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低碳经济的经济分析

篇(1)

>> 低碳经济竞争力机理探讨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低碳营销探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审计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会计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低碳经济背景下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的绿色竞争力 中韩自贸协定背景下辽宁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经济分析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金融托管业务 中俄经济竞争力的互补性与经济合作 低碳经济背景下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教学设计 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探讨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 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 关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的探讨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应对 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角色转变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对绿色会计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施工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2014年韩国货物贸易及中韩双边贸易概况[EB/OL].http:///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42573.

[4]张友国,郑世林,周黎安,等.征税标准与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排放的潜在影响[J].世界经济,2015,(2):167190.

[5]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4):12941308.

[6]徐长文.深化中韩经贸合作潜力巨大[J].国际贸易,2011,(8):4245.

[7]姜跃春.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变化与中日韩合作[J].东北亚区域合作,2013,(2):5964.

[8]崔岩.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1):5457.

[9]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国际贸易,2006,(1):3943.

[10]金缀桥,杨逢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及潜力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1):8190.

[11]刘朋春.双边FTA是否会成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垫脚石”?[J].现代日本经济,2015,(1):4354.

[12]Country Trade profile [EB/OL].http:///pb/CountryPagesNew.aspx?y=2013.

篇(2)

[关键词]天然气;储运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方法;技术经济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36.080

在世界能源资源不断减少的环境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新能源开发,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气以其高热值、低污染、大储量,成为了能源商品的主流,因而其相关技术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天然气储运技术是天然气得以推广利用的基础,如何保证其高效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成为了业界热议的焦点,对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利用技术经济静态分析法中的计算费用法,对各项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

1 天然气储运技术发展现状

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有大量的天然气,在一系列的开采、工艺处理之后,可供给终端用户用作燃料、化工原料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天然气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主要分为开采净化、输送储存以及分配应用三个环节。目前,天然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缓解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天然气长期深埋地壳中,在经过一系列的地壳运动之后,形成了多样化的沉淀物特征和环境,因而表现出了纷乱繁杂的形态。天然气需要前期加工处理,并利用特殊的储运技术,才能为用户所用。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发展,天然气储运技术日渐成熟和多样,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现阶段,常见的天然气储运技术包括液化储运技术、管道储运技术、吸附储运技术以及压缩储运技术等,而且每种技术的优势特性存在差异。在这个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时代,天然气储运技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因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方面的研究成为了世界性的课题。从经济的角度对各项天然气储运技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掌握各类技术的特性,进而制订合理的储气方案。

2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在先进科技的支持下,天然气储运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笔者基于对天然气储运技术发展现状的认识,重点就几种常见的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其具体表述如下。

2.1 液化储运技术

液化储运技术是指将大量的天然气进行液化工艺处理之后储存于低温储罐中,并通过管道、船舶或槽车等工具运输的技术。相较于常用的高压球罐初期、高压管束储气、长输管道末端储气等储气调峰方式,天然气液化调峰具有储藏量大、调节灵活等特点,能够满足季节调峰的要求,而且因其气化站建造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势,未来必然成为城市燃气调峰主流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液化天然气的最佳储运压力为0.2Mpa,其单位体积的气体储运成本主要产生在起始站、运输以及终点站等几个环节。其中,起始站费用是站点建设费用、调压费用以及槽车费用的总和,槽车费用主要是车辆折旧、维修与保养产生的费用。运输费用则是指运输途中的燃油费。而终点站成本包括建设折旧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两个部分。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通过数学公式粗略地计算可以得出:液化技术储运天然气同时可以实现陆地运输和海上运输,而且海上油耗低廉,采用的装置也较为简便灵活、高效低耗,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性能。另外,天然气液化储运技术的关键是压力调节,其在起始站的耗费成本较高,而在终点站的耗费成本较低,两者形成了一种互补。综合来看,天然气液化储运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比较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2.2 管道储运技术

