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
数字媒介就是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数字媒介素养是指在各类数字媒介环境下,对数字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以及科学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10年美国阿斯彭研究所联合奈特基金会共同《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定义数字媒介素养为全面参与媒介发达、信息化社会必需的综合能力,包括应用、分析与评价、创造、反映、行动五个方面的能力。
2当代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校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现状展开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种类,接触数字媒介信息的方式与使用情况,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对数字媒介的依赖程度,对数字媒介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1)使用种类
大学生使用的数字媒介有手机、电脑、电视、电子报刊、数字图书馆、广播等,其中手机使用率最高100%,其次是电脑使用率96.5%,然后是电视使用率34.1%
(2)接触方式
大学生接触数字媒介的主要方式有公众微信平台、微信、QQ、微视频、支付宝、淘宝、网络在线学习资源、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中微信、QQ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是淘宝、支付宝使用率达75.3%,百度搜索引擎使用率达89.3%,微博相对使用率较低3.1%。
(3)使用目的
大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有娱乐、交友、购物、了解朋友动态、浏览网络资讯、学习、表达个的观点等,其中出于娱乐目的的学生最高达92.1%,网络购物的学生也达75.3%,交友、了解朋友动态的占84.5%,而基于学习需求使用数字媒介的学生只有30.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是休闲娱乐、丰富课余生活。
(4)依赖程度
非常严重,尤其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平均达14小时/天,走在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也就是说除了睡觉,他们的手机基本不离手。
(5)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大学生对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其中对数字媒介基础知识,如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历程了解的只有4.3%、对数字信息的采编与方式了解的只有5.3%,常用工具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好50.2%,图片处理软件、网页编辑软件掌握情况不理想不到6%。
2.2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数字媒介知识有待加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数字媒介知识整体有待加强。数字媒介知识是大学生正确运用数字媒介的基础,不熟悉数字信息的建构过程,影响学生对某些网络现象的理解和对数字信息内容的鉴别。调查发现,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主要学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像处理、视频编辑与处理、信息化办公软件、微信、QQ、专业检索工具等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处理软件的使用情况很不理想,数字技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影响学生对数字内容的传递、创建与运用效果。
(2)使用数字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为主
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提升完善自我,成为社会正确舆论的倡导者、执行者和有用人才,因此运用数字媒介的主要目的应是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远超成年人,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聊天、交友等,运用网络学习的时间不到其上网时间的十分之一,数字媒介不但没有帮助其学习,反而影响其学习,这是目前学生运用数字媒介素养最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监督与引导。
(3)信息检索与提炼能力有待提高
数字时代如何在海量的数字资源中利用恰当的方法,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将信息合理分类、管理并提炼出自己需要的资源,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亟须培养,普遍只会用百度、Google大众搜索引擎,基本不会用知网、万方学术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学院的电子图书基本不阅读,专业论坛以基本不上,不会通过专业检索工具和学术数据库查阅专业学习资源。另外,检索信息的关键词表达方式不专业、不精准,导致难以检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更别说通过查阅到资源后精准的提炼出自己想要的资源,而且大学部学生在进行信息检索时常常会偏离初衷,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最终上网的时间都花在休闲娱乐上,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甚至误入歧途。
(4)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时代数字资源丰富了,但信息资源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大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不足导致对网络问题的认知不全,对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信息真伪性的探究,缺少理性与批判性思维。大学生作为数字媒介的使用生力军,如果缺少对一些数字资源和网络舆论批判性的态度和思维,导致不能有效地解读数字信息,辨清其中所暗含的某些因素,容易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信息和舆论牵制。大学生良好的数字媒介道德意识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营造健康数字媒介氛围的重要条件,所以应强化大学生的数字媒介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其数字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
3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策略
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全面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例如美国2010年制定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推动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该计划建议从学校教育、社区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建设、数字媒介培养的学习资源、家长和利益相关者组织参与数字媒介素养培养活动等四个方面建设全面覆盖的数字媒介素养培养体系。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兴起阶段,培养体系还待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计划,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入手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良好的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数字媒介使用情况的监督与指导,使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引下,做一个高素质的数字媒介资源的使用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1)学校层面,加强教育,培养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
高校应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好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平台,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具体的实施方面:首先,搭建好数字媒介运用与传播的硬件平台,其次,建设MOOC、微课等数字媒介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知识与技能,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数字媒介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要理性思考,不要盲目跟风。课程开设方面可以专门开设《数字媒介素养》公共课,也可以把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等公共必修课,就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开展媒体教学。比如,2018年的“长春疫苗事件”“空姐滴滴遇害案”“夏大女研究生亲日辱华事件”等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讨论,进行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媒体的基本知识、产业属性,理解媒体的作用,培养数字媒介思维能力,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学会利用数字媒介工具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再创造、再传播。
(2)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建设数字媒介素养培养的环境
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应仅局限于校园的教育环境,应发挥政府部门与社会的作用,为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搭建有利平台。首先,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自上而下的观念认知与普及,推进社会不同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例如,公益讲座、媒体知识竞赛,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其次,加强技术监管,保障各媒介监管法规的执行。控制数字媒介平台上散播谣言、违法销售等不良行为。再次,作为主要传播作用的公众传媒应立足责任本位,减少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分渲染和对偏激行为的报道,用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引领大众,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数字媒介环境。
