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5 17:11: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工业行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工业行业分析

篇(1)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0,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2009年5月20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围绕着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抑制气候变化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政策成为了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中国也一直采取政策、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同时,我国政府于2009年11月26日正式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因此,研究二氧化碳碳减排问题不仅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是以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化学工业作为工业部门中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之一,自然成为了我国减排工作实施的重点领域。据统计,化工行业年排放工业废水30多亿吨,工业废气1.4万亿立方米,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84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三废”排放总量的16%、%和5%,位居工业行业的第1、和5位。另一方面,尽管通过新的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已使我国化学工业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就能源利用效率而言,我国化学工业的能源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15%左右,一些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20%左右。因此,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我国整体节能减排工作的突破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然而,对化学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对该行业的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究竟哪些因素推动了能耗量的增长和碳排量的变动?哪些部门是主要的耗能部门或者是最大的碳排放源?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上述影响碳排放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因此,研究化学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能为制定可行的行业节能减排等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因素两个方面。

(1)碳排放强度

Greening等(1998)对10个OECD国家(丹麦、芬兰、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英国和美国)的生产部门(1971-1991年)进行了分析,认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能源价格等一些其他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有很大影响0。Zhang(2003)利用没有残差的Laspeyres方法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能源消费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1997年工业部门所节约能源的87.8%是由于实际能源强度下降引起的,能源下降主要体现在黑色金属、化学、非金属矿物、机械制造四个部门?。Wu等(2005)根据中国各省的数据,利用一种新的三层分析法研究了1996-199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突然下降”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速度以及劳动生产率的缓慢下降是化石燃料利用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决定因素5。Fan等(2007)分析了1980-2003年一次能源利用和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能源强度下降是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0。魏一鸣等(2008)在《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中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碳排放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下降较快,中国碳排放强度仍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间,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点是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高碳能源比例、增加低碳能源消费、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来实现0。

(2)碳排放因素

许多学者利用因素分解方法和投入产出理论,研究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相关的问题。Gould和Kulshreshtha(1986)首次将最终需求、结构依存以及节约能源与萨斯喀彻温省的能源消费结合起来?。Rose和Chen(1991)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方法来解释1972-1982年美国经济的中间部门的基于燃料和其他投入之间的中间燃料替代0。Chang和Lin(1998)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分析了1981-1991年台湾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和工业部门排放二氧化碳的变化M。Fan(2006)等分析了1975-2000年人口、经济、技术对中国、世界、高收入国家、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经济、技术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不同的。MichaelDalton等(2008)的研究中指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源利用等产生影响,如果在人口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排放量几乎会降低40%12。MinZhao、LirongTan等(2010)基于LMDI方法利用1996年-2007年的历史数据研究了上海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是推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因素13。ClaudiaSheinbaum等(2010)米用LMDI方法定量研究了1970-2006年间墨西哥钢铁工业部门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他们指出经济活动效应使能耗在所研究时间范围内增长了227%,而结构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则分别使能耗减少5%,90%14。SebastianLozano、EsterGutier?rez(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研究了人口、能耗、碳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M。牛叔文、丁永霞等(2010)以亚太八国为对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1971-2005年间能耗、GOT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基数和能源利用率高,单位能耗和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低,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我国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标所优于其他三个发展中国家,但次于发达国家116。ChengF.Lee、SueJ.Lin(2001)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台湾石化行业1984年到1994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投入产出理论以及结构分解方法,识别出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能源替代、增值率、中间需求、国内最终需求、最终出口需求等8个因素台湾石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关于碳减排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国家或者区域层面上,且大多关于西方国家和地区,而对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特定工业部门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采用定量实证分析化学工业碳排放的研究很少。

三、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根据IPCC给出的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方针目录(1996年修订版),中国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如式(1)所示。

(二)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

借鉴Kaya恒等式M,为了分析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以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解为以下的影响因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以及能源碳排放系数。具体公式如(2)所示,公式(2)中的参数说明如表2。

为了下文叙述方便,将(2)、(3)式分别称为二氧化碳排放模型、能源消费模型。Ang(2004)B9]比较了各种不同的指数分解方法,认为对数平均指数分解法(LMDI)在其理论基础、适用性以及结果解释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本文选择LMDI(Log-MeanDivisiaIndex)方法。根据LMDI分解方法,可以推出如下等式。

