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急救护理流程

急救护理流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急救护理流程

篇(1)

【关键词】 优化流程; 创伤; 急救护理

医院急诊科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护水平。而护理流程的优化、抢救过程中医护及护理人员间的高效配合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2011年7月-2012年6月通过对严重创伤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缩短了接诊时间、争取了抢救时间,有效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创伤危重症患者96例(ISS≥16分)作为优化组,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3~83岁,平均(36.3±6.2)岁;以本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急救中心就诊的创伤危重症患者95例(ISS≥16分)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5例,女30例,年龄3~82岁,平均(37.8±5.0)岁。两组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优化组应用新的优化后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流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优化流程前后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科质量与管理中,保证通道流程畅通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创伤急救应重视伤后60 min内的黄金抢救,10 min的白金急救[1-2],优化的流程接诊时间缩短,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52.2%,投诉纠纷发生率下降65.6%。

3.1 优化人力配置流程 优化前人员配备是1名高年资护士带1名低年资护士,大抢救时配合不力。优化配置采用优质护理病房要求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抢救模式,抢救小组由1名抢救组长带1名责任护士、1~2名辅助护士组成,护士长根据留室患者病情、护士能级对应、新老搭配进行弹性安排,做到每个抢救患者都有管床护士。护士职责分明,配合默契,最大限度消除抢救时的忙乱无序,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的抢救效果,并使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提升。

3.2 优化接诊流程流程 优化前的模式护士被动执行医嘱。优化流程是接120预报即通知医生做好接诊准备,接诊抢救患者后立即进入绿色通道,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即急诊护士在接诊严重创伤患者时,边接诊边迅速评估,立即送入抢救室。

3.3 优化伤情评估流程 护士接诊患者30~60 s内完成,优化组伤情评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9.11,P

3.4 优化救护流程 抢救过程中组长负责全程协调工作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主要保持气道的通畅、协助气管插管、呼吸机管理、心电监护、观察病情、动态评估、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等。责任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留血标本、准确用药、置管、填写抢救护理记录单记录抢救过程、负责安全转运。夜间由组长、责任护士等共同完成。

3.4.1 开放气道,吸引、给氧。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护士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1~2 min内完成安置、开放气道、充分吸引气道分泌物、呕吐物,给氧,由组长执行。

3.4.2 给予多功能监护。患者入室2~3 min内建立监护,通过心电、血压监测判断血容量是否充足等。3~5 min内完成早期检查,由组长与医生配合完成。

3.4.3 建立静脉通道,留取血标本。3~5 min内用合适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同时留取血标本备血化验,可选择肘部大静脉,颈外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时应用降颅压药物等,由责任护士完成。

3.4.4 控制活动性出血。对于开放性伤口大出血者,立即予以烧伤敷料、腹带加压包扎,四肢伤必要时用宽止血带、弹力绷带包扎后局部予以抬高。5~8 min内完成,大出血患者1~2 min内完成止血包扎固定,由辅助护士与医生配合完成。

3.4.5 家做好病情观察及与属的沟通。每隔10~15 min,动态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体温过低。同时注意及时将抢救信息告知家属,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避免因抢救无效患者死亡后家属闹事,由组长完成。

综上所述,创伤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人员配置优化,接诊及病情评估的优化,快速有效地实施急救,注重了抢救的时效性,使医护合作的协调性得到强化。但如何将优质护理运用到急诊急救护理中来,如何更加合理地优化创伤急救流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医院价值观,流程管理才可能不断改进,医院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4]。

参考文献

[1] 罗希之,藏舒婷,李福琴,等.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26-227.

[2] 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24(10):745-746.

[3] 叶卫东.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皮肤擦伤的应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6,18(4):309.

篇(2)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4-0106-03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症,一般表现为心脏排血量降低及肺循环淤血。而这些症状又会引发身体各个部位的并发症,比如呼吸困难、缺氧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威胁患者的生命。虽然急性左心衰竭病症致死的人群在每年都有所降低,但是其发病率却居高不下。急性左心衰竭病症的严峻性要求广大医疗人员必须重视这一病症,推陈出新优化其急救流程,提高护理工作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降低病症致死率,最大概率地提高患者康复率[1-2]。为了研究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时效性影响,进行以下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试验目的,通过排除病症较为严重及语言能力表达较弱的患者,医院最终选取了最近4年来就诊的40例患者。通过心电图和X线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最终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病症。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9.6岁,其中患心肌病2例,心律失常的5例,合并高血压6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1~71岁,平均59.7岁,其中心肌病3例,心律失常的3例,合并高血压的8例,冠心病6例。

