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资源生态效益

水资源生态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资源生态效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资源生态效益

篇(1)

1供水及相关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主要还是来自于河流,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还为人类提供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等,另外河流生态系统还为人类提供航运、水利发电的功能。

(1)农业: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水丰富的水源引入北方,不仅成功解决了北方的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兼顾灌溉大面积的沿线区域的农田,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沿线大面积的农田物尽所用,使土地高效利用。另外修建水库,在雨季储存水源,一旦遇到干旱时期,便开闸放水,对周围的农田进行灌溉,避免因干旱造成的粮食作物的减产。(2)林业: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缓解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现状,改善了流域内部的水文条件以及循环状态,通过调节局部微气候,保证区域内部草木的水源供给,间接调节大气、净化空气以及保育土壤,无形当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航运:修建大运河,通过河流进行人员和货物运输,减轻了陆地交通的压力;

(4)渔业:在水库建成以后,随着库区水量的增加,库区周边的气候的得到改善,这就产生了有利于部分水生生物生存和繁衍的一系列游离有利条件,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由于一些鱼类随着水位涨落而进行漂流性产卵繁殖,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人为地制造洪峰,为这些鱼类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另外满足下游水生生物的产卵繁殖要求,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通过调整下泄方式或者增加表孔泄流的手段提高下泄水的温度,维持和保护水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5)水力发电:目前火力发电作为传统的发电模式,还是占有相当重的比例的。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燃料,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了大气污染,加剧了温室效应。而通过水利工程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转换成电能,减少了不可再生煤炭等能源的耗费,同时减少了污染环境气体的排放。

2生态支持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自然河流生态系统是由陆地一水体共同组成的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河流周围的陆地植被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这一地带良好的自然条件为野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河流还能够通过自然稀释、扩散、氧化等一系列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净化河流污染物。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依靠水体的休闲活动如划船、滑水、游泳、渔猎和漂流等,同时也为人类在河流沿河岸进行的旅游娱乐活动如露营、野餐、远足休闲和摄影等提供了场所。凡此种种,均显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命过程的多种生态功能。

3调节功能方面的生态效益

河流两岸的植物以及河流下游的湿地拥有自动调节水文的过程,同时可以缓冲洪水,控制侵蚀、保持土壤肥沃的功能。所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在水利工程建成以后,流域内河水的流量变化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平稳,对于防洪抗涝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兴水利工程,调节地域性水资源平衡,囤积梅雨季节雨水资源,在干旱缺水的季节进行利用。这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了调节。

二结束语

篇(2)

关键词:芦苇湿地系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湿地的主要形式,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发挥了巨大作用,就像肾之对于人一样,湿地对地球的重要作用使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抵御山洪、控制污染、调节地球气候、保护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其他生态系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还是一种自然景观。

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特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很多水上动物以及其他罕见动物的栖息地,可以生产水产品和畜产品,可以用芦苇进行造纸,还可以作为娱乐开发和科研技术的研究场地。

2 湿地的功能

2.1 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丰富的产品资源

湿地是一种水与陆地的交接地段,这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它的高稳定性。这里不仅聚集丰富的水上生物、陆地生物,更是两栖动物的理想生存地,因此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性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地球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仅仅占据百分之六的微小比例,可它却聚集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生物,特别是很多濒危动物和珍稀动物都生活在湿地。

2.2 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能够蓄洪防旱

湿地是人类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特殊性,使湿地具有其他任何土壤所没有的超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具有超强的防洪抗旱功能。人类日常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水基本来自地下水和湿地水,而地下水也主要来自于湿地水,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具有蓄洪防旱的功能。

2.3 降解污染、净化水质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水流速度缓慢,使它在污染物沉降上具有极大优势。湿地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也能够通过体内的物理化学反应吸收、分解和转化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达到净化水体的功效,这些都使湿地生态系统成为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方面的作用使它还具有了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

2.4 湿地的社会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成为了很多动植物和濒危物种的聚居地,这些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使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的旅游度假、教育、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一部分湿地还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3 湿地的开发和利用

