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篇(1)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认识被传统旅游资源观所束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本文阐述了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并分析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 开发

一、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提出及其内涵

凡是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皆可称为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即通常所说的“二老(老天爷、老祖先)的遗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传统旅游资源观已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深度发展,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但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社会资源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形式、现代建设成就、变革新事,甚至政府机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军营等都可列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主体功能的社会性(非旅游性)是社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9年国务院首次将旅游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放在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2.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顺应旅游需求转变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休闲、消费主义心态的日趋增强,旅游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希望能够深入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市场推动型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需求相适应,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条件。

3.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优化城市旅游结构的需要。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整合一个城市的社会公共资源并把它转化为旅游观光产品,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城市自身历史与功能内涵,实现城市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的重要切入口。社会资源的开发是对城市社会文化全景的一种提炼与展示,加强游客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实现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

4.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生活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减缓主客冲突的产生。同时,由于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1.突破传统,更新观念。传统旅游资源观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随着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传统旅游资源观显示出极大的狭隘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认识,突破传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观的思维定势,树立“大旅游”观,城市即景观,处处皆资源。从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城市社会资源的旅游价值。

2.系统规划,突出特色。旅游规划者应将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到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范畴,在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社会性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选择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保持项目的原真性和个性。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满意的价值感受。如上海体现的是以“海派文化”为基础,以商务旅游为主体的都市旅游的发展,珠海体现的是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大连的优势是总体的城市风貌,三者以不同的风格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吸引力。

3.合理开发,有效组合。城市旅游开发者应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特点与经济实力,在分析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进行“资源―产品”转化,优先开发那些有市场、有特色、投入低的项目,重点开发那些对城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现有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下,一般而言,城市应优先开发民俗旅游、会展旅游、商业购物旅游和节庆旅游。同时,对城市现存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观光旅游产品与体验旅游产品、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大众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静配合、特色独具的立体城市旅游产品。

4.科学管理,保障配套。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争取有关企事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成立专门的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小组,负责对社会资源开发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确定城市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各项工作,合理解决社会敏感问题,处理社区居民的利益问题,避免文化、生活冲突的发生。社会资源开发主要是一项社会事业,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保障对社会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投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整合;乌-奇-哈公路

1地理概况

乌-奇-哈公路是由东天山北麓的乌-奇公路与奇-哈公路组成的路线。公路途径从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鲁木齐市开始,沿着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直达新疆的交通咽喉哈密市,全场668km。研究区行政范围包括乌鲁木齐、昌吉州的东部四个县市、全哈密地区。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的土地总面积为203884.34km2.占新疆总面积的12.25%,截至2007年底,该区域的总人口为347.9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16.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981405人,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7.72%,由30多个少数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1]。

2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新疆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但景区、景点的布局整体上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大产品,且同类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景区、景点之间沟通和交流不够,缺乏联合开发管理和联合宣传营销的实践。近年来,在“乌昌一体化”政策的支持下,乌-奇-哈公路沿线的有些县市对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有所加强,并且景点在旅游资源上具备一定的同一性和互补性,但效果都不明显。近几年以来,木垒-巴里坤公路上通车后来这里旅游的游客数出现日益增长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疆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旅游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旅游资源整合是主要的突破口。

3旅游资源整合条件分析

3.1旅游资源条件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北麓,具有优越的区位与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旅游景点和消闲娱乐场所有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水上乐园、中国特色商业街——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中国著名商业街——中山路、自治区博物馆和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如陕西大寺、红山塔、镇龙塔、文昌阁、鉴湖亭、丹凤朝阳阁,以及众多文物古迹,著名的有柴窝堡湖细石器遗址、丝绸之路新北道、白水涧古城、东河坝古城、阿拉沟石垒与古墓、亚心与盐湖烽燧等均保存比较好、极具观赏价值;在市域四周由西白杨沟、天山一号冰川、亚洲地理中心塔、柴窝堡风力发电站、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滑雪场、东白杨沟、庙尔沟、照壁山、青草台子、台、天文站、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大台子,以及南天池、博格达峰与冰川、月亮台子、石人子水库和北郊田园风光——农家乐等[2]。

