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

篇(1)

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1.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1.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1.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1.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2.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2.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2.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2.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2.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3.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3.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3.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3.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4.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4.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4.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4.3.1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4.3.2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4.3.3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4.3.4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4.3.5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4.3.6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篇(2)

 

关键词:场地设计 传统理论 整体 环境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篇(3)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采取一系列活动,协调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全民应该树立这种意识,是一种人们对现实中自然的真实心理反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同一性,为环保积极献力。处理好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目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来自环境破坏的压力。而我国目前,平均资源的不充足,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生态链的脆弱,因而保护环境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善自然资源,满足生存需要,使人类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自然发展相互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意识

据调查显示,一些在外面会随处丢垃圾,但是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能够正确扔掉自己的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很多吸烟者在家时候会尽量控制烟瘾,并且调节自己吸烟的频率,但是在外面的公共场合,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还是毫无顾虑地抽烟。保护环境,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躬身亲行,面对其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也要敢于维权,纠正对方的过失,或者引以为戒。我们更要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用良好的姿态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措施

完善宣传环境保护意识。从孩子抓起,大人做出表率,扩大教育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在校的幼儿园和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养成,家长的榜样力量的建立。在各个学校,建立广泛的社会互动,激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扩大社会环境保护的影响力。同时,加快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科技环保人才,坚持立人为本。为了增强宣传范围,我们仍需要编写有关教材,发挥网络媒体的强大公信影响力,积极倡导环保行为。同样,生活中采用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珍惜资源。

落实环境保护意识的评价。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反映。而有效合适的评价制度可以更好的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衡量。目前,我国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有关评价是主观的,一些单凭印象的、模糊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并不能形成一个合适的机制。所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要加强调研,分析其中蕴含的规律,落实完善的评价标准。

有效做好环保激励。有激励才有动力,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公民的日常行为的自我管理,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目前薄弱的现状。积极践行市民平时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规范合理的奖励制度,表扬善行善举,树立榜样力量。用实际行动去感化,说服人、教育人、给人以启示。表彰奖励环保事迹突出的市民,宣传先进事迹,促使有更多的“善人善举”行为产生。同样,对于那些检举不良行为,适度奖励举报和监督不当行为的民众,进一步扩大公民的环保意识,给予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者震慑和约束。

扩大社会参与。针对目前社会参与意识的薄弱,很多人只是把环保当作政府的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我们应该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公民应尽的责任。为此,借鉴西方国家,积极发展民间团体和环保组织,让社会公益组织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壮大环保的中坚实力,扩展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平台。

健全破坏环境行为约束措施。目前大众的自律能力还很差,因此要采取必要的约束措施,完善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水平,自己约束和他人约束相结合实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各种法律和舆论方式,进一步规范我们的日常环境保护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促进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

环境保护效益的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体现在方方面面。一部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就会以此为契机,是该区域的所有民众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当然,物质资料是我们首先考虑到的,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和增加,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抓住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从而更好提高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水平。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1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

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外国来说比较晚一些,目前主要的研究是通过:天气气候、地质结构、水文及人文形式、生物等方面,来对水利工程使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及评估。其中,水利工程所需要的规模、用途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都会对局部天气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雨量、温差等方面。也会相应改变所在流域的水文形式,对水流速度、流量、水位高低及循环等方面。水库在蓄水以后,靠近水库的河床的结构会产生改变,可能会引起地震、塌方等地质危害。其次,原河道水文形式也会因水利工程的存在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其原水系生态结构单一与自我净化能力减弱,引发生态环境的弱化,致使当地生物受到一定的影响。

1.2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

人类自发展以来,便不断在发展的同时破坏着自然环境,如今有着更多人去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同样,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怎么减少水利工程建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目前世界水利工作所努力的方向。有的水利工程起步早的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并使用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然而,我国在对水利工程环境评估方面,由于实施更晚,相比之下,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但是,环境影响评估在我国诸多水利工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有效的减轻了因水利工程而产生的环境破坏,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标准也越来越成熟。

2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体系

2.1建立评估体系的分析

水利工程始终会存在对自然环境、生态因素造成影响的情况,因此,必须时刻遵循科学方法,保持环境影响评估的合理性,在建立评估体系时,需要考虑到所代表的综合性质、科学性质以及时刻变化的性质。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评估体系的建立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指标,分别是自然环境指标与社会环境指标。其中,自然环境指标与天气、生物、地质和水文形式等因素相关,社会环境指标与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在建立评估体系时,为了充分发挥其环保评估的作用,要更加细致的对自然、社会环境指标相关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分析,从两处环境指标中建立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切实相关的益处的评估体系。

2.2完善评估体系与发展

我国在2003年颁发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着法律过于单薄、体系简陋等问题。与此同时,想要建立成熟的评估系统,需要科学地对环境评估实行量化。其中,对所触及的自然指标及社会指标要有完整的数据资料,并使其用来作为量化的标准,并使其合并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之中,使其共同作用在控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恶化,把危害有效的阻止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危害将有很大程度的减少,更多的实现水利工程所具有的经济、社会、生态利益。