目前,管道储运是陆上天然气运输、贸易的主要方式,世界上有大约65%的天然气输送通过管道实现。天然气具有密度低、易挥散等特性,利用管道储运能够有效保证其产品质量,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然气管道储运逐步实现了大口径、长运距、网络化,大型供气系统建设拓展到了极地和海洋领域,为天然气的高效、高质输送创造了有利条件。天然气管道储运技术构建的生产、储运、销售一体化系统,具有调峰功能,可实现长距离、高压力以及大流量运输,而且由于管道深藏地底,可以减少泄露、噪声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单位体积的天然气储运成本主要包括起始站成本、运输成本以及终点站成本。其中,由于起始站需要对天然气进行大量的除杂、脱硫、脱碳、调压甚至脱二氧化碳等工艺处理,加上设备折旧,因而耗费的成本较高。而在天然气运输阶段,主要成本来源于管道建设折旧,不涉及燃油费用。终点站因为需要对天然气进行减压处理,所以成本为减压站维护、折旧费用。相比于高压球罐等储运方式,天然气管道储运的操作简便,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用户日、小时调峰技术问题,且更为安全,但是其前期投资成本较高,随着输送距离的延长,经济优势逐渐显现。虽然时下天然气管道储运技术日渐成熟,但是由于受制于气源、距离以及投资等因素,所产生的日常运行、维护等成本较高。

2.3 吸附储运技术

天然气吸附储运技术是一项利用高比表面积富微孔吸附剂材料,在3.5~5.0Mpa压力下吸附储存天然气的新技术。由于天然气吸附储运的储气压力低,因此在投资成本、运输使用和安全性能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优势。这种技术指导下的天然气储运主要包括制备吸附剂、制造储藏罐、储气车载以及净化天然气气质等几个环节。通过对这几个环节成本的粗略计算发现,天然气吸附储运站点建设所需的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整体需要的投资额度低,适用于产气输送不定的偏远地区。但是,车辆折旧所产生的费用在天然气吸附储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其技术攻克难点应该放置在高效、价格低的储运车研发上。影响天然气吸附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天然气中除了主要的甲烷成分外,还含有C2、水、氮气、二氧化碳等杂质,在经过多次吸附工艺循环处理之后,天然气中的极性化合物杂质在吸附剂上不断积累,从而导致天然气吸附性能下降。因此,在具体的天然气吸附储运技术应用实践中,应该重点解决含硫量等杂质问题。天然气吸附储运技术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值得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2.4 压缩储运技术

天然气压缩储运技术的英文简称为CNG,它是将天然气进行压缩工艺处理之后,放置到特殊的容器中,通过公路、海路或铁路间接输送到城市管网的技术。CNG因其高成熟度的技术,满足了零散用户以及车用燃气的需求,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这种储运技术将天然气压缩到了20Mpa以上,对容器的性能要求极高,运输途中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很难实现大规模发展应用。一般认为,天然气压缩储运技术适用于地区而非全球,它更多的是作为天然气管道储运的有效补充手段被应用,能够满足管道覆盖不到的中小城镇的天然气需求。综合考虑输送范围、工程投资、运营成本以及销售价格等因素,压缩天然气的储运范围应控制在500km以内。压缩天然气储运成本同样产生在起始站、运输以及终点站三个环节。其中,起始站压缩天然气所需要的基础设备包括压缩机组、加压站、汽化器、储气装置以及换热系统等。除了采购硬件设备,起始站费用还包括调压运行费用。运输成本则由槽车购置、维护、折旧费用组成。为了保证用户直接使用,需要在终点站配套一座调压站。终点站成本绝大部分来源于调压站,包括工艺管道、调压计量设备、自控仪表、运行管理等费用。经过粗略的技术经济分析发现,天然气压缩储运的工艺简便、工期较短、见效迅速,但是受供气规模、用气性质、气源位置、原料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制订合理的方案。

3 天然气储运技术节能建议

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互存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而且天然气储量有限,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采用必要的天然气储运节能措施十分重要。根据上文的论述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天然气需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压缩工艺处理才能进行储运。具体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终点站的压力能减少运输成本、环境破坏和噪声污染。同时,还可以通过天然气压力能制冷系统、冷能利用系统,实现压力能利用,如此不可以扩大冷能利用系统的操作弹性,一定程度上稳压、稳流,还能降低电力消耗成本。除此之外,液化天然气常常需要通过气化器汽化处理转变其储藏形态后,才能被使用。在液化天然气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冷能,假如直接舍弃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工艺技术将这部分冷能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海水淡化、低温发电、空气分离、污水处理等领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拓宽天然气液化储运产业链条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 论

总之,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天然气作为世界储量丰富的能源之一,其应用应该得到推广。而储运技术作为天然气推广利用的关键,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有关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可能存在不足,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天然气储运技术发展,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支持天然气储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建民,罗琼,雷红琴,等.天然气组分检测中阀切换应用技术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3(2).

