毕业设计时,学生还有其他科目或者已经有意向工学结合了,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完成这个任务。毕业设计质量不断下降,优秀率逐年降低。许多在前面五个学期都取得很好成绩的同学,却折戟在最后一门毕业设计上,令人遗憾。

专业课中项目导学的研究成果按照毕业设计相关要求来整理,承担项目导学任务的老师将参与学生名单报到系部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在毕业设计任务分配时将这部分学生划为项目导学的指导教师名下,实现了项目导学与毕业设计的对接。

七、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推行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使用它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项目的选择。因为出口要与毕业设计相关联,因此选择项目时候要注意项目的任务量,难易程度,这些要符合专科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以满足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为最低的衡量标准。

2.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把学生分成各个层次有的放矢地对其培养。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作为推荐学生参与竞赛、研究性课程、创新项目等进行参考。

3.强调教师团队合作。作为一名高职高专的教师,承担着教学、学生管理、科研等一系列的工作,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组成教师团队就能更好地完成项目的指导工作。目前我们仿照本科的导师制,我们称之为导师团,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导师团,一起来把握项目的可行性和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4.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的环节必须进行。主要的原因是该教学模式效果好的前提是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把学生的参与意识参考进去,以免项目半途而废。如江苏学生有专转本的机会,正好与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冲突,在实施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有转走的希望,不会参加本校的毕业设计环节,所以不肯多投入精力用于实践;也有的同学所以实施该模式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5.将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课教学中,适合于普通教师的实际操作,实施过程比较简单、可行,普通教师可以对自己上课班级学生调研,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学生专业方向(岗位需求),以及自己的精力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生。所做的项目最后要按照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形成文档,申请可以替代毕业设计。最后只需要跟教研室主任提出替代毕业设计,之后将该生毕业设计划至该教师名下即可。

篇(4)

1 专接本简介

“专接本”全称为“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是把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相结合,让高职高专院校在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组织在校专科学生参加本校举办的本科助学辅导,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考核合格后,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证书,为高职学生在校提升学历提供了一种捷径,这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专接本”招生对象是高职高专学校在籍专科生,学习年限为两年,学习开始时间是专科阶段的第三年,这就意味着,“专接本”的学习生活和专科阶段有一年是重叠的,学生从考入普通专科院校到本科毕业一共需要4 年时间,这期间全部在专科院校生活学习,教学由本科学校监督,学生日常管理由专科院校负责。“专接本”专业考试计划由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部分组成。

2 专接本学生的特点

2.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

专接本生源主要是本校三年制高职即将进入第三学年的学生,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生均可报名专接本学习。这种“宽进严出”特点决定了其生源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为接本学习造成一定困难:①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不断下降,录取线逐年走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②高职院校生源类型丰富,招生类型有统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3+2”等;学生来源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③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选择相同对接本科专业,因原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学生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2.2 容易对现状不满

参加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大多数学生目标明确,学习热情高涨、想通过“专接本”学习扩展知识面和提高学历文凭,进而提高就业层次。但也有个别学生对“专接本”认识不充分,依赖性较强,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参加“专接本”学习,就一定能拿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加上近年来高职学生入学分数线偏低,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给后续“专接本”本科学习带来困难,加之专接本学生最后一年学习期间,已经专科毕业,他们的身份归宿模糊,既不是高职院校的在籍专科生,又不是主考学校的在籍本科学生,处于能两边靠但两边又不能完全接纳的尴尬状态,课程低通过率加上管理缺位,导致这部分学生容易对现状不满。尤其是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自学考试衔接课程,对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

2.3 精神压力大

专科和本科教育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培养模式也不一样,本科教育要求更高,教师增加了部分授课内容,提高了学习难度。一些“专接本”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无形中增大了自己的压力。因为“专接本”学生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当发现学习效果离要求有差距时,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而且他们在专科学习中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其形成的心理优势在进本科学习后无法立即消失,于是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受到了打击,导致心理上的挫折感,学习的精神压力变大。

