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篇(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都能在图书馆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公共图书馆使命中涉及未成年用户的有两条,一是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二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成年人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努力让更多的未成年读者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我国,未成年人一般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涵盖了从出生、幼儿园直至中小学的所有孩子,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培养中小学生读者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

1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意义

1.1 合作多赢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各具优势,各负使命,在人员、经费、馆藏有限的情况下,双方合作、资源共享,带来的是互利多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及中小学生甚至家长利用图书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全覆盖,即使设置了图书馆(室)的中小学中也存在着馆藏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职或专业管理人员等问题[1],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使师生能更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同时,服务能力的提升,能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中的附属地位,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有馆藏却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双方合作,实现资源和管理人员共享,既可解决社区、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问题,又能改变学校没有图书馆的现状。

1.2 有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8.45本[2]。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阅读资源与阅读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双方合作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有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探索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范围与途径

2.1 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技巧

馆员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缺乏,有的学校图书馆(室)没有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或转岗而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缺乏图书流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加上开放时间随意,不能很好地配合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很难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而公共图书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书刊借阅、信息检索与咨询、阅读指导和推广、组织活动等服务,但缺乏为未成年读者服务应具备的特殊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馆校合作后,公共图书馆可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不定期地免费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服务技能,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工作守则和考核机制,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而中小学教师则可为公共图书馆员免费传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特殊技能,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的未成年读者服务水平和沟通技巧。

2.2 馆藏资源共享――丰富与完善未成年人服务资源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藏书量不足,馆藏类型单一,一般局限于纸质图书,连续出版物或数字资源很少;再者,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侧重于考试学科的教辅、教参和一些文学名著,很难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类型多元,二者建立馆藏共享机制,一方面可补充中小学图书馆(室)的馆藏,丰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需求,拓展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使用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深入学校了解学生阅读需求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使馆藏资源采购更具有针对性。

2.2.1 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为方便学校图书馆使用公共图书馆馆藏,由学校申请,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或学校教师办理集体借阅证提供馆藏资源集体外借服务;公共图书馆定期到中小学为学生上门办理个人借阅证,引导、鼓励中小学生个人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

2.2.2 信息推送与送馆藏上门。公共图书馆为学校师生主动或被动提供馆藏借阅服务。主动提供是指公共图书馆馆员根据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按主题搜集相关图书或数字资源,不定期推送给学校师生预约借阅浏览;定期向学校推送各种馆藏和服务信息,方便师生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向学生推介新技术、新热点等,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被动提供是指中小学图书馆或教师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查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及清单,公共图书馆根据清单选配馆藏并安排专人送至学校或将数字资源发送至指定的邮箱,供学校师生使用,此时需要学校图书馆担负馆藏管理职责,如有损坏或遗失,按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赔偿。

2.2.3 乡、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入驻学校。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站、农家书屋处于常年关闭状态,而当地的学校却没有经费设立图书室,可尝试将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设在学校内,馆藏等资产归属不变,管理和使用权交给学校,既可解决双方的困难,又能提高书刊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学生有书读,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书刊资源有人管、有人用,如果家长需要还可通过孩子从学校将书刊借回去阅读,同样可以发挥为当地村民服务的职能。

2.2.4 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的信息中心,不仅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学习资源的支持,同时还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研和学习所需的信息,成为广大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主动推送专题信息资源、为教师代查代检课题等服务,满足教师的信息需求,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资源和技术,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充分发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2.3 合作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学校图书馆肩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任务,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人员和设施、场地优势,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分级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2.3.1公共图书馆员到学校宣传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设置专门的课程,由公共图书馆员前往学校宣讲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培训,指导师生查询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包括书目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下载,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读者活动介绍;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3.2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协商制订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公共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学生接待日,由公共图书馆馆员为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一次可接待1―2个班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活动供学生参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书刊,学生看完后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归还,再由学校图书馆统一归还公共图书馆。距离公共图书馆较远的学校,公共图书馆可根据经费情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交通服务。

2.3.3提供中小学生寒暑假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实践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补充,可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图书管理员”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义务图书管理员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岗位培训、图书整理、归架、引导读者、回答简单的读者咨询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而且通过体验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检索和查找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并爱上阅读。

2.4 分级阅读指导和推广合作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阅读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同样担负着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二者合作将大大提高阅读推广的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1分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配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对中小学生分级进行阅读指导,首先是激发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教会他们选择读物,最后教会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公共图书馆可配合教师采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选取读物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共同引导这些孩子跨越阅读障碍。

