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

篇(1)

1、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财政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2、审核、记录、计算和报告所管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3、根据所管单位工作需要,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4、依法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5、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审核会计岗位职责

审核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柜组内各单位会计审核工作。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金额的准确性,对经济业务合法性提出初审意见。

2、对已开出的转账或现金支票进行复核,对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复核。

3、对已记账的凭单及原始凭证及时整理、定期装订、保管、归档。

4、管理柜组内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磁盘、磁带和有关文件制度等会计资料。

5、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做好财务分析,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记账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工作。

1、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财务处理及时,会计科目运用准确,会计信息规范完整。

2、对原始凭证手续完备性进行复核后,填开支票并编制会计凭单。

3、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帐薄,对已经记账的凭单及时打印。

4、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票据,妥善保管各种专用票据、有价证券,设立“备用金”领用备查薄。

5、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分户账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调节后双方余额一致。

6、根据账薄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做好各单位财务决算工作。

7、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工作职责

1、会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廉洁自律,秉公办事,遵守职业道德。

2、文明办公,礼貌待人。上班时间一律着装,穿戴整齐,讲究仪容仪表;热情、耐心接待办理业务人员;不得高声喧哗,保持办公区安静。

3、遵守考勤和请假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因事因病要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

4、遵守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局机关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5、上班时间不得串岗,不得聚众闲聊,不得让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内。

6、下班或离开工作岗位时关闭计算机终端及外设电源;禁止在计算机上做游戏、播放cd、vcd;禁止使用外来的软盘、光盘以及私自拆卸机器。

7、禁止用办公电话拨打信息台、进行股票信息查询和交易委托。

8、爱护办公及公共设施,保持办公环境整洁。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柜组会计主管在中心领导下具体开展柜组内会计工作,业务上向总会计负责。

1、负责和管理本柜组工作,组织柜组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本柜组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3、教育柜组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中心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满足管理单位所需会计信息,协助其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对本柜组会计业务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核;对会计资料进行稽核,保证真实性、完整性;编报管理单位(本级)会计报表,及时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领导汇报。

5、合理安排内部分工,检查人员职责的落实情况,适时提出本柜组工作岗位调整的意见。

篇(2)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篇(3)

一、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的角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结论表明,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的。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篇(4)

[关键词]审核报销 常见问题 解决措施

审核报销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重要环节,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手段。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正在逐步执行和完善,各核算单位大大增加了对原始票据的审核工作,审核工作的好与坏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质量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报销手续不完备,经费业务支出项目与发生的事项不相吻合等现象,给和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危害极大。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哪么如何才能制止、纠正不真实、不合法的经费支出呢?

一、审核报销工作中遇见的常见问题

(一)原始凭证使用失真

1、原始凭证虚假。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相符。如有的单位不允许报销的个人用品、家用电器等日用品,而购买后发票却开的是打印纸等“办公用品”,堂而皇之地通过不真实的凭据达到合法报销的目的。

2、原始凭证违规。一是存在使用过期作废的发票及收款收据等现象;二是一些经营性的收款单位或私营个体不愿开据正式带有税务章的发票,而是开据非经营性往来结算票据,从而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三是发票付款单位与本单位名称不相符,用其他单位或私人购物的发票来报账。

3、原始凭证缺陷。是指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或收据报账,在发票或收据格式内,不是按凭证各项要素逐项填写,而是少写或漏写日期、付款单位、购物名称、数量、单价等重要项目;还有的金额只填写大写数字不填小写数字或大小写数字不一致,更有甚者把金额、日期、付款单位涂改的现象;另外还经常出现漏盖发票专用章、无收款人签章等情况。这些不完整原始凭证被用于会计资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原始凭证整理凌乱

财务人员在记账处理后,对票据整理应按相同的经济业务分类归集、粘贴。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有财务人员把各种票据混合粘贴的现象,随心所欲、长短不一,或过于集中粘贴某一类票据,这样既不利于分类汇总,也不利于原始凭证的装订。合理的分类粘贴票据是会计核算规范化、原始凭证标准化的保证,也是做好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基础。

(三)账务处理手续不完整

经费的开支、审批等应逐级进行,大项经费支出业务和建设项目投资,实行集体决策和报上级审批制度,以保证凭证上经济业务的可靠性,发扬经济民主,杜绝侵占公家利益的行为。但有些经济业务未按规定的手续处理,则给某些业务经办人员舞弊提供了机会,使业务本身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无法判断。