湿地旅游的开发:由于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将面临巨大的心理负担,加上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工业生产的发展也导致了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理想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众多的现代人内心的强烈渴望。不过,要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开发旅游资源,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十分强烈的生态保护观念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及管理技能。

4 芦苇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由于目前地球环境被严重破坏,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地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提供一些芦苇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方面的建议:(1)加强对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依法对芦苇湿地实施保护措施,虽然我国湿地遭到不断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各方面的,因此我国最好尽快颁布并实施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只有明确法律条款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计划。(2)合理安排芦苇湿地的水资源,水是芦苇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加强对芦苇湿地上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当他们制定经济发展方面的计划时,一定要从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制定计划,不可只顾眼前利益,只有目光放长远,站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高度才能保证湿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实现经济的生态循环化,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由于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历史效益,人类在对湿地进行开发时,要特别注意平衡生态、经济和社会利益间的关系,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破坏湿地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巨大环境效益。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循环化,将芦苇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到最大化。 (4)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建立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

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一样,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近几年,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得以实施,并且取得了巨大收益。

5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加强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主要可以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加大经济投入力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实现合理安排、实现生态循环化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等方式实现。相信在政府的带领下,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能够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经济、生态、社会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

一、水土保持主要措施

以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例:

(一)、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得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如情况特殊,需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使用。施工作业时表面土壤妥善保存,临时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

(二)、施工活动中严格按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设置截排水沟、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按设计要求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面杂物,不乱砍、滥伐林木,不破坏草灌木等植被;进行土石方挖填和临时道路施工时,应根据地形、地质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等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做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三)、雨季填筑路堤随挖、随运、随压实,依次进行;使表面形成适当的横坡,防止积水。

(四)、防止冲刷与淤积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施工场所占用的土地或临时使用的土地受到冲刷。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及水文状态的改变。开挖或回填的土质路基边坡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雨季到来时水流对坡面的冲刷而影响排水系统,减少对附近水域的污染。施工中不管出于任何需要,未经监理工程师的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干扰河流、水道或现有灌溉、排水系统的自然流动。弃方堆放点统筹安排,堆放点远离河道,尽量不要压盖植被,尽可能选择荒地。及时对弃方进行压实,并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可以种植草皮、灌木或树木,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美化环境。尽可能将弃方整平用作耕地。

(五)、边坡保护施工场地外侧纵横向上设置连通的排水沟,防止边坡遭到冲刷。对于深挖方路段边坡开挖从开挖面往下分级清刷边坡。深挖方路段开挖须在支挡构筑物完成后进行,施工过程中定期观测支挡构筑物的变化情况。

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计算,以观测和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经过分析、核实,做到确切可靠,才能纳入计算。

观测资料,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直接布设试验取得;计算大、中流域的效益时,除有控制性水文站进行观测外,应在流域内选若干条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布设观测。如引用附近其他流域的观测资料时,其主要影响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类活动等)应基本一致或有较好的相关性。

调查研究资料,在本流域内进行多点调查,调查点的分布,应能反映流域内各类不同情况。无论观测资料或调查资料,都应进行综合分析,用统计分析与成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肯定其确有代表性,然后使用。观测资料如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某些漏缺,应采取适当方法进行插补。

国家重视全面治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1.5万个,各类建设项目共计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1300多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量3.6亿吨。重点治理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国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多条,其中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800多条。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3.68亿吨、增加保水量85亿立方米。生态修复广泛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国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2万平方公里,27个省区市、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区实现了封育保护全覆盖。

(二)、生态效益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要求,鼓励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流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配套排水沟、蓄水池、塘坝、谷坊和田间道路等小型水保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拦、排、蓄、灌、雨水集蓄相配套,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选择优质、高效、生态、适宜的水土保持树种,改变家庭自主经营的传统方式,因地制宜实行土地流转、大户治理、能人承包、规模种植等方式,开发生态经济型果木林基地、速生林基地、畜牧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增值,水资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索取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强。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管理机制,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生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水资源价值研究便应运而生。因生态环境改善而引起水质提高的资源增值,已在生态效益中有所考虑。生态经济效益计算内容包括、治理前地块强化恢复植被投资、地块面积和治理后地块强化恢复植被投资。

