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6-0051-02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作为核心课程,管理类专业也视其为专业基础课。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所有经济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及原理相适应、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授课内容多且抽象,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中虽然频繁体现,但要真正理解其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却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

2、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它的数学模型与定量分析较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大多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尤其不容易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涵义同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从而很难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中理论讲授过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笔一张嘴,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因为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以外的信息,致使教学内容更枯燥乏味。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死记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不能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原理背后的原因。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较大差异,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另外开课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较为肤浅,都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教材内容老套、陈旧,重技术而轻经济思想,导致教学质量偏低。西方国家的初级经济学教材注重基础和经济学普及,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书中几乎没有数学,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合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指导,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其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新古典综合派的体系和内容,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所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仍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为主,内容老套、陈旧,无法为学生理解某些经济现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不仅如此,由于学时的限制迫使我们的教材在技术和思想之间选择了侧重技术,即数学表达居主导地位,教师在介绍数学表达方式后再介绍经济学思想,结果使许多学生掌握的经济学似是而非。此外,高校教材市场的垄断导致教材抄袭现象严重,习题质量偏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课程铺垫,讲授好导论。其实,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往往在学的过程中感觉经济学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必要的“经济学”铺垫。因此,讲授好课程导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尤为重要,在导论的讲解上多花点时间是必要的。首先,简要讲解经济学的发展史,从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出现,再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形成,让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次,明确微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进行联系和区别。再次,构建课程学习框架,引导学生顺着“框架”去学习。最后,明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为学生以后把握微观供求模型和宏观AD-AS模型打下基础。

2、讲授好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虽然数学表述比文字性表述更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但是经济学毕竟不能等同于数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于初学者本来就比较抽象,如果再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数学工具,学生会觉得这门课远离生活实际,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经济涵义上。基本概念是决定该课程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关键,没有基本概念作为思维的根据和手段,就不可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基本原理是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分析,力图寻找出经济现象本身的客观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乘数原理等等,这些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概念和原理是我们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原理,才能提高学生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精髓。

3、通过对比学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推导出来的,弄懂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但学生普遍认为图形太复杂了,宁可死记硬背文字,也不愿意仔细研读图形。事实上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就在于利用图形。对于图形,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三方面要求:(1)要求看懂图形,了解图形说明了什么原理;(2)要能借助于图形来解题,不仅会看图,还要会用图;(3)对相似的图形会对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例如,AD曲线的形状和微观经济学中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相似,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短期的AS线和市场供给线的关系又如何?通过对比,同学们不但温习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还加深了对新内容的理解。又如,MEI曲线为何比MEC曲线更陡峭?这是教学难点,可以让同学们回忆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这两个知识点在图形上很相似,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长期的总供给线、长期的Pc曲线和微观经济学中土地的总供给线形状也极其相似,同样可以进行对比,等等。

篇(2)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3)

关键词: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9-01

一、导论

《西方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财经类高校以来,通过探讨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复合导向型人才愈加重视,因而许多院校通常对国际贸易、金融学等非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甚至设置为非经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商务学院作为贵州财经大学的二级学院,其非经济类专业的三本学生有其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若在教学各环节中照搬二本经济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该课程特征、独有逻辑方法与学生注重应用特点相结合,是商务学院教学课程改革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教材适用度问题。由于缺乏非经济专业针对性的适用教材,照搬西方经济学经济专业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广、案例少、难度大,难以因材施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内容择选性问题。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无须深入系统地介绍该教材的理论体系和经济模型,使得具有文科背景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教学方法创新问题。教学中多偏重阐释基本原理,缺乏操作性、实证性教学案例,背离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知识体系构建均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考核的检验问题。考核方法缺乏针对性,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考核,缺乏考查非经济专业学生运用现实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力,难以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非经济类专业人才配培养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向型范式,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讨论、案例与专题讲座等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洞察力,倡导其探究能力,提高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适用教材的建设。以商务学院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择选教材应具有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前瞻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等。

2.针对性配置教学内容。鉴于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课时有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背景择选实用性强教学内容,减少经济模型讲解。

3.完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授课理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式学习。如在理论讲解中穿插现实案例。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引导和深化学生思辨和组织能力。

