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07: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会计作为“商业通用语言”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计工作,能否伴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终身学习等新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已成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从理论界的讨论到企业和社会组织反馈情况来看,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的会计职业教育脱离实际(黄智、于洪2012),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特别是上岗前实际操作能力差,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陈占武、陈蕊、杨琳2013,赵金江,2014)。作者从查阅10多年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来看,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已形成了共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存在着眼高手低,既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又忽略了学生应具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王化峰,2013)。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学生有这样的疑问,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这岂不是在向我们教育工作者“讲述”“意义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缺少了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降低,更谈不上知识的“自主建构”。会计职业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且长期得不到彻底纠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需求不清晰、定位模糊。从现有文献来看,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零散,也不充分。根据美国财务学家道格拉斯•R•爱默瑞和约翰•D•芬尼特的自利行为原则,作者认为,与其不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或道理,倒不如从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此,针对我国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作者运用市场营销学有关理论和技术,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细分和定位进行了分析研究,以供相关组织和人员参考。目的是促进我国的会计职业教育尽快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真正像医学、工程教育(孙铮,2015)那样尽快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有发展后经的、称职的会计专业人员或职业人员。
二、会计职业分类与市场需求分析
(一)从会计专业的分类来看市场需求目前我们高等院校组织教学的会计分类普遍是这样分类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等。当前这种分类方法有它的作用,但是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因为精确地说,学生就业应聘的是职位,也就是工作岗位。因此,会计职业教育,就需要对会计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的分类,由此才能看到真正的会计就业或会计职业需求。从会计职业教育就业角度来划分,应该有这么几种分类方法:1.按照工作的性质划分。有出纳和银行日记账会计、总账会计、专项明细账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筹融资)、审计等岗位。2.按照服务对象划分。有对董事会或股东等服务的对外报告财务会计岗位,有对经理层或行政领导报告的管理会计岗位。此外,基于预防金融风险,特别是为了加强对企业资金链管理,目前对债权债务的管理已突显出其重要性。传统的往来账记账和管理的会计岗位已超出我们过去所定位的债权债务或往来账项的管理范围。因此,作者将其单独定义为对外财务关系会计岗位。它是服务于整个会计主体,管理企业的债权和债务以及与债务人打交道的会计岗位。3.按照行业性质划分。有工业制造业会计、内贸会计、外贸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医院会计、酒店会计、餐饮业会计、物流业会计、物业会计等。当然,这种划分之后,还要按第一、二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划分,形成该行业的会计工作岗位。按照行业分类方法是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后,我们在教学中取消的分类。但是,这种划分对培养专才,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极为有用。因此,把它拿回来,再按照目前的经济组织形式重新做了划分。4.按组织规模划分。有大型企业会计、上市公司会计、中型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5.按照管理类别划分。有项目会计岗位。按照工作组织形式等不同,国际上将一次性的工作通常称作项目(PMI,2008)。众所周知,现在项目很多,也很大,企业等许多经济和社会组织都在开始以项目来管理日常工作,而国际、国内尚没有项目会计学科和操作规范。但是,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活动频繁,我们的一线财会人员不可能回避,因此,将其划分出来有利于教学中重视并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从会计职业人员的成长和职业进步周期来看市场需求就职业会计人才的成长来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分为高端会计人员、中端会计人员、低端会计人员或者称其为高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人才、初级会计人才。常识告诉我们,中、高级会计人才或人员是其在工作岗位上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实践锻炼出来的,而不完全是我们全日制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从这种分类以及后一句话的说明可以看出,我们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运用这种分类,提出培养中高级会计人才是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因此,干扰了我们教学目标的设定。会计岗位新上岗人员一开始都是要做低端的工作或者叫初级岗位工作,低端的工作做得不好就很难有机会去做高端的事情,因此,初级会计工作岗位是对高职院校的主要市场需求。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从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理念来看,教育本来并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分为高、中、底这样三六九等,这有害于人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通才和专才的分类方法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已形成共识。但是,前者也有其科学的一面即有利于我们对学生潜力的培养。
三、会计职业教育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一)市场细分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1.就组织规模而言。当前,国内大型和较大的组织和单位一般都要求211、985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中、小、微型组织和单位才考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后者才是我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目标客户群,即高者院校的目标市场。这也是现实需求量非常大、未来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的市场。因为中小微企业,他们往往做不到对新招入人员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培训,需要新进入人员应具备立即能上岗或顶岗的能力,但这却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薄弱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达不到诸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一味或过于强调“宽口径”教育对会计职业教育是不利的。现实中它会削弱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或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而不会实际操作,不能胜任岗位工作,首先就不符合职业道德,更难以谈得上高素质。因此,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薄弱点,就可以准确地抓住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切入点和重点。2.就会计人员成熟度而言。如前所述,市场对会计职业的岗位需求有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初级岗位主要又有:出纳和银行日记账岗位、总账会计、专项明细账会计。中级会计岗位有: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筹融资)、财务分析等岗位。高级会计岗位有:财务管理(财务战略规划、预算编制和执行)、审计等。培养中小企业会计初级岗位应用人才,应该是我们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目标市场。对于中高级岗位,可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会计职业机构的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来实现,这涉及到国内的MPAcc,国际合作的ACCA等。
(二)市场定位从市场细分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会计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初级岗位。但是,教育产品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有着不同特点,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磨损直至价值丧失,而教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在其工作生命周期内(一般30-40年)具有价值成长性,即经过一定的周期,初级岗位人员会提升素质和能力而向中、高级岗位发展,如CFO等。在学生从就业到退休的一个发展周期内,就业之初,是对初级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的要求,这是当前会计职业教育的最薄弱环节;一般而言,我们的学员两、三年以后,才有进入中级岗位的机会或可能,这时,需要的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逻辑综合能力;五年以后,才有可能进入到高级岗位,这时,就要有是管理、学习、创新意识。同时,会计专业人员也是企业综合管理人员,如CEO等的重要来源。因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适应中小型组织需要的,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会计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强调的,也是往往被我们高职教育忽视的一点就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首要技能应该是具有会计初级岗位的适应能力,这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一步,也是学生就业的门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应该清晰规划。动手能力、逻辑综合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管理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教育模块。这涉及到学生就业、发展后劲和高职院校的远期市场和学校的专业品牌问题。按照上述逻辑梭理以后,几个模块的轻重缓急,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安排,应该更加清晰。