昌吉东部四县市位于乌鲁木齐的东北部。南依天山,北为大漠戈壁荒漠带,具有丰富的高山草甸自然景观、戈壁荒漠景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境内有阜康市的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区”的天池风景名胜区[3]、紫泥泉子古城、孜岩毡岩画等;吉木萨尔县的准噶尔野马养殖中心、北庭大寺与古城、车师古道、千佛洞等;奇台县的硅化木、恐龙沟、魔鬼城、江布拉克、东地大庙等;木垒县的鸣沙山、胡杨林、四道沟遗址、三十里墩烽火台等旅游景点和消闲娱乐场所。

哈密是新疆唯一一个横跨天山南北的地区,这里交汇了东西方的文化与历史,可谓新疆旅游资源的微缩景。主要旅游景区有哈密王陵(府)及盖斯墓历史宗教文化景区、哈密贡瓜园景区、牛圈湖玛瑙山景区、巴里坤丝路北道文化旅游区、罗布泊探险旅游区(线)、伊吾红色旅游区等。

总之,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为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3.2交通条件

从区外交通条件来说,乌鲁木齐市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中心[4],区位地缘优势显著,同时,也是西北地区的三大城市之一和全方位开放的城市,已建成一个一类口岸和五个二类口岸,直接与新疆接壤的八个周边国家的重要口岸相对应。

哈密位于新疆最东端,地跨天山南北,是新疆的东大门。它也是唐宁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的交汇处,为古丝绸之路重镇。以312国道为主干线的区位交通四通八达,连接天山南北,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区,第二条欧亚大陆桥横贯哈密[5]。它的枢纽地位的重要性,在未来新疆乃至西部经济格局中将日益显现。

从区内交通条件来说,乌-奇-哈公路是位于东天山北部,公路交通已通往,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各县市有已设的境内旅游交通线。这对区域旅游的发展中有很大作用。

3.3市场条件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新疆的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乌-奇-哈公路沿线的县市的旅游业发展水平不一致,乌鲁木齐和阜康已经是一个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其他县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比较晚于该地区。所以该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借着乌鲁木齐和哈密的交通优越地位、乌鲁木齐和阜康的名誉来推动全区的旅游市场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3.4政策支持

区域旅游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保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西部的投资力度逐年递增,用于旅游项目的国债资金也不断攀升。旅游业是西部开发中重点扶持产业之一,该地区在新疆旅游业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可借西部大开发之契机作好旅游项目的储备工作。

4旅游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4.1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没有意识到整合的重要性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的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有的市、县把旅游资源的整合仅限于自己区域内的几项资源;有的地方很想理顺自己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但不知如何分类整合。正是由于对旅游资源认识的不足,造成在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在合作中普遍呈现出被动,对旅游业的发展没有规划,无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合作计划。

4.2民俗旅游优势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等多民族聚集地,这里各民族不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在聚集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特色。从目前的开发状况来看,民俗旅游资源仍处在浅层的开发状态,没能充分体现该区域的多民族文化的内涵,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大都形式单一、缺乏文化品位,产品整合不足,未能形成系列性的旅游产品。

4.3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自然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这些年,该地区虽旅游业发展较快,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

5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对策

5.1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

各级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和制度障碍,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各旅游区、景区、景点等应共同编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避免近距离旅游景区(点)的重复建设和旅游业的恶性竞争;政府应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在正确分析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区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和开发环境等因素,走向整个区域旅游资源经济系统相对均衡发展。

5.2“精品”带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旅游开发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为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最大化,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旅游业要实施精品带动,区域联动发展战略。即以优势、独特的资源为基础,创造性的塑造旅游品牌,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着重开发“精品”,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兴起。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品,依靠优势产品发展优势产业,进而带动全区域旅游业的整

体发展。

5.3加强旅游交通网建设

交通是旅游景区的命脉与骨架。乌-奇-哈公路沿线区域虽然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但交通通达性差、公路等级低。景区内交通条件不完善。所以要各方面加强公路交通建设。

5.4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加大乌-奇-哈公路沿线县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的同时,更要加强环境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全过程中积极倡导“和谐旅游”理念,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5.5突出特色,以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为纽带进行全面整合

乌-奇-哈公路沿线县市是多民族聚集地。因此,抓住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使人文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高层次开发,增加民族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5.6整体营销、联合促销,组建旅游集团

坚持以市场目标和旅游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组织旅游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形成旅游促销联合体,共享销售渠道,联合开发旅游市场。同时按照两权分离原则,组建旅游集团,逐步形成景区与饭店、交通、旅行社、娱乐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旅游要素流动实现互补,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以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一体化经营,优化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璐.新疆乌昌地区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7,(3).

