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 金融服务 缺失 功能再造

为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但是,从实情情况看,金融服务体系、信贷产品和风险投资担保补偿缺失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强化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造和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大对现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成为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缺失

(一)融资服务体系缺失,信贷支持能力弱化

目前,县域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四家,但是,由于农业银行在乡镇的网点较少,邮政储蓄银行开业较晚,农业发展银行只支持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和项目,因而真正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虽然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兴融资机构发展较快,但由于其自身实力薄弱,难以担当支持现代农业的重任。残缺不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

(二)新型金融产品缺失,现代农业融资渠道狭窄

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严格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在信贷制度安排上存在对不动产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偏好,倾向于以国有出让土地、房产等作为贷款抵押物,而针对现代农业量身定做或衍生符合其要求的金融信贷产品如林权抵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等新型贷款研发不足,造成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特别是农村企业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和空间非常狭窄。如在抵押物方面,农民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宅基地、房屋、农机具等,而由于价值低、变现难,一般不易被银行接受;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租赁用地而非国有出让土地,也不符合银行抵押的条件和要求,广大农民和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三)信贷载体缺失,金融支持“有心无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总量依然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和末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责人缺乏大企业家的气魄、胆略和思维,只看眼前近利,不求长远发展,缺乏银企合作意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透明度、真实性不高,使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进行资信评估和授信审批,难以获得银行的认可,达到银行的贷款门槛,导致银行在支持现代农业时“有心无力”。

(四)风险担保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支持动力不足

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容易转化为信贷风险,因而,在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相应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既缺乏专门服务于农业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或者现有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现代农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因担心提供贷款、担保出现风险而较为谨慎,增加了现代农业融资的不可获得性。

二、功能再造和政策设计

(一)强化市场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要以县级机构为依托,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在乡镇的营业网点。同时,要按照各自的市场定位,明确支持重点。具体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将支持的重点由城区转向农村,重点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发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在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同时,要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步伐,并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萎缩、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支持疲软的问题,发挥金融整体支农的联动效应。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发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发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开发农民科技培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等贷款品种,在抵押贷款方式上,要创新农民住房、土地使用权、林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品牌、特约经销商经营权、专利权等担保抵押方式,满足现代农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三)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培育优质的信贷载体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和规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在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实施创业人才成长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文化修养高、会经营、懂管理、讲诚信的“新型农民”和“优秀企业家”,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现代农业品牌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培育现代特色、高效、品牌农业;要促进农业企业的兼并和联合,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向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集团奋进。三是企业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良好的资信等级赢得银行的支持。

(四)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对现代农业的补偿作用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推动组建专门的农业担保机构,并鼓励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助担保业务,鼓励其他各类担保公司为现代农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农业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农业担保机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现代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对金融机构因发放农业贷款可能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调动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由国家出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引导农民和企业积极投保,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泽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议》.《金融时报》,2013年3月25日.

[2]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中国金融》,2012年第17期.

篇(2)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篇(3)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恒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6,(05).

篇(4)

关键词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运行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6-01

大中农场公共技术平台对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集团公司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水平,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试验推广和研发职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系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1 经费投资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经费由大中农场财务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独立建账。项目计划投资1 200万元,实际投资2 800万元,其中江苏省拨款200万元,部门配套100万元,单位自筹2 500万元。

2 硬件建设

2.1 服务场所

投资近115万元,对中心农科所进行了功能性升级改造,新建科研大楼1栋,提供服务场所2 200 m2;投资45.5万元对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购置发芽箱、全自动烘箱、多功能红外线测报灯、显微镜、高压灭菌配套设备、高精度火焰光度等各种小型仪器设备,全面提升了各站室服务功能;中心农科所形成了以育种、土肥、气象、防疫、农机为中心的5支农业专业队伍,以农科所领导下的植保站、分场、管理区三级测报网络,为大中农场持续高产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2 基础设施

投资748.4万元,新建种子烘干线配套良种仓库5 000 m2,增强种子仓储能力;对现有4座种子烘干线进行升级改造,并投资850万元新建烘干线1座(建设中),全面提升良种烘干能力,提高良种质量,实现粮食不落地目标。投资470.7万元,新建高标准良种试验示范田20 hm2,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灌溉渠全部硬质化,提高了良种推广与繁育水平。

2.3 农机具

农机标准化管理二级企业,投资1 392.8万元,对现有农机具进行了技术改造,新进3 518大型收割机8台,大马力拖拉机50余台,农机总动力3万kW,农机具配套比为1∶2,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得到保障。

