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交媒体的例子

社交媒体的例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1: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交媒体的例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交媒体的例子

篇(1)

5年前,我在报社做记者,被调至报社的香港记者站,跑香港时政新闻。当时,我在香港一个朋友也没有,要想就某事件或某话题采访生活在香港的人,很难找到采访对象。一天工作结束后,想约三五好友出去聚聚,也没人可找。

不过记者这个职业,能迅速磨练人,把人的智商、情商一掘而尽、发挥到极致。要不怎么说当记者,每天都有被掏空的感觉了。怎么办?只有通过网络,倚靠各种社交媒体找人、找朋友。

一番打听了解后,我列出了当年(2008年末)在香港比较流行的社交媒体。除了facebook、linkedIn等受欢迎的,还有Meetups(国外的社交媒体,在香港也有一些人使用);Hongkong expats,这是个垂直性网站,专为在香港的外国人、外地人设计,知名度较高;FC Club Hong Kong(Fortune Connection Club,这是个基于职业连接的社交网站)等等。所有这些社交媒体都是为了大家能在某个共同的地点,互相认识,建立联系。当然,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泡在社交网站上,每个都去尝试。了解了列出的各种社交媒体有什么特性后,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我选择了facebook\linkedin\Hongkong expats\Meetups这四个。其中Hongkongexpats\Meetups的角色是“探路先锋”。因为它们的主要特色是:指针性强,就是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基于某种兴趣或习性,先在网上发起各种主题的聚会活动。比如你喜欢吃素菜,你可以发起一个让大家一起吃素的组织,然后定期组织吃素;比如你喜欢研究冥想;比如你想发起同城的外国记者聚会等;都可以依此来做。其次,这两个组织,特别是Meetups更讲求将关系落到实地:大家在现实中的聚会。所以,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需要,选择参加其中的活动。Linkedin就是完全基于职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职业群组。我会找些关于记者的组织,加入其中,和他们讨论行业话题。至于facebook,我把它用作见面后,以后保持联系的工具。

看,过去,我们在茫茫人海里,要找到有着共同兴趣、相似背景的人,是多么地天方夜谭啊,但是现在呢?各种社会化媒体,让我们聚合的成本骤然降低,甚至为零。通过以上的社会化媒体,我们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能找到朋友了。

那么,我使用这些社会化媒体的效果如何呢?我给大家举3个例子吧。

例子1:

有一次,我想采访香港某条专卖小众奢侈品牌的街。比起尖沙嘴、铜锣湾,这条街很少为内地人所注意。比起LV等响当当的大牌,这条街的国际名牌也是小众的,个人口味很重。我在网上找到了曾对这条街有深入研究的时尚圈资深人士。她曾写过关于这条街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署名就是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国姓。天啦,叫这个英文名字的人多如牛毛,怎么找到她呢?我尝试着在facebook的“搜寻”功能里打入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国姓,经过具体指标的排查,比如照片、她的兴趣等,我找到了这个人。然后我意外地发现:她也认识我的一个朋友!这样,联系上她,就不再是大海捞针了。我们约定了采访时间、地点,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之后,我们一直通过facebook等保持联系。

例子2:

我参加了Hongkongexpats发起的一次聚会。这次聚会是由一位英国女孩发起的。聚会主题是:欢迎在香港工作的、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孩。聚会的前期召集方式很老套:就是在论坛的相关主题页下发帖,想参加此次聚会的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邮件。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网络,在聚会前先彼此认识。聚会前,我在facebook上和几位有兴趣参加此次聚会的各国姑娘们连接了。我们先通过facebook聊了聊为什么来香港、在香港的工作、生活等话题;但这些聊天是很分散的,只限于非常有限和基本的信息;因为大家都要上班,没有那么多时间聊地那么深入。那天聚会安排在兰桂坊一间比较清静的酒吧里,10几位姑娘围坐在一起,大家互相介绍、闲聊。在分散的聊天后,我们又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经历等再次自动地分组,继续深入地聊。最后,我和一位土生土长在加拿大的潮州女孩ling成了好朋友。之后,我离开了报社,很少去香港了,我们仍通过facebook、邮件保持联系,告诉对方自己的最新境况。