[2]杜.天然气水合物储运技术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4).

[3]温永刚,陈秋雄,陈运文,等.天然气水合物奇异自保护效应研究发展及其应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4(1).

篇(3)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行业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31-02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越来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如何控制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联合国成员国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2011年11月南非德班会议,更是将全面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提上日程。

行业博物馆作为世界博物馆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展示行业的历史发展、科学成就、文化内涵与工业文明外,还须承担宣传循环经济、推行低碳排放、减少碳源作为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因而行业博物馆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到低碳环保,促进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下就行业博物馆与低碳问题发表自己初步见解。

一、 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 博物馆建筑急需低碳

目前,国内大多数知名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尤其是行业博物馆的建筑外型多采用玻璃幕墙或石塑幕墙、玻璃屋顶,四四方方,火柴盒形状,有的入口大厅中空几十米,甚至全封闭、无窗口。虽然气势雄伟,颇为壮观,从采光、防潮、美观、独特性等方面来说无可厚非,但该类建筑需要多大功率的空调来维持恒温恒湿?会向大气中排放多大的碳源?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光辐射、光污染?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多大影响与破坏?似乎少有人问津,因而改变博物馆现状,改变人的观念,刻不容缓。首先在设计、评审外观造型时要尽可能将博物馆建筑是否低碳、是否经济环保、造价低廉实用、对游客身心健康有益等作为评审标准纳入优先考虑范畴,然后才是博物馆的独特性、新颖性、可操作性。只有坚持这样的评判标准,建筑设计师才会自觉将低碳环保理念作为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与义务,并作为设计出发点,而不是去迎合某些领导的品味,片面地追求高档、豪华、独特。就算企业资金再雄厚也要有所坚持。因为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不能因小失大,贻害无穷。建筑设计之前考虑不周,在馆建成后更法更改,必将博物馆的运营带来实际上的高成本与高碳排放压力,后果严重,追悔莫及。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对此深有感触。该馆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美丽的珠江南岸,东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西接亚洲最高的广州塔,北面与广州最繁华的CBD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突出馆的位置,让游客从很远处一看便知是博物馆所在。这本是值得称赞的地方。然最后选定的博物馆外观建筑却是封闭式三面五颜六色的玻璃幕墙,中间是圆型玻璃桶造型。表面上看确实璀璨夺目,光彩耀人。殊不知要达到五方十色的设计理念,所有的玻璃屏幕都得从国外进口,价格贵得惊人,最后只得以国产玻璃替代,站在玻璃幕墙前瞬时便可让人晕眩;再者,中间的玻璃啤酒桶造型。从江对面看过来确实壮观,但很不实用。单不说全玻璃造型,会造成强大的光污染之外,就是一二层中空,12米高的空间,在不开空调情况下,温度可度达三四十摄氏度。开空调至少需两小时方能见凉,既耗电,又向空气中排放碳源。为节能省电,减少碳排放,只得将此玻璃桶展示功能暂且搁置。因此,在设计博物馆建筑外观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到博物馆的前瞻性、独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博物馆的经济性、实用性,尤其是要考虑到博物馆的耗能、低碳排放问题,不然会对大自然的平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破坏,同时来又对博物馆的经营、博物馆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二) 博物馆经营必须走可持续低碳之道

行业博物馆是主要是通过“物”来佐证行业与企业的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术。一方面它强调博物馆的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等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又须满足欢众对审美以及场馆舒适度的追求,第三还必须使运营成本最低化。表面上,这三者是相互矛盾与对立:要收藏、保护就必须要有空凋系统、冷藏系统,要有美感、舒适、有趣味性,就必须采用一些高科技的元素,这势必会造成博物馆的高投入、高能耗,使运营成本过高,给博物馆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但三者也有相关性与统一性,并非高投入的馆就是一定是好的馆,如果做不到可持续性发展,无法生存,最终亦是枉然。因此,经营模式决定馆的展示类别、内容与方式,在筹建之时就须考虑到将来的经营。只有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性经营之路,这是行业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立馆之本,是正确、长久的经营之道与生存法则。

