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责任的划分

审计责任的划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责任的划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责任的划分

篇(1)

一、审计现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 现场、审计现场及审计现场管理的概念

现场指的是行为实际发生的场所,可以简单地说是实际工作场所,具体是指行为发生时的工作环境状态等。现场既有空间概念,又有时间概念,二者缺一不可,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即时的时刻,是指行为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既不是事前,也不是事后,是事中。

审计现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审计现场是指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项目的工作场所;狭义审计现场是指审计组及成员实施审计的工作场所、成员间组织协调关系等。本文所讨论的审计现场是指狭义的概念,包括审计人员查阅财务及其他资料所在的办公室、盘点存货的仓库、实地观测的施工场地等,需要说明的是采取送达审计时审计人员办公室也应是审计现场。审计现场从空间看是指审计工作场所,从时间上看是指审计过程中的现场实施阶段,其实这仅仅体现了审计环境,实质是审计人员围绕审计流程的组织协调、配合,所以狭义的审计现场也可以指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流程及围绕审计流程审计人员间的组织协调。

审计现场管理就是审计流程管理,包括审计人员管理、被审计资料管理、审计资料管理、关键控制点管理、审计环境管理等。审计现场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审计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完整可靠性的审计信息,保证审计组的审计行为合法合规。审计现场管理的目标:一是审计过程的合法和合规性,二是审计结果的完整和可靠性,三是审计作业的效果和效率。

2. 审计现场管理分类和特点

按管理内容分:责任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环境管理、廉政管理等。上述内容责任管理是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廉政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是核心。现场审计质量管理要兼顾审计成本、审计时间、审计效率、审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

按管理对象分:人员管理、审计信息管理、审计方法管理等。

按管理手段分: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直接管理是管理者深入现场进行监管,间接管理是管理者不深入现场而通过制度、规范进行管理。

审计现场管理的特点:即时性和间接性是审计现场管理的主要特点。即时性就是管理针对正在进行的审计行为,管理与审计行为同步进行。间接性就是审计现场管理主要以间接管理为主。间接管理优点是稳定、规范,是通过规则、制度来实现审计组内部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二、审计现场管理

审计现场管理的实现是通过相应规章制度和科学的业务传递流程来完成,审计现场管理的基础一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设计科学的审计流程。

上述两点规章制度是基础的基础,取决于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应该涵盖审计及审计人员权力、责任、考核、奖励、责任追究等全部内容;审计流程管理是中心,是审计组及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所做的具体工作,包括项目分解,人员合理调配,信息的反馈、传递和沟通,时间进度的合理安排调度等,具体包括流程模型设计、关键控制点设置等。

规章制度包括综合性规章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综合性的规章制度如审计法、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廉政制度等;具体包括审计日记准则、审计底稿准则、审计人员回避制度等。规章制度不但包括国家和审计署制定的法律法规性文件,还包括基层审计机关为解决法规规章不完善而出台的具体的质量控制文件或责任控制文件。

如果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对审计人员的无形约束,那么科学严谨的业务流程是对审计人员的有形约束。科学的业务传递流程要求审计项目分解要科学,关键控制点设置要科学,人员分工要科学,目的是保证审计业务传递通畅和完整,责任控制科学有效。审计流程通畅是指审计工作的下达、业务传递、审计信息反馈沟通层次清楚、衔接准确;完整是指审计项目充分分解、全部反馈汇总;责任控制科学有效是指关键控制点设置的位置要准确、数量要适当,既能划分上下流程责任,又能保证效率。审计项目分解是主审或审计组长根据审计方案的质量和进度要求将审计项目分解给参审人员,项目分解的过程也是责任分解的过程。主审或审计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审计业务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素质,既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核算、业务特点,能纵观全局;还要了解审计组中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特长,能够为大家着想。

关键控制点是指那些地位相对重要,容易产生舞弊,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目标实现的环节、步骤和过程。在不同的审计项目中关键控制点可能是变化的,关键控制点设置要体现关键性、重要性、效率性,数量要适当。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内部牵制,借助的工具就是“责任证明书”,每个关键控制点都要拟定相应的责任证明书。责任证明书要装入审计档案。

审计流程设置总的指导原则是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每个参入审计的审计人员没有职务高低,只有具体工作(岗位)分工不同,不同的工作承担不同的责任,一切由相应责任证据说话;审计流程中间是循环的,不能中断。审计流程说明:

资料交接:审计组在经过充分的审前调查,制定详尽完整可行的审计方案后,进入审计现场,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关资料交接;任务分配:审计组长或主审根据审计方案及审计内容、审计组人员情况进行项目分解,分配审计任务;查证:审计人员领取审计任务后进行审计查证;沟通确认:参审人员将审计中发现的重大疑点线索等交有关人员(或是审计组长、主审)集中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核实;汇总评估: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方案要求;信息反馈:对审计人员审计查证中发现其他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内或其他方面的重大线索,沟通核实中发现的新疑点、重大线索,汇总过程中发现的未达到方案要求内容反馈到审计组长或主审,审计组长或主审调整审计任务并补充分配;资料移交:当经汇总评估认为达到审计目标,移交相关资料,退出审计现场。

篇(2)

【关键词】审计 风险 因素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所谓工作环境,是指影响审计工作开展和对其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它是与审计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审计步骤以及审计法规法律不同的因素。要科学地处理好这些因素,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之前,要客观、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不仅要了解该单位财务状况,而且要了解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甚至了解人事管理、人员配备的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该单位以前的法律诉讼情况和原因,从而对该单位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以便准确确定适用的行业制度、法律法规,研究减少审计风险的办法和措施,使审计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二)科学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无论是政府审计还是社会审计,其审计的业务、方法是相似的。所以,科学借鉴以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文书,从中分析审计问题的内容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实施审计工作界定范围、判断重点,同时,也为合理配备审计人员和合理分布审计力量做好准备,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避免审计风险。

(三)实施“承诺书”制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会计和审计工作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各自所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应对其报告的财务信息负责。审计人员负责审查财务信息的处理和报告是否符合既定准则,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与财务相关的各种情况,而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不负责任。因此,为避免审计风险,在审计组正式审计前,应由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做出承诺。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和是否为别的单位进行供款担保等情况做出说明,并加盖被审计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章、财务负责人章,填制“承诺书”,以明确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

(四)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避免来自方方面面的干预“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也是避免审计风险的根本前提。如果审计的各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的让“关照”,有的让“照顾”,那么可想而知,最后的审计结论只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另外,要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审计风险。在做好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对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与熟悉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律师建立长久的关系,经常交流经验,以避免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

二、严格审计程序,依法实施审计工作,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审计工作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不能按主观臆断去随意操作和评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认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三十八个审计工作规范去执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应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周密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在拟定审计方案时,除按照审计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将此项目应当审计的主要内容写进去外,还必须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点找出来。这要充分引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结果去做。要认真执行审计程序,特别是注意执行审计文书的送达、审计报告当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和审计处罚听证等程序。

(二)依法实施审计、准确恰当定位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尽量掌握完整的财务资料,同时也应当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审查和核实,要注重对审计风险控制点的审查和分析。对每个审计事项从实际出发、选用适当的审计依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定性。定性依据要特别注意依据适用的范围、时效、内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用审计评价要在内容、方式、标准和用词方面的准确规范,防止主观臆断、任意褒贬,隔离客观事实。评价要有合法、充分的依据,对涉及的具体事项如果证据不足,法规依据或业务标准不明确,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处理处罚要客观公正,事实要清楚明确。另外,在审计报告出具前,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与纠正的书面承诺,避免审计报告发出后长期不能落实或不落实无从追究的现象,以减少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制定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风险,必须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根本点,并配合必要的职责分工,提高大家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主要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增强防范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这就要求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所有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法规都要靠审计人员去执行、去落实。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防范审计风险意识,可以增加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审计人员自觉执行审计操作规范,准确选用审计依据,更加适当地进行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同时,审计人员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审计署制定的“八不准”审计纪律,这些对防范审计风险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综合分析

对于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来讲,尽管其同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在审计方向、计划、重点内容、评估模式等方面存在区别,然而,在审计的方法及流程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从本质上来看,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反之,经济的责任审计就是对企业责任负责人履行职能情况的审计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财政收入及支出进行审核。两种审计共同具有确保财政收入及支出合理、合法、高效的监管作用。假如可以将两种审计结合起来,就能够防止重复审核的麻烦,增快审计效率。以下简要论述了两种审计进行结合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缩减企业审计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一、经济的责任审计及财政的收支审计内容及目的

对于财务的收支审计来讲,其对财会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相关控制标准的完善、高效性及财政资料的准确性都具有监管与评估的功能。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企业的财产经济及法律标准进行维护,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从而增加企业的资金收入。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重点在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进行分析与审核。相对来讲,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主要任务在于公平、客观的对企业管理责任人在工作时的工作状态、工作业绩及相应责任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及其他部门的考核提供数据参考。

二、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与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结合起来的意义