3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式

3.1综合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是把各种单独指标融合在一起产生的评估方法,其种类繁多,糅合多种因素来分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合评估法有着独有的复杂性,能对水利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科学以及多面性的评估,大多数情况下,能还原水利工程在当地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利与弊,其中综合评估法一般依照经验、数据以及决策分为三类:德尔菲法、主要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其中模糊综合评估法在实践中有着出色的运用,模糊分析法综合层次分析法,运用多层次分析构造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模型,利用分层来划分重点、整体因素,以及保证每级层次之间的联系,研究分析单独层面指标以及多层面之间互相的影响,达到来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形成的影响的目的。

3.2对比评估法

对比评估法是水利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中较为重要的方法。其中包括有无对比以及前后对比两种方法,其中,有无对比是按照水利工程建造之前与水利工程完成之后进行比较分析,在所产生的地理差异以及环境的变化下,研究水利工程造成的自然环境影响,前后对比是利用水利工程建造前的环境分析预测,来比对完成建造后的环境实际情况,经过对比产生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剖析原因,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行相对应的解决行动。实践过程中,对比评估法有着良好的精确性,又因方法快捷、方便,所以其运用范围非常广泛。

3.3累计影响评估法

累计影响评估法是通过收集影响的源头、影响的过程,时间与空间的数据集聚,以及水利工程的功能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所有数据的客观性的七个评估指标组建,并且结合动力学、地理与生态信息等组合评估方法来分析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不同的时间点所对环境造成相应不同影响的集合。

总结

综上所述,在全世界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需要更多的去注重保护地球生态的多样性及稳定性,建立有效的、科学的以及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不仅是对水利工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段家贵.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5):62-63.

[2]尹万琴.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9).

篇(5)

关键词:商业空间,地域性,文化,渗透,场所精神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是通过对福州当地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在建筑的设计中突出唐宋建筑特色,整体布局凸显江南小镇的古典韵味,并利用青砖灰瓦等古典建筑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化的建筑筑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对当地的古典文化进行的新的诠释。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对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回应

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中有关于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里重点强调了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现状土地上的存在物。《园冶》也曾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所指的就是要合理地利用基地的现状特征,因地制宜,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环境。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诸多要素。对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回应,不仅能够使原有场地的自然特质得到保持和加强,还能够所处空间上的人们得到更强的归属感。在进行商业空间的项目设计时可以从保持原有基地环境特色为切入点,将商业空间的功能布局与原始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强化地理环境特征,充分将基地内的现有的植被、水流、坡地等自然环境元素融入到新的商业空间中去,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形成富有基地特色的景观小品或景观空间。在对于商业建筑及周边景观小品进行设计时,无论在外观、体量、质感还是颜色上都应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坚持自然至上的原则,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整体空间设计保持与周边景观植被的协调尊重,使空间与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原有地貌的冲击。

对材料的地域性选择

商业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在实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同时,还应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适应。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材料对于当地空间环境的设计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很容易看出地方材料、自然资源对建筑造成的重大影响。材料尤其是自然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能够很容易地将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交融在一起,体现出地域特征来。例如,在重要的商业廊道空间内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植物作为行道树种,或是用特色花卉植物点缀景观小品,都能够够在美化空间环境的同时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样,在上海新天地商业街区的改造设计中,传统上海石库门的传统建筑材料——清水砖墙被再次利用,在融入现代商业业态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原有的历史感和老上海底蕴。

对活动空间的地域性展开

商业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当地人的行为习惯而展开的,通过多元化及具有地域性的功能区块的设计,丰富人们的活动体验。在主要步行空间,通过研究当地传统街市的模式及人的行为习惯设计既具有当地特色,且长度适中,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同时在街道的景观营造中融入当地传统园林元素,如在进行江南传统园林城市的商业空间设计时可在商业街道中加入景观水渠的设计,再现江南水乡特色,并在街道上加入若干个景观节点的设计,将当地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使其在成为商业步行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的一个场所。在商业空间的总体布置上也应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展开功能组团,努力在整体空间布置上做到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在符合当地人行为模式的同时又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为人们创造一片集商业、休闲、活动、聚会于一体的商业活动空间。将“以人为本”的地域性设计理念贯穿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去,最终实现人与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共生。

小结

城市的可识别性以及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归属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而商业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凸显城市特色。结合地域特征所进行下的建筑环境布局、空间设计、将会更为深入地反应城市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商业空间塑造城市形象,成为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物。通过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商业空间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播,使商业空间在设计上既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充满当地人文精神的场地吸引力,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心灵感觉,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联想和回忆。

参考文献

[1]乔峰,孙艳.商业景观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对周庄“钱龙盛世"景观环境的设计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2]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3).

[3]刘廷杰. 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2)

[4]. 浅析复合型商业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J].山西建筑,2010(25) .

[5]屠苏莉.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和景观的再现——苏州太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景观环境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

[6]范建红.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建筑学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2010,19(2).