1.2 方法

观察组使用优化后的急救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救治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做好各个环节的检查,并加以记录,按照相应程序进行输液和构建静脉通道。

1.3 优化急救方法

(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及分层诊治。若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两肺有哮鸣音等,呼吸频率显著增快,严重者甚至出现低血压等。增加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脑钠肽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性心衰分级标准,Ⅲ级为严重心衰,伴有肺水肿,两肺不满细湿音,Ⅳ级为心源性休克,伴有低血压、少尿、紫绀、出汗等症状。急性心衰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Ⅲ级表现为肺部干、皮肤寒冷,Ⅳ级临床表现为肺部有湿音、皮肤寒冷。(2)以护士的资历、工作经验、责任心、急救技能等为依据,合理安排人手。首先高年资护士进行分诊后,用轮椅将患者推入抢救室,并在30 s开放绿色通道。低年资护士在3 min内协助完成吸氧、心电监护、评估等基础急救措施。高年资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完成静脉留置针,完成血常规、血生化、脑钠肽等标本的采集。送检单标明急救绿色通道标识。(3)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优化后的急救方式,首先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比如心理护理、护理、体征护理等。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可以给患者讲述一些典型的案例,让患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战胜病魔的人和事。护理就是让患者坐着,双腿自然下垂,及时构建静脉通道,根据医嘱进行镇静治疗,强心治疗,扩张血管治疗和利尿治疗等。在给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阅读给药说明书,按照规定的给药量进行科学的操作。体征护理的目的就是保证患者气道畅通。指导患者如何使用鼻导管进行高流量吸氧。(4)急救后的指导工作,通过护理和救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回复正常。此时要把患者转移到CCU病房。在转运患者的时候需要平稳温柔。转移过程中准备好急救箱,以防突况的出现。同时做好交接工作,和UUC病房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把患者的具体情况告诉他们,以便UUC病房人员做好救治工作。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两组患者进行急救0.5、1 h之后观察急救效果。并制作问卷调查表格让患者进行评价,评价满分是100分,得分越低表示满意度越低,反之则代表满意度高。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的急救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在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比,观察组患者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度、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这一病症,传统的治疗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往往工作目标不明确,操作也不是很规范,从而影响了救治效果。其治疗方式的优化措施就是优化急救护理方法,限制各个环节的急救护理时间。让救治流程优化重组,使每个环节衔接自如,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救治流程优化就是对传统工作流程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和补充,甚至更新和重建。通过优化,提高整体护理工作效益,减少医疗意外为核心的护理过程。患者通过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节省了住院时间,以及很多环节的消费。优化后的治疗方式,有效地避开了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优化后的救治方式能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成功概率,从而提重患者的存活率。同时还推进医院的工作效率,促进了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对急救物品、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工作,方便了以后的取用和防止,节约了时间。同时也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比如人力资源应急管理,医疗设备损坏等。加强了医院护理员的处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3-5]。

健康的身体是人实现人生价值及享受生活的根本。优化救治方法,完善护理方式,高效率的驱除疾病保卫健康,是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危险型疾病,其严重可夺取人的生命[6-8]。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对这一块的救治方式。通过研究表明,有效的??化每一个救治环节,可以提高医治效率。及时的发现传统救治方式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并有效的对此优化和完善,对于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深刻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全体医疗人员的一致努力,我国对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救治和护理方法将会越来越完善,从而更加高效的挽救更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篇(3)

【关键词】 护理体系;急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11-02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观念、形式、制度以及管理手段都会对急诊医护工作的同步开展产生影响。从我国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临床实际中从事护理第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医护人员急救服务意识不强,医院全方位急救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对于急救领域的研究也有待加强。急诊工作者仍旧需要优化、改善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五十所医院的急诊科的急救护理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我国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首先,从急救医护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中发现,有六成以上的急救护理人员在20至30岁,而百分之五十六的急救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只有一到三年,这是造成急救护理服务体系整体专业水平偏低、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关键。接着在专业素养方面,学历上有八成以上的急救护理人员仅为大专层次。从急诊护理人员职称结构的比例中可以看到,初级急救护理人员占到了七成,中级急救护理人员占仅仅占到了两成,而高级急救护理人员占更是屈指可数。最后在所调查的五十所医院中,市级医院的急救护理研究项目只有两项,且研究进展并不乐观,而省级和县级医院的急救护理研究项目几乎为空白。五十所医院的急救培训活动在近一年内仅为119次,而且并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流程、考核标准[1] 。

