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1: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的运输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
依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绿色物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二)绿色物流特点分析
绿色物流是依据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广阔性,使得绿色物流必须遵循多种理论基础,比如,生态与经济学理论、生态与伦理学理论等。这些理论都要求:在发展物流行业与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受力与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前提,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物流运输实施规划,进行商品的储藏、包装、运输、配送等工作。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与传统的物流相比增加了许多,除了专业性质的物流企业(如大家所熟知的申通、圆通等)外,产品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等也被规划在内,另外,等级不同的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也包括在内。绿色物流要求整个物流系统都必须遵循“绿色”的原则。首先,商品在生产上必须是绿色化的,生产企业必须控制商品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是“可接受”的,对资源的利用是充分地。当产品进入流通流域后,其运输造成的污染是在整个物流系统中最严重的,同样资源的消耗也是最多的。此时,必须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控制,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采用合理的运输工具,采用清洁的车辆燃料,减少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以达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小和对资源的利用最少的目的。在商品进行运输前所进行的产品包装也是物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到绿色包装,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对包装的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另外,还避免包装材料进入环境,久久不能降解,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绿色物流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考虑到了环境的承受力、资源的利用率及社会子孙后代的发展和利益,并且实现这些利益的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优势分析
现代社会物流的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运输设备及运输线路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及联合运输等。相比较而言,铁路运输最符合绿色运输理念,公路运输中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一大因素;水路运输相对速度较慢,相对缺乏安全性;航空运输成本较高,主要用于一些高价、急需物资的运输,不适合推广。铁路运输是现代运输的主要方式,在整个运输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铁路运输也更符合绿色运输的理念,在将来的运输系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的优点分析。节省能量是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铁路运输作为一种陆上运输方式,是以两条平行的铁轨引导火车,铁轨提供给火车的是一种极光滑又坚硬的媒介,可以使火车以最小的摩擦力在上面行驶,相比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极大地节约了火车所消耗的能量。相关研究发现,如果配置得当,同一重量的货物用铁路运输要比路面运输节省5~7成的能量,这就意味着铁路运输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铁路运输对环境污染小。无论是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对于环境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交通运输工具所带来的尾气污染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个污染气体包括CO2、SO2、CO等有害气体是造成现代社会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源。另外,交通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噪音也是社会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交通运输工具尾气形成固体颗粒物还会造成飞尘污染等。相比公路运输而言,铁路运输产生的废气污染比公路小得多。相关研究表明,每完成单位运输量公路排放的CO、CO2、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分别是铁路的155倍、4倍、2.5倍、36.7倍。另外,铁路运输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小,装载量大,运输能力强,匀速速度快,相比其他运输方式在成本上占据了优势。铁路运输承运的各种商品几乎不受重量和容积的限制,这些都是公路和航空等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分工与合作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铁路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的铁路和公路在营业里程、路网密度、货运量及周转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优势,满足现代物流运输的要求,我们应该探究如何促进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分工与合作。
1 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优势与劣势
1.1 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优势
政策支持方面。铁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曾先后出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铁路货运价格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机制的通知》等法律,对铁路的规划建设、护路运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为了能够使布局合理、覆盖面广、高效便捷的现代铁路网络早日形成,保证铁路发展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赋予了铁路一定的自主定价权,推动了铁路货运市场化。
运输方式特点方面。铁路运输货物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铁路在不断发展,铁路运输日益批量化、规模化、物流化。铁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长途运输中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但是铁路运输只能在线路上进行,无法实现物流中的“门对门”要求,缺乏灵活性,经常需要其他运输方式的配合。
业务范围上。铁路货运以运输为主要业务,兼顾包装、存储、装卸搬运等业务,在业务范围上与物流行业存在相似性,这使铁路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变更加容易实现。
从产业结构来看,铁路运输具有高度垄断性,国家对铁路行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从全局出发,在全国范围实行,这不但减少了竞争而且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铁路运输发展历史久。铁路运输发展时间长,不仅具有充分的车辆、集装箱、装卸机具、厂库设备等物流资源,而且还有大量的、覆盖面广的网络信息资源,这为铁路的物流运输提供了物质基础。
1.2 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劣势
随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及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运输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铁路的劣势也日益暴露出来。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在时间、空间上比较分散、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物流运输对时效的要求。
铁路运输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导致铁路业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在服务内容上依然以铁路运输为主,缺乏流通加工服务、紧急配送、咨询服务等业务的开展,铁路的储存和装卸等业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环节和服务产品。
2 公路运输发展物流的优势与劣势
2.1 公路运输发展物流的优势
从公路运输自身的特点来看,公路运输不仅速度快而且不需中转具有很强的直达性和时效性,在运输少量货物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很少中转装卸货物,避免了货物的撞击,减少了在货物包装方面的成本。
公路物流运输不像火车那样只能在既定线路上运行,它具有较强的直达性,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运输中的“门对门”的要求,公路物流运输可以把货物送到工厂、码头、农村、山区、居民区等地,这种优势是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具有的。公路运输以集散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如果能够与铁路这种干线运输方式相结合,可以发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成为现代物流中的核心运输形式。