(一)对年度审计标准进行维护的基础

企业的审计部门在创建年度审计工作标准期间,都会把下属部门的该年财务收入及支出标准划分到审计的范围内,依照审计流程高效进行审计工作。然而,经济的责任审计与之存在区别,因为企业负责人的变更及离职都是由主管部分负责的,因为各种各样因素,审计部门在创建年度的审计标准时,不会将当年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划分到审计范围中,从而导致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整体安排审计内容,整合审计资源产生影响。假如可以在年度的财务收入及支出审计工作期间,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结合在一起,全面思考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及目的,就能够预防发生重复审计的情况,减少了审计资源的消耗,如果主管人员向审计部门委托对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能够借用财务的收支审计结论与底稿进行参考,从而加快了审计的速率,增强了审计的效率。

(二)增强审计工作时效及效率的前提

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通常为员工离职的审计,因为审计部门很难对当年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确定,同时,主管人员在进行干部提升及罢免时都归属集中时段,经常向审计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很多。同时,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需要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同企业负责人离职的时间不可以间隔过长,不然就丧失了审计的价值。部分责任人的工作时间少则2—3年,多则5—6年,想要在短期内对人员工作期间的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并且确保审计质量合乎标准,对责任人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估,就经常需要审计从业人员将所有的审计内容暂时放下,对审计的资源进行集中,从事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而假如可以在企业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期间就做好该方面的资料收集、底稿编订等工作,就能够全面进行借鉴,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效率。例如:对某企业的责任人在工作期间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因为该企业的责任人工作时间长达6年,假如依照传统的审计方法,就需要3—4个人耗费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完成全部工作。而如果更改审计方法后,审计从业人员就可以先查看该企业6年期间财务的收入与支出审计报告表及审计的底稿,通过分析、探讨,挑选出对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同企业多年的资产情况、运营指标进行比对、分析,梳理重大的决定及事项,进而在审计从业人员还没对该企业实施现场审计工作之前,就先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全面掌握该企业的运营特征,明确了审计内容的工作重点及范围。进而大大减少了审计前期的调查时间,降低了被审计企业需要出示资料的数量。在进入该企业以后,依据审计的方案有条理的进行现场的审计工作,防止发生重复审计的情况,增强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以下是某企业责任人经济的责任审计单独数据及年度财务的收支审计结合生成的审计效率比对表,详见表1。

表1 某企业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及年度财务收支审计表

审计流程 没有结合的审计项目 二者结合的审计项目 节省的时间

审计前调查 5天 2天 3天

现场审计 6天 3天 3天

需要审计人数 6人 3人 3人

(三)增强审计结果应用的需求

原企业责任人在离开岗位的同时,也到新企业进行工作,只要保证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没有存在较大的违背我国相关法律标准规定的行为,没有在重大事件出现决策错误的现象,没有损耗企业资源或者占主导责任的情况出现,那么,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对责任人在原企业工作的评估就是有效的。而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程较为繁琐,不但要同离职的责任人互换意见,同时也要同原企业互换建议,原责任人则以自己离开岗位为由,对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较不关注,经常出现推迟、延期等情况,而新任命的责任人又认为以前责任人出现的问题同自身没有关联,对以往问题的配合度较差,也缺少审计的热情。假如可以在年度财务的收入与支出审计工作中依照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发觉大型经济问题,因为责任人还没有离开企业,就能够对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发挥审计的作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三、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同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结合起来的方法

(一)在设定审计项目期间二者兼顾

审计部门应全面思考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与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发展需要,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将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及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共同划分到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内容中。将审计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保证一次审计,多种用途,防止出现再次审计的情况。在每年的年初,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安排时,同干部管理企业主动商讨,确定当年经济的责任审计内容,将其划分到审计标准中。对部分突然安排的内容,也需要进行重点选取,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切不可将力量进行平均。同时,在对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进行规划时,需要同经济的责任审计规划结合在一起,依据审计内容的需求,对部分有关企业、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为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夯实基础。

(二)设定审计内容时互相融入

审计部门在对财务开展收支审计工作时,应严格遵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方案进行审计,全面思考将来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的标准及需求。在设定财务收入及支出审计内容期间,将责任审计需求的相关数据,包含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营利性的确定与评估、控制标准落实的情况、行业的发展、领导的廉政等情况,有针对性的书写到审计的方案内。当审计完成后,尽快依照企业创建资料数据库。对被审计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评估、审计的结果和结论都可以当做以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如果需要对某领导进行责任审计,仅需要对平时没有审计的内容进行审核,再结合历年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开展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同财务收入与支出审计相关的流程、内容、方法等不同处,创建责任审计同收入审计相融合的标准,找寻一审多用的审计方法。