[2]王亚奇.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发展策略思考[J].科技信息,2006,(12).

篇(3)

关键词:民俗旅游河源客家文化 保护

民俗旅游资源是我国民俗旅游事业的原材料,它犹如天女散地散存在各行各业。正式由于这种星散性,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尽管十分丰富,旅游价值也很高,但他的魅力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影响了旅游者的观赏效果,不利于民俗旅游的促销。因此,对民俗旅游进行深加工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改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民俗旅游文化优势也越来越突出,各地旅游部门转变观念,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加大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例如广东省的河源市。据了解,河源市以积极创建国家和广东省旅游强县、特色县为载体,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集约开发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旅游精品。着力建设以万绿湖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为重点的湖滨休闲度假基地、以九连山黄牛石风景区等为重点的森林休闲度假基地,以龙源、御临门和热龙等温泉为重点的温泉保健休闲度假基地,以苏家围等东江沿岸客家风情景区为代表的客家乡村休闲度假基地,以赵佗古城和恐龙文化为重点的历史人文旅游基地,以市区两江四岸黄金水道为重点的水上娱乐休闲基地。形成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寻幽觅古、恐龙奇观、客家风情等特色旅游产品,从而打造“万绿河源、客家水乡、温泉之都、恐龙故乡、千年古邑、客家风情”六大特色品牌,全面提升“青山秀水田园美,碧湖蓝天空气新”的万绿河源旅游形象。

二、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河源客家地处山区,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有较大的经济差距,客家文化发展水平也与客都梅州有一定的距离。民俗旅游开发虽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因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民俗庸俗化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俗文化,但个别地方却打着民俗的旗号去亵渎民俗文化,为了换取票房价值,盲目地利用现代光电技术,地格调地猎奇,民俗被随意庸俗化。如有的地方利用巨资修建九龙宫、地狱等,也号称民俗旅游开发,这不是弘扬民俗文化,而是搞低级趣味。

(二)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

民俗的本色在于乡土气息和原始气息,而目前民俗项目尤其是民俗村特别注重外表形象。这样,游客进入民俗村,如同进入了一个舞台布景区,其中活动者的“村民”们,从服装的色彩、质地、装饰等都像在演舞台剧,这类艳丽光彩照人的服饰无言告知游客,村民们的活动内容部是日常生活,而是在进行表演。

(三)匆忙上马,开发粗糙

民俗旅游资开发是项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开发之前,邀请专家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室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骤。但自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取得巨大成功后,急于富起来的有些单位和旅游部门目睹这种见效快的挣钱法,不考虑所在的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程度,不做精心的调查研究,纷纷仿效。可以说,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多,但真正成功的范例却不多。

(四)开发重点不突出

民俗是地域的民俗,不同的地域,民俗各自不同。民俗的地域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动力,自然也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点,在这方面,各地的有关部门已有所意识,但在具体开发操作上海嫌不足,不少地方热衷仿建,而忽视本地民俗特色资源的发掘和开发。

(五)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

民俗旅游商品既是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又是一种重要旅游吸引物,它的双重性决定着它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民俗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很热闹,但雷同现象十分普遍。只要到各地旅游地走走,你肯定会发现,民俗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识,没有个性。

三、对河源客家文化民俗旅游的保护对策

(一)宣传客家文化价值,提高人们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责任心与自觉性旅游地的客家文化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得,有些开发者行为不当造成的,有些是外来文化冲击所致,但更多的是因对客家文化的旅游价值不了解造成的,这就促使我们想旅游地的居民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宣传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珍贵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宣传,客家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就是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但借鉴和学习决不是精华、糟粕一并照收,以外来文化取代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在保持自己的客家文化基础上,适当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从而发展自己的文化。

(二)完善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规划是旅游建设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个国家、地区为发展旅游业而做的战略部署,是调节区域范围内各方面的资源,促进有秩序开发的构想。旅游规划涉及面很广,包括景观、风景区规划、饭店、参观、商场、娱乐场所等旅游设施规划,交通、通讯、邮电、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的规划等等,