公路运输更加灵活。公路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既可独立完成运输任务,又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结合进行运输。汽车独立运输货物时载重量可能不够大,但是如果结合其他工具如牵引车、挂车就会大大提高载重量,这种在运输方式和载重量方面具有极大灵活性的公路运输方式对现代物流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2.2 公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劣势
公路运输的经营主体集中度低,这些企业大小不一又过于分散,在经营模式上多采取单车承包、挂靠经营等方式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难以协调统一实现规模化经营。由于企业的分散发展,产生了很多闲置的仓库和车辆,造成了浪费,不利于成本的节约。
3 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合理分工与协同发展思路
3.1 建立促进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分工与协同发展的政策
铁路与公路在物流运输方面都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对物流中的品类、距离、时限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国家应该出台一些调控、鼓励或限制的政策来充分发挥彼此优势,规避劣势,满足其各方面需求,促进铁路运输和公路物流运输实现合理的分工与协调发展。保证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布局结构合理,降低成本、节能环保,促进物流市场的发展。
严格治理公路运输中的超载、超限现象,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自身优势,统一管理铁路运费,降低铁路运输两端的费用。以保证铁路与公路的运输市场规范化发展,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铁路与公路运输各自的优势,实现铁路与公路科学分工格局的形成,并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全面综合的考虑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情况。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应该综合考虑铁路与公路运输而不能厚此薄彼,产生问题。对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统筹研究,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以减少成本,构建公平科学的市场竞争环境。
3.2 加大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体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促M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综合化的背景下,应该对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提高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效率,相应的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国家应该制定推进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阶段性推进计划。国家应该综合考虑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的资源利用、节能环保等因素进行铁路与公路基础建设、布局及运营工作。采取财政补贴政策促进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分工与协作。对建设运营铁路与公路的企业及开展铁路与公路联运物流运输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促进铁路与公路的协调合作。健全完善铁路与公路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各种运营机制以促进铁路与公路的联运,使两种运输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
3.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铁路与公路运输的联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铁路与公路网络布局与物流网络的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需要结合新线建设、铁路线路及普速干线形成覆盖范围广、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体系。加快集装箱、重载的建设,使铁路运输网和货运物流网变得高效便捷,服务质量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加快各支线铁路的建设,从而推进铁路专用线的建成,促进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网络的高效衔接,使物流运输更加畅通。促进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由原来的货运站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园区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邮政快递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促进铁路与公路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促进枢纽型园区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铁路和公路的物流运输各有其优势与劣势,为了充分发挥两者的自身优势,促进我国物流运输事业的发展,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我国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实现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永民.铁路与公路物流运输的合理分工与协同发展[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6,38(11):21-25.
[2]吴凯.铁路及公路运输在现代物流中协调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进展,国际货运企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国际货运企业不得不在利润降低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在提高物流速度的同时还必须给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所以、各参与单位比如港口企业、航运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等纷纷通过更多的优化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港口作为国际货运系统中的关键节点,港口不仅承担了水陆运输方式的轮转与衔接的重要职能,同时港口也是仓储及加工的理想区位。国际物流行业行业在物流的业务中占有了十分重要战略地位。正因为港口在贸易业务链条中的战略地位,才导致了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国际物流行业 发展 环境 分析
一、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特点
经济和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进程加速,使得物流的涉及内涵也随之扩大,物流行业的外延也快速的演变成为了国际物流行业。国际物流行业具有以下特c:
1、标准化:国际物流行业由于其特点的国际性,使得其生产过程中必须得实现标准化。它在包装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过程中都已经采用了国际统一化的标准,以便其能顺利融入到不同区域以及全球物流的物质循环。
2、国际化:贸易业务的全球化乃至经济全球化趋势得使港口在业务中的所占作用日益重要。目前而言大多港口都从事了国际物流行业的服务:进出口商品报关服务、存储、流通加工、一条龙服务、甚至还有订货、代收的服务。
3、系统化:国际物流行业把仓储、运输单一的职能外延为仓储、配送、包装、运输、装卸以及流通加工等多个职能。这些新职能系统可以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等途径进而形成物流的大系统,可以控制整个货物的流动,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并更大程度上的满足客户需求,更为有效的服务于国际物流行业业务。
4、多功能化:国际物流行业已向多功能发展,日益逐渐形成了一物流中心,提供仓储、配送等提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
5、信息化:由于全球化趋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不听的高速流动,电子数据的转换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不断的扩展,使物流效率急速提高、国际间货物流动同时也更加便捷、迅速。
二、国际物流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物流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国际物流行业所涉及企业所在宏观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要素。在开展国际物流企业的战略研究时,分析一般侧重于对经济要素层面的分析,要求全面准确的找出核心的要素,以此可以判定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制定战略性计划的基础。
(1)世界整体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的一致的发展途径是发展远洋海运和发展国际物流行业业务的发展基础上的合作共赢。它随科技进步和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引发了国家之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从而对世界经济的不断向前推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2)世界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向前发展必会导致区域贸易的量的增长,从而会带来国际物流行业业务总量的不断上升。
