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从业现状

银行从业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4 17:27: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从业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从业现状

篇(1)

一、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内审职业是一个有别于人民银行其他职业的特殊职业,这对内审职业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内审干部队伍建设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如: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加强内审人才库建设,建立课题制、以查代训工作机制等,内审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现有内审干部队伍总体上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与内审转型对内审职业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职业化程度低。对内审人员没有职业标准要求,目前内审人员配置除了部门负责人任命须上级内审部门审批外,其他人员都由各级行党委自主决定,内审人员从业未有明确的标准, 例如工作经历、学历学位、能力测试等;科班出生人员少,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大多数是半路出家,从稽核岗位转过来或者从业务岗位上转过来,审计理论不强;专业持证人员少,虽然近年来总行大力推进内审职业化建设,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 和内审岗位资格证书考试, 但目前持证比率还是比较低。以抚州为例,持有CIA 证书人员仅为2 人,持有CPA 证书的人数为0。

(二)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随着人民银行业务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审计人员面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其数量动辄以百万、千万计甚至更大,这使得传统手工审计的方法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结构以财务类和经济金融类专业人员为主,具有科技专业背景或者从业经历的人员很少。以抚州为例,内审人员中,具有科技从业背景人员比率仅为10.3%。

(三)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人员相对较少,而面对对内、对外的业务种类多、变化大,这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从现行内审人员结构分析,相当一部分人具备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但缺乏货币政策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工作经验, 而懂得货币政策业务的内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有些年龄较长、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分析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又相对比较弱,而年轻同志懂计算机技术,擅长模型、数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经验,审计深度、语言表达等都难以到位。

(四)长远职业规划性弱。人民银行内审条线管理主要侧重于业务,而对于内审人员管理主要以属地为主。由于每个机构决策层对内审工作定位、内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不够到位,一般而言,在内审人员的配置、岗位调整等过程中会顾及内审职业需要,但通常不会有更特殊的考虑或安排, 如内审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特定时期内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配比、内审人员个人职业发展等, 特别是在既符合专业性又符合复合型特质人才的培养上,如何做好内审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设计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做法。

(五)职业道德风险概率较高。受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体制决定,内审工作独立性差, 内审人员在工作环境、身份性质、福利待遇、荣誉评比等方面与同级被监督主体完全平等,内审人员的任免、晋升完全受同级党委影响。因此,内审人员很可能在权衡个人利益时违背职业道德,存在懈怠审计等风险。

二、改进基层央行内审职业能力建设的建议

(一)倡导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 其背后都有相应的文化作支撑。在内审工作转型的深化阶段,经过审计实践的检验,以内部控制、绩效和风险导向等为主题的新型审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认同并遵循的具有审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展战略、审计纪律和道德规范等都是审计文化的范畴。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胧的行为理念串联起来,形成审计文化,来指导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方式,培养审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严格岗位准入,建立央行内审人员从业标准。

从业标准是树立审计品牌、保证审计质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备了符合职能能力的从业标准,控制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建立人民银行内审从业标准, 是提升人民银行内审从业能力的有力途径。一方面,央行内审从业标准应涵盖准入与退出机制、专业背景、从业经验、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层级从业人员标准应不同,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标准,分为初级从业人员、中级从业人员和高级从业人员。与此同时,由于内审部门负责人在承担内审工作的同时,履行着更多的管理与统筹职能, 因此内审部门负责人在管理能力、统筹能力、从业经验上应该有更高要求和标准。

(三)健全各项机制,引导职业能力逐步提升。

1. 构建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专业胜任能力评价,一是有助于内审人员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内审实务,了解自身内审现状和组织现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积极引进和尝试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二是有助于内审人员了解自己处于哪级水平、分析查找个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执业水准,改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滞长的现状,保持内审工作水平循序上升与持续发展。评估主要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内部审计准则、央行内审从业标准等要求,梳理现有人员基本信息和结构资料,运用目标管理法、调查表法、能力测评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内审人员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和创新潜能,以职业道德、准则遵循、内审流程和制度执行为基准展开评估。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信贷业务 业务管理 风控管理