2.4 重理论轻实践,以应付考试为主

一般而言,专接本学生的第一年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第二年进入主考院校完成其学位课程的学习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主考院校安排的理论授课时间较紧,学生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及混文凭的思想,部分学生经常缺课,认为老师授课的内容资料里都有,只要到时突击背一背,考试过关就行。由于主考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只能为专接本学生安排少量的实验技能课,不少学生也认为这与考试并无关联而忽视,甚至毕业论文的写作还是沿袭着专科生的思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极不符合本科生的规范,所有这些都与专接本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无关,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这也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

3 以人为本的专接本学生管理模式

3.1 尊重学生个性,引入“肯定教育”理念

马斯洛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是被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潜能的重要动力。人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将会在自卑的阴影下生活。在专接本学生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引入“肯定教育”理念。所谓肯定教育,通俗意义上指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运用表扬、赞许、奖励等方式,唤起并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教师所期望的良好行为,增强自我效能感。专接本学生个性鲜明,自我计划性强,用肯定教育理念去管理学生,给他们设置适当目标,提供成功经验,对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处理班级里个体之间的对峙与竞争。

3.2 加强学生日常管理

为了让来自不同班级和不同专业知识结构的学生尽快融入“专接本”班级,以便更好的学习“专接本”专业基础知识,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学院从“专接本”班级组建开始就为班级配备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这样班主任既能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学生关心,又能在专业学习上给予辅导。其次,安排固定教室以便于“专接本”班级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对一年级“专接本”班级实行晚自习,并配有任课教师轮流辅导。对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和经常逃课旷课的学生,系部主管领导和班主任积极主动关心学生,深入寝室与学生谈话交流,督促其认真学习,并督促任课教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确保班级整体学习质量。最后,学院实验实训基地优先对“专接本”学生开放,图书馆资源、计算机资源、学生娱乐设施和活动中心等全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并通过奖、勤、助、贷等手段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

3.3 以人为本,加强“专接本”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主体意识

篇(5)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

毕业论文,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等,即写作并提交的系统研究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整个高等教育时期的技能总演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感触。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本文尝试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讨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方面问题,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由于毕业论文工作具有系统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综合,根据影响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系统中划分了三个监控阶段,分别是论文前期质量监控、论文中期质量监控、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一、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

1.指导教师监控机制

学生能否按规定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指导教师起到核心监控作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都对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发挥影响。指导教师应有曾经独立指导或协助指导过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在以往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反映良好、毕业设计完成较好。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态度外,还要求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科研素养。

2.选题监控机制

为了较好地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第七学期教师应该下达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工作。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选题,学生确定后,指导教师介绍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资料。学生自行选题,学生根据实际工作或者实习情况,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明确想法,对未来工作有应用价值,可以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选择,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控制,学生必须写出提纲和内容摘要,明确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选题来源也无非这几个方向,对于重实验、重数据的专业来说,更是需要在选题的时候把控好方向。

3.开题监控机制

开题环节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学生完成好开题报告能够控制意外的发生。课题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选题是否存在过大或者过窄,是否需要更换题目,通过审查开题报告内容发现研究路径和方法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恰当。这个环节做充足,能够减少重大失误,提醒学生在研究课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环节,对研究困难有一定预见性。生物工程的毕业生更是应该在这个环节做充分准备。

二、生物工程专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

1.学生态度监控机制

重点监控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的态度、自觉性,时间与精力是否有保证等。由指导教师组织、安排,要求毕业学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毕业论文中存在态度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警告,及时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补救措施。任何专业都需要强调毕业生个体的努力,对于毕业生的学习风气应该常抓不懈。

2.指导教师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控、督促指导教师抓紧后期指导。主要检查按课题制定毕业论文任务书,及时下达情况;推荐相关参考资料等情况;落实毕业论文经费和开展课题研究所需条件情况;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情况;现场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教书育人情况。对于理工科来说,还要求指导教师教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阶段

