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

篇(1)

【关键词】高一学生 地理学习动机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2-01

地理课程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却面临学生地理学习动机不足,地理学习较消极的尴尬问题。地理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地理课中被动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所学知识内化,提升地理素养,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是每个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但目前中学地理课在实践上还没有摆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它的作用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功利主义削弱了地理课的吸引力,也淡化了学生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其次,近些年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许多初中地理课开卷考试,高中地理课主要作为文科生的选修,也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动力。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课程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践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素质指人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即个体在遗传体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教育及个人实践、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身心特点。包括品质、文化、身体、劳动与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核心结构,动机是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地理课程内容强调以人为本、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高一学生地理学习动机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践行并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最终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

二、推进地理课程改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祖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学生个性的培养及形成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支持与推动,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地理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就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这样的主动性即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控力和学习渴求。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学习具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学好地理,必须有强烈且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地理学习中是很有效且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但能促进学习,提升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坚定克服困难的意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是顺利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真实高效地理教育,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大,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致使地理的教学效率不高。通过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可以扭转学生学习地理的消极态度,建立起积极的心态,愿意去奋斗、去追求并享受成功。其次激发地理学习动机还可以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学习是否有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会不会学,另一个是愿不愿学。后者就属于动机的范畴,其实会学也要以愿学为基础。巧妙的方法和技巧是在动机的支持下专研出来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主要途径。此外,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可维持地理持久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倡导“终生学习”,地理学是跟随我们一生且受用不尽的一门学科,学好并用好地理是学生终生的事情。在新课改情境下,地理教师只有积极激发、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意识到“我要学地理”后,方能真正实现地理学习方式从机械接受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满足身心发展,促进认知需求

当今教育的一个弊病就是,片面强调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形成的需求。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豪情壮志、满怀梦想的阶段,是他们对一切都跃跃欲试的阶段。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长,某种程度上动机教育对他们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激发他们恰当的动机,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建功立业的豪情;还可以帮助他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塑造完美人格,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理学习动机作为学好地理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内容,在地理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作为工作在一线课堂的地理老师必须明白地理学习动机对学生学好地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58页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 精讲多练 有模式而不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20-01

在现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的功利思想造成了包括学生在内的不重视地理学科学习的怪象;而大连市初中生升学考试中又包含了5分的地理中考折合分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问老师要成绩。在上述两方面夹击下,我们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处在一个怪圈中,那么如何解围这种困境呢?我们沙河口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实施策略,以形成具有沙河口区特征的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沙河口教育负责。

1 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1.1 要精备课,讲求教学设计的高质量

每节课的新授时间应限定在15~20 min,教师要将过去30~35 min的内容压缩到20 min以内,就需要吃透教材的主旨,将每节课的精华提炼出来,其实是提高了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吃老本的备课现状,结合新版课标,深挖教材、凝神聚力、合理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才能为“精讲多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1.2 精讲什么,怎样精讲

地理学科是一门理性较强的综合类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中考中,至少70分的试题在课本里是找不到原句、原话的,但是答案却都在教材里。学生如果不理解其中的知识联系及内在逻辑关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老师精讲的恰恰就应该是“地理”里说“理”的内容,即课程标准里要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等,培养的应该是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那么怎样“精讲”呢?

(1)精讲时,要结合学生的兴奋点,提高趣味性

利用诸如最近的马航失联、乌克兰政局、索契冬奥会等重大社会生活时事,结合七年级下册关于《东南亚》、《美国》、《俄罗斯》等相关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地理知识,才能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达到“会学”、进而“愿意学”了,当学生愿意学地理时,他们就更容易“学会”、更“会学”、更“愿意学”,从而形成一个学习地理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简单问题

对于教学内容中,学生自己看书、读图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做《填充图册》、《导航》,或者完成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导学案等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边学边练,效率增高,落到笔头的正确率就会明显提升。

(3)精讲时,要降低教学难度

对于公认的诸如经纬网定位、极地俯视图的方向等教学难点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寻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法。各校都应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到本校的中差生层面上来。如果我们还像过去那样,一上课老师的眼睛只盯着举手的学生,只与优等生对话,那么大批的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就会随着教学进度的逐步深化而彻底放弃地理学科的学习,这样只能增大标准差,离我们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驰。

1.3 重难点内容反复强化,实现“多练”