例子3:

通过Meetups的线下聚会,我认识了一位在香港辛苦打拼的广东女孩。她被公司派往香港,设立销售办公室。一个女孩在完全陌生之地打拼,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在聚会里见面后,只是互相加了对方的MSN。一天,我看到她的MSN签名,语气里充满了辛酸,内容大致是“工作压力让她喘不过气,她一个人跑到卫生间放声大哭”。虽然那天聚会,我们并没说很多话,但同在异地,感同身受,我立即在MSN上安慰她,问她怎么回事?我有什么可以帮到她的?后来,她邀请我去她在香港的家里吃饭。之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几年后,我们都离开了香港,她回到了广州。但一直保持联系,我还去参加了她的婚礼。

大家看看以上我的3个经历。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对了,就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关系循环链:网络-现实-网络-……,循环往复。它实际上就是社交关系的O2O。

第一个例子告诉我们:社会化媒体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想认识的人,为何不去尝试呢?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体,我们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

第二个例子告诉我们:通过社会化媒体认识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和我们聊地来,成为朋友。能不能成为朋友?只有让关系“着陆”。你很难和一个只凭文字和图像等工具构筑的人,建立什么特别好的私人关系。更何况,我们在网上和人说话的速度,能传达的信息量,要远远慢于和低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家一定都切身感受到了吧)。

篇(2)

Miresball and KRC Research《品牌状态报告》指出,2010年在反思“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品牌影响”时,全球各地百分之四十的品牌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保持品牌诚信带来新的挑战。电子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是品牌的梦魇,因为营销人员“不再对讯息享有完全的控制权”。但是,品牌营销人员是否曾经对自己的讯息拥有完全的控制权?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的反馈会影响品牌营销人员的行为,其中一个例子便是The Gap徽标的变更。The Gap希望让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加现代化、更有时代感,于是2010年10月初在Facebook上推出新的徽标。该公司很快收到负面反馈,包括消费者创建MakeYourOwnGapLogo.com网站。新的徽标完全没有反映出消费者心目中的The Gap品牌—“他们的The Gap品牌”有“经典”的衬线外观,而非无衬线字体。经过失败的替代徽标后,2010年10月11日,也就是推出新的徽标不到一个星期,The Gap就推翻了自己的决定。

请记住,这从来都不是从品牌到消费者的单向对话。消费者影响力和共创并非新鲜事物。只要品牌营销人员要求消费者让一个品牌成为“他们自己的品牌”—以前是社交媒体—它始终是加入对话的消费者心理的组成部分。许多社交媒体实例反映出消费者不认同营销人员的决定,或许这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唯一对话。英国航空1997年“Ethnic Tailfins”(甚至玛格丽特撒切尔都对此表示鄙夷)和1985年New Coke的推出只是其中的两个例子。但是,还有其他实例。在1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The Levis Strauss & Co. Archives拥有成百上千封消费者表示对其品牌钟爱的“致Levis’s的信”,这些信现在被用于带来设计灵感。

消费者为何加入其中?因为一个品牌不一定是被销售的有形产品或服务。品牌是消费者脑海中或心目中形成的关于实体联想和体验的“标识”,以及对使用它的情绪惠益的承诺。当然,拥有和控制这些联想和体验的是消费者,而非品牌营销人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益普索ASI专注于对它们进行了解和测量的原因。

是的,品牌营销人员对品牌的商业业绩负责。为了实现增长,他们可能需要想象一种新的品牌承诺、形象或标识,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联想和体验。但是,消费者将会确定这种变化对他们的意义,而且无论这种变化是什么,都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消费者将始终跳入对话中,并抵制这种变化。