(1)二氧化碳排放模型

E表示现期相对基期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变动;AEq、、Eu尾,AEei分别表示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同样地,根据LMDI分解方法得到如下分解结果:

对基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ACEi,ACfe,ACes,ACec、ACQ、ACu、ACss、/AC?分别表示部门能源消费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化石能源结构效应、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化学工业产出比例效应、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

(三)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了1996-2007年我国主要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情况。1996-2007年的各部门的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7、1998、2000、2001、2002、2003、2004、

2006、2007,由于未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因此本文通过前后两年平均得到1998年和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1996-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计算得到。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能源消耗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

2007。在本文中假定三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保持不变,因此,ACm=0。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能源消费、能源强度以及能源结构都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另外,一些经济因素如工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累积图业总产值等也会影响化学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LMDI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化学工业分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等5个部门。

(一)二氧化碳排放模型结果根据(4)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基本上可以由能源消费量的变动来解释,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结构效应、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影响其次,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的能源消费效应的影响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化学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化石能源比例效应的负向变化抑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1996年至1999年间,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逐年减少的,主要是由这几年化学工业能源消费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能源消费的降低所致。随着部门及总体能源消费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到2004年,出现大幅度增长,此时则主要缘于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及能源消费效应,即能源消耗,尤其是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根据4式的分解结果如图2。2007年相对于1996年化学工图2中国化学工业1996年和

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中,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度为172.86%,化石能源比例效应和化石能源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分别为-5.08%、-67.43%,而化学工业具体5个部门(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以及塑料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效应的贡献率仅为-0.3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有所上升。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因此,化学工业化石能源的结构变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压力下,除了调整化石能源结构以外,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包括风电、核电和水电)的使用比例。

(二)能源消费模型结果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年,逐年变动累积得到的结果如图(3)和(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和能耗强度变动是影响化学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经济增长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能耗强度变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而化学工业经济效应以及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小。

2007年二氣化碳排放模型分解结果

图4从更细致的层面反映了化学工业中具体5个部门能耗强度的变化情况。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耗强度下降很快,尤其在2001年以后。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以及塑料制品业的能耗强度减少较缓慢。说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两个部门是化学工业所有部门中能耗较高、同时经济发展也较高的部门。为了降低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效率,应该加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经济投入,同时通过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消费。

根据(6)式,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分解结果如图5所示。

(三)叠加结果

在(4)、(6)两式分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8)式,叠加后的结果如图6所示。

以1996年为基期,2007年为现期,叠加后的结果如图7所示。

图7全面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1996-2007年中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贡献程度。根据图7及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

(1)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增加。

(2)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这也造成了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的矛

盾。为了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不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化石能源的减少,能源结构的优化,部门结构的调整等等。

(3)由图7可以看出,化学工业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降低其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应继续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大投入。

(4)能耗强度的下降无疑是化学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最有力的贡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化学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不断降低能耗强度,可以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改进技术以及改善相应设备、增加新能源比重入手。

(5)化学工业具体部门结构的变动会增加能

年和2007年叠加分解结果

源的消费量,因此需要调整各部门的结构,关注高耗能部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增加较低耗能部门的投入,以期降低能源消耗。

(6)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相对而言,能源结构的贡献率不是很大,但是能源结构的优化作为战略性的减排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大力发展核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

篇(2)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业 经济效益 提高 方法

石化工业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虽然它的发展适应着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且对我国国民经济个各行业技术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由于我国工业种类繁多以及人口众多等原因,依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当前,我国人均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其进口价格持续上涨,如此长期依靠大量进口石油产品对我们是很不利的,因此,提高石油化学工业经济效益、加大力度发展石化工业显得十分关键。

一、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

石油化工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也同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我国在对石油化工产品进行大量生产的同时,也在大量的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耗。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于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也随之增多,我国国内生产出的各种石油化学工业产品依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依靠进口尚能解决此类问题。2007年我国花费797亿美元进口原油,进口成品油则花费了164.3美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0%和约6%,而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的自给率比较低,一些高新技术的石油化工产品更是有必要进口。2012年上半年,1月—6月,全行业总产值为5.8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41.72亿元,进出口总额为3320.69亿美元,增长10.4%。上半年石油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持续缓慢,下行压力持续增大。