2.4.2 合作举办校内阅读活动。为了推动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拿出经费、抽调馆员参与学校或少先队、团支部、学校社团设计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专题讲座、周末读书俱乐部、“故事爸妈”进校园、家庭阅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图书馆员或学校教师可向各年级学生推介读物并提供读物,由馆员或学生带领同学共同阅读,并开展诸如读后讲述、专题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制作读书导报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社区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为图书馆、家庭、学校、学生、教师架起合作沟通的桥梁。

2.4.3 开展假期阅读活动。中小学图书馆寒暑假期间不开放,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公共图书馆365天开放,是除家庭和学校外最重要的阅读场所,正好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假期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可在寒暑假之前与学校教师合作,为学生开列假期阅读清单并按清单准备好读物,教师按清单向学生布置假期的阅读作业,以此推进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

2.4.4 多样化手段引导数字资源阅读。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对数字资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接纳度,如何引导未成年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数字阅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开展数字阅读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使命。未成年人数字阅读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和资源繁多难以选择。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环境和数字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传播数字阅读技术,提供安全健康的数字资源、推荐可靠的专业性较强的阅读网站;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多样化的数字阅读宣传推广,组织多层次的数字阅读课外活动,教会未成年人掌握数字阅读技术和阅读技巧,避免数字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协调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3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促进机制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虽然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有明确共识,但双方是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隶属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的资源、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方合作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而且合作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按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探索建立双方合作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合作健康、长远发展。

3.1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了打破双方合作的行政壁垒,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应有法规、政策和体制的要求与保障。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2015年6月1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实现通借通还。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4]。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从行政层面对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组织机构促进双方的合作

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进行指导、培训,提供交流的机会,可采取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专门的合作指导网页,提供合作的指南,展示合作成功的案例,发行刊物、创办电子期刊、博客,创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图书馆提供共享与交流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设的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都与未成年人服务有关,可采取更多措施促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部分省市级图书馆学会也可设立指定的工作小组开展类似的工作。

3.3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方式及职责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总分馆模式,将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来建设;也可以是部分合作模式,两馆取长补短,根据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整合原有服务模式;还可以双方各自保留原有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只提供馆藏资源或组织读者。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双方都应签订合作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馆藏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提供方式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过程中沟通顺畅、工作顺利。

3.4 开展大范围校际竞赛活动促进合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间的合作竞赛活动,如借书证办理竞赛、读书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赛、年度阅读明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校际竞赛调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积极性,避免公共图书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3.5 积极探索地区图书馆一体化的合作网络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积极探索各类型图书馆从分散、封闭转向联合、集中、开放的新途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共同繁荣。

篇(2)

1、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现代汉语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中小学阶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不论在理解能力还是在鉴别能力方面都还不太成熟。若经常接触网络语言,受其影响,潜意识就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的习惯,影响了他们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在中小学生的作文当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使用一些网络语言,如:“神马”(什么)、“酱紫(这样子)”、“东东(东西)”等等这样的写法,甚至出现用数字、字母、拼音代替使用语言文字,这让老师和家长苦恼不已,对于不懂的人,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样的做法,久而久之,让中小学生养成了一种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甚至在今后的语文学习当中也很难改变,对他们日后的语言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2、网络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国家规定,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就要求推广和使用普通话,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要讲求语言的规范使用,但是学生一旦习惯了使用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混淆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将某些网络语言应用于自己的日常交际和学习当中,造成老师的误会和困扰。由于中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网络上一些低级、粗俗、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也被学生所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3、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当中,也重点围绕考试要求和目标进行。要求学生在考试当中使用规范语言答卷,以免成绩受到影响。但是仍有学生可能会到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将某些网络语言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虽然在她们看来是为了追求新颖、创新、个性,但是在老师看来,由于他们在考试中使用了不规范语言,因此在成绩方面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语文教育中应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1、正确引导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使用规范语言

目前,中小学生已成为使用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应多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鉴别和判断,吸收健康的、有意义的,剔除不健康的、没有品位的网络用语。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和在语文教育学习中使用规范语言,使他们明确网络语言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而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提倡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不能将网络语言混淆在语文教育学习中使用,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在了解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指导和培养学生鉴赏有意义、有思想的网络语言,摒弃一些消极的、庸俗的网络语言,让学生明白像数字、字母、缩略语等等这些网络用语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而不是语言,因此,在作文当中不能随意出现。而在一些日常的交际当中,可以使用健康、有积极意义、有活力的网络用语,这样既不会挫伤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4)

