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7 14:5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美术教育;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5-1
一、美术教育的智力价值体系
(一)强化知识获取与信息交流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口传心授、文字记录和图式表达,其中图式表达可超越时空限制,是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的极其重要的方式。视觉文化在现代全息储存技术及信息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思维模式人类文明的成果既是理性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也是感知和思维的结果,形象与其他多种感觉品质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共同基础。阿姆海恩依据格式塔心理学――事物都是完形完整的,整体优于局部存在,事物的性质由整体决定――的观点,提出的“视觉思维”这一概念,强调了形象认识的价值,他高度评价了视觉艺术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视觉、语言、逻辑(哲学)并称人类发展的三大中心知识。
二、美术教育的技术价值体系
美术的技术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利用造型语言对客观事物和内心情感进行真实表达,技术本身包括表达与表现的技巧、技法等。高等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语言以及美术语言的逻辑构成,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表现技术体系。
(一)再现性造型技术以美术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表达,再现是基础。再现性技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具体的应用形态有地形地貌图、气象图、交通图、建筑结构图、工程制图等。美术作品中的再现性艺术多指具象的艺术造型,这其实是一种艺术语言掌握和运用的方式方法。再现性技术核心是大体比例和主要特征,这种技术的学习主要借助于美术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
(二)表现性造型技术再现性艺术之外,还有从造型语言逻辑上考量较为抽象的表现性艺术。美术中的表现性艺术以再现性技术为基础,更加强调造型语言和造型形式的现代性、艺术语言的跳跃性、造型材料的时代性、美术媒介的适用性。再现性造型技术的核心是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表达的情意性。尹少淳的总结是:对形体表现张力的体验与理解;对物体之间及其与人之间的同构性的体验;了解色彩的主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掌握一般夸张和省略的方法。
三、美术教育的创新创造价值体系
创新和创造的关键要素在于突破成规,美术教育具有重创造、重创新、重个性的品质。马蒂斯曾说,美术创造是“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马克思将“创造性”和“自由活动”视为等价因素,创造是一种真正追求自由的活动。美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变学校强调规范和逻辑绝对性、结果唯一正确性、教学形式强制性的局面,对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培养都大有裨益。
(一)多维性的认识观在对事物发展情态的把握中,逻辑思维固然重要,直觉思维的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视。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大胆假设靠直觉思维,小心求证靠逻辑思维。直觉思维所表现出的非逻辑性、思维过程的中断性和智力图像性三个特征中,智力图像性特征更多地强调视觉媒介的优势,这正是直觉思维对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所在。美术教育中包含了对事物的多维认识,包括形象、形状、色彩、材质、技术等,为培养多维性的认识观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创造技能人的创新与创作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构思、设计、实践、创新这一完整链条中,包含着具体的制作技术与制作工艺,换言之,就是落实构思设计的实际操作技巧,包括适合表现主题构思的材料选择、适合材料制作的加工技术、造型语言与表达方式的提炼、表现形式的修正、完善与改进等,这里具有重要的技能因素。美术教育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体验,是在技能训练中的创新与创造。
四、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普通高校实现美术教育基本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突出科学与人文精神,实现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充分发挥美术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的教育,美术课堂教学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大量有待开发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美术教育课程常把表现技能与表现技巧作为教学重点与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吻合度不够。美术教育重要的是理解美术的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条件、表现技法与表达方式、创作思想与表现主题等。
(二)重视美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发挥特长,提高美术素质,得到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增强他们服务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三)充分发挥隐性美术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是针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环境育人”。高等学校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不同场合悬挂、装饰、设置一些高雅、励志、哲理的视觉艺术作品,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睿,李忠伟.艺术教育在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教研,2007,(20).
[2]张刚.试论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5,(05).
