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与课题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消除“神秘论”,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教育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是专家、学者才可以问津的阳春白雪,是科研部门、大学的专利,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因此,教育管理者要针对这个问题,消除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论。首先,让教师认识何为教育科研,特别是中小学校里的教育科研。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既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测量计算,它更多的是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行动;有的时候,它是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的时候它是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提炼;有的时候,它是对教育行为的一种反思与调整。教育科研就在我们身边,教育科研绝不是名师的专利,普通的教师一样可以借助教育科研提升和发展自己。综上所述,教育科学研究可以理解为: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教育教学事实、现象进行科学分析与认识的过程,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疑难、困惑,合理化选材、准确地立项、有序的研究,不断地探索教学活动规律。
二、消除“替代论”,让教师走出教研便是科研的误区
在教育科研蓬勃发展的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学校的教研、科研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往往把教研与科研混为一谈,产生教研便是科研的“替代论”想法。下面用自己粗浅的理解说一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希望能帮助教师走出教研便是科研的误区。
区别:教研是学校的教学研究,要研究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管理等,而这种研究是将已有的教育规律具体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已达到控制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是每名教师必须做的事,也是人人能做到的。教研是促进教师横向发展,目的在于厚,而科研不仅研究学校的教学、教学现象,还研究社会、家庭发生的教育现象以及和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它的研究主要是发现规律,是一种探索性活动,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科研不一定是每名教师都必须做到的,也不是每名教师都能做到的。它的要求比较高,教师本人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专长、经验等。科研是促进教师的纵向发展,目的在于尖。
联系:教研和科研均属于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研究活动。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科研包含教研,教研是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对“旧”的了解是教研的任务,对“新”的了解是科研的任务,不了解“旧”的,就无从获得真正的“新”。当教研中研究运用这些“旧”理论和方法时,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形成新的看法与思考,这就为研究课题提供了可能,所以要以教研带科研,科研促教研。
三、消除“无用论”,让教师向教科研要质量
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已普遍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很多教师中仍存在着,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一种形式、浪费时间、影响教师抓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严重阻碍着教育科研地位的落实及作用的发挥。而对这样的问题,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转变工作思路、提高认识,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告知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需要教育科研;没有教研,过不好日子;没有科研,过不长日子;没有教育的科学是没有科学的教育;没有科学的教育,就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更谈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已成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不断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就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些忽视教科研工作的教师,单纯依靠拼消耗、比时间、凭蛮干提高教学质量是低层次的、无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必将被无情的竞争所淘汰。应坚持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将在教科研中得到的规律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以较低的教学成本,谋求较高的教学效益。
四、消除“冲击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7.课题研究的过程
8.课题研究的方法
9.预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参考文献
四、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最后就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题开题报告中对其课题意义是这样写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研究目标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
1.教师:通过研究希望获得某一(些)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在知识产品上,表现为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教育经验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等。
2.学生: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实在学生的身上,表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3.学校: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落实在学校工作过程中,表现在学校的效益上。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将研究题目依据研究目标展开、细化为若干小问题。课题越大,内容越多,越要具体,研究范围较大的课题应列出各子课题的内容。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例如:《初中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两种方法。比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什么成果?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十)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对几个关键词的诠释
内涵:任何一个概念都必然涉及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概念所涉及的范围,我们称之为外延;一是概念所涉及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内涵”。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本质属性就是事物之间质的规定性,也就是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它的教育性。因此,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教育性,是一定条件下社会个体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应该由演绎这一现象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来体现。事物结构化的特征可以使每一个组成元素再细化下去,形成网状结构,而这个网状结构就是本质属性的总和。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因而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又具有中小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打上中小学教育的目的、行为、过程、对象、质量等网络烙印。而浮现在表层的,是教学目的、对象、手段等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的元素以及其交互状态,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内涵。“内涵式”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本质上是探究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与“外延式”相对应。
均衡:通俗地讲,均衡就是相当。耗散理论认为,万事万物正是因为不断地打破平衡并在新的平衡中达到新的不平衡,才获得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美国著名的特许学校和教育券政策就是对教育不均衡的补救。