四、满足上述市场定位的教学组织
(一)与学生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设立:工业制造业会计专业、内贸会计专业、外贸会计专业、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专业、医院会计专业、酒店会计专业、餐饮业会计专业、物流业会计专业、物业会计专业。这样专业的设置学生最容易贴近实际工作情景,最容易学得会,最容易上手和能够立即顶岗操作。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业会计基本原理当然具有通用性,只要上手后,解决了入门难的问题,改变行业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设置专业也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背景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和审计等能力的基础。
(二)与学生能力培养相匹配的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行业会计学(就不同行业分别开课和实训,包括出纳及银行日记账岗位操作、明细账岗位操作、行业会计记账软件的操作),经济或社会组织运作原理(就不同行业分别开课),一般管理学原理,项目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原理,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原理,会计职业道德和基本法律规范,逻辑,写作和口头表达,交际与沟通,会计职业的学习、调查研究、创新方法等核心课程。对于现有的其他课程应予淡化,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级会计学等这样的课程应该减少课时,并将其有用的内容整合到会计原理、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原理和财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和行业会计实训之中,进行强化。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有些课程设置对培养学生的动动手能力以及发展潜力作用不大。而且,像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样的课程单独设置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和习得;高级会计学中的很多内容,如,合并报表的编制,对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编制简单资产负债表、损溢表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学习这些知识,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更何况我们的许多教师也不并不熟练。这样的教学,不仅效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浪费资源,更为重要的则是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合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是正是我们高职院校创新教材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关于职业情景教育,台湾在这方面的经验则可借鉴。如,台湾各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就都开设有小组论文课程,论文要求以具体的企业为背景,而且多人合作完成(一般以5认为限),他们在加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研究、分析,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人际能力(菜秋玉、池巧珠,2011)。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与会计从业等资格认证相衔接。
【关键词】 高职; 会计专业学生; 职业能力; 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构建出完整、系统的职业能力框架体系,因此高职层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一直是困扰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希望该框架的构建有助于高职会计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
一、文献回顾
许多国家的职业会计组织都已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该框架列示了必需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列示了三种能力,包括职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2000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从专业技术知识、管理技能、领导技能和职业水准四个方面阐述了作为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具体能力;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估》认为,一个要进入会计职业的人应该证明其符合九个条件,主要涉及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性知识、综合运用职业技术性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
鉴于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国内学者着手研究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刘玉廷(2004)提出高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职业能力: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本单位内部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王晓娜(2004)系统地对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进行了研究,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低层、中层、高层。许萍和曲晓辉(2005)设计出高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建议框架,将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三部分。周宏、张巍(2007)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从定位、职能、胜任能力、能力要素及实施等方面阐述了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2007年10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
分析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各国已制定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主要是针对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国内学者设计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主要是分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三个层次分别阐述,这些能力框架对高职会计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不能直接套用。因此,本文试图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笔者采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所倡导的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首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主要就业单位及岗位进行定位;其次,整理、分析其就业岗位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再次,将其就业岗位的任职条件转化为职业能力要求;最后,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二)样本情况
考虑到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加之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培养初级会计人员,所以本次研究首先调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06、07、08三届毕业生中在西安市中小民营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100人所在企业的招聘条件;然后在互联网上随机搜集100条西安市中小民营企业初级会计岗位招聘信息。考虑到各行业业务差异较大,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差异也较大,为了便于整理分析,所选企业均属制造业。
(三)样本整理分析
200条招聘信息表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中小民营企业的出纳、往来结算会计、存货核算会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工资核算会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等岗位,发展岗位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核算会计、总账会计等岗位。招聘信息的基本条件是:学历为大专以上(包括大专),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年以上(包括一年)工作经验。因为高职生在校期间有三次报考会计从业资格的机会,所以约90%的学生能获取从业资格;同时,他们都有半年以上的定岗实习经验,加上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经验,完全具备一年工作经验,所以学生能否应聘成功主要取决于其他条件。另外,由于各单位业务不完全相同,200个单位对各岗位的职责及任职条件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笔者在整理时只将30%以上(含30%)的样本中都提及的要求纳入表1,且按提及比例的大小从前到后排列。表1即为笔者整理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的情况。
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任职条件是指胜任职位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从称职胜任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技能或行为规范。表1列示的任职条件表明:由于会计人员成天和金钱打交道,加之会计信息的保密性,中小民营企业聘用初级会计人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品德;由于初级会计工作相对简单,中小民营企业希望应聘者职业技能熟练,能快速上手;由于会计人员既要同客户、供应商、工商、税务、银行、审计等外单位打交道,也要跟内部人士打交道,社会常识、商务常识、经济常识、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必须熟悉。由此可见,中小民营企业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道德品质、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框架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中小民营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笔者从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21项具体职业能力。
(一)职业品质
职业品质是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前提,指导会计人员的行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包括6项: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等优良品质;较强的敬业精神;依法办事意识、保守商业秘密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严谨、认真、细致、主动的工作作风。
(二)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是指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3项:一般知识及基础知识,如社会学知识、政治文化知识、公文写作、经济学、信息技术、网络等知识;经营及组织知识,如金融、投资、法律、税收、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专业知识,如会计、审计、统计等知识。
