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4 17:2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阿拉伯语,成语,特征。
阿拉伯语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和四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三亿多阿拉伯人的母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阿拉伯语还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语言,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就是用阿拉伯语书写与传播的。阿拉伯语由28个字母构成,每一个字母跟另外的一个字母组合可以构成一个有完整意义的词语,但单独的一个字母不能表达意义,不像汉语那样每一个汉字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阿拉伯语跟汉语一样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优美且最难的语言之一。现在随着中阿之间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中国学生对阿拉伯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并且开始学习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是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尤其是成语。它来源广泛,使用频繁,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成语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困惑。本文拟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阿拉伯语成语的特征,希望对阿拉伯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一、阿拉伯语成语的简略性:
阿拉伯语成语是一些简句或短语,其中大多数成语是简句,这个简句或短语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比如:
(一)“ (战争是有诡计的)”。意思是战争可以用诈骗来迷惑敌人并取得胜利。这个成语只是由两个词语构成的简句。我们可以看到阿语成语已经使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很丰富的含义。
(二)“(爱是憎恨之后才有的)”,意思是两个人有时候憎恨对方,但之后可能会爱上对方。当然这里的爱不仅指两个爱人之间,也可以指两个人之间的情谊。这个成语是指可能恨之后会产生爱,或许爱由恨而来。从这几个成语可以看出阿语成语简略性这个特点,只用五个词语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二、阿拉伯语成语的定型性:
阿拉伯语成语具有定型性这一特征,这种定型化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意义上的和结构上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成语是句子所有的成分在一起构成的意义。换句话说,不能随意增减成语的成分,不能随意变换成语的成分,也不能随意改变成语的结构关系等,比如:
(一)“(比蜘蛛网还弱)”:这个成语也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事物非常脆弱,甚至比蜘蛛网还弱。在阿拉伯文化里,蜘蛛网是最弱的家,很小的风也可以吹走它。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成分说“(比蚂蚁的家还弱)”。
(二)“(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这个成语有定型的意义和结构。意思是听主人的话,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无论说的对还是错,这样做了如果出什么事你不用负责,主人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他的想法,是他说的话。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更换成语的成分说“(把马绑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或说“(把驴子绑在主人告诉你的方位)”,也不能变动成语的成分说“(在主人告诉你的地方绑驴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阿拉伯语成语是用书面语定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俗成语,这些俗成语其中有一些跟原有的成语表达一样,只是用口语形式说的。这一部分俗成语跟原有的成语区别在于一个或几个词语不同,甚至有时候区别在于成语中词语的音符不同而已,让本来标准的音符为了更接近人们的说话习惯就改成了方言的音符①。旧的成语和新的俗成语都可以使用,旧的成语并没有被淘汰,但是它们使用的场合不同,旧的成语因为用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在正式、严肃的场合使用,而新的俗成语则因为用口语的表达,所以只在口语的场合才能使用,比如:
(一)“(远离眼睛的就远离心脏)”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但现在的俗成语是“(离眼睛远的就是离心脏远的)”。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意思是如果爱人或朋友去远的地方而不能见他,慢慢会忘记他、不提起他,慢慢会忘记对他的感情。这里的俗成语使用了更接近人们说话方式的词语和音符。两个成语都可以使用,但旧的成语没有被淘汰。
(二)“(反对就会被提起)”这个成语是用标准语的普通话说的,而现在的俗成语是“(反对就会被知道)”,原有的成语和俗成语意思一样,区别在于词语和音符不同。原有的成语是用“(被提起)”这个动词,但俗成语则用“(被知道)”这个动词来表达意思。俗成语也用更接近口语说话方式的音符。成语的意思是用反对他人的方式来让自己成名。
三、阿拉伯语成语的民族性:
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存了很多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色以及独特的习俗习惯。成语充分体现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
阿拉伯语成语保存了阿拉伯人对待动物特性的认知与态度。在阿拉伯文化里,狐狸表示很狡猾,如“(比狐狸还狡猾)”,用来形容人十分狡猾,甚至超过了狐狸的狡猾程度。
