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医学的课程

临床医学的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临床医学的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临床医学的课程

篇(1)

早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提法。这里明确了治病的几个不同阶段,即“未病”、“欲病”、“已病”。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医生不仅充当着日常治病救人的角色,也兼任了防疫人员角色。但关于两种医学的理论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近代,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更多关注于人群疾病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在二十世纪初,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成立预防医学院。随着医学不断发展,预防医学衍生出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分支。此后,两种医学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道路。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越来越少了。

2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发展现状问题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分家”、“分工”,为两种医学的长足进步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学科过分分开而导致的种种问题。首先,对于预防医学来说,自从它从传统的大医学领域中剥离出来后,结合“生物,物理”等多种因素,取得了巨大作用。如,牛痘的研制成功消灭了曾经夺去数千万人性命的天花等,都是通过预防医学手段得以发现证实。其次,对于临床医学来说。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学利用基础医学的不断突破,除了传统的体检诊断外,在病理学确诊等方面,有了更多准确率和阳性率越来越高的结果。人类应对疾病的能力已经大大提升。但是,在两这门医学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由于长期的重临床轻预防思路,政府投资,民间付款,大多拖到已病阶段。(2)医疗成本不断上涨,医药费用日渐提高。(3)预防医学面对诸多来自临床的新压力新问题亟待解决。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整合发展

随着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发展都进入瓶颈遇到困难,看到两个学科的再次交流融合势在必行。预防只有结合临床,才能紧密把握社会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新动态和理论原因。临床只有结合预防才能更高效有效的开展治疗工作。

3.1大力推进全科医学与社区医疗的发展由于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都在各自的专科道路上发展的越来越细,越来越精。有必要通过广泛的基层组织将他们紧密连接。一方面,为社区群体提供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并及时上报转诊各种突发的疑难疾病或传染病变异。另一方面,直接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为预防医学的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和最基层的社区疾病统计数据。

篇(2)

【关键词】 临床医学;现状;教学改革;目标;原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14-01

1 临床医学现状分析

首先一点就是,学校培养目标没有明确,临床教学难以实现现代化、广泛化。培养目标落后,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要想成为新时代的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但个人要具备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的能力,还要拥有过硬的、与时俱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观念,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一套的医护知识不知进步。其次,课程设置单一、结构缺陷,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少学科的横向联系。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随着连年的扩招和民办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可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增加,导致教学资源紧张,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仍然遵循长期以来的课堂讲授式、单向式、被动式教学方法,不仅禁锢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容易让其产生依赖性。同时,学生的思考少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最后就是,教学质量低下。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而硬件设施不完善更新,从而单位面积内共享资源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就会产生误区。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为了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将大量的内容做成课件放映,有的甚至把教材内容整篇复制。教师授课只看屏幕不看学生,忽视讲课效果。不写板书,讲课速度快、内容多,学生当堂吸收知识的能力下降,课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复习、消化。

2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医学教育的现状,其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改革是在一定的原则和在一定的目标下进行的。临床医学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仍然有不少学校都开设有临床医学的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也是成千上万,而社会的需求并不那么多,这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堪忧。所以说,要想在那么多的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走进医院,走进病房,对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环节都非常的了解和熟悉。

教学改革的原则是:第一,学科交叉的原则:因为临床医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而现代临床医学的内容也是在不断延伸,所以就要注重教学中的学科交叉,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依靠教师的传授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去思考问题,自己通过查找资料、思考、讨论、请教老师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一种思维模式的养成。

第三,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实习上,还体现在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多讲解案例,从案例入手讲解理论知识,多让学生到医院去见习,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

3 临床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临床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说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见习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等。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越来越多,能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发挥教学工具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说所有的课程中,如何合理的安排这些课程什么时候上,而每一门课又有多少的课时,又是否有实践课等。传统的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课程是完全分开的,在上理论课时,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消化,但是却并没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借鉴,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在实践课时,一方面实践课相对较短,另一方面,实践课时学生并不能将课堂中所讲的理论知识运用进来,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说,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首先是合理的设置课程,就是每一门课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多多的参与实践,让学生多多的接触医院,逐渐的熟悉临床医学的各个环节,熟悉临床医学各个细小的方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其次是压缩理论课程的课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学科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开始在医院中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不断的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来。