(3)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正因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个国家经济均开始依赖国际贸易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交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跨国公司的投资生产经营等日常经济活动已经涉及了一百六十多个国家。经济一体化直接带来了国贸、海运的增长,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壮大推动了集装箱运输、综合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经济的茁壮发展
港口运营情况则是国内经济发展好坏的指南针,经济发展的情形和港口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例如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国内的发展势头必然进入高速增长的春天时期。
(5)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第二产业将不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日常的进出动也就更加的频繁和正常化,这样势必就会造成集装箱运输方式需求不断增长。国家的产业整直接就影响了国际物流运输的货源组成结构和数量。
(6)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曾在教材中看到,现目前国际物流的范围内的国际贸易中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运输是由远洋海运完成。随着我国政治的日益开化,我国贸易业务随之也开始了飞速发展的路程,中国入世后的又开展了新的贸易格局,然后加工贸易兴起、保税区兴起,贸易量持续增长的势头都给国际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行业环境分析
国际物流行业的繁荣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对国际物流行业进行此行业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国际物流行业的业务运营情况及整体上的的趋势,从而可以明白国际物流行业生存和发展所涉及到的机遇及威胁,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竞争,最终为国际物流行业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方案。
1、行业前景分析
要重点把握国际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以便从整体上摸清行业的现实情况。与此同时还要分析国际物流行业的运营规模,还必须调研社会对国际物流行业的需求总量增加或者减少的趋势,国际物流行业中所涉及企业的的社会服务承接能力,国际物流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与社会需求量相比较是是过剩还是尚有不足。
要对国际物流行业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趋势与行业进行比较,企业现有规模是否过大、过小还是正合适。与此同时还要对本物流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与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与行业内领头企业比较,在经营状况、经营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还要对国际物流行业的行业技术情况进行分析。行业技术情况对行业发展影响不小,尤其是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年代更要对本企业当前的技术水平进行准确分析。
2、港口行业竞争分析
国际物流行业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分析是对其战略分析的重点组成部分,竞争是促成策略的试金石。企业制定战略目的是在市场争中击败对手,以获取发展的空间。企业间的竞争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运输方式间竞争:现行主流的运输方式除水运外,还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多种方式,多种方式之间对国际物流行业互补又相互竞争促进。随着货运业的发展,各运输方式间的壁垒正逐渐被打破,各运输方式间的焦点越来越多。比如,高铁建设及高速路的建设,传统的航空运输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综上,各运输方式间的可替代性逐年升高。
国际运输成本与服务质量将进行正面比较。这将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比较进行抉择,最终引起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也开展竞争。
(2)c境外港口间的竞争:不同地区的港口由于地理上的差别,与此同时多式联运与国际物流行业市场主体的日益的重要化,共同造就了现阶段国际港口之间的的残酷竞争。所以要着重分析富有竞争力的国外港口。比如它的业务规模、理货能力、发展目标等战略。
(3)国际物流行业同行企业竞争:所要进行的分析从新企业和现有企业之间进行。除了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就同行国际物流企业的数量和运营能力进行分析。
四、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1、国际物流企业的实际实力分析
在分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情况。在与同行的竞争企业进行比较之后,还应找出所分析的企业与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及不足之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才能让自己企业在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地理区位:地理区位的优势是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所具有的无法复制的优势。对国际物流行业中的企业所处的地理区位的市场情况要有正确的认知。比如要从港口条件、在交通中的独到地位进行总体评价。
(2)国际物流行业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港口是多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主要的运输方式共同构建了以港口为中心的运营网络。所以国际物流企业要与本企业发展相关联的运输方式所承担的货物数量进行比较。
(3)港口基础设施分析
港口的基础设施有泊位、航道、堆场、装卸设备、作业船舶等。对港口运营现状、装卸设备的数量、泊位的靠泊能力、堆场的容量等数据要进行逐一的分析。
2、国际物流行业的腹地分析
腹地分析指的是港口进出货物的数量。腹地货物结构一般比较稳定,但如果腹地区域经济状况良好,经济持续发展或者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那么腹地区域的货物也会逐步发生改变。
腹地分析一般以省份为单位,分析进出港口货物的数量、品类、占贸易的比重、占吞吐量比重或者不同运输方式的承运比重,可以找出重点省份及其货类。
参考文献:
[1]张铎,张耀平等.国际物流行业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包键民.物流现代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国杰,于海洋等.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4]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5]赵春明.企业战略管理一一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关键词:现代物流;货运;铁路运输;虚拟企业
1.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物流过程是企业产品制造、流通链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继制造商和商业利润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业的发达程度和水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
在加入WTO以后,由于物流业的市场准入,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根据我国在WTO协议中的有关承诺,国外运输可以直接进入我国从事铁路集装箱、冷藏、快运、特货和多式联运等专业性运输。中国铁路只有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迎接来自国际的外部挑战。同时国内的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发展迅速,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观念、机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将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以及部分传统工业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如中外运集团),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面对国内物流业的竞争,铁路也必须加快向现代物流转换的进程。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契机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已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化的条件和优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抢占物流发展先机,加快铁路物流的发展。下面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几个契机逐一作出客观地分析。
2.1垄断与竞争问题
一方面运输市场存在着5种运输方式,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性;另一方面,在铁路行业内部,铁路的经营大体仅限于国铁一家,因此,将铁路行业定义为:“外部的非垄断性与内部的垄断性并存”是比较合适的。[2]
外部的非垄断性问题。运输市场的完善意味着各种运输方式间替代性的增强,这其中包含了其它运输方式对铁路运输方式替代性的增强。如在我国的运输市场上,公路运输已延伸至长途;而民航在发挥超长距离运输优势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服务向中长途、城际间延伸。在各种运输方式间替代性已经日趋强化的状况下,铁路外部的垄断日益淡化。
其次,铁路内部的垄断性问题。迄今,中国铁路的主要经营者基本国铁一家,尚未出现第二个主体可以与国铁进行对等或平行地进行竞争经营。虽然中国铁路网中已出现了一些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但这些铁路大体上分布与铁路网的末梢或支线,基本与国铁不构成竞争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铁路行业内部,确实存在着国铁一家垄断性经营的问题。