二、加快提高石油化学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对现有装置进行高技术含量的改造

想要对石油化工经济效益进行提高,主要途径则是对目前拥有的生产装置进行高技术含量的开发和改造。首先是将目前已成熟的技术运用于一些改动较小、经济效益较明显的项目中,如使用新型塔板或者填料、使用新型换热器并对换热网络进行优化等,一些改造已被成功应用于部分石化装置中,且应予以广泛推广;其次是石油化工工业现有装置通常都会存在废料或者副产品,由于技术或者数量少、资金等问题而未能充分的利用。如乙二醇或合成氨、环氧乙烷等装置的放空二氧化碳,其纯度已经很高,应注意将其提纯液化之后回收再利用等,在对装置的副产品或者废料进行综合利用时,应一方面要考虑对市场产品进行挖掘开拓,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对装置的经济规模进行考虑,以更进一步的提高石化工业的经济效益;第三,假如石化工业现有的装置属于盈利态势,且产品拥有市场,则应注意对生产的“瓶颈”进行消除,合理地对生产能力进行扩大,在扩大能力的同时加强技术含量,节能消耗。

(二)广辟渠道加快产业技术的优势利用

产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了国家工业经济水平。想要将技术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则必须实行多渠道发展、多成分并存。确保主要产业技术掌握在我国石油化学工业企业手里的关键是确保企业对主要产业技术的占有权及转让权。为此,应启动石化企业的活力,使之在重点技术项目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其次,部分企业由地方投资并负责实施,应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再次,鼓励个人和集体集资或以股份的形式参加石油化工产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加速产业技术的进步。

(三)努力增产石化工业优质产品并优化石油化工产业结构

石油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它的发展不但在能在产量上体现,其重要的指标更是表现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效益上。根据我国目前石油化学工业的现状来看,努力提高产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还需依靠技术的进步,依靠持续推出性能更好的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依靠对石油化学工业内部行业进行优化,而非低技术水平重复建设。我国石油化工起步较晚,发展历史也比较短,主要把精力集中到大宗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上,而对于技术难度较大、附加值较高、而社会效益却较明显的高新技术产品则很少深入研究。在研究高新技术时,国外某些重大技术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如通过对位环已烷甲酸和二醇缩聚,能够制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替代聚碳酸酯的透明产品,其成本与后者相比比较实惠。石油化工高新技术以及深加工的产品通常技术含量较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从多方对资金进行筹措,加强科技资金投入,逐步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批量生产,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使企业生产效益更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要求石油化学工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对产品质量进行提高,尽快追上国际石油化工产品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应努力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废水、废弃、废渣等的排放,减轻石油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罗丹程.辽宁石化工业“十二五”发展策略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顾宗勤.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J].化工技术经济,2005

篇(3)

英文名称:Chemical Industry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化国际咨询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647

国内刊号:11-5590/TQ

邮发代号:82-75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4)

摘 要: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其他工业行业拉动度较高。近几年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8年全行业实现工业产值65843亿元,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煤化工 产业 可持续性

一、 行业形势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我国化学工业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仍将是我国化学工业的主旋律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国民经济仍将处于一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我国化学工业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下,机遇和挑战并存:相对较快的增长期,而根据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来看,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速度通常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我国正在快速推进工业现代化,努力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对化工产品的需求量巨大。

随着未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种主要化工产品的需求量均将保持快速、稳定的上升趋势,特别是高新材料、特种化学品的需求量将随着国内产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继续快速增加。这些因素都支撑着未来我国化学工业巨大的发展。

目前国际油价急转直下,煤化工产业的经济性需要重新审视,中国鼓励发展煤化工的政策不会改变。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是长期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预计今后国家对于煤化工产业的政策取向仍是一方面鼓励发展煤化工,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排放。

由于甲醇产能的快速发展,甲醇及其下游传统延伸产品也将进入新一轮优胜劣汰的竞争,应更多的研究产品的成本、技术水平、下游产业链的科学性和竞争性以及外部支撑条件的保障性等因素。如醋酸、甲醛、脲醛、酚醛、甲烷氯化物、MTBE等,应认真研究其市场态势,此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的原料基础、目标市场的分布和需求、物流条件和成本以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空间等诸多因素。