(3)个人层面,自我教育,自主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教师教育,更主要是学生要自主培养。第一在数字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及学校学习资源,主动学习,提升数字信息的使用、创建与传播技能。第二在数字信息获取方面,首先要鉴别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合法,不要盲目跟从被人利用,其次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谨言慎行,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在使用情况自我约束方面,在使用数字媒介获取资源过程中,要重视行为与目标的契合度,如在检索信息时,所浏览的信息是否为了完成检索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浏览无关信息的漩涡当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使用行为,思考使用行为对自己有何帮助,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养成健康使用数字媒介的习惯。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育中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高校必须转向培养大学生获取、选择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如何使信息素养教育取得实效,使大学生真正符合时代要求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
1.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随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关于信息素养的含义也一直在发展之中。尽管各种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具体来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内涵中最具体的内容,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是衡量信息素养高低的直接标准。
1.2信息素养教育
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颁发一系列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主要为在高校教育中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相对于国外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内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且尚未形成教育观。
满足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即满足培养人的寻找、组织、评价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基本条件有三个:1、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教育;2、信息素养技能实践教育;3、信息素养研究环境。
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素质教育的基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具备先进的检索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最主要的是具备一批具有高素质信息素养,熟悉信息语言的信息管理人员。高校图书馆满足了信息素养教育在理论、实践和环境方面的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主要是读者入馆教育、纸质图书资源的借还、馆藏文献介绍等,工作内容仅限于本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在新环境下,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图书用户教育、还包括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在网络环境和数字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工作除了传统工作内容外,还要引入现代化信息素养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文献检索与利用》列为公共必修课,由高校图书馆检索人员进行专业授课,奠定理论基础。高校图书馆应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积极讨论,密切协作,共同探讨设置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能够对文献检索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此外高校图书馆还不定期进行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竞答;或者开展查书寻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检索技术对馆藏资源进行查找。
第二,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信息导航,满足自主性的信息素养提升所需的实践条件。在图书馆网站上进行好书和新书推荐,使得读者能够快速便捷获知最新的图书资源。将图书馆资源以OPAC方式向读者进行推荐,图书馆每个楼层配置OPAC检索机并附带操作说明。读者只要输入文献的题名、分类及标准编码中的任一项就可以快速的检索所需要的文献。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图书馆这一全新的图书馆创新服务技术也悄无声息运用到了信息素养教育之中,读者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自主性的对图书馆文献资源进行搜索和阅读、借阅情况查询以及图书续借等多项内容。
第三,依托图书馆网站,线上线下联合向读者推荐数字资源,满足引导性的信息素养提升所需的实践条件。在图书馆网站首页设置专门的数字资源链接,将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够顺利上手。此外高校为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检索数字资源的技巧与方法、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能力,邀请专门的数字资源公司的培训师对数字资源的信息种类,特色和使用方法进行现场培训和答疑,调动了广大读者对于获取数字资源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做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方便读者使用资源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图书馆的作用。在数字化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图书馆对于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在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推陈出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小艳,侯广坤. 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情报探索,2011(06)
一、移动学习及其特性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它指学习者通过任何移动学习工具,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地点,藉由无线网络,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取得想要的学习知识与内容。移动学习使用的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平板电脑(TabletPC)、笔记型电脑和穿戴式装置。“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移动学习的本质即“利用科技服务人性,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不需要绑在计算机面前,更不局限在教室中。
(二)移动学习的特性通过对移动学习概念本质的分析,我们将移动学习的特性做如下归纳:(1)设备的可携带性。移动学习的学习设备具有轻便,体积小的特点,可以由学习者随时带在身上。(2)问题解决实时性。移动学习能经由无线网络让学习者在实体或虚拟环境中,突破距离限制,及时有效地取得信息或知识,使学习者的问题得到尽快的解答。(3)学习场所灵活性。学习的场所可以随时因地制宜,学习可以在交通工具上、展览会场、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馆、海洋馆、天文馆、或野外等场所,依需要就地学习。(4)个性化。学习者可以依照个人的兴趣喜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及使用接口,依据个人学习习惯,记录学习历程、学习进度、学习成果及学习重点、难点。(5)学习的互动性。学习者可以透过多媒体接口使用文字、语音、图像、动画或视频等媒介与老师、专家或同行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互动。由于移动学习的上述特性,使移动学习能带来更多的学习优势,如更有弹性的合作、更快得到学习反馈、更多反思空间等等,并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移动学习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大学生具有好奇感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是移动设备的体验者和应用者。如何利用移动学习更好地为学习服务,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同时,信息素养对大学生移动学习也具有推动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移动学习要求较高的信息素养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过程贯穿始终是对信息的检索查找、鉴别利用、组织处理和创新的过程。移动学习在形式上是移动的、内容上是互动的、实现方式是数字的,同时它是一种高度片状化的经历,也是一种个性化和情绪化的学习过程。在整个的移动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将不再仅仅限于基本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表达、信息沟通交流等技能,也就是说,仅仅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需要、实现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独特的学习手段,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为目的,并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问题解决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综合信息能力。移动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包括较强的信息识别能力、信息搜寻能力、正确评价、科学组织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能够有效促进移动学习信息素养是一种运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评价与学习的能力。信息素养能力需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才能获得,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通过对信息工具(移动设备)的广泛长期应用,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检索、获取,会逐渐地培养信息意识、积累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组织、评价和应用水平,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逐步提高。越是移动学习经验丰富,移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的信息素养就越高,二者是成正向比例的。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创新教育