(三)建设一批原始型客家文化民俗村,保留传统客家文化火种

建设原始型的客家文化民俗村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又是保护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好办法。例如开发乡村旅游,河源市推行农业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陆续开发了苏家围、南园古村、兴隆客家民俗文化村等乡村游景点,引导城市居民到乡村寻根忆祖,尝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回归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明。乡村游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搞特而专,引导农民和企业创办专项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观光、特色休闲、特色商品、特色娱乐和农村景观城市化。

(四)举办客家文化民俗活动,加深民众的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文化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大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对传统客家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代青年热衷于唱流行歌曲、跳交谊舞、穿时装、看电影、过圣诞等等时尚,而对于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等传统客家文化活动仅知皮毛,不晓内涵,更谈不上重视。所以应多举办一些客家文化民俗活动,如表演、知识竞赛,组织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传统客家文化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的客家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的客家文化的自觉性。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与模式,注意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促使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中国民俗旅游》 巴兆祥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篇(4)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继承及拥有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其蕴含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在旅游管理当中利用珍贵的世界遗产来推动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本没有错,但是由于观念、开发意识以及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却令人堪忧,旅游开发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日趋严重。重点分析世界遗产商业化背后所涌现出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协调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旅游管理教学旅游开发世界遗产矛盾协调我国现有的世界遗产多半为保留较为完好的名胜古迹、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这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点,成为了旅游地的经济支柱。世界遗产最初的立意宗旨应该是加强对自然资源、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区政府在利用世界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刺激自身经济的同时,应该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世界遗产的保护方面,而不是过度地开发利用。世界遗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突出,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必须寻找出它们之间的互补空间,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旅游和保护世界遗产不受损害的双重目的,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

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世界遗产能够让人们增加趣味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有助于遗产的传承延续,能够使人们感受大自然所迸发出的动人之美并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地让人们萌生积极、主动保护世界遗产的夙愿。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多数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以长城为例,由于每年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长城”周边景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旅游开发过度以及商业化的转变,已经让世界遗产不堪重负,如果世界遗产保护仍得不到重视,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世界遗产将会永久性的逝去。

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

1.开发者认识错位,保护意识不强

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很多世界遗产核心景区内建设了配套的住宿、娱乐、餐饮等设施,这些“人造建筑”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世界遗产的整体结构,降低了世界遗产的美学价值,促使其观赏价值大打折扣。遗产资源商业化过于严重,影响了世界遗产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效果。如丽江的古城古貌,古老风韵浓重,自旅游开发以来,很多古建筑都被改造为商业设施,促使古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环境的污染,丽江的水质已经越来越差。

2.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世界遗产不堪重负

世界遗产对外开放过程中,并没有量化游客的数量,规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最终导致世界遗产惨遭破坏。据相关研究人员的调查,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世界遗产地,超容量运转的现象特别的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世界遗产旅游区所接待的游客的数量是景区正常承载游客数量的3~4倍。游客的高度集中,会直接导致旅游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素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之称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由于过量游客的涌入,导致原本清澈的湖泊开始淤塞浑浊,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3.管理体制不健全,保护政策未落实

在我国,遗产的保护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干涉,保护的资金也多由国家调拨,这种地方收益,国家保护的体制,致使世界遗产很难得到良好的保护。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到世界遗产的保护,并且对一些珍贵的遗产资源已经进行了修复,并责令当地政府制定出合理的遗产开发策略,但是效果却不明显,一些比较偏僻的遗产地缺乏遗产保护的资金,保护措施并未得到落实。

二、解决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的必要性

1.世界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大部分世界遗产都包含了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物质资源。保护遗产资源免受破坏时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财富。拥有世界遗产可以表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被世人所公认的贡献和影响,也能表明某一国家的自然景观等生物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彰显出国家的民族身份及丰富的物产资源。世界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区域内的文化或自然品牌。自世界遗产大会以来,我国世界遗产所面临的”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的问题受到了全球人民的批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巴达兰也曾评价说,“中国的世界遗产过度商业化已经威胁到了全球的生态系统平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2.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开发,遗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预先做好规划。在世界遗产景区的核心地带不能建造人工建筑物以及娱乐、餐饮等便利措施,应该在世界景区内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域进行特殊保护。此外,需要对遗产地的游客容纳量以及游客的最大负荷进行科学评定以达到可持续性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世界遗产的开放应该施行“间歇制”,即遗产资源开放一段时间后,应该暂时关闭,整理修复遗产地的景观,整顿环境以维护遗产地的生态平衡。旅游资源