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原理;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1)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迄今在世界上尚不存在一个众所同意的定义。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其中包括教科书、官方文件、私营经济记录、专业或非专业著作、报刊杂志的文章和报道等等。(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或称理论经济学,是以人类社会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生活,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在劳动产品是商品的条件下)和消费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方法。实证分析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要使经济学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问题,使经济实证化。中国经济学有着深厚的规范分析的传统,致使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在许多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结论。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引入实证方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还关系到经济学的社会价值问题。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些经济学家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条件地加以运用,这种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文章不是从研究的需要出发运用数学工具,而把数学公式模型作为装点。第二,有些研究成果假设过多而且随意性很大,在资料的处理上往往人为地进行“调整”,降低了论证的说服力。第三,有些运用数学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定性研究作指导和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作支撑,往往是前后矛盾或违背常识,貌似科学、严密,实则有很多漏洞,更无法操作。

3.结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现代经济学中一种具有很大影响的理论思路。这一方法的理论特征是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析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缺乏弹性,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给与需求向均衡点的运动不能自动进行,从而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进程。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并根据其个人研究成果,作了相当的补充和完善,构成了一个有一定独创特色的比较完整的经济学方法论体系。

4.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在观察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调查统计技术,如全面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由于经济信息常常涉及到人的切身利益,当事人常常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隐瞒甚至假造数据和事实,因而为了获得确切的事实材料,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访谈技巧,一般的原则是拉近感情、隐蔽企图、旁敲侧击、催人入眠、多方印证。

5.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数学公式(Mathematics formula)表达。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倾向于应用数学公式,其基本做法是:将所有研究对象都称为“变量”(Variables),然后先做出一定的假设(Hypothesis),通常假定除所要研究的少数几个主要变量外,其它所有变量和外部条件都不变(Other things constant,或Ceteris paribus),在此假设前提下,再以有关数据材料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统计检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时要注意“合理假设”。原则上只有无关紧要的因素,才可以忽略不计,或假设为不变。但究竟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哪些因素不能忽略?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系统,社会经济内部诸因素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是很自然的。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经济学原理与应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03-02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作为中职商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较强。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内容,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模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门外引学科,《经济学原理与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把基本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掌握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理模型十分重要。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直观、深刻的认识,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来在工作实践中学以致用。笔者在教学中研究和实施案例教学法,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形式

实施案例教学,即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和特定事件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一般有两种:一是先讲解理论,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二是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案例组织、分析、讨论和总结。

开篇案例导入法 所谓开篇案例导入法就是在每章节内容讲解之前,导入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在新理论讲解过程中给予分析。例如,在讲解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时,引入2003年非典时期市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的案例。由于缺货,造成这两种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但由于货源有限仍然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说明了需求与供给均衡理论中的“商品供不应求,引发价格上涨”。又如,在讲授有关需求弹性问题前,引入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提出“为何丰收之年农民收入反而减少”;在讲授“市场结构”时,提出“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手机,会从十几年前的奢侈昂贵品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消费品”这样的问题。这些例子造成一定的悬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在教师讲解理论时就能主动思考和判断,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穿插学生亲身经历的案例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课程涉及的抽象概念与模型较多,刚刚初中毕业、数学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如能够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在中职毕业后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是选择继续升学深造还是找工作,以及做出选择的出发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分析,最后使学生明白:机会成本的涵义就是当你选择了求学而放弃了就业,使你失去了三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你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你选择求学的机会成本。

紧扣社会经济热点,结合理论分析案例 学习经济学,除了对基本概念与理论进行学习之外,更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例如,在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时,恰逢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笔者就可以结合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几大热点经济数据,让他们体会到注重运用更有意义。又如,分析在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下,为什么要实施“四万亿投入”、“家电补贴”、“旧车补贴”等政策,让学生明白这实际上就是充分借鉴消费理论来达到扩大消费需求。再如,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理论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案例教学法试验