(三)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会计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技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分为两种:即专业技能和一般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在从业过程中与会计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6项:会计基本技能,包括点钞、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技能;会计业务核算能力;编制报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财务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纳税核算能力和纳税申报能力。
一般技能是指在从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与会计专业知识不直接相关的技能,主要包括以下6项:执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自学能力。
当然,要使高职会计教育真正与实际需求接轨,仅仅构建一个职业能力框架是不够的,必须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以职业能力养成为导向同步进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以职业能力的考核为重点进行改革。只要下定决心进行改革,高职会计教育必定能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4(6).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人数的增加,工作不再由国家分配,大学生毕业的黄金时期悄然而逝,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市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我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底下的农村富余人口举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环境,多掌握一门学问就多一门出路,所以,我计划自学会计这门专业。
首先,我对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现在在我国,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政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枯寂是热门专业,但如今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状况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做好合理的规划。真正走进社会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开始。
其次,我做了详细的规划。
一、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明确应具备的能力
1、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谨慎细致,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强,对数字敏感,记忆力好。
3、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信息快,懂变通,善学习,求上进。
三、了解主要课程:
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产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等
四、具体学习计划: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在校期间考出就业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利用较充分的课余时间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应对弱势、威胁
1利用寒暑假去公司实习获得经验。
2多与人沟通习得交流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3利用网络。报刊、人际关系等了解经融动向。
4增强竞争力。保持乐观心态。
5多学些商业技巧,商业谈判。同时增加威信。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专业定位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偏重于会计学的会计处理能力培养;另一种则是偏重于金融学投融资能力的培养。两种定位都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也失去了财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专业设置的意义。专业定位不明,专业的特色教育就无从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
2.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取舍。形成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大致上有三大块:会计学方面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加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加管理会计);财务学方面核心课程: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加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金融学方面核心课程: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投资学等。显然,这种课程结构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并未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特色。
3.人才实践和后续教育不健全
我国目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教育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认证体系。与专业定位偏重会计学或金融学相对应,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么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资格,或者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获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要么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相应获取一级和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财务分析师和财务规划师在实践中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传统思维一直得以延续。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长远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熟悉财务理论和实务,能在工商、金融、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和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具备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筹资、投资、资本营运决策与管理等方面的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金融学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
各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专业核心课程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体现了各专业的教学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等;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等;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计量经济学、经济法律概论、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国际经济学、金融学、金融中介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学、中央银行学等。显然,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这反映了三个专业之间的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从这三个专业核心课程总体设置上看,恰恰能够体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
从各校实际看,尽管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环节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两大部分,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财务管理模拟实验一般侧重于案例分析,逐渐成熟起来的ERP沙盘仿真实验可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通过ERP管理软件在仿真环境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和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则以会计核算业务为主,会计模拟实验一般包括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操作两个部分。而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模拟操作主要针对证券投资和银行业务两大领域。三个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通常都根据毕业生未来工作去向,采用顶岗实习的做法。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对口实习岗位比较容易安排,而财务管理专业因可能涉及到的企业商业机密问题,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
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明晰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的根本性要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与模式。赵德武教授认为,社会需求是财务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应把新时期理财环境下社会对财务人员技能结构的需求和期望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方式获取的结果显示,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技能需求主要反映在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如下图)。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当体现这一人才能力的要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在本科财务管理教材和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通常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来设置,分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其优点是知识层次性强,便于财务人员自学提高水平;缺点是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之间的划分比较困难,使得各高校在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不同层次的内容在衔接上显得比较混乱。如何形成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内容科学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是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应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按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培养对象分层次设置,教材编写非常注重案例与实证分析,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并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用于课堂教学。显然,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置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各高校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以便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仍然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导向与重学术、轻社会服务的不良倾向。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关键是加强校企合作。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到合作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考察与实践学习;二是教授以企业顾问身份,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财务专题调研和讲学;三是聘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讲课或举办专题讲座。
