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治理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粗浅认识
1、概念
“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不断调整完善的、在绝对时间上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一个过程、一个时代。自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以后,相当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所在的时代称为“现代”。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2.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个主要特征,或者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根支柱。依法办学对其他三个方面起着统领作用,既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又要求学校要依法治校,社会要依法参与、依法监督。学校的各种治理要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实施,一切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
3.路径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包括健全和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体系。
外部治理体系也就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宏观制度背景,关键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互动关系。三方主体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切实承担好该承担的责任。简单说,知道自己该干啥,干好自己该干的,配合别人干好该干的,既相互支持又不过多干涉。(附图)
重点是理顺政校关系,实行管办评分离。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职能,承担起该承担的权力和责任。从目前法律法规看,政府对学校的义务和权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学校建设、经费保障、人力资源配置、贯彻教育方针。
当然,作为学校,最应该着力的是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学校章程建设以及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我将在后面结合试点工作详谈)
总之,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格局。
4.特征
大家注意:现代学校制度强调 学校治理而不是学校管理。“从管理到治理,改变的不是一个字,而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的创新、超越和发展,是一种本质意义的变革和升华。”
那么治理与管理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从下面图表可略见端倪。
管理
治理
主体单一-----上级领导
主体多元: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
金字塔式结构
多层级 自上而下 垂直管理
扁平式结构
层级少 多向度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同级)
权力集中 人治色彩浓
权力分散 依法治理
刚性命令多
重控制约束
民主参与
重沟通协商
管理者责任大 包揽多
人人有责 共治共享
封闭 被动
开放 内生动力
完成任务
达成目标
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体会
2015年16年,我参与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何谓学校法人治理?根据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对学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配置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制衡。制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保障学校的自主办学。
工作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为目标,实行举办权与管理权分离,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学校公益属性,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落实学校法人自主权;坚持强化学校的公益属性,建立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监督机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
工作程序: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即学校决策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学校行政班子),形成新型的现代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学校章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具体工作:
(一)建立学校决策机构,成立学校理事会。(由区政府代表、副局长、校长、书记、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知名人士11人组成,副局长任理事长,校长为执行理事)(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审议通过学校工作计划和发展中的大事)。
(二) 组建学校执行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层。(原学校班子)
(三)明确学校监督机构,形成校内校外监督体系。(党支部、工会和家委会监督)
(四)合理制定学校章程,成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五)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渠道。
(六)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治理初步做到决策权、日常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并且形成五大机制,即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可操作、可监控和可问责)、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民主决策机制: 重大事项由理事会、教代会集体决策,适当吸收开明的社区人士、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学生家长等参与决策,通过民主、集中辩证统一的过程,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
管理责任机制: 学校日常管理各岗位职责明确,有具体、明确、可操作、可监督、可问责的《岗位责任制》。
监督制衡机制: 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肩负不同职能,相互支持配合又彼此制约,学校行政、支部、工会、家委会各负其责,彼此监督,密切配合。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大事要事,各方共同协商,教职工全程参与,监事会全程监督,确保了公开公正公平。
参与合作机制 : 通过制度建设,激励、引导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倡导学生当好小主人,实行自主管理;学校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互相支持。
关键词:士官学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
根据总部颁发的《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规定》对于深化实践教学的指示,提出了要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做到有实施计划、有活动主题、有考核要求、有保障方案。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士官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起步,但往往形式较为单一、过程简单,组织保障还缺乏系统性,这些成为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有效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现地教学的体系构建。
一、现地教学的概念
以往政治理论课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统称为实践教学,而这里讲的现地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有区别的。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而现地教学,现地教学是由实践教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实践形式,现地教学是由教师在现场作全程指导,在实践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使学员反复体会深入理解实践活动意义的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
二、士官政治理论现地教学
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实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综合素质整体的目的。
