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7 14:52: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

篇(1)

1加强教育,打牢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

护理人员对休养员的爱心是推行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实践中我们发现,我院护理人员中有的对部队情况了解不多,对特勤人员和老干部缺乏感情、缺乏共同语言,从而影响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此,我们组织人员下部队参观,了解飞行人员的工作、生活,请试飞大队的飞行人员作报告。同时在护理人员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为兵服务传统教育,增进了大家对部队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感情基础,培养了大家进行健康教育的服务理念,打牢了对各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思想基础。

2加强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向患者传播防病治病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拓宽知识层面,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与护理技能,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健康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良好的公关能力与交流沟通技巧。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是抓医学、护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实行分类培养、整体帮促的做法:副主任护师是护理学科带头人,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广泛涉猎护理专业前沿科学,深入研究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主管护师是护理工作和进行健康教育的骨干,对她们主要是强化护理基础理论教育,提高组织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和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能力;年轻护士工作经验少,技术水平相对低,对她们主要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的其它相关理论,我们主要是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后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班,全面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患者对进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3营造氛围,体现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在疗养院开展的健康教育内容要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使来院就诊、疗养的人员所关心的健康问题都能得到体现,这就是健康教育的多样性。同时,健康教育又要服从医疗和教育对象的需要,不能为教育而教育,更不能把健康教育强加给患者,这就是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为了使多样性和针对性有机结合,我们采用设立健康教育处方栏、黑板报、宣传橱窗、标语牌、网络电视、分发教育材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健康咨询等形式,大力营造健康教育的氛围;实行个性化护理和个性化健康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对一的个案教育方法,使他们从入院到出院全程都能接受到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信息。

4医患互动,增强健康教育的正效应

篇(2)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课改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以及精品课程不断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设置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课程效果的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点,提出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等方面并未真正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平时的实践指导环节,例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以及心理沙龙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指导的创新性。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文凭,还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一方面承担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其心理素质。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课,仅仅从理论上对学生开展心理知识传授活动。所以,并未真正发挥“双师”的实际功能,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未充分反映出如其他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操作性,从而没有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果依据专业课程状况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置,一定要凸显实践在课程安排里面的比重,这样才会真正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合。但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教学,没有或者较少有实践的机会。另外,其课程内容大部分是心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这样的理论不能和其他专业理论一样可以直接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里面,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关要求。

(三)对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研究。尽管一些教师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同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他们仅仅是对该课程的某些细小环节实施理论探讨,而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弱,未从深层次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我们首先要理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不要在现有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更有效地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素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创新。目前,我们应关注高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是不是能够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相符合,其内容是不是存在着非常强的实用性,以及是不是能够给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生存以及发展带来指导作用,即应能细致深入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阐明对学生成才成长最有帮助意义的理论。

(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师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改革,探讨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是完全胜任,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应该如何设计。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系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很少能够涉及行业心理健康范畴。从学生对行业心理健康需要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这些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各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发展问题,在对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之后,开展行业心理健康讲义的撰写,编写出与各个专业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二)将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心理结合起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如前所述,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仅是各专业学生、各行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具特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也各具特点,而且,这些心理特点和规律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各高校除了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写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力量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编写出相关教学内容。然后,把两方面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专业心理学教材,其中既有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心理健康内容,也有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心理健康的内容,等等。这样的教材,既体现了系统性,也实现了针对性,将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学校的商务文秘专业学生,他们毕业之后一般到企业以及政府单位负责文秘相关工作,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探讨企业以及政府单位文秘相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心理,以及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等内容,利用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该类行业领域工作者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其毕业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尝试将专业心理课设置成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若是编写出专业心理学,就可以尝试着把它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为公共课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包含一般常识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且还能获得专业心理学课程的相应学分。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将更能借鉴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富有灵活性,更能够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多种措施并举,努力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总体实力。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促使现有的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首先,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促使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学校要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为契机,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入相关专业师生当中去,深入该专业对应行业员工当中去,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借此把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改造”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又熟悉专业行业心理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其次,通过转岗培训或引进人才的方式,充实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把公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成专业心理学课程之后,各高校心理学教师队伍需要不同程度的扩充。要扩充队伍,一是通过动员现有在职教师转岗培训,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二是通过引进人才来充实,既可引进应届毕业大学生,也可外聘行业领域熟悉心理学的相关专家,他们专门负责给广大学生传授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他们在生产一线的亲身经验,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行业心理相关理论。最后,多措并举,提升心理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继续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师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了解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和行业员工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培等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鼓励学校心理学教师和行业工作者,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和员工心理课题研究,促进彼此专业水平的提升。

总之,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将此工作当做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点来抓。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此项改革工程,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学习心理、行业工作心理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品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0(9)

[2]毛智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3]蓝琼丽,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4)

篇(3)

关键词:心育;德育;联系与支持;整合

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构,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而且把心育的教学内容穿德育的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其实,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体制安排、教材设置不到位,对专门人才又比较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将心育教育“挂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权宜之计。事实上,心育与德育原本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

1.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任务则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的相关活动。

3.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4.是理论基础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二、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尚没有一个正规化的架构,师资薄弱的学校,心育与德育工作同时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这就导致他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对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则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育工作对于德育是相当有价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育和德育需要科学合理的整合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