社会运输形式的多样化促进了铁路观念的改变,只有主动地满足现代物流的要求,铁路才能成为现代物流寻求社会运输力量的首选。为了解决内部的垄断可以通过组建若干铁路路网集团公司,增加竞争机制,打破垄断。因此,观念转变是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第一个挑战,同时第一个契机。
2.2政策与法规
“十五”规划中,明确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是货运物流化。建立综合的物流体系,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铁路应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运输资源的重新配置。
党的十六大以后,铁道部提出了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铁路分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推进主辅分离和改制,必须解决辅业发展的体制,从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实施突破。政府必然会在铁路创建现代企业的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就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契机。
2.3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本保障。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以及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等软件的开发,同时最优化算法和模拟预测算法的应用等,对各子系统的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和处理,优化了决策支持系统,为客户提供了安全、高速、可靠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构造了资金流、实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运输全程的实时监控信息,使物流中心实时的掌握所托运货物的运行路线、到达时间、装卸搬运情况已有无货损货差等意外情况。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铁路从传统运输服务向现代物流服务的转变提供了第三个契机。
3.铁路物流企业建设
3.1发挥铁路自身优势
一方面,在现代物流运输中,可分为干线运输和集散运输两类。在国内运输方式中,铁路是大宗物资、长距离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运输在时限、价格、服务的综合优势上应比公路、航空运输更具竞争力。
另一方面,在中国特定国情的背景中,其他的运输方式在若干方面对铁路不具有替代弹性,从而决定了铁路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较之公路,铁路运输有更长距离的经济辐射性。公路运输的经济辐射作用一般以短距离最优,在短距离内可以最大限度的覆盖区域经济。由于铁路运输的连续性、直通性、最优的全天候性、陆路中长距离物流的规模不可替代性,使其较之公路运输具有更长距离的经济辐射作用。
较之航空,铁路运输有更大空间的经济辐射性。铁路运输在所经过的区域可以集散物流,可以将偏僻区域的物流输送到铁路网络的任何一点。
较之管道,铁路运输有更多样化的经济辐射性。管道运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运送油类或经过液化处理的物品。铁路运输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物品。
较之水运,铁路运输有更密集的经济辐射性。水运只能在极少数同行的水系对经济发生辐射作用。而铁路将一国所有的区域联结起来。
3.2建立铁路物流企业
铁路物流企业完全独立于铁路运输主业之外,一般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法人治理机构。铁路物流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货运物流化。所成立的物流企业是在发挥铁路干线运输优势的前提下,将铁路货运由传统的承运、交付组织方式,向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将铁路货场传统的计划管理、作业方案和设备管理向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方向转变,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企业良好的经营利润。
货运多样化。改变货运产品单一的局面
,形成满足不同客户运输需求的系列产品。货物运输的营业办理也向多样化转化,整车,零担和集装箱已初具规模。
产权明晰化。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法律制度,促进铁路物流企业经营者职业化,以满足现代企业运行的要求,规范经营者行为,督促经营者尽心尽责的工作。
服务综合化。发挥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改革传统的货运站和货场的管理,将铁路货运作业、装卸、包装、保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各自分散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确定每个货场、货运站的物流服务特性。对于中小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技术层次较低的简单物流服务;对于大型枢纽货运站可以将物流服务定位于需用电子化、信息化、机械化装备的现代物流服务。进一步可与公路运输货站、港口码头、航空货站集约成为有综合职能和高效率的综合物流中心,并与城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很好地衔接、沟通、协调,分工协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物流服务综合化。[3]
货代第三方化。目前铁路多经货运企业为数不少,经过几年的发展,铁路货代企业已逐步拥有一定的设备和人力,但货代企业的业务基本停留在铁路运输的延伸服务上。因此,将铁路货代企业发展成第三方物流企业非常必要。铁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来自各种顾客手中的小批量货源整合成大批量装载,利用铁路进行运输。其优点是:(1)使铁路货运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小批量货物可以集中到达发运地,便于整合运输。(2)节省了托运人的发货时间,减少了货物在途停留,提高运输效率。(3)收集的大量货物可以集中一次发运到目的地,不用中途倒装,减少作业量,减少了货物的破损率。由于以上优势,可以为主业吸引更多的货源,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从中获得利润。
3.3铁路物流企业的虚拟化
现代物流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物流,在于它将从未有过的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用于物流管理和运作,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调动地区或全国的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以获得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在IT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不能单独打拼,而必须在竞争中求协作,在协作中求发展。任何一个企业部同时处在多条供应链和超时空的增值网中.为了从中获取最大的能量,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立体化、网络化的虚拟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和管理,发挥系统内的自有资源和系统外的社会资源的总体效用,增强竞争力。[4]
(1)虚拟物流企业的建立。现代综合物流的虚拟化是指物流经营人将他人的资源为己“所有”通过网络,把他人的资源变为自己物流的一部分,借助他人的力量突破有形界限,延伸、实现自身的各种功能,进而扩展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所以,物流的虚拟化是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动态联盟形式的虚拟物流。现代综合物流的虚拟化,以电子通讯技术为手段,以客户为中心,以机会为基础,以参与成员的核心能力为条件,以协议目标和任务为共同追求,把不同地区、国家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虚拟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2)虚拟企业的特征。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1.松散性——由独立企业自愿为某一目标暂时结合在一起,完成某一要求。2.灵活性——随时根据市场反馈信号调整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加盟的人数不限,加盟的方式不限,完成任务便宣告解散,再进入下一个虚拟组合;3竞争力强——可通过分享高技术、分担成本费用的手段迅速融资和提高综合技术实力,实现优势互补,集中竞争优势,形成规模效益。
(3)铁路物流企业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物流条件下,商品运输由单一的传统运输方式变成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为此,铁路必须改变服务理念,仿效其他行业组建虚拟企业的成功案例,与基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物流企业建立虚拟物流联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在利益上实现“双赢”或“多赢”。铁路作为物流联盟的主导核心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合同体系实现对成员企业的监督以确保联盟的运行绩效。此外还要有激励机制以鼓励成员之间的协调和信任行为。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国内物流给铁路运输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铁路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物流契机,建立铁路现代物流企业,增强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铁路现代物流企业的建立,也是落实铁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智文.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J].铁道货运,2004(1):4-7.