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是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士官人才为目标,以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以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各门课程重点内容为依据,以问题设置为牵引,以参观考察为手段,以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这一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参与、组织现地教学的各方面和各个环节共同发力,形成合力育人机制,是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
三、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体系的构建
现地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士官政治理论现地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成要素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好评估体系等要素。
(一)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现地教学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起指挥和引导作用。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以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士官基本素质、岗位需要为牵引进行。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体系,应以提高学员政治素质为指向,以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中心内容,着重提升士官学员政治行为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帮助学员坚定政治信念,牢固法纪意识,明确职责使命。
(二)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现地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构建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科学统筹各门政治理论课程现地教学活动。通过相关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合理配置、相互配合,构建达成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目标的有效内容体系。按照士官各门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结合现地教学基地特点,构建各门课程相互配合、合理互补现地教学体系。
(三)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总和,它在整个体系中起到调控作用。首先,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活动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必须做到责任分工到人、明确具体任务。其次,要建立现地教学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环节、方面的组织协调责任人,明确实施计划方案,完善现地教学基地,掌握整个现地教学过程,确保现地教学顺利进行。再次,管理机构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活动,落实现地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监督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四)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是由教员队伍保障、资金保障和实践基地保障等条件组成,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有效的现地教学离不开科学指导、合理引导的教员参与。在开展现地教学前,教员必须交代本次现地教学的目的意义和相关背景;在现地教学现场,及时引导学员有序进行,分别深入讲解具体内容;在活动结束,引导学员升华理解和认识并对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讲评。其次,现地教学活动必须有合理的资金保障。最后,现地教学活动必须建立一批说服力强、形式新颖、贴近学员、有利组织实施的教育教学基地,特别注意长期保持联谊关系,为现地教学提供全力支持。
(五)士官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
效果评估体系是评估现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制度,是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要全面评估现地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必须从教员和学员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对教员组织实施开展现地教学的各个环节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现地教学的授课过程是否科学、是否体现教学目标,是否妥善开展教学组织。对学员参与现地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的客观评估,应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客观依据之一。
在完善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构建合理的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评估内容,健全政治理论课现地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上,配合科学的管理、保障和评估,不断提高现地教学质量效益。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戏教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黄焕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作者简介]零东智,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164-03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它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进行体验、思考、讨论,小部分时间留给教师进行指导和启发,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知识的有效转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体验,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信念,提高了教学的德育效果。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效果,大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教师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情景,以打动学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讲述“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课中笔者引用了视频资料――《成龙的成长故事》,让学生了解成龙一路摸爬滚打,用一身的汗水和伤疤,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人们眼中的成龙,一贯是健康、快乐、成熟、坚毅的阳光形象,他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的形象,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责任、态度与榜样。他的电影,永远都以拼搏的精神激励年轻人的斗志。这样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他们对积极进取有了更深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法制电视节目中搜集选取与课本相关的案例,自编、自演、自导成小品,寓教于乐,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
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例如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与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的认识,对此可组织学生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最后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政府正在进行的一些努力,看待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宜的辩题,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辩论。如:在学习“八荣八耻”时,有的学生提出雷锋精神过时了,老师听到有学生否定雷锋精神时,不是压制,更不是回避,也不是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回给学生,开展一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的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堂里大胆暴露真实思想,在两种观点的尖锐交锋中,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准备论据就是认知的开始,辩论的过程就是相互的交流,评委的点评和教师的评价就是认知的提升,学生在辩论的各个阶段都会有强烈的体验。