看看The Gap、英国航空和可口可乐,我们可以认为品牌营销人员专注于错误的事情,这让他们忘记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作用。品牌营销人员专注于正在改变的事情,比如徽标、tailfins或新的可乐配方,其实他们应当关注的是变化对品牌及其消费者有何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开始重振精神,因为在发展出联想和忠诚度并让品牌成为“自己”的品牌后,品牌营销人员竟然对这些联想和忠诚度视而不见。品牌营销人员已经假设他们将会并且能够控制市场上的变化和品牌承诺。品牌营销人员并未全面评估消费者对变化的感知,并解释变化对于塑造自己的品牌体验有何意义。品牌营销人员没有注意到什么东西对其忠诚用户最有针对性和象征意义。品牌营销人员忘记了消费者最终会承认自己与品牌的关系。

那么,如果消费者影响力并非新鲜事物,那么社交媒体的影响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首先,社交媒体已经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在一种极为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即时反馈环路。现在,消费者影响力能够瞬间影响乃至改变品牌营销人员的决策。但是,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现在坚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影响,并要求得到答复。

2010年,益普索Mori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交媒体渠道的讨论能够影响公司的声誉和经营许可,而一半的人认为公司应该正视社交媒体渠道的批评意见。尼尔森《2011年第三季度社交媒体报告》进一步指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力:53%的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追求品牌(相比之下,32%的用户追求名人效应),其中47%的用户可能会大手笔购入衣服、鞋类和饰品等商品。

品牌营销人员应该相信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力。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狂热的消费者能够借此轻松并积极共创,而不仅仅是争执不下。这时候,便可以进行双向对话。2005年诺基亚利用其“概念休闲小站”为诺基亚比荷卢设计奖征集消费者设计创意(获胜者的奖品为诺基亚888,这是一款腕带手机)。戴尔运营Ideastorm.com,以其梦想、分享,发挥影响力,该网站收到了消费者的1万多条创意。戴尔提供一个月的“实施创意更新”,让贡献创意者知道哪些创意已经完全或部分实施。

社交媒体也是实时、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补充来源,可以以此了解消费者如何谈论品牌以及他们谈论的实际内容。共同探讨趋势,可以实现共创和构思。这方面的最新实例是耐克的MAG(磁反重力)鞋—“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鞋”(back4thefuture.com)。MAG鞋受到Marty McFly鞋的启发,由耐克专为“Back to the Future II”(回到未来II)设计。

MAG鞋的开发并非耐克的内部决定,其开发工作受到2005年草根球迷运动“McFly2015”的刺激。MAG鞋的开发耗时6年,走了少数弯路后,终于在2011年9月8日正式推出。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耐克认识到,电影中展示的“自动鞋带”颇具讽刺意味。

随着社交媒体不断影响鞋的设计,耐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鞋类产品的。耐克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鞋类博主,甚至让他们飞赴洛杉矶参加在标志性的时钟塔举办的电影主题活动。耐克在鞋类活动举办之前便大肆渲染。

融合社交媒体的共创实力,并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想象,对品牌营销人员而言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对自己的品牌持续再造。继2009年举办包装活动后,Tropicana北美公司总裁尼尔坎贝尔承认,消费者能够“更轻松、更快捷地”与品牌营销人员进行沟通。鉴于这一积极的现象,他说:“对于万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而言,这是一件好事。”

篇(3)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篇(4)

在你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营销战略之前,你需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资源,并且准备好花时间和经历来制作一个完善的计划。你要问问自己和你的团队下面这六个问题,看看你们是不是在发展社交战略上已经做好准备:

1.对社交营销你们有没有清晰的目标?

如果你有自己的目标,那么尽量让它变得更具体,并且在执行每一个创意的时候都要牢牢记住它。指派一个关键业务团队来讨论社交营销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清楚了解你的业务独有的社交营销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明确评价标准以方便执行。

2.你们有致力于社交营销的人力资源吗?