[2]恒舆.构建铁路运输企业集团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04(1):45-47.
[3]黄鹤群.铁路开展物流化服务的思考[J].铁道货运,2003(2):1-2.
[4]李宗豪.现代综合物流及其“虚拟化”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01(6):38—40.
1.1订单服务流程设置不合理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产品的价格、性能、质量的竞争外,优质的客户服务也是决定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客户的服务水平又直接影响着物流成本。ABC公司一贯注重客户服务水平,注重维持品牌优势,在物流管理中有完善和严格的客户服务考核指标。但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服务成本也随之增长,产品定位不再是以前的高端产品,价格已经本土化,但没有建立与之配套的物流服务方案,物流服务水平定位太高,导致物流成本太高,产品利润得不到保障。
1.2物流成本统计核算账目设置简单
仅ABC工业大型驱动业务集团就有近10种产品大类,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和应用。由于企业过于庞大,尤其中国近10年来一直以2位数的增幅在发展,而多个业务集团又共用一个物流中心,加之一直以来重产品轻流通的管理,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结构太过简单,如:由于传统惯性思维,认为工业产品重量重,空运成本高,在SAP系统中统一设定运输方式———海运;仓储和运输成本采用简单的根据金额分摊给业务部门,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没有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没有在订单级别的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虽然对产品线有细致分类和详细的业务报告,但物流成本记录和核算没有根据产品细分,没有各项产品单独的物流成本的记录和报告,也不做分析和研究;虽然都是重量较重的机电产品,但产品价格差异很大,导致物流成本和价格比例不协调。
2服务物流水平和物流总成本的关系
客户服务是物流的活动之一,服务水平决定了产出水平和物流系统反应的能力。物流客户服务水平就是设定的物流活动水平的结果,每一客户服务水平有相应的成本水平。事实上,根据特定的物流活动组合,对应一服务水平都有许多不同的物流系统成本方案。随着物流活动水平的提高,企业为达到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成本则会加速增长。在大多数经济活动中,只要活动水平超出其效益最大化的点,人们就能观察到这种一般现象。销售-服务关系中的边际收入递减和成本-服务曲线的递增将导致利润曲线。不同服务水平下收入与成本之差就决定了利润曲线。因为利润曲线上有1个利润最大化的点,所以这就是平衡服务水平和成本控制的关键点。该点一般在服务水平最低和最高的2个端点之间。
3ABC公司订单服务成本控制分析
了解公司的各服务水平下的收入和物流成本,我们就可以确定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服务水平,利用数学的方法找到这个最大利润点。(1)简化订单服务流程以前客户下订单到ABC贸易公司,贸易公司再下采购订单到运营公司,货物生产好后由贸易公司发货给客户。而现在销售公司客户直接下订单到ABC运营公司,运营设置商务与客户直接对口处理订单流程,并由运营公司物流部直接安排发货到客户。这一流程的改变使得当公司面对本地较低端的客户,不需要贸易公司较高素质的订单管理员提供双语服务,因为不涉及国外供应商和客户。工厂订单管理员完全可以应对日常业务,相对薪资成本较低,从而服务人员成本降低了。从物流路线上看,从工厂仓库发货到约定交货地点,销售公司的物流中心只管理库存账目,不管理实际货物,节省了仓储和运输成本;这2项改动也同时节省了物流服务的时间,缩短了总体供货时间,提高了订单反应速度。(2)延长订单周期根据对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调查,在不增加失销成本的情况下,延长订单周期到10天。
4ABC公司物流运输活动成本控制分析
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支出最大的部分,大多数公司的运输费用约占公司物流总费用的40%,占商品价格的4%~10%。如今订单趋向量少次频、国际贸易增多、物流全球化、燃料费用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与其他物流费用相比,运输成本正在不成比例的增长。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企业物流是全球物流,运输状况复杂,线路长,因此运输成本更是重中之重。同时从物流系统的角度考虑,我们研究的是物流总成本,运输方案的选择对存货持有成本和仓储成本及服务成本都有连带所用。
4.1产品特征与运输方式
不同的产品有其自己的特征标准,主要包括重量-体积比、价值-重量比,而运输方式的选择往往受到产品特征的影响。为了选择适合ABC公司的运输方式,在此给出上述的两种标准,以供后面选择提供参考。
4.1.1重量-体积比
产品的重量-体积比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衡量指标,与运输和存储成本直接相关。密度大的产品,即重量-体积比高的产品(如金属产品、饮料和罐头食品)可以充分利用运输设备和存储设施,运输、存储成本偏低。但对密度小的产品(如塑料泡沫制品、薯片和灯罩),在达到运输设备的载重限制之前空间就已经填满了。
4.1.2价值-重量比
运输、存储产品的货币价值是考虑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存储成本尤其受产品价值的影响,当我们将产品的价值和重量进行比较,得出一个比率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成本悖反现象。价值-重量比低的产品存储成本低,但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比较高。由于库存持有成本是按产品价值的一定比率计算的,而库存持有成本是存储成本中的重要因素,所以产品价值意味着存储低成本。而运输恰恰相反,是与重量挂钩的,如果产品价值低,运输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就会很高。价值-重量比较高的产品(如电子设备、珠宝和乐器)则恰恰相反,存储成本比较高和运输成本比较低,因此物流总成本的曲线呈U形。
4.2运输方式的物流总成本特征
列举了各种运输方式下的成本速度、安全性等属性情况,可以直观地了解各运输方式的优劣势。
4.3产品特征下最佳运输方式对物流总成本的影响
运输方式的选择是物流总成本的重要因素,能使运输服务的成本与该服务水平导致的间接库存成本达到平衡的运输方式就是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即运输的速度和可靠性会影响托运人和买方的库存水平(经常性库存和安全库存)以及他们的之间的在途库存水平,如果选择选择速度慢、可靠性差的运输服务,物流渠道中就需要更多的库存,这样,库存持有的升高会抵消运输成本的降低。同时考虑选择合格地运输方式还要考虑产品的特性,如价值-重量比、重量-体积比等。总之应该综合系统考虑,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4.4ABC公司产品选择运输方式的选择
ABC公司产品线分类众多,以适应市场不同档次的要求。如P185系列电机属于M1高端产品,由欧洲原厂生产,所以相对同类产品价格定位较高,即价值-重量比较高。基于物流总成本的考虑,选择最低物流成本的运输方式做如下分析:公司的供应链方式是欧洲将生产好的产品存放的工厂仓库,然后由承运人运往各国家的分销仓库。每台电机在工厂持有价值C=20000美元,中国分销仓库持有价值(加入运输成本)C′,每年需求D=7000台,工厂仓库和分销仓库的安全库存Q=100台。可知IC表示每单位货物库存持有成本,平均安全库存为Q/2,RC表示单位需求量的运输成本。由此可以得出:虽然海运的运输运输成本较低,但货物在途成本和仓库持有成本都较高,所以将原先的海运改成了空运。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详尽的数据和分析的基础上的,而建立这些数据需要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构建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想真正做到以现代化的手段去控制物流成本,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数据网络、通讯技术来构建物流信息系统。采用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根据物流成本效益悖反理念,企业物流成本得以降低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的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要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
5结语
[关键词] 绿色物流理念;包装;流通加工;运输环节的绿色物流
[作者简介] 梁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经济师,广西道路运输协会物流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 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81-0004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经济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也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类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自身的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存在冲突的,这也是“要GDP还是要未来”诘问的由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日益重视,相应的,物流过程中五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从天到地对环境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绿色物流呼声日益高涨。绿色物流是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通过在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环节引入环保措施,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发展物流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无论从政府层面规划物流园区时,还是从物流企业层面进行运输时,均需要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平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