(三)对审计的资料互相应用

因为两种审计的形式是基于会计有关信息的分析与掌握的检查层面上。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就需要将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包含审计的报告、审计的建议、审计的决定等,每人创建一个档案,为以后的责任审计奠定基础。想要增强审计的工作效率,减少审计的资源损耗,那么,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就需要同财务的收支审计结合在一起,全面应用以往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但凡收录到财务的收支审计内容中的项目,除了相应的补充以外,不可以进行重复审计。基于当前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的层面上,进行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时,审计部门应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的功能。审计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关键企业的审计工作,而降部分企业交给相应的升级部门进行内部审计。利用审计的信息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将部分企业交由社会自身的审计团队进行审计工作,并给予监督及指导。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经济的责任审计工作同财务的收支审计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现实工作中,相关审计从业人员应对二者的审计方法、模式、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缩减企业审计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收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及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徐艳.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J].交通财会,2013(04).

[2]张卉.基于行为科学视角的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

[3]杨晓磊.经济责任审计中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与经济责任履行报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李力,闫光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方法[J].湖北审计,2010(03).

[5]于璐.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8).

篇(4)

麻辣诱惑里的装修到处透着时尚的元素:红与黑的色调搭配,钢玻璃与手砌灰砖墙的巨大反差,将时尚诠释为一串魅惑的符号。麻辣诱惑的定位非常明确,22岁到35岁的年轻人,尤以年轻女性为主。

目前已经成功开设20余家门店的麻辣诱惑一直坚持高成本运营之道,这种策略也必然要求对运营过程中的正规和高效。于四年前加入麻辣诱惑担任CFO、对这种正规和高效承担着直接责任的苏杰,对公司的财务进行了一系列的麻辣管理。成本是个问题

目前麻辣诱惑在北京已经开业的门店中,大多都集中在繁华地段,比如君太百货店、东直门店、五道口店等。在吸引到与餐厅定位相契合消费人群的同时,也承受着高租金的代价。在几年前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麻辣诱惑董事长韩东坦承, “麻辣诱惑在选址方面的高起点,使我们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经营压力很大,我们走的是一条高成本运营之路。”

麻辣诱惑的高成本运营不仅仅体现在高租金,还包括供应商的选择上。一般而言,麻辣诱惑只与大型知名企业合作,例如鹏程等肉类食品供应商、冰鲜食品直接从麦德龙采购;食用油全部采用汇福和麦德龙的产品;配料方面,合作品牌是李锦记等。相比从农贸市场选购原材料,这种采购在最大程度保证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

这就要求麻辣诱惑在运营过程中的一切都要正规、高效,否则很难承担运营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对于CFO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合理而有效的控制成本成为苏杰的首要职责。尤其是自去年以来的物价上涨浪潮确实给了苏杰不小的压力。苏杰坦言,相比起工业企业,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比较落后,且繁冗复杂。苏杰表示,过去餐饮企业“大一统”的会计核算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财务核算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监督也不到位,存在很多浪费现象。

加入公司之后,苏杰就将追求合理的成本效益平衡作为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大力推行责任会计。这首先需要考虑确定进行分级细化核算的可能性,在哪些环节实行细化核算,细化核算又要到哪一层,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以采购物流环节为例,从定价、验收、生产、净菜配送、最后到出品的链条中,就需要通过划分责任区间,进行合理的分层分级管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苏杰为此制造了一个有效的“三部曲”:首先要划分每个关键环节由哪些部门、哪些岗位负责;其次,在责任区间厘定之后,要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第三,制定各生产环节的标准作业流程及标准成本,为责任单位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提供必要的基础。

苏杰强调,成本管理中有很多的管控点,划分清楚责任空间是麻辣诱惑成本控制的关键。通过划分,一方面使得财务部门对此具备了细化核算的可能,也促进了各单位自发开展成本分析,激发其成本控制的热情。 “在系统的成本管理思路之外,还需要对具体业务单元细节的思考。例如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是自建运输队伍,还是运输外包?使用多大承载量的货车?规划怎样的线路?这些都要深入的分析、规划,才能评估确定。”

从审计看财务

在加入麻辣诱惑之前,苏杰分别在惠丰集团和国美电器从事审计工作。加入麻辣诱惑之初,苏杰也是负责审计工作。在他看来,审计思维可以更好的促进财务管理,让自己能够从产业链内的整体价值链条看待问题,从而使决策更具有全局性的眼光。

