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音乐教学分析

音乐教学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教学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音乐教学分析

篇(1)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幼儿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本文作者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如何运用音乐活动来进行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越来越为幼教工作者所关注。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更是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活动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快乐的发展。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依据《纲要》精神,以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诸多幼儿教育实例证明。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应关注幼儿真正关心的热点,判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呵护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得到满足,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并通过自主的活动获得全面发展。

一、使幼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音乐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制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了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如何让孩子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在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领会《纲要》精神并进行不断的摸索,在实际教学中,我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提高,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

例如在小班幼儿学习歌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活动前,在活动区里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蛋壳玩具,还在蛋壳上画上眼睛、嘴巴等活泼可爱的蛋宝宝形象,孩子们马上就对蛋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表演活动开始部分,我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展现出了小小蛋儿破壳而出的动态画面,并配上了动听的歌曲,使孩子能很快地融入氛围之中,有利于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感知,讨论蛋儿打开门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浓烈且生动,孩子们很快学会了歌曲,创编动作时,我没有刻意地去教授动作,只是适当点拨和提示,音乐响起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地舞蹈起来,一群可爱的小鸡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他们的动作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却可爱,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在中班音乐活动“狼和兔子”中,鼓励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角色,为了让幼儿感知音乐旋律的变化,我找来节奏缓慢、低沉的适合“老狼”的音乐,“小兔子们”一听到这样的旋律,马上做出害怕的表情,蹲下身来,把头藏起来。而欢快的音乐传来时,“小兔子们”马上高兴地蹦跳起来、边唱边模仿小兔子的动作,随着音乐唱起:“小小兔子跳呀跳呀来到树林里,竖起耳朵仔细听……”孩子们的表演达到了,就连平时不爱活动的孩子也争着要演大灰狼,而且表演得非常形象。这次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了充足的快乐体验,我也被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所感染。这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既满足了孩子们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和谐发展。

二、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地创设了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欲望。

在唱歌教学中,我发现当部分孩子在掌握歌曲节奏方面感到困难时,干脆就不张嘴了,这对孩子的兴趣养成造成了影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一次,在中班的语言节奏学习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语言的节奏掌握较快,配合起来很默契,兴趣较高。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套掌握新的节奏的学习方法,即先语言节奏练习法,就是说,在学歌曲前先进行语言节奏的练习,找出歌曲中节奏的难点,如:遇到切分节奏(|×××|×××|)时,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寻找(|×××||××|)的感觉,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比赛时喊|加油呀|、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等,在逐渐感知切分节奏的基础上。练习把歌词按节奏说唱出来,最后学习歌曲。另外,还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切分节奏表现出来。为了强化幼儿对节奏感的掌握,我鼓励幼儿从生活中找节奏,观察三种人:爷爷、爸爸和自己走路的速度、姿态;从自然音响中去发现节奏,如雷声、风声、下大雨、小雨的声音等;从日常语言中找出节奏。在教学时,我让幼儿自由发言,幼儿举出了许多例子,列出了许多不同的节奏型,如老爷爷慢吞吞地走:|×-|×-|,爸爸稳健的走:|××|××|,自己一蹦一跳,快快乐乐地走:|××××|××××|,闹钟声滴嗒、滴嗒等。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孩子们的节奏感加强了,歌曲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的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结合柯达伊教育理论,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小雪花》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教授的。我试探性地征求孩子们的意见,问他们想不想去院子里看雪花,他们高兴极了,当看到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进雪的世界,伸出小手去接小雪花,数小雪花有几瓣。我引导幼儿观察雪花从空中轻轻飘落下来的情景,将这美丽的景色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很快学会了歌曲,而且还学小雪花的样子张开手臂轻轻舞动,可爱极了。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或是音乐游戏。在中班仿编歌曲《老母鸡》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验到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老母鸡》是一首很简单的一句话歌曲,简单得连小班孩子都会觉得乏味。怎样把乏味变成趣味呢?在组织活动中,我没有单独地去教授歌曲而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仿编上,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过多的辅助教具,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动物与蛋展开探究,母鸡会唱歌、生蛋,那什么动物还会唱歌生蛋呢?这也正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每一个孩子的结论都可能是极好的创作素材。我利用角色不断变化的游戏,给幼儿想象的空间,这边一个小朋友刚说出一个会生蛋的动物,其他幼儿就抢着唱了出来,孩子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句话歌曲通过孩子的不断演绎,衍生出了内容丰富的趣味歌曲。并且百唱不厌。