虽然近些年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仍差强人意,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移动学习的需要。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创新信息素养培养方法是必要且紧迫的,很多高校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引入新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较前沿的教育方式为mooc的引入和游戏式信息素养教育。mooc作为世界范围内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mooc也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了清新之风。欧美发达国家已较多采用了mooc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的重点在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等。潘燕桃等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中认为,利用mooc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叶小娇在《基于mooc理念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设计研究》认为mooc所采用的课程短视频教学、嵌入式课堂小测试、在线讨论等教学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目前教育平台普遍存在的不足,并论述了基于mooc理念教学平台的功能结构设计、教学流程和技术架构等,这两篇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实现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增加游戏元素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张垒在《游戏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机制研究》、苏云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策略》分别探讨了游戏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案,他们分析了游戏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机制,提出了游戏化的内容、游戏化的表现形式和游戏化的实现模式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也都对我们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二)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移动学习中首先,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日常上网的环节及时引入信息素养要素,将信息意识、信息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无形的上网过程中。其次,加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提供有益帮助,建立引导机制,形成配套保障措施。最后,大学生本身也要有意识地将信息素养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全面提高信息素养和移动学习能力。
(三)合理规划信息素养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是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宗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拓展学习经验,并具备知识整合与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高校通识课教育,能将信息素养的概念与通识精神相结合。在今后的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聘请相关专业教师,组成有力的教学团队,全面促成信息素养各层面的有利发展。
(四)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交流平台信息素养课程应与时俱进,以持续发展的观点规划课程,设置网络式课程并探究发展网络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管理中心,实现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如美国已建成的PRIOM平台,将信息素养教材收集并提供广泛使用,实现了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沟通交流,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种机制,实现大学间信息素养教育的良性合作和互动,通过及时互通,促进彼此信息素养教育水平的共同提升。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实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同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都详细地概括了评价体系共5项20条,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组织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等[1];而完全能达到标准的较少。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与图书馆的纵向链接较少,一年级新生进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对计算机的喜爱喜欢上网而普通的新生入馆只是点到为止,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也局限于游戏娱乐,对专业知识检索以及一些共享资源并不热衷,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以后有些专业开设了信息检索和有针对地进行培养一些实习实训过程中需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课程,而一些其它专门只是学习一些计算机笔级考试等一些操作训练,关于一些重要的数字门户大学生们碰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法处理。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这个时候带着问题来图书馆的学生多了,但是能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同学连查询一本书的架位号都不会。网络信息的滞后性。图书馆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时更新这些资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预防病毒的侵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图书馆馆员与院系老师之间缺乏协调。专业老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他们认为这是边缘教育,而图书馆馆员又很难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院系中去。
新一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在实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同时,对照各项要求以理论结合实践多开展教学论证,并合理进行阶段型评价和测试,以求达到相关评价标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应该结合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内容,在传统的文检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要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检索和网络知识,现代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源的选择和评估,检索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网络导航以及专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等。以上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科学、文献信息学和以及其它不同的专业领域,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过去文检课的教材内容往往一成不变,不适合现代社会不停发展的学习需要。当前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一定要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涉及数据库知识与计算机系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关的调整,进行一些设置,特别是结合专业课程的教育,一定要深入到专业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中去,使用户感受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对专业学习的帮助,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主动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在各个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基础文献检索课以期循续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快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
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图书馆内部本身提供大量的网络视频为初学者建立一个简单的门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现代化的信息变化更新十分快,我们对多媒体视频的制作也应常换常新,并切换到学校内部其它精品课程的链接上来,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等信息素养能力中要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努力提高馆员素质,培养学科馆员。图书馆馆员在为外界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应该提升自身素质,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指导的能力,提升职业信仰与道德。在专业课的文件检索课中起到取长补短,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深入浅出地探讨网络化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定期参加培训,争取走在网络教育的前端,在专业课上尽力渗透到学科中去多获取专业知识,以期能和专业课老师开展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更为系统,通过增加案例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生动灵活的方式更好地让读者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2]。总之,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有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诸多优势,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当本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在21世纪信息素养教育的大潮中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3]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起步较早,其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其它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地开展提供了借鉴。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由此开始,最初形态的信息素养教育便开始在高校开展起来了[2]。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庆教授1997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单独以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来讲授和实践;