在你启动社交战略之前先问问自己,你有足够的资源可以调配吗。社交营销需要有实时的反应和不断的信息更新,这两者都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

3.你们能否制作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内容来维持社交营销话题?

社交营销靠内容吃饭。你需要审查自己现有的营销资产和明确自己的思路方向。此外,还要确保你的方案能让你源源不断的生产出值得用于社交营销的内容,包括博客内容、图表、视频和白皮书等等。记住,你的大部头内容可以改头换面成为小型的作品。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网络讲座可以分拆成视频片段、白皮书、图表和博客等。

4.你的网站做好吸引社交营销注意力的准备了吗?

在你设立各种各种的社交媒体页面之前,先保证你自己的网站足够体面,能够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关注。确保你的网站上有活跃的社交分享。鼓励你的观众在你的社交网络中分享你制作的内容,前提是要给他们提供所需的工具。

5.你是否准备好了把社交营销战略融入整个购买流程?

社交营销并不仅仅是为了刺激需求的产生,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监控和追踪你的目标客户也很重要。在销售线索、机会和潜在客户的培养中都可以用到社交营销工具,要确保在整个购买过程和用户的生命周期中,你都和观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6.你是否准备好在每一场活动中都运用社交战略?

篇(5)

当然,SNS媒体也能够帮助品牌进行重新定位甚至“漂白”,“芙蓉姐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SNS媒体的精准营销,从而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建立统一又多元的品牌形象。比如宝洁的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覆盖各个人群,可以利用不同的产品微博账号,针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进行推广。

SNS营销的心理学基础很简单,充分利用了人们在虚拟的社区中人际交往的需要。在匿名化和碎片化的网络社会中,基于熟人体系的社交媒体是人们重塑信任的重要平台,消费者倾向于向熟人需求意见和建议,因此通过应用社会心理学六法则,便有助于品牌塑造。

法则一:从众原理

为了规避购物中的不确定因素,人们常常会参考别人的购物体验。当某件东西很畅销或占据市场统治地位时,人们会本能地把它当作一个正确、有效的选择——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市场应用:

①借助销售排行榜将一个品牌与最畅销、市场领军品牌、增速最快等等联系起来。例如通过SNS媒体公布近期的畅销清单,允许购买者浏览最畅销、最多浏览、最受喜爱、最多评论的数据,说明购买哪些商品是最明智的。

②可在社交平台分享消费者生动感人的购买经历以此获得其他用户的认同感。

③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可信评价,注意要避免差评而尽量通过巧妙的方式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宣传产品的各种优势。

④利用技术手段,通过SNS推荐系统,对相似消费群体挖掘并推荐他们可能喜好的商品。

法则二:影响力原则

人们总有一种自然的倾向去相信专家或权威,他们的评价可以让消费者在选择中省去思考时间。

市场应用:

①在SNS媒体中利用明星或权威人士进行产品推荐。

②向名人推出试用活动并鼓励他们在社交媒体。

法则三:稀缺原则

人们通常出于对可能失去的害怕,认为稀缺的东西具有更大的价值。

市场应用:

①在SNS媒体中进行限量体验,限量机会,限量提供,限量可获得性,限量版本等基于稀缺性的促销活动。

②推出只针对社交媒体的促销计划。

法则四:喜好原则

人们总是对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具认同感,所谓爱屋及乌。

市场应用:

①充分利用购物者的社交圈进行产品的推荐,例如Facebook和twitter等。

②利用SNS媒体平台关注、分享并传播一些目标消费者喜欢的信息,比如酒类电商可经常与饮酒健康相关的新闻或科普知识。

③经常与活跃粉丝互动以获得他们的好感,这样更容易树立产品品牌形象。

法则五:一致性原则

面对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身观感和过去行为一致的那个商品。

市场应用:

①定期开展免费试用,线上的免费体验等。

②设计与品牌相关的小游戏在社交平台推广。

③注意保留消费者各种购物信息,并提供良好的服务以使消费者形成路径依赖与习惯。

法则六:互惠原则

人们得到实惠是会感到心存歉意,比如在超市人们尝了免费品尝的商品后都觉得有义务进行购买。

市场应用:

①经常在节日与消费者互动,赠送消费者免费的试用装,产品宣传杂志等。

②经常与消费者互动,专发他们的微博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篇(6)

当风险发生,新的规范是向我们的移动设备(不超过我们几英尺远的地方)寻找信息、播报感受、传播图像并且联系存在共同经历者。新闻媒体甚至使用脸书、推客、YouTube中的社会图像与视频,充分发挥它们作为报道的目击资源与提供保鲜信息的作用,即便包含着没有经过准确验证的话语。

鉴于社交媒体与风险间的共生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企业和组织将社交媒体列入不只是他们的营销计划,而且是危机准备和响应计划。食品工业的风险评估也不例外。食品工业链中的餐厅、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的公司机构,正逐步通过社交媒体、以提供数字化工具的方式帮助解决问题、应对风险管理。

这种前瞻性计划是很灵敏的。只需在智能手机、平板或电脑上按几个键、每天一小时,一个受挫的客户或利益相关者便可以发起一场全球性战役。社交媒体愈加被人们作为一种新型客服热线,一旦感到不满意,客户随即,这些抱怨就能转变成全面爆发的危机。

表达对一家客服经验不足餐厅的不满,散布不达标或被污染产品的耸人听闻的图片,甚至是散布潜在的食品中毒事件爆发的谣言,也许真的是流感都司空见惯的策略。虽然是单一的声音,推客却拥有更强大的能量,点燃品牌危机只需在线的一个人就够了。

在这个强大的网民授权时代,食品行业该如何去准备?美国FDA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维护着一个博客,在脸书、Flickr、推特和YouTube上也有所作为。食品安全中心是一个致力于通过限制有害食品生产技术的使用来加强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的非盈利机构,他拥有同样强大的社交媒体线索,掌握着脸书、推特、Pinterest和YouTube的丰富数据。食品行业很多公司已经认识到,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平台、博客以及移动设备是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以及众多功能的重要商业手段。

然而,在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大部分企业还没将社交媒体提升到可能范围内。例如,最近一项商业持续力洞察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没有将社交媒体正式列入风险管理资源。调查者之一的辛普森说:接收社交媒体作为衡量公司可能存在风险与法律纠纷的依据,确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之前社交媒体被认为只能在组织能力上略有改善,即意味着指示性无效或无影响,对此,一些机构已经着手将社交媒体整合进风险管理工作。

就拿FDA来说吧,刚刚提到过他们维护的几个社交媒体平台。他们自己也承认,FDA正在寻找更多的通过社交媒体交流的机会。2013年7月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FDA投入更多社会与移动资源,使更多人了解到关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疗效的信息。这项报告同时表明,FDA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在利益相关者的时间与注意力上,存在很多信息资源的竞争者”。结果就是,FDA近期宣布计划增加并提高当前使用的社交媒体。

对这样新现实的认识,让逐渐掌握整个食品行业的公司接纳社交媒体,用以应对市场营销与问题解决。而社交媒体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至关重要的是认识到许多潜在在线问题可以被避免,至少可以在其演变成不可更改的危机前能被快速确定。失败的准备,就是准备失败,所有公司都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到启示:

监控势在必行

对于有效的问题应对与风险管理来说,建立有力的监控程序是基石。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在线对话监控都需要确切的促进公司变化的行动力与信息,而不仅仅是记录被在线提及的品牌。监控程序应包括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大众社交媒体交流群:博客与信息、专业团体或是像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以及在读者间产生响应的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或博客帖子。考虑到全球影响力与覆盖多种语言的关键词,适当的监控措施也是必要的。

在常规工作日之外建立监控程序同样重要。因为一家企业不进行商业活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客服也随之停止。对于食品行业来说,人们在闲暇之时更喜欢去餐厅、去购物、或在家享受美食,这也就使得所谓“闲暇时间”成了问题高发时间。