随着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也在逐步告别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根的民间美术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享受着工业化带来的现代文明,却疏远了以口传心授传承且承载深刻寓意的民间美术,曾经交织在劳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剪纸、石刻、布艺、面花、农民画等民间美术活动及其作品都逐渐离我们远去。陕北地区许多青年不知“炕头狮子”“横山剪纸”“神木面花”等这些知名的民间美术作品为何物,有些青年甚至缺少对这些民间美术的起码认知。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无知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今天青年对传统的无知会导致他们下一代对传统的完全忘却,这将造成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的失序与断层。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是改变民间美术或者是传统文化现实遭遇的良药。大学是汇聚知识、传播知识、弘扬传统、创造未知的圣地,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明、文化的摇篮。青年学子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未来,因而学习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阶段是青年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阶段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最敏感、最快捷、最牢固。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增加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对民间美术乃至传统文化认知的最好时机。如果青年学子在大学期间就了解民间美术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形成了保护民间美术及民族文化的良好意识,就会增强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学生心中一旦播下民间美术的种子,就等于为民间美术创造出一片有营养的文化土壤。他们带着这种意识投入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这就为民间美术在当下社会得以薪火相传和重新焕发魅力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陕北民间美术现实遭遇的尴尬将得以改变,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能普及大学生对陕北民间美术的基础知识,通过田野考察、艺人创作示范、作品展示、专家讲座、参与创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的授课,青年学子参与到陕北民间美术作品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去。这种直接的感性体验,培养出青年学子对陕北民间美术的深厚情感和热爱,对保护陕北民间美术,弘扬陕北民间美术文化和重建创作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内涵建设
传统的民间美术是滋养哺育中华民族文明的母体艺术,对它的学习和传承是必要的。在高校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应当是具有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体系,应当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技术,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通过民间美术教育,我们将一种长期被忽视却十分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引进教育体系,拯救或复活了一种无法被同化或取代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了主流教育的内涵,有效地延续了民族古老的历史文脉和记忆,对接了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裂痕,弥合了本土民族性文化艺术体系与现代科学理性教育的疏离。将本土的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美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修正,十分有利于促进美术教育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本质上,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多元文化参与的客观要求。丰富的民间美术是社会营造差异化品格的无穷源泉。加强民间美术教育正是对这种状况的积极响应。民间美术资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民间美术的形式、造型、材料、创作手法以及艺术的审美功能和观念都成为创造和培养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的重要参照和元素。而民间美术的渗透和引进,也必然促进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变革,探索更有效的美术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和内容以及形式等,在艺术教育课程设计、教学形式、教学大纲、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得到提升和优化,实现高等美术教育内涵建设的全面落实。特别是独具区域民间美术资源优秀的地方高校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吸纳,打造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产生与其他高校美术教育的差异,走出一条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道路,形成特色上的优势。陕北地区的一些民间美术形式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美誉度,这些美术形式与本土的风俗人情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也就决定了它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对区域范围的限定,而这恰恰成为陕北地方高校“垄断”这些资源的优势所在。区域局限性让陕北高校独享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田野考察、艺人访谈、作品收集,还是参与实践都比区域之外高校更加便利、快捷和富于实效。事实上,陕北地区地方高校(榆林学院、延安大学)目前建设了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如将陕北剪纸、泥塑、窑洞装饰图案等多种民间美术类型引入到教学中,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三、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阵地。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和价值理想是大学教育优劣的关键之一。民间美术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大量的知识素材,民间美术包含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民族精神、科学技术、审美观念等因素都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内容。某种意义上,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实质上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教育部在制定美术教育政策中曾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民间美术教育课程,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以及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让他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唤起民族审美记忆,建立起完全的文化认同感,产生强烈民族归属感、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民间美术课程,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厚土的情感,传递社区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年学子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产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全身心投入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去,达到国民教育与回报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美术治疗;心理治疗取向;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38-01
一、美术治疗的特质与发展意义
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研究首推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维多克・罗恩菲德(1903.1960)的研究。他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以发展每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为哲学依据,论述了“透过艺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他视艺术创造为一个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工具,艺术是达到自我认知的工具,透过艺术教育的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