为了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如下。

实验对象 金融0901班和金融0902班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不同的价格与相应的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就是需求。(2)需求定理:是表示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内容是: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情况下,同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3)需求曲线:由于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所以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所示。需求曲线方程式:Q=a-b*P,其中Q代表需求量,P代表价格,a、b代表系数。负号表示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 理解需求和需求量,掌握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教学重点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函数的经济学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需求函数式求解需求方程。

篇(6)

确立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围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这个宗旨,此种理念现已为大众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又因升学率高低的评价的客观存在,最终还是陷入了人人厌倦而又人人不得不去应对的应试教育中。先前人们还不认为大学有升学的压力,但现在大学分明在评价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考取率,并作为这所大学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这就给我们的高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带来一定的压力。基于学生要参加各种考试(包括考研),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确曾把眼光只放在考试的需要上,为考概念而讲概念,为考原理而讲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煞费苦心,却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少去关注教材以外的经济现象。更让我们做教师感到迷惑的是反复讲解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们仍是死活理解不了,考试自然是只有死记硬背了。经过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及自己的思考后,从而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固然少不了要以教材中列举的经典为教学内容,要从经典中援引思想资源,但也不应忽略现实问题。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重新审视经典,自然会使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获取新的思想资源。有些现实问题,只要善于发现,加以提炼,就会引发出学生学习、研究的话题,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们早一些走向学术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有理论体系,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反之,把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纯而又纯、玄而又玄的经典中,于学生、教师、社会,均无益处。因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经典阐释的教学观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当前政治经济教学的基本理念。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复习旧课,列出、、几个概念或问题,然后是导入新课,板书要讲的章、节等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很注意“板书”这一教学环节。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板书固然很重要,但也时常觉得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思考作用的同时,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还没等教师在黑板上写完,学生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高中时学过了,谁不知道。其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分析、讲解,启发、调动、吸引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把他们原来有所接触但实际并未掌握好的经典概念予以生动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再板书必要的纲目,我觉得比为板书而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传统的教学以传播经典文化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往往是教学活动的受动者。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除了有高分未必有高能力之外。往往还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玄而且空,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又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文化是多元交织的复合体,教材中所列经典只是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相对凝固了的部分,是对以往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而现实生活又是经典得以不断更新、充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且现实问题又极有可能成为经典问题。我们的教学的确不应只在经典上“讨饭吃”,而是应该拓展视野,把现实也纳入对象范畴。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学;策略分析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基本概况

我国高职院校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来设定具体的课程,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但是通过课程分析的特点,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因此,培养高等的技术应用人才,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但是,经济学的课程强调概念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这就需要在了解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人才的应用培养模式。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关键要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服从于应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只有在教

学中积极探索实践,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经济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集中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理论,尤其是结合西方的经济理论特征,这是使得经济学理论的教学更加要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的成果。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1.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问题

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解带来了很大的论难。而在教学的过程中,经济学主要是揭示了西方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教师对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理论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

2.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济学的教学方向。可课程的设置也要突出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训练,这就需要培养能力的同时在实践的岗位上更多的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但是经济学的系统性特征使得教师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的内容需要很大的难度。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经济学的时间较短,无法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消化专业理论课程,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的实践中发挥经济学的知识能力。

3.经济学课程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不到体现

经济学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把握,尤其是从方法论上来讲,大部分的教师教学方式停留在了灌输理论的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经济学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经济理论的价值。但是由于经济学课程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到重视,从而导致教学方面存在多种问题。应通过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三、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的策略分析

1.对经济学的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经济学内容作为经管类专业的课程之一,不仅仅只对于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和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对于该课程应用到实践当中去。面对多种问题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革,尤其是加大对于实践课程的比例,由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有限,所以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根据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有比较的设置课时,所以对于内容的选择要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进行课程的安排,从而突出一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2.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条件,这就需要利用多种辅助教学来提高经济学的教学。多媒体能够运用图像以及动画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能够运用这种手段使得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理论能够生动化,从而加深大学生对于经济学的理解。

3.在经济学教学评价上,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来思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市场的经济规律来更多的指导实践。因此,在考试和考查的范围之内,要结合学生的特色修改评价体系,能够全方位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学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教学的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要加大对于实践能力和灵活性把握成绩的比重,这对于学生日常的学习也是一种督促作用。这种考查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