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1: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篇(1)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化学知识

高中生物课本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以及应试教学工作的限制,教师在讲解到生物知识时,遇到化学知识往往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并未深入讲解。在不少教师看来,高中生物中的化学知识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无需过多地占用课时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讲解。其实,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适当渗透化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跨学科运用和整合能力。

如在讲解在生物知识点“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化学元素”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碳元素”知识点有效渗透进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碳元素”在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化学元素与生物体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这种教学渗透,学生在分析与梳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之间的关联性,理解生物体的发展演变。再如,在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比较关?I的内容体系,若教师单纯依靠生物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时很难深入地理解内在的关联。但如果将“光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反应”有效地联系起来,则能够深化这方面知识的关联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能量之间的转换和光合作用中的电子转移等。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内容,教师只有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虽然不少物理知识并非当学期的教学内容,甚至是一些高年级才会涉及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中物理知识的渗透和融入。相反,通过教师的提前介入与分析,能够为学生下一阶段的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例如,在生物教学中,DNA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在利用DNA进行相关疾病的检测时,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标记等。这些内容涉及近代物理学中的同位素、放射性、半衰期、探测射线的依据。在高中生物学科建构中,这部分内容属于高二阶段的内容,但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则是高三阶段的物理内容,但这并不影响知识之间的渗透。相反,通过提前的物理知识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预先的概念认知,使学生结合对高二阶段生物知识的理解,深化感知未来可能需要学习的物理学科

此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学生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往往能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分析与应用得到体现。比如,在生物教学中“耕作松土”的意义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物理学科中的毛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想更加科学的松土方式。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学科渗透;应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钻研教材教法,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和整合,倡导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1.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

1.1巧用诗句成语,赋予课堂诗意和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词是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的一种表达形式,很多诗句能体现出生物学与文学间的交叉渗透。如在讲解植物向性时,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了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的同时,也表明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生长的特点;在讲授物质循环的过程时,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让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在地球上循环利用的过程等。

作为语言中一种精炼的固定短语,成语具备内涵丰富、简短精辟和思想深刻的特点,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往往暗示着相应的生物学原理。如用“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草木皆兵”来说明条件反射的过程;用“老马识途、飞蛾扑火、招蜂引蝶”来反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揭示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用“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分别反映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的竞争和捕食关系等。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诗词成语,通过诗情画意的情景为日常课堂教学增添亮丽的风景,让生物学知识充满美感。同时调动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此外,俗语、名言警句和名著片段等在课堂中的灵活应用,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1.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生物大纲》中明确规定: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问题。从近几年来的高考题来看,在能力立意背景下,信息题在高考中考察面在逐步扩大,阅读量、信息量都有所增加,难度也随之增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为解题服务,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生物解题过程中,能善于运用语文阅读方法去高效地提炼重要信息、获取有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培养,让学生在日常解题时有意识地注意题干中的各种信息形式,学会获取和解读生物题中的显隐性信息。

如对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进行资料分析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首先应结合图示对大篇幅文字和背景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理解,并找出相关的重要信息,其次才是总结、分析和归纳信息来回答生物问题。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先让学生找出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和萨姆纳等科学家的不同观点和研究结论的中心句,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完善酶的完整定义。

2.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理学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也常常运用到生物学问题解决中。在课堂中通过不同学科间教学方式的转换和渗透,学生会对数学和生物学渗透交叉运用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会改变学习方法,提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简明、缜密的思维品质,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教师单纯地进行概念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若根据实际将其转换成方程中x和y之间的数学逻辑式,其中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学生就能轻易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在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时,说明“J”型曲线实质是数学中的指数函数,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在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中,运用数学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式an=a1qn-1可将运算简化,说明其中a1表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q表示最小或最大能量传递效率,n表示对应的具体营养级。

另外,不少数学原理和方法被用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如概率原理、互斥和独立事件可以很好的解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譬如建立数学模型,用简单而直观的曲线图来解释生物现象和相关内部规律,并判断或预测生命现象的变化趋势。高中阶段渗透数学计算的内容还有很多,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遗传概率和基因频率、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等。

3.巧用物理学原理和知识为生物学服务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物理学的知识很广泛,如显微镜原理(凸透镜、凹透镜、光的成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同位素示踪法、超速和密度梯度离心、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传递、细胞癌变的物理致病因子、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物理因素、电位差与局部电流的产生、细胞吸水和失水中的渗透作用原理等等。

