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空心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密度 空心 计算
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等相关问题的基础。掌握密度知识的关键是注意密度、质量和体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区分各个物理量,灵活地处理单位及其一定量的计算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常见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出规律,系统地掌握密度知识的应用问题。
在密度这一章中最典型的一类问题就是涉及一些固体的空心、实心问题,这也是这一章节的难点问题。经常出现教师讲过相似的例题,轮到学生做时总是绕在一些密度公式中出不来,似曾相识却又算不出最后正确的答案。
我认为这首先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能灵活应用有关。那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问题早做铺垫,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准确、到位,及时扫清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为学生顺利解题打下埋伏。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应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密度时就在细节上下功夫,不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教师在讲解密度这一节时,首先会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如果你举的例子是固体,这时你需要强调只限于这种固体是实心的情况,为了不冲淡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影响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完整了解,这里你只需要一带而过。
等到将密度的相关知识点都介绍完,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书中小资料中的密度表上,利用它对本节知识做一个巩固、拓展,让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说出它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观察一些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密度大的实际意义,再观察一些比水小的物质、密度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同一种物质密度值的唯一性。进一步巩固对概念把握的同时进行拓展,对于铁来说,质量一定的同时,体积是否一定?会有空心的情况,如果做成空心的,算出来的密度值会怎样变?体积会有多种变化,这样算出的密度值也会有多种情况,但铁的密度是唯一的,它对应什么情况下的密度值?学生明确了它们对应物质实心的密度值。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环节中,可将这类典型问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对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一开始可以辅之以图形,给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另外,学生在密度问题的计算过程中,一些单位换算的细节方面,也是困扰他们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之一。
如:将g/cm3换算成kg/m3,升、毫升与其它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还有,对密度单位“kg/m3”学生根本不理解,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指数运算(负指数)。总之,要有一个渗透的过程,且不可一接触就要求学生都能掌握,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快慢之分。
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第五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中再加强、巩固。在讲到密度与温度时,温度对密度会有怎样的影响?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密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学生不难理解温度直接影响的是体积,间接影响的是密度,再次强调我们所谓的密度值只唯一对应实心时的密度。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对解决空心问题是很关键的。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两种典型解法的比较(仅供参考):
例:有一铜球,质量是89克,体积40cm3。问:
(1)此铜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如果是空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ρ铜=8.9×103kg/m3)
解:第一问
解法一:求密度,ρ求
解法二:求体积,根据所给质量计算铜即实心部分体积,v铜
解法三:求质量,根据条件外部尺寸假设实心计算铜质量m铜>m球则是空心的。
第二问
解法一:V实=m/ρ=89g/8.9(kg/m3)=10cm3
V空=V-V实=40cm3-10cm3=30cm3
解法二:m1=ρV=8.9g/cm3×40cm3=356g
M2=m1-m=356g-89g=267g
V空=m2/ρ=267g/8.9(g/cm3)=30cm3。
例题.用密度是ρ甲=4╳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甲和用密度ρ乙=8╳103kg/m3的材料制成的空心球乙,两球的质量相等,乙球恰好在水中悬浮.
(1)若把甲球置于足够多的水中时,求甲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和甲球总体积之比.
(2)在甲球的空心处有的适量酒精,使甲球也可在水中悬浮,求酒精的体积和空心部分体积之比(ρ酒精=0.8╳103kg/m3).
分析:基于利用方程组的解题思路,我们先假设甲球的体积为V甲,乙球的体积为V乙,两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均为Vo,水的密度为ρ水=1.0╳103kg/m3,甲球放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甲球里面酒精的体积为V酒精.