(三)、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有以下两方面:

减轻自然灾害,其效益有的在当地,有的在治理区下游。包括:一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沟蚀割切并吞蚀土地,面蚀使土地石化,减轻沟道、河流的洪水泥沙危害。二沙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减轻风蚀与风沙危害,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况,其效益主要在治理区当地,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大农业奠定基础。使农村剩余劳力有用武之地,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生产结构,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风尚,提高劳动者素质。

上述两方面效益,有条件的都应进行定量,不能作定量计算的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定性描述。减轻自然灾害的效益计算,保护土地免遭水土流失破坏的年均面积,治理前年均损失的土地,治理后年均损失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损失的土地,包括沟蚀破坏地面和面蚀使土地石化,减轻洪水危害的计算。

参考文献:

[1] 郭秀卿. 山西省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及生态效益分析:以吕梁环城高速公路为例[J].山西科技. 2011(02)

篇(4)

(1)什么是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是一个统称,它包含很多内容,例如防洪、灌溉、发电、水资源保护,新建的、扩建的、修建的水利建设工程及其附属工程。也有一种解释是通过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控制和调整,达到最有利于我们的工程。这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改变,让水资源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水的世界不敢想象,自然界的水不完全是人类需要且适用人类的水,基于此情况,人们才大兴水利建设,控制水流,即可疏导抗洪,也可进行水资源的调配,例如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把南方充足的水资源引流到北方水资源相对较缺的地方。按照梳理工程的功能特性分类,水利工程分为防洪工程,农田工程,水利发电工程及海涂围垦工程等。这些水利工程都是根据不同地方的水资源的不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水资源在当地的作用。

(2)影响环境的因素。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周围地质的影响、周边生活的影响和陆生生态的影响。其中对陆生生态的影响最大,关系到水域周围的生态链的建设。

(3)如何加强生态水利建设。

首先要从水利工程规划入手,提高规划水平。要全面认清开发水域的水资源生态系统,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尽力做到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高效,节能。提高规划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a.要实地调查研究,尽可能的提出多种建设方案以备选择;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特色的最优方案并提出建设工程的规模,工程规模的确定一定要按照当地资源确定,切不可盲目。要请相关专业专家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流做出勘测,在技术层面给出最准确的建议。b.政府要完善与生态水利建设有关的相关法律,对于不适宜进行大规模水利施工的区域,例如国家及地方自然保护区,著名的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遗产等区域,进行必要的保护,规定可开发建设的区域,不可开发建设的区域,同时禁止进行大规模以上的水利建设。从保护环境,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对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水利建设项目,重新考评,无法达标的建设项目,要立即停止建设,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再次破坏。c.转换开发思路,由于现阶段征地成本的日益增高,对于移民量少,占用农用地少的地方,可充分开发,甚至是100%开发,但是对于移民较多且占用耕地多的地方,可不开发或折半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不能总看眼前既得利益,也要向长远看齐。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尽到应尽的责任。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生态化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议

(1)在防洪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实行经济效益11:25:45和环境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也要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利益。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破坏只需一天,但是恢复却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疏通整治河流上游、下游、周边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围绕这些,进行防洪水利工程的建设。

(2)堤线布置和堤形选择的方式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

人为改变河流的流向,使河流统一化,会直接影响当地水域的物种。故,再此建议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补充几点关于保护当地山川湖泊的技术要求,尽量保留当地水域应有的湿地或浅滩。在防堤宽度上尽量采取宜宽不宜窄的原则。尽量做到防堤的功能在保护土地的前提下实现。

(3)关于河流的断面的建议。

在河流断面的设计上尽量要求不要违背当地的自然河流的河床特点,避免因人为化设计河流断面导致河流的均一化。河流的断面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4)岸坡的防护结构。

在水利生态建设过程中,交错的岸坡防护结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因此,岸坡的防护结构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岸坡防护的设计。