我国目前的应急护理体系中,工作年限较短经验不太丰富的急救医护人员比例较高,在职称结构上则表现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急救护理人员比例较低的状况。再加上急诊护士对于科研项目的参与明显不足,队伍不稳定以及急诊护理质量的不到位,我国急诊护理体系的改进已经迫在眉睫。

二 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优秀人员带头作用

对于急诊护理带头人的作用予以明确,可以有效的提升整个急救队伍的工作能力。原则上可以将经验丰富的护理学科护士长作为带头人。护士长作为医院护理科中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其更多的深造学习的机会,令其能够充分的了解国内外在急救护理上的学术动态,使其能够充分的与国际接轨,发挥其引领学术专业发展趋势的作用[2] 。可以让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资深护理人员对初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一对一的实际操作指导,让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快速适应环境。

2.加强急救人员培训教育

专业、规范的培训是的急救人员的职业素养予以提高的必经之路,培训也能够使急救人员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上动手能力、工作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高。根据体系标准应对专业层次较低的急救人员予以专业性的培训,可以通过轮转的工作方式保证专科护士的专业培养。在培训方式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定合理的轮转、培训以及考核内容。 一是院前急救工作人员与院内急诊医护人员相互相轮转,这是对院前以及院内的抢救工作的连续性予以保证的必要措施[3],令专科护士能够充分掌握现场的急救技能以及抢救药品、设备的使用技能,还能使急救人员养成预见性思维的习惯。二是通过监护室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的轮转使得急救护士能够对监护的护理方式、仪器使用、观察方法予以充分的认识,保证急诊室在抢救过程中监护工作的连续、完整性。急救医护人员在轮转工作中要保证同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对理论的熟悉掌握,独立的完成急救护理工作。

3.强化急救人员服务意识

目前,随着新农合的实施,城镇居民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患者住院率提高,医院加床增多。因此打造诊治一体化的急救服务体系,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大量重危病的患者积压在急诊时,急救人员要根据病患情况予以安排,进行沟通交流,并为其提供诊疗意见。急诊不能停留在对患者初步的抢救和诊断上,要对病患进行全方位的急救护理,配合医疗做好抢救外的心理教育及康复护理教育,保证抢救成功率。急救人员要摒弃只管急救不管护理的现状,尽量缩短病人救治时间,对经济情况不好的病患要提供援助。急救人员必须以病人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展急救护理专业范畴,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发展。

4.规范急救工作整体流程

虽然现阶段关于急救护理的工作规章制度已经存在,但是大多数都无法适应现有的急救护理现状,因此无论是急诊护士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还是工作流程、护理制度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工作流程以及护理规章予以规范,是急救工作质量提升的保证。通过对急救护理工作的各项指标予以标准化,为急救护理团队提供统一的标准,可以令其工作的开展有标准的指标予以控制,并且能够保证其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的快捷高效,以此改变混乱的急诊护理体系现状。同时,这种程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体系建立也是急救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5.注重急救护理全方位建设

充分的利用如今日渐开放的学术平台来强化急救护理的体系建设。可以通过对全院基础教育的加强,提高年轻急诊护士的工作能力。对岗位的准入制予以落实,保证急诊专科护士能够人人持证上岗。对急救护理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新业务予以运用,保证医院的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在追踪新急救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急救护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各个专科技能的工作,所以建立一支全方位多层次护理人员团队,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希芝.急救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11(3)

篇(4)

【关键词】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5.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65-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病,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而且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并发症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要积极对症治疗,而且要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这对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1],在优化急救流程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本文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将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将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79例,女28例,年龄43~79岁,按照是否介入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将10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2013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的51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为2014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患者,该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9±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8~135 min,平均(52.7±3.6)min,初发患者48例,复发患者3例。观察组56例,男4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5±2.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5~123 min,平均(54.1±3.2)min,初发患者52例,复发患者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流程