1.论文答辩前监控

院系检查学生是否按毕业论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对学生成果验收和答辩资格审查,确定学生答辩资格。毕业论文成绩一般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定。指导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等;评阅教师主要关注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资料使用、论述、运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的成绩达到及格,才能进行答辩。

2.论文答辩过程监控机制

答辩分组进行,指导教师回避,互相答辩对方的学生。严格控制论文质量,要求学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般为15分钟,由答辩教师根据具体研究提问关于研究相关情况,时间一般为10分钟。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与工作量、语言组织、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级评分体系,其中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的评分求和权重分别为50%、20%、30%。

总之,建立一套全面的毕业论文质控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18(2):43-4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作者简介:韩洪波(1981―),男,汉,四川攀枝花,讲师,硕士研究生。

篇(6)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着、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计划的教学改革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更注重大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全面分析与探讨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性、基础与措施。通过改革与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多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现了学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了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卓越工程计划及在其它专业方面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卓越计划;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改革项目和重要举措,旨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创新型的工程类人才,进而实行强国富民的目的,这将对国家全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①②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在本校开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在全校乃至全国的全面开展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改革的基础、改革的具体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必然性

1.1国家人才的需求传统经济不顾环境健康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环境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尤为严峻,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国家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社会对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及应用型相关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③作为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对日益严重且更为复杂的环境污染现状,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1.2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我省所颁布了《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④实施重点目标为将我省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生态强省。因此,不仅要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端的环境工程工程类人才以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基础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2009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国家审核;2012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从2005年至今,环境工程专业已有10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有的直接进入环境方面的工作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有的继续进行深造读研或读博以便将来从更高层面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学科的创新型,通过不断输送教师外出调研、学习和参加会议交流的形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组织多人次成功申报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安徽省教育厅等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几十项,其中十余项获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在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与教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手段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3.1制定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环境工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针。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按照CDIO标准⑤来制定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需要培养出适于社会发展的工程型人才,那么就需要考虑在制定环境工程培养计划时以工程项目为导向。

3.2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工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工程型人才,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工程项目的相关知识。因此,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建立以“通识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条件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自己,以便于学生后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时候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3.3根据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倡自主和引导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并通过实行导师制,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实验室、进入工厂企业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通过实地学习,完成一系列项目的方案的构思、项目设计、项目的实施和项目运行结果的考核等,使学生真正地从课本走向实际。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完成的前提。在坚持高学历高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科研学术梯队和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的需求,培养和引进1~2名具有相关工程背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骨干2~3名,聘请一些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职称较高的技术人员作兼职导师,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等合作制度,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设讲座与进行学术交流。

3.5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环节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改革较大的是实验教学,对所有开设的实验进一步整合、优化,按照“必做、选做、综合设计”开设,使学生不仅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紧贴未来工作岗位、紧贴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既可在学校进行,也可在企业进行,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志向、就业前景而定。

3.6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在巩固和完善“国帧环保集团”、“皖维集团”、“安徽丰源生化有限公司”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业务水平较高、责任性强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或设计院项目,加强与“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江淮汽车”等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扩大实习基地。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建设2~3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加大现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本专业省内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3.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另一保障。设立院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专业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4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工程类院校专业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校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建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的变革、建立校内外实践建设平台,有力地推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的改革实践,这对探索出一种适合安徽省地方土建类大学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案例。

注释

①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0).

②杨子江,姚大飞,郭波.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

③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文祯中.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篇(7)

关键词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比较研究

台湾的五年制专科(以下简称“五专”)和大陆的五年制高职是同一种学制不同的名称,即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属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第三级第一阶段的5B;其形式也是一样的,即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在校学习五年,经考试合格者,发给大专毕业文凭。这样一种学制在台湾称为“五专”;在大陆,1985年刚试点时称为“技术专科”,也称为“四五套办”,而现在则称为“五年制高职”。