(四)单位内控制度不落实

内控制度也就是内部牵制,是指单位内部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责、不相容权限,由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分工完成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序运转的工作制度,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舞弊作假的目的。不坚持这项制度就不利于制止会计违法行为,不利于维护财经纪律。一是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中,不能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二是财务人员对每项开支不能做到事实监督,经济委员会不能每月对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单位主管领导不能每季度对单位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三是落实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不到位,不严格业务程序,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清;四是对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只进行事后监督,事前、事中却很少去做,给财务会计人员、贪污腐化创造了机会。

二、审核报销工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就是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实现。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通过对会计核算分析单位的经济状况来参与建设管理的决策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还应达到“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自爱、自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二)逐步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应提高单位党委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做好财经制度的宣传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真正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规意识。凡是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建立动态的内部控制制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各单位势必要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经费管理策略和方法,及时修订和改进已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和控制措施,建立新的会计控制制度,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篇(5)

近年来,在教育面向未来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在校学生持续增多以及事业经费逐年增长,使得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应的会计核算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为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的财务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其工作水平高低直接体现了高校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财经法规的执行力度,而国家每一项经济政策法令,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日常的报销审核中,因此做好会计报销审核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会计审核也是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的重要保证。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高校财务工作管理与会计监督是适应当前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高校财务报销工作效率,为高校快速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账审核工作量大

由于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高校财务处会计核算人员负责高校全部的财务经济活动,从学费扣缴、维修报账、审核财务到财务分析,财务核算工作量大且具有很高的技术性与责任性,对会计人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要求。而高校财务处会计人员量少,最终导致一人负责多项会计工作。在如此繁重和高强度下,很容易产生会计失误,造成会计核算错误,最终导致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加之现在国际交流频繁,各高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多,留学生的增加,也加大了高校财务处的报账审核的工作量,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二)审核会计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年龄覆盖从20多岁到50多岁,会计专业水平从高到低。而随着高校会计核算内容越来越复杂,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需不断提高以适应时展。具备良好的业务会计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责任心是当前时展对高校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此外高校大多重视对教师的进修,而财务工作的职业培训机会则相对较少,市场上对于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有关学习的相关资料也相对缺乏。

(三)虚假发票审核鉴别缺乏有效仪器与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虚假发票已经成为了会计审核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高校财务人员工作复杂繁重,对虚假发票鉴别缺乏专业仪器及技术,大多靠会计工作人员的人工判断,在鉴别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会计报账审核效率降低。而当前高校财务核算量大,审核发票数量可观,对虚假发票的鉴别审核所花费的时间大大高出于会计做账,而鉴别的结果却又大多数为错误,缺乏了正确性与可验证性,使得会计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高校在科研经费、项目费以及办公费中发票报销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和体现着财政支出的真实性。

(四)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而大多数会计管理者重视会计核算,对原始凭证的内容如数量、单价以及大小写金额,程序合理以及手续齐全即可付款。而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逻辑性比较弱化,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实施细则。针对以上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和应对措施。

三、解决办法

(一)明确会计工作职责

根据岗位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与业务量相结合,使各业务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检查,相互制约。明确各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职责,进行分工工作。划分工作负责领域,减少重复工作,减轻工作量。此外还可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职能的培训以及招聘高技能的会计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提高会计报账审核的工作效率,加强会计的真实性与完备性。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的根本。可通过岗前培训、岗位继续教育、相关业务交流等方法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到更新、补充以及提高。同时可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提高会计工作核算效率。

(三)研究开发高效使用的虚假发票的鉴别仪器

普及国家税收政策和发票管理知识,提高发票的鉴别能力,使得高校财务人员能掌握发票真伪简易鉴别方法。同时,在税控发票等技术手段之外,研究开发类似验钞机之类的发票鉴别仪器。减少会计财务人员对虚假发票鉴别的时间,提高会计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四)延伸会计监督职能

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提升水平 有效举措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40-01

1 实施全面预算,规范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学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一切工作有力保障。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各校必须根据《中小学财务制度》管好“粮草“,服务教育。为此,必须提升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1.1 规范财务预算审批程序

在中小学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预算超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财务预算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因此,必须规范财务预算审批程序。一是各中小学的经费预算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没有通过审批的坚决不能擅自执行,所有的经费开支必须在预算金额和预算时间的范围内;二是会计核算中心在进行预算审核时,必须采用网络电算化审核和实际核对相结合,确保财务预算申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会计核算中心必须根据申请单位的相关原始凭证和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核算和审批,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资金运作是否正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严格控制预算超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预算超支,确实需要追加资金的,必须由相关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财务的副校长同时签字,由相关学校的财务部门专门作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按规定执行;四是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审批责任追究制。校长是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主管财务的副校长是主要责任人,相关执行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中小学负责人必须对经费申请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及预算执行情况负责。