中小学生夏季安全教育第一课观后感

五(2)班 何绮芊

今天,我观看了南方电视台卫视频道的《中小学生夏季安全教育第一课》,看后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这个节目主要介绍了中小学生在遇到溺水、地震、洪水、车祸等灾难时该如何避免和如何面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遇到溺水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防御。每年中小学生发生的溺水事故占到了全国溺水事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十个意外死亡的小学生中,就有七个是溺水身亡的,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有人溺水身亡的新闻。但是,只要我们做好以下的几点就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一、不要独自和小朋友一起游泳,需要去时,一定要有大人的陪同;二、不要到水况不明的地方游泳;三、遇到他人落水时不要盲目地下水自救,可以把救生圈、绳子、树枝等东西抛向落水者,并在岸上向过路的大人求救;四、在下水前要做好准备运动;五、不能在游泳的过程中做危险动作,例如跳水、嬉戏、等;六、当自己溺水的时候不要过度惊慌,保持镇定,尽量把眼睛和鼻子露出来,不要用力挣扎,因为越挣扎沉得越快、、、、、、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懂得了在灾难来临时,该如何自救,如何面对,真是令我受益匪浅。只要和安全作伴,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

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它们分别构成了信息系统的“感官”、“神经”和“大脑”。因此,传感技术是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础技术。传感器是信息系统获取信息的首要部件――电五官,是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也是测控系统获得信息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国外一些著名专家曾评论说:“征服了传感器就等于征服了科学技术”、“如果没有传感器检测各种信息,那么支撑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发展”、“唯有模仿人脑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协调发展,才能决定技术的将来”。

传感器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技术领域,并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比如,在机器人技术领域,作为新产业革命的典型代表――智能机器人将大量使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各种内部传感器;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整个阿波罗10号飞船就是高性能传感器的集合体;在民用工业中也大量应用传感器,仅一部汽车就需要50多只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需要的传感器也有上百个品种规格。

传感技术的发展动向

1.集成化和智能化

集成化:使传感器和测控仪器具有多种敏感元件、数字信号输出、信息存储和记忆、逻辑判断、双向通信、决策、自检、自校准、自补偿、数值处理等功能。

智能化:智能化多传感器系统能够在复杂而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有效、准确地获取、分析、处理和综合传感器信息,它们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式识别来作出正确的描述和决策。

集成化智能化传感器的典型代表是智能固体摄像器件,日本在270μm厚的硅片上研制出包括光电阵列、信号处理、记忆、演算、驱动等部分在内的智能化视觉传感器。

2.微型化和系统化

微机电传感器和微执行器的创立,开拓了微机电系统(MEMS)新领域。现在许多专家都认为:微机电系统将掀起下一次工业革命。MEMS传感器及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优异及功能强大等无法比拟的优点。

3.无线化和网络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曾被列为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之首。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独立出现的网络,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无线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集成了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接口和电源管理四个主要模块。微型传感器节点可以随机或者特定地布置在工作环境中,通过无线通信实现自组织,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形成分布自治系统,相互协同完成特定的任务。

4.感知仿生

感知仿生是通过研究生物感知器官、系统及生物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的功能结构和作用机理,构建与生物相似功能和结构的人工系统。

下图所示为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应用了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等大量传感器的仿人形机器人在打太极拳。

5.信息难以获取的传感技术

信息难以获取的传感技术,如隔墙探测或隔墙成像技术,尤以思维信息获取的传感器系统至关重要。

美国科学家日前在动物实验中“解码”了从猴子大脑中记录下的思维信号,并进而用这些信号成功地对实验装置进行控制,朝着用意识控制机器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此外利用鱼脑、人脑控制机器人,也获得成功。

传感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薄弱。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的科技“精英”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首先要对全体中小学生施以不同层次、不同内容、适用范围广泛的基础科技知识和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现代公民。

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在中小学举办的被称之为“传感器系统集成的智能机器人竞赛”的赛事越来越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在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浓厚兴趣的同时,全面拓展信息科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及全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开发能力,提升信息科技教育的价值。

机器人是21世纪中小学生最富挑战性的科技活动平台,它的学习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全面接触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开发、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它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它能全面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当学生看到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行动起来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如果这种产品又被大规模地推向市场,为很多人使用和珍爱,这种快乐就更是无以复加了。