4 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学习成绩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成绩,而成绩又比较的单一,内容比较少。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丰富,那么成绩的评定自然也是多元化的,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形式和内容来组成最终的成绩,成绩的多元化评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强化。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无论是什么学科都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是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也是现代社会临床医学需要的人才最基本的需求。所以说,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每一门课程都分成理论和实践,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结论

社会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为了使医护学生从学校步入到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的实现学生和工作人员两者间的角色转换,不被社会边缘化、甚至淘汰,临床医学教学就要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模式。总体来说,医学教学中,要注重老师、学生和医疗硬件设施三者间的有效结合,找出高效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脱离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学习状态,同时加大教学设施和教学队伍的投入,注意社会的需求和动向,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医护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探索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如何根据现代临床医学教学的特点,把握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提高临床医学的综合性与融合性,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

1.课程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理论课程基本上是2年学完,时间短,课程多,课程理论过深,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传授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临床课程与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较低,课程的开发设置少有医院人员的参与,造成人才的培养与医院临床需求相脱节。2.教学方法需要改善。目前,临床医学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教师讲述的教学方式居多,这种为教而教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擅长理论考试,完成考试任务后,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忘记了,难以理解学习的知识、技能,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难以形成,教学效果不明显。3.实践能力缺乏。学生在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几乎不接触临床实践。部分临床处置操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即使部分条件好的院校可以提供视频课程,但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不能很好的理解。虽然也开设了实验课程,但是学生多,实验课时少,实验设备不足,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进行技能操作实验。

(二)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开展此项工作。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大部分是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证书来认定,如取得三级营养师职业资格证书即可以认定为“双师”教师。这类职业资格证对临床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没有实用的效果。临床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由于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师与医生收入的差距大,导致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教师向医院流动,优秀师资流失严重,而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很少到院校专职任教,虽然部分院校聘请了临床医生兼职授课,但兼职教师精力分散,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时间上、精力上难以满足教学要求。由于兼职教师待遇不高缺乏稳定性,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使得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教学缺乏实际的临床经验,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学生学习效果考核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对学生的考试内容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轻能力的现象。考试内容也都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缺乏对综合知识的应用,缺乏对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核,对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力度远远不够。考试题型传统固定,考试形式单一。试卷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比例大,考试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能反应学生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分析题,具有实际意义的病例分析研究题少。采用闭卷考试片面强调记忆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强记,应付考试,忽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一)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优化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根据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岗位需求为基础来设置课程体系。综合医学基础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将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融入课程当中。课程设置体现重基础,重实用和学科发展,系统性与与实用性相结合;尝试与临床医院共同开发设置课程和参与教学教材编写,使课程与教材理论性与临床实际需求相结合,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人才。2.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以实际病例为基础,让学生以医生的角色进入看病、治病情景的情景教学法;或采用典型病例作为案例,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思维的能力。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科大型作业,要求学生以本学科重点为主脉,章节教学为内容,采用多种形式(PPT、视频等)展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3.提高实践有效性与针对性。现有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实习普遍采用2+1模式,前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3年到医院进行实习。此方式便于对学校的教学与实习管理,但是学生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临床实际病例等情况的直接认知,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性和不能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临床医学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与实习交叉结合的方式,每学期中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在实习中学习,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的直接认知能力、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临床医学抽象的理论学习具体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得到理论支持,提高实习的有效性。

(二)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临床实践。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训,建立临床医学的教师到医院进修机制,提高到医院进修教师的课时费,鼓励临床医学的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医院完成一定时间的进修,或者形成临床医学教师每年到医院完成一定时间进修的机制,使临床医学教师与医院实践相结合,充分了解医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保障,强化临床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临床经验,提升临床教师教学能水平,建立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学管理队伍。2.改善医生兼职授课管理。通过提高医生到学校兼职授课课时费标准等方式,吸引医院的医生到学校任教,明确医生兼职教学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的授课方式等,完善医生兼职授课管理。

(三)改善学生考试方式

1.建立检测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考试内容学生考试内容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增强考试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满足适合医院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改变高职院校考试中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的方式,应充分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如病例分析讨论,论文、实际技能操作测试等方式的考试形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考核,促进学生个性形成,使考试更为科学、合理,培养满足临床需要的良好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卓.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浅析[N].科技创新导报,2014(33):124-125.

