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篇(1)

一、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在21世纪初,代表人物为普瑞斯利、韦弗和莫茨。此时的美国语言教育界呈现全语言衰落和拼音教学复归的局面,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基于对几番起伏的“阅读战争”的总结与反思。

拼音教学是美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阅读学习以“刺激―反映”联结为基础。拼音教学强调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将对语言最小部分的自动解码看作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前提条件。此种教学方法代表了“自下而上”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关注教发音的技能、字形―声音知识、语音的组合和辨别语义。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清晰地教识词和解码技能上。[1]美国的儿童早期阅读教学一直沿用拼音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全语言阅读过程学习观的提出。该理念认为,“语言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被简单地分解为某种技能;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经验渗透在全部的课程中;班级语言学习要与孩子的全部生活融为一体。”[2]全语言反对拼音教学将语言分割为语音、字母、词汇、语法等碎片,批驳拼音教学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学习。全语言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杜威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其倡导的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世纪末,全语言思想成为了美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南。然而,实施全语言教学的加州在1992年及1995年两次标准化阅读测验中名列全国之末,导致加州政府放弃全语言。至此,拼音教学卷土重来并再次占据上风。但纵观“阅读战争”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全语言的兴起已揭示拼音教学存在的弊端,而全语言的衰落又暴露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理论及实践的发展理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解决全语言的问题不能靠采取拼音教学简单复归的方式。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的理念需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得以重构,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基本观点及实践方法

拼音教学过于注重解码技能,忽视儿童的阅读兴趣及意义理解;全语言教学虽改善了儿童的阅读态度,却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重视不够。单纯强调全语言的阅读教学和单纯关注编码取向的阅读教学均走向了极端,二者需要融合及平衡。普瑞斯利在其著作《阅读教学法的应用――以平衡教学为例》中指出:成功的语言教学应该是将基本读写技能的教学、理解策略教学同全语言的读写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平衡教学,这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3]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认为:儿童的阅读是通过对语义、语法、字形字音、语境、社会和场景以及他们自己阅读目的的意义创造而完成的;阅读教学需重视所有儿童的需要,应以儿童阅读过程和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为起点;阅读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阅读练习的刺激物应该是真实的、不加控制并具有完整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即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完整阅读,再指导儿童关注阅读文本,学习语言部分的功能;阅读的发展与书写和作文教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均衡阅读教学”理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综合性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征是将阅读过程看作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不断交叉的过程,即阅读既是语言处理的过程,也是阅读者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阅读者已有知识与阅读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融合进步主义和图式理论的精粹之上,还参考了语言教学研究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系统、详细的阅读测评标准。全美阅读研究小组的研究结论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包括:音位意识、拼音法、流畅、词汇和文本理解教学,教师准备与理解策略教学,教师教育与阅读教学,计算机技术与阅读教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确认了音位意识教学能够帮助儿童阅读学习,强调其在儿童阅读教学成效中的重要作用。[1]均衡阅读教学理念最常见的实践方法就是在交互式的教学情境下融入语音意识的训练或直接的音位意识教学。

三、 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启示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早期阅读教学的发展轨迹: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强调意义学习及阅读者的主体性,再到吸取两个学派的精粹并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实践探索的支撑及依据。我国早期阅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均处在探索阶段,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对我国早期阅读教育的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1.制定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

美国语言教育界注重对儿童阅读心理机制及阅读阶段特点的研究,其中S・N・Chal等人提出早期读写结构包括有关读写的早期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和语言能力建构等三个成分;《康州阅读成就蓝图》将儿童应掌握的阅读能力分为识词技能的基础能力、准确识词的能力、阅读流畅技能、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几大维度。基于对儿童阅读过程的深入研究,美国语言教育界制定出科学、具体的阅读测评标准,将儿童阅读状态考核维度集中在语音认知、语法认知、视觉―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等几个方面[5],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反观我国的早期阅读教育,有关儿童阅读心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及系统,难以为阅读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另外,阅读教学目标大多属于纲领性的指导原则,欠缺明细的说明,尤其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应掌握的阅读技能的具体要求,致使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教学实效。

