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考历史解析

高考历史解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考历史解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考历史解析

篇(1)

【关键词】高考 历史 材料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第41题,有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了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制作了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图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在这道历史考题里,让学生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这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并要求对历史上相关知识有非常熟悉的掌握与识记,同时还可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凝结成正确的历史观点。从这一点上来讲,这道历史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科学性、灵活性,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另外,第41题材料以图示出现,沿袭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与思想,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仍然比较主流,考查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华史与中国人民的探索,在模式方面,沿袭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传统,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主要就是考察考生把握与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的能力。这道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图示的分析上,然后是对于材料的阅读,进行试题作答。可以说,这道题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历史试题。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近年看,一直占据约25%的高考分值,这一部分得分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考历史成绩。因此,学生对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与学习,也就直接决定学生的考试成绩。鉴于此,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习策略的研究探索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下是我对近几年历史高考材料题的解答与学习进行探索而得出的一些学习策略,以便为更好地提高历史材料题成绩提供帮助。

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分三步:阅读与思考、分析与梳理、整理与解答。

阅读与思考是解题的基础。能答这类题我们通常要先看材料后面的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还有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

分析与梳理是解题的关键。阅读完材料之后,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找出材料的中心信息,然后围绕这个中心信息,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分析材料所涉及的历史问题,梳理问题层次,探究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还要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更要找出材料与问题的相关点,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层层发问、逐层诱导的递进式;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小论文式材料题。

整理与解答是解题的落脚点。一是材料解析题一般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二是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三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四是对小论文式的材料题作答时要注意观点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要表述成文,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解答时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学生一定要掌握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策略,确保高考历史考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1.审清主干语,抓住题目的主题。抓住主干语,才能保证答案的内容不偏离主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根据材料,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主干语,组织答案时应该回归到主干语上。

2.抓住提示语,找出答案的出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依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三种形式。抓住设问的提示语,就知道答案的出处,“依据材料”型的设问完全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概括形成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和“依据材料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型的设问要求立足材料回归教材,通过教材的知识来解答材料的设问。

3.理解动词的含义,明确答案的语言组织要求。如“概括”“概述”“归纳”“分析”“论述”等。例如“根据材料,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历程”,“概述”是动词,因此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应该重在概括而不是长篇论述。

4.审清题目的分值,把握答案的要点数。一个2分的设问,回答时一般只有一个要点数并且不需要长篇论述;然而一个6分的设问,答案的要点数至少有两点或三点并且需要分点阐述,注重层次化和序号化。

二、读材料: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1.阅读材料正文。首先,通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命题者往往都是事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再根据这个主题去选择材料、设置问题,因此通读材料,明确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是解题的关键;其次,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分析设问,细读材料,逐字逐句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材料中阐述相关问题的层次,划出相应的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有限信息。

2.注意材料中的“边角零料”。不要放过材料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材料的题头、摘引,材料文字中的注释、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材料中标点符号的设置和使用,往往这些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好材料中的“边角零料”,有时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3.关注材料的呈现形式。材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形式呈现。对于文字类的材料,毋庸置疑当然是细读材料;对于图片类的材料,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以及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对于表格、柱状图、曲线图类的材料,要关注“横”“纵”两个角度,找出变化的转折点;对于饼状图的材料,重在了解各个模块的比例。

三、构思:拟定提纲,确定答案的层次

1.拟定提纲。犹如语文的写作一样,在开始书写之前一定要先整理思路,拟定提纲,以便于接下来流畅地答题。一些考生往往不注重这一环节,随意答题,答错了又随意乱涂乱画,答案既不整洁又不美观,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评分。虽然考试结束后试卷和答题卡都要回收,但是没有硬性规定不允许在试卷上打草稿。因此,在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过程中最好在试题旁边的空白处事先拟定提纲,拟定提纲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答题思路,另一方面便于我们及时审查自己所拟定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的地方,从而保持卷面的整洁和美观。

2.确定答案的层次。高考的评卷往往是采点结合采意从而给出最终的分数。特别是针对分值较高需要分层次作答的题目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把握答案的书写层次,把自己较有把握的写在前面,不是特别有把握的写在后面。这就要求考生在材料解析题的作答过程中要注意作答的层次化,避免不分层次乱答一空。

四、作答:规范作答,书写规范答案

字不要求一定要书写漂亮,但是一定要求要工整。高考阅卷采用的是网上阅卷形式,这就要求字体书写除工整以外,也要稍微写重一些,有利于扫描效果。此外,书写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用语规范要求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作答。用学科语言作答,可以凸显考生的学科文化素养,更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用学科术语答题,有利于答案的简洁明了,因为学科术语往往是经过归纳概括提炼的语言。因此,要求我们的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规范作答。