甲醇燃料和二甲醚均是近几年新能源行业所研究的热点。预计今后一段时期甲醇燃料将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二甲醚的规模将向大型化发展,以降低成本。在缺少油气资源的地区,二甲醚是替代LPG的产品之一,今后还有替代柴油作为动力燃料的可能,从性能和价格上看,二甲醚具备一定竞争力,有可能成为市场活跃的产品。

MTO和MTP仍是今后几年的关注热点,近几年,国内外此类技术进展极为活跃。就目前原油价格发展趋势看,在中国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是有条件的,此类项目所需甲醇规模大,应以基地建设方式予以实施,其外部配套条件尤为重要,如水源、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等,并非一般地区可以承载,因此项目前期评估和研究工作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国内外煤制油的技术进展较快,不论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都逐步进入工业示范阶段,由于能源的紧缺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各方面给予煤制油高度的关注。但是,今后一段时期,石油炼制仍然是油品生产的主导工艺。

二、促进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1、 煤炭资源的保障

资源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全球油价的变化和中国资源的实际状况。我认为发展煤化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并发展石油能源替代产业仍然是未来一段时期予以关注的产业。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煤种较多,煤价与石油价格的关联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特别注意客观和长远的分析和评价煤资源量和价格趋势,避免不计代价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2、制定行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在前期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煤化工产业成本优势突显,引发了国内煤化工产业的投资热潮。为此,国家若干产业政策指导行业发展。这些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产业规划,鼓励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合理规划煤炭调出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煤炭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促进煤炭产销区域平衡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二是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稳步发展煤制石油替代产品,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努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煤化工要实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政策,避免浪费,节约资源。发展煤化工产业应“量水而行”,不能挤占生活用水和 农业用水,并严格控制缺水地区上高耗水的煤化工项目。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标准及规范.四是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加大对焦炭、电石行业清理整顿力度。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新建项目规模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遏制煤化工产业盲目发展的势头。原则上煤制油、煤制烯烃及二甲醚项目由中方控股。五是鼓励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煤化工发展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大型煤化工生产装置技术和关键设备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业化步伐,逐步缩小自主研发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重点开发、完善和积极推广应用关键煤气化及其相关技术,包括粉煤气化、水煤浆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大型空分制造等技术。

篇(5)

【关键词】绿色化工工程;化工工业;节能;促进作用

引言:对于化工来说,其是促进社会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关键,并且为人类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样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而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材料等进行处理,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的利用效率,还很好的解决了存在的污染问题,因此,其对化工节能就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1.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概述

1.1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我们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物品都有赖化工生产流程,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往往对于绿色化学不重视,生产过程中只是注重结果,短期内或许能收获相应的产品及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很多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多污染,有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后果可想而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越来越被人们提倡,这样的方式采用一种更科学更自然的方式实现化工生产,仍然能通过有效途径得到最后的目标产品,但大大降低了生产工艺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很好的促进了化学工艺的节能,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

1.2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原则

绿色化学化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原则相对一体,主要涵盖下列几方面。(1)在反应过程的源头上减少甚至根除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在废弃物产生之后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2)产品进行设计时,尽量做到原料利用率最大化。(3)产品进行分析时,在考虑生产效率的同时使原料和产品的毒性降低。(4)对于析出剂和溶剂等辅助物,尽量少用或选择使用无害产品。(5)减少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损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6)除了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因素,生产原料尽量选择可回收的加工原料。(7)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化学衍生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措施

通常情况下,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和一些化工原材料,最终排放出大量的“三废”,也只有通过不断循环市场经济,才能够促进化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市场优势。而目前化工企业应该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大化工污染这方面的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对污染问题进行全面的控制。(2)针对化工生产项目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生产工艺,控制好化工原料,进而从源头上对污染问题进行防控。(3)创建绿色的化工生产链条,实现节能减排技术集中化处理。(4)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绿色减排意识,从自身出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合理开发

3.1 绿色化学原料的合理运用

在化工生产工艺及具体流程中,化学生产原料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传统化学工程中,所用原料大部分为不可再生能源。采用这些原料不但大大提高国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加重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将绿色化学原料作为化工生产材料是绿色化学工程重要研发内容之一。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用绿色化学物质、自然物质等无染污、可再生的化学原料。典型的绿色化学原料主要有芦苇、苞米杆、纤维植物等。将这些作为原料投入到化工生产过程中,可使其转化为酮、醇、酸类等多种化学品。在整个转化反应过程中,这些原料仅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而不会有任何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产生。