例如同位素标记法又叫同位素示踪法,是一项利用示踪元素来标记化合物的物理方法,标记后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可通过追踪示踪元素,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及变化过程进行追踪。这项技术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方面很广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提及这项重要的技术。主要涉及如下内容:验证DNA半保留复制过程、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过程等。

4.化学知识在生物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正所谓“生化不分家”,因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两者在医学、环保、农业生产、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存在很多交叉点。在高中学习阶段,化学是与生物学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化学知识的内容很广泛。对于高中生物多个生理过程都涉及化学反应式,例如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等。

又如必修1“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详细地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常见元素和主要化合物,这些内容与化学学科联系都很密切。其中,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氨基酸的种类、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过程和蛋白质结构的内容,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和化学选修模块中均有分布。另外,生物教材中物质鉴定的显色反应、核酸的分子结构、缓冲物质在维持人体pH值稳态中的反应机理、肽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各种反应式的配平与计算等等都体现着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除上述学科外,地理、历史、英语等学科都可以找到与生物学的交叉渗透点。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冲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壁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间相互支撑的魅力,成为生物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学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各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物成为充满乐趣和活力的科学探索之旅。

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多学科渗透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灵活运用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性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为解决生物学问题服务,让生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8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任课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具备了充足的学习生物的兴趣,才能够在课堂中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使自己主动融入到学习生物的氛围中,不断探索、研究,努力提升自己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接下来,笔者将针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

一、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

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在课堂开始时,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课题引导。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就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产生充足的兴趣,那么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率将会非常高。由此可见,在课堂开始时任课教师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

当下高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日益丰富,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他们对生物的学习产生兴趣。生物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生活中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物种,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和基因变化等情况,这些细节的方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细心观察的方面。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往往是在设置课堂情景时任课教师选择最多的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和讲解为学生展示平时他们不曾观察过的生物细节,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所以,在设置课堂情景时,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生物学习的魅力,从而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兴趣。

除此之外,任课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编写剧本,进行不同生物之间的角色扮演,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就会对不同的生物发展有所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不管采用哪一种设置课堂情景的方法,任课教师都应当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帮助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后续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新课改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生物的教学也是同样,生物这门学科作为科学学习课程中的主干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应当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物实验的操作,另一方面是生活实践的训练。生物实验的操作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关于不同生物的研究和调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能够为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工作,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提升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实验课,让学生细心观察任课教师的操作流程,再自己动手实验,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具备充足的实验技巧。在学生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实践的乐趣,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从而对生物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活实践方面的训练,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后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对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生物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解决,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了解,从而让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增强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物是一门关注生活实际问题的学科,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密切的联系,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学生将生物理论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践相结合,既培养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力,又能够提升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物学习的效率。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中生物这门学科自身就具备充足的乐趣,能够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中后期丧失了学习兴趣的原因无非是因为生物的学习太难,生物成绩提不上来的原因,要想让学生长期保持对生物学习的乐趣,任课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生物成绩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升生物成绩,重新建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找回学习生物的兴趣。

首先,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大学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学生是可以通过预习进行一节课的学习,这样的效果往往比他在课堂中听好几节课要好很多。”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高效率的学习一定是从高效率的课前预习开始的,学生要想提升生物成绩,就首先要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掌握,这样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才能够大大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成绩。

其次,多加练习一定是最好的方法。虽然现在的教育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时不需要进行巩固练习。高中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理科思维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而这不是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自己。所以,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生物学习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有效训练提升自己的生物成绩。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探究;综合;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颇多,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国教育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正面向大众化的高层次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做为整体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奠基石”的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相应要发生改变,推行素质教育不不仅要在中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而且要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优质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也在于此。

然而,在轰轰烈烈倡导素质教育时,经过问卷调查,随堂观摩法,走访生物教师,我们发现 :至今许多地区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理论与实践并未真正结合起来,形式上的教改却并未取得实效。

高中生物学是中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充满神秘的学科特色,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研究学科特点,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培养出合格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彻和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为学生、为社会的发展着想,这是每一个中学生物教学者应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通过从学生与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我发现,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这门自然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还不够足,对于培养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观念还不够强。

一、贯彻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还是在于如何激趣,如何引发学生的热爱

教师要善于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梳理教材内容,找准学生兴趣的最佳触发点,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去力争自身的不断完善,拥有开发自我潜能的欲望,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人的天赋条件,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境引疑以境诱思,运用问题教学,聚焦学生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导向,更能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探究的过程、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上来。[1]加强问题意识培养,能打造高效地生物课堂,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主体观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发现问题,探究答案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学习要以生物实验为依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安排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体验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2]积极开展实践探究能力培养活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亮点资源,并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内容入手,想方设法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兴趣及强大的内驱力需要情境来激发。生物课堂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多媒体创作出声音、画面、动作一体的课件,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到情境学习的真实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的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觉得更加轻松愉快。同时,视听觉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学生们的记忆理解效率。