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呈快速增长态势,已涉及到个人工作、生活、学习各个领域。当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刻不容缓。

一、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现状

目前个人信贷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极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信贷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16年末已达33.37万亿,占全部贷款总量的30.67%,近年来,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呈快速发展态势,人行数据显示,13年末全国个人贷款余额19.86万亿,近三年累计新增13.51万亿,累计增幅68.03%,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信贷业务。尤其是2016年度,当年全国个人贷款新增占全部贷款新增的50.04%,其发展态势不容忽视。基于上述情况,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信贷业务。

(一)个人经营贷款

随着我国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创立个私企业,融资需求不断提升,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带,个人经营贷款在帮助借款人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类信贷业务借款主体为个人,较企业公司类贷款手续简便、担保方式灵活、发放速度快,由此受到市场普遍欢迎。并且由于该类贷款一般较基准利率上浮20%~50%,银行贷款收益率较高,促使各家银行迅速扩大信贷规模。

(二)个人消费贷款

个人消费贷款是银行向个人发放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的贷款,涉及个人生活各方面的消费融资需求,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了解和选择信贷消费。同时,该类贷款金额虽小、期限不长,但数量庞大,放贷成本低廉,也给银行带来了聚沙成塔的可观效益。

(三)个人住房贷款

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个人发放用于购买个人商品房的贷款。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房价不断攀升,使购房者承受的经济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购房者选择贷款买房,促使银行住房贷款业务发展迅猛。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业务管理水平较低

1.组织构架和制度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银行其组织构架和人员配置处在业务初期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速膨胀的业务需求,业务系统性、专业性、便捷性均存在问题。同时,尚未有相当完备的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规程,导致信贷政策在统一性、延续性上出现诸多问题,客户体验很差,后续问题很多。

2.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目前商业银行个贷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普遍较弱,无论专业理论知识、业务管理基础、具体实施经验等都相当缺乏,很难应对业务快速发展,在贷前调查、贷中核查、贷后检查各环节中问题频出。

(二)信贷产品开发相对滞后

1.现有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期满足不同客户多样化需求的不同信贷品种,但产品种类出现雷同和跟风设计的问题。尽管创新“子产品”,但就贷款对象、条件和内容而言,呈现类似甚至高度一致的状态。

2.产品创新动力和能力欠缺。个人信贷产品的规范性、安全性要求高,研发周期长、专业性强,多部门协同要求高,而目前银行体系内部产品创新机制尚不够完善,在此状态下个人信贷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出现经营部门需求旺盛而业管部门响应不足的局面。

(三)贷后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1.贷后管理不到位。目前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存在许多隐患:一是在利润效益驱动下,商业银行关注点集中于信贷投放,而忽略了贷后管理工作;二是贷后管理职责缺乏落实,使贷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一味追求直接业绩效益的考核,忽视对贷后管理的激励,使工作缺乏动力。

2.防范风险手段单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个人信贷业务,依然采用以信用和抵押担保为主的手段控制信贷风险,担保方式总体而言较为传统单一。此外,抵押物作为未来发生信贷风险时的补救措施,存在诸多变现不确定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一)全面提升自身业务管理水平

1.强化业务制度建设。各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工作,既要根据个人信贷业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种类建立业务管理制度,又要贴合市场和客户设计操作规程,使各级经营管理和经办环节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操作指导。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个人信贷从业人员涉及业务环节多,岗位差异性大,业务要求高,需结合其业务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综合及专业业务素质提升。包括:强化信贷基础体系化学习、系统性培训;引导个贷从业人员结合岗位实际,多方学习实践,提升专业素质;多形式多渠道及时传导政策变化,使其迅速掌握并有效执行。