(5)水利生态建设周边的环境建设,即景观建设。

篇(5)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提高了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纷纷开始以身作则,绿色节能、资源循环利用、零排放等理念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环保事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被动环保行为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通过绿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失衡,达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目的。

2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我国工业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仅靠有限的节能减排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构建新型的生态园林以改善环境,成为各地区发展的新策略。虽然我国各地区对城市绿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绿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2.1绿化植物成活率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在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逐渐升高的今天,绿化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行业,我国城市绿化起步相对较晚,因此绿化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更缺乏专业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绿化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绿化植被或者树种选择不合理,种植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及时等,这就直接影响了绿化植被的成活率,导致绿化工程的成效极低。

2.2绿化植被物种单一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引入的植物物种十分有限,影响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应。城市园林绿化植被结构形式多样,如乔-草形式、灌-草形式、乔-灌-草形式都可以应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但由于植物生活率、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绿化工程中草木覆盖面积较多,而乔木和灌木类品种较少,不仅影响了园林的美化度,还降低了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导致病虫害较多,生态稳定性极差。

2.3后期维护不及时

城市绿化工程发展较为迅速,但无论是各地区政府,还是绿化工程施工人员都将关注点放在了植被栽培方面,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以至于部分偏僻地区出现杂草丛生、新栽培植物成活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极大的消弱了绿化效果。绿化工程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会缩短绿化工程的使用周期,造成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

2.4绿化工程可观赏性有待改善

由于绿化工程发展较晚,在工程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工程评价为例,主要以平面绿化作为衡量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标准,这就直接导致大量企业单位只注重草木的覆盖率,忽视垂直绿化工程的建设。这种单一的绿化工程,不仅生态稳定性差,还缺少观赏性,无法为城市的美化工程增添色彩。

3城市园林绿化低碳环保模式营造措施

3.1城市园林应以因地制宜为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理,按照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貌特征,在保留原有山林、植被、水体的基础上,对需要绿化的地区进行设计。设计时可充分引用本地树种,设计综合化、多层次、系统化的绿化体系,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地形改造,保留原有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原有表土作为回填土,减少客土的使用,提高植被的成活率。

3.2城市园林绿化要以节约为原则

设计和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土地节约。土地节约是指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常用的措施是进行区域垂直空间绿化设计,如墙面绿化、室内绿化、屋顶绿化等都可以增加城市绿化工程的总量,但土地利用面积却没有额外增加。第二,水资源的节约。我国水量较多,但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较少,绿化工程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可通过开源和节流的方式节约水体资源。开源是指利用管道、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后期灌溉,建设透气性好的地面增加雨水的地下渗透,提高地下水的含量;节流方面是指将传统的浇灌方式改为微喷、滴灌等方式,在保证植物成活率的基础上,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第三,成本节约。成本节约主要是指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不是压缩支出。如可通过选择速生树种,加快绿化工程的成型速度;减少大树或老树的移植,减少从偏远地区选购树种的次数、禁止盲目引进名贵物种、不适应在当地成活的物种,确保所采购物种的成活率。在对绿化工程进行管理时,可采用新型的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

3.3提高绿化工程的设计水平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需要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传统的设计方式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出低碳节能的特点,也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垂直绿化设计初期成本较高,但其生态效益的稳定性高,对后期的维护管理极为有利,因此从绿化工程建设和维护大局的角度来看,垂直绿化的经济效益更高。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应以树木为主,结合乔木、灌木、草被、藤类、花类物种,建立多层次结构的城市森林,打造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环境。

4结语

篇(6)

城市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近年来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其中城市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水资源紧张。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总量与日俱增,这给城市资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为满足大规模的用水需求,部分城市采集地下水,以缓解紧张的用水需求。但长期开采地下水,将给城市造成地面沉陷的风险。而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又会造成环境问题。

2)水污染严重。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了污水排放量。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进入河道,使现有河流湖泊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工业污水未经严格处理就进行排放,不仅污染地下水源,也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被污染的河水再进行农业灌溉,将进一步污染土壤和庄稼,造成恶性循环。