三、构建高效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探究活动和实验,模型建构,小组内、全班同学间合作交流 ,问题情境创建和模拟等教学方法不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单调的讲授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要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着力点。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教师要设计合理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转变观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层次化,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的能力,尽量多安排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性,凸显目标教学法,实施有效教学。将教学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

将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STS教育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思维往往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等三个特点。实验教学恰好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

1、实验目的的强制性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2、实验步骤的固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禁锢在固有的步骤上。

因此,应改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变封闭式的探究为开放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设计类的题目,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和设计,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并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记录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概括、综合能力。

对于考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试,不看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途径。在对教学改进的建议中有学生提到希望多注重细节、多重视基础。在落实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优化习题,试题,改革命题形式和考试形式对实践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练就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3]

结合最新2013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考察的内容都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除了遗传知识中需要少量计算题,实验题需要适当分析理解外,其他知识基本上都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基础,当然这也需要学生全面的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另外,对于遗传方面的练习题要多加练习。

五、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加强学科内各分支之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综合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比如,正向-逆向、发散-思维、求同-求异、逻辑-直觉、对比-归纳、拓展-延伸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会突破既定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新结构,论证独特的新思路。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实现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大知识获取量。今后高考的发展重点是培养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激励和挖掘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4]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拓展。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发展的排头兵,其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将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教育话题。[5]值得我们去共同探讨,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实践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王三凤.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2(28)

[2] 刘凯春.浅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 刘梓强.理综能力培养中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D].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2003

篇(5)

一、开设实验课,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构建者”和“实施者”,既承担着传授生物学知识内容的任务,又肩负着讲授生物学习技能的重担.学习对象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在思考、分析、解答课堂练习案例的进程中,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课堂练习活动过程及效果,需要教师进行实时、及时、全面、科学的讲解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存在不足,形成科学解题策略,树立良好解析素养.科学素质的构成,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是需要学生经过大量培训和动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当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实验增多,有些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实验课的开展.

例如,在进行叶绿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采集藓类植物,制作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叶绿素.在进行其他实验时,有些材料难以采集,如DNA的粗提取,猪血容易获得,但是其血液中DNA含量少,鸡血最好,但血量有限.为保证学生的实验效果,教师可以到菜市场购买,然后储存到冰箱里以保证鸡血的新鲜程度与DNA的质量,课上为学生提供材料,方便学生课上实验.

二、创新实验设计,不断探索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教学的方方面面,对生物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提升科学素质有直接的效果.新教材中有些例子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实验.在这些实验中,老师需要做的是进行指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做记录,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教师的指导,要让学生的设计更加创新,不要拘泥于教材形式.

如观察各种生长素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设计培养器皿,并设置和控制变量,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水、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新性的设计能突破教材束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利用史实,启发教学

生物科学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全方位的展现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对现代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科学的不断探索中,科学家追求真理、坚持不懈的崇高[HJ1.4mm]精神,值得当代学生学习和发扬.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深入挖掘生物科学的内涵,发掘有教育价值的史实和科学精神,设计情景,引导学生提高生物素养.

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时,课程重点是介绍生物膜的结构,但是,教师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单纯讲生物膜发展历史,学生就会感到很乏味,影响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深入讲解生物膜发展背景,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位科学家,在学习中不断探索生物膜的有关知识.这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设计情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课改下,对学生与老师的要求都有一定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主动学习,老师也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就要求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以很好掌握,对理论知识也可以进行系统归纳,但一落实到实践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实践才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只有在实践中都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学生才算是对知识真正理解消化.

如在对《减数分裂》进行学习时,老师要先将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大概有了一定了解后,再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验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减数分裂过程.再将实验结果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比较,如果发现有不同之处,要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有错误操作,也可进行多次实验.如果依然存在结论不相同的情况下,可先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问题所在之处,如果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再寻求老师的帮助.在整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操作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培养怀疑精神,不断探索

篇(6)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学生因素分析

1.学习动机水平

学生想不想学习高中生物?想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是学生生物学习动机,有强烈学习欲望,并自我定位较高学习目标的学生往往高中生物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会更为勤奋的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在解决生物问题时,思维更为严谨.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生生物学习的成就动机对其生物学习水平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考试成功”,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激励.