当前,研究儿童早期阅读过程的心理机制,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水平,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具体、详细的阅读标准,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亟待开展的重要工作。儿童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儿童阅读相关知识、识字水平和故事理解水平的关系及其年龄发展特征,以及语音意识与早期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均是制定阅读测评标准的基础性研究,有待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2.采用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双基,与美国拼音教学的理念接近。但美国自进步主义运动以来,尤其在全语言盛行之后,已基本解决了教育民主化问题。教育界已普遍接受了意义是语言的核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全语言已完成了对美国阅读教学基本观念及基本状态的革新。我国虽在20世纪末引入全语言的教育观念,但对全语言所蕴含的进步主义语言观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真正的落实。早期阅读教育大多局限在正式教学活动范围,对整合的理解也仍局限于综合各领域内容的狭窄视野。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学实践首先要摆脱局限于单纯学科范式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框架,倡导多维整合的早期阅读教育。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整合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此种阅读教学模式将早期阅读的本质特征界定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与书面语言进行互动,主动寻求和建构意义的过程。[6]以阅读为中心组织各类活动,将阅读教学渗透于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不断开放阅读的视野与范畴,将早期阅读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将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有机结合,促使课堂阅读走向生活阅读。

3.注重儿童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

均衡阅读教学理念在对儿童阅读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语音意识尤其是音位意识是影响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标准中设定了针对语音意识的多项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则采用音位分离、音位一致、音位分类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这种注重阅读过程研究、解析阅读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也应看到,汉语与英语是特征各异的两种语言,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把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分析影响汉语儿童阅读成效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两种语言特性上的差异,使得阅读成效的影响因素不甚相同,尤其表现在认识词汇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上。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具有图形特征及以形表意的特点,一个汉字包含的视觉信息量远远多于一个英语单词所含有的视觉信息量。已有研究指出:在最初的汉字识别中,汉字更可能通过视觉特征进行识认;汉语儿童的视觉技能在其阅读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图画书是我国早期阅读教育中常用的阅读材料,理解图画书中的图画所传递的意义以及体察图文在传递意义时的差异均需要具有专门的视觉阅读能力。而视觉阅读技能的增长既为关注文字及其关键信息提供了前提条件,也有利于汉字视觉解析及表现水平的发展。从图画整体属性再到内部各对象关联的阅读策略可直接迁移至汉字视觉解析过程;对图画各部分在尺寸、比例及布局方面的解析能力亦有助于儿童对汉字部件的判断及掌握汉字构型。因此,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应重视图画书教学的价值及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帮助儿童掌握看懂图画所需的阅读技能,包括对图画整体属性的感知,对图画动力学的了解以及对图文关系的认识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逐步建立有关汉语的文字意识及初步概念,促进儿童早期阅读及读写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大胜. 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以康州大哈特福德地区为个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3] 孙莉莉. 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静.儿童阅读困难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6] 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学前教育研究[J],2005(1).

篇(2)

一、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化研究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又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具有丰厚的理论底蕴。

(1)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母语课程。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实践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2)认知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现与记载方式,有动作表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证三种形式,它们互相作用,顺序发展,但彼此不能替代。

(3)教育专家的精辟论述。语文课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方法,字词句段篇为主要内容。正如教育家张志公所说:“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发展思维能力,有陶冶思想情操,有七零八碎的各种常识……这里就有一个处理好特定任务和连带功效的关系问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

二、研究对策

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笔者主要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文技能;多读——培养语文能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1)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老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篇(3)

观摩一位同事上《看云识天气》,当讲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一句,问学生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学生回答说是“比喻”,这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于是分析强调,叮嘱学生记下来:在说明文中,这样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在记叙文中这样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叫“比喻”,两者的说法是不一样的!学生不依不饶啊:有什么不同?老师解释: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呼不同,其实句子的特点是一样的,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都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征。学生又问:既然是同样的作用,为什么这里就不能说是比喻呢?教师表现出超好的课堂机智:我早上来上班,在路边的早餐摊买了两个肉馒头!你知道北方人管“肉馒头”叫什么?……叫“肉包子”。全班都笑了!然而看似简单的说明文陈述性知识,想要学生熟练掌握,在不同的文体中有区别地使用不同的称呼却并非易事。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一次初三期末测验中,学生在分析一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时,竟然有将近20%的学生回答说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而在做说明文阅读题的时候,学生把“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错误地答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让很多师生都不堪面对。这告诉我们应该摒弃陈旧而又僵化的说明文知识教学,进而在说明文教学中去贯注语体和文体。

说明文语体是科学语体,这是一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没有机会体验到的语体,科学语体只能在书上才能学到,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书卷语体。笔者认为,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虽然第一要着是要学生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但更主要的是了解并学习文本是如何传达信息的这一教学内容。

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图式(一种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时,应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这样传达信息,即进入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层次,解决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这个突出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借班上课,我让学生浏览《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什么是克隆”,大部分学生看着书也答不出要点。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要说出“什么是克隆”,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语体的定义功能,并非简单的内容概括。还有像《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给物候下定义的,又是怎样来阐述物候与气候的关系的。而有些教师教读此类课文时,喜欢在文本的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则是走偏了说明文教学这条道。