(二)加强产品创新与市场推广

1.建立产品创新机制。商业银行要明确并制定有效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产品创新队伍、流程和支持系统。对研发人员专业化培训,提升专业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度,注重创新的整体协调性,着力于产品特色和竞争力。

2.加强市场研究分析和注重产品与客户营销。商业银行要深入了解其个人信贷业务产品市场,不断加强自身产品销售数据分析及银行同业产品运行分析,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应转变其传统的营销策略,以市场营销观念为指导,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细分市场和需求,注重市场定位。要拓宽传统的产品营销渠道,开创如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使更多消费者了解和接受个人信贷产品。

(三)完善风控体系和贷后管理

1.做好风险分类研判甄别和加强风险监测与预警。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风险分类管理工作的重视,设置专门的人员,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甄别研究,结合专业系统的计算分析,以提高准确性和可信度,为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有效信息。商业银行应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对风险的变化趋势做出预判,尽可能地将风险防范关口前移。同时采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系统模型监测发现问题,并及时通过现场检查核实,以提高L险监测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风险防范

一、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现状以及成因分析。

村镇银行风险的存在的必然性是有其本身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风险的常态性贯穿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并不是很强大的村镇银行自身的支付能力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存款人的根本利益,毁损了现代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对外声誉,而且使农村金融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优化,延缓了国民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目前,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即操作环节的风险、信用管理方面的风险和流动管理的风险。

(一)操作环节的风险

操作环节风险是指由于不太健全或者不完善的内部程序的存在、由于内部人员以及外部事件的发生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不可控风险。村镇银行的业务操作很大比例上导致了村镇银行风险的存在,目前,该风险尚在村镇银行的可控风险行列当中。操作环节的风险存在于村镇银行业务管理当中和经营环节的的各个方面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员工的素质高低对于操作风险的发生与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就村银行的员工而言,一部分是从其他金融机构调换至村镇银行的,因为该金融机构运转比较成熟,所以这部分人的从业人员的技能比较健全。一般会是资深的会计和比较成熟的金融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业务范围内的管理工作比较擅长,该类人员理论上村镇操作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另一类,为通过应聘上岗的的应届毕业生,该类人员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制度管理上,基本沿用或照抄原有银行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效率、低成本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但是,高效率必然导致操作上失误的概率大大提高。因此,由人员素质不高和流程管理不到位所导致的村镇银行的操作风险不可避免。

(二)信用管理方面的风险

就是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受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诸多风险中占比最高的类型。在村镇银行当中的信用风险多数是指债务人因资金不足客观上无力偿还本息或主观上不想偿还本息而在财务上,导致村镇银行遭受损失的巨大可能。不管对于村镇银行还是其他竟然融机构而言而言,信用风险都是是一种重要的金融风险,它的持续性也足以引起村镇银行的注意。目前,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信贷业务中。

“不良贷款比例”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贷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占比村镇银行盈利的92%以上,高收益项目的盈利空间较小。正因如此,信用风险也即违约成为诸多风险之较为重要者。

(三)流动管理的风险

面对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金融机构都无力提供融资,或者融资的空间很小,以至于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甚至破产的风险。当村镇银行的短期投资等流动性资金存量不足,而此时,恰好到期的可变现资产又无法足额如期变形或变现的能力不足不能弥补银行因短期投资不能变现而导致的缺口。因此,流动性风险是村镇银行的最致命的风险。

二、关于村镇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制约

第一,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却是村镇银行存在的土壤,经济发达程度不够,却是村镇银行的重要唯一依托,是村镇银行吸收储蓄的唯一重要来源。因此,村镇银行要得以的发展,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村镇的银行的吸收的储蓄能力必然的得到大幅度提高,它的资金效益的水平决定着村镇银行资金效益的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着村镇银行的发展要。我国农民和农村企业受到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和落后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也势必将农业生产落后性和风险性转移到村镇银行的上边。这也是村镇银行风险的重要来源。