成语也体现了阿拉伯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寓言故事,如“(偶尔拜访人会增加他们的恩爱)”,这个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相传有个阿拉伯人叫(穆阿兹・阿勒胡扎伊)他前去舅舅家拜访,舅舅家在别的部落。每次去他们那儿,舅舅的部落都会热情款待。有一天穆阿兹去舅舅家借了一匹马带回了自己的部落,当时有人告诉他想跟他赛马,谁输就把马给对方,穆阿兹同意了,结果穆阿兹赢了。为了取笑对方,穆阿兹就杀掉了对方的马,结果马主人辱骂了他,穆阿兹一怒之下就将对方打死了。因此,他离开自己的部落去舅舅的部落避难。一段时间后,有一次他跟舅舅的儿子们出去打猎,其中一个告诉他让他自己猎取一只野驴,但他拒绝了,因此舅舅的儿子们就对他出言不逊,穆阿兹听到后觉得特别难过,非常的尴尬,然后说了这句话。阿拉伯人以后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这句话,之后就固定为成语了。意思是不要总是不请自来,也不要总是频繁拜访别人,这样人们会理直气壮地反感你,最好适度而行。如果适度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看到你后会热情地款待你的。
四、阿拉伯语成语的修辞性:
阿拉伯语成语也充满了修辞色彩,成语最能表现这种特征,阿语成语的修辞性特别强。这种修辞性主要表现在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阿拉伯语的修辞手法较多,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例如:
1.比喻: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描述另一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性质不同。阿拉伯语比喻由四个部分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以及相似点。包含比喻的阿语成语有:
(一)“(人像梳齿一样平等)”:这个成语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本体(人)、比喻词(像)、喻体(梳子齿)、相似点(平等)。意思是人生来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像梳子齿长短那样都很平。
(二)“(像反对的伙伴)”: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比喻,有比喻词()、喻体(伙伴)、相似点(反对)。意思是很喜爱反驳别人的观点。这里用伙伴,是因为只有关系好的朋友之间经常会故意反驳对方,以此达到和对方开玩笑的目的。
2.比拟:
比拟是用一种事物模拟另一种事物来形容、说明,比如:
(一)“(谁筛选别人,别人就会筛谁)”:这个成语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来说明成语的意思。意思谁把人当做面粉一样用筛子来筛选,别人也会这样对他。以此用来表达谁喜欢挑剔别人,说别人的缺点,别人也会同样去挑剔他的缺点。
(二)“(男人的脖子被野心砍掉)”:这个成语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野心当做刀子一样来砍人。意思是野心会驱使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野心甚至可以直接吞噬人的生命。
3.借代:
借代是指用关联的事物来代替想要表达的事物,比如:
(一)“(靠歪斜的草屋)”:这个成语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这里歪斜的草屋指代很弱的东西,没有用的、不可依靠的东西。意思是依靠那些脆弱且无能的事物。
(二)“(猴子在母亲眼里是小羚羊)”:这个成语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猴子指代很丑的、没有地位的孩子,而小羚羊指代最漂亮的孩子。意思是很丑的孩子在母亲眼里也是最漂亮的、最完美的。用来指孩子在父母眼里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4.对偶:
对偶是用词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比如:
(一)“(天上找不到梯子,地上找不到座位)”:这个成语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人十分惧怕、焦急犹豫的样子。那个人因为太害怕在慌乱中想要藏在天上,但又没办法上去,要去地上又找不到安全的地方躲藏。
(二)“(保护你的朋友,甚至在火灾里)”:这个成语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要好好保护朋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力维护他,因为友谊是非常珍贵的。
五、阿拉伯语成语的叙述性:
阿拉伯语成语一般用来表达某种事情的状况,在叙述中讲道理,但很少有表达心理状态――高兴、伤心、紧张、冷静等,比如:
(一)“(你走正道,敌人会困惑)”:这个成语是表达一种情况,用来表示如果你走正道,不犯什么错误,那恨你的人没有办法去整治你或者击垮你。这里的敌人是指恨你的人。
(二)“(比你大一天的人比你更知道一年的知识)”:这个成语也表达一种情况,用来指要尊敬并且细心听取那些比我们年长者的意见,因为他们更有经验,甚至哪怕只比我们大一天,有可能他的知识和经验都比我们多很多。
总之,阿拉伯语成语的主要特征就是简略性、定型性、民族性、修辞性和叙述性,其中简略性,定型性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字面可以看出,民族性和叙述性需要了解一定的阿拉伯文化,在此背景之下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有点复杂的要数修辞性,它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等,这要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去更好的理解它。了解阿拉伯语成语的这些特征会更有力地帮助学习阿拉伯语的中国人理解并掌握阿拉伯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阿拉伯语教学;教与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94-1
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均是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授课模式,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即是所谓的教师中心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教育实施过程的绝对权威,授课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式进行,一般不要求或不提倡学生超越教师的授课范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束缚和压制;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由于缺乏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将本应是双向的教学活动便为“单向式”,将本应充满互动的课堂变为教师的权威。