其次说明文阅读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思维的显现,语言的混乱彰显着思维的混乱。说明文就是人类“寻求事物的本质”结果的文字显现。

在说明文中,不外乎有两种表述方法,即通过推理来阐释主张,还有用实验来证实主张,在说明文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清楚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时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分辨思维的演绎和归纳的不同。下面笔者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恐龙无处不在》为例加以论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事理性说明文,通过演绎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教学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找出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在上《恐龙无处不在》时,我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学生乙回答,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生丙回答,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经过一番阅读寻找和争论,绝大多数学生终于趋同《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事理是第一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事实是乙的回答是正确的。当学生无法区分时,教师有权力和义务告知学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本文的论点,后一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则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也就是解释“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否则读者没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怎么紧密相连的,有了后面的那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我们就明白作者是指什么了。

在学生明确了《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这个事理后,我们顺理成章地要讨论为什么是这点,而不是那两点。这就需要剖析文本,思考作者如何运用演绎和阐述来说明事理。紧接着我们还应该进行细分: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哪些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哪些是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第二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和“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无疑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有了这两个“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的支撑,后面的文字是作者进行推理说明的一个过程。期间作者还向我们阐释了“地球地壳的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这两种科学理论无疑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那么,这个文本中哪些是推论依据呢?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下面的三段文字就是作者“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最后一段“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得出结论就很顺理成章。但这个结论与要说明的事理是有差别的,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机会。“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属于生物考古学上的发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但不是为了说明“恐龙无处不在”,正如学生最终发现的文本中的依据:“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确实不光光是生物考古学的发现,也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佐证,但不是为了说明大陆漂移说这个理论,很显然大陆漂移说的理论仅依据“恐龙无处不在”是不全面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旨在通过演绎阐述生物考古学的新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如何成为“地球地壳的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新的理论依据的,从而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个事理的。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新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23-01

一、引言

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生学习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根据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文章中句子的结构来进行上下文含义的推理,这体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很多英语教师对阅读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不得不进行生搬硬套的阅读强化训练,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抑制了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的题材和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文章中的知识点和信息量也逐渐增加了,但是,一些英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进行包办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生词往往被忽略了,而整个阅读课好比是一节翻译课,完全背离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学生也渐渐地阅读失去了兴趣,在阅读时离不开字典,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较差,本文主要论述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方面,二是教师方面,具体为:

第一,学生方面。学生的问题首先表现在阅读量不够,尤其是有效的阅读,缺乏对阅读文章的积累。阅读能力是一种技巧和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来掌握它的技巧,仅仅依靠对单词的组合来理解文章是完全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吸收大量的文章作为基础,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新学的进行联想和联系,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可以逐渐地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存储的阅读量越大,则在新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就越多,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是,目前高中生对英语阅读量的储备完全不足,对于有些学生来说阅读是一件非常吃力和痛苦的事情。其次,不良的阅读习惯也是导致高中生英语阅读成绩不佳的原因,比如,有些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没有整体把握语句和段落含义的意识,他们喜欢逐字逐句地阅读,有时还伴以小声朗读,对不懂的地方习惯用笔划出来,对不理解的单词更是用着重号辅以标记,通过查找字典来寻求生词的含义,以便通过理解所有的单词来理解文章。但是,这样反复性的查找不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第二,教师方面。首先是一些教师缺乏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而是以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根据调查显示,很多高中英语教师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图式理论或者建构主义理论等,他们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就是翻译课文,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就是掌握了课文的含义,或者有些教师直接公布阅读题目的答案,而对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文章的重点句子结构都没有细致讲解和分析,也不关心整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与写作结构。究其原因,跟有效的课时长度有关,一些教师完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但是,总体而言,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尚未掌握教学理论,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教学体系。其次,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缺乏对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英语教学,背景知识介绍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并不是教学的必须环节,但是背景知识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能够把握和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历史以及宗教等,这样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目前高中生对阅读的错误性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文章的背景知识掌握不足而造成的,一些词汇很难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需要通过典故、圣经或者寓言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途径进行理解,因此,如果英语教师忽略教授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更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涵。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是,加强对英语阅读语篇模式的认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过度地注重对词句、段落含义的分析理解,而忽视了对整个文章语篇的综合感知。通过对英语阅读语篇模式的加深理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对英语阅读语篇内在规律,让学生熟悉各种语篇模式的惯用表达手法,使得学生对英语文章的整体含义的理解产生显著的作用,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宏观把握能力,为切实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综合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离不开对英语阅读的阅读量的积累,通过一定阅读量的实践和锻炼,可以让学生对常见词汇、常用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巩固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广泛涉猎生活、学习、时政、风土人情等各个领域的英语文章,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分享阅读的感受,让学生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真正主体。

