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技术学习理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系;定位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可以对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必去统一认识。但是,对涉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研究领域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却不能回避,都需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笔者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四个关系”,即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的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这些关系的分析或辨析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以求学界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我国教育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一对关系,或许是我们特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旨在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学科属性、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说明,“教学理论”与“教学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1]凡是对“怎样教才是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就是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可以来自几个相关学科,如教学法(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理论等。而教学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学问题和现象,把握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这是我国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一些国家才有的学科。清楚了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讨论了。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与其他的教育学科相比,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最为敏感,最容易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上。由于受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扩张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的领域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与教学论作个划分。

我以为,这种划分既要尊重有关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也要看到本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现状。“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2]我国的教学论将所有教学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唯独对视听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给予关注,给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留下了生存空间。可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生长点是从教学论研究的最薄弱领域中产生的。也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具体方法性学科与抽象理论科学的关系,即它们不是两种层面的关系,而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各自不同领域的关系。教学论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探究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从教学媒体和方法应用的角度入手,探究在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教学论重在研究关于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在于研究教学中可操作的、带有方法性的特殊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吸收来自教学论研究的“养料”。在教育技术实践中需要现代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反过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也会充实、完善和影响教学论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学科的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关系

分析这一对关系,有助于认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色,以及我国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对把握本国学科的发展和如何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均有积极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和教学设计理论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照搬美国理论、定义的倾向。有学者甚至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像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样,无国界之分,不应当有美国的教育技术学和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之分。[3]显然,这是对教育技术学科基本属性认识不清的表现。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必然要受一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美国学者曾明智地认为他们定义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他们文化的产物。[4]同样道理,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也是我们本国文化的产物。从这种大背景上看,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

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领域而存在。这个领域是由不同的分支领域所组成,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技术领域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即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5]也有学者认为“视听设备、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已帮助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6]无论哪种表述,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教育技术是由最初的视听教育(或教育中的媒体)与其他相关领域结合而形成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做过许多种界定,从这些定义便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是在不断扩大的,从对媒体、方法的研究扩展到对所有教育(学习)过程和资源的应用研究。也正因为其领域的扩大,导致其内涵的模糊,才使得美国人一次次地定义教育技术的领域和范畴。

在我国,教育技术是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视听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学科。后又随科技发展增加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应用。其领域始终是围绕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这个领域。近十多年来,尽管汲取了美国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如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理论),我国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依然是视听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进行相关资源、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而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为什么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要逐步扩大,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却没有这样扩张?其根本原因就是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的教育学科构成存在差异。由于美国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像欧洲所讲didactics(教学论)那样的东西”,由于“在美国无现成一套教学论可用来作为其理论支柱,于是“教学设计”这门学问就应运而生”。[7]而“教学设计”恰恰是美国教学技术的核心理论。由此看来,美国的教育技术扮演着或部分扮演着类似我国教学论这样的角色。当然,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教学论”。这就是美国教育技术的领域扩大的重要原因。[8]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并不完全是从教育学科之内生长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媒体技术。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教学论,它的存在不可能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留出像美国那样的扩张空间。因而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与美国是不同的。顺便说一句,有学者把我国教育技术的这种特点称之为“媒体中心”论,并拿美国的“方法中心”论与之相对比,以表明我们的不足。其实,抛开两国不同的学科背景作这样的对比,显然是不科学的。再者,媒体与方法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它们是无法割裂的,只不过美国人关注的是教学中较广泛的方法,而我国关注的是现代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

分析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差异,使我们意识到:第一,不同国家教育学科体系是有差别的。学习别国的经验,应注意本国的实际。若全盘照搬别人的东西,并视为“权威”,就难免产生与本国教育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第二,在有教学论这个学科存在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特定的领域,不应盲目地模仿美国,更不应泛化。这个问题在前面已作了阐述。第三,我国的教育技术注重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并不是一件让国人感到尴尬的事,因为媒体的应用与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之间不是对立的,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教育应用,并结合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应用,使得教育技术工作更有成效。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已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特色之一。