转贴于

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保护世界遗产资源免遭破坏,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享受自然、历史、文化所遗留的风韵。

三、融合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的手段

1.依照当前国情,建立健全的遗产保护法案

政府部门应该按照世界遗产保护法规,制定出符合中国发展国情的遗产保护的法律体制,并构建直接管辖世界遗产的群力结构,群力机构应该是由遗产资源保护专家学者、公众代表、社会组织组成。此外,为了能够促使遗产保护法案得以落实,应该设立国家遗产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应该是遗产地旅游收益的税收、公益组织以及民间机构等。为了保证相关遗产法案的完善性,应该针对不同性质的遗产资源构建专门的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进行专门特定性的保护。

2.以遗产知识教育为先导,强化游客的保护意识

世界遗产的管理部门应该在遗产景区内安放遗产知识教育的宣传栏以及游客应该遵守的相关制度及法规,让游客了解到世界遗产资源的文化传播以及社会公益的价值功用,强化游客的保护意识,保护世界遗产的完好性。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媒体手段对遗产知识进行宣传,让社会全员都能够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土耳其命题;地中海现象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4-0046-05

一、引言:“土耳其命题”与“地中海现象”的旅游凝视

我国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在旅游业投资日益盛行的发展趋势中,旅游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逐步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内,对单体旅游资源的独立研究正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而多主体和跨空间的大尺度研究正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正如Tosun,C.(2002)所言,由于研究对象局限于单个东道国或社区以及毗邻区域或旅游资源数量的缺乏,使得对社区的小尺度静态管理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必须展开大尺度协同管理研究以实现旅游资源群(Tourism Resource Population,TRP)的协同整合管理。

鉴于旅游资源群的大尺度协同管理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旅游资源群环境影响和协同管理的典型现象――“土耳其命题”和“地中海现象”,展开案例研究。Nazmiye Erdogan首先提出了“土耳其命题”:即揭示了土耳其依托海岸旅游资源带,扩大旅游累积效应之后产生容量过载对环境绩效将产生破坏性影响。由于海岸旅游带吸引力的扩张,旅游活动逐渐从海岸向内陆和国家公园等保护区扩散效应经过不断的累积,超过了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旅游者的涌入也带来了对群中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这种旅游资源群极度缺乏协同管理的现象,必将损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旅游资源群环境和文化等造成负面效应。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flake则关注到了“地中海现象”:地中海周围18个国家建立了环境绩效的协同审计框架,提高了各个旅游东道国和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整合旅游资源群中的自然资源、政策及旅游活动,并在协同设计的基础上强化了旅游设施利用与环境承载和本地化政策之间的一致性,保障了旅游资源群的可持续发展。“地中海现象”帮助我们认识到旅游资源群的协同管理有利于对环境产生现实和潜在的积极影响,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群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管理收益、战略优势和社区环境敏感性等。

为此,除去对单个旅游景点投入产出和资源开发的片面观点,将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群的生态视野,从系统性的角度思考旅游资源对环境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深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大尺度范围内对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决定旅游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急需在理论建构和工具指导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1、旅游资源群的内涵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某一类旅游资源单体的集群。旅游资源群是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重要存在形式,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旅游资源群虽然是由旅游资源个体组成的,但是其整体功能不等于旅游资源单体的简单相加,而表现出旅游资源个体所不具备的结构、功能和特征。张君从资源聚落的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三个方面衡量其特质。而Dirn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强调了旅游资源聚落的社区敏感性、与环境责任的一致性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性等,这些特性说明旅游资源网络必须从多视角展开研究。