接下来的思路是如何根据题给条件利用相应的物理原理列方程了:
(1)根据两球的质量相等的条件有:ρ甲(V甲-Vo)=ρ乙(V乙-Vo)-----(1)(2)根据乙球恰好在水中悬浮的条件有,由重力等于浮力得:ρ乙(V乙-Vo)g=ρ水V乙g----------(2)
(3)将甲球放入水中后因它是处于悬浮状态,所以它的重力也等于所受到的浮力,于是有:
ρ甲(V甲-Vo)g=ρ水V排g---------(3)
(4)甲露出水水面的体积和甲的总体积之比等于:(V甲-V排)/V甲-----------(4)
由上可见为了解答第一小题,列出了3个方程(第四式是本小题要求的结论),涉及到V甲、Vo、V乙和V排等共四个未知量,解起方程来也是挺复杂的.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是只有这样才符合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所谓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是每一物理现象都符合一定的物理规律,即符合某一物理定律,我们中学里学物理的任务是用学过的物理原理去描述物理现象,将来如果是研究物理的话,就要倒过来:根据你所发现的新的物理现象,去总结规律了.何况进入高中后,解物理题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如果能在初中就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未来高中学习物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个方面.
当你把物理题中给出的条件一一用物理公式把它表达出----即把它"翻译"成数学方程时,其实你就基本上完成了出题者交给你的任为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解数学方程的事情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只要题目没有出错,列出未知数再多,都可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一一消去,达到成功的彼岸:
(1)将甲、乙的密度代入1式,得V乙=(V甲+Vo)/2.
(2)将乙和水的密度代入2式得:8(V乙-Vo)=V乙从而得:7V乙=8Vo,再把(1)中得到的V乙代入左式,又有:
7V甲+7Vo=16VoVo=7V甲/9
(3)把Vo=7V甲/9代入方程(3)得V排=4(V甲-7V甲/9)=8V甲/9,这样一来最终结果为:
(V甲-V排)/V甲=(V甲-8V甲/9)/V甲=1/9
对于第二小题,只要根据甲球的空心部分加了酒精后能悬浮在水中,甲球和酒精的总重量等于它们所受的浮力就可搞定:
ρ甲(V甲-Vog)+ρ酒V酒g=ρ水V甲g---------(4)
一、新授课课堂提问的后处理艺术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现象中蕴涵着许多奇妙的物理规律,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现象.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本章节的物理知识,然后进行课堂提问内容的设置.教师还要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后处理,使得课堂提问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新授课的课堂提问,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新知识的传授,因此后处理要将课堂提问变得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有趣的物理情境中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与散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下雨之后彩虹出现的场景,并提出问题:雨后彩虹为什么这样美丽?让学生猜测,或者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问题提出前的情境铺垫与提问后的小组讨论,都是对课堂提问进行的后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体会到物理的奥妙,懂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在与人交流、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学会自主学习.
新授课教授的是物理新知识,大部分学生都会对知识怀有好奇心.心理学研究认为, 当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现成的办法时, 思维才出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准备好课堂提问的大概内容后,对内容进行后处理.教师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力求问题具体与鲜明,并尽量设置探究性问题,使得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学,然后围绕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物体在水中才受浮力吗? 浮力大小如何计算? 航空母舰那么大,水面能承受住吗? 飞机在空中飞行是浮力的作用吗? 橡皮泥可空心、可实心,用它做浮力实验行吗?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很多与浮力相关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复习课课堂提问的后处理艺术
复习课的课堂提问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主,课堂提问主要围绕旧知识展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加,视野不断开阔,传统的物理课堂提问已经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设置好复习课需要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要对问题进行修饰,使得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将简单的重力知识提问修饰成以下问题:(1)什么叫力?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踢足球,足球离开脚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的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3)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 其速度越来越小, 这主要是因为小球受到了空气的阻力,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这些提问各有用意:(1)为了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力学相关知识;(2)巧妙制造悬念,凸显学生在力学模块中常犯的错误,即在题目情境中,学生经常会认为足球离开脚之后会受到向前的推力,这样可以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定律的理解提供空间;(3)教师根据学生的常犯错误所设置的问题,学生常会因为定式思维,认为小球速度变小主要是因为阻力,而忽略了重力的关键性影响,这样教师就可以强调重力的重要性质,加深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对学生进行抽查提问,借此机会了解学生对重力各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板书重力的重要知识.这些问题的设置是对传统复习课课堂提问的优化,教师掌握对课堂提问的后处理艺术,就可以使课堂提问真正做到前后串联、搭配得当,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
主动性
内驱力是改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怎样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是值得物理教师研究的问题.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大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导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使学生带着兴趣与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强化生活情境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性,创设有趣、新奇,并且与生活直接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相关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利用自动喂水器、高压锅、打气筒等,让学生感受到相关概念与规律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探索大气压的欲望.为了深化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见物品,如一个软管与两个水瓶进行模拟演示,并提问:将盛满水的水瓶放在高处,将空瓶放在低端,怎样才能让水自高处流向低处?此时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可以通过导管进行引流.这样可行吗?先让几个学生尝试,其他同学在一旁观察,然后分析成功的原因.