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时间:2023-09-17 14:5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红色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G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得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更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河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在全国闻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郸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岛海滨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红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产业研究中充分发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识,在保护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需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聚集区,将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日,我国出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浓缩了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同时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品牌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创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成为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应对河北文化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历史发展概述
在当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艺术发展语境下,全球范围内都把文化品牌置于产业化的系统内,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提倡文化先行,因为只有文化品牌产业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艺术的心连心的融合,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就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无论艺术表现、生产工艺、视觉效果等环节因素,都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为宗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品牌的审美也就置于“服务”受众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创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大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河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河北省拥有享誉中外的名牌艺术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等,其中包括戏剧、民间歌曲、舞种、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众多世界闻名的传统艺术。河北依托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品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河北省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戏剧、歌曲、美术、设计、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强势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购买、对文化艺术品牌传播的舆论反馈,参与或影响了文化作品审美价值的建构过程,包括政策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建构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应精心开拓出一批大众化、产业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河北手工业文化产业,孵化和培植手工艺名牌产品,打造手工艺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促进文化品牌产品在国际间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要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现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对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着独特红色历史和文化符号名城保定为例,可依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了红色主题旅游文艺,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剧目等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品牌项目,唱响“保定红色文化开始进入品牌时代”的主题,同时进行保定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纪念品的创意授权和衍生品创作,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省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邯郸等市上有名,而且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北省吴桥杂技、常山战鼓、乐亭皮影、蔚县剪纸四个非遗项目被选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唐山市的民间艺术项目繁多,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条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体现了传统人文思想表达、受众的精神需求、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构建、媒体机构的经济期待等这些都影响到作为河北艺术作品表现的审美价值形成,并通过市场,走向大众,获得经济价值和影响社会,以此作为河北文化品牌审美价值塑造的动机。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优秀的文化。当今蔚县剪纸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已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蔚县剪纸窗花工艺品,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走向国际市场,探索文化产品牌的产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河北现代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文化策略,打造独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该品牌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消费者文化的首选,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河北现代在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和展台,而应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演之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优势和资源投入文化品牌产业,鼓励文化品牌产业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经济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从传统单项产业向多元产业、现代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延展。当今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各个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现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的晋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则提出打造茶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化脉系,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近两年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生产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传播渠道与方式不够多样化,文化品牌的支撑力不够强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品牌。
近两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炼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彰显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营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从品牌设计、营销策略着手,体现品牌质量和思维特色,提炼河北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加强产品内涵与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强创意投入。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不同消费导向的文化产品,体现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文化服务精神,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从中提炼那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元素,体现当地文化整体风貌的优秀文化的主题。
2.整合河北历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题品牌策划,体现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台了开发文化品牌应综合考虑文化内涵、相关产业关联性及地域特点等,形成举一反三的联动效果。纵观国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巨大的文化品牌产业链的形成的源头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3.着力河北文化现代性和创新开发表现,加强受众互动体验。
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技术变革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机遇相结合,河北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河北历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群所接受。如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传统的舞台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开发,提高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历史感与现代相融,进一步强化文化品牌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不足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以古代黄帝、董仲舒、祖冲之等文化名人为代表,有着燕赵战国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红色太行经典文化如狼牙山等,还有避暑山庄、赵州桥等名胜景观,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还有吴桥杂技、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丰富厚重的燕赵文化,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潜力。但也有不足体现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应用薄弱。
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未形成整体的河北形象的传播,在围绕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还不足以为河北文化建设提供品牌支撑力和张力。主要是围绕“红色太行”这一主题创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题的宣传较少,形成空白点。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够文化品牌消费习惯,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力,要看这个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转化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带动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1.文化艺术领域:特色产业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建立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和扶持,建立主题文化节,扩大河北传统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近期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为何能带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该片靠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费者的触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潜力,同时将已有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
2.新时代领域: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
对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进行从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艺术思维、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开辟河北文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教育领域:建立高校优化人才策略、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人才,选派学习;加强政府、教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结合,建立产学研,建立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培养应用人才;提高艺术水平,开拓创新视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重要保障。通过激励策略的优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设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促进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4.地域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结合
京津冀作为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区域协调合作和带动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加强合作力度,推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领域:政策支持策略体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资源,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产业示范效应,设立国家文化创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进艺术家创作家,加强作品原创性,建立文化创意园,加强媒体融合,促进各个产业联动。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积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脉所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长期缺乏对品牌打造与推广,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继承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名城,如保定、邯郸、承德历史名城风格突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传统的风俗、曲艺、传说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市场问题:有足够的消费去支持文化品牌企业生产好产品。
2.文化企业生产能力问题:有足够的技术、人力、资金去生产优质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问题:有适合市场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护。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审美价值的构建提升,需要艺术创作者们进行不懈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实现大设计的产业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设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价值动力,文化本身是产业,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我们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促进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创造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未来河北文化品牌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同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发展优势,推动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03).