从教育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上讲,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其次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以及教育民主与公平问题。下位地看,对办学主体而言,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是要保证受教育者的基本教育权利和受到公平的对待;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过程的公平。体现这一公平的最佳状态,就是每一个学生基于自身的自主的、主动的、健康的发展。
策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方式,就是策略,属于方法论范畴。
在本文中,“策略”特指:根据区域中小学内涵式均衡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所采取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增强办学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科研方式、方法与路径。
科研策略
如前所述,策略就是“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所采取的行动方针与方式”,而行动方针与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才有切实性。沙坪坝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区域内教育文化积淀也较为深厚,因此,动员群众,开展田野研究,改进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然地说,要推进一个区域内中小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科研策略应该是混合型的。这里,仅举其要领。
策略之一:课题引领。所谓课题引领就是坚持“一个课题发展一所学校,一个课题培养一个团队,一个课题成就一名教师”的理念,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龙头,市、区、校级课题为辅佐,紧紧围绕中小学内涵发展主题,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区域内涵式均衡发展的策略。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FBog0702)就组织和动员了区内外六十余所中小学,开展教师队伍专业化、课堂教学优质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在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行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策略之二:成长科研。成长科研是这样一种科研:它以普通教师为主要对象,以个体或班组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小、真、实、活”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落脚在发展。它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很难取得成功。内涵式均衡发展要缩小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突出过程中个体的纵向发展和个性发展,就需要一线实践者的主动参与和智慧奉献。“成长科研”就是要通过教师成长课题引导广大教师聚焦课堂,在问题中思考,在学习中行动,在研修中成长。具体做法是:通过专设区级“教师成长课题”,简化申报、立项等程序,明确责权利,以学校管理为主体,宽进严出,以成果论英雄。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研究就是课题课的开发。课题课是对科研展示课的提炼和延伸,它具有一般学科课的特点,同时,又承担了课题研究的探究功能,通过常规课堂来体现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学术思想、已有的研究成果或问题。通过课题课,研究人员很容易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并因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适时调整跟进策略,发挥了中小学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对克服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
策略之三:田野研究。教学活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活动,借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式进行教育的田野研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观察和改进,尤其是角色互换与价值介入,有利于促进课堂的民主。田野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教师转换身份,转变视角,审视来自教育现场的各种现象,从而参与到学校文化的转型中去。它的表现形式是以群众性科研来展现的,如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市(区)级课题、校级课题和上文提到的成长科研课题,就是这种研究的载体,它具有覆盖面广,研究的问题细、小,教育教学难点、疑点突出,“在场”意蕴强烈,理性感融的特点,亲和,实感,娱乐,效率兼备,是一种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采用的研究方式。目前区域内正在开展的“规范+特色”的研究,就是一种田野研究,从质和量上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
策略之四:规范精细管理。制度经济学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制度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管理就是把成文的、不成文的制度转化为生产力。而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是提高管理品质,增进管理效益的重要方略。区域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一般是三维管理。这个系统包含了组织系统、目标系统和方法系统三个维度。组织系统着眼于层级,分为区、校、课题组三个管理级次,侧重于学术行政化管理;目标系统主要着眼于课题的效能管理,如中期学术成果汇报会、课题课展示、研究报告及数量、等级等等。方法系统主要着眼于技术手段,如抽调研究报告,组织、网络交流、论坛发帖,等等。要进一步发挥科研在教师成长、教学优化、管理科学上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个从外延向内涵、从粗放型向精细型、从数量向质量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内涵发展的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是三维系统思想、方法的延伸,着眼于每一个研究个体或研究团队的潜能,是对内涵式发展的隐性推进。
结构化处理是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主要路径,而研制和
实施各种量表则是管理的结构化过程。
一是研制《沙坪坝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督导评估量表(试行)》,改变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该量表从组织管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发展状况四个维度对学校进行评估,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动态反映学校教育科研对本校教育教学的促进程度。二是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评价研究,从专业性向、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胜任力构成的基本要素、级次与核心能力点,引导教师遵守基本教学规则,激发其教学创造的冲动。三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师专业成长标准,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四是开展区域性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水平监测体系研究,构建区属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水平监测体系,引导区域内学校的整体优质均衡发展。
价值及意义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的要求。当你所选择的行动方式、方法对对象产生真正意义的时候,就具有了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课题引领、成长科研、田野研究以及规范精细管理四大策略,分别从课题的组织动员功能、认识功能、附加值放大和管理职责四个角度去整合学校和教师资源,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受到公平、公正、良好的教育,并因此获得个体纵深的、个性化的发展。这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意志一脉相承。
从哲学的一般原理出发,价值有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之分。工具价值是工具理性的体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实现为某一目的服务的企图。从工具理性来看,四大策略也产生了效能。一是课题引领策略通过研究团队的组建、科研活动的开展,参研教师内在素质尤其是教育科研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这可以从教师们在教学中的表现和论文的发表、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行为中得到印证。二是成长科研解决了参研教师的责权利,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现场的原生态问题,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教师研究生态化的形成,提高教学敏锐性和理性思考力。三是通过田野研究,引发大家对课堂原生态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视角,认真研究他们面前的教学文化,从而萌动文化自觉。四是通过多种量表的构建,整合、吸收、内化了区域教育科研资源和实践智慧,正在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系统。五是工具的开发遵循假设、收集资料、理性架构、验证、修正、实验的科研路径,这对以经验知识为主体的中小学教研人员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有利于克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盲目性和泛化,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增强可操作性,增进实效性;也不仅仅只是具有实践价值,问时也可能会有理论收获。如果上述各种量表都能够在实践层面真正取得进展,将是教育科研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一、理论学习问题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研究的途径、手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但是,我们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学校布置课题以后,由一个负责人根据申报表填写、上报、立项,就立马进行所谓的研究,导致无从着手,到时匆忙凑拼材料,研究质量可想而知。