对照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流程[2]。观察组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具体包括:成立流程再造工作小组,成立由分管副院长、急救科医生、护士为主的流程优化小组,并定期对急救科护士相关知识进行评估和考核,对于急性心梗急救知识掌握不熟护士开展评价,加大急救科护理人员参加急性心梗急救护理配合。查找传统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查找部门配合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不畅、准备工作不足、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熟悉等问题,并将查找的问题列出清单[3-4]。急诊护理流程再造,(1)院前抢救流程优化,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必须在5 min内出诊,并明确每个出诊人员的工作职责,如联系家属、调试仪器设备、准备急救药品等工作,确保在到达急救场所时各项急救工作稳步进行,联系家属工作人员在出诊途中即应指导如何采取初步急救,如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进行心理安慰等,到达现场后给予患者吸氧,以减轻患者心肌疼痛症状[5],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随后即进行急救转运,转运过程中要求患者平卧状态下头偏向一侧,继续严密观测生命体征指标,并对心肌疼痛等级进行评估,随时做好气管插管、除颤等抢救措施,途中由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通过电话告知急诊科待命医护人员患者的病情,为后续入院治疗提前做好准备[6-7]。(2)优化急救接诊流程,患者入院后相关责任人员应在5 min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尽快确定病情便于分诊治疗,同时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为最终确诊提供可靠依据,一旦确诊就应及时进入下步急救流程[8]。(3)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术流程,对于急性心梗确诊者应立即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备皮、过敏试验等手术治疗前提准备,对于已出现行动不便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患者进行导尿、换衣等工作,期间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4)优化各环节信息传递流程,急救过程各环节工作由不同人员担任,在交接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信息传递有误情况,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传递不畅,对患者而言将是致命的,所以各环节工作人员应及时记录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尤其是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关键信息,确保下环节工作人员能对患者病情和各项抢救工作有个全面了解[10-11]。(5)流程优化后工作总结,将笔者所在医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编写成内部教材,对急救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每位急救医护人员熟悉流程,在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反馈流程中仍可优化的细节,优化工作小组应及时采纳具有价值的反馈意见[12],并进一步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各项急救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急救成功率、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急救时间观测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及抢救时间[13],通过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评价不同急救护理流程的效率,而通过比较抢救成功率、AMI复发率、再次PCI发生率评价不同流程急救效果[14]。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救措施是否得当、急救质量等,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三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临床实验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诊疗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急诊球囊扩展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MI复发率和再次PCI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急救成功患者护理流程满意度比较

对急救成功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率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早期介入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成功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断优化急救流程、赢得急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15],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急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等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救后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亦低于对照组,因此临床急救效果表现为观察成功率、院内复发率及再次PCI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降低急救时间,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在急性心梗患者急救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学敏.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1-72.

[2]张雪云.分析急诊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6):120-121.

[3]杜占红.急诊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6,29(3):388-389.

[4]陈春花,彭慧,任春菊,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分析[J].包头医学院W报,2015,31(12):123-124.

[5]夏继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207-208.

[6]戴娜.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2142-2143.

[7]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29.

[8]董琴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08-110.

[9]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10]王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3):223-235.

[11]张笑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4):3342-3343.

[12]朱月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5):3594-3595.

[13]黄丽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2016,10(8):256-257.

[14]马升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抢救时间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5):93-95.

篇(5)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救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1]。其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据WHO资料统计,有 40%~60%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2],而70%因来不及就诊死于家中或现场。AMI患者院前时段能及时正确有效地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AMI患者根据院前特点有目标地施行预见性护理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本院急诊科于2010年12月-2012年 12 月对79例AMI患者院前急救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施行院前救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其中男101例,女57例,年龄38~75岁,平均64.5岁,病变位于前间壁59例,广泛前壁36例,正后壁16例,下壁33例,心内膜下14例。两组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将2010年12月-2012年 12 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即接听电话-出车-到达现场急救-根据医生医嘱:吸氧、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用药、心电监护-转运回急诊科,完成交费、会诊、办理住院手续等-送入相关科室。

1.2.2 预见性护理救护方法

1.2.2.1 预见性团队协作式急救护理流程建立与培训 为了保证急救护理流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预见性,急诊科医护人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照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组织经验丰富的医生和高年资护士编制本科急救护理流程,然后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流程并考核,确保护理人员全部掌握流程,明确医护人员各自职责,配合默契。组建了由5名护士组成的院内急救调度指挥小组,从调度员接听急救电话开始就进行初步评估和救护指导。