1.2 注重财务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一是各中小学应高度重视学校财务预算执行的分析和处理,把财务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和处理作为学校领导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各预算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和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于经费预算执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其正常经费的结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奖励;对执行不力的单位有关责任人将给予批评通报;三是对于财务预算执行不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或一定的经济处罚。

1.3 强化采购过程管理

一是各中小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配备专门负责财务管理的采购员;二是采购员对于学校所需的大宗物资采购项目负责做好招(投)标、合同的签订、入账及监督工作;三是严格执行采购预算申报制度,必须按照财务预算规定进行申报,建立详细的采购申报清单;四是采购申报清单必须对于申购物资的明细进行详细地说明,一般至少应包括如下几种:设备或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预算及经费来源等;对大型设备的采购,必须组织有关部门对设备的用途、利用率、添置的必要性及维护费用等进行科学地论证。五是学校的财务部门做好详细的采购台账,严把设备及物资的报账关,确保验收、登记、入库等方面手续齐全,账目和实物相符合。

2 完善财务台账,规范收支管理

2.1 完善收支台账,夯实管理基础

1.规范学校现金管理

各中小学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严防违规使用现金现象的发生。根据有关规定核准后的库存现金限额,开户单位必须严格保管,防止不良的财务行为,严防财务管理漏洞。

2.完善收入财务管理

一是对各中小学财务收入管理实施全程监控,对其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实行严格地督查,严防存在于核算外的资金,杜绝私设小金库,搞真假帐、账外账等瞒天过海的手段;二是着力对学校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票据等进行严格地检查。三是搞好清产核资,严防资产非法运行或非法资产合法化。

3.加强支出财务管理

一是严格管理各种支出经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严防虚列开支名目、高发票低开支、冒领等财务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二是核查账目与实物是否相符合。特别是各种原始票据、凭证、工程合同、审计结论、会议等,必须相互符合;三是在进行基建工程有关的核算时,必须与实物相匹配;四是搞好核退、支出事项的监督,严防用虚假发票回流冲抵,弄虚作假。

4.强化往来账目管理

一是中小学应建立详细的往来台账,对往来款项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控, 严防出现收支账目挂靠成往来账目,以逃避预算监督管理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往来款项常规清算制度,确保结算及时。二是重点查看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做好借款管理工作,原则上一般不允许个人向单位借款,要严防借款不还或超出追溯时效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出现呆账、死账等经济损失。

2.2 完善资产台账,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工程核算,工程结算后应及时计入固定资产账目;二是落实固定资产台账管理,严防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入、出库手续,加强固定资产的清理、盘点工作。检查产生的固定资产是否及时入账,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以及与学校内部资产备查账是否相符,账实是否一致。四是做好固定资产的申报、处置流程及有关部门审批。

3 坚持有效监控,确保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财务管理监督是确保财务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一是构建领导监控负责制;二是构建群众监控负责制,特别是要强化学校内部的民主理财,提高学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社会监督负责制,构建立体监控管理网络。

4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财务集中核算;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168-02

一、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积极作用

(一)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中心为规范管理,往往会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培训、统一自制凭证、修订完善财务制度、岗位职责及财务工作流程,促使基层医疗机构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及财务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财务核算中心人员集中办公,便于探讨会计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归类、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事务。使得会计账簿设置统一,会计科目归类更合理和规范,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保证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统一性。由于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与核算单位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因此在核算过程中能够比较公正地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报表统一由财务核算中心按时编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二)加强了会计监督,为遏制腐败发挥了作用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财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财务管理中心严格按内控制度要求分设制单、记账、复核人员,这些人员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同时,核算会计有权对被核算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要求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有效地发挥了会计监督作用,遏制了腐败。

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核算中心机构及人员编制问题未解决

我市绝大多数财务核算中心一般为区县卫生局的临时内设机构,其人员的编制问题未解决,财务核算中心人员的编制、人事、工资福利仍在原单位。集中核算后,财务核算中心虽然制定有财务中心及核算会计工作职责,但财务中心人员由于考虑自己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时有所顾虑。