对于课标要求的重难点内容,我们要在日常地理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每个大问题的阶段性小练习、课堂小结、当堂巩固练习、当堂检测等方式反复整理、反复强化,力求“堂堂清”;对于重难点集中的章节建议设置阶段性复习课,打牢夯实,为初二最后的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述“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能够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凸显出来。学生参与面广了,学会的多了,我们工作的真正意义才得以体现。

2 增强地理批改的实效性,不放过每一名学生

过去,地理老师对待批改的态度就是应付教导处的常规检查,有的老师只是在《填充图册》或者《导航》上留下批改痕迹而已,根本不看对错,所以这种形式性的批改毫无效果可言。现在,我们提倡面批面改,提出如下要求:

(1)对于《填充图册》和《导航》上的练习,老师在备课时要提前做,精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或者当堂检测题。

老师手执红笔,对于做得较快的孩子可以当堂批改,其余的孩子可以课后统一收交、统一批改。有的学校学生数量多,老师批不过来时,可以让好孩子批改中等孩子的,后进生的作业老师亲自批改。

(2)对于后20%~30%的学生,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面批面改,当堂的问题当堂要解决掉。

按照上述要求逐一落实到位了,一些学校的C等(即不及格)学生就会大幅减少甚至消失。

3 遵循“有模式而不惟模式”的基本原则

由于各校的学生特征、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校园文化的差异较大,所以,我们摒弃“一鞭子赶”的统一模式,遵循“有模式而不惟模式”的基本原则,不拘泥于整齐划一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只要因材(大到学校、年级,小到班级、学生个体)施教,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即可。

因此,对于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学校,老师就应该在“精讲”时将备课的基准点放在中等以下的学生层面,让班级里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听懂;“多练”时,将中考试卷中70%~80%的大众性的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反复强化,在保证及格率的基础上,优秀率自然也提高了。对于学生素质普遍较高的学校,老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精讲”的深度上进一步挖掘,既要解决个别后进生柴米不进的问题,又要解决好大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把握住其中的度;在“多练”上就不能反复重复同样的内容,一节课内每一次练习的难度要有变化,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程度,平日课堂、阶段性练习和初二总复习的难度就要逐步加深。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相互影响的活的共同体,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的教学氛围等相互排列组合,教学效果千差万别,无论哪一种组合,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就是成功的。所以,我们提倡“有模式而不惟模式”。

4 创设情感氛围,促进师生和谐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着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未成年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水融、师与生互相尊重,地理课堂氛围就会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学习地理的催化剂,有时还会因为某一突发事件中令学生满意的教师行为而忽然间“愿意学”了,从而“学会”,进而“会学”。

篇(3)

1.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1.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1.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2结束语

篇(4)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应该是了解一些地理常识的人。高中地理作为普及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地方地理的教学内容,整合地方地理教学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地方地理一般学生较为熟悉和熟知,他们会感受到倍加亲切。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地区地理的了解,还能有效的辅助高中地理常规内容的课堂授课,对学生的三维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当地地理;高中地理;结合;教学质量

一、地方地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现在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多的老师就是为了提升高考的成绩而授课,所以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高考的考点和考试范畴,很少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也很少拓展讲授内容。这些都导致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比较的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明确,他们也认为就是为了考试而学。地理课本来是可以带领学生实现区域和文化的穿越,应该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地方地理作为学生居住区域的地理写照,一般学生听闻过,他们会具有一定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如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有所涉猎的话,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昂,学习效果自然会很高。

(二)体现时代性,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时代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也是非常了解自己区域地理和国家地理的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这些地理知识,他就不是智慧的,也算不上新型的人才。在地方地理和传统的常规地理课相结合的授课中,学生无论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价值观的熏陶都会有一定的提升,会让学生具备本民族本地方的个性,也会树立一定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这些素质都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必须的要求,所以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地理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有益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三)实现课堂回归,落实新课改理念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当前的地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一定要发生转变,教师和学生一定要认清各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课堂,学生就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等方式,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地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地理观念

当地地理的开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优化作用,丰富了地理课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地理课教学的范围,无论是对教师素质提升来说,还是对学生发展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渗透地方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去收集,甚至去佐证大量的地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但是一个讲授者,也是一个考古学家,有地理经历和考古研究的地理教师自然更有发言权,通过调查研究,教师会积累大量的地理素材和地理资料,对教学还是教学科研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地理的发现和探究,老师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会获得提升。对于学生来说,强化地方地理的学习,有益于增加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所居住区域的地理了解,通过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常规授课的完美结合,学生可以了解本地区和神州大地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地方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探究