当软管进入水后,因为内部气压是0,没有外部大气压,此时液体就能利用大气压进行倒流.又如,在讲“杠杆”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某天,同学们驾车去旅行,路过某山路时,发现路前有一块大石头,将道路阻挡,此时车辆很难正常通行,而这条路又是必经之路,该怎么办?此时学生会想:大家一起搬动.新问题随之出现,怎样搬?要求学生转动大脑进行思考,此时课堂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学生想到用一根棍子将石头撬开,从而过渡到杠杆内容,并且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杠杆原理与相关知识点上.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教师通过情境预设的形式,将学生熟悉的相关问题变成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并发现问题.参与问题情境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成直观的形式,促进知识链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将问题贯穿到学习中,在精心设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问题为重点的教学,是以问题为重点,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提出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坐过船吗?对于轮船,你们有什么建议与疑问?思考后,学生有以下疑问: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为何以铁块为原材料的轮船不会下沉?轮船是实心还是空心?为何货物越多船越下沉?轮船能像汽车一样行驶在水面吗?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聚精会神聆听的同时,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提高了学习成果.
二、因材施教,改善合作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学习是一项动态的过程.为了让课堂更加有致,必须促进师生整合,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对相关内容进行延伸与剖析.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先明确师生分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分析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产生的条件,完成教W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利用实验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用力压住桌面,手掌静止,然后用手掌向前用力,以方便手掌滑动;让两根手指模仿人体走路的姿势,以感受摩擦力.
三、提高思维可视化,拓展探究领域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堂导学;实验教学;例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73-02
加强创造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科。物理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物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分析能力外,更应该积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把创新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在物理教学中,才能实现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思路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把中学物理的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相对独立地去发现与创造。笔者认为学生要在课堂获得知识并且形成创新能力有赖于深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严格按要求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双基”教学放在中心位置,通过“知识载体”使学生的悟性得以开发,潜能得以挖掘。
一、利用课堂导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给学生开拓一个能够想象的空间,拓宽思路,在想象中发挥思维的潜能,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例:在讲解人造地球卫星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一个警察在追捕一个持枪的歹徒,快要追上时歹徒开枪射击。警察闪身躲过,结果呢?歹徒被自己射出的子弹击中,为什么?学生一听,感到很奇怪。罪犯为什么会自己打中自己呢?学生会想:一是罪犯的枪口倒转对着自己(否定)。二是警察是超人(否定)。答案是:如果罪犯射出的子弹达到足够的速度V=7.9米/秒,就可以绕地球一周后击中罪犯,从而引出地球卫星的知识。再如:讲解滑动变阻器时,利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使电路中的小灯泡发生明暗变化。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出新课。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让学生通过设置的疑问去思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充分发挥想象,主动的去探索钻研,逐步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多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授课的模式多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所以,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课堂教学必须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认知和学习实践的主体。因而再授课中应当有如下的基本程序:
2.利用学生对新授课导学中的疑问,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提出的疑问进行探究,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收集。使他们有一种逐步发现的体验。经过实验的研究对所得出的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出问题的有关规律和结论,并用文字、图象、公式等方法表示出来。达到知识的创新目的。对学生而言创新不是理论上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而是经过个人努力,弄清了原来未知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没什么两样。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既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利用这些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学完凸透镜成像知识,学生可知,利用凸透镜可以得到平行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问学生,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平行光呢?通过探索,学生得出结论:可以利用凹镜、手电筒的反光镜装、满水的小玻璃瓶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创造,提高学生创造的乐趣。再如:利用电流表测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的学生并不是把电流表接到另一个电路中,而是把小灯泡对调一下。这种方法比课本上的做法简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四、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本中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并且物理课的检验也靠习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就题论题,要善于引导学生针对习题的特点进行多变练习,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促使学生多方位对例题和习题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有一个20CM3的铜球质量为89克,问该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大多数学生都会用比较密度的方法去做,教师可以在学生做完后引导他们利用体积和质量也可以求出球是空心的。
又如:PZ220—25W的小灯泡接到220V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有多大?这时灯泡的电阻有多大?PZ220—60W的灯泡呢?