[2]张瑞东.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及体会[J].医学信息学,2015(45):10-11.

篇(4)

关键词: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医学相关的学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人类疾病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朝着“预防保健、综合治疗”的现代化医学服务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时,必须中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5-17.

[2]苏菁.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21-22.

[3]孙钰,郑葵阳,刘莹.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2):50-51.

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转化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64-02

随着医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关注焦点与研究方法差距越来越大,沟通和交流却逐渐减少,最终产生了二者之间的鸿沟,被称之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死亡谷”[1]。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1992年,Choi[2]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bench to bedside”的概念;1996年,Geraghty[3]在《Lancet》上发表文章首次应用“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2003年,Zerhouni[4]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Medicine. The NIH Roadmap”中提出了转化医学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与病房(bench to bedside)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对理论知识的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的锻炼。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和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兼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主要包括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基因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决定了其知识点纷繁复杂,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吃力,因此在理论或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从具体临床疾病现象做引入使学生先有具体模像,然后对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由表及里”地引导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有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课堂中营造出的“病例-机理”氛围也能使医学生感受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中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又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新理论、技术层出不穷,具有很强的更新及前瞻性。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沿不同,教学所采用的教科书的更新和修订速度较慢,因此不论在理论或实验教学中,教师都应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前沿新发现和技术,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十分必要,可为后续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的联系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为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时展产物的转化医学,其研究内容的中心环节之一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涉及到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作用;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评估与预测[6]。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架起基础科研工作者跟临床医师的桥梁。它的出现使得基础科学重视临床医学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并根据现象追根溯源寻找机理原因,并能将研究出的机理成果运用到临床问题中,解决临床医学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并在“现象-机理-运用”这一过程中形成及时反馈,使临床研究者修改观察指标或侧重点,同时也相应地使基础研究者修改研究方向,为临床服务,最终使患者受益。其两者都是桥梁学科,与多学科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临床知识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工作者教学与研究必须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为指导,从而适应转化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与转化医学理念的创新结合

1.引入病例引导型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建立“病例引导型教学”(CBS)内容。用具体临床疾病做实验背景,并阐述疾病相关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然后对验证此原理所采用的实验技术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学生即可开始实验操作并完成报告和教师布置的相应思考题。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血糖这一生化指标,讲述血糖的生化和临床诊断意义,并以糖尿病为病例讲解血糖超标后对身体的影响,在进行背景铺垫后开始讲解葡萄糖氧化酶测定血糖的原理及方法,最后让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不同血糖浓度的血浆样本进行检测,获得结果后进行分析:所测样本血糖是否在正常;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内,是偏低还是偏高,分别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经过这次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检测血糖原理的实验技术,并对血糖的生化知识和临床运用有了很好的结合学习。

2.引入个性化用药治疗的系统实验内容。转化医学将分子标志物、分子分型的个体化用药治疗及疾病治疗与预后的评估与预测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验中充分融入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开展一系列以科研成果如个体化用药治疗为主的内容新颖、应用性强的专业前沿研究性实验,能够极大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目前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关键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较好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我们在实验课中创新设置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人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实验。首先为学生讲解整个实验背景:硝酸甘油作为治疗心绞痛的基本药物之一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发现硝酸甘油的舒血管作用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所介导[7]。乙醛脱氢酶2(ALDH2)具有硝酸酯酶活性,对硝酸甘油转化产生NO起了关键作用[8],而ALDH2基因中Glu504Lys位点的多态性会影响ALDH2硝酸酯酶活性,用药指导建议,ALDH2 504Lys等位基因携带患者慎用硝酸甘油[9],所以这一基因多态性位点具有指导临床硝酸甘油的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然后为学生讲解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这些关键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背景、目的和所采用技术的原理及操作都能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具体实验流程为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口腔黏膜细胞中提取自己的DNA,经过PCR特异性地扩增ALDH2基因中含Glu504Lys片段,再经过酶切反应和电泳检测即可获得自己的Glu504Lys位点基因型。通过这一系列综合开放性的实验,以学生自身遗传多态性为背景,将临床个性化用药检测与经典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结合,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和投入,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转化医学思维的培养,

3.实验教材的采编。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挑选合适的转化医学内容穿插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随着日新月异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展,我们也对前沿进展和发现保持持续关注,将更新的内容及时修改、添加到实验教材中。

以上仅是我们作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师在转化医学大背景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的心得及体会,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其内容必将会更新和扩大,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要敏锐地跟上发展脚步,积极寻找转化医学与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结合点,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基础扎实、科研思维清晰的有用医学之才。

参考文献:

[1]赵玉沛.转化医学本土路线图[J].中国医院院长,2011,(11):92.