以控制成本为例。“加入公司四年以来,为了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我一直坚持开展采购审计。在采购环节,价格是成本最敏感的因素,采购审计最重要的也就是价格审计,而我们设计了独特的比价审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审计部根据多样来源的市场价格合成审计确认价格,并对采购价格偏离审计确认价格的比率开展审计。价格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客观性,采购加价率赋予了采购部门自由的定价权,通过对采购价格偏离审计确认价格的品种进行审计,可以有效的实现对采购定价的监控,辅以基于加价率的绩效考核,就有效的控制了采购成本。苏杰表示,这样的审计模式,对于市场价格随着时间、空间的变换而频繁变动的初级农产品的价格审计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除此之外苏杰认为,审计的眼界还可以帮助企业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成本管理。采购成本既不能转嫁到顾客身上,当然也不能转嫁到合作的供应商身上,苏杰认为根本的做法是帮助合作伙伴一起降低成本,通过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来降低自己的成本。“由于餐饮业的上游供应商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农业比较原始。因此我们必须推着上游进行改进,帮助他们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从而降低成本。”这一过程的推进并非易事,苏杰表示自己在推动上游供应商一起整合供应链这方面颇费了一番功夫,“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略见成效。”

抓住关键点变革

麻辣诱惑采取原材料统一配送的运营模式,所有食品均由配送中心分发到门店当中。韩东也曾表示过配送中心的作用,这是中餐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应该说,麻辣诱惑走的是一条以工业化运营为中心的道路。不过对于财务而言,这个工业化的进行并非那么容易。

“首先,上游供应商是比较落后的;其次,餐饮业的原材料大多是鲜话的,且直接材料不能有库存。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压力。”进入公司以来,苏杰对麻辣诱惑的财务管理进行了一番变革。根据自己的经验苏杰表示,财务要想做好,必须找准变革的关键点,然后亲自去体验,在实践中规划流程。

“在改进流程中,找准关键控制点是重中之重,例如成本控制管理中对责任区间的划分、为提升整体工作效率而简化审批流程等改革皆是如此。”在麻辣诱惑不断发展的同时,在苏杰的设计改造下,财务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显著的成绩就是,在其努力下将过去面向单店的财务管理模式顺利转变为面向跨区域连锁化运营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模式完成这一羽化过程的同时,部门人力成本也实现了大幅下降,仅财务人员就减少了43%。

“只有一家门店的管理控制和拥有20余家门店的管理控制是截然不同的,否则效率无法提高。”为此苏杰设计了电子审批系统,紧急事项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审批,一方面简化了审批流程,同时也使财务审批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领导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审批,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不管什么样的支出,我们的审批都能保证18个小时之内完成。”

篇(5)

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其运动的。因此,审计本质的研究在整个审计的研究中具有导向的作用,决定着整个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审计本质的认识,据其深刻程度,大约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从“查账论”到“过程论”再到“监督论”。也可以说,在审计本质认识上已发生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从“查账论”到“方法过程论”的飞跃;第二次是从“查账论”和“方法过程论”向“经济监督论”的飞跃,但这种变化并非质变。笔者坚定地认为,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换言之,审计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活动;审计行为实际是一种控制行为。而以审计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笔者将这种审计本质认识论称为“经济控制论”或“经济控制观”。

之所以说审计的本质是控制,是因为审计本身就是作为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它与控制之间有着天然联系和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经济控制论”的提出与确立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第二,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审计理论结构,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第三,有利于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新成就有机地运用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创造出更丰满的审计理论;第四,更有利于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审计理论结构基点及其要素

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可有三种选择,即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笔者认为在需要大力发展审计理论的现阶段,选择审计本质作为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构建基点更为恰当。主要理由是:(1)只有准确地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才能把握住审计理论的发展方向;(2)只有在审计本质认识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才能带动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审计的本质乃特殊的经济控制。以此为出发点,笔者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需要研究审计这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存在的基本前提,这在理论上即属于审计假设的范畴;

第二,控制与目标紧密关联,审计这种经济控制必须有其特定的目标,因此,审计理论结构中应有审计目标这一要素;

第三,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特定的控制手段与控制方式,因此,在以“经济控制论”为基点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中必然有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一要素;

第四,控制系统的运作和控制手段与方式之作用的发挥又必须通过符合特定质量要求的信息流动来实现,而且还须有约束与引导审计行为的控制规范(或标准),因此,审计信息与审计规范也自然构成审计理论结构之要素。