该题要求学生利用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候的电流和电阻。在完成该题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变换:
变换1:将PZ220-25W的灯泡接入210V的电路中发出的实际功率是多大?接到230V的电路中实际功率又是多大呢?
变换2:若将PZ220-25W和PZ220—60W的并联到220V的电路中哪一个较亮?为什么?若将它们串联到220V的电路中哪盏灯较亮,为什么?
通过上述对例题的形式进行层层深入的变换,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性向多向性发展,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不但克服了习题教学枯燥无味的现象,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和识记例题变成自主、灵活的去分析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五、小结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持续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宝义.浅谈物理教学中的例题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01,(07).
【关键词】研究方式中考物理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3-01
利用研究方式进行初中物理的中考复习,是学习方式多样性的选择。研究性物理问题的探索动力足,研究式复习准备的参与度高,研究化复习过程认知情绪好、思维品质优,相对容易提高中考复习的效能。笔者在地区示范性复习课《运动和力》教学后,就知识结构、概念规律、方法应用等梳理出下列独立观点和有效做法,供同行研究斧正。
一、“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认知结构固构法
(一)研究准备
“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认知结构复习的准备重点包括时空安排、言语导引、情景设置和研究启动等,研究准备对稳固认知结构,提高正确的思维产生式系统影响明显。
1.时空安排时间10min左右;设计有个体复习、组内讨论、组间交流、集体思辨,观、做、思、听、议等多样性研学方式,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研究序言公共汽车――时常乘坐,其中有些力学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受人关注,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
3.设置情景投影图片并解说,这是一张公共汽车座位图,有人按照危险程度进行了排序,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播放视频(1页PPT同播汽车启动、刹车和转弯等3个乘客乘车晃动的视频可节约时间,渲染效果),让学生在再次乘车过程时,能关注到安全问题。
4.启动复习这是一个关系到汽车运动、人的惯性以及运动和受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学习情景,它是物理学的重点。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运动和力》(板书课题)。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先独立研究图片包含的信息,再以小组为单位,用连线方式梳理出单元知识结构。
(二)研究过程
在设计和管控复习过程时,需要照顾到复习的目标、任务、方式和效能。
1.图片连线学生的“伴学单”上散列有伽利略、牛顿、笛卡尔的肖像图以及伽利略运动推理、牛顿斜面实验、客车刹车、卡车转弯、高铁匀速直行、静物平衡、速度时间图像、路程时间图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变向变速行驶等图片,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图片传递出来的关于“运动和力”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用铅笔线把“关系图”串联起来。
2.图片配音组织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开展“看图说话”活动。要求利用图式思维梳理出诸如“‘伽利略――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尔――不受外力时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会变化’‘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非平衡力――物体或加速或减速或曲线运动”……等相对浅层的知识脉络。
3.实验点睛①利用2只木块、1杯水及现场拉制的铁丝圈肥皂水膜等器材,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保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惯性。②利用气球(研究形变)、橡皮泥球(在抛体运动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受力的关系)研究力的作用效果。③利用弹性小球、直尺、秒表模拟v-t、s-t图像对应的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④利用硬纸片、测力计研究平衡力、非平衡力概念。
4.要点备忘每位学生在笔记本《运动和力》主题下,摘记个性化重点概念和相关因果关系。
5.智慧共享师生在相同规格的纸条上抄写几条“要点”吸压到黑板上,思维碰撞,学理交融。
(三)复习反思
传统指令性复习课堂兼顾面窄,信息量少。“学优生在等,学困生在拖”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则复习效率低下,二则学习品质不好。精细化设计,个别化学习,专家型引领将是实现突破的有效方向,图文共生地固构单元知识结构的“研究式”复习方法值得研究。