[2]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 E. Medicine. 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贾舒婷,张继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7,8.

[6]闫华.医学科教新任务――促进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225-228.

[7] Marsh N,Marsh A.A short history of nitroglycerin and nitric oxide 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0,(27):313-319.

篇(6)

医路漫漫

人体的构造是相当精密和复杂的,这就注定了医学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一般医学本科学年制是五年,很多高校近年来设立了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本硕连读),甚至是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本硕博连读)。五年制的本科生活可以分两个大阶段,前四年在医学院度过,进行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进行临床实习。在医学院的四年基本上是在考试和准备考试中度过,课本的数量已经不能用多少来衡量,而是用垒起来有多高来计算,每学期累积一米多高的教材绝对不算夸张,也不枉医学院与数学、物理、化学等院系并称为我校“四大苦系(院)”。

经典的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是每个医学院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这几门课程解释了人体从微观(分子和细胞),到宏观(组织和器官)的构造和基本运转过程。而不同的院校还会开出一些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基础医学的课程,像协和医学院开设有微生物、神经精神病学;北京大学开设有法学概论、医学史;复旦大学开设有社会医学、卫生法、影像诊断学、卫生统计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开设有微生物学、肿瘤医学、急救医学;四川大学开设有现代针灸临床学、老年医学;中南大学开设有分子生物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以及临床技能实验学等。

总的来说,基础医学的课程以理解和记忆为主,但注重逻辑和分析能力,对生物和化学要求较高,这也是为什么临床医学专业只招收理科生的原因。虽然我们的学习内容很多,不免有些枯燥,但乐趣和插曲也有不少。“深夜解剖室的脚步声”“老实验室的惨叫”等毛骨悚然的故事一直被其他专业的同学津津乐道,但医学院的同仁们都明白,那不过是师兄师姐们最平常普通的工作和学习。在医学院,最胆小的女生也会在解剖课时跟同学“抢尸体”,最高大的男生也会在功能学实验时被一只小鼠弄得束手无策。

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到了临床课程阶段了。在这两年里要学习最基本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等,我所在的医学院甚至要学习口腔科、法医、预防医学等,这就是基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理念,不管你将来要做哪个科室的医生,在本科阶段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临床方面的课程与基础医学课程相比就要有趣得多了,因为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一般是大医院的医生,在课本之外还会讲很多关于医院里有趣的事情,即便如此,考试仍然是残酷的,这也是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直到大四仍活跃在通宵自修室的原因了!

虽然医学院的生活简单忙碌,但其中的乐趣和满足感也是无法比拟的。“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当每个医学生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明白今日所学的点滴都有可能在日后用于救治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医学是科学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人体构造的精细与复杂,内科学的严谨思路,外科手术的紧张缜密,这些都等着你去一一发现、学习和体会。

医途选择

经过四年的医学课程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习,大家对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和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独到的看法。在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首要的选择是要不要继续读临床医学,是否把医生这个职业当做最终的职业目标。千万不要认为在本科五年学了临床医学毕业就只能选择当医生,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其他的出路和方向。

1.医院代表和医药代表

医学生中很多在本科毕业之后都去做了医院和医药代表,简单地说就是做药品的销售,一般像强生、默克、拜耳等大型的医药企业,对于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还是比较青睐的。在目前医疗环境欠佳的情况下,不管是从薪水还是晋升压力各方面来说,去做医药代表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做销售要求你有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学长的建议:如果你厌倦了学医的枯燥和乏味,那就果断跳槽吧!