篇(2)

舞蹈课是本专业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遵循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质,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精选教学内容,重视艺术实践,体现舞蹈课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关系,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艺术人才。现今社会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为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基础差起点低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能力,保证舞蹈目的和任务的完成。现今在各院校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专业课之一。按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舞蹈课进行安排。如:运动会上的舞蹈表演、校组织的文艺晚会以及技能比赛等,从而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还加强学生的授课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舞蹈课的意义

1、改善身体结构、塑造良好的形体

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个人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及审美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使各器官、系统良好的生理机能状态,还包括健美的体形和身体姿态。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爱美天性从自然状态向自觉状态提升,使之能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形体与舞蹈教学中的姿态、礼仪、柔韧、形体操、矫正操等都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而发展,培养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型、良好的姿态、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使她们动作优美、体态矫健,使畸形不良和不正确姿态得以矫正,塑造自己理性的健美形体。

2、对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活动是促进学生各种审美要素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对于个体审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提升。要使学生吸引审美文化的营养,从而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人格素质,必须通过他们身心投入其中的审美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情感表现成为可能,而且使她们在具体的审美感受中,接受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成果。在舞蹈课中,会学习简单的各民族民间舞。学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来认各民族的风格特点以及任务特征。也有根据主题内容,通过认识、理解选择适应时代的特征,进行自己组织编排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他们智慧、情感和才能,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兴趣和热情。舞蹈课中可以欣赏各个作品。在欣赏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组织用中外著名的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知识进行赏析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内涵,满足学生渴望追求美的欲望,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文化。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进行墨中活动的推动力。舞蹈课中会学习集体舞蹈及创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自拍一些舞蹈。可以在自习时间、午休时间和课余时间,根据校园主题节目等进行开展。便于学生工作以后可以适应工作需求,例如:运动会、联欢会、儿童节等,给学校增添文化气息,学习了舞蹈可以使学生在编舞的过程中有“新理念”“新思路”。学生编出了舞蹈,在编排过程中找到窍门,找到乐趣,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的方法,慢慢会对舞蹈及创编有学习兴趣,也可以增加自信心,有了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窍门,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找到一些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有舞蹈创

编的能力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初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只要将舞蹈表现出来,还要具有舞蹈创编和教授舞蹈的能力。小学的音乐课中,多数以学习儿童歌曲为主,所以儿童舞蹈创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童舞蹈创编就是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造出适合少儿的舞蹈。小学音乐没有专门的舞蹈教材,舞蹈内容要靠教师自己去挖掘,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舞蹈因素,经常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入舞蹈。比如说你学习歌曲《老动作光荣》,是妙穴学生大扫除的情景,在动作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把学生在大扫除中扫地,擦窗户,拖地的动作,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项。作为初教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以后,有责任充分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在自己的教育领地内,努力的培养和发展好学生的艺术潜能。

篇(3)

关键词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17-02

1 引言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行业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音乐舞蹈教学在我国艺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φ个教育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下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2 音乐舞蹈即兴内涵

音乐舞蹈即兴不只是音乐和即兴相结合的舞蹈即兴,而是在音乐和声、节奏和旋律等感知、启发刺激下而引起的舞蹈即兴,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用身体的动作对音乐进行感受和体验,重视从内心深处出发,使用各种肢体语言对音乐进行感受和体验。即兴舞蹈指舞蹈者在完整乐曲内表现出真实感情与才华,但是舞蹈者之前并没有听过这段乐曲,是由乐曲和弦的效果、节奏与旋律等刺激而引起的舞蹈表演。即兴主要指对眼前情景和事物有一些感触而进行创作,是在不知道计划的前提下,对面前情景内的一些刺激进行直接使用,并突然受到激发的创作行为。

舞蹈即兴在欧美属于即兴练习,是限定性即兴的训练,也就是舞蹈者按照某一音乐或要素限定,在没有经过构思的前提下,即时用舞蹈的动作进行反映。总之,音乐舞蹈即兴就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舞蹈即兴,伴随独创和发明,具有更加灵活、充满想象、更加流畅的特点。