基于这种思路,笔者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由(1)“审计本质”、(2)“审计假设”、(3)“审计目标”、(4)“审计信息”、(5)“审计规范”和(6)“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样六个要素构成。相应形成六大审计理论板块,即“审计本质论”、“审计假设论”、“审计目标论”、“审计信息论”、“审计规范论”和“审计控制论”。该审计理论结构各要素之内在联系是严谨的和符合逻辑的。“审计本质”要素处于该结构的最高层次,起着统驭整个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的作用;“审计假设”要素介于“本质”要素与“目标”要素之间,作为前提条件,支撑起审计理论结构大厦,具有基石作用,同时,又指导审计目标的确立。“审计目标”要素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审计规范”、“审计信息”与“审计控制手段与方式”这三个要素的选择与确定,反言之,这三者都是直接服务于如何保证审计目标之有效实现的。当然,它们本身还得反映“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的要求。

由此可见,该审计理论结构的建立是合理的,它是一套完全浑然一体、首尾相应的命题体系。

审计目标

“Accountability”一词在我国20世纪8O年代有多种译称,如责任、受托责任、经管责任、经济责任和责任性、责任制等。笔者在1989-1990年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综合各种译称之优点并结合审计、会计之特点,将其译称“受托经济责任”,并运用到博士论文之中,得到我的导师李宝震教授和闫金锷、闫达五、杨纪琬、杨时展和郭道扬等多位会计、审计大师的赞同和充分肯定。随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概念在我国审计与会计界得到广泛。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发展之首要前提。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不确立这一目标,审计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受托经济责任的基本涵义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和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由此,我们可将受托经济责任划分为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两大方面。从这一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受托经济责任的实质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行事,其就是一系列的特定要求。从这些特定要求的来源看,它们来自委托人群体对受托人理想行为的期望与要求。由于委托人群体中的成员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其期望与要求实际代表或反映了某种社会需要。从角度看,由于委托人的这种期望与要求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也是由单一到多样不断扩展着的。

从行为责任方面,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保全性、合法(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社会性以及控制性和环境性等要求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它们分别构成受托经济责任的某个方面,即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控制责任和环境责任等;从报告责任方面来说,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真实性、公允性或可信性的要求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或年度报告以全面反映行为责任的履行情况。

审计正是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之全面有效履行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手段或机制。审计师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之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之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偏,以促使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

审计假设

审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揭示这些基本前提与约束条件既是审计科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审计理论的必然要求,这也属于审计假设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审计的基本假设可有五项,即:①责任关系假设;②正当怀疑假设;③可确认假设;④独立性假设;⑤有效性假设。这五项假设代表了决定审计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反映了审计最本质的东西。

(1)关于“责任关系假设”

该项假设认定各种受托经济责任的确立与解除必须由独立的第三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充任这种第三者的人叫审计人,他所实施的行为活动就是审计。因此,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

(2)关于“正当怀疑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由于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的责任履行过程是全面有效的,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信任受托人提供的说明其责任履行状况的经济信息都是真实、公允和可信的,因而,必须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其表达信息之可信性进行审计。因此,“正当怀疑假设”的关键意义是明确了审计的直接原因,为实施审计明确了目标、提供了依据。同时,从“正当怀疑假设”中还可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审计上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观念,如应有审慎态度或应有审计关注,在权责划分基础上建立内部控制等。

(3)关于“可确认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是,假定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可以通过收集、评价相关证据、验证相关信息而得到确认。这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

第二,这种确认是通过收集与评价相关证据以验证表征责任履行状况的信息来实现的;

第三,为实现此种确认,必须要求确立审计标准,并实施恰当的审计程序。

这一假设非常重要。正因为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以及审计程序的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也就失去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之依据。因此,“可确认假设”是审计准则理论、审计程序理论与审计证据理论之基础,也是审计中运用概率理论之前提和确立审计师责任界限的依据。

(4)关于“独立性假设”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的一种特性。独立性是审计之最根本的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之审计也就不可能成其为审计。

“独立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就是假设审计机构和人员始终能保持其地位、精神、操作以及伦理上的独立,并有能力排除各种干扰与约束,进行独立审计。该项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检查活动,成为一门独立的。该项假设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职业道德中有关独立性要求及道德行为概念的基本依据。

(5)关于“有效性假设”

该项假设的基本涵义在于假设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使有时存在,也可以避免或不至于妨碍审计行为的有效实施。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审计师与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那么,审计的独立性就没有保证,即使实施了审计,也失去了审计的本来意义。因此,“有效性假设”的确立为实施有效审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也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性假设”的地位。

以上五项假设相互联系,结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整个审计与实务的基本前提与条件。“责任关系假设”确立了审计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当怀疑假设”解释了审计直接原因;“可确认假设”提供了实施各种审计手段的基本依据;“独立性假设”确立了审计的本质特征;而“有效性假设”则是实施有效审计的坚强后盾。