2.学习态度

在知识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和行为对学习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严厉一些的老师,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时态度更为端正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施加压力对学习态度有积极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内在的情感倾向,正向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端正,给学生施加压力和不断地强调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不过很有限,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是短暂的,那么学习态度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还必须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进方法,调节自我的学习行为,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学习成绩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沉淀下来,坚持实施到日常学习中形成习惯.

3.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应该是很高的,兴趣是学生生物学习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内在的驱动力,兴趣从何而来?

有部分学生本身就喜欢生物知识,喜欢生物课,上生物课表现为很愉快、很兴奋.

不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生物学习兴趣是需要激发和调动的,生动的、直观的生物、生命现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趣的生物学史、新奇的生物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生物现象的研究源自于生活,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要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给学生以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共鸣,达到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学习的价值.

4.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应该有适合自己个体发展的学习策略所支撑的.那么什么是高中生物学习策略呢?特点怎样?

所谓学习策略是学生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和考试成绩而主动采取的对自己学习进程的调控行为,具有动态性,贯穿于高中生物学习的整个过程;学习进程具有未知性,所以学习策略是复杂的和跨学科迁移性,不是机械地运用,也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学习策略直接迁移,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可以具有多元化,统计学研究表明,越是生物学习成绩差异、学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策略或内隐于学生学习行为之中,或外显出来,都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主体化有效教学的途径――情境化探究课

1.情境化探究课的流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类似于知识收纳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对于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全然不知,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生物学素养的提升,从生物学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知识、方法都是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一个“探究”的过程,我们的生物课教学不可能让学生回复到从科学家从无到有的发现过程,那个太漫长了,不过我们应该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接近主要的知识及其所包含的科学元素、科学精神,同时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2.案例――“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

明确研究课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读书了解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要求,从校园环境出发,讨论校园里是否有鼠妇.)

活动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子问题,进一步考虑如何实施探究.

互动探究过程:

(1)学生提出探究课题:从水、光、温度、土壤和空气等对鼠妇的影响提出问题.例如,水的多少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土壤板结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

(3)分组实验:捕捉鼠妇,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作简单的实验装置,实验,观察记录.在实验中,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如果实施有困难,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教师追踪整个实验检查,从宏观层面给以指导.

(4)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内部交流的形式,各组汇集实验情况.

篇(7)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数学建模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高中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把生物学科当作是文科来学,认为只要会背、会记、能理解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学科中涉及的知识,要求学生应具备理科的思维方式。学会构建合理的模型并运用相关的模型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已成为现代高中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本文在此探讨一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一、关于数学模型的认识

数学模型就是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实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也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数学建模可以用数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最终运用数学模型提供的解答来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提高其综合性分析探究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阐述和呈现生物学现象、特征、生命规律的表达形式。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高中的物理与化学学科中被广泛地应用。由于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上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予提炼总结,并进行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对理科思维培养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数学建模思想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1.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生物图形与数学曲线相结合的试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能力。这类试题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用数学图形来表述生物学知识,体现理科思维的逻辑性。

例1.下图1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中甲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B.图1中CD段变化发生在减数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C.就图2中的甲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秋水仙素能阻止其进一步分裂

D.图2中的三个细胞不可能在同一种组织中出现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数形结合题型:从图2上的染色体形态不难辨别甲为有丝分裂后期、乙为减Ⅱ后期和丙为减Ⅱ中期;而图1中的AB段表示的是间期中的(S期)正在进行DNA复制的过程,BC段表示的是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含2个DNA分子)的染色体,DE段表示的是着丝点断裂后的只含1个DNA的染色体。此题的答案是B。

2.排列与组合的应用

排列与组合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知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Ⅰ分裂(中期)的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不同排列方式,在细胞两极出现不同的染色体组合,最终形成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这是遗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细胞学证据。同样,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中,也涉及碱基的排列与密码子的组合方式。

例2.果蝇的合子有8个染色体,其中4个来自母本(卵子),4个来自父本()。当合子变为成虫时,成虫又产生配子(卵子或,视性别而定)时,在每一配子中有多少染色体是来自父本的,多少个是来自母本的()

A.4个来自父本,4个来自母本

B.卵子中4个来自母本,中4个来自父本

C.1个来自一个亲本,3个来自另一亲本

D.0、1、2、3或4个来自母本,4、3、2、1或0来自父本(共有5种可能)