3)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关系到排水、防洪的重大问题,2012年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特大暴雨给人们带来惨痛教训,暴雨来临时,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并不能达到排水要求,很多工程年久失修,纳洪、蓄水能力不强,根本无法为排水、防洪提供有效的保障。

4)水土流失加剧。城市发展中为解决大量人口居住问题、加强外部景观建设,直接造成建筑物增加。由于城市面积有限,为满足建设需求,原先的植被往往被破坏,河道被堵塞,最终导致地面硬化。泥沙堆积、环境污染、河道堵塞等问题越发严重,城市水土流失也使防洪问题更加严峻。

二、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需求

针对当前城市水利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生态型城市立足长期可持续发展,将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城市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仅要为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支持,更要为子孙后代奠定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今后城镇化还将继续推进,城市人口的积聚,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需求保障的问题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城市防洪问题又在面临新的挑战。所以城市水利问题的解决既是复杂的,又是长期性的。只有基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将水利建设放置在新的高度,认真审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建设举措,才能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从长远解决城市水利存在的核心问题。

三、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举措

基于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型城市水利建设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打造城水相连、绿色掩映、人在景中的生态环境。城市水利建设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生态型城市水利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人对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需要,各项水利建设紧密围绕“生态”二字,使水利建设体现出生态文化。

2)统筹规划城市建设与资源利用。按照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指引,生态型城市的水利建设应重视统筹规划,将城市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作为有机的整体。经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特别是伴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开发深入,经济建设必须同时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城市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将工程开发与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处理,从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掠夺性开发。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型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应以高效、合理、可持续为目标。在城市水资源利用方面,政府部门应完善节水管理机制,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提供科学指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的开采应确保合理,尤其是对地下水的利用、河流资源的开发必须保持谨慎,避免短期效益与长期的生态效益相冲突。沿海城市人口密度大,工业现代化水平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考虑积极发展海水淡化项目,用淡化的海水支持工业生产,并通过深加工缓解紧张的生活用水需求,从而也避免了对地下水资源的无尽开采。

4)加强城市水利防灾治理。生态型城市的水利一方面要确保水资源供给,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水利风险问题,加强防灾治理是城市水利的又一重任。城市应构建系统的防洪、排涝系统,通过植树造林、绿地种植、水土保持、蓄栏工程建设使城市分栏截流能力提高。在此基础上,城市应努力提升排涝能力,防止暴雨发生时出现大规模积水。此外,城市还应努力对旧有工程进行施工改造。

5)重视城市污水的综合利用。生态型城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善于变废为宝。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可以通过再利用,来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减轻污水对城市的污染。污水资源化是生态型水利的重要体现,城市应当根据污水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排污控制和综合利用措施,使

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处理方式,实现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篇(7)

【关键词】节水园林 对策

城市园林绿化在提升城市品位,创建城市优美环境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城市园林绿化也大量地消耗着宝贵的饮用水资源。为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功能水平,由“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方向发展,保护城市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率,使城市绿化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发展“节水型园林”任重而道远。

德令哈市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干旱少雨,蒸发量大,降雨量181.11mm,蒸发量为2439.4mm,是降雨量16.4倍。 水资源总量4.65亿m3,最小生态需水量是2.77亿m3,能够被人类消耗的最大水资源即水资源可利用量是1.88亿m3,可利用率为40.4%,水资源匮乏。园林绿化用水量大,几乎全靠饮用自来水。据统计,每年仅城市绿化自来水用量高达0.027亿m3,并且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大用水量将不断增加,使本以贫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因此园林绿化用水必须由“耗水型”向“节水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循环,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 德令哈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4年德令哈全社会总用水量2.405亿m3,其中生活用水0.057亿m3,生产用水2.321亿m3(其中农牧林用水2.301亿m3,工业用水0.02亿m3),城市绿化用水0.027亿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德令哈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量2.405亿m3。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4.2%。德令哈盆地区聚集了全市主要的农业、工业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51.7%。