事实上,“机器人大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因此,希望大家能积极地参加机器人大赛,去体验一下“制作的快乐”。而且,由于对初中、高中在校学生素质能力的日益关注,有可能在今后中考和高考中,会给参加机器人大赛的同学予以积极的评价,对于在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同学予以保送等支持。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提高,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目前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不完全适应现代科技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材知识滞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基本上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听科学、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另外中小学科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教育设施和条件难以满足科技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些导致我国的中小学生读书、考试擅长,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为此,在可能条件下,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较低成本的传感器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征服传感器技术入手,征服科学,从了解机器人感知系统起步,到掌握机器人的智能技术。

篇(6)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AM),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航空航天、教育等行业。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CAD模型为基础,通常采用逐层堆积的方式将线材、粉末等材料直接制造出三维实体的技术。

近年来,3D打印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广泛的得到了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将3D打印课程应用到中小学创新素质教育改革热潮中来。

1 3D打印课程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1.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3D打印以其独特的加工方法让学生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想象变为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拓展空间思维,丰富学习途径

三维模型是3D打印的基础,让学生在素质教育阶段学习简单的三维建模软件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其想象变为现实的第一步。通过三维建模可以感受数学空间与图形知识从抽象变为具体的过程,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1.3 提高动手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

桌面级3D打印机由于方便灵活等特点适合中小学生的使用。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实际需要自己观察、设计并通过3D打印机将实际需要的物体打印出来,从而锻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 3D打印课程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作为地方性应用本科高校,南通理工学院成立3D打印技术研究所,并将为地方服务作为研究所的一项职能,与南通市崇川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合作,为地区小学生推广3D打印技术。南通市崇川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崇川区各小学五、六年级的素质拓展活动,南通理工学院成立3D打印技术研究所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教学内容。

(1)3D打印基础知识

课程开始首先播放一段关于神笔马良的视频引出3D打印技术。随后简单介绍3D打印的理论知识,然后介绍3D打印的简单应用,最后介绍得到三维模型的方法。

(2)简单三维建模软件

利用遨为IME3D教育软件中的3D魔术师模块进行三维建模。3D魔术师模块通过参数化积木堆积、2D草图绘制、布尔运算、拖拽变形等简单操作能完成3D模型构建。

(3)桌面级3D打印机使用

课程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3D打印机,将自己设计好的三维模型打印出来。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又能让学生得到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交互;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83-03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人们认识到学习已经不单单指传统的在校学习,还包括利用个人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目前中小学教学大多未按程度进行分班,课堂人数众多,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用于交流,而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讲述为主,留给学生交流表现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表现,一旦学生精神不集中,就会错过教师讲的内容,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移动学习应时产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然而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经验浅等客观原因,无法很好地根据需求自各领域获取资源,目前现有的网络资源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所以,中小学生迫切需要一个符合课堂教学进度的移动学习系统。

一、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

1.移动学习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移动学习的定义。各领域专家从各自角度对移动学习进行了诠释。Clark Quinn从技术的角度认为移动学习是通过IA(包括Palms、Windows CE设备和数字蜂窝电话等)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1] Chabra 和 Figueiredo 结合了远程教育的思想定义移动学习是能够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学习。[2]Paul Harris定义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他认为移动学习应该能够使学习者通过移动电话或PDA随时随地享受一个受教育的片断。[3] Alexzander Dye 对移动学习作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应包含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所谓“移动”,即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不受限制,无需被限制在书桌前,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习者和学习环境是移动的。第二,移动学习的载体即设备具有便携性与无线特性,例如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无线通信设备获取信息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2.移动学习的支撑环境

移动学习以无线通信为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学习,因此,开展移动学习须考虑移动学习载体、软件系统等几方面内容。

(1)移动学习载体。对于移动学习载体,传统的设备有智能手机、PDA、学习机等,而笔记本电脑虽然功能强大,但由于携带不便,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电子产品不断面世,平板电脑开始流行。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本系统选择了7寸平板电脑作为载体:首先,平板电脑便于携带,且待机时间能够满足移动学习行为发生的频率。其次,平板电脑支持无线网络及蓝牙,满足信息资源的传输,获取资源更加便利。第三,平板电脑便于操作,没有过多的按键,便于各年龄层次及各种程度人群使用,尤其适合中小学生。最后,平板电脑的开放特性便于资源的扩充及运行,无论是图片、音频、视频、动画以及集成系统,都可以在平板电脑上运行。