[4]许晴.彰显区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论坛,2011(02).
[5]言恭达.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产业,2011(03).
关键词:文化产业;SWOT分析;西部大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9.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11-03
西部大开发战略于1999年正式出台。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0年7月,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娱乐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它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就行业范围而言,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文化的产业化是由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消费需要所决定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在文化日益走向世界一体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超级利润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朝阳产业”、“支柱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
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习俗、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是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也是基础优势。贵州省境内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17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情和民族习俗,文化资源在全国排名居前位,有50个地方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101处。
2、市场优势
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这也是贵州文化产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市场优势。从2004年贵州省成功举办“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以来,至今每年都举办,其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在推动旅游、弘扬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贵州省接待旅游总人数12913.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6亿美元。每年举行的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及“多彩贵州风”的演出,向国内外展示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今,“多彩贵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成为越来越亮的文化品牌。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
1、产业基础薄弱
贵州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主要是指总量上和规模上的弱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来说明:
(1)文化产业单位数量:2010年末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64个,博物馆53个,文化馆95个,公共图书馆93个。而2010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15个,博物馆2141个,文化馆3258个,公共图书馆2860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文化产业中艺术表演团体个数仅占全国的2.5%,博物馆仅占全国的2.5%,文化馆仅占全国的2.9%,公共图书馆仅占全国总数的3.3%。
(2)从业人员的分布:截至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而全国当年的从业人员已达到1182万人,贵州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国的1.78%。
(3)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经营情况:2009年贵州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186.71亿元、62.23亿元,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为27244亿元、7630亿元,贵州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仅占全国的0.69%、0.82%。
2、区位偏僻
贵州省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是贵州省区位的最好介绍,从省会贵阳经陆路交通线到我国最近的海港及边贸城市均有1000多公里。这种“三不沿”的区位劣势,将使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付出比中、东部地区大得多的代价,对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由于区位的偏僻,造成贵州文化产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3、观念落后
贵州经济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贵州地势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关键在于贵州的干部群众观念落后。2011年在贵州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在与政协经济、工商联、农业界委员一起讨论时说到,贵州省有一些干部和群众只承认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事业性,只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看不到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难以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地位和文化在创造财富方面巨大的乘数效应。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直接导致的是文化建设和开发缺乏市场的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4、资金缺乏
由于贵州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收入较低,相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偏低,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瓶颈。2008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额度仅为5130万元,且各市县均未设立这样的专项资金,而2007年北京市一个西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达2亿元。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政策机遇
首先,2010年《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的下发,拉开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方案中出台了对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的政策,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详尽的规划,为贵州省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支持政策,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并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政策。这些都为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背景。
2、投资机遇
随着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文化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需求决定供给,在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贵州省应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步伐,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出台了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优惠政策,《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对文化产业增加财政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确保土地供给等多项政策,从投资的各个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
3、交通机遇
首先,在基础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中明确提出加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发展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加快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通道、枢纽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增建复线、客货分流、提高速度为重点,建设全国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和西部通往沿海出海通道的陆路枢纽。按照骨架畅通、干支协调、形成网络的要求,大力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尽快完成“一干十支”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干、支线民航机场体系。改造提升一批航道,提高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能力。基础交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文化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文教体育产品的输出,促进贵州省文化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信息交通方面,《贵州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计划方案》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贵州”建设,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等未来网络建设重点,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力争全省互联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现阶段网络信心技术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应抓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使其自生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的同质化