第二,信贷资金的匮乏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业务的不能跨地区办理也使得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决定了村镇银行的80%的资金来源依赖当地的农户储蓄。而我国农村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的幅度非常缓慢,这直接导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不足,但是,农村居民储蓄却是我国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唯一主要来源,这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自有资金不足以支付贷款规模的危险局面。

(二)村镇银行风险形成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善

1.员工素质,整体不高。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发展壮大根本上依赖于员工的整体素质,而跟其他金融机构比较而言,员工素质在村镇银行的管理中普遍提现出不高的水平。

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自律;监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和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对于从事金融业务的这些机构而言,诸如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对其经营具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引起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动荡。同时,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之外,由于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风险也因其极具破坏性,而日益受到监管当局的关注。

一、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现状及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一)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如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如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状况;金融机构业务中违反利率政策,采取各种方式高息揽存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此外,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也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违法违规现象,如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上市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采取相应措施,遏制上述风险,防患于未然。

(二)监管模式

为防范金融风险,各国都通过采取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规避风险。由于不同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以及立法等,各国的政治背景、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进程、法制传统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经济的监管也各不相同,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组织结构千差万别,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框架。目前有影响意义的金融监管框架和组织结构有两类:其一,以非制度化著称的英国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其二,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的美国模式,其监管比较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采取政府监管为主导的监管模式,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比如,在监管体制上,央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之间,各监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监管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尚未建立起明确完善的协调机制;在监管内容上,偏重于合规性检查,风险性检查不足;在监管依据上,法规、规定不完备,监管活动随意性较大;金融业自律机制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监管资源不足,监管漏洞较多。因而,修正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重点。

二、自律监管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地位、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是指金融机构自行制定规则,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监管、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不仅包括每家金融机构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还包括金融业的行业自律,即由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的同业公会或会员制交易所,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实行自我约束。本文就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进行研究。

(一)地位

金融机构的自律是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于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的自觉行动,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由于企业存在诸如主观介入较多、灵活、弹性大等特点,易产生负面效应,如滋生腐败,因而不被重视。但作为非政府监管的一种,自律监管又具有监管成本低等优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外,自律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瑞士主要的自律机构如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它组织银行自律指南,包括交易期权和金融期货、抵押物评估、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证券交易行为指南等,并协助央行对资本外逃、逃税及类似的违法行为给予制止和处罚,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当中的俱乐部理论。该理论认为,俱乐部成员如按俱乐部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享受会员待遇,如果违规就要出局或接受其他惩罚。其实,违规造成的最大惩罚就是该会员将无法在类似组织中继续发展,享受以前的优待,而且即使从事其他活动也会因其有“前科”而受到歧视。就金融机构而言,促使其自律的压力和动力除了来自法律的威慑,还与这种俱乐部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完善密切相关。

三、激励金融机构自律的因素

(一)前提条件——完善监管立法

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作为金融监管最强有力的手段,其主导地位在现阶段仍是不容动摇的,它也是促使金融机构自律的前提条件,是规范、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保障。要根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做好相关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同时,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建议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这一任务,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以防止出现监管漏洞。

(二)根本--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金融机构自律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我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部分从业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因而着力提高其素质已成为必要而紧迫的选择。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

目前,现有的金融业还没有针对从业人员的严格、清晰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作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诸如道德、知识、技能、心理、身体素质,因而要严格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重在让从业人员不想违规,“约束机制”则使从业人员不敢违规。具体说来,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相对比较重视,而对按章操作、遵纪守法者却无相应的激励,以至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违规经营逐利的动机,而无照章办事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各监管部门要适当转变“禁止违法经营”的监管方式,改为“鼓励守法经营”的激励方式,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降低为查处违规行为而投入的巨大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核心——加强内部控制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看,其控制对象包括: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其控制内容包括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制约机制三大类别。重视和加强内控建设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关键——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具有双向性:对外能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利益,对内能改进行业系统管理,加强同业约束。金融同业公会可担此重任,有效地弥补金融监管的不足。其自律监管范围主要是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针对微观操作行为与地方金融活动进行自我协定和约束,尤其是存款经营、贷款发放、结算制度、利率管理、产品开发、业务交叉、信息披露、违约制裁及同业纠纷等,并随业务的发展不断扩充其职能。