3.2 提高化学反应的选择性

在化学工程的物质反应中,化学反应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所有化学原料的转化均是需要化学反应才能得以实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反应形式可有效促进化学工程生产效率及质量得到提高[2]。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反应原料、环境、时间、特点等均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化学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反应形式为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热产生,所有化学原料均会在热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变质,因此会大大降低化学品的生产质量。在绿色化学工程中,应用新型的反应形式,这种新型反应形式为烃类氧化反应。这种反应形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催化物反应催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可有效促进生产物同分异构反应时间增加。

3.3 使用无毒无害催化原料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伴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合理运用化学反应成为了化工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时候,催化剂的使用是非常关键的,既可以对反应速度进行加快,也可以对反应时间进行缩短,那么在进行化工生产中,要想确保绿色化工工程和工艺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使用没有毒害的催化原材料。同时现在我国有关部门对催化原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和制作在不断增多,从而就促使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时候,催化原材料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外,使用没有毒害的催化原材料还能够大大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对能源消耗含量进行降低,也能够很大程度减少环境的污染。

4.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

加强对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研究是化学工程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实践创新,绿色化学工程工艺研究能够将废弃物的科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化学工程的规划化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清洁生产技术的合理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超高的价值,对化学原料进行无公害化的处理,以期最终达到合格生产的目的。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可促使原料等到有效的利用,提升原料的使用效率,清洁生产技术最为常见技术例如脱硫技术等,化学生产加工不可避免将会产生一定废气,为了进一步降低废气对于空气质量的污染,就需要进行脱硫处理。此外,除了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外,当前自然发电技术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重视,在环境污染日趋恶劣下,自然发电技术受到的关注,利用风能等自然资源发电,可在生物工程中降低污染,并提高环境质量,以期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4.2 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

在可持m发展理念推进下,生物技术也不断得以升级,生物技术也可理解成为生物工程,其中包括生物化工以及仿生学两部分。生物技术利用生物科技进行生产与加工,如常见的生物酶技术,生物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该种有机物可具有超高应用价值,加之其污染系数较小,故此被广泛的应用到各领域之中。例如纺织领域,通过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促使衣物处于仿旧状态等。生物技术的使用符合绿色化学工程工艺的要求,因此将生物技术与绿色化学工程工艺相互结合,可进一步的深人落实化学工程节能理念,并改变传统化学生产工艺模式,共同打造绿色环保社会。

4.3 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加工生产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主要发展目的之一即为为社会生产处环境友好型产品,如清洁汽油、磷洗衣粉等无毒无害产品。通过绿色化学工程可以生产出与社会、自然环境发展相符合的友好型产品。绿色化学工程生产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购买的产品均为绿色产品,不仅有效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如能够促进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有效降低生态环境的染污,促进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通过上文对绿色化学工程和工艺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可知,绿色化学工程对促进化学工业节能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是实现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贺.论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的促进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3,05:132.

[2]刘冠辰.浅析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4:107-108.

篇(6)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科技出版社在立足优势专业门类图书出版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领域拓展。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目标)、发展思路、专业选题规划、人员和分工,等等。本文就如何做好专业选题规划谈一点看法。

一、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要求

1. 明确重点,找准服务目标

目标是“龙头”,是一切工作的先导,专业选题规划首先要服务于出版社的战略规划。我们一定要考虑编辑人员组成、竞争对手状况、行业和技术情况等因素,制定以时间为轴的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这是今后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2. 高屋建瓴,立体思维,全盘规划

专业选题规划是以“从全局出发”为基本原则,规划思路要根据时间跨度体现点、线、面、体结合的立体布局,笔者将此归结为专业选题规划的“四维空间”,即立体化的图书选题布局(三维)和时间跨度(第四维)(如图1所示)。

3. 保持选题规划的动态化、持续性

选题规划一定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要在发展主线上不断创新,紧跟科技和行业发展热点,由表及里,点、线、面结合,逐渐深入,其终极目标是建立起本社该专业的图书出版品牌,并不断强化。专业选题规划要有利于科技发展,图书策划出版进程要达到总体协调可持续,所以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继承与创新,重点与一般,图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二、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步骤