总之,历史学科学生材料解析题规范性答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考试的成败,甚至会成为高考的“隐形杀手”。规范性答题作为一种非智力性的因素,是学生在长期的答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为了矫正学生的不良答题习惯,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的规范

答题。

参考文献:

篇(3)

何为试卷编制原则?闫蒙钢在《中学考试学概论》中指出:试卷编制原则指“考试命题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认为,就历史高考要求而言,试卷编制体现出目的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历史课程的总目标为: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教育的要求在中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规定。

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展现高中历史教育功能,是历史高考试题编制的基本原则。高考试卷编制中,利用试题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试题关注历史与现实,以史为鉴,把知识考查,理论认识,能力运用高度统一。

在教学中,考试目的不同,类型不同,试卷结构、题型、难度、区分度就不同。

高考是国考,目的在于适应当今对人才的发展要求,选拔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较高“思维能力”和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高考是着眼于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考试,要着重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学习潜能的考查。历史高考试卷编制要重视高考的考查功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科学性和时代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具体表现为:

1.试题的准确和完整

试题的准确性指表述要“严密完整”,“准确、无歧义”。试卷力求在试题的文字表达,参考答案的制定,难易程度的控制以及学术方面都准确、严谨。尤其是选择题的编制,要保证“题干”和“题肢”间没有歧义,注重区分度,降低“试题猜对几率”。

试题的完整性反映在考试内容、试题表述和考查目标上。试题考核内容方面,试题要涵盖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基本内容,考查全面;试题表述方面,试题要完整反映解题信息;试题考查目标方面,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获取信息以及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多样、灵活

试题要具有多样性。高考是检验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果的考试,试题的设置具有多样性。具体到历史学科,目前高考试题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

作为各类考试中广泛使用的题型,选择题从1981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优点是题量大,考查面广,减少书写过程,阅卷客观、方便。作为新成员,非选择题在1990年开始引入历史高考。其优点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材料,设置试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在能力考核上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又有具体的类型。选择题具体分为图表类,乡土类,漫画类等,形式、考查角度和立意多样。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试题要具有灵活性。历史高考试题编制在材料选取,情境设置,设问角度,考查角度上要具有灵活性。实际上,高考年年举行,讲求稳定性,考查内容和范围一般不会有太大波动。这种情况下,只有尝试在试题选材、考查角度和设问方式进行变化,才能编制出新题、好题。命题要以教学目标为考查目标,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设题,尝试不同角度,不同考查方式入手,追求能力和知识的和谐统一。

3.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具有层次性

命题要根据考试性质,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进行。高考具有选拔性需求,试题要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状况,具有层次性。

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试题具体设置上,要小切口,深挖掘,考查面广,设置有梯度。每一题难度要有区别,符合认知规律,具有层次性;②整张试卷设置上,分布具有层次性,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试题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避开偏题、怪题。

4.试题设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要适宜,具有一致性

作为主要组成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查的特点和评分要求不同。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主观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评分,而实际上每位评分教师理解又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试卷的设置与答案制定以及评分细则,要保持高度的同步,具有一致性。

(二)时代性原则

试题的时代性原则指试题的设置要从生活入手,和当今社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作为联系国家与学校的媒介,通过高考试题的设置,政治理论和国家意志被贯彻到中学教育中。同时,高考试题的命制要依据《考试说明》每年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体现高考命题“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规范性、稳定性原则

历史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以及评卷要求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规范。具体表现为:

1.题型固定,基本为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一般为单选,材料解析题则有简答、填充、论述题以及近年刚刚兴起的小论文题。

2.题量稳固。进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学科试题题量一般为11个选择题和2个材料解析题,学生在45分钟时间内可以基本完成试题。

3.试题难度适中。高考有具体的难度值标准,具体为0.55~0.65。偏离这一标准,即为难度失衡。依据该标准,100分的试卷平均分应在55分到65分左右。

4.评分细则明确、详尽,便于操作

试卷评分标准要与“试题测量目标”,“考查的行为目标”一致。

编制试题后,要做出详实、精确的参考答案和明确细化的评分标准。同时,要结合样本测试和审核的结果及时调整、定稿。

高考中非选择题占相当比重,其答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评分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灵活阅卷。因此,历史高考试卷的评分细明确、详尽,保证了阅卷的公正、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闫蒙钢. 中学考试学概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雷新勇. 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命题、标准设置和学业评价[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 陈孟义. 试卷命题与题型编制要则[J]. 教学与管理,1996(6).