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Arnheim,1904.1994)的研究涉及了艺术治疗与艺术教育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绘画作品是内心斗争及其结果的反映,患者总是竭力将自己依稀把握到的各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转为清晰的视觉形象,使之得到最终解决。阿恩海姆明确提出“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的观点。在绘画过程中大脑运转,促使心理活动开展,并将自己的内在思考及无意识用绘画表达出来。其实,并不是画画治愈疾病,而是以统合在绘画行为中的各种心理要素恢复健康的精神状态。
美术领域和治疗领域,一属艺术,一属于科学,一重感性,一重理性,一偏右脑功能,一偏左脑功能,这是一有着悠久历史的新兴学科。美术自古以来即被认为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超越了语言的交流。治疗则有照顾,帮助和处理的意思(张初穗)所以美术治疗既是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制陶为沟通的媒介,通过创作过程及艺术作品中富含的心理信息促进其心理,以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治疗方式。艺术治疗所具有的最大力量在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治疗功效,这个力量不是源自心理分析的概念,也不是源自其它现有的心理治疗理论,它源自艺术的本质。
二、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区别
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中心育的元素相当普遍,因此常被混淆,但它们却有本质区别。
首先美术治疗注重透过艺术过程的心理成长。美术治疗师在对作品做出评估时所关心的是创作者得行为,无论来访者使用何种材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治疗师都会透过来访者与自己的互动过程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心理资讯,还通过这些线索进行个案研究,评估来访者的发展水平,心理困惑的症结并对此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其次美术教育注重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性,借助美术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驾驭材料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而一个美术教育,要透过艺术创作过程对作品背后的心理成长线索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所以不是只掌握艺术创作经验就够的,还应有一定的心理治疗理论基础,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其成长因素!
三、中国当代的美术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美术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为了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跟上国际美术教育的步伐,使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要求,美术教育专业应强化心理学知识的基础及经验,强化艺术的心育作用!
四、美术治疗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在美术师范教育中我们应提倡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教育学习,促使他们获得感官、情意、认知以及超验层面的完满的审美经验,在获取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艺术教育能力的同时,治愈心灵创伤,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为此,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功用,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也是每个即将踏入教育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的课题!
再则,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心理治疗研究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但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我们应在积极开展教育取向的美术治疗研究的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世界各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动向及成功经验,促使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笔者就美术治疗对美术教育的几点看法,只代表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如有不同见解当共同探讨,以求我校的美术师范专业更好的发展,高师美术师范专业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关键词:高校美术;突破瓶颈;方法策略
我国美术教育的范围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而越来越广,各大高校都建立了与美术有关的专业,以满足艺考考生的需求。美术教育研究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在高校的教育的发展中占据了不可缺少的位置。这样的现象是可喜的,但是,高校美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高校学生接受好的美术教育不利,阻碍了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结合现实情况,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的条件下,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善高校美术教育的模式,追求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突破来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1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定位模糊不清:上海师大美术学院的刘大鸿教授曾指出:“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使受教育者在感受观察思考、时空设计构成、技能材质运用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整体艺术素养、身心健康的实干创新型的美术工作者。”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来说,这样的美术教育目标显然难以完全实现,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人才培养计划,对美术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美术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1.2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受应试教育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的美术教育过于功利化与浮躁化,现有的教学体制主要以技能培养为主,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都过于单一,尤其是非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过度追求美术技巧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无疑会揠苗助长。此外,目前高校中的一些美术教师过分看重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难以潜心于美术专业研究,这对高校美术教育水平的提升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1.3高校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欠佳:当前的高校中,美术教师力量结构比较单一,整体上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比较少,造成一些高校美术的教师能力不是特别高。第二、在某些高校美术的师资多为普通的美术教师,而真正有能力的美术教育者和骨干教师缺乏,使美术学科的整体实力较弱。第三,某些高校的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高,一些老师甚至没有最基础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上的能力也较差,教学的观念上也并不超前,没有找到开展美术教学的正确方法。这些原因导致了目前美术教学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培养出很多好的美术人才。