二、“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概念规律强化法
(一)研究准备
1.时空安排约20min时间;设计有⑴观察图片、动画和视频;⑵在“问题串”的导引下,独立完成解题、品题等个别化研学任务;⑶集体思辨,强化对单元概念、规律的理解。
2.研究序言有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又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或哪个小组既能准确地理解,又能快捷解题?
3.启动复习展投内容,宣布复习研究活动开始。
(二)研究过程
《运动和力》单元基本概念包括运动状态、惯性、相互作用力、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非平衡力等;基本规律则有:“受平衡力(或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设计用典题解析、重点反复辨,难点实验突破等多种方式展开复习活动。学生的“伴学单”内容案例如下:
1.概念快忆1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1――“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区别?(题略)
2.概念快忆2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题略)
3.概念快忆3解答下列问题,理解基本概念3――什么是惯性?(题略)
4.规律理解完成下列实验探究任务,理解――“运动”和“力”存在怎样的关系?(题略)
(三)复习反思
《运动和力》单元涉及力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中考复习时,如果只采用例题讲评、限时训练等方法,知识的“空降”、“空心”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复习收效不大。笔者设计并组织学生用思辨、实验、训练等多种方法去研究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复习目标富场景性、多元化,复习内容有挑战性、层次感,并且个人独立性和团队协作相辉映,复得有序,习得踏实。
三、“研究式”初中物理单元知识应用复习法
(一)研究准备
1.时空安排约15min时间;设计有:①观察或体验演示实验、实验视频和验证实验;②在解析精编了的复习题时,掌握方法,理解原理。
2.研究序言有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先自主测试,再逐一考证,研究问题的解析依据---知识的“根”。
3.启动复习展投内容,宣布复习研究活动开始。
(二)研究过程
这一板块研学重点有“惯性及应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等2个。笔者设计用演示、操作或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完成复习任务。学生的“伴学单”内容如下:
1.知识应用1怎样分析下列惯性事例?事例中的物理原理有哪些?(题略)
2.知识应用2分别用什么物理规律,才能解析下列问题?(题略)
(三)复习反思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设计一条突出实验教学的课堂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储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科学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启发教学原则,我们设计了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即:情境问题猜想探索结论深化运用练习作业。
其各个环节的说明如下:
1情境: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示实物、模型、挂图、漫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浮力的利用》一节,可先安排“空心牙膏片在水中的浮沉”的学生小实验,起到激发求知欲和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2问题:从物理情境中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如在《什么是力》一节,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可问学生:“我们平常接触了不少力的现象,谁能给力下个定义?”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3猜想: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结论。如讲《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本环节可激发学生热情,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4探索:在猜想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或随堂实验。如讲《蒸发》一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那个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大孝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虽然教材中未出现该实验,但它不仅使学生懂得影响蒸发快慢的知识,而且渗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5结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6深化: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或默读黑体字所表述的结论,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对应关系,抓住核心,再进行反例辩论,逆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