[5] 张耀萍.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D]. 厦门大学,2007.

篇(4)

材料解析题所涉及的材料类型广泛,一般有史料、文物、诗文和图表等,材料的结构大体分为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一般来说,解答材料题可分四步:

第一步:阅读材料。

阅读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重要前提,在阅读时要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先读设问,明白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可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又可提高阅读效率,进而提高解题效率。

阅读材料一般应先粗读,后细读,再精读。粗读就是浏览,大致了解材料意思,初步把握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同时,在阅读材料时不要忽视材料的题头、摘引、注释、说明等看起来不太显眼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往往也蕴含一些重要暗示;结合材料初步判断其在教材中的投影范围,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及设问的联系。

细读就是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对材料尤其是信息量大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每部分材料所反映的核心问题,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与设问有关的关键字词句。

精读就是结合设问和细读中所提取的核心问题及关键语句重点阅读、理解,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就是分析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要解答这类材料解析题,就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章节挂钩,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即材料+教材=答案。但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另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受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展。要解答好这类材料题,就必须依照材料的观点。即“从材料中来,回材料中去”。

第三步:提炼答案。

提炼答案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然后得出结论。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史实所蕴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涉及的人物(人物的生平、事迹、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等)等。

对于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国家和地区)、性质,从而联系教材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规范成文。

规范成文就是指以规范的文字表达来回答设问。

1.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和结论。

2.坚持论从史出。结论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发掘升华。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照搬照抄材料、堆砌史实或抛开材料去随意发挥。

3.辩证地解答问题,答案要能体现全面性,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

4.坚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情感去简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诸如“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之类的认识是不负责任,不切合实际的。

5.按评分的可操作性按分列点。分值少的要少写,精炼概括;分值多的要多写,史论结合,其中论述部分要做到既全面又深刻,层次清楚,要点明确。在解答试题时,可以根据分值推断答案的要点数量:如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是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参考答案可能是1点、2点或3点。

篇(5)

1.历史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探究学习,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2.中学历史教材以及高考的要求

历史材料题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是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扩展。每年高考,史料题必考,且所占比重较大,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史料分析题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础外,主要是方法不当。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二、高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2.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审题训练,把握解题背景。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其次要关注非文字信息源。近年历史试题中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材料题教学应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再次,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1)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方向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中心,围绕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外,还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将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某一章节相关联,明确解题方向。

(2)领会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4.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注意解题的规范

(1)掌握相应类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因题选法

①递进式材料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解答第一问是关键,答对第一问,其它会迎刃而解。解答第一问要注意理解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②归纳式材料题。可借鉴语文课文分段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提取将材的有效信息。

③小论文式材料解析题。解答这类题,应注意审题,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形成正确结论。

(2)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①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②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③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其自身的局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

④认真书写,注意卷面的整洁。教师在平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卷面的整洁与条理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5).

[2]陈春华.《重视史料教学培养思维能力[J].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01).

篇(6)

【关键词】网络阅卷 注意事项 规范答题 应试技巧

对高考应试的注意事项的关注程度如何是关系在高考时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区进行高考网络阅卷背景下,对于强调文科考生规范应考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赴拉萨参加2011年高考网络阅卷的相关经历和在阅卷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书面整理和总结。并在文综备课组活动时间里适时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和交流,共同针对自治区文科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要求和强调,使我校的文科学生能在以后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认真对待模拟考试、及时调整好各自的备考心态、认真规范地答题、耐心细致地检查,避免无谓的失分等。

在高考阅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我区文科考生中存在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有的考生文科综合学科基础知识非常差,对文科综合高考试题所设计的问题根本无法审题,不知道怎么回答,往往是要么乱答一通,要么答非所问,或者干脆只字不写,留下空白。

二、有的考生学习基础较好,但应试能力较差,对于高考试题的题意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也不会抓得分点,答题过程中,很多学生虽写了许多内容,但依据题意判分时,得分点却比较散乱而且总体得分不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得分效率却非常低。

三、有的考生属于考试态度不端正,由于对平时的考试就不重视,对于试卷上的材料题就经常留空白不做,所以在高考时也仍感觉无所谓,对材料解析题留空白卷和乱作答的现象。

四、有的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较差。对于材料解析题的作答,往往是将材料不加选择地全部照抄在答题卷上。结果是耗费了许多时间,但依据不得照抄原文材料的要求而无法得分。