(五)重要保障——发挥外部中介力量的作用

如英国实行报告会计师制度,其报告会计师的职责是定期报告有关银行的内控情况,检查监管当局的规定和要求的执行状况,核定银行数据和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并提出分析报告;再如,瑞士借助外部审计师事务所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这些事务所审查的内容包括:账目、执法严格程度、内控制度及银行家协会自律监管指南执行情况,如发现违规情况,被审机构要限期整改并上报监管核心机构FBC,费用由银行支付。

就我国目前中介监管机构的发展看,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限于核定注册资本金,因此可借鉴英国、瑞士的经验,适当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采用其收费制度,以提高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效率并降低监管成本,弥补单一依靠监管机构的不足,形成对金融业的社会监督,建立更为全面的监管体系。

(六)粘合剂——完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有机结合点。我国需要完善有效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机构就要在国家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练好内功”,完善内控机制。在我国,立法和执法一直都重视国家监管,而对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和内控机制的完善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内控和外控的不平衡削弱了外控监管的效果,无益于金融整体安全。而信息披露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再加上监管对信息披露的制约,有利于将国家金融监管的外控机制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内控动力。国家监管对信息披露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要求,就势必会给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压力,使其增强透明度,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都处在大众的视线内,经营不善会导致公众对其信心的丧失,他们就会努力完善内控机制,避免违规操作,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

因而在监管工作中,要将“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以“他律”作为“自律”的有力保障,将“自律”视为“他律”的最终目标,促使金融机构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外部约束”向“内部激励”转变,从而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赴英国、瑞士金融监管考察组.英国、瑞士金融监管现状及启示[M].

[2]谢平.自律理论启示金融监管[N].国际金融报.2002.7.2.

[3]冯祯林,李胜华.行业自律:中国金融监管的理性选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

[4]刘毅.论金融机构自律的基础[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篇(5)

关键词:金融增值;金融人才规划;人才需求;结构预测

金融是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对于处在西部落后地区的贵州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尤为明显。为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支持作用,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特别是通过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的实力,实现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各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科学培养金融人才的前提之一是对金融人才需求的预测,这对于进一步加强贵州金融人才工作,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贵州尽早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贵州省金融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贵州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总数为65614人,其中:银行业共有41575人,证券期货业共有396人,信托业共有52人,保险业共有23944人(其中6959人在编,其余为保险营销员16985人)。

首先,在人才学历结构方面,金融各行业包括保险、银行(含风险投资)、证券和信托的从业人员具有博士学位者有1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为297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为11871人(见表1)。

其次,在人才职称结构方面,中高级职称占比显示高级人才的匮乏,在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方面信托的比例最高。相对于4万多的从业人员总量,中高级职称占比为14.7%,凸显中高级人才匮乏(见表2)。信托业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才占比最高,但平均年龄偏大,35岁及以下的员工仅有7人,占员工总数的13%。

最后,在人才质量方面,高度专业性人才极度稀奇,从业资格参差不齐。一是从事风险管理、理财规划、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格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二是在从业资格方面,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从业人员获得从业资格的比例较高,均达70%以上,而银行从业资格获得比例相当低。

二、贵州省区域就业与金融业从业总人数预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的金融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金融业从业比重)基本维持在3.3%左右,经济发达地区的基本上接近4%,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在2.5%左右。贵州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06年为2.38%,而2009-2020期间贵州金融业就业目标应当为全国平均水平3.3%。为此,本规划以在2020年达到3.3%为目标,采用线性增长模型来预测贵州省2009-2020年各年金融业从业比重。

按照以上思路预测贵州金融业从业人员需求,就必须从预测贵州省2009-2020年各年总就业着手。从全国与贵州就业情况来看(见表4),贵州就业增速略高于全国,但是增速处于不平稳的状态,因此我们按照2002-2007年贵州平均就业增长率来预测2009-2020年的就业变动情况。