(1)扩充内容使其内涵范围更丰富。(2)在教育形式上,使之与内容相适应。可以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等。心育重在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心理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辅导老师要满腔热情,拨雾点睛。(3)班级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有它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架构,在班级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必要的;而心理咨询是个别行为,应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水平档案,都应该是保密的。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态度,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4)教育的双边活动。开展心育,一定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使其乐于接受。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 健康心理;自身素质提高;社会属性;相关性研究

现今 ,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 竞争压力愈加增大 , 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课题 , 医学专家们已经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随机抽取安徽省立医院 286名临床工作人员进行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 现报告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 286名临床工作人员进行无记名式的问卷调查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143例。其中男 146例 , 女 120例 , 年龄 24~50岁 , 平均 (34.5±2.2)岁 , 工作年限 2.5~30.1年 , 医生 147例 , 护士 1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工作年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试验组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 其培训方法如下: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 ,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向试验组培训人员以传统或网络的形式开设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 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包括人际关系指导、人格辅导等。定期为培训班人员举办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培训人员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天地 , 并可以通过邮件或聊天室等进行心理咨询 , 对照组则不进行健康心理教育。

1. 3 评价标准[1-3] 通过测定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 LES), 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

1. 4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15.0软件分析表中数据 ,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分析 , 计量资料用 ( -x±s)表示 , 并且用 t检验进行分析 , P

2 结果

2. 1 比较症状自评量表评分 由表 1可知 , 试验组的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包括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以及偏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 P

2. 2 观察生活事件量表评分 由表 2可知 ,试验组的生活事件量表包括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家庭生活事件、工作学习事件以及社交及其他事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试验组的生活事件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 , P

3 讨论

医务工作者是维护国家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角色 ,自身的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研究证明[4],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心理已经是一个薄弱环节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医务工作者作为社会人员 ,影响心理的因素较多。加强对自身健康心理的调节和调控均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显示[5],健康心理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和深化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等为健康教育的基础指导理论和科学指南 ,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为相关理论 ,可以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等新兴边缘学科作为理论借鉴;二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规律以及特殊矛盾和本质 ,并从理性上和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可以通过网络或现实的途径或方法进行 ,需从实际出发并分门别类的细化研究进行不断的整合创造出较为优良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健康心理教育能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 故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 其主要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6]:一是自我教育法, 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通过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以及自我践行等 , 使其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教育能力;二是思想修养方法 , 以自我修养为基础 , 主要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三种方式进行。通过自我剖析、自我批评以改造原有错误和落后认识 , 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三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 ,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建立心理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 多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均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 使自己的生活空间得到扩展 , 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叶萍 . 良好的护士心理素质是急诊护理质量的保障 . 中华中医学杂志, 2006, 4(7):101.

[2]赵红娥 . 谈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在开展整体护理中的作用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17):66.

[3]金盛, 刘中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与职业 , 2011(29):90-91.

[4]贺华玲 .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与职业 , 2010(35):113-114.

[5]季红琴.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5):12-164.

篇(5)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篇(6)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 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涵义不清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 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 其它因素 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转贴于

2.1 转变观念,因地制宜 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 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 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师 心理学 模块化教学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为适应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去存在的问题

尽管心理学课程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旧的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比如课程内容设置过深、过窄,原有课程理论性太强,忽视了背景、联系和应用,与现实需要脱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有鉴于此,针对目前现状,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提倡模块化的课程组合;要改变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意图为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气息与活力。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必修课,它体现了师范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潜力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

心理科学产生的时间不长,理论的建构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心理规律,并增强其理论的解释力。心理学课程改革这一课题为教师教育理论的进展提供了平台,研究的过程能够成为新的理论探究的过程,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检视,力争有所超越,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最终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围绕课程模块化的一些理论依据和理论建构会随着研究的展开得以凸显。

2.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表面上看,改革主要针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但这种将改革领域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的主张是缺少系统整体思维的体现。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工作母机,是引领和配合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措施,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1.以课程模块构建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

围绕师范生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理论;第二模块为学习心理;第三模块为人格与社会;第四模块为健康心理。该课程体系以四大模块为主线,辐射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的框架结构,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对应、相互联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彼此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模块一 基础理论 熟悉基础理论 心理的生理基础 讲授为主,辅以音像教学

了解心理规律 认知

情绪与情感

模块二 学习心理 熟悉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采用问题导入,以自主

有效控制学习 学习动机及策略 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

品德学习

模块三 人格与社会 理解人格内涵及其理论 人格理论 以专题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运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人格、疾病与健康 影像教学

模块四 健康心理 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熟悉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辅导 与自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

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教学很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其理由主要是为日后的教育心理学学习打基础。采用这样的内容体系,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觉得“学了没什么用”,许多毕业生当了教师后,更是抱怨“学了用不上”。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差,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重要原因。所以,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而不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其需要出发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2.加强实践教学导向

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教师职业工作的需要,注意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情境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习和演练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环节得到锻炼。加强实践教学导向,对于将来选择教师教育职业大有益处。

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着重以问题学习或案例掌握为主,教师启发或引领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强调学会知识,更要强调会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利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3):49-54

[2]柳友荣.高师《心理学》25年教改回眸与前瞻议[J]. 巢湖学院学报,2003(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