1.4忽视自身的教学情况,盲目招生:首先,在目前看来,很多的高校都比较重视美术教育,都开设了美术专业,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些现象总体来说是好现象。但是,有些高校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学情况,在自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美术招生,使很多的目标不能达到,甚至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者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没有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其次,在高校设定的课程中,美术设定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在真正的实践中也没有完完全全的落到实处,这就导致了学生从高校的学习到的理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同实际结合起来,造成实践能力的缺乏,而后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困难。最后,一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的进行扩招,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实际,导致了许多问题。如上所述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不到真正专业的美术知识等。
1.5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条件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而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因为美术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贵族教育,所以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才能实现教学,但是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本来高校的办学经费就是有限的,所以美术教育能够获得的经费投入自然会不足。并且目前我国正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它的不断推进,既促进了美术教育的繁荣,也使得美术专业面临更加繁重的教学任务,然而不能科学全面认识美术教育的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入仍不在少数,这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如此使得教学中的一些必要教学设备无法得到满足,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1.6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未能达到规范化水平:一些高校还没能科学合理的设置美术教学的课程,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两方面往往与现实有着严重的脱节,实际的可行性较差。这是因为当前很多高校只把美术专业的绘画技法当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忽视了对其他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是严重的重“技”轻“道”的表现。这明显阻碍了美术教育的综合发展。同时一些学生还没对美术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仅把美术教学当作是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对一些美术公共课没有什么兴趣,更甚者有抵触的反应,这就造成了高校美术教育与学生之间缺少联系,无法顺利开展。
1.7美术教育评价指标不健全对于部分高校来说,目前其美术教育还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不利于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限制了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导致目前高校的美术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很多课程的开设偏离了美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教学评价的具体环节,部分学校还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在技能考核上则存在很多的主观性,这很容易陷入人才培养的误区。
2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突破措施方法
2.1高校美术教育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改革开放成果越来越多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着越来越高要求的人才培养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了,社会已经明确提出了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美术必须认清这一形势,重新找准自己在当前社会中的定位,进一步调整并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努力建立一个以培养美术专业能力为基础,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不断增强高校输出合格甚至是优秀美术人才的能力,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得高校美术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完成有效衔接。这将帮助高校尽快解决当前就业难的现状和问题,使得具有综合性能力的复合人才走向社会。
2.2建设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高校美术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美术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高,针对此问题,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构建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水平。这不仅仅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且要求他们有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要会教育懂得教育。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样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学生的美术专业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是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男女比例协调、综合素质高的团队,并且要求他们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有着高的科研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点,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文化。这样的师资,才能称得上高质量的师资,是当前美术教育所需要的师资。
2.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出不同的人才: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对人才进行重新的定位,设计出不同的培养目标。万圣先师孔子曾说过要因材施教。在当前,美术教育不应该墨守成规。在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美术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潮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传统的美术教育形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了,或者说是,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美术的潮流发展了。因此,美术教育必须改革,重新定位。首先,我们要明确美术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明确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美术人才,这样找准美术教育的位置,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既有专业的美术技能,又有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培养出的学生能被社会吸收,这样才能帮助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如果一个事物要长久的发展,那么一定少不了创新,美术也同样如此。高校美术教育必须结合现实开拓创新,但我们要清楚的明白,创新是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创新的思维模式,这对创新者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创新是有多种方面的,比如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身的观点,展开想象;在空间上进行创新或者构图上进行创新等。高校教师应该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点拨把控,防止学生出现问题,以此来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2.4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理论要联系实际:我们都清楚的明白美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学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指定相关的教学计划,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浅到深的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规划,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其次,高校不像小学、中学那样,一切以老师为主体,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同时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基本计划和基本任务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推进高校美术的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