如表5所示,贵州省2002-2007年年均就业增长率为1.64%。为实现金融从业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3.3%的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以2007的数据为基础,作如下规划:截至2010年,金融业就业人数达到6.03万人,占总就业的2.65%;截至2015年,金融业就业人数达到7.34万人,占总就业的2.98%;截至2020年金融业就业人数达到8.83万人,占总就业的比例最终达到全国当前的平均水平3.3%。

三、贵州省金融业内部人员结构与各细分行业从业人员人数预测

对于金融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结构,贵州省应当在2008-2020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2003-2006年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比例表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和趋势:银行业占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保险业在逐年上升;证券业占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24%左右;其他金融业,比如资产管理占的比例相当低,在1.5%以内。

根据2004-2006年中国金融从业人员结构,预测未来2007-2020年全国平均水平得到表6,预测方法为:证券业按照2004-2006年三年的平均比重计算;金融业和保险业按照其各自的时间变化趋势预测;剩余部分为其他金融业。

贵州省金融业在从业人员结构上应该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过程是:截至2010年,贵州省金融业从业人员比例结构达到2008年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银行业、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分别占比例为78.29%、2.24%、18.06%和1.42%;截至2015年贵州省金融业从业人员比例结构到达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银行业、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分别占比例为71.63%、2.24%、24.81%和1.33%;截至2020年贵州省金融业从业人员比例结构到达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银行业、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分别占比例为64.97%、2.24%、31.56%和1.24%(见表7)。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金融业从业人员和从业内部结构的预测,本文发现运用金融增值和金融发展阶段来预测金融业人才的需求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可以移植到其他地区进行预测,也能为金融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最基本的参考价值。金融人才需求预测方法的基本要点为:采用金融业占总就业的比例的方法预测金融业从业人数;按照全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与地区金融业发展阶段进行趋势分析;根据全国与地区之间的关系,预测地区金融业内部人员结构和各个细分行业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方星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培养和造就国际金融人才[J].中国金融,2010(9).

2、梁嘉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发展战略[J].中国金融,2010(9).

3、杨云母,王素玉.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市场转型与人才竞争[J].当代经济研究,2009(11).

4、韩平.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金融,2009(5).

篇(6)

为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高级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归宿;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又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对农行广州市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进行了调研,分析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高职院校确定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思路。

一、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岗位的现状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银行业个人金融业务部门的主要岗位工作分析。目前,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公司业务、个人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四大块。个人金融部门的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创业贷款,另外还有部分政策性贷款。个人金融业务正逐步由传统的存贷业务转向综合理财业务,积极开展“交叉销售”,在柜面开展销售凭证式国债、保险业务、外汇买卖和办理“第三方存管”业务,并为投资者提供理财咨询服务。风险防范是个人金融业务岗位中的主要内容。这一工作除了要求从业人员认真仔细之外,还特别要求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目前,不良率较高的贷款主要是助学贷款。

2.岗位人员的配备与规格。调查得知个人金融部门一般配备10个员工,学历要求高职以上,贷款业务员必须持证上岗。新员工除来自金融保险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也不少。

3.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是一种非常讲究规模经济的银行业务,只有达到一定经营规模,才能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润。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消费能力正不断增强,各商业银行都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来抓。

(2)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朝着投融资、咨询、等方向发展。在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上,各商业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零售金融服务,制定不同的营销产品组合。

(3)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个人金融业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积极培养,择优录用,留住人才。同时也会加强对金融业务人员的培训和高级营销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个人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为个人金融业务培养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成为金融专业学生强有力的竞争对象。因此,金融保险专业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日益严峻的本专业就业形势,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就业培训和应聘指导。

2.准确定位,培育优势。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

篇(7)

