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5 17:11: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语文必修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师 中学生 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首先,落实与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标准要求。第一,把握好选修课教学原则。如:语文选修课教学基础性和时代性原则;选择性和个性化原则;语文选修课教学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和人文性原则。第二,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要求,规范其开设和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需要遵守课程目标要求,不能草率随意、不能单纯从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决定教学内容、不能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课等;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语文选修课需要个性与特色。第三,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需要衔接,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在开设时间、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衔接。第四,重视语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确定好开设思路。比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语文选修课;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科知识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根据自主、讲座等方式讲授选修课。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选修课没有进行具体的考查,在选修课堂中仅仅是形式上的存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受到人教版教材的影响,选修课程必修化。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是补充必修课程的内容,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可这个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对必修课的教学,因而影响了选修课的正常进行,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除此之外,选修课不能正常地发挥其作用是因为在国家课程的配套中,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够到位,不能及时地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
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进行拓展性开发
为了促进选修课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需要围绕选修课程开设的标准进行具体探究。通过选修课的开发过程能够看出,其遵循的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设的目的是增进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标准”下指出:选修课必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具体开发,学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选修课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选修课程学习的目的。在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高中语文教材在拓展型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结合相应的年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具体的选修课程。在拓展型语文教材中,主要是对高中语文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实践。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研究选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修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目的,最终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的特征。必修课的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但是由于仅仅实行必修课,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并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方法十分有限,这就需要进一步实施对选修课的开发。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必修课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的讨论,这是对必修课的拓展。在教学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实质是:点与面的关系。在选修课的开发中需要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设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鉴赏部分进行探讨,将该部分作为选修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教学来让学生自主去阅读原著,增强了实践性,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高中语文知识。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建议
新课程的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要很大程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带给高中语文教师新的难题。教师在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了解高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即“新课标”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明确的标准要求下,做好课程的改革,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
1.高考“指挥棒”影响着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2.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因主导无度而干扰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学生读的少、写的少、探讨更少,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不足。
3.在多种媒体的冲击之下,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视野狭窄。脱离现实生活,切断了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教师由于培训不够,新课改只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必要的实践指导。新课程推行固然需要对教师进行理论上的武装,但教师更需要的是感性层面的操作手段。而专家们的培训往往是讲起理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具体操作或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让教师心中恍惚、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入手,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居多,新老交替欠合理,课改意识不强。
6.教材方面,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练习,必修教材5本,选修教材5本,共有十本。如果必修教材作为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那么教师处理起来相对来说会游刃有余。但是新课程要求必须用1﹒25个学年将这些内容学完,也就是说半个学期要完成每一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太短,让新课改的高中师生勉为其难。
二.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语文基础教育,从小学初中起就将字词、造句、修辞、语法等方面的问题落到实处,不应在初中时就围绕中考考纲而删减必要的基础知识,给高中教学带来困难。在阅读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学生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为学生上高中后提高写作能力储备丰富知识。
2.思想观念上,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再次,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3.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训练。叶老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可见,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借助课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的阅读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精心挑选的,它的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语文训练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分析课文题目涵盖的内容、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文中关键语句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4.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给学生有效的富有个性的评价。要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只要我们给学生多一点权利,让他们选择学什么和怎么学;只要当我们语文教师不再填鸭式地传授知识或者不以僵化的测验方式评价学生,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途经获取知识。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让众多的教师能走出去,到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学校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学习专家成功的教学范式,特别是具体操作各类文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有效做法,切实推进新课改。
6.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通过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教学,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发扬来充实、“净化”学生的心灵。只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才可匠心独运、应会感神,才能把语文课堂要设计的自然和谐、酣畅淋漓。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反思
语文是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和必修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普及,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地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等,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情境不容乐观,选修课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主要表现在:选修课教学定位不准,教学理念守旧,选修课教材实用性不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不完善等等。如何有效地利用选修课的教学资源,提高我国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析了对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的反思。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同课时安排不协调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提高,对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当前高中选修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最棘手的问题是选修课课程开设得较少,教学时间不够。主要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往往过分看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在教学中对选修课存在片面的认知,甚至单纯地认为选修课教学是为了服务于必修课。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不教学、或者“走过程”的形式,挤压选修课的教学时间的普遍现象。导致了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安排,选修课的教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发挥。