3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需要遵守的原则

创新原则 关注教学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与精神进行培养,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重点。音乐舞蹈即兴教学的方式就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良好环境,使身体随心而舞,自己创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遵守创新原则,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与原则 音乐舞蹈即兴和音乐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亲身参与即兴之中,大家并不是单纯的听众,也是演奏人员参与舞蹈。这里的参与是要利用自身的心灵去感悟、发现和体会。学习艺术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内心的感受,一种审美的愉悦感,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舞蹈即兴之中,很难得到这种感受。而且参与时需要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包括言语、直觉和视觉等的全面参与。

真善美的原则 需要追求真实自然的情感体验,随心而舞就是顺应情感的真实与自然,这也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品质。借助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可以对学生展示自己真实的情感进行培养,建立起真诚和关怀的联系,注重感情的投入,用舞蹈和音乐去感动他人。还要追求外在和内在美之间的统一,坚持本心,坚持对艺术的追求。

4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的实践

音乐节奏舞蹈即兴教学的实践 节奏在音乐中是最先出现的要素,也是最有活力的要素。对节奏的认识有几种不同的看法,狭义地说,节奏就是音长,一般来说节奏就是音长加上节拍和速度;广义地说,节奏就是音长加上节拍和速度以及结构。下面介绍节奏运动练习的项目和实践。

1)肌肉放松与呼吸的练习。根据学生出现肌肉紧张的状况,实践过程中可以使用联想方法和听音乐的方式,解决学生肌肉紧张和舞蹈呼吸问题。

2)肢体语言和拍律相配合的练习。练习节拍主要是解决学生节拍的节奏感和基本动作的协调问题,拍律主要在节拍内体现,不同节拍的拍律也会不同。练习的方法是:首先用口念出节拍强弱的规律,然后口念和肢体的动作或者步法相配合,使之一致协调。比如在稳定拍子内行走,踏上每个小节的第一拍重音练习,对强弱拍敏感度进行训练。

3)肢体的语言和重音相配合。重音主要有三种形式:节奏的重音,主要是弱拍进行准备,然后强拍对能量进行释放;切分重音,主要是切分音与各种有切分效果的长音

值;装饰重音,主要是颤音、波音、倚音和其他的装饰音。练习的方法:首先需要读出重音节奏,然后借助肢体和口一致协调进行完成,接着要不断对口念的节奏形式进行淡化,重点从肢体的语言出发对切分节奏练习进行内化。

4)力度、速度相配合的肢体语言练习,力度主要是肌肉的能量与肢体的重量相结合,速度与力度和人情绪的变化联系紧密。尤其是运动中,不同力度和速度引起情绪的反应也会不同。要与音乐相结合,借助不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运动时做出不同的反应。比如双替踏地,代表火车进出站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引动。

音乐旋律舞蹈即兴教学的实践 舞蹈动作一般和音乐旋律和谐统一,舞蹈个性与内涵一般也是通过音乐的旋律来表现。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对学生舞蹈的动作进行训练。

1)可以使用曲调弦法与呈现的情绪和韵味相连接,对学生的动作风格与情感表现进行启发。比如在对蒙古舞蹈肩与臂动作进行练习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旋律大多是抛物线形式的特点,借此表现出蒙古人豪迈和爽朗的性格特点。

2)要注意不同音乐内不同乐器演奏时不同音色的处理与对句演奏,比如东北唢呐和秧歌中的对句,板胡和唢呐所展示的热情、高亢、有力的特点等。

3)按照节奏开展自编旋律实践,由于旋律内含有和节奏对应的音高和音长,可以按照固定节奏型开展自编旋律。

音乐主题舞蹈即兴教学实践

1)从节奏即兴内对动作的主题进行提炼,可以在表达音乐节奏形式后,从这些不同的动作内凝练、概括主题的动作,然后从节奏内提炼出主题。

2)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对这些音乐的主题发展进行感知,还可以从中外音乐作品内得到启发。

舞蹈风格音乐即兴教学的实践 对舞蹈的风格进行掌握十分重要,不同国家和民族舞蹈的风格都会有很大不同,音乐中,西方更加关注和声走向,我国则更加关注旋律发展。以傣族的舞蹈为例,其舞蹈比较平稳,跳跃的动作比较少;其音乐大多含蓄、柔美,节奏大部分是2/4拍,连续不断,还有一些葫芦丝和脚鼓等特有乐器。练习时,首先要借助音乐的节奏和主题以及旋律等进行发展、变化和运用肢体,还可以将基本踢步开展前后左右空间探索和变化练习。

5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发挥出其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还可以加强和国际的交流与沟通,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而为我国艺术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倩.即兴表演练习对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0(9X):157.