(二)核算工作量大,反馈信息滞后

全市集中核算的区县普遍存在着财务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据调查,财务核算中心一般每人承担6~8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他们的主要工作用于凭证整理、归集、录入,各种报表填报等日常事务。加之基层医疗机构在财务中心开设统一核算账户,各单位银行存款必须分户明细核算,工作量大,完成时间较长,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及时了解本单位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银行存款余额情况,而财务核算中心人员感觉自己长期超负荷工作,力不从心,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与财务核算中心之间产生一些矛盾。

(三)财务监管脱离现场,源头监管力度不够

会计的监督作用就是要使单位财务收支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不可否认,实行财务集中核算,会计的监督职能在某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盲区。在财务集中核算形式下,财务中心核算人员脱离了各具体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不了解情况,其审核仅限于会计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及是否按程序审批,难以对各单位的支出做出判断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加之医疗机构资金流量大、存货多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四)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责任不清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账务由财务核算中心核算,单位领导认为财务核算中心会把关,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财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其职责是核算和监督。于是财务核算中心与核算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财务集中核算的各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

三、对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尽早落实机构编制,让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落实机构及人员编制,让财务人员的组织、人事、工资关系,全部转到财务集中核算机构,由其统一管理,从而改变了原来财务人员以单位管理为主的体制,保证了财务人员与单位之间保持相对独立。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控制甚至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消除了财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使财务人员的个人利益不受单位经济状况的影响,降低了财务人员成为“内部人”的可能性,大大改善了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的环境,使财务人员敢于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有利于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二)开通网络报账平台,缓解财务核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矛盾

财务核算中心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制,必须立足于电算化和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日常工作。如可以开发和应用远程报账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使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整理和摘要输入上的情况彻底改变,实现网络报账,这样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从而大大地减少工作量,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实施网络报账,基层医疗机构还可以时时了解自己单位的财务状况,特别是银行存款余额,从而缓解财务核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矛盾。

(三)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监管职能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培训。财务核算中心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不仅应加强业务技能培训,还应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保证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始凭证。二是财务核算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稽核督查,调查核实各项重大开支、非经常性开支、大宗物品采购等。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落实临管职责。

(四)坚持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应坚持遵循“三个不变”的原则。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财务预算仍由各基层医疗机构编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批复给各单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的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即基层医疗机构的各项收支仍由本单位审批并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在坚持这“三个不变”的基层上,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从细节上规范财务行为,加大服务力度,努力使会计核算、监督、管理与服务融为一体。操作上多解释、财务上多分析、业务上多沟通,让基层医疗机构切实感受到财务核算中心只是他们财务管理的服务机构,促使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建立会计管理体系,明确机构职责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会计法律主体,负责制定并严格执行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负责编制上报单位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并按预算审批文件执行;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清理;严格控制负债,定期清理债权债务;负责单位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负责按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领用、使用和核销票据,按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法组织收入。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六)规范会计工作流程

1.单位报账工作流程规范。发生经济活动后取得相关合法原始凭证—经办人签字确定经济活动发生事项—报账员审核并签字,审核内容包括:凭证的真实性:主要对发票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凭证的合法性:主要审核取得的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凭证的完整性:主要审核凭证的填写内容是否完整,如时间、单位、收款单位是否盖章、经济发生的事项、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内容—分管领导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报账员(或出纳员)付款:报账员(或出纳员)根据签字手续完善的原始凭证付款。付款后加盖现金付讫章,并根据支出业务的先后顺序编号记入现金日记账。

2.财务核算中心报账流程规范。报账员根据单位备用金账户余额及现金库存情况,及时将单位所有财务票据及相关资料送到财务核算中心报账,确保单位资金正常运转—财务核算中心审核人员审核财务票据—审核后出具报账员报账审核单,报账审核单的内容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原始凭证张数等—核算人员与报账员审核对账后分别签字确认,报账审核单一式三联:其中第一联交核算中心出纳作为补充单位备用金依据,第二联作为核算会计记账依据,第三联由报账员存留—财务核算中心核算会计根据报账审核单提出资金划拨计划—将资金划拨计划交核算中心领导审核签字—核算中心出纳根据审核后的资金划拨计划补充单位备用金。

3.会计核算流程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报账员将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交财务核算中心核算会计—核算会计甲填制记账凭证—核算会计乙复核记账凭证—核算会计甲对审核无误记账凭证登记入账—核算会计编制会计报表并将报表下发基层医疗机构—核算会计打印记账凭证—核算会计按照规定整理、装订会计凭证,并加具封面,注明单位名称、年度、月份和起讫日期、起讫号码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