二、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建议

(一)利用行业博物馆阵地,大力宣传、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博物馆是向公民宣传普及各种科学知识的场所,但在我国现有的各种博物馆中,少有专门涉及低碳科普教育的展厅。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博物馆,尤其是行业博物馆的宣传阵地,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技术突破、科技成果、成绩经验、行业水平等与观众分享,从而让观众在观赏博物馆时,加深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积极养成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通过参观行业博物馆,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重要职责与内容,使低碳教育由目前的个体自发行为、课本式教育为主的方式,变成政府行为,将行业博物馆直接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二)加强技术革新,引进新型能源,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自然健康的问题,核心便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行业博物馆必须摒弃以往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报、先排放后治理的传统思维,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从而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享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带来的科技成果,并将这些科技成果用于低碳行业博物馆的后期建设。珠江啤酒5年来在节能、环保、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投入1.9亿元,共产生经济效益超过3.7亿元。而充分利用旧机器、旧部件进行造型展示业已成为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既节省了投资成本,增加了趣味性,又减少了碳源,做致到了低碳环保。

(三)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一定要量力而行

从策划开始,将低碳元素纳入考虑之列,这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与必然选择,但是,要建设低碳博物馆,尤其是低碳行业博物馆,决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众所周知,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均为天然的清洁能源,取之不绝,用它们来发电,确能取代日渐枯竭的煤的使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标准的低碳能源。但博物馆内要采用风能、太阳能来进行发电,投资动辄数百万、数千万,只有国家投资的大型博物馆、科技馆方能承受,对于由企业投资兴建的行业博物馆远远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就算经济条件许可,也得计算投资与回报的比例。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最著名的就是设计有两大系统,一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即利用2340块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总的装机容量为30万千伏安,第二便是节能系统,将所有的整流器改变成节能型整流器。从而对整个证明系统、能热源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系统进行综合控制。系统工艺虽然简单,但造价昂贵,投资不低于2500万元,再加上昂贵的运营费、维护费,虽然相对数亿元的总投资来说不算什么,但相对于一般性行业博物馆确实无法承受,这相当于占总投资预算的一半以上。从经济角度上分析,投资2500万元安装太阳能系统,年发电仅30万千伏安,需多少年方能收到成本,投资与产出会严重失衡,因而大多数行业博物馆不愿投资该类项目,这也是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的难处所在。

(四)建设低碳博物馆,并非要削弱人们对审美层次的追求

随着人类对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破坏,尤其是对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日渐深入,人们便会对那些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做得相对出色的企业非常向往,都想去参观、学习,于是,低碳行业博物馆便顺应大众之需而生。因为这里,他们不仅了解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了解各个行业的动态、取得的成就,感受低碳文化、生态文明,同时可以领略清颖、自然的空气与轻松、舒适的展示环境。试想像,如果观众一进门全是“油漆未干”的旧机器、铺天盖地的喷画味、形式多样的触摸屏、变幻莫测的多媒体等,给人以气味难闻、头晕目眩、审美疲劳的感觉,让人难以承受,展示效果反而没有清新、自然来得更为直接。当然,为了展示的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适当地采用一些具有震撼性的多媒体、触摸屏、互动游戏等展示手段,增加互动性、娱乐性,让欢众在欢赏、游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记忆,消除疲劳,这本是无可厚非,也是大势所趋。但要把握尺度,宁少勿滥,重精而不在多,多媒体技术至多也只是起到点缀的作用。要知道,以电脑、投影仪等电子元件为主体的多媒体、触摸屏等刚开始可能给人以耳目一新、视觉冲击的感觉,且不说耗能、排放大量的碳源外,单是昂贵的维护费用就让人难以承受,几年后,电子元件受损或升级换代,大量的多媒体、触摸屏、互动游戏等便会寿终正寝,无法正常运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垃圾”,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根本达不到以前预期的展示效果,相反对博物馆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这便是目前大多数的博物馆、科技馆的多媒体、互动项目无法正常运营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设低碳行业博物馆,不但不会削弱人们对审美意识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反而对博物馆的建设者、设计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清新、自然、健康,又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艺术性、趣味性,千方百计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审美意识的追求。

三、 结论

世界经济在经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面对全球气温变暖可能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在这个文化制胜的时代,谁成功地培育了低碳文化,就意味着抢占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低碳发展的力量源泉。

总之,只有全民行动,充分认识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更多地采用太阳能、风能、生动能等可再生资源,依据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模式,建设清新、自然、温馨的低碳性行业博物馆,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浅析低碳与博物馆结合的可能性》,作者:东莞市南城区东莞展览馆洪恩,《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5期.