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这些都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实事求是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直观灵活原则等。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地理知识是缜密的,精确的,所以对待地理知识要讲究实事求是。对于地方地理来说,很多的知识都来自于传承或者习惯,有的可能不是很精确,这就需要教师给与纠正,做到实事求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地理知识的客观性。对于地方地理的研究来说,目前我国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它不像国家地理研究的那么透彻,甚至有的地方地理研究还很残缺,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把握好评价地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任何事实都要以事实说话,做到实事求是。不知道的地理知识不讲,不清楚的地理知识说清楚,存在争议的地理知识允许存在分歧等。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守得住地理知识的那份客观性。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课的结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的渗透和整合,要做到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备课和研究学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地理的渗透不是为了讲授而讲授,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适当性。在开展两者结合教学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教师在内容上做好选择。因为高中生本来学业就很重,如果增加的地方地理太多,不但起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高中地理教学。

(三)直观灵活的原则

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选择上要做到直观灵活,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探究地理和研究地理的兴趣。在教学的内容上也要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或者对内容进行粗略概括,或者对某一个细节进入深入研究,或者对某个地理掌故进行分析,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成才之路,2013(10)

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师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背景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地理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养成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任务,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新课程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只要多留心,到处都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我们地理教师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一个引子,或者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地理教师在对地理教材的处理方式上,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地理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地理教材。地理教师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内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组教材内容顺序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教师不可过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据实际,重组教材内容顺序。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安排的顺序是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我在引导学生自学完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后,并没有按教材顺序学习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而是先学习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与时差。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影响:同一时刻,地球表面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最后再学习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与季节。

2.灵活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图、活动等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教师如果利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节课之前,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的活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据此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并考虑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通过前面热力环流的学习,很容易得出:近地面的空气由两极地区流向赤道地区;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地区流向两极地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地球不可能不自转,地球表面也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这种环流是不可能维持的。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考虑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近地面的空气不可能由两极地区流向赤道地区,高空的空气也不可能由赤道地区流向两极地区。那么赤道与两极地区的空气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积极开发地理教材外的课程资源

1.学生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教师应积极开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联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认识到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例如:9月中旬前后,我们要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这部分内容。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因此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归纳:每年夏季过后,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每年冬季过后,白天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家庭使用的同样的太阳能热水器,夏季洗澡时水很热,但冬季洗澡时水就比较冷。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

2.地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地理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程资源。例如:丹金溧漕河纵贯我市南北,一直是我市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干线,但是近些年来,河水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我校刚好位于丹金溧漕河西部,因此,在学习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研究丹金溧漕河的水文状况,并对该河水的合理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文素养 教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类只学习一种技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能获得成长的技能,但是缺乏对其人格的建造。所谓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人类灿烂的文化果实,取其精华,培养人类和谐的人格,让他稳定发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重中之重的,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内在素质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W习来源于生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需要学习和生活紧紧相关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例如,让学生经常关注天气预报,探讨天气变化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时事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通过时事发现社会问题,了解大众生活,培养爱国之心。例如,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世博会顺利举办、汶川大地震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其中有值得中国骄傲的,也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不幸的。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时事,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变化,中国的成长,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有利于人格的完善。例如,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的水资源严重匮乏,部分地区干旱情况严重;森林破坏率提高;全球变暖。这些也都是因为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导致的,人类破坏了生物平衡。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了解到破坏地球的严重性,自然就懂得了保护地球的必要性了,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地理课程带给他们的认知,因为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非凡的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传授地理专业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构建活跃和融洽的地理课堂。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增强交流,多多展开讨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学生对一个课题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各抒己见有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课本中提到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们自由讨论这个话题,探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这种现状会带来什么危害?人类在这种情况里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人类以后应该怎么做?相信经过这样的讨论以后,学生们会深刻的意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之大,也会树立起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呼吁人类一起保护地球。

三、强化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门新学科,不像数学语文英语那么熟悉,所以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和陌生,觉得一切概念都比较模糊。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明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实际的物体,化虚为实,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了。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授课中,幻灯片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开始借用一个椭圆形的苹果导入课题,使学生在脑海里先记住对地球的初步印象;接着再利用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现从卫星上拍到的地球的样子,大体上让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概念,顺便激发学生接下去学习的好奇心;接下来就可以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半径、周长、体积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最后就可以顺理成章说到地球被严重污染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顺势呼吁同学们一起来保护环境,构建美丽的家园。学生的情感是很细腻和敏感的,他们的内心特别容易被触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感性的授课方式一定可以打动他们柔软的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品格。