阿拉伯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由于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教学情境,沟通方式的要求,决定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定位以及老师与学生互动关系的构建都远高与其他学科。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最早发源于早期的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中国穆斯林以清真寺为依托,以培养穆斯林知识分子、传播伊斯兰知识为己任的一种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在我国阿拉伯语教学史上,经堂教育有着光辉的过去,对培养阿拉伯语人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伟大贡献。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主流经堂教育仍然奉行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记忆对学习的主导作用,忽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教师对课程整体和课时教学缺乏周密的计划与严格设计;而在教学过程中,则严重缺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后又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及时检查和积极评价。
在我国高校中,阿拉伯语教学较其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阿拉伯语教师队伍中很多老师也均接受过经堂教育,使得高校中的阿拉伯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少都受到经堂教育的影响,如强调背诵而忽视对语言环境的营造、重视语法和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学生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注重课本知识而忽视对语言文化内涵的拓展学习等。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将教与学的关系本末倒置,并在连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那么,在阿拉伯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呢?现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做好正式授课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在正式为学生教授阿拉伯语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这门语言的悠久历史和在世界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介绍语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优美的发音,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摸清学生的性格,以及对该门语言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状况,针对不同的性格和对语言掌握的程度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授课时针对不同学生有所侧重,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但由于不同地区校际间各个方面的差距,使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为学生提供服务,安排一些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如阿拉伯语诗歌朗诵比赛、阿拉伯语情景剧主题班会等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去设计和创新,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得当的评价,这样既丰富了外语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3.提高专业水平,不断完善自我。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说:“要倒出一桶水,你必须要拥有三桶水”,意思就是说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才可能使课堂生动丰满。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更是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博览群书,丰富阅历,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养,如在讲到以旅游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阿拉伯国家的求学或工作经历,选取曾居住过的城市并配以图片,与学生分享当地的风度人情和奇闻异事。如此带着文化背景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教与学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教加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尤其在阿拉伯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环境、语言氛围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沟通的特殊要求,使得外语教学研究者更加重视对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的探讨,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双月.外语教与学关系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6).
[2]耿立军.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李荣江,张广亮.对教与学关系的在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4]敏敬.经堂教育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及改革意见[A].见丁士仁.伊斯兰文化[A].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突厥语;维吾尔语;特点