篇(4)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政策;政策链范式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0-0019-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0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继循环经济之后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的又一重大决策。从1992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总理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我国正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一号、第二号提案同时聚焦低碳话题[1],寻找中国低碳道路的政策支撑已成为政策制定者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1 政策链的理论界定

政策链概念我们定义为:政策链是由各项政策基于彼此相关性,依据特定的层次结构和政策作用机制,客观形成的政策影响链。它是一个以纵向政策链和横向政策链为结构框架形成的网链结构系统,涉及到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多个行为主体,宏观、中观和微观多个层面。纵向政策链由上到下依次为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横向政策链则由各项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并体现政策间的关系。政策链应随着作用对象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优化和升级[2]。

政策链的概念是基于“链”理论、系统学理论、政策科学理论提出的[3]。

“链”理论是从自然界食物链理论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理论。“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网链中的各个环节具有相互依赖的连接关系。“价值链”的概念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产业链”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性,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它包括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中形成均衡链状结构。

政策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政策体系,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局部决策与总体决策目标一致,技术经济分析标准一致,逻辑推理过程前后一致。事实上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导致政策实践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但是并不妨碍相关部门追求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政策制定方案。

虽然目前政策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政策的构成渐有系统化趋势,我国的政策制定逐步向链状结构靠拢,部分已初具了政策体系功能[3]。如政策体系、政策规划、政策系统、政策蓝图等虽然没有以政策链形式出台,却冠以功能上类似的名称,具备链状结构的基本功能。政策体系与政策系统强调各项政策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政策规划与政策蓝图则强调政策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它们的共同点是打破相互隔离、各自为政的传统政策制定方式,将各项政策按照彼此逻辑关系,构成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另外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配套措施与执行效果,实践表明这样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形式更有利于政策功能的实现。政策链正是基于对政策整体功能的激发而提出的新型政策范式,具有方法论意义。

区别于传统政策制定,政策链是以政策的整体性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政策制定之时就综合权衡各项政策的纵向与横向关系,纵向结构上使各子系统的政策相互衔接,在横向结构上使各分系统的政策相互协调,有效克服单个政策的孤立性与局限性,形成各项政策在时序上相互衔接、层次上相互配套、内容上相互补充的政策链系统。政策由传统形式向政策链范式的结构转变有望发挥政策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形成功能上完整,操作上可行的政策链体系[2]。

2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的链状设计

低碳经济是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和[4],实质是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和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构成低碳经济的四个要素体系[5]。

李武军等:中国低碳经济政策链范式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0期将政策链理论应用到低碳经济领域,可以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基于政策链范式并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和政策实施经验,可以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加以链状设计。

总体上,低碳经济政策链由纵向政策链与横向政策链两层结构构成,总体战略、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低碳经济发展的纵向政策链,各项基本政策的关联形成第一条横向政策链,各项具体政策的关联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第二条横向政策链。总体战略是从宏观层次出发制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蓝图,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政策,代表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基本政策是某一领域内的总政策,在其功能领域内起着基本指导作用,支撑着具体政策的实施,例如能源政策包括了所有能源领域的低碳经济政策。具体政策是在基本政策的功能领域内服务于基本政策的政策措施,例如能源政策之下的新能源政策、能源结构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都是在能源领域内将能源政策付诸实践政策措施。在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链的层级结构中,还有一类要素处于核心位置,这类要素渗透到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当中,对各项政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可将低碳制度、低碳文化归为政策核心要素。

3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纷纷出台,形成了功能众多的一揽子政策,广泛促进了各个不同领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总体上仍然处于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低碳政策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及配套性。究其原因:

3.1 缺乏总体战略的有效指导

低碳经济总体战略是低碳经济发展总的行动纲领,把握着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虽然我国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有之意。但仅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是不够的,而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明确下来。这种方向的不明确,导致我国截至目前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战略思路,更没有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使得低碳经济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只能是相互分割,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3.2 政策核心要素没有形成

低碳经济文化、低碳经济制度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低碳经济文化通过其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产关系的重大转变,形成自觉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氛围。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则通过法律法规等约束性框架,规范人们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文化价值观念,更没有规范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因此,加快低碳经济文化和法制建设,成为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3.3 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不完善