2)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开展;
3)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几种培养方式的共性是重视信息使用的知识传授而轻视信息使用的价值引导。笔者以关键词“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19,959条;以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检索,从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0,421条,可见国内学者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记录为0条,充分说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适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主要问题及相关举措
1)课程教育体系单调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一般采用国内的基础课程加入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合作学校双方的文凭,因此课程体系一般也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由1,2年级几门课程的教学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课程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全部课程的有机结合,多种培养方式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可以考虑信息素养课堂教育采用三段进阶式培养,即通过大一阶段的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阶段创新信息素养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首先优选每个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大类课程,这里强调课程既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要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学地将课程分配到最优的阶段进行传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应该随着发展而变化,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引入者,即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即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还要不断完备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包含硬件资源(信息化校园)和软件资源(教师及教辅人员)。
2)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途径单调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复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母校大学生并无差异。这种模式只是课程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突出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特色,没有引入国外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忽视了实践教育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实践性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中通过大量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充分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功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多媒体设备基于互联网和电子文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培养途径,构建互为促进和补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途径灵活化和多样化。
3)评价体系缺乏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时所规定的指标及其要达到的要求,它表现为具体化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因具有其自身特点,故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上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因为目前国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现状有一定的不符,无法很好的被采纳和利用,而国内已有的中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不强(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可操作性不高(没有征求大学生意见)、可测性较差(层次不明确、未付权重)、导向性不强(无法为未来发展指引)等缺点,特别是不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应在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科学性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有穷性,能够科学、完整的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信息素养指标;可操作性即指标能够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测性即每个指标能定量的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导向性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代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
3.结语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设了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人类生存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全面建设信息化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等,已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 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人们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工具或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在国内,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21世纪我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传递交流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定义。鉴于此,笔者遵照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信息素养含义的一般理解,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分布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则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不足
(1)缺乏信息意识。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依然来自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许多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大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中心媒体资源被闲置。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则更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2)信息知识欠缺。由于我国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信息、信息素养、信息化等概念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对信息源的类型、特点以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受体接受信息的差异等相关的信息理论知识不甚了解。(3)信息能力不足。信息能力主要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造成自身信息能力不足,不能对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正确的检索和使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不能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4)缺乏信息道德。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一些学生在利用信息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一些学生不遵守这一行为规范,侵犯知识产权、散布虚假或不良信息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3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具备先进的检索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有高素质、熟悉信息语言的信息管理人才。通过教育学生有效检索、合理使用图书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学生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完成课业的学习。
(2)高校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中心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全校师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引导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网络利用率,努力提高校园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场所,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持续高速发展,不断催生着传播形态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价值观及传统教育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与思考。