2、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评价的依据

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改善整体环境绩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同管理绩效评价的标准化在国际层次表现为全球化,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手册或指南应运而生。主要有:ISO于1999年的ISO1403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于2006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理事会(WBCSD)于2000年的《衡量生态效率:报告企业绩效指南》;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分别于2000年、2004年的两项关于生态效率指标的标准;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组织环境绩效指标指南(2002年版)》;英国的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的《环境关键绩效指标:英国企业报告指南》;加拿大政府的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NRTEE)2001年的《计算生态效率指标:工业手册》。这些规范各具特点,各有优劣,尤以GRI的指南最为详尽、权威而富有弹性。

3、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Bailey等指出旅游环境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可循。为此,在对旅游资源群进行绩效评价过程中,首先是关注旅游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选择和修正,之后是对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研究。Stabler和Goodall讨论了旅游环境绩效的5A评价模型,一方面分析了度假胜地水的质量和废弃物标准等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EQS),另一方面讨论了旅游企业废物处理活动的环境绩效标准(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tandards,EPS)。Benjamin Karatzoglou和Ioannis Spilanis构建了希腊岛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地环境记分卡(Destina-tion Environmental Scorecard,DES),在传统平衡记分卡的运营管理、学习成长、财务绩效以及顾客导向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可持续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指标,旅游资源群的邻近国家和地区应鼓励促进自力更生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商定目标和规则进行竞争。Karl Ramler等提出运用Plan-Do-Check-Act(PDCA)方法实现超越了所有的前期阶段的连续性解决方案改善循环,以保证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的永久优化进程。

(2)旅游资源群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上,环境绩效评价和财务评价两种评价十分相似。类似沃尔评分法等环境绩效评价也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尽管有主观性,但能一目了然。如Nortel公司、ICI公司的环境绩效指标指数(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dex)。常见的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较复杂的层次分析法、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复合评价模型法等,都可用于环境绩效评价。后者显然只能供专业研究人员采用。此外还有非定

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如专家意见法、问卷与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具体如何应用于环境绩效,还存在争议。

三、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1、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必要性

考虑到旅游环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目的地访问者的敏感性,在旅游资源群中引入环境审计是十分必要的(Dimitrios Diamantis,1997)。通过对旅游资源群的水、废弃物、经济利益、社会文化等多元审计指标的评价,进而帮助旅游资源经营者强化对景点资产的管理,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资源状况实施环境审计,考察旅游企业的合规性以及衡量旅游资源群资源利用的效率等。Jill Frances Solomon等认为必须引入外部的社会和环境审计制度来加强旅游资源群的绩效评价。

2、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

(1)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素。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将环境绩效评价和审计的关键要素归纳为:社会经济结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水处理、废弃物管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和能源使用等;Stabler和Goodall(1996)提出从吸引力、可进入性、环境整体性、服务设施以及辅助服务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审计;还有学者提出从政策影响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实施环境审计,认为应对旅游者住宿、信息服务、休闲活动、废弃物回收、交通服务等进行详细的审计和评估;Silvia Ayuso(2006)对酒店旅游资源群的评价体现在行为准则、最佳环境实践、生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绩效指标等,以检验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驱动力、成功和阻碍因素以及成本收益等;彭婷、姜佩华(2007)认为应从合规性、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环境管理系统实施等方面衡量环境绩效。此外,还有环境质量指数、环境可持续指数、环境影响指数等,表现为战略性和具体性的指标。

(2)旅游资源群环境绩效评价的维度。旅游环境绩效评价与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以一种简单的形式提供复杂的环境绩效信息和确定资源开发的潜力。环境审计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体包括:符合审计、景点审计、产品审计、行为审计、问题审计、公司审计和关联审计。环境审计还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由两部分构成:政策影响评估和管理审计。环境审计是为了达到保护环境、节约成本,这不仅依赖于法律法规,也依赖于企业的标准和政策。外部审计往往是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组织来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Dimitrios Diamantis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环境绩效的评价维度进行了描述,宏观层面包括全球变暖、空中交通等;微观层面包括财务资源等。此外,学者们从战略绩效、过程绩效、结果绩效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的环境绩效评价和审计进行了探讨。国际组织OECD和WTO也分别提出了环境审计的评价维度,前者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责任和政策绩效四个方面(0ECD,1994),后者从核心指标和旅游目的地具体指标两个层面(WTO,1995)进行了探讨。