3 项目实施成果与成效

3.1 技术成果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以来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一是集成推广小麦“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栽培技术;二是集成应用水稻基质无纺布育秧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统防统治技术;三是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

3.2 服务成效

主要完成的技术与经济指标包括:一是年试验示范新品种40余个,推广稻、麦新品种8个;二是年接受培训、观摩、交流达500人次以上;三是制定技术标准(企业)5个;四是年繁育销售良种1.5万t以上,年服务收入达4 100万元。

3.3 壮大规模

2010年,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8号在大中农场五分场试点推广种植21.33 hm2,2011年产出合格种子约150 t,2012年度一举特破销售扬农啤8号种子500 t以上。目前,中心拥有自主大麦品种3个,培育大麦、小麦品种各1个,均进入第2年省试。

3.4 辐射作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全面建成,构建了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人员配置较强,具有一定的引领和辐射功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水平,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技术服务、试验推广和研发职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系统及周边地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4 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措施

4.1 网络平台建设缓慢

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服务中心的网络平台如果运行不完善,阻碍了服务中心在网络上的宣传效应,就不利于长久发展。因此,服务中心需加快网络平台建设,并安排人员定时维护并更新网络平台[1-2]。

4.2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服务中心建成以来,虽然购置大量先进设备,但是依然存在不少设备老化的现象。尤其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多座泵站严重老化,使用土渠灌溉,渗漏严重,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服务中心在农田种植方面的发展[3-5]。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加强对水利设备的更新换代,拆除老化泵站,新建泵站,加快防渗渠建设,逐步淘汰老旧农业机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

5 发展目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是重中之重,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建立将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新技术、新品种、新标准将在这里得到示范与推广。在未来,服务中心将为来自全国的科研院所和农业公司服务,打造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发展,对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的服务平台。

6 参考文献

[1] 王永贺,张国平.大中农场农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目标[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89.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5-9.

[3]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90:32.

篇(5)

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一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资金及资金的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的条件之一。因此,加大对现代农业资金的投入,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弱质农业从落后走向比较发达,并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世界经验表明,金融支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运用金融手段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是国际普遍采取的积极措施。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及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有国家的各种金融政策扶持。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经济政策为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其核心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金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地位举足轻重。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现代农业发展金融支持出现缺位。首先,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弱。近年来,农业银行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推进集约化经营,大批欠发达地区基层营业网点被撤并,信贷权限上收,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债配套资金等项目,而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仅限于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实际上是我国粮棉流通政策的产物,还不能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再次,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和自身实力较弱,支持农业现代化力不从心。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产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力不足。目前,引起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农业贷款一般都存在季节性、风险性、长期性、零散性和低利性的特征,因此,商业银行做出了选择:他们不愿意投入基础农业而投入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1998年6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重点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除农行尽量保留县级支行以外,其他三家精简县以下分支机构。与撤并同时进行的是各商业银行对县级机构贷款权限的上收,农村网点的很多功能被弱化。结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大都将农村的存款转到了城市。(2)邮政储蓄在农村分支机构较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储蓄,并将其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以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流回农村,但数额有限。

(三)农村信用环境欠佳,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农户、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农户、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当前,广大农村还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在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用户、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直接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财政性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完全依靠商业性信贷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不但可以补充商业性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巩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保障和基础设施保障。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补贴和农业科技方面,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又符合国际惯例。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与农业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十分有限的。在农业财政支出中,直接用于生产建设和农业科技的财政资金投入并不多,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费用支出相加的财政支出总额还不抵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的总额,这说明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是不够的,其各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也不尽合理。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甚少。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离开农业科技进步,就不能发展高效、科技农业,农业现代化就成了一句空话。

(五)农业保险资金不足,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位。虽然我国已经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但由于其商业性的经营定位,农业保险险种少、费用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民保险意识薄弱,投保率低,保障面窄,当灾害肆虐时,大部分受灾农产品不能得到保险保障,难以保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仍处于社会收入的最底层,他们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经营环境、管理体制和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承受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户转移过来的投资风险,所以,迫切需要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承担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投资风险。