台湾现有五专69所,占全部专科校的89.6%,1994年,台湾五专在校生135260人,占专科生数的66.2%。可见,五专是台湾专科教育的主流。

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发展简史

五年制高职的形成

19世纪后叶,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诞生,其标志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902年8月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由国家正式的近代学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职业教育以实业学堂的形式构建了初、中、高三个逐级递升的层次。壬寅学制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而在全国实行的第一个完整的近代学校系统是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初步构建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在实业教育体系中有五年制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我国五年制高职的雏型。

1904年1月,清政府还颁布了《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将实业学堂分为高中初三级。随《通则》同时颁发的《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招收普通中学毕业生入学,学制分为三年、四年、五年和五年半四种;商船业中机轮科为五年。笔者认为,机轮科是我国最早的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标志着我国五年制高职的诞生。

2、五年制高职的消失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系统令》公布,史称“壬子学制”。在这个学制中,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程度分别等于中学三年级及高小毕业水平,可视为中初级职业教育。为充实学制,教育部以学制公布至1913年8月,又陆续颁布了各种学校令,如《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因与壬子学制有所差异,故综合后确定一个统一的新学制,史称“壬子一癸丑学制”,一直推行到1922年新学制的诞生。在“壬子一癸丑学制”中,实业教育虽得到了加强,如甲种实业学校从原来低于中学程度提高到平于中学程度,但五年制高职随之消失。

3、五年制高职的再生

19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学校令》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专门学校的宗旨是“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5)。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诞生的标志。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明确实业学校的宗旨是“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并将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是“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是“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6),其程度分别相当于清末的中、初等实业学堂。而作为高职的高等实业学堂则归人大学系列的专门学校。(7)。这是我国首次明确高职属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这是优点;其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区别5A、5B这两种专门学校。

《实业学校令》第九条规定“农业工业等专门学校,依本令规定,附设甲种程度之学科者,为甲种实业讲习科。”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开了我国专科办中职的先河,也可以说是现行五年制高职的“四五套办”学制的雏型。

1922年11月,由黎元洪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颁布“壬戌学制”,亦称“六三三四”学制。这个学制基本符合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就职业教育而言,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尽管有五年制的专门学校,但高职仍没有独立设置,而以专门学校代之。专门学校有两个接口,一是与中职接口,这类专门学校为5B;二是与高中接口,这类专门学校为5A。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重新制定《中华民国学校系统》,将职业教育分为初、高两级。所谓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水平。这次会议还将“专门学校”改名为“专科学校”,一直沿用至今。此时的专科学校主要与中职衔接,属5B性质。

193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后,在专科学校中设有招初中毕业生,修业期五年的专业,同年起先由音乐、艺术、蚕丝、兽医等科先行,再推广于工科专科学校。这样,五专首次出现在学制图中,此时五专属5B性质。实质上,五专是专科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专科教育。因此,五专与高工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4、五年制高职的发展(1)大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

1983年11月,高教二司选择少部分工科学校试办五年制专科教育(9)。这是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前奏曲。1985年7月,国家教委职教司同意航空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和上海市的三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五专诞生的标志,而且是按5B要求进行教学,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经过十年艰苦探索,1995年5月,国家教委在试点学校之一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召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充分肯定试点的成果,并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1994年10月和1996年6月,国家教委分别批准成都航空工业学校、大连海运学校等18所中专校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目前全国共有22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并于1996年11月成立了“全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学校协作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台湾五专的发展(10)

1948年,台湾试办五年制农业职业学校。同年,教育厅批准创办五年制“省立台北工业专科学校”,至1950年8月正式成立,这是台湾第一所五专学校。1966年6月,台教育部颁布五年制高级农、工、商、家事等四类职业学校教学科目暨“五年制高级职业学校设置办法”,并于当年第一学期试办。1968年秋,五年制职业学校全部停办。随着台湾经济发展,专科学校培养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政府鼓励私人或财团兴办五专。这样,台湾私立五专学校迅速发展起来,至1985年,69所五专中私立有4所,占71%。这一点明显与大陆的五年制高职不同:国家教委批准的22所学校没有一所是私立的。