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教师队伍资源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就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而言,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在选修课程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只局限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等教学课程,而《影视名作欣赏》《新闻写作与实践》选修课程较少或者没有,学校不能实现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全面开放,大大降低了选修课对学生的教学提升、补充的作用。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都担任主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教学任务量较大,影响了选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推动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开展的对策措施
1.确保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权
许多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学中,迫于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往往过于重视高考考试大纲。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出现“学”“统一制定”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实际的选择权和自,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造成学生对于“选修”与“必修”没有多大区别的教学认知。高中生由于自身语文素养较低,没有实际的语文生活经验,对于选修课程怎样选、选什么问题,存在一些困惑、顾虑。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转变选修课程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选修课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课程选择的主动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教学。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让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需求,从兴趣爱好入手,从而提高选修课教学的实用性。
2.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选修课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对于侧重于语文实际运用的选修课程,可以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的时效性、实际性。对于着眼于陶冶性情的文学类选修课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旨在引导探索研究类的选修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探讨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式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主题辩论、经典诵读、影视欣赏、汇报表演等等教学方法。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普及,选修课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选修课的改革发展中,还应当加大对选修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专业的教师团队,促进我国选修课程教学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选修课;误区;学习体式
【作者简介】 祁洪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盐城市散文学会理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128-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同版本的选修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建构体系呼应于必修课程,都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课程。
但选修课进入高中课程,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结构,有着其特殊的使命与担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选修课与必修课一样,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课程,但选修课对于形成学生标签性语文素养将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为传统课程的必修课,学习策略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属于新生课程,有着许多陌生的元素。我们许多教师对选修课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无法依照选修课的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出现了选修课学习的误区:不少教师认为选修课就是必修课同质的课程延伸与拓展,其学习程式完全类同于必修课。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选修教本《〈史记〉选读》,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精粹选本,基本能反映史学与文化巨著《史记》规模宏大、视野开阔、见识卓越的特点,其中包蕴着圆融的叙述技艺和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引领同学们走进 “史记”文化风景的潜能场,但我们很悲情地看到一些教师选择了其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寥寥数篇考试热点的文章,在按照必修课的模式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讲析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作为。在这里,选修教材被他们处理成必修教材的残编断简,选修课堂成了必修课的单一延伸,失去了选修课的本初意义与目标价值。
从上面的现象看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没有逃出必修课的应试效应,很多情况下充当了必修课的附庸角色。如何走出选修课的教学误区,让选修课找回属于自己的学习体式,这是每一个语文人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选修课的设立是新课改理论的体现,它以遵从学生主体发展为原则,努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成学生的个性成长。新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这句话其实在指明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的过程方式与目标追求,选修课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个性平台,是基于校情、学情的学习模块,它有着必修课不能实现的素质教育要求。从这些道理上说,选修课必须走出必修课的影响,注重自身学习模式的建构。那么,选修课的学习方式究竟应该怎样构建与选择呢?
一、选修课的学习方式选择应遵循自主性原则
选修课程的建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打破流水线式的教学程式,把握学情,沿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兴趣与个性,把选修课的学习引擎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导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使选修课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资优课程。苏教版高中语文选读教材《红楼梦》,由“红楼概观”、“红楼品鉴”、“红楼研讨”三部分组成,意在通过引导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赏析和探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与研究性学习能力。其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视角独特。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偏爱和追求,引导学生自行分组,进行个性化学习。针对从感性角度体味“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品鉴”的部分内容;针对从理性角度感悟 “红楼梦”的同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学“红楼研讨” 中的一个专题。这样完全可以避开必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同节律、标准化”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品质与分享精神的同时,形成对“红楼梦”的个性解读。
二、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法指导
选修课教材内容庞杂、厚重,受学时限制,进行精细教学几乎不可能。对于教者来说,选修课重在引导,重在举一反三的精讲示例。也就是说,选修课的教学,宜授之以渔,从方法上去引领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后续学习提供朝向性的借鉴。《〈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都是有高度、宽度和深度的经典选粹,很多时候,高中生无法通过课堂的限时学习,熟读经典。所以,选修课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旨向是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窗口式的文字,透视经典作品的内在风景,激发他们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基本情感和深度追问,培养他们继续学习这些课程的能力。《红楼梦》是世界名著,学生大多数阅读过,但走进“红楼”深处,体悟人物的艺术真谛,却并非易事。《〈红楼梦〉选读》给了我们同学走进“红楼”的桥梁,这本精准、深刻解读《红楼梦》的红学选辑,有一定的学术高度,有课堂上难以解决的许多瓶颈,适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书中某一研究热点、亮点,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引进“红学”之门,了解品鉴、研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实现这本教材选编的本初意图。比如有一位苏北名师就在自己的课堂上,提出“薛宝钗与林黛玉谁漂亮,按照曹雪芹的意图谁更应该成为贾宝玉妻子”的问题,引发课堂争议,促发班级同学形成了红学研究热潮:班级绝大多数同学不但研读了《〈红楼梦〉选读》,还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红学研究专著,进行了大量的补充性学习。用这位老师的话说,教师点燃了这把火,但后面的燎原之势,却非教师的能力所为,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语文选修课尤其如此!
三、选修课的学习模块应依据文本类型灵活多样地设立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着全面繁复的体系,内容完备,分类清晰,体式多样。尤其是课程内容分类方面,是其区别于必修课的结构特色。选修课的学习方式如果依照它的类型量体裁衣,自然会挣脱必修课带来的教学惯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选读》《现代散文选读》是经典散文作品的选辑,宜通过阅读、吟诵的方法去接受其春风化雨的熏染。根据散文的学习特点,如果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小型 “读书会”进行学习, 于“奇文共赏读,疑义相与析”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与收获;《〈语言规范与创新〉读本》《写作》《实用阅读》等语用选修教材的学习,则宜同专题性研析、实践性活动连接起来。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写作》,我们结合地域性的新闻热点调查,开展小型化的实践活动的同时,走进教材中的新闻时空,体悟新闻文本,定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四、选修课应该注重研究性学习策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