三是,要有效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拥有直观形象、信息量丰富、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的优势,教师通过运用PPT、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可以将英语阅读的相关知识具象化表现,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获取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多媒体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景,将学生带入所阅读的内容之中去,让学生更容易从英语阅读中获取到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并放飞学生的想象,增强英语阅读的扩展性。

参考文献:

[1] 俞海波.新课标下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9(06)

[2] 温月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09(07)

篇(5)

关键词: 心理学理论 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新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英语阅读理解过程的复杂性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是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的最重要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阅读者是主动的、能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个体,需要具备基本的解码技能(如字母识别)、高层次认知能力(如推断)及交互性技能(如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此外,外语阅读还涉及外语与母语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眼睛捕捉到书面符号传入大脑,但是视觉系统并不是逐一地扫描字母或单词,而是以一种短暂、急速、序列的方式向前运动,即组块。阅读是“读+理解”的过程,没有了理解,阅读只能称作解码,即将书面符号转化为相应的声音符号。因此,真正的阅读必须要有大脑的积极参与,通过眼睛提供的信息要与头脑中先前储存的知识,即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生成意义,对文章产生理解,并对下一步阅读发挥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三、心理学和英语阅读教学

心理学与英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都离不开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深入研究。英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所经过的阶段,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即认识和语言交际的过程,是读者对语言信息理解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的心理活动,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而是主动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心理学家则认为“阅读过程主要包括符号辩认和文字理解两个阶段”、“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再经大脑编码加工,从而理解课文的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易事,教师授课时必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本心理条件。

四、用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英语阅读理解过程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广义的阅读理解过程就是指读者把感知的字形映现为语义的过程,这里主要介绍两个重要阶段。在初级感知阶段中,知觉是理解过程的起始阶段,也是为句子结构与语义分析做准备的阶段。初级感知阶段包括字形视觉感应、字词检索与辨认等程序。在句子释义阶段,学生经常出现对词义不熟、模棱两可,对句子的结构含糊不清。

五、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心理学理论为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依照心理学的理论与原则,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1.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情感,加强阅读内在推动因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多采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学生鼓励。

2.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指导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

心理学家认为阅读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能弥补他们语言知识的不足,如:联想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发展逻辑思维并锻炼智力猜想,它是提高阅读理解的根本途径。预测有助于检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加快阅读速度,自我监控策略可以帮助阅读者调节自己的阅读过程,自我评价策略能够使读者更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因此,阅读课除了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策略不是技巧,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技巧的主动运用。因此,阅读策略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3.课外阅读的延伸。

针对阅读课课时少、学生阅读量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我们推行了课外阅读的延伸,以使课内、课外相结合并逐步提高阅读自动化程度。每学期我们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题材尽可能广泛,包括由教师指定现当代受欢迎的小说和畅销的报刊杂志文章,也鼓励学生自选课外阅读材料,材料经教师确认语言地道、信息新和有思想性后,和其他同学进行资源共享。资料来源可以是个人、资料室、图书馆藏书或网络。任务布置、推荐和共享的电子版读物都存放在班级电子邮箱中,指示明确,方便查阅。对课外阅读的质量,采用讨论、辩

论、口头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检验,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结语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尤其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规律,科学地分析和总结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可运用有关学科的先进手段广泛地进行教学实践,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利.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多维视野[J].郑州大学学报,2003,(5):118-121.

[2]范红,崔荣佳.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25-129.

[3]王小海.信息沟与外语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74-77.

篇(6)

一、 研究背景

英语阅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在英语专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英语的专业考试中,英语阅读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很有必要。评价理论是在2000年由马丁等人创立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下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主要研究作者如何表达主观态度,包括作者对所讲内容的态度,也包括对读者潜在的态度。评价理论体系的特点在于创新性、通俗性、理解性,其主要重点是人,是对人际关系意义的补充,对于更好的理解语篇有很大的帮助。

虽然评价理论受到很大的重视,但由于对评价理论的研究时间不长,缺乏成熟的理论依据,而且掌握评价理论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一切英语阅读的难题。对于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存在很大的疑惑。尽管这样,对于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并没有止步。本文通过具体的实验对比来证明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二、 评价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评价理论通过分析词汇和语法功能来深层次理解文章,对于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有必要。

从词汇上看,词汇是表达作者看法、态度、评价的一个明显手法。通常用于评价的词汇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有用来表示喜欢、厌恶的,有用来表示赞成、反对的,也有用来表示表扬、批评的,还有用来表示高兴和悲伤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关键词汇的含义,把握语法结构的技巧,以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态度,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这对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升。

从语法上看,语法结构对于理解作者态度也有很大的帮助。胡壮麟曾引用了Hohulin的句子结构法来说明语法结构的重要性。

It+系动词+评价范畴+被评价事物

如:It was certain that he was much to blame.