2.5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仍然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往往对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高校尽快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提高主动独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尽早树立起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努力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这是因为美术本身就是多种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把自己武装成为具有多元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2.6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外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同时,高校之间还应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之间的有效合力,从而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协作力。当然,在课外活动中,高校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地域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他们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实践考察活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专业课中融入地域文化精神,合理建设民间美术专业,从而使得高校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获得新生的力量。
3结语
高校美术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必须积极制定有效可行的策略来突破当前存在于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些发展瓶颈,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美术思维得到拓宽,美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艺术情操得到很好的陶冶,从而推动美术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在综合性大学中美术教育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得美术专业的特色得到充分体现,并明确目标为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对学生采取分类指导的指导方法,对美术教育管理模式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美术人才。总之,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发展瓶颈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好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之下,学生才可能主动的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参与学习、学会学习,才能真正的提高美术水平,把自己打造成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齐高的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人才。高校所需要做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陶冶出学生的高的艺术水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不断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周玉菊 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彦婷.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艺术教育.2016(02)
[2]陈淼.高校美术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6(02)
[3]肖微闻,万志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5(12)
[4]李尚可.高校美术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5(10)
[5]冯丽丽.关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 现状 冲击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更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主要出现在高考、中考的一般文化科目中,这种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会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但在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艺术类教育中,似乎少见。
时下,随着扩招以及经济发展下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部分学校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美术考生成为当下高考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应试美术教育至此应运而生,并在美术考前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美术专业高考人数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考卷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和“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场景似乎总能让招生院校深感欣喜。在高考大军的不断冲刺下,虽近几年学龄青年总人数有下滑之势,高考大军在数量上已不及往年,但美术类考生却没有减少。从最初一个省就那么几千人报考美术到今天的几万、十数万之众,应该说挑选到的考生质量不会太差。然而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学生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合理的升学诉求我们当能理解,画室投机的市场运作机制能在多年的美术高考博弈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我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质量下滑却成了美术专业招生单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大学课程的一再调整,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大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应试美术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调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发展型
这种院校一般开设美术系科较早,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在同类专业中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及地位,在招生及学生培养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轻易立于不败之地。这类院校一般招生人数不多,受扩招的影响也往往较小。对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高考应试题目难度较大,简单的应试教育培训办法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因为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师生比在一定程度上受扩招影响不大。这类院校的授课类型一般有两种:一为画室制。画室导师制对于落实教师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群体性及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入校之初就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大学4年甚至研究生阶段都能朝着目标不断发展。二为两段式教学模式。这类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中国传统书画专业等几个少数专业大一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外,其余专业全部送由基础部统一管理教学,一年、一年半或者两年不等。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再由其原来所在的学院、工作室“领回”,继续该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较之以前的学生进校就分专业不同,现在各大学、美术学院都加大了对基础部的投入,80%的美术院系都设立了基础部。很多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投入到基础教学的一线,力求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修为,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夯实,以便于后一阶段划分具体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操作应用型