一、绿色物流基础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这一基本概念表明,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现代物流的过程中消耗能源、噪音等诸多方面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影响的程度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剧,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致力于形成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达到物流与环境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环境与物流运作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义务感与社会责任感。这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其基本要求是: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谋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 运输活动中,不合理的运输方式
返程或起程空驶,空车无货载行驶,可以说是不合理运输的最严重形式。
对流运输、隐蔽的对流运输,亦称“相向运输”、“交错运输”,指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不影响管理、技术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称对流运输。
迂回运输,是舍近取远的一种运输,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而不办,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形式。
重复运输,本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到目的地,但是在未达目的地,或目的地之外的其他场所将货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或者,同品种货物在同一地点一面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重复运输的最大毛病是增加了非必要的中间环节,增加费用,增大货损,浪费资源。
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其不合理程度要甚于对流运输。其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是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过远运输,是指调运物资舍近求远,近处有资源不调而从远处调,这就造成可采取近程运输而未采取,拉长了货物运距的浪费现象。过远运输占用运力时间长、运输工具周转慢、物资,占压资金时间长,远距离自然条件相差大,易出现货损,增加费用支出。
运力选择不当,未选择各种运输工具优势而不正确地利用运输工具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常见有以下若干形式:弃水走陆,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上述不合理的运输方式产生资源浪费、燃油消耗浪费,噪音和废气,交通堵塞、事故等等问题,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2. 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的特殊养护方法(如喷洒杀虫剂)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爆炸或泄漏时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 搬运过程中,不当操作会损坏商品,而废弃物也有可能污染环境。
4. 包装过程中,过多过度包装造成造成资源浪费,被扔掉的包装严重污染了环境。
5. 在流通加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浪费能源;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
6. 信息处理活动,错误的信息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错误的定货信息会使工作无效,造成人力、运力的浪费。
三、广西绿色物流的现状
目前广西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还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主要表现在:
1. 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区域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缺乏投入。水运、民航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运输系统尚未实现周密科学的设计。
2. 库容容积小而分散,仓储设施落后,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或利用程度不高或规模效应不明显,存在着较严重的人、财、物的浪费。
3.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影响物流效率。南宁的一些大型的物流园区,如安吉物流园、高新区物流园,使用自动分捡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巷道堆垛起重机等设备的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仍然使用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
4. 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要使物流材料得到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但是目前广西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5. 绿色物流的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脱节。由于广西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较晚,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
四、广西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政府有必要调动相关部门的力量,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层面绿色物流措施
1.对发生源的管理
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导致大气污染加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如,现广西区公路运输管理局在广西南天物流有限公司推广的甩挂运输是政府对绿色物流所采取的一项有效举措。汽车挂车的原理和船舶拖带、火车加挂基本相同,都是在充分利用动力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运输能力。
2.对交通量的管理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如,广西桂华物流有限公司积极筹备的“城市货的”若能在南宁成功实行,无疑是绿色物流与企业运营的最佳结合点。
3.对交通流的管理
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首先是要从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的“五要素”上实现合理运输合理化,就能取得预想的环保结果。 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有:
(1)配载运输,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提高实载率可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资源浪费。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如,广西超大运输集团购买部分“托头”运输白糖,不仅提高了实载率,企业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尽量减少能源投入就是对环境的保护。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发展社会化的运输。
(3)开展中短距离“以公代铁”的运输。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500公里内,或经论证可行也尽量利用公路。
(4)发展直达运输,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直达运输通过减少中转过载换载,从而提高运输速度,省去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复合一贯制运输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各种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衔接。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各种工具连结的通用媒介,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实现。
(5)“四就”直拨运输。“四就”直拨,就厂或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货物分送给用户,勿需再入库。“四就”直拨是减少中转运输环节,力求以最少的中转次数完成运输任务。
(6)开展共同配送,发展第三方物流。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效率低下、环节繁琐、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
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如,2011年11月20日成立的广西聚邦物流有限公司本着“资源整合,合做共赢,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通过“统一运营管理、统一信息系统”实现集约化经营,将加盟企业的运营优势与市场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挖掘运营成本潜力,降低运营成本支出;在联盟运营模式中,通过资源整合,特别是运营资源整合,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运营车辆的有效载荷与周转率,减少运营车辆行驶数量,既降低了车辆使用的运营成本,又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净化了城市环境。
2.绿色包装