我国的突厥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九种不同的语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维吾尔语因各个地区的历史过程、文化特点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而形成了三大方言。和新疆其他突厥语民族的语言一样,维吾尔语的词汇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突厥语的共同词。但由于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民族有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上受宗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维吾尔语也曾借入不少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语极大的丰富了维吾尔语词汇,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今天维吾尔语不同于其他突厥语的独特特点。
1.语音方面的特点
历史上,维吾尔语曾受到过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主要是来自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和书面语的渗透,并没有对维吾尔语的音位系统带来重大变化。随着历史的进程,维吾尔语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也受到了其他一些语言的影响,最终形成的今天独特的维吾尔语。
1.1元音的弱化现象。元音弱化是现代维吾尔语区别于其它突厥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诸突厥语有八个基本共同的元音:i―、ε―α、y―u、φ―o。这些元音在在语言中形成舌位前后对立、圆唇、展唇对立的系统。维吾尔语在这八个元音中,保存了其中三对相对立的元音,即ε―α、y―u、φ―o,而元音i和则具有中立性质,原来对立的i和合并成i音位,而?则成为i在后舌辅音影响下形成的变体。元音a、ε弱化成或i的现象表现于语流音变和历史音变中,其他突厥语保存了未变化前的形式。
1.2元音和谐律。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中舌位合谐比较严谨,以舌位和谐为基础的唇状和谐已逐渐松弛。相对于其他突厥语族的语言而言,维吾尔语的元音和谐相对较松,i和e可以和前元音或后元音出现在同一词里。此外也存在不少借词元音不和谐的现象。这是现在维吾尔语的又一大特点。
1.3元音与辅音的配合。在突厥语中,词中的前元音和辅音、相配合,后元音和辅音、相配合是古老的规律。然而在维吾尔语里有许多词语并未符合这一规律,如大量的借词当中的、能够和后元音相拼,尤以南部方言表现的更为显著。例如:(旧的)。这些借词来源各不相同,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有构成了今天维吾尔语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词汇特点。
1.4辅音的同化、弱化现象。维吾尔语有 24 个辅音,这些辅音中塞音与其塞擦音有清浊两种,即送气和不送气,其中浊辅音共14个,清辅音10个。这些辅音同化或者弱化的现象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例如:辅音同化,等。辅音弱化现象也十分常见,词末的浊辅音一般要清化,读作,词末或音节末的辅音在口语中也往往脱落不发。
1.5突厥语的同源词的区别。维吾尔语保留的突厥语同源词较多,但是这些同源词通过多语言独特的吸收与融合,表现出语音形式并不一样。例如维吾尔语中(眼睛)(血)(马)等,虽然和其他突厥语语言词语来源相同,但语音形式却形成维吾尔语独特的发音方式。
2.词汇方面的特点
维吾尔语的词汇是十分丰富的,维吾尔语与其他语言有共性的一面,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又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维吾尔语词汇从来源上看主要分为固有词和外来词两种。维吾尔语的借词主要来自汉语、伊朗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其中汉语借词借入的时间最早,伊朗语和阿拉伯语的数量较多。
2.1汉语借词。由于社会生活的原因,在很早以前维吾尔族就和汉民族有了语言上的接触融合。例如:(亩)(茶)(斤)(书记)等。
2.2阿拉伯语及波斯语借词。阿拉伯语借词:(书)(历史)(人民)(民族)等。
波斯语借词:(西瓜)(春天)(馕) (但是)等。
2.3俄语借词及通过俄语吸收的欧洲诸语言的词语。近年以来,许多的俄语词及通过俄语借入的国际语词进入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特别是书面语中。例如:(三月)(报纸)(党)等。
2.4希腊语借词。例如:(本子)(先生)等。
2.5佛教借词。在维吾尔族皈依佛教的近600年间里,佛教在维吾尔族精神生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佛经翻译和宣讲佛教教义,与佛教有关的各种事物名称经梵语、汉语、粟特语等不同途径逐渐译成维吾尔语,形成一大批借词。直到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信仰的主要宗教,使大量阿拉伯、波斯借词涌入维吾尔语中,大部分佛教术语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失去生命力,成为历史词。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下来。例如:(释加牟尼)(佛)(喇嘛)等。
这些借词进入维吾尔语后,既丰富了维吾尔语的基本词汇,同时又和原有的突厥语词构成了同义词。例如“国家”的本语词是,从阿拉伯语借词为,波斯语借词是,这三种说法在维吾尔语中就形成了独特的同义词。
3.语法方面的特点
3.1语音和谐规律强。维吾尔语在语音结构上有着严格的元音、辅音和谐规律。组成一个词的元音要么都是前元音或都是后元音;要么都是圆唇元音或都是非圆唇元音。或在结合词缀或词尾时,其元音或辅音也必须与词干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辅音保持和谐一致。与其他突厥语族的语言相比,维吾尔语的语音和谐显得格外规范。
3.2语序相对固定。各突厥语语言的词序相同,主语在谓语之前,限定语在中心词之前,宾语在支配它的动词之前。但在有文字的维吾尔语和哈萨克、柯尔克孜语等带有形动词和副动词的扩展句很发达,且有多种复合句型。相对而言其他一些无文字的语言句型就较为简单。维吾尔语的语序相对固定,这是维吾尔语的一般现象,但在实际运用中,其语序也可以有条件的变动。而且这一类的变动很多,也十分常见。这也是维吾尔语语法的显著特征之一。
3.3粘着现象非常突出。突厥语族的语言在语法上都有粘着语的特征。但一些突厥语里除民歌及少数词以外,从属人称附加成分在群众口语中已经基本上消失,如裕固语。相比较而言,维吾尔语言中粘着现象大量存在。维吾尔语的主要构词形式和语法形式都是通过在词根或词干上结合词缀或词尾的方式实现的,词缀和词尾都有固定的意义。
总之,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维吾尔语作为这个主体民族的语言,吸收了大量的维吾尔民族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特色。因此,对维吾尔语言特点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以及世界突厥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汝极.阿尔泰文明与人文西域[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1):192-205页.
[2]蒲泉 武志中.实用维吾尔语语法 [M] .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1-342页.