随着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和操作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地位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越发显现。所以,培养美术专业学子的设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院校一般为一些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它们受传统学院派美术教育影响较小,可以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创建其新的教学模式及价值体系,扩招和新的应试机制给这些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早已走出了传统简单的制图模式,部分重点院校其专业性相比专业院校也毫不逊色,而工科院校在美术社会功能中实际应用的优势却是传统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这类院校往往借助学校在工科上的优势,结合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以及素描色彩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欣赏、鉴赏以及电脑、机械制图甚至物理、数学等课程的辅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艺术认知水平,将教学与社会应用实际相结合,力求在应用技能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美术教育社会化、功能化,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能动性调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内涵发展型
业界当下对美术专业的基本功有一种新的看法。所谓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二是造型能力;三是创造力。这种新的看法恰好给一些美术专业新招生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这类院校的美术专业起步稍晚于传统美术院校,虽然在操作应用上缺乏理工科院校的有利条件,但具备其他学校不具备的人文社会环境。可以利用文科院校在社会科学上的优点,充分发掘美术学科的发展潜能。其教学计划不会对学生有明显的专业划分,没有国画、油画、版画之说,轻技能而重理论修养,尽最大可能地在满足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修养。走出了技术至上的误区,脱离了传统美术教育,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努力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这类院校认为,当下的美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好的教育趋势,即重视教育、轻视育人;重技术传授,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重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培养。所以,这些院校力求能开拓出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模式,以适应美术发展新的需要。开设课程一般分为:美术教育课程、教育哲学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美术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美学理论、前沿知识课程等。这种教育模式和操作应用性有很大区别,更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及专业理论修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近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理念及当下艺术思潮予以重点把握。在具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分析中,怎么画、绘画媒材的选择上已不再重要,而是将关注的焦点落实到画什么,和探求画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
四、投机取巧型
美术考生的庞大数量,使一些院校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如某大学的独立二级学院,在生源好的前几年,美术专业一年招生人数就达1000人之多。而在最近生源因受艺术专业就业率以及生源人数减少等影响,招生人数急剧下滑。这种完全为经济效益而招生的行为,不但成为教育弊病发展的温床,也成了我们今天看待艺考冷热程度的晴雨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单独设立美术专业的实力,却因为特定的环境成为受益者,在不具备培养人才条件的情况下,唯有实行新的变革以适应社会、考生及家长的求学期盼,引进一些看似时髦、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树立起自认为新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披上“85思潮”“新生代”的外衣,克隆着一个又一个美术“神话”。笔者认为,无论课程怎么调整,只要是利于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一些创新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反映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能动或被动作用,也为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然而,在所谓新的、世界的、前卫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这类院校在学生进校后,往往不按常规教育行事,其借鉴的是所谓的西方美术教育内容,认为基本功完全不重要――这是专业院校做的事,他们要做的是与国际接轨,而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的“救世主”。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变”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应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开设课程类别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且诞生众多的新名词,什么笔墨实验、综合媒介……不断变化的新颖名目成为其教学大纲最大的噱头,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学生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这花样百出的新名称搞得迷失自我,成为这些“新模式”的失败试验品。当然,这类院校在美术不断发展中也必将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其消极影响却不是短期能消解掉的。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期盼其改革的呼声,单招、特招等招生形式也在不断地改良大学的招生模式,然而短时间内难有重大的改变。这种应试模式虽有弊端,却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改变了传统观念“技法至上”的大学美术授课方式,关注多元发展,很多传统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招收文化功底较好的学生,开设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等课程,不断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同时,应试教育也给学生带来了选择的机会。为了提高学校自身在学生应试时的竞争力,艺术院校也纷纷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中国美术学院的多媒体艺术、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等等,这些尝试促进了美术教育的积极发展。
当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一种,我们不能不觉得遗憾。究其根源,与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等多方升学压力所带来的投机型升学观有关,但各高校在生源争夺中的不作为,招生试题及录取形式的简单,不能说不是一种原因,如以前很多专业性院校考试的分科考试科目设计、创作等逐渐淡出艺考考场,试题的出题面显得过于狭窄。而一些院校为了其经济收益,将院校考察选录人才这一重大责任变成了迎合市场规则的又一圈钱游戏,也是应试教育形成的另一原因。当然,美术专业学生的增加,冷就业热报考的现象相对其他专业更为持久,对于美术学科的继续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发展中的躁动总比停滞中的平衡好。笔者相信,高等美术教育在面临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时,又会迎来一个发展与变革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李芬.当前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艺术探索,2009(1).
[2]王宏恩.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1).
[3]李思荟,马凯旋.试析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高教高职研究,2007(11上旬刊).
[4]黄宗贤.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现状透视[J].艺苑(美术版),1998(1).