台湾为简化学制,曾就“三专”存废作过研究,大多数意见赞同停办三专。原三专改制为学院或技术学院。因此,目前台湾专科以二专、五专为主。二专与中职接口,五专与初中接口。为强调五专的职技性质,台教育部在1968年将专科教育从高教司划归技术职业司领导。

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状况的比较1、学校数及科类

台湾的五专分为农业、工业、商业等12个类别。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分为工业、交通、海运和通讯等4个类别。

2、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台湾为发挥五专的功能,于1967年9月制定五年制共同必修科目表。1971年9月又单独修订五年制工业各科科目表,1975年12月起对五专课程进行第二次(工科为第三次)修订工作,课程标准于1977年6月制定公布。五专采用学年学分制,至少须修满220学分,分配如下:(1)共同科目:语文学群42学分,社会学群12学分,数理学群10学分,艺术学群4学分。(2)专业科目(专业基础科目及专业核心科目),72学分。(3)校订科目(相当于大陆的选修课):80学分(其中必修科目最多不得超过70%)。

大陆1985年试点时三所学校因专业不同,难以统一课程。当五年制高职学校增加后,为统一课程创造了条件。1997年5月,全国五年制高职公共课开发指导委员会成立,着手对语文、英语、数学等六门课程进行开发。1998年1月,全国五年制高职专门课指导委员会成立,着手对专门课进行开发。目前,公共课和专业课教材有的已开始使用。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尚未实行学分制。

台湾五专的课程设置,早在1967年就已制定,后经五次修订,体现出的特色主要有:(1)增加课程弹性、发展学校特色;(2)理论与实践兼顾,并加强实作教学课程,提高学生技术水平;(3)扩大通识课程领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4)注重五专与高中、高职(即大陆的职高)课程的衔接,以利学生互相转学。以机械材料工程专业为例,按三段式设置,分别称为“共同科”、“专业基础科”、“专业核心科”。共同科由语文、社会、数理和艺术等四个学科群组成。专业基础科由数学、物理、化学等三科组成。专业核心科由材料力学、机械材料、热力学等10门理论课、电机实验和机械材料试验等2门实验课以及工厂实习、专题制作等2门实践课组成。

大陆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以我校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为例,过去也采用三段式,现在则逐步采用模块式,由公共、机械、电、计算机和选修等五个模块组成。

台湾五专的共同科目,相当于大陆的基础课,它以“学群”形式出现,是一大特色。但就其具体课目来看,与大陆基础深并无很大差别,如语文学群包括中文、英文两课;社会学群含有法学概论、宪法、职业道德教育等课;数理学群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课。这些课目,大陆的五年制高职亦开设。当然。因政治体制不同,属社会学群的课程的授课内容是不相同的。

台湾五专设置课程数共有30门,大陆五年制高职设有34门(不包括选修课),在数量上相差不大。差别在于课程的安排,台湾五专的理论课集中在前三年,后二年很少,且从第4学年第二学期起一直到毕业的一年半内不再安排理论课,全部用于实验和实习。而大陆五年制高职的理论课一直要上到第五学年第二学期的期中,留出最后半个学期用作毕业设计。

三、海峡两岸五年制高职发展前景的比较(一)台湾五专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台湾学者的研究认为,五专已面临诸多问题,1984年后,曾提出五专教育学制的存废问题,可见问题之严重。影响五专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1、入学原因。学生报考五专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不必再受升学竞争之压力,还不能以高教育品质来吸引学生。学生入学前对各专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内涵不甚了解,也未能确定比较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

2、课程。实习课程、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内容仅小部分能适合就业需要,尤以一般课程最为严重。实习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数不足,而一般课的课时数则过多。

3、教材。五专后二年专业课采用大学教材,前三年正考虑使用职高教材,也就是说,没有自身的教材。

4、师资。五专高年级的师资才学不足。

5、转科与转学。多数五专学生曾有转科(即大陆的专业调整)或转学的意图,但大多数学生未能达到目的。在校生转科最主要因素是所学专业不合自己的兴趣。转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办学成效差,学生对学校不满意,故要“跳槽”。