1.2.2.2 预见性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症状重,加上心前区疼痛引起濒死感,使患者感到恐惧、焦虑,兼之家属紧张、慌乱,周围环境嘈杂,围观人群多,急救环境差,不利于患者的救治,调度员接到急救电话开始预见性进行心理干预,嘱咐患者和家属不要紧张,保持轻松镇静,就地静卧,保持头低脚高位,停止一切活动,不要慌张送往医院。紧接着医护人员在出诊车上即通过电话指导家属或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害怕,医护人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救助,让患者及家属看到希望,从而减少恐惧、慌乱;到达现场之后的整个急救过程,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从容镇静、有条不紊,以精湛的技术给患者带来安全感,赢得患者信任、理解,并鼓励患者表达恐惧,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安慰患者及家属,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依从性;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放松技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法,让患者通过控制自己的呼吸达到放松全身肌肉,从而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虑,稳定其情绪,更好地配合急救。

1.2.2.3 预见性关键环节的时间管理 (1)确保3 min内出车的管理:调度员24 h接听电话,接到电话后按急救记录单记录出诊地点、联系电话、简要病情,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出诊;日常应用“五常法”规范救护车物品、药品管理,做到“五定”,保证救护工作顺利进行;还配备了心血管急症急救药包:内有溶栓药物(尿激酶)、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胺碘酮及吗啡等,确保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备齐专科药品出车赶赴现场。(2)从到达观场急救到转运回院的时间管理:医护人员和救护车司机到达急救现场之后,立即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护士立即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镇静、止痛等),适合转运者填写早期预警评估表,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入院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告知转运途中的风险,与患者家属签署转诊同意书,司机电话通知科室做好相应准备,做到争分夺秒,团结协作,以最快速度安全转运回院。(3)从急诊到院内相关科室的时间管理:再次评估必须要快,应在10 min内完成预警评估,根据得分确定转运使需带的急救物品。从急诊进门到离开急诊的时间

1.2.2.4 预见性并发症预防 (1)预防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期间的早期死亡大部分是因为原发性室颤所致。通过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如发现频发室早、成对室早或短阵室速、RonT现象,注意有无室颤发生,通知医生及早进行处理。如发现有室颤,尽快进行直流电除颤。并按心脏骤停处理。注意避免使用心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心律平等[3]。张冀军等[4]主张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警惕休克:心源性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醒,有烦躁不安,收缩压

1.2.2.5 预见性用药护理 (1)医护人员在车上即通过电话与家属联系,评估病情,如发病时间、疼痛程度及部位、神志、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指导患者或家属院前自救,如家中有急救药,嘱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如果无阿司匹林过敏史或无活动性胃肠道出血的征象,可指导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2)为预防使用吗啡引起呼吸抑制和血压降低,给药前、后应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若呼吸次数少于12次/ min或血压太低,不应再给药;为预防吗啡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在给药可先注射阿托品0.4 mg;给药后应拉上防护栏,预防患者跌落,鼓励患者深呼吸,防止发生肺不张,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警惕吗啡中毒。(3)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不可过快、过量,以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例如:嗜睡、感觉异常、传导阻滞、低血压等。(4)警惕胺碘酮对心外毒性最严重的副作用-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及早发现肺损伤的情况。(5)急性心肌梗死24 h内不用洋地黄类制剂。因其增加心肌耗氧量,以导致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右心室梗死者慎用利尿剂。用利尿药要准确记录尿量,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初始收缩压