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后就被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广西现在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导致的后果。现阶段,广西逆向物流仅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作为企业自身行为的逆向物流活动还不多见。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 包装模数化,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标准的、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采用集装箱、托盘等集装方式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物,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如,采用通用包装,采用周转包装。以及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完后转作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后制作新材料。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流通加工是在产品出厂后在流通环节中进行的加工,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行专业化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钦州保税港区的流通加工,加工后再进行物流实现了物流环节增值);另一方面,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分散加工造成的废弃物污染,如大型超市对蔬菜的集中加工,减少了居民分散扔垃圾造成的环境治理问题。
4.逆向物流的管理
逆向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或仍有使用价值但被顾客退回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回收修理,或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形成的从顾客到生产者的物品流动。为此,企业要从整个供销供应链的角度来组织物流,设计回收、废弃物流的路径,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循环系统。循环型物流追求物流全过程的效率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这将是未来绿色物流管理的一个重点。
五、结 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IS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现进入广西的不少外资物流企业都以绿色物流作为其担当社会责任的宣传点,广西本土物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物流将是它们赢得市场空间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物流作为一种良好的环保理念,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广西物流行业相关参与者必须从绿色物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在两者的支撑下,将绿色物流推向深处。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关键词:低碳经济;东北经济区;物流;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70-03
中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01—2009年中国GDP年增长速度10.1%,能源消耗年增长速度9.1%。因此,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依照中国目前GDP增长的速度,CO2年减排数额将达到60亿吨。
随着低碳技术和低碳理念的推进,以“低碳”为标志的绿色行动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流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报告称:过去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增长率达25%。另一项调查结果则显示,各种运输方式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例分别为小轿车52%、货运汽车31%、航运6%、铁路3%、航空3%、其他5%。
图2 2009年不同运输方式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从2009年中国不同运输货运量所占比重分析看:公路占76.41%、铁路和水路分别占12.13%和11.4%、航空占0.02%。公路货物仍在运输的主体。而在运输方式中,公路和航空运输耗油量大,而铁路是耗油量最少的运输方式。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总量为320.3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为242.5亿吨,航空货运量为557.4万吨,而铁路货运量和水运货运量均为36.4亿吨。货运量与能源消耗成反比,用高等能源换取低等能源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煤炭、农作物等基础资源的物流过程中,在使社会物流成本陡然增加的同时,也使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因此,低碳物流很大程度上直指公路运输、海上运输与航空运输。这三者被视为集中减排重点,但是也是减排的难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物流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低碳物流无疑是其内在需要,通过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与物流的关系
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尽力把低碳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出台相应的低碳物流政策和法规,努力为物流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物流低碳化成为物流行业发展必经之路。
一方面,物流企业高油品消耗量和气体排放量使物流企业必然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点。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必须积极应对生产和发展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尤其是通过运输、包装、配送等业务方式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物流企业,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物流企业存在众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如空驶率高、重复运输、交错运输、无效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较为普遍,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造成能耗的增加和浪费,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使物流企业成为低碳减排的重点。另一方面,发展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一,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信息化、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低碳化物流发展,大大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
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1/3,而不同运输方式能源消耗是不一样的,每吨公里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MT,铁路0.45MT,船舶0.55MT,飞机22MT。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装载卡车、铁路、船舶、航空的比例是5∶1∶2∶75。
图3 不同运输方式每吨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物流企业要实现低碳化发展,改善以油料非再生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物流企业单位产值的能耗、提升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进行物流流程优化、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东北经济区物流发展现状
东北经济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商品物资的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商品物资集散功能不断增强,货运量即物流流量增大,物流活动的产业特征日益明显。从表1也可以看出,2009年东北经济区域中辽宁省GDP为15 212亿元,黑龙江省8 288亿元,吉林省为7 200亿元。能源消耗总量辽宁最高为19 112,黑龙江10 467万吨标煤,吉林为7 698万吨标煤。由此可见,GDP的增长和能源消耗成正比。
东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地域分布特征显著,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占耕地80%以上,正常年景,东北经济区粮食产量为8 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商品量为4 300万吨左右,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40%,其以粮食产量高、商品量大、外调数量多而享誉全国。其中区际间的粮食商品率可达60%以上,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豆330亿~340亿公斤,特别是在粮食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高。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区粮食总产可达1 140亿~1 180亿公斤,按人均需粮400公斤,东北区外调和外销粮食可以满足新增1.5亿人口的需求。其中粮食外销量为2 200~2 500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流通量的1/4。同时东北经济区还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重工业产值在各大区中居第二位,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其中钢铁产量占全国1/4以上,所产钢铁有1/3以上支援全国各地。机械工业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冶金设备和汽车制造均占全国一半左右,矿山和发电设备均占全国的1/3,原油年产量均保持5 000万吨以上,占全国一半左右,运煤生产1 000万吨以上的大矿有4个。