正是由于缺乏总体战略的有效指导,政策核心没有形成,加上受粗放式发展方式、工业化阶段和发展路径锁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7],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在横向政策链方面不完善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能力差,没有形成完善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链状政策体系,难以实现“1+1>2”的效果。

4 我国低碳经济政策链构建措施

优化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要从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除了实现单项政策固有功能,还应发挥政策间的衔接与协同作用,以实现政策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因此,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链范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4.1 制定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长期发展战略是立足当前,谋划发展,以长远的眼光制定衔接有序的政策规划。制定低碳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可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尽快制定我国低碳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将低碳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强制性约束。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进行重点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促进能源、交通、信息、电力、建筑和金融服务等低碳领域战略产业的低碳化转型。

4.2 加快培育政策核心要素

4.2.1 发展低碳经济文化

加快制定低碳文化政策,通过政策的作用力,促进低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将中华传统之文明承载于现代的低碳文化之中,构建低碳视域下的文化价值观,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文化政策的优化要“与时俱进”,不断弘扬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摒弃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鼓励、引导和支持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发展对低碳文化的传播。

4.2.2 完善低碳经济制度

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法制层面,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结合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出台《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完善产权制度,确保低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激励并扶持低碳技术开发[6]。发挥市场机制效率,建立基于产权制度的排污权交易。完善相关制度的执行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执行力,保障低碳政策落实到位。

4.3 增加低碳区域政策为基本政策

中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应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低碳经济区域政策,培育和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碳产业,注重不同区域低碳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并给予倾向性政策。例如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基础雄厚,创新能力较强,但矿产资源贫乏,应重点制定扶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低碳产业的优惠政策,加速其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对石化类能源依赖性较强,应突出制定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寻找低碳经济增长点。

4.4 健全基本政策目标和具体政策内容

4.4.1 低碳能源政策

低碳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新能源政策、能源结构政策、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政策、能源低碳化政策等。政策重点是促进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降低石化能源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优化能源结构,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为低碳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8]。

4.4.2 低碳产业政策

低碳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新兴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低碳农业政策、低碳工业政策、低碳服务业政策等。政策重点是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加快能效高、排放少的低碳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农业生态化[7]。

4.4.3 低碳市场政策

低碳市场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障低碳经济领域的公平准入,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并维护低碳市场秩序进,而引导市场的低碳化转型。具体政策内容包括:市场准入政策、低碳财政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低碳金融政策、低碳价格政策、碳交易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建立低碳经济市场竞争机制,加大财政、税收、信贷和转移支付等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9]。

4.4.4 低碳消费政策

低碳消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意识,优化低碳消费结构。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消费引导政策、消费环境政策、消费需求政策、绿色消费政策、低碳生活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引导低碳消费,培养公民的良好低碳消费行为,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4.4.5 低碳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为国民经济低碳化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政策内容包括:新能源技术政策、节能减排技术政策、碳吸收技术政策、技术合作政策、标准与指标制定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发展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加快高能效、低排放高新技术对传统高碳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并开发碳汇潜力,制定碳排放考核标准、碳交易过程中的碳预算和碳分配标准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4.4.6 低碳管理政策

低碳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具体政策内容包括:能源合同政策、低碳考核政策、低碳激励政策、低碳约束政策、低碳试点政策等。政策重点是制定低碳激励、约束、评价和考核政策,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开展低碳试点。

4.5 强化政策链各环节的相互配套性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具有经济形态的网络性和发展的互动性。因此,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内在要求,不仅在纵向政策方面上下衔接、相对完整,而且要在横向政策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我们在低碳能源政策中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能源高效利用,那么在产业政策、市场政策、消费政策、技术政策、管理政策和区域政策中就应该有相适应的政策与之协调配套,这样才能使能源政策发挥最大的效力。如果能源政策制定出来,而其他政策没有与之配合,则会出现政策体系的“短板效应”,使这项能源政策难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鄂平玲.全国两会热点关注低碳经济:“剑指”低碳环保[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3-09. [E Pingling. The Hotspot of the Two Sessions:Carbon Economy [N].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2010-03-09].