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直到1983年才正式开始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真正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还是到了2003年上半年非典期间。截至2006年底,国务院已有74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91位新闻发言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都已建立了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了52位发言人。
位于祖国西北的宁夏其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在2004年,据笔者调查了解其新闻工作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笔者最明显的感觉是宁夏的新闻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其新闻无论是在媒体记者层面还是在群众层面都没有引起注意和影响。而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最高的省区,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回乡风情”的打造,培养独具宁夏特色的回族政府新闻发言人,对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宁夏的创新和完善必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一、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自治”特色的需要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府事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回族展开的。“回乡特色、西夏风情、移民文化”是近年来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宁夏对外宣传的重点,这样的大环境和背景下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就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宁夏发展完善的题中应有之意。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教授在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曾经指出:“相对于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回族而言,宁夏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搞好回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对于宁夏的同志来说是责无旁贷、不可选择的。”。
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回族兄弟的尊重和重视,有利于回汉人民之间的团结,顺应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顺应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旋律。
二、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基本规律的体现
“接近性”、“相似性”是社会心理学人际吸引的两个基本规律。
“对两个人是否是朋友的最佳预测可能就是他们住得远近。实际上,如果两个人的住所相距10个街区,那么与两个人是邻居的情况相比,他们是朋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接近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所住距离的远近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际吸引。回族的居住特色是“大分散小集中”,在宁夏,回族通常集中在固原、同心等地区,这就决定了宁夏回族的“接近性”。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必将使“接近性”扩大,使宁夏广大回族关心自己的“身边人”所的新闻,从而使新闻会引起广大回族人民的注意,起到扩大宣传的目的。
影响人际吸引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相似性”。“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和人格上和我们相似的人。”“相似性通常是有回报的。与我们相似的人倾向于同意我们的观点,这样增强我们对自己观点的信心。” 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积极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可以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积极有效通过回族发言人的个人“吸引”来弱化某些政策在短期内会损害回族群众利益而引发的部分回族群众的抵抗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睦。
三、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加强同境外媒体尤其是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媒体沟通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交往频繁,双方经济文化往来形式丰富多样。伴随宁夏和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加深,大量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媒体记者来到宁夏,针对他们的新闻会日益增多,回族新闻发言人必将扮演重要的沟通角色。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人际传播特征在于通过符号互动来交换意义,而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新闻发言人与现场记者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经验范围的相通或相似,实是人际传播的先决条件,更是良好信息交流的前提。诚如施拉姆所言:“所有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等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关于第一点,要求新闻发言人必须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中的语言沟通技巧。“阿拉伯语”相对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来说是小语种,但对于回族来说掌握阿语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不在少数的宁夏回族从小就接受简单的阿拉伯语会话教育。“减少甚至消除在一种文化中编码的信息在另一种文化中解码所造成的困难”,有助于回族新闻发言人在面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媒体记者时即时、准确地把握境外记者所提问题的主旨,从而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来从容应答提问。关于第二点,新闻发言人要不失时机地主动扩展与记者的经验范围重合区,以减少信息流通中的障碍。回族新闻发言人与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的媒体记者在文化价值、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将有助于扩大传授双方在特定话题经验范围上的重叠区域,有了这样的背景支持,当新闻发言人就内容与记者交流时,就可顺畅地进行下去,在随后的大众传播中,区内乃至国内媒体记者对此的报道也将更加充分。
四、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是宁夏吸引国内媒体关注的有效手段
在笔者列席的宁夏政府新闻会上,采访记者大多由区内主要媒体记者构成,这固然与宁夏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系,但也与宁夏不善于彰显其个性化特色形象吸引媒体眼球有着一定的联系。回族新闻发言人正好可以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形象吸引区外媒体的注意。事实上近些年来宁夏政府着力打造的“回乡风情”就是吸引国内媒体注意力的方式之一。回族新闻发言人的设置会进一步加强宁夏“回乡风情”的外宣特色。回族新闻发言人在新闻时可以身着回族传统服饰,面对阿拉伯穆斯林国家记者的提问可以适当用阿拉伯语进行回答交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把回族发言人的形象宣传到全国和世界各地,从而吸引更多的媒体记者来参加会,以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更好地起到新闻会宣传政策扩大影响的作用。
五、回族新闻发言人的培养要素