1.3 评估指标 记录患者从呼救到急救人员开始抢救时间及呼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患者的病死率等,并与实施常规抢救程序的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护士有目标、有预见性地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护理服务的科学方法,遵遁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可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6]。由于心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 min,受其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数坏死,1~12 h之间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7]。AMI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功能,提高早期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本资料中实验组有效抢救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1 预见性急救护理流程建立及时间管理,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争分夺秒,提高抢救成功率为目标,制定了团队协作式急救护理流程,医、护、司机及院内相关科室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护士均经过专业培训,调度员、护士从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就知道自己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如何正确做。避免了护士因年资、学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护理措施的遗漏和疏忽,保证了急救护理质量。兼之,医护配合熟练,缩短了以前被动等侯医生下达医嘱和工作忙乱浪费的时间,缩短了急救时间。预见性抓好各关键环节时间的管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就由调度员对患者或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自救或互救,紧接着医护人员出车后立即继续对患者或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自救或互救和初步评估病情,稳定对方情绪,避免了呼救者或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采取了加重心脏负荷的错误措施:如慌忙步行或骑车到医院就诊等导致的院外猝死。改变了以前到达观场才开始救治的急救模式,在呼救的第一时间就得到专业急救指导,缩短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既为AMI患者院前救治赢得宝贵时机,又为医护人员下一步现场评估节约了时间。从出车、现场急救到转运回到急诊、再从急诊送到病房或介入室均做了相应的预见性时间管理,保证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尽早、有效、快速、正确地救治,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3.2 预见性心理行为干预、早期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AMI患者起病急,常伴有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导致中脂质增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有人做了焦虑与并发症的关系的研究后发现,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焦虑程度高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焦虑程度低的高4.9倍[9]。在整个急救过程中预见性地采用心理行为干预,例如:积极语言暗示、深呼吸放松,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潜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予以切实可行的护理手段,例如早期持续心电监护、用药护理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正确、安全用药,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 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67-269.

[3]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8-229.

[4] 张翼军,路建设.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的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3):148-149.

[5] 黄人健,李秀华.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38.

[6] 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8-40.

[7] 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0.

[8] 赵晓静,李贵华,李瑞杰,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迟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252.

篇(6)

【关键词】急救;护理管理

在护理管理中急救护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评价急救护理质量,是检验护理管理者能否胜任角色的标准之一。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掌握急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新内容,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促使急救护理管理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 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急诊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要抢救快速,效果显著,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解答耐心。而护理队伍的整体观念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只是满足完成日常工作,不是积极地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不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与家属的意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不能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1.2 抢救设备的普遍应用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急救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进口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专门的呼吸系统等操作均需一支高层次的急救护理队伍。然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由于受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与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向着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了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的目的。而护理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仍未跟上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受着传统的、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管理手段滞后等。因而急诊工作存在与医院整体配合不协调,不同步,急诊患者切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仍较难,急救护理质量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2 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

2.1 急诊抢救“急”是抢救工作的特点及标志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单位,急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缩影,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更是护理管理的集中表现[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即要突出一个“急”字,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抢救技术。管理要做到抢救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高效能,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形象及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2.2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及协调合作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各班人员人力配备齐全,技术力量搭配合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现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配备每班次最少4人由主管护师带班,且注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100%护理人员经过护理专业技术培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达标。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其他护理人员配合抢救、缝合、输液等处置的完成,做到了稳、准、快,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2.3 完善制度是急诊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建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将危重疾病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我院急诊科制定详尽的各室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抢救流程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即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利和义务。

2.4 持续质量改进是急诊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人员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未达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使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持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提高。

3 讨论

急救工作只有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建立和建全护理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内容,改善和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与创造性,客观的评价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作为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对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急诊科必须制定科室的管理目标及明确的考核标准。护理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质量评价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急诊护理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管理者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使影响急救护理质量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确保服务质量、规范质量行为,以适宜的护理质量管理,有效的体系和有竞争的价格来为患者提供最满意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救护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救护流程,观察组采用自制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救护流程,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评估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救护总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院前与院内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院内抢救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4

作者单位:526020肇庆市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急诊科

赖碧莹:女,本科,主管护师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冠心病,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达10%~18%[1],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 h,特别是1 h内是进行再灌注的黄金时间[2]。因此,及时高效的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从院前到院内设计一套严密、完整的救护流程,以保障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急诊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男64例,女26例。年龄40~68岁,平均(51.74±10.66)岁。纳入标准:符合 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行急诊PCI,均由120急救车护送入院。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救护流程,即接诊电话、“120”出诊、现场实救、途中转运、回急诊科及其他处置。

1.2.2观察组执行院前急救流程(1)电话指导,在到达现场前,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症状(呼吸困难、胸前区疼痛),通过呼救电话进行现场自救指导,告知患者或家属保持冷静,将患者就地平卧等待,勿移动或搬动,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嚼服阿司匹林,通风,有条件者立即吸氧。(2)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迅速就位,出诊医师组织急救,心电图检查,快速判断有无病理性Q波及ST-T变化情况,随行护士立即接通氧气,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并汇报血压、心率、呼吸,及时给予止痛剂,安慰患者与家属,稳定其情绪。(3)转运准备,出诊医师简短说明患者病情及入院就诊必要性,交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随诊护士协助家属签写转诊同意书,并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备好急救物品。(4)院前预报,途中预先联系急诊、辅助检查及心血管科室进行术前准备,预先为患者建立急诊接诊、心血管科室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进一步治疗无缝隙救护流程。