[2]宋旦妮.基于汽车工业系统的政策链模型构建与分析[J].经济师,2007,22(9):24-25. [Song Danni. The Policy Chain Model And Analysis Based On Automotive System[J]. Economists,2007,22(9):

24-25.]

[3]吴长年,魏婷,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初探[J].生态经济,2006,21(11):57-59. [Wu Changnian, Wei Ting. Initial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System[J].Ecological Economy, 2006,21(11):57-59.]

[4]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41-44. [Li Sheng, Chen Xiaochun. Low-carbon Economy Content System and Policy Innovatio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9,29(10):41-44.]

[5]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31(66):34-40. [Xu Rui’e. Summary of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Current Low-Carbon Economy Policy[J].Reviews of Economic Research,2009,31(66):34-40.]

[6]张爱军,李晓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J].探讨与研究,2010,26(1):55-56. [Zhang Aijun, Li Xiaodan. Policy Options for Our Country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J].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2010,26(1):55-56.]

[7]李克国.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J].生态经济,2009,26(11):39-42. [Li Keguo. China'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J].Ecological Economy, 2009,26(11):39-42.]

篇(5)

【关键词】供热规划;低碳城市;热源规划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这个空间里所实行的低碳经济,其中包括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生态体系。根据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是低碳经济。其实它的本质就是清洁能源的结构问题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它是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为核心。发展低碳型经济和建设低碳型城市已经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目标,同时也是城市品牌的一个新的亮点。

一、热源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1)热源形式的单一化,新型的供热方式应用少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所用的燃料依旧是传统的燃料――核能供应、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垃圾焚烧和地源热泵等这些都是新型的热源和供热方式。但是这些能源在具体的规划中却运用的很少。

(2)城市的规划和热源的规划不相协调

热源的形式、热源的布局以及选择的供热方式和城市的定位、形态、用地的布局以及功能的区划协调不够。热源规划的位置有可能会跟相邻土地的使用发生矛盾,造成规划跟城市的发展不相协调。

(3)新型热源的应用的可行性论证的缺少

城市的供热能源的结构分布不合理,而且供热的热源规划又不能因地制宜。正是因为缺少了新能源应用的可行性论证。

(4)热源规划化的刚性不是特别的强,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在编制供热热源的规划时,只是注重了供热负荷、供热的半径、热源的形式和供热的范围等一些问题,缺少了对供热热源的布局、用地规模和位置的研究,因此就不能实现定量、定性以及定位的控制,结果所编制的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二、热源规划的原则以及发展方向

(1)热源规划的原则

热源规划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则,是大力的发展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改善供热能源的结构,使城市的能源以及供热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提升。热源规划:首先,是先看看供热中的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能源。然后,分析能源的利用效率的情况。热源规划其实应该坚持“灵活多样、低碳优质、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原则。

(2)热源供热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低碳型社会的新目标下,热源形式的发展应该多样化。除了一些集中的锅炉房与燃烧煤的电厂以外,一些重点旅游城市和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条件来选择不同的供热方式及其能源。这为供热热源的优化和供热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优质绿色是热源供热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运用清洁绿色能源,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使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形成了一种以集中供热为主,以分散供热为辅的格局。

三、热源规划的论证

目前,大多数城市在编制热源规划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缺乏系统的可行性的论证,尤其在选择清洁能源作为供热能源的技术进行经济分析这一方面,问题张显得尤为突出。所以,热源规划应该多增加一些新型能源以及供热方式的应用的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的论证主要包括能源的供应状况:如噪声、烟气和污水等影响环境的情况;供热工程总的投资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年供热的总成本等一些重要技术指标的一个具体分析等等。可行性的论证要注重运行的费用以及当初的投资,还要把环保和节能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只有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的论证,才能把热源规划的这个作用有效的发挥起来,不仅为投资方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供热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和热源规划的协调衔接

(1)热源规划的形式和城市的定位及性质相协调。性质不同的城市应该要选择不同的供热方式与热源形式,主要是与城市的定位及性质相协调。旅游城市通常选择燃气、热泵和燃油等新型的清洁能源为城市的主要的热源材料。工业城市可以选择企业的自备电厂与工业余热作为热源,这与工业的生产是密切相结合的。海滨城市,采用海水源热泵更加合适。