解析:染色体在形成配子时完全是独立分配的,因为在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后,染色体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方位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每个配子所得到的4个染色体也是完全随机的。每个配子所得到的一套染色体有可能是五种组合中的一种,实际上每种组合又会有不同的情况。如将这4对染色体分别命名为m1(母源来的第一染色体)以及m2、m3、m4和p1(父源来的第一染色体)、p2、p3和p4。那么上述情况下,配子有可能是:m1 m2 m3 m4;m1 p2 p3 p4;m2 p1 p3 p4;m3 p1 p2 p4 ……p1p2 p3 p4。因此,当我们不仅考虑数量,而且也考虑到质量时,4对染色体的配子组合数应为24=16。在只考虑数量时,此题答案为D。

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教师通过对一些实例分析,协助学生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并构建数学模型。学生通过学习,把数学中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生物学科中来,做到举一反三。

例3.若让某杂合子连续自交,能表示自交代数和纯合子比例关系的是()

解析:假设此杂合子的基因型为Aa、采用数学归纳法对杂合子自交的后代概率进行推算(一般学生都会)。自交第一代的杂合子概率为1/2,纯合子的概率为1/2(显、隐性纯合子),自交第二代的杂合子概率为(1/2)2……自交第N代的杂合子概率为(1/2)N,而纯合子则为1-(1/2)N,然后再构建数学曲线模型。本题答案为D。

4.概率的计算

高中生物的遗传几率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解析,协助学生构建概率相加与相乘原理。比如:分类用概率相加原理;分步用概率相乘原理。

例4:A a B b×A a B B相交子代中基因型a a B B所占比例的计算。

解析:因为A a×A a相交子代中a a基因型个体占1/4,B b×B B相交子代中B B基因型个体占1/2,所以a a B B基因型个体占所有子代的1/4×1/2=1/8。(由概率分步相乘原理,可知子代个别基因型所占比例等于该个别基因型中各对基因型出现概率的乘积。)

5.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中,常常求助于数学模型的研究,理论生态学中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构建的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有种群的动态模型研究,如:“J”与“S”型曲线,另外,种间竞争及捕食的数学模型等等。

例5.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两类细菌竞争食物的实验。在两类细菌的混合培养液中测定了第Ⅰ类细菌后一代(即Zt+1)所占总数的百分数与前一代(即Zt)所占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在下图中,实线表示观测到的Zt+1和Zt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Zt+1=Zt时的情况。从长远看,第Ⅰ类和第Ⅱ类细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

A.第Ⅰ类细菌与第Ⅱ类细菌共存

B.两类细菌共同增长

C.第Ⅰ类细菌把第Ⅱ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D.第Ⅱ类细菌把第Ⅰ类细菌从混合培养液中排除掉

解析:两类细菌在实验条件下,同一环境中不存在其他生物因素的作用时,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另一种被淘汰的现象。从上述图形的对角线(虚线)上可以看出在虚线上任取一点作横坐标与纵坐标得到的是相同的数据,这说明了同种细菌后一代与前一代在混合培养液中的比例没有变化,说明它们之间是共存的,不是竞争关系。而实线位于虚线下方,用同样的方法不难得出,第Ⅰ类细菌的后一代含量比前一代含量减少了,在竞争中是劣势的种群。本题答案为D。

6.生物作图及曲线分析

生物作图在近些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对能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会从数形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图形和曲线。

例6.有一种酶催化反应P+QR,右图中的实线表示没有酶时此反应的进程。在t1时,将催化此反应的酶加入反应混合物中。图中的哪条线能表示此反应的真实进程(图中[P]、[Q]和[R]分别代表化合物P、Q和R的浓度)?()

A.ⅠB.ⅡC.ⅢD.Ⅳ

解析:A、B和D都不对。酶作为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平衡常数(Keq=[R]/[P][Q]),只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图中实线平行于横坐标的线段延长相交于纵坐标的那个交点即为此反应的Keq。Ⅰ,Ⅱ和Ⅳ三条线显然都改变了此平衡点。C正确:线Ⅲ反映了加酶后缩短了达到平衡点的时间而不改变原反应的平衡点。

四、生物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意义

生命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际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它,能很好地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其理论的深入研究必定会涉及很多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如何将生物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这是对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理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之,数学建模,不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来说,都是一个有效和富于创造性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陆敏刚著.《教材精析精练》生物高考总复习用书.延边教育出版社,2006

2.韩清海著.《导与练-生物》.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亚馥著.《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孙儒泳著.《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