二、专业引领问题
基层中小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热情是有的,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毕竟教师们平时工作繁重,研究也不是他们的专长,这就需要教育科研人员定期地进行指导。但是我们发现,如果是区、市一级的课题,专业的指导几乎没有,县一级的课题由于课题多且繁杂,教研员也顾不了那么多,所以造成课题组自行捣鼓,放任自流,甚至立项后到时候直接结题,东凑西拼。
三、研究态度问题
很多老师认为,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事,教师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还有些老师认为,教育课题研究只是花架子,没多大用处,搞不好还会影响升学率。在诸多不良思想之下,课题研究的态度可想而知,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了评职称(因有课题是评职称的条件之一)匆忙申报了一个课题,凑拼一些材料上报;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挂名,尤其是一些教研组组长,在很多课题中都有挂名;课题研究过程偷工减料,时间短……
四、课题管理问题
本人认为,课题管理应分为两级管理,即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上一级课题管理中,存在有指导不力、监管不力以及只看材料就可以结题的现象。而在学校一级的课题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现象:没有建立起课题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档案,在管理的档案盒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课题活动记录都是打印的,可想而知也是网上抄下来的,还有些管理档案中,是一些无关课题的论文、获奖证书等充当课题档案内容。学校相关科室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
五、研究过程问题
课题研究本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只有在脚踏实地、严谨深入的研究之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我们看到,基层中小学校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课题的选题很多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课题的研究问题没有具体化;课题研究与平时的教研活动没什么区别,产生了平时的教研活动即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导致研究没有质的变化;有些课题竟然没有进行过相关的课题活动,从不过问课题的进展,所做的工作只是收送申报材料和结题报告。
六、成果形成问题
【关 键 词】学校课题研究;问题;原因;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44-03
一、学校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课题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育规律,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对课题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5月末至7月初,历时1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图们市22所学校的26项“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进行了检查,通过查阅学校课题研究资料、反馈检查意见、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检查和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学校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学校能够基于本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提出课题,但是一些学校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效结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没有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或研究目标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课题因为没有研究的载体,缺少真实的研究过程和内容,出现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问题。
2. 学校重视开展课题实践活动而忽视深入的研讨。多数学校为进行研究组织了许多实践活动,但是学校的出发点往往是执行研究计划,对每次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成果不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与提升,因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重复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没有探索形成新鲜的经验和做法。
3. 参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多数课题是领导主持,科研室制定方案,但有的学校参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掌握程度、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和积累的课题研究经验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表现为不能科学地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教育案例、指导研究实践课、总结研究成果等。
4. 课题研究的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比例不合理。理论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课题组或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应该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理论的研究,理论研究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的比例也是重要的评价项目。目前,多数学校重视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极少开展理论研究活动。
5. 学校课题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课题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实践或理论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是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新的经验以及做法,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上缺乏突破性创新,课题研究成果没有显著的成效。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调研分析,我们觉得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课题管理水平、教师科研素质上的问题等等,但是归根到底就是学校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研究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认为上课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根本、搞科研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或作不了研究,科研就是写论文等。这种对教育科研定位认识的误解,阻碍了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导致教师在参与研究上的被动状态。新课程要求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屈从于学校的要求被动地开展课题研究。在这种心态支配下的研究,仅仅追求表面影响。
2. 自身研究能力的局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及学校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其中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学校长、教师在科研实力上比较薄弱。通过课题检查发现,学校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约有60%左右撰写的子课题实施方案不符合要求,不会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不能有目的、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也不能对课题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整理分析,更不会总结归纳课题研究成果。
3. 课题研究条件的匮乏。教育科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开展研究需要宽松的氛围,然而目前学校教育科研环境有待于改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肩负沉重的教学任务,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二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多数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得不到领导和教师真实的关注而无法顺利开展;三是教师科研基本知识匮乏,部分教师因不知怎样做课题研究而产生了为难情绪,对课题研究逐渐失去兴趣。