①深刻理解掌握回族的民俗习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回族新闻发言人的培养首先要强调对回族民俗习惯的深刻掌握和领会。要做通晓回族风俗习惯的专家,对回族的习俗特点信手拈来滔滔不绝。这一方面有助于回族发言人民族气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益于赢得媒体记者的信赖和尊重。
②加强阿拉伯语和普通话的修习
阿拉伯语是回族新闻发言人必须要掌握的语言。一方面熟练掌握阿语能获得回族群众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阿拉伯穆斯林国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也容易产生认同感,交流方便,宣传效果好。还有熟练掌握阿语也是显示个人魅力从而吸引区外媒体记者关注的手段。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回族新闻发言人必须掌握的。标准的普通话是成功新闻发言人的必备技能,熟练驾驭双语的回族新闻发言人能给记者媒体乃至受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③加强表达能力和新闻素质的培养
以联合高校、请国内专家学者当面授课或将回族新闻发言人送出去学习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回族新闻发言人的表达能力和新闻素质。
关键词:中介语 系统变异 语境变异
一、中介语的涵义与特征
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它是逐步接近目的语的一种发展阶段。中介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可塑性。即中介语的语言规则不断修正。如:在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词中,动词句否定式往往先用V+not的形式;过了一段时间后,否定词开始出现于助动词和主要动词之间,即出现AUX+not+V的形式。事实上,任何语言都具有可塑性。如:上述情况在英语的演变中也出现过,乔叟时期的英语就是否定词在主要动词之后,后来才演变成AUX+not+V的形式。但这种演变经历了几个世纪,而类似规则的修正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大概只经历几周的时间。
2.动态性。中介语的规则是以渐进方式逐步扩展的,并总是处于这种状态中。如:英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特指问句时往往遵循以下途径:
What you want What do you want
Where you live Where do you live
过渡不是一下完成的。开始,What do you want的形式只是在使用部分动词和部分疑问代词(如:who、what)时出现,后来才逐步扩散到所有的动词和疑问代词。
3.系统性。中介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套规则。学习者出现的中介语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中介语规则不能只用目的语的术语来进行评估。如:在目的语中的偏误,可能符合中介语的规则。
二、中介语变异分析的必要性
中介语(interlanguage)习得理论指出,人们获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natural route),是一个再创造连续体(recreation continuum)而不是重组连续体(restructuring continuum)(Rod Ellis 1985)。语言习得者学习的各阶段并不是十分清晰的,而经常是呈交叉状态(overlapped)。正是在再创造连续体上各发展阶段的变异(variability),才表现出了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运用能力(performance)。
三、中介语变异的具体分析
如果说中介语语言习得是连续体的话,那么,变异就是其中的节。变异不仅仅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特点,而且产生于所有语言的使用中。
系统变异(systematic variability)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下两个相关概念:同类语言能力(homogeneous competence)和异类语言能力(heterogeneous competence)。同类语言能力类型认为,所有变异都分类为非系统变异。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拥有一系列同类规则(即他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构成了他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尝试,而他的说话能力或写作水平不能达到这些规则的理想系统,因而人们不能理解该系统而将之束之高阁(Chomsky 1975)。
中介语的语境变异(contextual variability) 有两种语境变异:情景语境变异(situational variability)和语言语境变异(linguistic variability)。
除了上面提到的Labov所做的观察之外,Dickerson(1985)也对十名日本大学生学习英语时/z/音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调查。她将被测者分成三个小组:1.自由说话,2.朗读对话,3.朗读单词表。结果发现,在第三组中使用正确的目标语变异的情况最多,第一组中的最少,第二组的介于其中。这个排序与接近目标语的其他变异情况大致相同。也就是说,被测者使用了目标语的变异,或者说,他们在能够进行声音监测的情景下使用了与目标语最接近的变异,而在声音监测不可能的情景下使用了与目标语最远的变异。Schmidt(1987)注意到,学英语的阿拉伯学生在正式的场合能够很好地发“th”音,而在非正式的场合则不然。Schmidt又注意到,这些学生在说第二语言英语的时候与说第一语言阿拉伯语的时候,情况完全相同。他们发“th”音的经常与否,这种风格转移取决与他们是否说口头阿拉伯语(与不正式的情景相联),还是说古典阿拉伯语(与正式的情景相联)。
只有当两种不同的语言语境诱发出不同的语言形式时,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才会产生,即使在目标语中亦如此。Tarone举出了两个很有趣的句子:
1) Mr. Smith lives in Gloucester. 2) Mr. Smith who live in Gloucester married my sister.
第一个句子是简单句,谓语动词live用了“-s”形式;而第二句里的从句的动词live却没有加上“-s”。由于这种变异与正确的目标语形式关系不大,它可能是使用了两个(或多个)不正确的语言形式。
个体变异(personal variability) 个体变异涉及到学习者的年龄、智力、认知类型、学习态度和动机、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对语言学习者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呈系统变化的。如:儿童语言我们多采用照顾式(care-taking)语言。由于个体变异牵涉的方面很广,需要大量的篇幅,我们另篇讨论。
非系统变异(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 本族语的使用具有非系统差异的特征。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运用变异,这并不是使用者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只有当语言使用者不能运用其语言能力时才产生,因而我们不在这里讨论。第二种类型是自由变异,它更有利于理解SLA。我们着重讨论第二种。
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 并非所有的中介语变异都是有语境的。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起初阶段,许多变异很有可能是偶尔产生的。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语言形式了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不难找到语言中自由变异的实例。譬如:在英语中人们经常将often读成/ofn/,有时读成/oftn/;将“中心”写成centre,或者center;将“邻居”写成neighbour或者neighbor。
三、结语
总之,语言的使用具有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系统变异可以用情景因素和语言因素来解释,这些因素决定了哪些变异在何时何地使用,怎样使用。语言的使用要具备一种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构成了个人用语(idiolect)连续体,这在混血儿(cerole)的连续体中尤其明显。这种连续体由许多变异(或方言)组成,其复杂程度不同,可以按等级排序。非系统变异是人们常见的语言形式。它起初是自由变异的语言形式,可以随后系统地加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意思。研究中介语变异的价值在于:了解SLA学习者的全过程(如果说该过程是再创造连续体的话);注意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异,分析这些变异,知道语言学习者处于什么样的语言发展阶段,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Ellis,R . Understang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Schmidt,r. “Socia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phonology.”Working Papers on Bilingualism. 2003