一、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之本,构建特色人文教育环境
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存在的关注和国家的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在我们的时代里,精神命运必然决定着教育的内涵。”[2]因此,传统文化精髓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之本。以广府文化为核心的岭南文化具有浓郁的南国特色,其中“工艺美术不只是一种美术活动,而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3]
广州民间工艺和绘画以及广州特有的建筑艺术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都享有盛名。同样,外来艺术在广东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得到世人的首肯。立于这样丰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上,在探索特色化办学时,我院把挖掘、研究岭南传统民间工艺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的领导下,我们组建了广州市岭南艺术重点研究基地,下设岭南美术研究所、岭南工艺美术研究所、廖冰兄漫画研究所、岭南音乐研究所、岭南戏曲研究所、岭南舞蹈研究所、岭南艺术名人名家研究所等。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省市级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项目,发表了《20世纪岭南水彩画》、《岭南画派高剑父》等多部学术专著和数十篇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吸收和运用岭南造型元素,完成多项设计项目,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参与了广州市政改造等设计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通过这些学术研究,我们打造了学术团队,也构建了教学平台,不断把相关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美术、设计类的课程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加大岭南文化和广东民间艺术的学习内容,先后开设了《岭南建筑史》、《岭南造型艺术语言》、《岭南民间工艺美术欣赏》、《广绣艺术与欣赏》、《端砚艺术与欣赏》等选修课,在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与创作,以及各种参赛中导入岭南艺术符号运用,让学生们学习、理解、亲近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加强地域艺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熏陶,不仅帮助学生们找到专业学习的“基座”,使他们不致迷失在时尚文化的浮华中,还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乐观人格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以地方特色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形成我校独特的学科教学特色。
二、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之优势,打造素质教育新模式
传统观念认为,置于综合大学中的艺术教育存在诸多劣势,例如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往往要求各个专业的学时比例保持一致,而无法顾及美术与设计专业有着技能要求较高、师资和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课时减少,专业能力不足。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任何矛盾都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以避短扬长的思路,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之优势,构建多学科渗透交叉培养美术设计人才模式。首先,我们采用了精选必修课、加大选修课、提高实践课比例、组建各种校内外实践基地、延伸课堂教学等措施,通过院内跨专业选修,院际间合作参赛等手段提高实际教学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整体素质,我院学生与新闻学院、土木学院、建筑学院、机械学院、人文学院、旅游学院等学生多次同台竞技,互相学习,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融合。
我们还搭建了多个跨学科教育平台,其中广州大学美术专业和音乐专业合作成为教育部“艺术主辅修”人才培养的示范和试点单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好评;美术教育专业提供的有关课程在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上占有不可缺少的席位。通识艺术教育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艺术教育,我校自2000年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在学校通识教学中,我院多门课程受到全校学生的喜爱。我们开设了美术鉴赏、岭南民间美术、中国画、书法、陶艺、雕塑、影视艺术、时装欣赏、动漫欣赏等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拥有美术鉴赏、世界经典电影导读、中国园林艺术等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精品通识课程。不仅为学校素质教育作出了贡献,也提高了教师队伍在专业之上的人文素养,又进一步推进了专业教学。在与其他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科交流中,我们也注意吸收他者之长。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我国文科类实验室建设起步晚、基础差,为此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之初就注意学习校内理科实验室建设经验,从硬件和内涵方面展开扎实的工作,一举成为省级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编写了国内美术与设计教育首套系列化实验教材,标志着美术实验教学由依靠感性经验向理性规范转变,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多层次、多元化培养满足地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美术设计人才
多年来根据珠三角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广东省建立文化大省的迫切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与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我院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专业培训为补充的三层次培养人才体系。贯彻“以用为本”的理念,将这三个层次培养目标分别定位为实践性美术设计人才、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美术设计人才和实用性美术设计人才。
1.在本科教育中重视“以学生为本”,推行“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三?三”制教育模式
“三?三”制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的“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学习当中实行大平台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跨专业自选学习三个阶段;“三条发展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本专业、跨专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实施个性化的课程计划。即除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核心模块之外,再设立个性化课程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完善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重构具有一定特色、特长方向的课程。为此,在本科生培养阶段还设立了创新学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学分,是为学生在学术论文、艺术竞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和文艺创作等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设立的一种特别学分。它区别于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内(课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以技能训练、科学研究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融合,多个环节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2.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重视对学员创造力的培养,创建“H”型培养体系