(四)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 社会需求;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must reform its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must reset its personnel training level with an effort to train enterprise-oriente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 accountants with primary level certificate and equival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More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learnfield courses as its co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must be realized.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learnfiel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一、会计职业需求状况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细,这已成共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
1.“做会计的人”
“做会计的人”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1 200万人,其中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全国大约有3万人左右[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计人才的需求仍然会增加,尤其是总会计师或“CFO”级别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并非一毕业走出校门就能胜任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而是经过在实践中的锤炼和不断地学习提高,逐渐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的。
2.“查会计的人”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会计工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查。“查会计的人”具体包括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他们主要从事鉴证服务、税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税务咨询、融资咨询等业务工作。在这个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截止2007底,全国大约有14万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全科考试,已注册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大约有8万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大约有30万人左右[1]。目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旺盛。
从对会计的社会需求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3.“管会计的人”
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等。此外,还有其他准国家机构,如中注协、审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成本协会等也从各自的角度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这些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可以按企业职称级别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职称,也可以按公务员职务级别系列聘任,如科级、处级、厅局级、部级等等。在这个方向上从业一般对从业者的会计专业知识要求不多,但正常情况下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才有可能进入。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比前两类要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4.“研究会计的人”
这类人员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这类从业人员的人数远多于第三类“管会计的人”,但少于第一、第二类的从业人数。随着近些年高校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这方面的会计人才需求也有所增长。在这个方向上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学历。
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和实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再加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职业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的基本核算事项的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减少,而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二是会计职业的社会化,会计事务所或会计咨询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不仅依法开展鉴证和审计业务,也替大量的小企业记账和纳税业务,这既可以节约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三是职业学习终身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创新,使得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专门制定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
(1)会计核算能力是指熟练准确地对常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功。
(2)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现在会计人员常常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种图表和财务报告,进行各种信息资料的查询,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和披露工作。因此,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会计惯例等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自身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对复杂的或不确定的经济事项进行辨识,作出处理决定的能力。
(4)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剖析。财务分析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理论评价单位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并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在这四项能力中,前两项是基础性能力,后两项是更高级的能力。前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反复训练培养,后者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才能获得,但学校教育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
2.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前文所述,当今社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在不断更新。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能够在实践中,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自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
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 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会计职业类型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要求。从会计的职业需求状况看,前文所述的第三类会计人才需求量小且竞争激烈,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第二和第四类会计人才门槛高、培养周期长,现阶段也不可能作为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第一类,即“做会计的人”。
2.就业去向定位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高职院校都从就业去向上将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而将大企业排除在外,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一方面大企业规模大,对会计人员的接纳能力强。例如,东风汽车公司作为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仅十堰基地的会计人员就超过0.3万人。这样多的会计人员,相当于上百家甚至更多的小企业会计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完全能够胜任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大型企业的业务复杂,但分工细致,虽然大型企业对高级会计人才需求强烈,但其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初级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大企业里,同一性质的岗位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担当才能完成。例如,大企业仅出纳岗位就需要专门从事现金管理和银行存款管理的多个出纳。而且,在一家大企业里,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别财会岗位总是远远少于相对低级的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人员,并且像总会计师或CFO这样相对高级的会计人才也往往是从初级会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甚至,大企业初级会计岗位的工作远比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简单,只是由于大企业业务量大而使得其工作量很大而已。因此,高职会计毕业生完全可以到大企业就业。