3、水资源利用率

农牧林灌溉水量达到全市总用水量的95.7%。渠系水综合利用率只有35%左右。

4、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人均用水量指标分析,德令哈市人均用水量高达3688.7m3/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8m3/人)八倍多,每万元GDP用水量为2786.79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7m3/万元)五倍,其中,一产用水水平为36816 m3/万元,二产为63.86 m3/万元,德令哈总体用水效率较低。巴音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为30%,白水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5.94%,巴勒更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率达85%,目前水库以下已断流。

二 德令哈市园林节水存在的问题

1、对园林节水重视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还未认识到园林节水的紧迫性,在城市“跑冒滴漏”的现象随处可见。

2、灌溉设施简陋,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

德令哈市绿地灌溉系统大多以自来水为水源。仍然采用人工水管式灌溉和渠道漫灌为主,滴灌、喷灌方式只有在庭院绿化中应用,而且甚少,部分地段用水车浇灌,水分流失较多,利用率低,经常出现满街跑水的现象,影响周围环境,造成园林绿化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即使在绿地安装了灌溉系统,也大多偏重于单项技术的使用,而不能根据水源、地形地貌、气候、土壤质地、地块大小、植物种类选择适宜的最佳灌溉方式,节水效益并不十分显著。

3、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对乡土树种存在敌视和审美偏见

部分绿化区草坪在园林中应用较广泛。这不仅降低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而且加大了用水量。部分绿化地段将耐旱植物和不耐旱植物混交种植,使本可以凭借自然降雨量成活的植物再次进行浇灌,也增加了用水量。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在园林绿地中运用较少,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一,绿化方式过于人工化。主要原因是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鄙视。

三 发展节水园林的措施

1、树立现代园林用水新理念

节约用水不仅是减少用水量和简单的限制用水,而是高效地、合理地发挥水的多功能和一水多用、重复用水的功效。即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淡水资源的净消耗量。

2、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和技术

在达到相同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对水资源的需要量不同。要降低园林绿化对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

2.1喷灌 是根据植物品种、土壤、气候状况等适时适量地进行喷洒,不宜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透。喷灌比常规地面灌溉省水30%――50%,且可以避免街道跑水现象。适合于密植、低矮植物的灌溉。

2.2滴灌 除具有喷灌的优点外,比喷灌更节水,但因管道系统分布范围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和运行管理的工作量。滴灌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和行道树上。

2.3渗灌也称为地下滴灌。是通过埋在地下的渗灌管给植物根系直接供水,灌水均匀,供水稳定。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省工、增产和提高产品品质的优点。水利用率可达95%以上,比喷灌节水40%,比地面畦灌节水50%-80%。可应用在多种类型绿地中。

3、充分利用非常规水

非常规水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它包括污水处理回用水、雨洪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污水对园林绿地进行灌溉,在以色列园林绿化用水80%以上是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结合现代灌溉技术进行灌溉的。在我国新疆的库尔勒也用生活污水进行园林绿化灌溉。城市污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水质比较稳定,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通过简单的一、二级处理后,可达到园林用水的要求。利用非常规水对城市园林进行灌溉,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一条重要途径。

4、雨水拦蓄利用,探索建立集雨型绿地

应改变雨污不分的排水状况,对雨污采取分流制,把雨水从污水管线中分离出来,并将蓄积的雨水回补到地下水中或用于绿地浇灌。这不仅能弥补供需缺口,同时变害为利达到防洪减灾和减少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5、推广应用保水剂

化学技术与其他节水技术措施一样具有明显的抗旱节水效益。保水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与水分接触时,能够吸收和保持相当于自身重几百倍乃至几千倍的水量.具有“保水、集水、节水”三大功能。

6、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绿化的基础,合理的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是发展节水园林的关键。在进行植物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1应用乡土树种。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重视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又有丰富的林相和季相的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郊野气息的自然景观,比如青杨、旱柳、枸杞、水柏枝、马莲、棉柳等。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

1.2大量应用耐旱植物。耐早植物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能忍受长时间的干旱且生长发育正常。如柽柳、沙枣、青杨、大叶榆、圆冠榆等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又能减少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园林对水资源的消耗。

1.3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园林绿化应以乔、灌木、宿根花卉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据资料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10平方米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和50平方米草坪相当。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