关键词:湖南省高职院校;语言人才;英语教育
1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
1.1“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类型
根据相关学者(付梦蕤;吴安萍)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类型及其对应职业和主要素质要求的研究和总结得出,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专门型语言人才,指主要凭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才。对应的职业为翻译,语言教师和语言文字专家;第二种类型为“特定外语+特定区域国别研究”定向型语言人才,指既掌握某一种或多种特定外语,又熟悉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别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情况,能够针对该特定区域或国别开展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进而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高针对该区域或国别的咨询服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为各级政府和“走出去”企事业单位服务。对应的职业为政府智库专家和商务咨询师;第三种类型为或“专业+外语+综合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既懂专业又懂语言的工作者和建设者。对应的职业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如工程师、设计师、技术员、一线操作人员等。
1.2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其生源基础薄弱能以达到培养前两种类型人才对语言水平的要求,师资条件也相对薄弱,高职外语教育的职业性定位等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主要的语言人才需求类型决定了高职院校应将其语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专业+外语+综合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以英语为例,上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就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性质应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因而,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8]即用外语处理未来职业中专业业务的能力。因此,高职学生不能单纯地学习外语知识和技能,而应是外语与专业融合,外语学习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方案的一个模块,根据各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实际岗位对外语能力的需求构建针对性的外语教学内容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外语+综合素质”复合型语言人才。更需要既掌握某一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又熟悉合作对象的有关政策法规、人文风俗、宗教禁忌等国情民意,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运用外语在该行业领域开展工作和日常交际的建筑工程师、项目经理、电工、采购员等,且这类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
1.3高职院校对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语言人才的语种选择
1.3.1“一带一路”建设复合型语言人才的语种选择
根据王辉和王亚蓝(2016)的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官方语言达53种,其中,阿拉伯语、英语和俄语分别为官方语言使用频率的前三位,即使用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为数最多,包括西亚20除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塞浦路斯、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以外的13个国家以及北非的埃及;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以及南亚的印度、不丹4国,但在东南亚及南亚的大多数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英语也是通行语言;使用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东欧的白俄罗斯、俄罗斯4国。除使用阿拉伯语、英语、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外,其他43个国家尤其是东亚的蒙古国和中东欧16国,皆使用本族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基于以上分析,结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名称及代码一览表》,高职院校在师资齐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设应用英语、应用俄语、应用阿拉伯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以及应用外国语等专业或相关外语课程,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的语言要求。
1.3.2高职院校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英语语言人才
目前,国内以外语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主要有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石家庄外国语职业学院等12所,所占比例不到教育部截至2016年5月30日公布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1359所)的千分之九。根据这12所高职院校2016年对外公布的招生专业设置,在其开设的外语专业情况统计中,有8所学校开设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除英语以外的语种如应用阿拉伯语、应用俄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等,但所有学校都开设了英语相关专业。由此可见,开设英语相关专业具有比开设其他语种专业更便利的条件和更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英语专业的原因。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多不是英语国家,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是大部分沿线国家的主要工作语言,高职院校优先发展英语教育仍然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3年的高职学习时间不足以培养熟练掌握非通用语的语言人才。各高职院校的通用语(主要是英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基础: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西班牙语、俄语等通用语专业,而所有高职院校的全体非外语专业学生均接受至少1年的公共外语(基本上都是英语)学习;且学生都有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基础,经过进一步学习,有可能达到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际和工作的程度。因此,因此,为应对“一带一路”带来的多语种环境,国内高职院校优先发展英语教育,培养复合型的英语语言人才。