专业选题规划的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1. 市场调研和分析

市场调研主要是对行业状况、技术发展状况、图书出版现状及竞争态势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也就是对出版社进入该专业出版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并分析。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调研:

(1) 行业技术发展状况调研:策划编辑要系统、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调研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工业应用情况;了解各类读者对象及其需求;掌握当前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等等。

(2) 图书市场调研:分析当前的图书市场,主要了解并掌握竞争对手的图书出版情况,包括出版品种、出版规模、图书市场占有率等。

2. 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发展目标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具体指标包括销售码洋、市场占有率、品种、重点图书,等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行业现状,应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方向?从哪个读者层次(高、中、低)入手?等等。

3. 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

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是专业选题规划的核心内容。策划编辑要深入调研该专业的技术情况,找到图书出版的专业发展主线,在具体的目标指引下,搭建整个专业未来图书布局的主体框架。

4. 制订实施方案

专业选题规划的实施方案其实就是在规划指导下的选题策划以及实施计划,可以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要求来进行,在实际调研中可随时就选题框架进行优化和修改。

5. 执行

有了实施方案,接下来就是组织团队人员分工协作、共同实施了。

三、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

专业选题规划的核心就是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从图1可以看出,工作重点是要寻找到“发展主线”,细化“发展支线”,逐步充实完善并最终建立“专业技术面”。图3所示为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年底之前机械专业图书出版布局。

1. 确定发展主线(技术主线)

2000年以前,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类图书布局非常简单,机械专业除了大型工具书《机械设计手册》外,重点是围绕“化工机械”专业来开展选题策划,空间非常狭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在“大机械”领域进行拓展?经过编辑认真仔细的市场调研,结合机械行业技术的现状,我们确定了向通用机械领域拓展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根据“机械产品生产流程”来确定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图书布局的发展主线(见图3中间主线)。

2. 细化发展支线(技术支线)

主线确定后,接下来就是细化发展支线,对主线上的每个环节按照技术分类进行细化,逐步完善。支线的细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当时行业的技术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地进行。如图3所示,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专业的各技术支线都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开展工作的,例如:2002~2003年,我们在调研后认识到国家将大力发展数控技术,决定组织开发数控技术图书,使得化学工业出版社最早占据数控类图书市场制高点;2004年,液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们决定进军液压类图书的出版,2005年后出版了一批液压类的行业经典著作,广受好评;2005年下半年,职业教育发展日臻成熟和规范,我们及时进入了机械加工(机床加工、钳、钣金、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工人读物类图书的出版;2007~2008年,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机械应用量很大,我们适时开展了工程机械类图书的出版;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给我们带来了出版的契机,2009年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军汽车类图书的出版,2011年大力发展,目前汽车专业已经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科技板块的重点之一,等等。

3. 细分读者,制定各发展支线(技术支线)的选题布局

从读者层次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分类布局。如图1所示,根据“专业技术面”上的技术1、技术2、技术3等,针对高端、中端、低端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另外,从图书性质和用途上也进一步考虑图书布局,可分为工具书、实用技术图书、工人读物、教材等。

总结上述专业选题框架结构的设计,主要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选题规划的出发点不是为出书而出书,而是为了合理构建专业出版的整体布局,是以专业图书品牌建设为最终目标,做该专业图书的市场主导者。

2. 一定要注重专业品牌图书的规划和策划,因为这将大大提升出版社该专业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例如《机械设计手册》就是化学工业出版社机械设计类图书的一张王牌。

3. 选题规划要追求全面布局,切忌顾此失彼、盲目跟风。例如,规划时要合理掌握高水平原创专著与一般技术图书的比例关系,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等。

4. 以上讲述的只是专业选题框架设计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出版社的出版实力和发展战略、编辑人员情况等因素后灵活运用。

四、专业选题规划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专业选题规划人犹如一个重大项目的总工程师,应该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1. 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能力

策划编辑只有立足于行业发展,专业出版才有可为。从以上选题规划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以看出,规划人必须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动态,对专业技术知识的了解“不求深,但求广”。另外,规划人还应该具有很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和丰富的选题策划经验,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技术、了解读者、了解市场。

2. 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专业技术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选题规划应与时俱进。由于图书出版是滞后于专业技术发展的,要想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做市场的主导者,规划人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进行准确判断,及时行动。

3. 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

专业选题规划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所以规划人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团队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准确分析和判断、快速解决,这样团队的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敏.总编辑职责与选题规划.科技与出版,2008(5).