It+系动词+形容词词组+(限制和未限制)小句

如:It seemed important to trust her judgment.

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作者表达态度和进行评价的手法。正确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技巧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学生快速寻找有效解题信息,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度。

三、 评价理论的教学实验

(一)实验设计

参加对象是高中生,参加的学生人数共50名,总共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班,另一组为对照班。这50名学生是经过成绩筛选和比较且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参加了本次实验。两个班的实验期限是一个月,主要内容是考察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两个共性是每周都有一节英语阅读课,但实验班会有意渗透通过掌握词汇和语法技巧来快速阅读,而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是同一个人。实验目的则是通过两个班成绩比较得出评价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用性。

(二)考试材料的选定

由于本次实验的周期较短,对于教学学习方面的效果不会过于显著,所以本次测试选用词汇简单和语法明显的试题。整套试题总共四篇阅读,分别为记叙文、议论文、描写文和说明文,总共20道题,每题一分,满分20分。学生被告知考试成绩会算在期末考核中,使得每个学生都严肃对待此次测试。一个月后,测试进行了。两次测试的结果均表明了实验班的阅读成绩高于对照班,这说明了掌握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技巧对于文章理解很有帮助。而从阅读题材方面分析又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记叙文、说明文和描写文的成绩两个班不相上下,唯独在议论文上有明显对比。实验班议论文的成绩远高于对照班的成绩。由此可以得出在议论文中更容易掌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测试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个班不同学生体会的了解,我们得出实验班的学生觉得理解阅读的中心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对照班的学生觉得很难掌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只能根据问题查找文章语句,对照着寻找答案,这样的解题方法只能适用于浅层次阅读,对于推理以及作者观点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模糊不清。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掌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快速找到解题位置,不仅提高了做题的效率,也增加了准确度。

在本次实验中,评价理论得到了高度肯定,但我们也发现评价理论并不适合各种题材。通过文章我们发现记叙文和说明文主要是阐明事实,而议论文需要作者自己去阐明和论证观点,因而更容易表明态度,所以学生要学会判断题材,要善于发现并运用词汇和语法技巧。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任务驱动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3-02

一、引言

作为英语习得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将阅读教学的重点集中于对词汇和分析句法的分析,忽视了文章的段落衔接和写作风格等,而学生并没有多少机会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机械的记忆单词和句式。阅读教学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鉴于此,本文将任务型教学引入英语阅读教学,建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同时运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一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在课堂中,采用让学习者去积极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教学方法(Peter Skechan,1996)。任务型教学中,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助于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其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习得,同时其倡导“做中学”,学生在交际和互动中完成任务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创造性的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实证研究

1.研究问题。(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2)此模式是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呢?

2.研究对象。选取被试为独立学院一年级的学生,根据其第一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选取成绩相当的学生共200人,平均年龄20岁,分别编入自然班和实验班。两个班由同一个教师执教,教学进度、课时数都相同,课外作业量也基本相等。在教学方法上,实验班采取教学新模式,自然班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3.实验步骤。(1)以任务为原则,建构大学英语阅读为教学新模式,并在两个班里开展对比教学实验。首先,在任务前阶段,教师导入课文,布置任务。任务阶段,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口头或者书面汇报任务;教师指导整个过程。任务后阶段,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学生集体讨论文本特征,进行新单词和语法结构训练;同时开展延伸阅读,完成作业(小组或个人)。(2)分别在对两个班的阅读水平开展实验前测验和实验后测验,统计和分析数据。实验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完成数据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分析

1.测试数据分析结果。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第一次测试,利用Spss17.0软件统计和分析了测试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前两班的阅读水平无显著差异(t=1.137,p=0.257>0.05)。

为了检验阅读教学实验的效果,训练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班的第二次阅读水平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成绩存在显著差异(t=-7.891;p=.020

2.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束后,82%的学生大学英语阅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其越来越感兴趣,同时,80%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90%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合作意识;85%的学生通过此次教学实验增强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85%的学生对此项教学实验非常满意。

五、Y语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过程中,其学习积极性极大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合作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鉴于条件所限,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实验的样本较小,训练的时间较短,授课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结果有待更多的实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