2湖南省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已规划出国外的线路走向以及国内的对接地区和省份,高职院校应以其所在区域和对接的国家为基础,紧紧结合区域服务面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规划。湖南省地处中国内陆地区,全省共有73所高职院校,而只有湖南外国职业学院开设了除英语以外的语种,如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均有一定的基础,而且高职院校的全体非外语专业学生均接受至少1年的公共英语学习;且学生都有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基础,经过进一步学习,有可能达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工作的程度。因此湖南高职院校选择发展英语教育是合理的,培养“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3“一带一路”倡议中湖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改革趋势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既懂专业又懂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鉴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瓶颈,高职院校要推进英语教育改革,培养能够胜任涉外工作岗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
3.1构建新型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鉴于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瓶颈,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探索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手段改造,有效培养学生与岗位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的途径,构建具有高职特色、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及市场需求,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英语课程体系,并推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对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意义深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既懂专业又懂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鉴于此,高职英语要构建既包含英语语言知识课程的必修模块,也有异域文化概况课程和中国文化概况的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必修模块由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构成,异域文化概况课程由穆斯林国家子模块,基督教国家子模块,佛教国家子模块等构成。
3.2推进应用新型的教学手段
推进新型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尤其是必修模块教学采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E-learning、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使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成为英语教学的新特征。建设英语教学资源库,对于选修模块中的异域文化概况课程,通过建设慕课MOOC、微课等网络课程使优质英语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和开放共享。
3.3加强复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聘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外语教师,我国复合型外语师资储备还不够充分,而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外语骨干人才比高校教师更有实战经验,其次,对外语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不能闭门造车,它需要“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引进来”是指从校外引进人才,“走出去”是指:各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采用外语学院和经法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旅游学院等合作的模式对本校外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实现语言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型。地方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考核,选拔出既敬业爱岗又有高层次语言技能的教师,把他们分批送出去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青海回族“花儿”;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一、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
(一)青海回族“花儿”的文学特征
青海回族“花儿”的文学特征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句式格律,有四句式和六句式,在歌词中有近似的固定句数,较为严谨的拌匀,有规律的停顿。二是押韵形式,主要包含通韵式,每句押同一个韵,这是最典型常见的形式;交韵式即隔句押韵,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间韵式是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三是表现形式,其手法丰富多彩,表现较为含蓄但不缺少鲜明,并且大量的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四是歌词内容,主要包含的类型有情歌、生活歌、本子歌等。
(二)青海回族“花儿”的音乐特征
青海回族“花儿”的音乐特征主要包含六方面:一是旋律特点,在青海回族“花儿”中商音与徵音连续四度的跳进构成旋律的一大特点。二是节奏节拍,回族“花儿”大多数的音乐作品都是节奏较为急促并且跳跃比较大的,并且节拍丰富变化多样。三是音列和调式音阶,青海回族“花儿”由商-徵-羽-宫四个音为主干音,构成五声商调式音列或五声徵调式。四是曲令特点,青海回族“花儿”的曲令又称“令”或“曲调”,曲令分为长令和短令,大概共有一百余种,广为流传的有五十余种。五是曲式结构,青海回族“花儿”都是以乐句+乐句=一个乐段的模式构成基本结构,两句歌词为一个乐段,前两句写物,后两句抒情,托物言志。
二、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风格
(一)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语言
青海回族“花儿”是一部承载着民众情思的生活史诗,在追溯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语言的过程中,可将“花儿”的语言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汉语演唱,多种语言语汇掺杂其中,青海回族是一个多元性文化成分的民族,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青海回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至今在演唱中仍保留着关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系的词汇,如歌词中“安拉”、“乃麻子”等歌词都是阿拉伯语的译音。二是汉语的方言化运用,不同地区的回族语汇和当地的汉族群众语汇,发音时的语音、语调都存在者细微的差别,如回族人将母亲称呼为阿妈,汉族人称呼为妈妈。三是歌词中混杂古代汉语词汇,如歌词中“脸脑”和“缘法”都是来自古代汉语口语。四是叠字、叠词的使用,如歌词“手提上篮篮上四川”,篮篮就可以给人篮子立体的形象。五是衬词的使用,青海回族“花儿”衬词一般不用在句首,句中和句尾用的较多,如“哥的白牡丹呀”,“六六儿三”等,衬词主要是为了营造气氛,宣泄情感,体现民族风格。
(二)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载体
青海回族酷爱“花儿”,不论在劳作之余还是在田间、牧场,试论青海回族“花儿”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都会唱起“花儿”,为了能够唱的尽兴,民间兴起了“花儿会”,主要盛行青海东部地区,“花儿会”是人们的狂欢节也是青海回族人民的盛宴。“花儿会”规模宏大,人流如潮。在青海地区有五处较大影响的“花儿会”:西宁凤凰山花儿会,民和峡门花儿会,互助五峰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坛寺花儿会。
(三)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形式
青海回族“花儿”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漫花儿,漫花儿指的是人面对眼前的人或者是物即兴的编词、演唱;二是对花儿,对花儿是指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一问一答的对唱;三是合花儿,指的是一领众和的合唱,在山间放牧或者是田间作业演唱的较多;四是联花儿,指的是几首不同曲调的“花儿”根据内容连接在一起,构成套曲形式,节奏节拍变化多样,对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