一、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数据)服务,发挥传播功能,是传播者与受众(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新媒体既是环境又是载体,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不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教育。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最重要的环境与载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既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又要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量小,时效性差,缺乏感召力、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快速传播优秀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迅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助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从平面推向立体,从静态推向动态,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功能,随时随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丰富、更生动的形式传播给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等条件的制约,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任何他们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速度和效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直观,形式更活泼新颖,范围更广泛,更能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生多为已满十八岁的成年人,有独立的意识和判断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再是完全被动的受教育者。新媒体环境下,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和建立相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丰富畅通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渠道,丰富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上的形式和内容,大学生可以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
4.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依照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提是要熟悉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和网络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平台,通过这个交互性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有目的性地研究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当前,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因各种不利因素使其面临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才能更好地迎接这一挑战。主要表现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环境愈发复杂
新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交流手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动态平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维度。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信息媒介,大学生通过这种媒介获取大量富有正能量信息的同时,也容易接触到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消极观念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反人类思想。大学生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好奇心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极易受到新媒体复杂环境的消极影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几乎跟大学生平等地享有网络平台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向和信息,甚至很多情况下晚于、少于学生,一定程度上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此外,由于教育者新媒体教育理念的落后及技术能力的不足,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亟待改进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广不断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以两课教材为主要教育知识,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形式,以考试评分为唯一效果反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也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何选择效果好、生动具体、针对性强的教育模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要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挑战。
4.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增加
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以其海量的信息、便捷的方式吸引着年轻的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购物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影响。
然而,过于依赖网络使身体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的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出现网络沉迷现象。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对现实世界疏离,逐渐形成行为的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良好发展。
四、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现阶段,如何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着眼教育对象,着手施教主体,着力教育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1.加快培养具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前提是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素质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并熟练进行新媒体操作;既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又要具有一定的新媒体科技意识和创新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媒体技术素质和学习创新素质等,具有新媒体素质的高校思政队伍必须乐于探索并掌握相应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合理使用新媒体方面需要具备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情趣健康的传媒道德。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想实际紧密结合,从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从大学生个人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形式,融入头脑,丰富生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正面引导,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高尚的审美趣味,预防传媒道德失范,在不良信息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有害思想的侵蚀。
3.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
面对新媒体新挑战,高校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大学生需求的了解,建设集趣味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网站。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信息,实现页面设计人性化,功能设置服务化,网站内容重实效,互动交流常态化。其次,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易信、“人人网”等虚拟社区平台的便利性和互动性,重视虚拟社区平台的政治宣传和思想塑造功能,加强新媒体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思想倾向,使虚拟社区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成果,依托手机媒体开展“微课”,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4.积极探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
适应新媒体环境,巩固高校的主流形态教育阵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迫切需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高校各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教育的无缝对接。建立快速沟通渠道、对话交流平台和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化解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包袱,引导大学生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形成有效疏导。以完善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和必要的物质投入保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运行。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克服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信息时代,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赋予崭新的历史使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以更宽广深邃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视角、范式、内容、方法、体制等全方位创新,才能获得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根基。只有通过新媒体技术凝聚社会资源,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维杰.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