[2]任艳花.即兴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的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5,36(11):153-155.

篇(4)

(一)音乐审美的思想主张分析

审美的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的教学理念,审美教育是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的基本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美,这种美包含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以及奋斗的美好等等,把审美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了审美教育的终身特性。审美情感不仅能丰富学生们的内心情感还能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们的品德与品质。

(二)音乐审美的基本认识

我国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前进,所涉及的教学领域也不断的加深,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有了新的教学认识。将音乐提升到了美育的教育中来,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音乐是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理念,通过对学生美的培养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未来世界的美好。音乐教育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切身的体验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一种美的享受,每一个学生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能够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训练比较重视,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培养。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本身节奏感不强就会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基本节奏的展示过程中只是使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做好示范,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被动

在音乐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对音乐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学习比较被动。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失去,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意义可言,所以对于音乐审美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体验和感受。只是被动的为了取得成绩而学习音乐。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知识和方法的教学

(一)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和唤起共鸣的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这样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比较中体验出不同,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感情和生活之美。音乐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一种审美的形式。在我们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授中,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引起自己内心对祖国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对一些歌曲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然后让学生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种美的存在。

(二)激发兴趣,产生审美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进行歌咏比赛、分小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自编创作等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此进行审美感受的提升。审美联想是指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出来的美丽画面展开想象,并将这幅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案例分析

很多老师疑问怎样在音乐作品中进行审美感觉的设计,而在进行湖南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出合适的课程,例如对音乐课本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音乐曲目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等内容,随后我们让学生共同聆听这首歌,感受祖国山河以及祖国处于水深火热时祖国人民的反映,听过以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歌对自己的启发,还有这首歌的演奏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继续演唱的方法反复的体会这首歌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引导地位,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出教师问题的答案,从而才会真正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四)音乐审美的评价方式

篇(5)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学分析;西方音乐史;音乐鉴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课程开设的目标与意义

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学科下面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本身就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音乐理论课。内容涉及西方音乐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的音乐流派、音乐思想、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等。“音乐欣赏”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音乐理论课,内容主要是欣赏、分析中外音乐经典作品,重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欣赏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与技术,借用现代教学设备,给予学生多种审美感官的刺激,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以前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着重于讲授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风格演变规律,从纵、横两方面对西方音乐发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来认知、探索音乐历史发展规律,并逐步认清音乐的概貌和艺术本质。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中,达到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目的,引领学生从具体作品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文本去熟悉西方音乐的发展规律与风格特征。而在“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中,教师更是强调了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每一个音乐作品中掌握欣赏的方法、作品的形态特征及相关的艺术文化知识。并通过对作品生动而深入的鉴赏,使学生从音乐审美的维度进入到西方音乐历史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二、“音乐学分析”在教学中的定位和分析对象

“音乐学分析”是这个概念最先由音乐美学家、音乐史学家于润洋先生提出。他认为音乐学分析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做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二者融会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高层次的认识。[1]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分析法将音乐本身与音乐之外的人文文化合理的、科学的结合,在对音乐本体做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作品蕴含的广博深远的人文阐释。从而体现了“音乐学分析”是跨学科的,是音乐与其它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更关注音乐的外延事物,包括美学探究、创作背景、文化内涵、政治内容等等。

我们知道,当今的社会的发展要求高师教育重全面、厚基础,重素质、厚创新。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更是要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音乐教育者必须紧随教育新方向对自身的教学领域有新的展望,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将“音乐学分析”作为一门专业理论引入课程改革,并将它渗透到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的教学中,应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和突破。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师不仅在教学中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的思维拓宽自身的知识建构,达到对西方音乐史学习研究中进行有效的思维探索。在这个目标下,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实践中,应结合高师教育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的课程教学既做到了与时俱进,又对课程建设做了进一步的专业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做到“师范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与和谐。

三、高师“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体系优化

(一)教师素质的优化

教师要将“音乐学分析”融会贯通到“西方音乐史与鉴赏”的教学中,就必须在知识的积累上努力朝着综合型方向去建构。这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精通本学科,还需在专业上提高自身的音乐技术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在人文素养上不断积累政治、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美学等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高度发挥西方音乐史专业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程是一门史论性的课程,但同时具有综合性。以往的西方音乐史教学,教师主要是以讲授为主。在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具体的音乐作品,将讲授、欣赏、分析三者结合,真正做到史论与作品的互为印证。特别是“分析”这一环节将会促使教师在讲授基础上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讨论式、练习法、互动法。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研究,并将这些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运用到以后的实践中。