3、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空间特征

旅游资源群在不同空间层面上的依次组合,直观地表现为旅游资源群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在空间关系上,以空间临界距离为最基本约束,在旅游资源群内部,这种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群各组成单元之间的替代效应、屏蔽效应、集聚效应,而对外通过不同旅游资源群的有序组合,则表现为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

(1)旅游资源线的协同管理。Wilco W.Chan和Barry Mak(2005)对欧洲交通沿线旅游资源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旅游资源会受到道路交通、山体走向、河流流经地点等的影响,形成天然的聚集,并带动相关资源的整合。

(2)旅游资源带的协同管理。意大利海岸旅游资源带为更好地进行区域的管理与开发,建立了腹地延伸区域的协同能源审计,旨在加强海岸带及邻近腹地的整合开发与协同管理。

(3)旅游资源区的协同管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侯恩谷地区进行了旅游资源群环境治理。这种基于核心地区而逐渐扩散到周边管理地带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方法,有助于建立多层次的旅游资源聚落,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系统。

(4)旅游资源网的协同管理。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探讨了地中海地区旅游资源网的协同管理。1991年11月,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地中海沿岸的18个国家联合形成了一个环境审计网络,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共同的环境管理的框架体系。其中Sousse in Tunisia,Tripoli/El Mina in Lebanon,Oran in Algeria,Tangier in Morocco和Limassol in Cyprus这五个城市都采用了环境审计,其中两个城市为旅游胜地,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环境。这些城市在地理上由于共享的地中海资源而形成了一个旅游资源群,但是,由于每个城市发展旅游方式和保护环境的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相应的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等也有所高低,再者由于利益的驱动,一些群内城市坐享其成,会出现免费搭车效应,影响了旅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国外学者关于旅游资源群及其协同管理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这些有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群的环境保护和空间布局的简单探讨,对旅游资源的组织方式及管理过程、作用路径等尚未展开深入研究。为此,旅游资源群协同管理的研究将聚焦在以下方面。

1、加强旅游资源的群集结构和合理布局。目前,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很多景区和地区都会关注与本地旅游资源的全面普查和系统整合,但是这种开发很少关注结构性要素,即如何将旅游资源搭建成生态化的资源网络,并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稳定发展。同时,这种旅游资源的互动开发也忽视了对旅游资源层次性的管理,没有将旅游资源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资源、生态资源、社区资源等进行有效的整合。

2、加强旅游资源属性和创意开发的研究。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错误使用的情况,归根到底还在于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和开发的潜力缺乏清晰的分析和有效的开发工具,尤其是缺乏对资源内涵的深入挖掘。为此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价值性,并有效确立处于核心地位的资源形态,进而建立合理的资源生态体系。

3、缺乏对旅游资源群的有效治理机制。国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注重资源的整体效应和优势,并且从大尺度和跨区域的角度,力图确保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而没有进行局部的地方性的割裂,这就有助于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和确保旅游资源的原真性,而中国的很多旅游资源却存在地区之争,不但无法确保资源群本身的完整性,反而在游客的心目中产生了认知冲突。

4、对旅游资源群应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不可避免会吸引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将有助于优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形成开发的合力。利益相关者的综合治理还需要依赖法制环境、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和统一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进而在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游资源群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6)

1.瑞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瑞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具有增强群众体质的积极意义、并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群众参与其中,更能进一步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内涵,体现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等。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增强了旅游项目,丰富了瑞丽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内容与内涵,大大提升了前来瑞丽游玩的游客的旅游消费,同时更提高了瑞丽地区的旅游地经济效益,连带更是带动了瑞丽的旅游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与少数民族风味的民族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通过实际参与与观摩,外地游客也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云南瑞丽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直接促进了云南瑞丽的民族文化传播和弘扬。并且旅游经济也带动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增进了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的脱贫致富;此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瑞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使瑞丽民族体育的科研工作得以科学化、规模化健康发展,有利于瑞丽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

2.开发利用瑞丽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意义

瑞丽市的少数民族体育是一种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1)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云南旅游文化品牌的内容与内涵,不断促进着云南瑞丽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良性开发与利用,向全世界树立起了瑞丽乃至云南省的良好旅游形象,推动瑞丽甚至是云南省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确立了瑞丽旅游支柱产业的地位。

(2)瑞丽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占全省少数民族的1/7。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能让各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使各少数民族感到民族平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可以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巩固国防。