(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移动学习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软件系统应符合课堂内的学习内容,并根据知识迁徙有所扩充。此外,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身份特征设计软件内容呈现方式,例如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英语单词的背诵十分枯燥,应将学习内容转换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形式,例如将单词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单元结束后以游戏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检验等,但一味的只追求乐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产生的负面结果也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3)无线传输。无线传输是目前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无线传输技术包括红外、蓝牙、wifi、3G等。由于红外和蓝牙技术传输受距离与速度的限制,而3G技术目前费用较高,因此本次移动学习系统采用了wifi作为无线传输技术。Wifi可将电脑、手持设备等终端以无线方式相互连接,许多城市主城区已经全面覆盖wifi网络,且大多为免费,因此适合小学生进行移动学习。[5]

二、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与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一名教师带多位学生。为了符合教师与学生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教学情境设计为一台教师使用的电脑以及多台移动设备,如图1所示。教师与学生的设备中均装有相同的英语学习软件。在实际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课内容进行调整,学生移动设备中安装的软件则通过wifi无线网络与教师上课内容进行同步更新,做到教与学的内容保持一致性。此外,软件支持无线扩展功能,可通过无线网络以及USB接口进行资源扩展,访问更多资源。学生使用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访问教师服务器,管理员负责分配注册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从而维护资源数据库,包括学习资源、用户信息等。

三、移动英语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的使用对象为中小学生,主要功能是进行英语学习,包括单词、语法、情景会话的学习,如图2所示。

2.系统构建原则

在进行交互式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建构时,应考虑使用者及终端特征,开发符合移动学习的平台。

(1)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在移动学习中,由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应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即模拟真实环境进行英语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交互方式。平板电脑采用的是电容式触摸屏,但输入方式并不像传统计算机那样简便,且学习者尤其是还处于低年级的学习者并不具备完善的文字输入能力,因此在交互方式上应减少文字的输入。

(3)界面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时间是零碎的,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呈现的内容应做到简洁。知识内容要精准,在文字描述不清或复杂时应辅以图像或动画进行解释。界面设计应友好、简明。由于使用平板电脑,移动设备的显示屏幕较小,因此在界面设计时应做到界面简明美观,操作简便,提示信息应准确、恰当。[6]

(4)开放式平台。系统提供教师进行上课内容编辑等功能,由于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因此,系统扩展导入等功能要做到简明易懂,方便教师及学生使用。

(5)系统二次开发。由于教学内容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后台开放的同时应对代码编写进行注释,方便二次开发。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主要分为课程教学模块设计、移动学习模块设计、语音沟通交互训练模块设计、自定义版面模块设计功能。

(1)课堂教学模块设计。课程提供了课堂教学相关管理功能,包括课程信息浏览、信息备注、删除等。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到课堂教学模块中,学生对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笔记备注。

(2)移动学习模块设计。学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学习单词、语法、情境会话,可使用wifi无线网络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可以任意时刻任意地点进行学习。该模块提供了两种移动学习方式:第一种是点播模式,即教师将与课堂配套的学习资料打包上传,学生可直接运行进行学习;第二种是自主模式,即学生自己从资源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3)语音沟通交互训练模块设计。系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了若干个学习情景,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融入到情景学习中,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熟练地应用知识。情景学习的内容可由教师、家长进行扩展,系统后台采用开放平台,便于知识迁移,如图3为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如何表达想吃食物的情景设计,图4为如何表达一天作息时间的情景设计。利用触摸屏的设备优势,学生通过点击图中所示内容进行学习,系统配有男生和女生的标准美式发音,学生通过听读、跟读以及对系统的提问进行回答等情景互动方式进行交互学习。

(4)自定义版面模块设计。使用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利用系统自带的模块设计功能进行情景内容设计,系统自带素材库内提供八千余个常用词汇的图片、动画、男女标准发音,亦可添加导入非素材库内容,支持素材扩充。

(5)同步更新。学生便携式终端系统中提供一键同步操作按钮,可与教师内容进行同步更新。

结束语

中小学移动英语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出了适合中小学阶段移动学习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研发了支持安卓系统的学习系统,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资源,希望能为中小学生找到最适宜的学习资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到英语学习,个体接受程度和掌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传统移动学习资源过多,中小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无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而通过设计教师平台与学生平台相结合的学习系统,能够为那些不知道如何寻找适合自己学习内容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程度进行英语学习,不会再在繁杂的学习资源中迷茫。

参考文献:

[1]QUINN C.m-learning: Mobile, Wireless, In-Your-Pocket learning [EB/OL]..

[3]HARRIS P.GOIN Mobile [EB/OL]. .

[4]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14(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