1.物流企业大多缺乏低碳意识。从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国内物流企业发展较晚、起步低,仍处于粗放型初级发展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影响物流企业高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物流企业大多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国有大中型物流企业虽然在物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大多是从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经营观念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民营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制约,企业经营规模、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处于较弱态势。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物流运输业务少、车辆运输任务单一,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单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缺少合作意识,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大了碳排放量,污染了环境。
2.物流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偏低。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加上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物流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浪费。物流组织管理中如物流网络节点设置、物流设施布局和合理使用等方面问题突出。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组织和指挥能力,更不能形成统一的货源组织和车辆调配。目前大多数企业未采用综合化和精细化管理,在供应链设计和协调上不到位,造成许多低效率的迂回运输和货运调度时空造成返程空驶现象严重。由于车站、港口、物流园区和仓储地物流节点设置欠缺合理化,致使不同线路的衔接存在较大困难,例如轮船的大量输送线和短途汽车的小量输送线,两者输送形态、输送装备都不相同,再加上运量的巨大差异,所以往往只能在两者之间有长时间的中断后再逐渐实现转换,严重地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能源效率,进一步加剧了物流企业的高能耗。
3.物流企业设施设备技术落后。防止污染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物流技术普遍落后,与低碳化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东北区域气候环境的特点,导致运输等物流环节“高碳”现象严重。大多数物流企业尚未形成物流标准化体系,大大影响了物流网络节点、设施、器具等的合理使用。突出问题表现在运输方式间由于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东北综合运输的发展;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存在缺口,严重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等。同时,物流装备水平低,新能源车型少,仓储设施建设在保温及照明方面尚无节能标准,在仓库频繁使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中,内燃式叉车仍是主流,库存周转慢导致商品过期变质,客车载货等现象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迫切需要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革新。
三、低碳经济下东北物流发展对策
物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作为“低碳”、“环保”的关键领域,切实抓好“低碳物流”的规划和实施。要结合现代物流的运行规律,研究制定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低碳物流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力量。
1.建立完善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美国和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鼓励减排低碳机制,其中很多是直接针对物流领域。中国政府在国际会议上,对未来降低碳排放做出了降低40%~45%的承诺。要实现预期的目标,物流领域的低碳计划不容忽视。应尽快建立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东北区域各省应明确将发展低碳物流业纳入政府规划。编制低碳物流专项规划,对建立低碳物流体系,进行专门的研究。东北区域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除依靠物流企业自身努力,更新经营理念、加强内部节能挖潜、变革经营模式以外,要建立有利于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充分争取政策的扶持,争取政策对低碳物流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与经费,如争取财政对物流企业实施环保低碳经营模式、创新低碳技术的资金扶持;争取低碳企业的优惠贷款,缓解企业在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等。
2.建立低碳物流管理机制。把低碳企业、低碳管理、低碳运营等融入东北经济区域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加强东北物流业低碳意识培养,树立低碳经营理念。在低碳运输管理手段选择上主要包括运输优化线路设计、路线要进行合理规划,优先选择高效能的运输方式,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的空驶率、空转率,提高运行效率,采用集并运输。同时还要提高包装的重复使用率,优化仓储设施布局等,增加单位运量、采用电动环保车辆、采用环保冷藏运输方式等。根据东北货物运输的特点,选择节约、低能耗铁路货物运输。从政府部门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物流业发展,实施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激励措施,促进东北区域内物流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3.实现物流运作的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针对东北经济区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或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有效应用,企业内部如条形码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物流管理技术在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较低,物流装备和设备、物流设施方面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也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水平偏低制约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规模化运作,造成机动车空载率高,增加了道路上车辆数量,也增加了无效碳排放。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影响了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水平,使物流企业根本无力顾及碳污染、碳处理等问题,增大了物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化进程,需要提高东北区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加快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标准化的应用。目前东北经济区物流企业的能源消耗以油料非再生能源为主,而油料消耗又以柴油和汽油高污染型能源为主,其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均达50%以上,载货汽车百公里油耗为7.6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1倍以上,因此降低运输工具使用的高污染能源,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新型环保低碳能源的使用,是加快东北地区节能减排的关键。在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同时,还增加可再生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使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要引进、吸收和创新低碳技术,建立低碳物流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晓航.中国东北区域物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
[2] 王长琼.绿色物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采购,2008,(21):24-25.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1:4.
[5] 刘照军,等.基于低碳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11,(9):29-31.
[6] 葛莉.刍议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经营对策[J].商业时代,2010,(30):34.
[7] 韩增林,等.东北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