三、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科普活动,形成学校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开展活动实现的,这是基础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特征。“十二五”期间,全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已意识到教育科研对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实际效果。与“十一五”相比,学校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各学校都结合课题研究需要和工作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研、科普活动,如科普讲座、课题开题会、成果交流会、观课议课、教学开放周等,有效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运行,基本形成了主课题引领子课题的研究格局。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论文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与以往在职专业硕士不同的是,全日制专业硕士进行全日制的培养,毕业可以领学历证和学位证,但又不具备工程硕士的工作经验;同时也与学术型硕士不同,专业硕士更突出技术的应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往往忽视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既区别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又区别于工程硕士,而全日制专业型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因而,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相对的学位类型,其培养目的是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并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学位偏重于理论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专业学位侧重于实践和应用,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虽专业型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同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但培养目的和培养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界于学术型硕士和工程硕士之间的一种硕士,学术型硕士强调学术研究,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一般在校学习;工程硕士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为有一定年限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两者兼顾,强调工程应用,生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在校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及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
二、依托学校科研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部强调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的质量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应少于1年。因此,加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煤炭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制订降低企业税比例、补贴研究生实习费用等相应鼓励政策,鼓励高校输送与煤炭企业接收专业硕士;高校与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硕士的教学实践基地。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
河南理工大学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拥有安全工程、矿业工程等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减灾防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99个学科硕士点;建成“煤矿灾害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灾害防治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河南理工大学现已和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潞安集团、黑龙江龙煤集团等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研究,成为学生实践教育、研究生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使通过考试的准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在暑假期间提前进入实践基地,增强其感性认识及增加现场实践经验。在全日制专业硕士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后进入实践基地,可以增强研究生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研究生体验社会,增强职业精神;有助于研究生立足煤矿实际积极独立思考,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掌握矿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而,课程体系应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实际应用为导向,然而,据网上调研,目前大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是把学制改成2年或2.5年,其他与学术硕士没有什么区别,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因此,改革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突出应用特征,编写适合专业硕士特点的教材势在必行。
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邀请煤炭企业参与进来,将工程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在课程教学方面,以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为教学切入点,要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变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自觉学习式教学,将课堂教学搬进实验室、搬进煤矿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突出行业和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些专业课、实验或讲座可聘请煤矿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主讲,在实践中着重培养专业研究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鼓励并大力支持教师参照专业技能标准,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一批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和案例库,建立突出应用特征的课程体系。
四、推进“双导师”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是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但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不明确,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内中、上层领导,平时职务繁忙,无暇顾及所带学生,加上煤矿井下危险源多,企业导师也不愿意为学生的安全问题负责,因而校内导师唱“独脚戏”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如何细化企业导师的职责,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切实加强企业导师的作用是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又一难题。
首先,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应政策,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或者国家出资建立专门的教学实践矿井,用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同时,企业给予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
目前,河南理工大学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自己承担的横向课题,聘请课题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型硕士的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学习、制订培养方案和指导学位论文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实践、项目现场实施方案制订及相关参数的测试和参与学位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
五、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位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