篇(6)

引言。

生态道德观(生态伦理或生态和谐理论)是一门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和生态关系的新兴伦理学科。几十年来,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既有理论上的突破,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成果,人们的生态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我国目前在生态道德方面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还没能形成体系,在德育教学中重视不够,在实践运用方面也落后于西方。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培养生态道德观,必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大德育的范围之内,使其成为新德育的一部分。故此,本文就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生态道德观的由来。

生态道德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于自身征服自然能力的认可与满足,另一方面又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身行为反思的结晶。反观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史不难看出,一方面,人们习惯于把自然环境看作是人类活动的空间或满足人类目的的手段,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类完全可以不顾一切,不断地根据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待自然、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能力的限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农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唤醒了全体民众、乃至统治者,不得不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把自然当做高高在上的神灵顶礼膜拜。在没有现代工业支撑下的小农经济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也正是这样,我们才有了绿色和清洁的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总和。但是,它在为人类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就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人类的自身生存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的先哲们开始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生态道德(或称作“生态伦理”)这一全新的概念。其中有法国思想家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为生态伦理学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何为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观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人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生态道德观培养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在我国环境的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环境现实认识有误、观念滞后等情况。建国后,国家生产全面恢复,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带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受错误生态观的指导,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低效率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三江源的原始森林的消失,洞庭湖的水面积锐减等,这也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经济快速的增长。但是落后的粗放的发展和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水土流失、污水横溢、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的快速消失等,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现状让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变得势在必行。

2.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要求必须培养生态道德观。

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具体表现在:

首先,理论研究滞后,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科体系不健全。有关生态知识的教材缺乏,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的教学;各种教材中有关生态的知识太少,且不系统;各种考试中有关生态知识的,少之甚少;德育对象仅限于学校里,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公民生态知识得不到普及,从主观上制约生态道德观的养成,难以用生态道德观自律。其次,从教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篇(7)

关键词:两型;室内设计;生态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资源和环境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人类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室内装饰设计引发出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室内生态设计”应运而生,它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去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问题,从产品的源头进行节能治污,是促进节约型生产方式形成的有效路径。特别是近几年“生态住宅”、“ 绿色住宅”等字眼就像不时映入人们的眼帘,给人们带来了对美好未来生活的的憧憬和向往。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进室内设计,是对室内设计内涵的扩展,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生活舒适、视觉美观的同时强调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它必将把室内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循环型转化。

1中国室内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室内设计过多的追求高品质的视觉环境,而很少考虑到室内装修以及今后使用中存在的种种环境和经济问题。从目前国内的总体情况来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追求建筑装修的“奢华”、“气派”、“新奇”,过分强调装饰材料的运用。而盲目地大量使用装饰材料,并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有的装饰材料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长,这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2)大量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材料,这些材料中很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3)没有对室内设计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没有对室内设计内涵进行的深入研究。

面对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室内设计带来了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同时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还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室内生态设计――提上日程。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际潮流的推动下,室内生态设计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发展成室内设计的主流,并且会在今后的建筑实践中不断被完善,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 室内生态设计的主要思想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生态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那么在进行室内生态设计时就应该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绝大多数现代人的活动行为在其一生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各种各样的室内环境中度过的,室内环境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负面的影响降低到自然环境能在短期内自我修复的程度;二是限制人类对自然界无节制的索取。在使用能源和材料时保持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做到减少并限制各种废弃污染物向大自然排放、将污水、有害气体以及不可被自然界行分解吸收的固体垃圾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声音污染和光污染等。

2.1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室内空间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桥梁,应尽可能地将自然元素带到使用者身边,这是室内生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当人们呼吸着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沐浴着来自太阳的充足光线;当人们随时都能看到漂亮的鲜花绿树时,他们必定会身心愉快精力充沛。所以,增加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将自然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是室内生态设计追求的目标。

2.2提倡适度消费

室内生态设计在创造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的同时倡导适度消费、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并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建筑业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出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2.3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一种和谐而有机的美,它强调室内环境的自然生态美。它欣赏朴实无华、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生态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出与自然融合的室内绿色景观,它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的新颖更是持久的精神愉悦。

3室内生态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

室内生态设计将生态学的思想引进设计中,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同时也考虑到材料的经济性、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等因素,是一种可持续的设计方法。

3.1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经济性

在进行室内生态设计时应该保护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要兼顾到设计的经济性。首先,应该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利用的循环性材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当所选材料不可回收再利用时,应选用可自行在大自然中分解,而且不易产生污染的材料,同时应该注意所选材料与周围环境的兼容性,对同种产品单元应尽量选用较少的材料种类,以保证有效回收废弃材料,还应考虑材料的能耗、污染性、毒性和腐蚀性等,尽量选用能耗少、污染小、无毒无腐蚀性的材料,以减少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再次,应该做到节约资源,确保设计的经济性。

3.2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建筑的功能性以及美观性

室内生态设计应考虑采用多层次的室内绿化,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现代绿化技术,如:腐殖土生成技术、无土栽培、防水处理技术等,以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等,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室内生态设计者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对建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创新生态设计方法,逐步使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热能、光能、水能等绿色能源,设计出自然元素的循环系统,有效地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提高室内的舒适度,让人们在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