(3)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进一步落实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扶贫结合,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兴滇的战略目标。

(4)开展民族体育旅游可以促进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得以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有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扬,提高民族体育的知名度。

(5)通过开展民族体育旅游,有益于在国内树立瑞丽市的良好形象,展示瑞丽市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促进瑞丽市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瑞丽市在国内舞台上的地位。

瑞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1.综合开发瑞丽市体育旅游资源

政府旅游监管部门应推出与传统民族体育关联的旅游项目,为推动瑞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且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瑞丽风土民情资源丰富,自然生态资源众多,完全可以依托此类资源计划性地建设一批特色民族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一方面既可以满足青少年喜爱的野营、探险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另一方面也可适度发展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类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如沙滩排球、、登山、划船,徒步旅行等。可积极申办观光体育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此外,瑞丽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如竹筏、赛牛车、扭棍、顶棍、射弩、陀螺、刀术等,可重点开发。重点打造具有瑞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扩大瑞丽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从而深入带动瑞丽的入境民族体育旅游潮。

2.建民族体育旅游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民族体育专业人才

现代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众多体育旅游资源和服务给广大体育游客,其受到大部分游客的追捧,也具有较大的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为游客的观赏提供极大地方便。高素质的民族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大力培养就是为满足这一新兴的消费的需求,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得到巩固,保证体育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投资决策、产本上都是本村的居民,临时集合队伍,短时间训练后就参加比赛,队员之间配合不是很默契,队员基本技术不扎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比赛成绩。每只龙舟队的教练员也基本上不是专业的,基本上都只是自己进行训练,甚至有些龙舟队没有教练员,缺乏高水平教练员的的的指导,对融安县龙舟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

3.赛事规则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赛事也不例外。特别是大型的体育赛事离不开规则制度的制约。虽然融安龙舟赛市政府行为,也制定了相关规则制度,但对于龙舟没有统一的规格,就造成了龙舟在长度、宽度、重量等各个细节的不统一,加上融安分布多数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就根据自己喜欢的样式和信仰去造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也随之造成了龙舟竞赛的公平性。

结论与建议

广西融安县龙舟比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村民每年参加龙舟比赛的和传承当地龙舟传统文化热情一直延续。在龙舟比赛举办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阻碍,这就要求政府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企业积极赞助,民众积极参与,打造龙舟赛品牌,把龙舟运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推手;把龙舟比赛打造成为一个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赛事。

1.与企业合作,形成经费筹集多元化发展模式

体育的经济效益在于正确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经营上去,给企业带来好的声誉、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龙舟运动的应改变其单一的经费筹集途径,和企业合作,通过龙舟比赛,宣传企业精神、文化和知名度,建立与企业合作关系,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保障经费筹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

由于龙舟运动是民间的、松散的、传统的体育活动,龙舟运动员都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专业龙舟运动员几乎没有,所以应积极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加强运动员的龙舟基本技能学习,每年定期举办或鼓励本地教练员和运动员到外地参观和培训学习,以提高融安县龙舟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整体成绩。

3.制定科学严密的竞赛规则

龙舟运动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只有科学严密的比赛规则才能让龙舟运动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在龙舟的制造上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要详细规定好龙舟的长度、宽度、重量等各种细节,只有有了正规的龙舟比赛规则,才能让龙舟比赛在公平的竞争中更好的开展。#p#分页标题#e#

4.提高观众文明观赛程度

篇(7)

 

关键词:旅游业  旅游环境  影响

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经济收入最大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时,同时也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坏性.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并且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对旅游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旅游事业的管理以及充实旅游学有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 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相对污染工业而言>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 

    3.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旅游已成为环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对于旅游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其特殊性做一总结,归纳出旅游影响环境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从旅游管理角度加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文化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纳的八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 

随着各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设施开发与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态地区被逐渐分割,形成岛屿化,使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铺面、植被更新、外来物种引入等。无论是陆地还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岩岸、沙滩、湿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盖都可能承受不同类型的旅游冲击,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有机层往往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如露营、野餐、步行等都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人为干扰。土壤一旦受到冲击,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因子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土壤上植物的种类与生长,昆虫、动物也会随之迁徙或减少。 

    (二)对植物的影响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