最后,监控程序应该像谷歌那样,包括定期出现的关键词的快照。搜索引擎中出现搜索的消极程度是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指标,借此可以了解他们搜索的与公司、相关组织或整个行业有关的术语。如果消极结果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10名,那有可能是重要的媒体报道或社交媒体的谈话,还需要进一步的指标检查。

透明度和访问是新标准

透明度和访问并不是新概念,但对于社交媒体来说,却赋予了新意义。先进技术拓展了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人们对它也有了更多期待。利益相关者希望开放接触相关信息的通道、增强参与会话的能力,这会满足他们对信息的期待。以食品为例,他们希望得知食品的原料、营养价值,了解整个食品生产链。而且,当有问题发生时,不论对于产品本身还是产品消费结果,消费者都希望能在在线客服平台或公司主页上得到及时回馈。有时,这样的期待并不公平,但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接受并正视的现实。

客户不止依赖企业提供透明度和访问。过去几年,审查网站和工具充斥着整个网络,包括Yelp、谷歌对地方模式的评论和一些其他形式。个人同样通过脸书、推特以及博客发表评论并提出可以影响决策的建设性问题。这些言论与建议对于购买决定往往有非常大的影响。事实上,一个被广为引用的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Yelp对一个餐厅的星评价,可以转化成5%~9%的收入。

积极、忠实与反对,如同婚姻

沉默非金。面对客户的疑问与在线帮助咨询,沉默不语只会让其他人趁虚而入,或是用别人的谴责填充你的无声,这对你的品牌与公司都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导致误解。而且,沉默通常被认为是认罪的表现。

如果不能马上给出所有答复,没关系。一个简单却及时的反馈也意味着客户的问题正在被关注,随之而来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这就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但一定要在随后给出简短的回复。

整体思考

不仅文章、图片、视频等材料永远存在于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中,搜索引擎本身也是利益相关者的新型直接接口。心力与智力的战争首先从搜索开始。事实上,80%以上的在线会议开始于搜索引擎,用户通常不会输入公司的网址。本质上讲,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与公司或品牌相关的关乎搜索结果的“一个人”。

制定内部流程和放置系统

篇(7)

以下是徐志斌详解新增的社交红利原理及有效驾驭它的方法

为何这些应用被社交引爆

新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中,用了四个定律来回答这个核心设问,它们分别是“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快衰”定律。即:

1、“短”定律:用户投入时间成本越短,越容易引爆

所谓“短”,表面看,指的是用户花费最少时间、投入最少成本,来从某项服务(包括应用、活动等)中获得愉悦享受,或者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本书中见到的大部分案例,都在强调简单使用过程和低理解门槛:用户可以很轻松体验完整个流程。

实际上,拷问的确实,需要企业从以“我”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中脱离出来,进入到以“用户”视角来思考和设计产品、活动等。

2、“新”定律:越新的玩法,引爆速度越快

在今天的社交网络环境中,帐号、信息、应用等都充沛提供,什么都丰盈的情况下,用户的诉求点在哪呢?“新”定律侧重回答“这类应用解决了什么问题,以让人们乐此不疲地消费、体验这个基础设问。

因此,所谓“新”玩法,显然不是指新鲜的玩法,而是指状态,即在这样充沛供给的环境中,用户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在生活和消费?如何准确定义人们的需求变成一件首先重要的事情。在这种定义下,病毒一样的扩散(分享率)及每个人都是大节点的强力转化(转化率)所形成的引爆会自然发生。

3、“好友”定律:用户越投入,对好友影响越大

对,用户通过好友节省下来的时间,被投入到了那些好友们认可的优秀应用和服务中去了。在现在社交网络充沛且泛滥的信息面前,用户一目十行,瞬间用手指划过数十条信息已是常态。如果一条信息并无价值,会直接被浪费丢弃。很大程度上:

不再出现的信息或应用意味着没有价值。如果一条信息偶尔出现在用户面前,它可能有点价值,还不足以推动用户马上做出决策。如果某条信息或者某个应用经常出现在自己面前,意味着经过了诸多好友的选择,非常好玩或有价值,可以马上做出判断。

4、“快衰”定律:使用时间越短,衰减速度越快

四大定律互相影响也互为因果。快速引爆的曲线,也会快速衰减,“快衰”定律可以看做是对前三大定律的制约。

在社交网络发展中,一条隐藏的主线正是创业者通过各种尝试以试图突破“快衰”定律,以便获得用户更长久的黏着和留存。而“快衰”定律也重新启动了用户渴求新服务的诉求,反过来推动新引爆事件和新玩法再次发生。就像一个循环。因此,每次引爆背后,都会指向更多新机会。

现在,随着社交网络自身的发展,四大定律开始对其涉及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不管是品牌传播、市场运营,乃至产品开发方式、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等等,无不开始悄然变化。先知先觉者开始将重心无条件地倾斜向了“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引爆”这个特殊要求。

以下为“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为《社交红利2.0》写的序言

社交遇到移动互联网

社交就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人与人之间通过发送信息进行沟通与了解,也通过接收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形象和立场。而所有涉及信息的事物,必然被互联网所改变。

最近两三年,社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上的四大服务——信息获取、社交、娱乐游戏、购买与支付,都在产品形态与用户体验上发生变化。比如,在信息获取上,用户由原来的主动搜索与分频道浏览,变成了在手机上刷新信息流,以及社交网络上朋友的分享。现在,信息更多时候是自动出现在用户眼前的,根本不用费心寻找。社交则通过新的服务,让彼此在虚拟空间中时刻保持联系。

这些变化的核心是介质变了,承载这些服务的介质由原来的个人计算机变成了手机。

随身携带的手机、可穿戴设备就像人体向外延生出的“触角”,连接着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通过“触角”进行各种交互,这些交互行为在数字世界生成了很多新数据,在新数据的基础上会衍生各类新应用与新工具;新应用和新工具一旦被用户掌握,又会催生更多的新数据……

新数据带来新服务,新服务催生更多新数据,两者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彼此促进,形成一个双螺旋,产生一股创新驱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用户带来更多新奇有趣的服务。无论这些应用或服务是否会快速衰落,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用户都是受益的。用户获益,移动互联网才会愈加繁荣,才能让更多的开发者享受到“红利”。

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脸萌、魔漫相机等引爆社交网络享受红利的例子,实际上,这些都是刺激用户创造内容、产生新数据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创造的内容同样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说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图片、视频领域。手机使得图片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摄像技术的进步则赋予用户愈发强大的能力,越

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内容在数字世界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不仅是在中国,新应用催生新数据、新数据带来新服务的双螺旋也在国外主流社交网站上发生着。

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网)推出新视频应用Riff。用户可以先用Riff拍摄一段长达20秒的视频,为它拟一个标题,发给朋友后,其他的朋友也能够将视频片段叠加在这个视频中,使其成为集体创作的视频。

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推出视频直播应用Periscope,其前身是Meerkat。有了这款软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频新闻的播报员。另外,Twitter还针对媒体机构、内容发行商和广播电台推出了Curator功能,用户可在观看或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实时参与Twitter讨论,帮助媒体人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创造更好的内容。

社交网站Instagram(照片墙)推出拼图应用Layout。用户可以选择已经拍好的照片或马上自拍4张照片制作成一张,可以随意排列图片和调整大小。

实际上,这些平台都在探索能够驱使用户产生新内容、产生新数据的工具,以此来反哺平台自身,让用户对平台产生更大的依赖。

作为信息分发平台的《今日头条》,当然也与社交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提及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曾对微博分享的资讯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是,《今日头条》是微博上社交分享评论量第一的资讯应用,分享量比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大。实际上,这正好也说明了社交就是一场信息交互运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与社交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主体,基于信息的社交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引爆社交网络的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