1.2.3院内救护流程(1)快速反应。急诊护士在接到预报电话时即做好抢救准备,通知急诊医师到位,在听到救护车鸣笛声急诊医师、护士推平车至急救中心门口一起接诊,快速推至抢救室。(2)快速病情评估。以初评、检查、再评顺序优化病情评估流程,护士接诊后,随车边看(意识、呼吸、面色)、边问(胸痛性质、部位、服药情况等)、边安慰(告知患者所处环境等)在30 s内完成初评。所有患者进入急诊室立即连接心电图实行检查,在医师进行诊疗时,进一步给予心电持续监护,根据观察ST-T变化动态评估,随时向医师汇报病情变化信息。(3)救护优化。采用四定救护模式,即定时、定人、定岗、定责。定时:进入急诊室1 min(接通氧气),2 min(完成血压血氧检测),3 min(开通静脉通路、采集血液标本),5 min(连接心电图、动态判定)。定人:由医师组织,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实施抢救。定岗定责:责任护士连接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初步辨别,及时报告病情变化,准备心电监护除颤仪。明确诊断后,准确执行医嘱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协调救护部门工作,给予家属心理支持,及时书写护理记录。辅助护士迅速为患者舒适、连接氧气、血压血氧监测、取左上肢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通道,留取血标本,遵医嘱静脉输液治疗。在心肺复苏时,责任护士执行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电除颤;急诊医师负责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连接按压泵;辅助护士负责监测血压血氧、开通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等。(4)转运交接。建立转运交接程序,由医师制订治疗方案,立即通知介入医师和护士,5 min内介入医师到达抢救室检查,做好术前谈话并签术同意书。转运前,责任护士再次进行全面评估,接好氧气枕,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填写转运交接单及护理记录单。由急诊科医护人员共同护送患者至心血管导管室,确保患者安全到达。

1.3观察指标救护时间:出诊到达时间、评估时间(患者入院到初步诊断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患者入院到打印出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患者入院到标本送至检验室时间),救护总时间(患者入院到转运离开时间)。救护效果:评定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显效: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部分缓解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或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救护时间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2)

3讨论

3.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缩短心肌梗死患者救护时间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诊到达时间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评估时间、心电图诊断时间、静脉采血时间及救护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突发疾病患者获得及时院前急救和有效院内抢救可以减少致残率,提升救治成功率[3]。观察组在第一时间即采用电话给予现场指导,在转运途中预先联系急诊、辅助检查及心血管科室,创建了电话现场指导、现场施救、电话预报相关科室、院内延续治疗的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优化了心肌梗死一体化救治体系[4],最大程度上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监护、转运等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救护时间,争取抢救时间,为患者创造更多的救治机会。

3.2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改善心肌梗死患者救护效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疏通闭塞的血管,可实现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5],如在发病6 h内进行溶栓和冠状动脉介入术等血运重建,可将死亡率降低至5%~6%,而在发病1 h内疏通冠状动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可降至1.2%[6]。在急救车入院时作出快速反应,避免等待接诊时间,快速进行病情评估,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入院后采取“四定”抢救模式,使救护过程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分工有序的集体协作,急救护士依照分工主动进行抢救,与医师救治同步,将重点救护操作科学组合,同时量化每项操作所需时间,使多种救护操作同时实施。对转运交接流程进行优化,要求急诊护士及心血管专科医师共同护送,既确保转运交接安全,又便于科室之间的协调,减少差错的发生。表2结果显示,救治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运用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可以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程序规范[7],提高AMI急诊救护的时间观念,使患者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综上所述,院前与院内无缝隙衔接急救流程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起关键作用,而且整个救护过程科室之间密切配合,从而保证对患者及时准确有效救治。

参考文献

[1]姜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3.

[2]周秋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处理及转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5.

[3]胡少明,蔡秋妮.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现状及策略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9):836-837.

[4]杨建美,王晓田.院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15-16.

[5]林毓霞,胡媛,方晓芹,等.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实施[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49-650.

[6]冯云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急救与转运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86-187.

[7]王琼涛,彭清臻.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1):3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