6、就业。部分工科类五专毕业生在1973年以前曾高度发挥作用,获得社会重视。但以后因台湾经济衰落,普遍供过于求。另外,由于大量增设专科学校,使专科毕业生超实际需要,形成就业困难。

7、学习动力。约有40%的五专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愿降低,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教学效果差,二是所学专业不合自己兴趣,三是学生就读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修业年限长又在同一环境为时过长,易产生怠惰心理。

8、收费。五专的前三年课程与职高相近,但学生的学杂费按专科标准缴交,收费不合理。

9、私立学校。台湾私立学校经费筹措困难,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也影响五专的声誉。

10、服役。五专男生毕业后要入伍服役2年,这样延长了就业时间,且二年股役后再就业,学校所学知识与技术已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11、文凭。五专学生盲目追求文凭,许多学生到了四年级就放弃专业课程而上补习班,准备到大学插班,有的甚至考取跟自己过去所学完全不同的科系。毕业后五专学生纷纷改行,对自己所学专业无法学以致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台湾学者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有:

(1)、改进教育制度。试行弹性学制,即学生修完前三年课程后,允许其选择就业或升学,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调整修业年限,以三年制为主流。教育目标多元化。

(2)、改进教育管理。加强招生前宣传工作,使学生更了解五专教育。畅通五专学生转学、转科的渠道。提高师资素质,制订进修计划。对才学不足的高年级师资调任前三年基础教育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一是确定合理的各专业课程课时数,二是改革不适应就业的课程内容,三是课程设置采用前三年为共通性课程,以奠定基本技术为主,后二年为专业课程,以培养管理及工程设计才能为主。专家建议核心技术课为40%,社会经济知识课为8%,意见沟通的技术为10%,应用数学与科学为20%,专业课程为22%,也即一般共同性的科目约78%,专业性的科目约22%。四是按“能力本位”编写教材。一些专家还在设计按未来学为重心的新教材,以取代静态、传统教材。

(3)加强教育评价,使评价工作制度化。

(4)制订合理的收费标准。

(5)加强私立学校经费的资助。

(二)大陆五年制高职的发展问题及对策1、确定合适校数

大陆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仅为台湾的五专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应该再扩大。五年制高职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全国现有3204所中专校全部都来办高职,还要考虑学龄人口状况,五年制高职着重考虑初中人口状况。以上海为例,初中适龄人数在1995年是高峰期,达到59万人,以后呈下降态势,到2008年跌入低谷,只有28万人,还不到1995年的50%,再往后,又有所回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全国确定一个合适的学校数。

2、改革教育观念

五年制高职从中专脱胎而来,又参照高工专而成长。因此,在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等方面或多或少显现出中专或高工专的痕迹,亟待改革。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改革教育观念,摆脱“学科中心”论束缚,树立“能力中心”的观念。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笔者认为,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格中心”思想更符合面向21世纪高职的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在“人格中心”教育观念指导下,情商教育,创新教育等才能得以实施,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才能得以更好发挥。小平同志、江总书记都很重视创新。五年制高职从现在起就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业精神的学生,使五年制高职更好展示自己风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应适当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当然,也要贯穿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笔者以为,这四大支柱强调的是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十分匹配。五年制高职应围绕四大支柱设计、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一代新人。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像使用纸和笔一样方便时,职业教育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难度会下降,不必花很大功失去训练,也就减少了实训课时数,而可让学生更多去学知、学做、学生活、学生存,去培养创新能力。

3、借鉴台湾经验

台湾五专在办学过程中的有些做法和想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根据大陆的实际状况,主要有:

(1)试行弹性学制。我们可将台湾五专的做法稍作改动,前四年进行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第五年集中进行实践性训练或上岗锻炼。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教室的利用率。

(2)加强招生前宣传力度。这一点很重要,学校应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失时机地恰到好处地推销自己。到了招生之前,更要加强力度,使更多考生及其家长了解学校,报考学校,从而增加报考的人数和提高生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