4.回归生活体验法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时,我先让学生“实话实说”:(1)你上网吗?(2)你在哪里上网?(3)每周上网时间是多少?(4)一般上网干什么?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论辩:“上网是利大于弊(正方),还是弊大于利(反方)”,让学生思想碰撞,理性感悟。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沉溺于网上娱乐的危害,以后要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树立一种健康向上的上网观念,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自觉成为文明网民。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发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学生正确的网络观在体验式教学中水到渠成。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如在教学“尊重生命”时,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无忧无虑,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来之不易,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生命是可贵的,笔者在教学时选用这样一则材料供学生阅读:汶川地震时,有一位母亲临死前还有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孩子,如果你能活下来的话,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学生阅读后深深地被材料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教师再引导他们想想平时家人对自己付出的点滴恩情,使他们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是倾注了多少人的关爱和期望,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事物,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自然、社会以及他人,思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主要形式有主题调查、参观访问、三下乡等。在学到“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为了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把调查到的很多污染问题拍摄下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因为经过了亲自考察,学生体验非常深刻,从内心深处领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2]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9月12日上午,示范区组织人事局组织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全区各村干部代表开展了“党建引领推进中心工作培训会”,会上,邀请了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同志为我们进行了授课。我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有幸参加了培训,收获颇多、受教之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
党建工作常常被认为是务“虚”,这个“虚”要务得有水平,悟出实效,推动实践,这才是务“虚”的境界。赵华录书记的讲话紧密结合实际,给我们明确了任务,掌握了规律。是的,基层党建工作亟待加强,我们这些村干部更是责无旁贷,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要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贡献精神,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之路。而朱莉副书记从形势到组织建设问题的分析引人深思,“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回想这朴实而又发人深省的三句话,提醒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称职的农村干部。
二、丰富了自身党建知识。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作为一名支部书记,应该熟悉党建理论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可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学习,有时候一些政策性强的业务知识要翻书才能肯定,自己也很想有时间好好学习。端正态度、抓好乡村治理,使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的风气更加文明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加党建知识,确保更好的指导实践。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四)加强高校后勤会计监管和指导体系建设
当前,无论是高校、教育主管机关还是国家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对高校后勤会计的监管和指导,都相对薄弱。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因缺乏硬性约束而相对有限。因此应加强监督和指导体系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督,二是高校的监督与评价要到位,三是政府监督和管理,包括行业主管部门的地区性成本和效益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以形成行业评价机制,政府审计监督部门对效益效果和管理过程的审计评价机制和体系,要完善对后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和完善后勤行业成本分担的量化和标准化机制。
结束语
后勤会计管理是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面向新世纪和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后勤社会化问题,自然也不能对其会计管理问题避而不谈。后勤社会化的根本路径在顶层设计上非常明确。而浙大后勤会计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后勤会计管理制度的体制选择,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范操作,依法纳税,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报告均实现了规范化,因应了国家税制政策的改革调整,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在当前后勤社会化阻力重重、高校艰难抉择的时刻进行推广,以切实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大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高校后勤会计管理步入企业式规范轨道,反过来促进了后勤实体的业务发展。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停滞和反复,却导致了会计管理的困境。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企业式规范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后勤会计管理吸收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改革的成果,摒弃了早先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核算体系和管理办法,普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加强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强化了成本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追求经济效果的可喜进步;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创新,实现了后勤管理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全国范围后勤社会化进程受阻,出现了向“总务处”时代的回归潮,不少高校曾花大力气建立起的社会化后勤机制遭遇解体,其会计管理也向事业非营利模式的倒退,且具有普遍性,与之前未能有效解决的系列问题叠加,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洼地。
一、当前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会计管理存在制度性障碍,水平提升缺乏体制性动力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税收制度没有提供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对后勤注册实体的税收减免,缺乏长效机制和足够的耐心。临时性的减免导致了对未来税收优惠和支持政策的犹疑进而产生政策预期的心理恐慌。
2.资产管理现状上,弥合罅隙形成了巨大的“小金库”。十余年来的社会化运行结果,后勤实体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自有产权资产,以非注册实体为大,并且以“小金库”状态存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事业体制和后勤剥离初衷使得非注册后勤实体会计信息在高校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中被边缘化,导致了该部分资产管理的真空状态。