贵州省的文化资源与周边省市有着很大的相同性。以云南省为例,在区位上两个省都地处西南地区,有着“云贵高原”这样共同的称谓;在文化旅游方面,两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都是主打的特色旅游;在会展业方面,近几年来两省都大力发展会展业,以这种新兴行业来带动本省其他行业如交通、物流、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再以重庆市为例,红色文化旅游是重庆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其拥有渣滓洞、白公馆、梅园等大量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而贵州省文化旅游中红色文化旅游也是重点突出特色,遗址、山、四渡赤水、息锋集中营等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庆红色文化旅游相同,使得两者的发展相互制约。同质化使贵州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才能在周围省市的挤压中找出一条发展道路。
2、资源的脆弱化
文化资源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差,使得资源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主要表现在:一是文物流失。我国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而由于对文物的认识不足和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使我国民间文物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二是建设性破坏。在旅游开发中,常常因为相关部门规划错误,导致开发时常出现不和谐的败笔。例如,镇远县青龙洞古建筑群曾申报世界文化遗址,结果因近年的旧城改造,遗址周围满是高楼大厦,景区氛围已被破坏而遭否定。三是不断增多的旅游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促使少数民族村民对旅游者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等进行刻意的追求和模仿,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部分年轻生活逐渐汉化,穿着打扮日趋潮流化等,使得自身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失去了民族文化特有的吸引力。
3、竞争的恶性化
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两者的竞争尤为激烈,从而使得竞争也向恶性化发展。以“夜郎文化”为例,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学者指出:历史表明,夜郎国首府在黔北,在贵州省桐梓境内,尚有蒙渡桥的历史遗迹。贵州一直将夜郎当作他们当仁不让的文化品牌。而2010年,湖南新晃县宣布决定斥巨资打造“夜郎古国”项目,将体现夜郎文化和侗族风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夜郎文化休闲度假区。对于湖南方面的“争抢”,贵州的文化学者纷纷发文反击。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不仅仅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在文化创意方面、影视文化方面,贵州省面临同样激烈的竞争。
三、应对策略
(一)扩大对外宣传,着力塑造贵州的良好形象
从大的范围来讲,贵州省文化产业的落户是由于现今贵州省的欠发展,而其欠发展更多是贵州省的封闭带来的,因而开放是贵州振兴的关键,也是贵州省文化产业正兴的关键。贵州省抓开放,需要在整治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树立贵州对外新形象,提高贵州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贵州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继续办好“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做大做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2011年应以举办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媒体聚焦和大众关注的大平台、大舞台,展示贵州积极进取、奋力赶超的新形象,让国内外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贵州,进而走进贵州、投资贵州,参与建设和发展贵州,从而带动贵州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二)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贵州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是贵州文化产业的先导,是带动贵州文化产业各行各业发展的龙头。《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创新地对贵州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具体思路,将贵州省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文艺演出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民族节庆与会展产业、山地运动与户外运动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与休闲娱乐产业、网络通信媒体与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产业等10大文化产业领域分为相互支持、相互为用、融合发展三大部类。运用产业集群发展贵州文化产业就能充分发挥贵州文化产业的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将特色的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做强。
(三)建立以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为主导、创意文化产业为辅助的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以贵州特色山水旅游、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发展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等创意型文化产业。并基于贵州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打造知名民族文化品牌。贵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建立著名旅游景点的力度。以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标.文化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0).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6
Abstrac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as establishe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king Luotian chestnuts as an example,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fo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untermeasures
“营销力”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农产品营销力定义为:农产品生产组织或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1]。国内学者主要从营销能力、营销的强度或力度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营销力。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农产品营销力界定为:组织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能力。黄冈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提升对于黄冈早日实现“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双强双兴”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当前形势下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政策建议。
1 黄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黄冈南部沿江湖区盛产山药、大蒜、萝卜、辣椒、莲藕、酒等;北部山区盛产板栗、粉丝、药材、茶叶、桔梗、花生、甜柿、晒烟,其中,有蕲春四宝(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还有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品的“黄团”、“蕲门”茶叶等。目前,黄冈市已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带十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五带”分别为:大别山南麓板粟产业带、沿江“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林业产业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2]。“十区”包含了蚕桑、山野菜、三元猪、优质奶牛、优质茶、优质蜂产品、中药材、红薯、花生和蔬菜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区。
近年来,黄冈抓住发展“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罗田板栗的产量为全国第一,英山茶叶产量为全省第一。