2.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

此类工作一般也是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主要负责药品的研发和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试验等工作,不过很可能会和药学院的PK哦,当然还是那句话,临床出身的人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3.基础医学

如果你致力于科学研究,又能耐得住实验的重复和枯燥,基础医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大多需要继续读研,毕业可以在各大研究所或高校的基础医学部任教。

4.深造

如果你致力于临床医学并想在医生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读研会是最好的选择。我的同学中大部分还是选择继续读研,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细致到专科,你可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为成为一名专科医生做好准备。当然有条件和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出国,毕竟国外的科研环境和氛围还是有目共睹的。

医者仁心

篇(7)

1精准医学现状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并于当月30日宣布启动该计划。我国政府也启动了相关的规划部署,如: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决定在2030年之前投资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此项研究;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又组织召开了精准医学专家研讨会,研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目标及重点内容。目前,精准医学的实施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领域,且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在肺癌、乳腺癌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精准医学的癌症研究也有很多阻力,如难以解释的耐药性、肿瘤组织的时空异质性、疗效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以及肿瘤复发因素的复杂性等[4],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更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对精准医学理念普遍缺乏深刻了解[4],医学教育中加强精准医学理念的传播成为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现行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体系中尚未涉及精准医学的专门课程,理论教学中,授课老师应结合本专业课程,积极传播精准医学理念;临床实践教学中,适时实施个体化诊疗方案,促进精准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医学教育措施

2.1改革教育格局,优化教育体系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由此导致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侧重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理等基础医学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临床医学的培养。精准医学本质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诊断与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因此,精准医疗体系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还涉及如何采用测序、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分析疾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如何根据疾病的分子分型针对性地选择靶向药物;如何利用多维数据去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显然,传统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在精准医学体系下,医学生培养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外,还应加强对化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计算机技术等交叉领域的培养,建立适合精准医学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2.2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团队精神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是循证医学,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精准医学依然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而且其对科学证据的要求更全面、更深入,因此,可以说精准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升华。但精准医学关注的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本人,其核心理念是“个体化”,即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尽可能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本质,定制出针对患者个体的一套诊疗方案[5]。基于疾病的复杂性和各个学科的专业局限性,单独一个学科很难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疾病复杂的病理现象,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合作,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未来医学将更加重视“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医学模式,因此,精准医学的突破性进展不单单依靠医学内部多学科的交叉,亦有赖于医学与生物学、工学等学科的结合。基于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医学教育必须让每位医学生、医务人员认识到精准医学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医学发展领域,提倡团队作战精神,培养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打破技术壁垒,融合多元数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3加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精准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疾病防控体系研发:积极开发前瞻性的、探索性的疾病预防体系,建立个体化疾病预防模式,以期达到治病于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目标。②分子诊断体系的完善:分子诊断是精准医学的重要基石,其研究内容涉及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多个层面,研究目标旨在发现在临床诊疗过程能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如:一些与疾病关联性、特异性强的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控;一些与药物疗效密相关的标志物,可以作为指导个体化用药的参考和依据;一些反映疾病预后的标志物,可用于疾病预后和转归的预测。③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包括研发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MRI、CT、超声等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以实现微创或无创的精准诊断。④临床精准医疗研究:精准医疗的核心即治疗方案的“个体化”,以患者分子诊断结果、个人全面信息、影像学以及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为依据,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开展回顾性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全面评估精准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和不足,作为开展精准治疗的循证医学依据[6]。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信息学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亦有赖于生物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分子影像、微创等生物医疗技术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医疗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教育中除了让广大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意识到精准医学的战略地位外,更要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精准医学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整个精准诊疗体系的各个环节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充分调动广大医学生及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各大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加大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建设,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

3结语

精准医学将改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并使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及后续健康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指南和规范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科研环境的支撑都提出了新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理念传输,优化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培养,灌输团队精神,激发科研和创新意识,深化精准医学人才的培育,以期促进我国精准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RichardsonPE.DavidSackettandthebirthofEvidenceBasedMedicine:HowtoPracticeandTeachEBM.2015,350(3):2382~2383.

[2]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4,3(3):123~128.

[3]ReardonS.Precision-medicineplanraisehopes.Nature.2015,517(7536):540.

[4]CollinsFS,VarmusH.Anewinitiativeonprecisionmedicine.NEnglJMed,2015,372(9):793~795.

[5]李雷,郎景和.精准医学[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4):36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