三、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金融部门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强自身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筹资多元与信贷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使邮储银行成为现代农村的新型银行。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对农发行的职能和业务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在保持政策性银行地位的前提下过渡为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与融通资金,增加吸收存款功能,贯彻保本低利原则,强化政策性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确立农业银行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小额信贷组织。信贷支农的重点由农户向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并重转变,在优先满足农户种养殖业小额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扶一个龙头,育一大产业,富一方农民。信贷支农投向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科技农业转变,金融机构要根据客观需求调整贷款投向,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信贷征信管理体系,做好资信评估工作,为金融部门提供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信用水平,为信贷投入提供信誉保证。同时,严厉打击各类恶意拖欠、逃废贷款的行为,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氛围。

(三)建立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一是地方政府要牵头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担保机构,为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二是要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承担和分散部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转移过来的投资风险和产业化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受损农民的利益,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归还,形成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篇(6)

[关键词]山东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十分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自古以来,山东省就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经济也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山东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新动力。

1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

1.1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农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伴随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一批批农业新技术得以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2016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亿元。主要粮食作物每hm2的产量为6290kg,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收。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表现在农业机械的拥有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主要农业机械的拥有量稳步增加,为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1.2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根据国外发展经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还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现代农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一条龙服务的经营模式,降低农业产业的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年末,山东省农业企业超过1.5万家,年销售额高达2万亿元。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倡导农民多主体联合发展、自主协作、资金互助,已注册的合作社高达13万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山东省倡导农业生产标准化、着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合理高效的现代农业质量监督体系、增加农业品牌数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1.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山东省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目前,山东省批准建立的省、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有100多家,有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两所高等院校,山东畜牧兽医职业院校等高职专科学院,还有众多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资源的支持。山东省在小麦、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动物克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均处于我国领先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显现。

2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组织发展还不健全。虽然近些年山东省大力建设了一定规模数量的研究所、实验室和教育教学机构,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许多机制还不健全,信息沟通不够流畅,山东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地[收稿日期]2017-06-03理位置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在山东省各市、县内,相隔较远,使得科研力量变得十分分散,无法高效协同运作;第二,在资源分配方面,各研究机构间并不均等,有些机构依然在使用十分落后的设备设施,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创新;第三,在信息沟通方面,由于科研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许多科研机构间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现象,这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科技创新效率;第四,在实践应用方面,许多农业科技创新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在农业市场上得到应用和推广,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五,在研究领域方面,大部分的科研机构着重于对农业生产这一环节的研究,而对于产前技术支持、产后加工服务的研究较少,因此可以获得的利润规模有限,科研机构难以实现高速发展。2.2农业科研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投入较大且收益较慢,许多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因此,政府部门成为农业科研资金的投资主体。有关数据表明,山东省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仅为0.77%,不仅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强度。另外,据估计,仅有20%~30%的山东省农业科研项目可获得稳定的支持经费,这导致科研过程易因为资金供应不连续而中断。山东省要想实现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可持续化,必须保证农业科技创新有足够的资金支持。2.3农业科技机构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依然在于如何提高农产品产量,而对于农作物的育种、养殖品种的筛选、农产品加工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研究较少。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也要求农业向着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模式发展。由于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市场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较低。其次,各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比较独立,缺乏相应的沟通与联系,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难以形成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降低了农业科技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科研组织机构极少开展针对农民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培训,服务往往停留在田间地头,农民无法有效利用新兴的农业科技成果。

3推进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正视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道理运用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同样适用。政府部门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要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政府部门可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帮助农业科研资金的利用实现多元化、高效化。其次,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的现象,应着重提高科研人员基本待遇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绩效给予适当的补贴,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科研机构应正视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实现各科研机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效运营的目的。第三,针对有些科研机构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设备落后、环境简陋等现象,山东省政府需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最后,山东省政府应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研机构可获得最基本的资金支持,使各科研机构在改善农业科研环境的同时,依然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创新。目前,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不仅能为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途径,还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利润率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3.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山东省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步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即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技术共同研发体系实现资源技术在研究领域内共享,建立农业技术科教体系帮助农民学习利用科技成果。通过这三个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目前,山东省构建农业科技体系的重点在于整合全省的农业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资源的浪费。针对山东省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山东省迫切需要改变机构重复设置、课题重复研究这一问题,通过明确各机构间的责任,实现资源合理分配、课题独立研究,以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打破各区域间的技术壁垒,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构建起全省范围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系统,使各科研机构一起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去,使基层农民能够直接享受科技红利,提高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3.3加大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由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早期山东省农业科技主要以模仿为主,缺少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时间较长,其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开始较早且水平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各国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提高,联系日益密切。因此,山东省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不仅要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也要加强与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山东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发展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并且注重农业人才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只有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才能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实现农业强省这一目标。

作者:宋玉华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程琳琳,等.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区域差异分析及驱动因子分解[J].科研管理,2016(03):110-123.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4]蒋和平,刘学瑜.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评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04):1-9.