(三)学习能力的优化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两个方面知识的培养,一是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所要运用的音乐理论专业知识;二是对音乐内涵的综合分析所要运用其它相关的“多重文化”知识。这种扩展的学习过程会不断拓展学生自我的知识空间。反过来,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自我提升。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得到了优化。这种学习能力包括了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

在当代教育发展中,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在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将会是灵活的。“音乐学分析”这种突出专业性、研究性、综合性的理论将给高师音乐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在融入“音乐学分析”的“西方音乐史与鉴赏”课堂上,既要重视教师如何去教,又要重视学生如何去学;既要重视引导,又要重视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上,师生构建了一种和谐平等、合作互进的关系。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生力军。音乐教育要以音乐专业培养为纽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每一位音乐教师都从教材着手来开展音乐教学,切实贯彻音乐教育的目标。美国的J墨塞尔博士说过:“喜欢音乐是进行音乐鉴赏的动机,通过聆听、演奏和创作等活动,进一步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他还说:“音乐鉴赏不仅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领域,而且还要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当中去”。可以说教材中的“欣赏”教学是也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欣赏作品比歌曲教唱的作品要“大”而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前需对作品有一个“深度认知”,才能准确的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展开生动地教学。教师的这种深度认知的建构,我认为应是在他(她)从事音乐教学前的专业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这种音乐专业学习的建构与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分不开的。“西方音乐史及鉴赏”是“音樂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是学生遨游音乐海洋的风帆,也是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阶梯,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而言之,我认为“音乐学分析”的理论可促进高师的“西方音乐史与鉴赏”教学;能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从而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音乐鉴赏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

1音乐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功能弱化了。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能教育。其实只能机械地演奏乐器而无法把乐谱化为优美的音乐语言去感染听众,没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艺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应试教育。音乐考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有意无意的把应试考试看成了教育的目的。这种重提高,轻普及,重比赛,轻教学的现象使音乐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三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只重视少数“极具音乐天斌”的尖子学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

2音响感知能力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实际上是指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音乐中的基本情绪的相似体验。因为音乐的基本情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具有某种约定俗。其实每个人都具备音乐潜能,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全员性”和“普及性”。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应是培养人”。

3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的语言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人们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非具象性得以具象的实现。但是联想和想象不是任由听众凭空想象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听着者更多参与的是想象和联想,这也是聆听者感悟领会音乐实质内容的方式之一。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在鉴赏过程中就有很大差异。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欣赏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空山鸟语》,教师为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个人对这部二胡作品的理解。然而得到的是很多学生认为是小鸡在争食,赛跑一类的想象。诚然,课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但是这种对音乐作品的意图盲目的揣测,无疑是背离作者赋予作品的原本意图。把音乐审美鉴赏看成是与生具有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对鉴赏能力培养提高的否定。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这段文字可见,对于任何作品的想象和联想必须以作曲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这些非音乐因素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对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所帮助的。

4音乐艺术实践

我们在鉴赏音乐时,经常把与音乐作品或作曲者产生的共同情感体验称之为“共鸣”。音乐艺术实践,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喜爱。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各地要加强学生所学乐器或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的结合。比如学习音乐节奏时,要加强对民乐的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学生进行跨系、跨学科的选修。并提高选修课程的考试要求、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与姊妹艺术的广泛联系中拓宽艺术视野,使之融会贯通,提高整体内在素质。同时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断吸收音乐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拓宽学生音乐的研究领域与发展空间,从而为一些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和从事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5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通常采用音乐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视角,紧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对作品进行社会性、历史性的探讨,突出技术性理论与相关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层次。音乐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5.1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维性。音乐学分析不仅重视技术分析,而且更关心将这种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另外,对音乐作品的多维研究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诸如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比较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等等。例如,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贝多芬周围的人群以及他们对贝多芬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贝多芬的社会行为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解释。

5.2强调从技术分析到对作品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的辨证统一过程。音乐学分析强调在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可通过技术分析微观到其“入侵”音乐主题来自一首德国民歌的骨干音框架,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它是前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历史写照,进而揭示出作品中饱含的为争取人类生存与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