(2)热源规划的选址和城市的用地布局以及城市的形态三者之间需要相互的协调。从生态、环境、环保及景观等方面论证,集中热源的选址应该和城市的用地性质以及布局相互协调。例如:大型的锅炉房及电厂不能建在居住用地、商业区以及旅游景点附近。最佳的建筑地点应该靠近工业用地、市政设施等地方,减少对城市的生活干扰。

五、结束语

对于发展低碳型经济和建设低碳型城市,供热热源规划是城市规划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理念之一,而且这个理念还会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完善。应为其规划大力的发展清洁能源与绿色能源,改善供热能源的结构,使城市的能源以及供热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到提升。

热源规划应该多增加新型能源以及供热方式应用的可行性论证。选择热源的形式与供热方式主要是根据城市的自身条件。根据城市规划的一些新要求,深化完善热源规划的内容,使供热热源规划的权威性以及刚性得到增强。加强城市规划和热源规划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供热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z],1995(07)

[2]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z],2006(05)

[3]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Z],2004(05)

[4]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组.哈尔滨市几种主要供热方式的技术经济比较[Z],2007(03)

篇(6)

满足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经济管理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增强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绿色经济管理类的管理类人才、经营类人才、技术类人才。所以,必须加快该类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策略

1、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绿色经济基本理论,绿色经济发展动因,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政策;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等。

2、人才知识结构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结构体系: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做好经济管理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第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类学生应该具备广阔渊博的知识,要掌握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的前沿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术语,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工业技术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第三、软科学技术。这也是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为系统领导、管理、决策服务的,主要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创新思维学、人才学、心理学、行为学,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第四、科学管理知识。绿色经济管理类人才要具备科学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的学习,掌握微机应用和统计学知识,关注学科前沿问题,提高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7-06

程宇航(1957—),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江西南昌330077)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后逐渐认识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一、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人类的探索与共识

20世纪60年代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于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其中的代表作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寂静的春天》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春雷唤醒了人类自我陶醉的心灵,环境问题由此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平衡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研究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这种极限,人类必然陷入危机。为了应对这个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指出:当代危机是环境与发展相互割裂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采取保证使今后世世代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当代人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持久增长能力的新世纪。”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以科学节约能源、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对环境无损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生态平衡中谋求发展的愿景。

进入90年代,人类的探索逐渐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和义务。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的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国际社会正从各个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基本建立低碳经济社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科特牵头完成的《斯科特报告》明确揭示,全球每年以gdp的1%投入节能减排,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0%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协定》;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它要求美国以2005年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在我国,向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通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七五”、“八五”及以后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分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1992年,我国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后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在发展

二、产业层次低: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重引进,轻消化”导致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 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 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 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 918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46.8:42.6。“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第一产业,从耕作方式到产值构成,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技术并存,从老牛拉犁到现代机械耕作并存,传统种植、养殖、靠天吃饭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并存,多元结构明显,但传统种养结构仍为主体。第二产业,以机器体系大规模生产为主体的传统的技术结构支撑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中能耗资源消耗高而产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从我国2008年在gdp增长速度前14位的省份的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增长迅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当前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大的结构性原因。第三产业,传统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仍占主体。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生产和现代医疗保障、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现代消费)发展滞后。

最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仅仅处于国际代工的角色,多数企业只承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装配的一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材料采购以及品牌、营销渠道等高价值环节,大部分掌握在外商手里,我们赚取的仅仅是廉价的加工费。这种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内核是技术结构的低度化。我国工业的产出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不高,世界知名品牌不多,在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结构、技术水平不高。因而造成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大,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初中级产品。这种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化转型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三、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继续发展的起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基础在经济,而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竞争的关键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并不断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首先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即在产业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关联协调化,即各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匹配平衡协调,互相适应。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

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是技术结构的绿色低碳革命。当前,“

(二)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以煤为主体的高碳能源结构及其技术基础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根据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颗粒悬浮物排放占我国有害气体排放的70%以上的客观现实,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研发和推广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先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我国的能源效率目前只有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未来提高能效潜力巨大。比如在电力生产领域,我国现阶段依然以火电为主,通过大力淘汰小机组,采用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能有效降低单位发电量的排放量;在水泥、造纸、化工、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存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巨大空间;此外,在建筑领域,采用建筑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将能大幅度提升建筑节能潜力;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标准,将能大量减少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应高瞻远瞩地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为今后更好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投入,攻克技术难点,提高新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新能源成本,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是迈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逾越的阶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