[5]韦志扬,蒙福贵,李思源,等.广西“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4(05):898-905.

篇(7)

关键词 民营资本;现代农业;做法;成效;建议;河南登封

中图分类号 F30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301-01

登封市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市域面积1 220 km2,人口67万人,煤炭、铝矾土等矿产储量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行业战略决策的不断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决定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登封市坚持“内引外联”战略,在加强引导外资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民间资本潜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既加速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解决了民资的科学利用问题,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拉动了全市农业效益不断提升,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财力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了企业、农民、政府诸方面的合作多赢。本文对当地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重点调研,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积极探索“民资兴农”的科学发展模式奠定基础。

1 主要做法

坚持“六个一”工作法,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保障。其主要做法具体如下。

1.1 组建一个坚强领导机构

先后组建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各乡(镇)区、办党政正职为成员的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2个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办公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全市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和民资引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立联审联批会、周工作例会、工作督查台账和“日询问、周报告、月通报、季讲评”机制,及时解决在引导民资发展现代农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2 出台一套完整扶持政策

大力整合农、林、水、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涉农资金,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名优农副产品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拿出1 000余万元对本地民资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吸引企业家把资金投向现代农业[1]。

1.3 构建一个高效工作平台

通过组建登封市行业协会联合会,将登封市嵩岳商会、市煤炭行业协会、市水泥协会等民资行业组织吸收为成员,由政府出资,定期组织民资企业家参加免费培训、特色农产品展销和全市农业观摩等推介对接活动,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引导他们了解关注现代农业发展,拓宽经营思路、转变发展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1.4 培养一群科技领军人物

始终重视人才与科技创新,市财政每年拿出1.2%约2 600万元,设立登封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引进国家高科技人才、创建产品研发中心、与高校合办产学研对接基地、进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奖励,基本实现了“每个农业龙头企业一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工作目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充足。

1.5 带动一批“双强”支部书记

重视基层农村零星民资的积聚效应,发挥农村“双强”支部书记带富作用,引导基层群众和返乡农民工合伙兴办农业企业。据统计,目前全市303个行政村中约67%的村支部书记创办有规模不等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在基层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社会投资兴农的氛围基本形成。

1.6 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建立现代农业重大建设项目领导分包和首席服务官制度,逐步优化民资投资环境。首席服务官负责统一协调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掌控项目开发过程中手续办理、工程进度、项目投资等情况,全力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工程,明文规定了重大项目7 d必须完成全部落地手续的要求,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2]。

2 初步成效

在民资引导“六个一”工作法的推动下,民间资本逐步形成“统一行动”,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三化”协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郑州市级龙头企业32家,出现“小苍娃”“三楂红”“河南河顺”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嵩山芥菜、山楂酒、茶亭沟红薯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10余个省市。畜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宝融养殖、河南正邦、书青牧业等龙头企业成为郑州地区畜牧业发展标杆。富裕起来的农民迁村并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愿望也更加强烈,截至2015年7月,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9.23亿元,启动建设社区26

个,5.6万农民迁入新居。另外,随着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数量增多,加快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把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重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土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等二、三产业,拓宽农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地就业机会,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

3 启示和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民资兴农积极性

政策引导是民资兴农的金钥匙。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投资农业领域的本地民资企业家和个人实施奖励补贴,使其享受到与域外资本和其他行业同等甚至更加优惠的投资待遇和环境,从而把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实现民资的内向良性流动,最终实现兴农目标,才是“民资兴农”成功的关键[3-4]。

3.2 健全工作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民资兴农发展环境

高效机制是民资兴农的催化剂。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简洁优化的行政审批机制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机制,消除民资投资顾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本地甚至域外民资,打造民间资金洼地、投资热地和农业产业高地,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5-6]。

3.3 强化规范管理,发挥民资兴农最大效益

科学利用民资是兴农的“金药方”。要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利用民资,用抓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理念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民资,将民资的自发性流动整合为针对现代农业领域的集中投资行为,充分发挥其量大、灵活、高效等财政资金所不具备的自然特性,充分展现民资促进农业发展所显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才能真正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民资进军现代农业领域。

4 参考文献

[1] 谢群.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2] 张文勇.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 候元梅.中国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 刘慧玲.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