5.3提倡用现代释义学中“视界融合”[3]的视角来解释音乐史。释义学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它是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探究的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我们分析作品文本应该用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新视界,进入一种新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音乐作品应不断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释义。

5.4音乐学分析要求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注重结合音乐自身的纵向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横向影响,对作品的音乐技法、风格生成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歌剧《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强调贝尔格将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古典音乐曲式结构之中的独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对它的影响,更要看到世纪末悲观主义、轮回宿命论的思想影响。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而且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汇于音乐之中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乐文化上的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郑艺、钱今帼.音乐—素质—教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继红.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篇(7)

【关键词】

综合类;高校;声乐选修课;可行性

声乐选修课作为一门技能课,它有别于艺术理论课的教学。声乐选修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分析声乐作品,了解歌剧音乐剧等多种综合舞台形式的艺术性,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

据笔者问卷调查,有78%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开设声乐选修课,以丰富自己的音乐修养。其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声乐选修课的开设是推进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始终处于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艺术教育改革缓慢、各地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首先,社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局限于德智体方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其次,艺术教育在某些地方院校的实施,往往以顺应改革口号为目的,实施应试教育,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提高全民艺术素养这一初衷。以上两点对推广实施艺术教育产生了不小的的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提出“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爱国精神。”它的颁布实施完善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十年的发展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进步,为了进一步贯彻艺术教育这一理念,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在要点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开齐开足上好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区域内艺术教育统筹力度,推进高校音乐学、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开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正是这种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加上我们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学校对它的重视,给综合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声乐选修课在综合类大学的开设,是推动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接轨的重要手段。

二、学分制的实行给声乐选修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教育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全社会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极大关注之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分制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在全国的高等院校得到普遍推广。学分制的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获得必要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条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所采用的学年制限制,是教育发展到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学分制的推行,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学术,且有助于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推行学分制也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根本上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掌握学习的自,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课程,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潜能,发展自身个性。可以说,学分制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的有力举措。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很多大学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各种艺术选修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声乐选修课的开设给爱好音乐的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机会,选修声乐课的大部分同学,要么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要么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学生能够较为简单的从声乐选修课上得到他们想要的知识。但是由于声乐选修课的开设是建立在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因此仍有一部分学生仅仅将声乐选修课作为赚取足够学分的手段,至于到底能在这门课上学到些什么,他们并不在意,这也使得声乐选修课的开设失去了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注意调整声乐选修课的内容,尽量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使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在获得实实在在的歌唱方法的同时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修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我们必须明确,进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而非赚取学分的手段,切勿使声乐选修课沦为学分制改革的牺牲品。

三、声乐选修课的开设对于综合类大学音乐活动的推广起着积极作用

目前各大综合类高校陆续开设艺术选修课,大部分以音乐欣赏课、乐理课等理论课程为主,开设声乐选修课的学校尚数少数。而随着艺术学习在各高校的兴起,各类音乐社团、各种带有专业性质的音乐团体也普及开来。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不少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一些 “校园歌手大赛” 、“卡拉OK大赛”之类的声乐比赛,大学生对声乐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歌唱已经成为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开设声乐选修课,推广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合唱团为例,大部分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合唱团,合唱团的成立大都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参与学校大型的演出活动为目的,它的设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为声乐演唱技巧的欠缺,这些团体在音乐艺术性的表现上水平有限。一个优秀的合唱团体需要每位成员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注重演唱时整体的和声效果,同时讲究团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每位成员不仅要了解各自所在声部的演唱要求,也要学会与其他声部相互融合。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养的合唱团,才能够更好的表现音乐作品,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合唱团。合唱团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繁荣校园音乐文化,体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但就目前综合类大学所设立的合唱团而言,大都专业性较低,成员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要想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合唱团,必然要对成员们进行专业性的训练,这包括声乐技巧训练、音乐基础知识训练及视唱练耳等素质训练,声乐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合唱团解决这些问题。声乐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教好专业学生的同时,提高非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学习潜能,发展自身个性。不仅对提高演唱技巧有帮助,对拓宽学习者的艺术视野,丰富音乐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声乐选修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训练的平台,它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繁荣校园音乐文化,体现学校良好的精神面貌,对高校音乐活动的推广起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设想,声乐选修课的开设会使高校各类音乐活动趋于专业化,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随着近年来音乐欣赏课、乐理课等艺术类选修课在综合类大学的普及,相信声乐选修课这一艺术课程必将受到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