3.后勤和高校之间产权关系不清,完全社会化难以克服法律和制度障碍。现有后勤实体按照社会化要求注册成为独立法人,面临着房产和其他固定资产与学校难以分割、产权清晰难以实现。法人实体基本以局部业务注册登记,在经营上和后勤整体业务混同难以区分。
4.社会化实践中存在甲乙方关系难以理清的情况:1)费用支付标准校际间差异迥然,后勤事实上承担着高校建设的历史包袱。2)甲乙方之间身份不对等,沟通协调成本大。3)公共财政框架下经费划拨和支付存在困难。4)甲乙方人事制度改革不同步,导致乙方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后勤成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家属安置所和分流地。5)高校对后勤改革的效果和绩效评价,存在多重标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化运作的经济效益诉求之间取舍艰难。
(二)后勤会计管理制度选择的随意性,导致了管理混乱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推进了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进程,但是在业务规范、业务拓展和盈利水平提升相关的会计管理方面,一些高校遵循企业会计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值得研究和商榷。有些则选择事业体例。这两种情况下都存在会计核心要素管理的实质性措施不够,后勤资产整体效益不佳,一些高校后勤由于会计管理混乱而出现经济案件。归纳起来,后勤会计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核算方面、制度方面、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与沟通方面。
二、一个成功案例——后勤会计运作的浙江大学模式
浙大后勤以起步早规范好,开创且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称为浙大模式,以区别通常对浙大后勤治理和组织架构称谓的浙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缺陷。
(一)浙大后勤与会计组织架构
业务架构上,浙大后勤是典型的甲乙方模式,甲方是后勤管理处,乙方习惯称浙大后勤集团,从上至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对内是浙大后勤服务中心,对外是注册法人杭州浙大同力后勤集团有限公司(最早于1983年由老浙江大学注册,后来改由作为大学和企业防火墙的浙大控股公司投资,增加了注册资本),中心主任同时是公司总裁。后勤集团旗下设十三个业务单位,对内称为业务中心,对外除饮食服务中心、幼教服务中心、通信服务中心外注册了十一个二级公司,部分二级公司下面有不止一个法人单位。二级中心和二级公司也是一套班子同步运作。浙大后勤集团最高治理机构为董事会,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构成。监事会负责监理,对董事会负责。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及其下属对集团负责。
(二)浙大模式会计核算体系及运作特点
浙大后勤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财务部分别对内对外业务两个账套,独立、平行核算各中心和注册公司的营业收支、成本费用以及资产等事项,提供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所不同的是对外核算账套要向外部工商、税务等机构提供基于税务管理信息的报告和资料。每期财务报告由集团财务投资部统一汇总或合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集团财务投资部除核算本级收支、与学校的拨缴款,协助总裁和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制定考核指标,汇总或合并各业务中心(二级公司)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并向学校汇报。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在整个大学的财务决算体系中,浙大后勤集团整体资产负债表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抵消与学校的内部交易事项后做合并(非汇总)反映。
具体说,浙大模式有以下特点:1)业务边界清晰。对校内服务业务与社会服务业务的清晰划分,契合了后勤社会化做大做强、切实减轻大学办学负担的基本初衷。2)实现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对内业务合理合法避税,对外业务严格执行税法和相关政策,浙大后勤各级会计组织内职责明确,内控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完善;银行账户、印章票据管理规范,资金收付与调度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程序,大额资金支出前有预审和联签制度,会计监督到位;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图贯彻到位;档案管理规范科学。3)会计管理流程规范手段先进会计考核指标科学。浙大四个校区后勤业务会计处理流程规范有很高的效率。以饮食服务中心为例,财务部设在紫金港校区,四校区之间设专岗传递每日大量配送采购与报销结算单据。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则进一步优化了业务全流程。4)实现了后勤与学校报表项目的整合,后勤资产负债状况每年度终了并入浙大部门决算,弥合了宏观资产总量统计管理的漏洞。
三、浙大模式的启示
(一)浙大模式有利于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转型期的特殊产物,浙大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的一个创新,遵循了后勤管理的客观实践,对内对外业务规范核算、规范报告,符合现行政策框架;会计计量符合客观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公认会计原则。浙大模式相对理顺了高校和后勤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产权关系,资产并入大学的部门决算体系,在观念上符合大学法人所有制思想,在会计指导思想上不仅实践了决策有用观,体现了对大学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说,后勤治理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架构,决定了会计管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但会计管理不是被动适应,它反过来引领后勤整体管理水平。十多年来,浙大模式稳妥推进,没有迂回和反复、更没有停滞,坚持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推动浙大后勤服务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突破象牙塔而成功渗透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计管理应纲目并举,坚持规范化路径
实现后勤会计管理的实效,必须在保障业务顺利开展而成本不至显着增加的情况下,抓好三个“规范化”和两个“重点”建设,以此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三个“规范化”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意味着会计管理“不缺位,不越位”,因此需要制度化建设来保障。1)完善后勤治理架构,理顺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浙大模式的一个前提是规范的后勤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和以总裁为首的管理层。后勤财务总监具有副总裁的超脱身份,会计机构层级明确,管理科学。我国高校后勤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架构,进而优化会计管理的体制机制。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对总裁负责,还是对董事会负责,应予以明确,并且规范。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包括会计管理体系、账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和仓储管理制度、财产清查、授权审批、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诸多方面,要重点加强。3)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为治理架构层面和内部组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三)加强后勤会计团队职业化和核心人才遴选任用机制建设
1)关于后勤会计管理团队的职业化建设。植根于浙江大学,浙大后勤人在更高平台上,对会计管理问题做出了深刻思考和精准把握。但从全国范围看,后勤会计团队专业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对后勤经济形势判断存在偏差,对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够敏感。后勤会计机构要创造条件,建立竞争和成长成才机制,鼓励团队成员有意识去充实和提升职业能力、服务水平,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和工作业绩的共赢。2)关于会计核心人才遴选问题。管理也是生产力。浙大模式的关键在于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敢想敢做、高度敬业的专业化队伍,专业水平高、沟通力强的核心人物是其灵魂。核心人物在会计管理的机制体制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核心能力。核心会计人才身份地位与负责对象,是影响众多高校后勤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
4.回归生活体验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