关键词:新疆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关键因素;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新疆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近年来,尽管新疆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快速,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仍未满足。截至2011年底,新疆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294.8亿元,同比增长25.14%,全年新增461.1亿元。但是,中小型企业数量多与信贷资金占有量少的矛盾仍然突出。根据最新的 《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11年,自治区中小企业占全区企业总数为99.8 %,而从贷款余额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只占46.14%[1]。由此可见,目前新疆地区中小企业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情况并不乐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依旧严峻。为此,本文通过建模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并论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所在。

二、经济模型建立

1.数据来源

为了更有效评估新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新疆近10年来中小企业单位数、资产、总产值、出货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等大量相关数据进行筛选整理,本文实证分析的数据样本中只包含那些对外部融资有明显需求的企业。本文数据来源于2001~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和2011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3]。

2.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就当前情况来看,新疆中小企业外部融资形式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为主[4],“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能比较集中地反映新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整体支持力度,因此自然选择“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 作为被解释变量Y;而选择“企业利润总额”作为解释变量X1,代表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选择“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作为解释变量X2,代表了中小企业的实体规模。

依据样本数据建立的变量Y、X1、X2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出了如图1所示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Y和X1、Y和X2之间大体均呈现出线性关系。为此,本文选择了Y=b0+b1X 的一元回归模型、以及lnY=b0+b1lnX的对数回归模型,来论证中小企业自身利润总额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分别对银行融资的相关程度,以及对银行融资的弹性。

图1 函数关系散点图

3.模型实证回归分析

(1)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Y)与中小企业利润总额(X1)的回归分析

依据样本数据,分别对一元回归模型Y=b0+b1X、对数回归模型lnY=b0+b1lnX的参数进行OLS[5]估计,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从以上两个方程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度量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870395和0.887831,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表明“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至于对回归系数的t检验,针对假设:H0:b0=0和H0:b1=0,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n-2=8,临界值t0.025(8)=2.3060。和以上方程结果比较,对于b1,t统计量分别为7.329805和4.625306;对于b0,t统计量分别为10.08268 和35.46487。所有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2.3060,所以拒绝假设。这表明,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有显著影响。

(2)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Y)与中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X2)的回归分析

依据样本数据,Y与X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

Y与X2的弹性分析结果如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分别为0.937377和0.932448,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表明新疆中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的绝大部分差异也做出了解释。

同理,对于回归系数t检验,临界值t0.025(8)=2.3060。而以上结果中,对于b1,t统计量分别为10.94293和10.50843;对于b0,t统计量分别为-7.513756 和-2.457644。因为所有 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2.3060,所以同样拒绝假设。这表明,中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对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也有显著影响。

三、结论

从本文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1)新疆中小企业利润总额与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230957,说明中小企业利润总额每增长1%,可导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0.230957%;(2)新疆中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与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正相关,弹性系数为2.993571,说明中小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每增长1%,可导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2.993571%。

上述结论说明,分别反映了新疆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和实体规模的“利润总额”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是决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关键性因素。

在当前我国以国有银行为核心的大银行金融体制下,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6],导致银行只能机械地从企业盈利能力和实体规模来判断是否对企业放贷。但是,中小企业天生伴随着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状况不稳定、经营风险大的特点,盈利能力、实体规模这两大因素往往是中小企业的弱项。正因为这样的矛盾,才导致了尽管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新疆地区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获得融资却依然非常困难的奇怪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当前僵化的大银行金融体制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冲突。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伊犁州刚成立一年的企业希望获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而银行方面却强求其提供三年以上的利润证明。

据博州抽样调查,在停产、倒闭的中小企业中,约70%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 由于从正规银行融资贷款困难,导致大量中小企业要么坐失发展良机,要么被迫另寻他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和环境,才促使目前新疆地区的民间融资开始逐渐普及并日益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01-2011[Z].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011.

[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张耀琳.新疆中小微企业:困境中前行[N].亚洲中心时报,2012-06-19.

[5]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宋媚.支持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的G2B信息共享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作者简介:薛迎春,新疆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