效益审计

审计在实现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两个根本转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帮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最重要的手段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健全有效的审计手段,两个根本转变的完成是不可能的。两个根本转变的共同核心是效益问题,由此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在促进两个根本转变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发挥决定性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效益审计在其中的作用,应当对效益审计的和重点作出必要的扩充和调整,即应当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并促进审计重点由财务向效益的转变。在财务审计中应当把企业经营成果(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同时予以披露,并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点予以关注。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本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随着国有企业审计环境的变化,它又似乎成了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审计环境主要由经济因素、民主因素、因素、文化因素和审计职业因素等构成。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应该拥有审计权,其基本依据在于:①国际审计惯例的要求;②保证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需要;③国家审计与审计固有差异所决定:④充分的法律支持。国家审计如何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笔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选择思路,即:①国家审计应把国有企业审计作为重点来关注;②通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的职责权限,使两种审计协调配合,共同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③按照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战略,划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权的实施范围;④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审计的重点逐渐由财务合法性和合规性转向效益性,建立并实施“利润目标导向审计”和“投资报酬率导向审计”相结合的新型效益审计;⑤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企业制度与现代审计的关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既定方向。现代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建立基础的一致性——财产(资源)的委托受托经营。以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基础上的。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是财产的终极或原本利益所有者,而受托人是作为企业法定代表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委托人作为出资者对企业财产拥有终极所有权,而受托人作为经管者则对出资者投入的资本(财产)拥有法人产权,即独立运作的经营权。

现代与现代审计也是建立在财产(资源)委托受托经营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即会计、审计理论上所谓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委托人将其财产(资源)托付给受托人并赋予其相应的行为指令(示)、报酬和权力;受托人接受委托并对其承担特定的经济责任(如管好用好受托财产)。对现代企业而言,此种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实际上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法人财产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基本要求的逻辑延伸。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希望受托人能够诚实地、令人满意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不仅要求实现其受托财产(资本)保值,而且要实现其财产(资本)的增值;而受托人也具有向委托人交待或表明其在诚实地、认真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以便继续获得委托(投资)的内在需要与动机。基于受托人的需要与动机产生了会计的需要,即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表现为:(1)通过会计确认、计量与记录,反映和控制受托经济责任的具体履行过程,即经管受托财产的过程;(2)通过会计报告总括地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在实践中,后者对于委托人来说更为重要,它是委托人了解受托人责任履行状况的最基本的依据。

篇(6)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关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有所规定,但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等问题,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不明确。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地位不高,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1、规范审计评价的范围和要求。为了避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与目标一致,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其经济方面应负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其任职期间,单位在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被审计领导任职期间在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负的责任。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中层领导工作重点大多在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方面。在审计调查中,被审计对象会过多地介绍一些非经济行为的情况。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容易偏离“经济”这个主题,过多地评价领导干部的非经济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审计机构在干部监督机制中的职能。审计机构不是干部管理部门,而是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从事经济责任审计也只是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领导干部在经济行为方面遵守财经法规、履行工作职责的相关情况。因此,在作出审计评价时,审计机构应从经济角度,而且仅限于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紧扣经济责任这个主题,客观、公正、谨慎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必须是审计对象采取经济手段,通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形式取得的业绩;评价经济责任必须是审计对象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或行使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

评价必须突出重点,应做到:不超越审计职权,对非经济责任,对非被审计人的责任不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及其应审的范围和内容,对非审计事项不进行评价,审计未涉及的问题不评价,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不评价;应避免涉及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作风甚至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表现。遵循重要性原则,抓住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评价;要依据事实和规章,遵循一定的程序,定性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和错觉。但对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非经济行为,如某领导干部为节约单位费用压缩各种会议、精简机构人员等,也可作出适当的评价。需要强调的是,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对被审计对象非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贡献,如科研项目的争取情况、培养学生的情况等方面可以在审计基本情况介绍中简短介绍,但无须放在审计评价中表述。

2、区分不同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高校组织机构比较复杂,因此审计评价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单位的审计对象,在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领导干部应遵守廉政条例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对有经营目标和仅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职能的院系领导,责任评价的重点有较大差异。前者要重点评价单位资产的保值经济责任审计增值情况,而后者则应将评价重点放在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应规定不同的审计评价标准。

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审计评价所确定的重点内容,参照以下四种标准进行评价:

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即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这种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失误或管理不善等原因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任职期间国有资产增减变化情况;领导干部自身违反廉政规定、违法违纪等情况。由于定量评价直接引用了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行为的本身,既直观明了,又可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即审计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与事实,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财政、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存在的财政、财务活动不真实、不合法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应负的责任,这里关键是将审计数据量化成评定某项经济行为性质的具体标准。笔者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财政财务核算可以采用百分率法制定评价标准。即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及符合性测试中发现的失控点数量占应有控制点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运行上的有效、基本有效、无效。将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或虚假账金额占单位总资产的百分比划分若干档次,评价财务核算的合规、基本合规和不合规,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界定经济责任可以按照审计署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确定领导干部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应负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时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可以采用多种比较方法,如计划与实际完成指标相比较;同期与当期指标相比较;规模、条件相当的不同地区、同行业与本地区、本行业各项指标相比较等。

四是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一些专项资金使用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效益;一些经济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评价一项投资或一个决策,应围绕该投资和决策所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投入规模确定应该达到怎样的效益标准,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也不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如何确定一项经济行为所应达到的效益标准,既是评价的难点,也是评价的重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资金投入的项目论证报告和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报告等资料,充分考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等客观因素对经济行为效果的,确定评价一项经济行为效益性的标准。

篇(7)

一、切实加强石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1.1人为差错的发生不可避免

《石油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员工必须尽职尽责,但这只是职业道德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如果员工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或由于能力与水平问题对指令理解错误、判断错误,歪曲、曲解等,这是职业道德规范所无法约束的,也是财务内部控制所无法防止的。因此,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是不能有效防止人为差错的,这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的又一问题。

1.2串通作弊的行为不可避免

企业财务运行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相容的职务如果分离进行,单独个人作弊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是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合作的职务,合伙作弊的行为就是不能避免的。因此,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是不能避免合伙串通作弊行为的,这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1.3管理越权的行为不可避免

固然,在企业内部,在财务管理方面,各个岗位有各自的职责与权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职业修养不同,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不同,各自行为的目的不同,在工作实践中他们的行为是否严格按照岗位职责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管理越权甚至,这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本身所不能有效防止的。

2.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1岗位职责划分问题

石油企业财务内控审计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些单位以精简机构为由,让出纳人员兼管报销,单位的财务专用印鉴也由出纳一人保管,这种安排极容易导致工作中出现差错与漏洞,也为职业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严重违反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因此,职责划分不清是目前石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执行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2会计凭证填制问题

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不及时将有关凭证向相关岗位交接,当期的生产成本(费用)和销售收入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凭证传递不及时。还有记账凭证上填制、审核、记账、主管人员印鉴不全的现象以及原始凭证要素不全,比如购货发票缺少品种、数量、单价,住宿费、餐费发票缺少日期等。这种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的问题也很严重。

2.3债权债务不实问题

在审计中还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些单位实行经营责任制后,部分经营责任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将潜盈、潜亏以各种名目长期挂入往来账目不作处理;外投外借资金挂往来账目,有的外投资金由于对方倒闭、破产,已完全不可能收回,但仍然挂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债权债务中有的明细账目几年都没有任何变化,也不作相应调整和处理。这些做法导致债权债务严重不实。

二、加强石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1.审计财务人员的职责划分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要着重审计钱、账是否由不同人员分管,是否符合相互制约的原则。特别是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设置、使用及核算银行账户,现金、支票、有价证券、结算票据、印鉴的管理是否符合规章制度,执行过程有没有漏洞,货币资金收支是否按照审批制度进行,有无定期盘点制度,出现差错或出现长、短款时处理是否及时并符合规定。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

2.审计会计凭证填制问题

按照企业财务相关制度规定,所有会计业务都应该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复核、稽核都必须符合《会计法》和上级有关会计制度的要求,记账凭证的编制要合理合法、合乎规定,要素必须齐全完整,凭证的传递、交接不得有任何漏洞,费用开支的审批程序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财务责任必须明确有效。这些规定都是审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不得放过任何环节。

3.审计债权债务管理问题

石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求债权、债务必须定期核对、清理、清偿,必须合规、合法处理呆账、死账,往来账目的设置和使用必须符合会计制度,资金借入、借出要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进行,相关财务处理必须附有批件。这些制度的执行应该是有效的,审计过程中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否则,审计就失去了意义。

三、加强石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对策

通过分析研究以及审计的相关要求,我们看到,在石油企业财务内控方面尚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财务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升工作,通过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执法守法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主管领导的素质提升了,他们才能重视、支持财务管理工作,各种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落到实处。当然,领导重视固然重要,财务工作人员毕竟是具体执行者,因此,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还要重视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问题。

2.严格执行《会计法》与稽核制度

我国新出台的《会计法》对企业负责人、财务主管以及财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给国家和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为了保证石油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对所有的会计事项实行由经办、审核、部门负责人、稽核四人负责的业务流转程序,严厉禁止违反相关规定的事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