四、充分利用地理资源,浇灌人文素养之花

由于教室空间大小的限制,学生们的能力无法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和利用课堂资源是很关键的问题。例如课堂教材、多媒体工具、模拟模具等等,这些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对整个课堂的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和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去深入了解到现在地球的情况。例如,初中地理课程中有提到现在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探索环境污染的兴趣小组,让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或者发传单的形式,透过大众的视野了解到空气污染的原因,并且咨询他们对改善这种情况的意见和想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地理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国家的可塑之才意义深远,是当代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樊杰.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

[2] 蔡厚贵. 地理学史的课程功能及其应有的教学维度[J]. 考试周刊,2015(04).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 45分钟 要质量

地理是一门常识性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次要地位。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去督导学生学习这个科目,所以向课堂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更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本人经过几年的试教与探讨,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学法指导、传授技巧,强抓课堂45分钟的识记。任何一门课程,知识的获得都有一定的途径,地理也不例外。对于课本中的基础性的常识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随时随地留心记忆,教师要辅以一定的符号、标志,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巩固。如给考试当中经常出现的填空题、选择题的重点词语加上括号,简答题给以问号,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知道识记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有些知识还可以编成歌谣,让学生去识记。如世界三大人种的特征,可编成如下助记歌;

世界居民三种分,体质特征要记清。

黄人肤黄头发黑,体毛中等面庞平。

白人三色都很浅,高高鼻梁薄嘴唇。

黑人皮黑头发卷,体毛较少厚嘴唇。

各个种族应平等,没有高贵卑贱分。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的识记,有歌谣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五江:黑龙江、江西、江苏、浙江、新疆。疆是江的谐音)

四西二宁青陕甘,(二宁指宁夏、辽宁)

海渝内台北上天,

九七香港把家还,

九九澳门又增添。

2 重视读图、识图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在地理教学中最难懂的是读图、识图。然而读图、识图又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够读懂图,识破图,地理课就会变成最简单、最容易学习的科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离不开地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更多地引导学生先读图,再识图,进而根据图的内容设计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回答,这样学生能够直接从图上获取知识,转为已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进行示范性勾画地区轮廓图,学生也进行勾画练习。如教学长江的概况时,先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过程中流经的儿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找出主要的支流和湖泊、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划分长江上、中游,中、下游的城市。接着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性勾画,边勾画边解说,并让学生在作业上进行练习。干流、支流、湖泊用蓝色粉笔绘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用黄色粉笔写上,三峡、葛洲坝的位置用红色粉笔标出,其余的用白色粉笔补充完整。一幅五彩斑斓的长江水系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写上一个助记歌:

一区二市八个省,(一区指:自治区:二市指:重庆市、上海市;八个省指青海、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

南三北三六条江,(南三指:长江南岸的三条支流,即乌江、湘江、赣江:北三指长江北岸的三条支流,即岷江、嘉陵江、汉江)

三大数字两湖泊,(三大数字指长江长度6300千米、年径流量1000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

沿岸三峡葛洲坝,

宜昌、湖口干流分,

重庆、武汉与宁沪。(宁指的是南京市,沪指的是上海市)

这样设计,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对所授知识点的记忆也是轻松自如,水到渠成,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读图、识图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课也就上得轻松愉陕,避免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不良氛围。

3 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板面示意图和简笔画。板图、板画、板书作为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运用得好,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地理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直接从简单板图中获得,这样绘制板图在地理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多动脑筋,多渠道地学习绘制简单板图的方法,训练这方面的技能、技巧,从而能够在上课过程中应用自如。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但学生却没有见到过的有些事物,可以采用简单的简笔画勾出,让学生了解其特征及形态。如热带中分布的椰子树、苔原带典型的动物企鹅,用简笔画呈现在黑板上,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加深了记忆;再如教学常用的天气符号,让学生干巴巴的一个一个地去记忆,既费时又记不住,教师用不同色调示范性地画在黑板上,学生模仿勾画,很容易记住的这些看似烦琐实为显明的标记。除了板图、板画外,一幅布局合理、字迹整洁的板书不仅会给学生以清晰、明了的印象,还会对所授知识的巩固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