笔者主张将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定位于大中小各类企业的会计人才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的会计准则必将统一规范和约束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2]。而新准则主要是根据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和规范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定的。新准则要求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同时也使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因此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不能避难就简。而近年对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得一些老师以为在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前提下,就是要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实际上一些学校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力度,也就是针对相同的简单的会计技能使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重复性操作,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3.培养人才业务水平层次定位
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目前中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员。而“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证书,因此,高职会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取得“三证”,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助理会计师资格证”。高职会计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1.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如前文所述,会计专业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这些职业能力是与会计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根据行动导向学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国际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理念[3],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根据相关法规对会计岗位设置的基本规定,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会计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几十家企业反复调研和探讨,最终联合企业实践专家开发出了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设计、企业查账实务等十门学习领域课程。这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益探索。
2.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3.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笔者以为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学生也不必每门必学,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笔者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会计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地方企业会计职业岗位为就业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开展体验性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此,教学方法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1.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融“教、学、做”为一体
要采用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会计工作任务引领教学过程的任务驱动法。具体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进行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后,老师普遍感到课堂教学时间不充裕。为此,还要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贯彻实施,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2.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行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课堂教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会计理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实行分项目实训、综合实训、虚拟环境下的分岗位仿真实训,以及与会计专业课“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
此外,现场教学法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运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搬进企业,并拍摄企业会计工作的现场教学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学习与实践,不仅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与职责,也能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认知兴趣,并亲身感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3.小规模班级上课,保证教学效果。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规模的班级上课是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为此,必须实行班级规模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门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目标得以实现。
(四)成绩评定改革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评价形式多样化
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样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一是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二是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三是评定成绩的时间应灵活多变,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以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是可以进行企业虚拟薪金考核方式,即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或学习领域课程中,建立较好的激励机制,并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五是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和在仿真实践过程中有业务往来的同学。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这众多的考核主体中还是以每门课程的专任教师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全面考查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
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个情境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总结,这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德武.MPAcc已成为一种潮流[EB/OL].[2008-10-15]. examda.com/MPAcc/Instructs/060322/111704242.html.
关键词:工业4.0;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
引言
工業4.0最早是德国政府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1]。其以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为技术基础,核心为智能制造,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制造”,这与我国政府提出的“互联网+”不谋而合。目前,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虽与德国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供给侧改革和“互联网+”新形势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改革和创新的重大变革,部分企业已经率先向工业4.0时代迈进,我国与德国的一些相关合作也在不断展开。2014年11月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4年11月4日,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亮相,2015年2月9日,由德国工业4.0研究机构、中国相关院所和中德两国企业组成的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联盟。因此一些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未来全面迎来工业4.0时代,这是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三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加速转型和升级,物联网和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工业制造的主流,势必会给会计行业带来较大的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如何合理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以应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培养符合工业4.0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对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培养目标为指导,课程设置情况大同小异。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理论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等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等实践类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高校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高端人才。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较少
大部分高校设置的与网络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较少,曾有学者调查显示,在我国一些会计名校中会计信息化类课程设置的学分占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的比例大部分不到10%[2]。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课程,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尤其是未来在面对以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核心基础的工业4.0时代下,这显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对管理会计课程有所忽视