“H”型培养体系是指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研究生培养体系齐头并举,并在严格考核和审查的基础上,允许学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转型,使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相互融通、相辅相成。利用全国艺术硕士(MFA)改革试点单位的条件优势及诸多的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文化机构、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社会上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与本学科教师联合的教学团队,使学生能跳出学校单一课程学习所形成的禁锢,结合社会的需求,综合性地思考艺术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空间。
3.专业培训注重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专业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 财富观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保证大学生能否顺利成才的现实和客观需要。
1、加强大学生财富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财富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加剧、社会转型影响深化、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走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突出表现在社会诚信、道德、责任、质量、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的财富观失衡,在如何对待财富、获得财富上出现偏差。面对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缺乏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都未成型,因此,最容易受到社会外部环境影响和带动,他们能否分辨并遵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对待财富,已成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幸福观、就业观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加以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财富观。
2、目前关于大学生财富观问题研究的现状
从中国知网和相关网站搜索的情况来看,目前关于财富观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我国传统财富观的研究。主要有杨玉凤的《先秦儒家的伦理财富观及其近代变迁》(2005)、刘灵群的廖联思的《论孔子的财富观》(2007)、苏泉仁的《晏子和管子在财富观上的悖论》(2007)、雷碧乐的《先秦儒家伦理性财富观的人文主义启示》(2009)等,这些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中国传统财富观的借鉴,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2、对当代财富观的研究。主要有张鸿的《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观》(2006)、侯本勇的《社会主义财富观》(2008)、马拥军的《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财富观》(2009)、莫凡的《论我国利益格局的重构――以财富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2010)、余源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2011)等,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社会出现的财富观失衡现象,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当代社会财富观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2.3、对青少年健康财富观培养问题研究。主要有赵骏的《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2003)、赵有权的《高中政治课中的财富观教育》(2006)、杨铭铭的《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2007)、峰、黄燕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财富观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出路》(2012)等。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于青少年受社会影响,在对待财富问题上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建议。
2.4、对大学生财富观教育的相关内容研究。邢建辉、袁贵礼的《中国大学生现实化的财富观》(2003)、赵骏的《试论我国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培育》(2005)、陈汉来的《论大学生财富观的教育》(2006)、侯明志、赵骏的《培育当代大学生健康财富观的原则和途径》(2006)、任雪梅的《大学生财富观问题研究》(2009)、龚昕的《论和谐社会视阙下当代大学生财富观的构建》(2010)、白云莉的《90后大学生财富观》(2010)、徐蕾的《当代大学生财富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2011)。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受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影响而出现一些财富观扭曲的现象,从而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提出的建议。
3、关于大学生财富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从目前期刊网以及有关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财富观研究的成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3.1、大学生财富观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更多的是关于从社会整体宏观角度出发去分析财富观存在问题,并提出财富观构建的建议和对策,这类研究成果占了现有关于财富观研究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关于青少年学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少之甚少。其中从期刊网检索到的关于青少年财富观研究的文章仅有4篇,而关于大学生财富观的仅有8篇。如此至少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财富观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2、现有的大学生财富观研究成果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财富观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现在大学生由“80后”为主转为“90后”为主,可以说“90后”的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生构成的主群体,这意味着现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间基本上都在2008年以后,现有的8篇成果中4篇是2006年以前研究分析的,对于“90”后的大学生各方面情况的针对性相距甚远。另一方面是2009年以来的4篇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内容来看,理论分析所占内容过多,提出的对策建议过于笼统,并没有真正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去具体分析。因此,相对于思想活跃,追求时尚,自主性强,比较注重现实利益的“90后”大学生来说起不到应有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实用上来讲,在高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过程中,研究大学生财富观问题不仅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挖掘,而且在实用性、指导性等方面也更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刘诗白.现代财富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22
[2]王杰.论科学财富观[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赵骏.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财富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4]陈汉来.论大学生财富观的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