篇(7)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技术溢出与吸收;技术扩散

一、引言

技术扩散是一项技术创新在首次得到商业利用后,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渠道扩散至不同的顾客、国家、地区、部门、市场和企业,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技术吸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技术溢出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最大化的实现过程。因此在技术创新系统中,技术转移和获取是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成果、提高自身研发能力、最大化实现技术创新价值的主要方式。只有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地扩散,才能产生经济的宏观增长效应。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的技术创新扩散源。关于我国制造业技术吸收与溢出能力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尹静、平新乔[1]运用回归分析验证了行业间技术溢出会使该行业的研发投入及专利申请量得到提高。陈子凤等[2]利用投入产出法从扩散系统的结构、动态演化和扩散表现对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朱平芳[3]利用投入产出矩阵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内在含义构造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本土工业行业间研发资本要素对研发产出的溢出效应;吕新军等[4]基于投入产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间的技术扩散模式进行了分析;孙晓华等[5]通过产业间R&D溢出效应测算方法的比较,选择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我国制造业间的R&D溢出效应。上述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借鉴。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自主创新方针,确立了制造业等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增强了对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经费投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受到了很大激励。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对其技术创新吸收能力与溢出能力值得进行细致考察与深入分析。本文结合投入产出法,以制造业各部门研发活动经费为主要指标,分析对比我国制造业各部门技术获取方式及其技术吸收和溢出能力,探索整个技术创新系统在2005年、2007年以及2012年的技术扩散运行情况。

二、方法

投入产出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于1936年提出,它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组(矩阵)来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6]。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首先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相互耗用产品的数量关系,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这一数量关系。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i,j=1,2,…,n),它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通过研究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增减变化即可分析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根据横向和纵向平衡关系可以建立总的平衡关系:

三、研究数据

(一)研究范围本研究的对象是制造业各部门,由于投入产出表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上的部门分类有些许不同,本文根据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对数据进行了对应调整,得到16个制造业部门,具体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由于国家投入产出表逢二逢七,故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投入产出学会网站公开的2007年及2012年投入产出表,以及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数据。其他数据来自2005年、2007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二)制造业技术创新扩散变化趋势1.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技术扩散和转移的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水平不仅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也体现着其技术扩散的潜力。R&D人员全时当量与R&D经费内部支出是国际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与资金投入的指标。如图1所示,从投入数量来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个制造部门,无论是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还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都远远高于其他10个制造业部门。2.贸易化指数贸易化指数反映一个地区/行业商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贸易化指数越大,该地区/行业商品的技术含量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贸易化指数为正,则说明该地区/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商品和技术出口量大,反之,则缺乏竞争优势,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如表1所示,我国制造业各部门中,贸易化指数相对较高的部门有纺织业(2007年为0.8188,2012年为0.8065)、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005年为0.7716,2007年为0.7993,2012年为0.7074)、金属制品业(2007年为0.7178,2012年为0.6558)。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与出口国,2013年我国纺织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53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95.5亿美元,但从全球价值链构成来看,我国纺织品加工贸易的产品附加值还比较低,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足,大部分产品依靠国外来样加工,另一部分则来自对国外品牌的仿制。巨大的商品出口量,仅来自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然而这一优势也在逐渐失去。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较高的贸易化指数并不意味着强大的技术含量,恰恰相反,它折射出了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的贸易化指数往往都大于0,而欠发达国家,特别是技术发展水平落后的国家,其贸易化指数通常小于0。我国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技术引进期,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从表1可以看出,研发投入量相对较高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等5个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化指数很低,甚至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贸易化指数为负。我国自提出自主创新方针政策以来,正在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研发经费与人力的投入,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加大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期,但到目前为止技术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国际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价值的加工组装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从时间上来看,16个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化指数都有所增长,呈现出逐步增强的态势,也反映了其技术扩散强度在不断加大。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投入产出法以及刘起运[8]对投入产出法中影响度与感应度的改进方法,构造了2005年、2007年与2012年技术创新扩散矩阵,并对比这3年我国制造业16个部门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