大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对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传统类会计课程比较重视,但是对管理会计等会计学前沿课程有所忽视,虽然大部分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都设置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但是存在课程学时较短、教师讲授不够深入等问题,使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管理会计的内涵,不能深刻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而未来在工业4.0时代下,在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将由传统的事后功能向事中、事前轉移[3],这就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逐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移,以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必将向具有扎实管理会计知识基础的会计人才靠拢。
(三)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除部分会计名校外,大多数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采用中文教学,而设置的双语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等课程则较少,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对培养符合未来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高端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在企业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全球化必然会不断加深,大多数企业都会涉及到对外业务,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掌握相应的知识才能胜任。
二、工业4.0时代下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目前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未来工业4.0时代新形势下对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对我国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设计算机网络类及会计信息化类课程
工业4.0的核心是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企业由2.0、3.0到4.0转变,就是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制造”转变,而具体到对会计业务产生的影响就是会计工作将会更加智能化、信息化,企业对传统的以记账核算工作为主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不断减少,在工业4.0时代下,会计记账、会计核算等工作将会逐步利用大量的财务软件来解决,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会计、“云”审计也将不断兴起,其它一些大量的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更将由计算机来代替完成。由此看来,如果会计人员不能掌握一些相应的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科学知识,就很难胜任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一些高端会计财务软件的运用可能产生困难,而如果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财务软件产生故障,就更可能无从下手去解决,从而对自身工作产生影响。
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及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类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未来工业4.0时代下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因此,建议高校在已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基础上应增设C语言、C++或VisualBasic等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高级Office、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等高级计算机办公应用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科学基础课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化交叉类课程。在高校开设这几类课程时,在每类课程中选取一门课程开设即可,例如,在开设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时,可选取C语言、C++、VisualBasic等语言课程中的一门开设,因为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精通此类课程相关的专业理论,而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在以后工作中拥有学习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另外,因为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和会计学科类似,应用实践性都非常强,所以高校在设置上述一些课程时,不仅要安排理论学时,还应重点安排相应的实验学时,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重视管理会计类课程
从理论上讲,会计学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类,但是长期以来,受会计实际工作性质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往往比较重视财务会计类课程,而容易忽视管理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而大部分高校管理会计类课程往往只设置管理会计这一门课程,而且存在讲授课时短、讲授内容不深等问题。在工业4.0时代下,大量财务会计类工作被计算机代替,会计工作都将被集中在一个信息系统中进行,企业未来对单纯以会计记账和会计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工作者的需求将不断减少,而以往不太被人们重视的管理会计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迎来自己的春天。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4]。由此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就是利用历史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进而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相关决策或对某方面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往由于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比较繁杂,利用人工对其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比较困难,所以自管理会计学科诞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这也造成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时对管理会计类课程不够重视。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则恰好能解决管理会计在以往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对财务会计资料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计算和分析[5],进而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分析出的数据资料对企业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决策,实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所以未来管理会计类工作将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主体。2014年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发挥功能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将在工业4.0时代下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论述,在工业4.0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将逐渐被计算机代替,管理会计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应加强对管理会计类课程的重视,适当延长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学时,加深对管理会计学理论的讲授,并增设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掌握管理会计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另外,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还可以将管理会计课程与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管理会计知识,真正體现会计学“管理”的性质,从而培养出符合工业4.0时代下要求的会计人才。
(三)增设双语类课程及国际会计课程
前述提及,在工业4.0时代下,全球化程度将会被不断加深,全球化对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就目前来说,全球化进程对企业的影响就已非常广泛。在工业4.0时代下,依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各种经济信息会被迅速传播,企业进行跨国和对外交易也将更加容易和便捷,会计工作者涉及的对外业务也会就此增多,而且工业4.0时代下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职能的加深,又会使会计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经济信息的甄别。因此,工业4.0时代下企业对具有全球视野、能熟练处理对外会计业务的会计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所以,高校应适量增设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中的双语类课程以及专业英语、国际会计等课程。通过对一些核心类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或者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英语词汇,具备后续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或职业操作能力,比如可以开设双语的管理会计和西方财务会计课程。另外,因为国际会计作为会计学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有很多高校并没有给本科生安排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全球性视野,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相关基础,可以开设国际会计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
三、结语
工业4.0是一次时代性的变革,它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给会计行业带来相应变革,由此也带来会计学术及会计实务相关方面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不断开花结果。作为培养会计高端人才主力军的高校更应该抓住机遇,承担起时代的责任,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变化,在设置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时,对其进行适时调整,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梅,于英.让管理会计改革成为实现“工业4.0”的“加速器”[J].财会研究,2016(7):52-54.
[2] 胡仁昱,唐文.浅析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信息化内容融入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99-200.
[3] 文秋漪.会计与工业4.0[J],新经济,2016(27):25.
[4] 何翠玲.工业4.0下的管理会计探索[J],会计师,2016(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