五、有的考生答题格式不规范,答题不按要求,要么同一道大题的问题回答不按顺序,前后错位,要么是答题没有看清题号,答错位置,要么是科目混答,题目搞错,将政治答案写在历史题目下面,将历史答案写在地理题目下面,将地理答案写在政治题目下面。

针对我区文科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我校文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和对策来加以要求和强调:

一、借助讲座形式对我校学生进行考前培训,让他们明确我区高考网络阅卷对学生,尤其是对文科学生的汉字书写要求特别严格,答题卷上的字迹一定要清晰、醒目,以方便高考网络阅卷试卷采录人员对试卷进行分割和扫描。答题过程中对选择题有规范填涂要求,文综测试题的选择题都是单项,即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如果做成多选就不判分,如果是单选,但填涂不规范也无法判分。对非选择题要求用黑色签字笔作答,以保证分割扫描时试题的清晰度高,方便网络阅卷。答题必须规范化,要求是首先必须对应好每个大题的题号,然后对应好大题下每个小题的题号,对于每个小题目设计的问题,又必须审准有几个小问,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如果不会,必须留出该小问的答题空间,而不能把其他问题的答案写在此处,否则阅卷时会以问题卷形式提交或错批而不得分。

二、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我校文科学生进行文综科目基础知识的强化记忆和理解运用。结合我校文科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他们所使用的教学课本和复习资料,帮助他们建构合理有效的文科综合基础知识复习体系,并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专题归纳和整合运用,借助学科网络资源搜集整理一些有用的复习材料和题目加以强化训练。

三、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要注重高考复习备考的实效性,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科目的高考模拟试题,并进行适时高考实战演练,从考场布置、全程监控、试题批阅、问题发现、情况总结、改进措施等方面入手,精讲巧练,帮助学生们分层积累应试技巧,适时把握高考最新动向和趋势。

篇(7)

一、考查α与场合的对应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对联类试题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对人们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考链接】(江苏卷第5题)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解析】对联①中的“真面目”“笙歌”“古衣冠”反映的是历史故事,是表演的内容和配乐,如唐代许浑曾写“笙歌暗写终年恨,台榭潜消尽日忧”(《酬钱汝州》),唐代栖一写的“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武昌怀古》)等,所以①对应昆曲。对联②的设疑、绘声绘境、巧设连环等,是评书的惯用技法,目的是吸引听众,所以②对应评书。对联③对应古琴,因为古琴弹奏的是“白雪阳春”,另“高山流水觅知音”讲的是琴师俞伯牙与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对联④形象地说出了“木偶戏”的特点。故答案为B。

二、考查不同年龄的特殊称谓

年龄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高雅称谓。

【高考链接】(天津卷第4题)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解析】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十五岁始称成童。唐代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句,用“豆蔻”比喻十三四的少女。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来以“加冠”指满二十岁。《论语・为政》中有“五十而知天命”,后来用“知命”指五十岁。《论语・为政》中有“四十而不惑”,后来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故答案为D。

三、考查诗歌中的对仗常识

对仗一般有:①工对。对仗工整严谨。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②宽对。词性相同,但类别不同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③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叫借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寻常”来对数量词“几度”。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④ 流水对,也叫串对。把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看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看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目前高考考查的多是工对,但是考生在备考时要有所拓展,做到有备无患。

【高考链接】(上海卷第13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题目: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解析】“极目”即用尽目力(远望),动宾结构,而“萧条”意为寂寞冷落,是形容词,显然不对仗。故答案为D。

四、判断文化(史)常识正误

广义的文学常识涵盖文化和文史常识,包括古代职官、教育科举、古代刑律、天文历法、地理山水、礼仪习俗、名号称谓、饮食起居、歌舞艺术、古代服饰等,考生要广泛涉猎。

【高考连线】(全国新课标Ⅲ卷第5题)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解析】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又称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又称地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事务。Y部,又称春官,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兵部,又称夏官,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务。刑部,又称秋官,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又称冬官,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政令。各部的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显然A项表述有误。

五、考查应用文用语是否得体

【高考链接】(山东卷第18题)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务必按时到会。

题目: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和 。

【解析】“奉”为敬辞,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拨冗”是客套话,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两处的对象使用有误。故答案为“奉送”“ 拨冗”。

六、挖掘诸子散文的政治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

【高考链接】(浙江卷第24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题目: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解析】解读诸子文本,要扫清字词障碍,理清层次,并抓住关键词。本段要抓住“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去其无用之费” “用财不费,民德不劳”等句子来探究。参考答案: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七、考查援引诗词是否合乎语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有所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根据语境准确援引古诗词相关名句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养的表现,是一个人魅力四射的文化名片。

【高考链接】(江苏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