2 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公共属性,它是区域内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共同打造的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和文化,是众多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应本着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的原则构建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黄冈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主要由营销战略、营销战术、营销执行、营销绩效4种基本力量构成。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黄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建立了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依据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构建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专用计算工具yaahp计算出各层单排序的权重(表1)。
3 营销力评价实证分析――以罗田板栗为例
3.1 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是中国板栗生产大县,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罗田板栗现已成为罗田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罗田板栗产业发展情况见表2。表中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黄冈统计年鉴》和2010 ― 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目前,罗田已建成了8个板栗专业市场,是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罗田板栗已基本上形成了“巩固南方市场、占领北方市场、开拓欧洲市场、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格局。随着罗田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罗田板栗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强化。罗田板栗已注册了“罗甜”牌板栗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
3.2 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评价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营销力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备择集 把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分成4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构建起目标层因素集和各准则层的因素集U=(U1,U2,U3,U4);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25,U26);U3=(U31,U32,U33);U4=(U41,U42,U43)。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规定优秀为(90,100),良好为(80,90),中等为(70,80),一般为(50,70),差为(0,50)。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95,85,75,60,25}。
3.2.2 收集整理评价数据 于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节”期间实地调查罗田板栗的生产、销售情况。每年邀请10位专家(包括罗田板栗的经销商、销售员及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对罗田板栗营销力指标层各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行隶属度计算后,得到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其中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见表3。
3.2.3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模糊关系矩阵,结合表1中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罗田板栗2013年营销力评价结果,计算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2011年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处于中等,2012年良好、2013年为良好,2013年比2012年略有提升。
3.2.4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首要因素为品牌传播力。根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品牌价值逐步提升,与实例分析中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的营销力评价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此外,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说明本研究提出的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实证分析结论
黄冈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冈市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是适用的,但黄冈有很多县级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发展还没走上正轨,在进行营销力评价时评价指标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如,团风苦荆茶、黄梅青虾、武穴佛手山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刚刚起步,要获得相对公正的营销绩效力评价是相当困难的。“顾客满意度”这项指标就不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产品,并且对于这类产品营销力的评价,应该把“产品质量水平”的权重提高。
4 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黄冈市百户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中,有24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有76户的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按产业规模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难以完全代表各地的农业特色,更无法形成全市的合力和拳头[2]。黄冈应在特色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基地与农户、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作用[3]。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运作
黄冈虽然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很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存在着“有产品无精品、有名声无名牌”的现象。要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依靠诚信、创新和责任经营品牌,依靠整合小、散、杂、弱来做大品牌,依靠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品牌,依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品牌。一方面,政府要拿出专项奖金,先在省内,后到国内,再到国际,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在电视、广播、报纸、牌匾、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全国、全省产品评比活动和展销会、博览会。通过板栗节、药材节、休闲农业采摘节等传统节会,打造富黄冈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如英山茶叶,可将茶文化与毕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建设茶文化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英山茶叶的文化品位[4]。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对接,使特色农产品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的发展。
4.3 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黄冈很多特色农产品出产地较分散,大部分位于农村,不具备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各地少数单独开展网络销售的企业或生产者已采取了在C2C网站开网店或到企业黄页免费公司信息等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专业营销,普遍收效不佳。很多特色农产品,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应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通过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4.4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冈特色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和个体零售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但现有的流通体系只能满足部分区域市场的需求,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营销力。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档次和规模[5]。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34-137.
[2] 郭红霞.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SWOT分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91.
[3] 邓庆海.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兼谈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05(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