三、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学习心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心理学看来,教育技术是其相关理论得以施展的途径或平台;而教育技术则把学习心理学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教育技术学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以及怎样看待学习理论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怎样应用学习理论?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时常产生困惑的问题。学习理论并不像某种应用程序或某个工具那样直接拿来使用。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如教学或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并不能直接应用学习理论,而是经过“转化”过程后才能应用。因为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在于说明有的学习为什么无效,有的学习为什么有效,所以,教育技术学对学习理论的吸收还要经过一道加工或转化的工序,即在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的基础上,生成“应如何”学习的法则。[9]要在学习法则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技术工作,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信息资源等。教育技术学是在学习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设计、开发、应用等工作。因此这道“转化”或“加工”的工序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那种把学习理论当作标签,直接往教育技术学上贴的做法,或认为“学习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10]的观点均是不妥当的。

如何看待学习理论?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也是如此。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到认知心理学,再到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作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理论出现,都是各派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的结果。学习理论的演变,并不完全是一种理论颠覆另一种理论的结果,而是在承认前一个理论合理成分的前提下,认识到它们的不足和缺陷,进而衍生出新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学习或个体的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每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现象。但是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

教育技术学应当利用各派学习理论合理成分或有效成果,进行再次设计、开发、利用等工作。应该做到你的成果均可为我所用,你的最新成果可以被我接受,但不可以被你的发展所左右。教育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学有其自己的领域或课题。它不应该被动地被心理学或学习理论发展所牵制。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出现,只是为教育技术学的再次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增添了新的基础性原料。之所以产生误把学习理论的发展当作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或是线性地、更新换代式地看待学习理论等现象,盖因教育技术学还在初期发展阶段,自己独特地解释教育和学习现象的话语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致。

四、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也涉及了该学科性质以及学科定位等问题。有关教育技术学科是方法性的技术学科还是理论性的科学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还是以基本理论探讨为主的学科?[11]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但无论产生怎样的结果,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怎样认定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学理论关系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学科或专业的概念。它既是一门针对特定领域研究和探索过程中而产生的学问,也是培养特定人才的专业领域。而“教育技术学理论”是该学科中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更专门化的研究领域,如有对某种媒体教育应用的研究,有对某类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对某种类型教学材料开发的研究,也有对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因此,我们说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既不是单一的技术学科,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教育技术学理论仅是对教育技术现象在理论层面上探索的学问。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学科不是一种并列的概念关系,而是其下位概念。

作为一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不同的课程,而反映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教育技术学概论”仅是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教育技术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我们不能因为该学科有许多方法性、媒体操作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反过来,也不能因强调其基本理论建设,而忽略或掩盖了其具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这种分析也许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定位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

[3]梅家驹.教育技术定位与错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0.

[4]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8.

[5]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7.

[6]罗伯特·M·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M].张杰夫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

[7]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7~11.

[8]李康.从若干定义看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1~21.

[9]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

篇(2)

【关键词】成人英语教育远程教育技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一、当前我国成人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课时有限

学习一门语言,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是不行的。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只能在空闲时间上学,如周六和周日,这比普通高校的课堂时间少了很多。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学生缺席,其中工学矛盾、家学矛盾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资源不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成人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结构差异很大。从年龄层面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30-40岁,甚至40多岁。学生基础和学习投入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通过传统的课本来学习,但是这种办法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是以教师自己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不是学生。

(三)师资力量不够完善

成人教育首先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学习支撑结构上和普通高校相去甚远。这就导致了必须从其他办学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到校上课。兼职教师在自己所供职的单位都有教学任务,不可能把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成人教学实践中。在时间短促的情况下,兼职教师无法认真备课,没有时间深入探索和掌握成人教育的特点,寻找更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忽视了成人学生与全日制学生的差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不能将学生的工作与教学相结合,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的思考与理论分析

上述问题集中暴露了旧的教学模式和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实际情况。当前成人教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我们应当采用以信息化技术为根基的远程教育技术推进英语教育体制的革新。查尔斯赫梅尔(Hummel.C)认为,远程教育的新发展是终身学习理念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产物。此外,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寻求符合这一愿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大众传媒很自然地为这种需要提供了解决方法。可以预见,最后它们将改变传统教育制度。与传统教学一样,学习和教学是远程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远程教育是以教育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式。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构成远程教育的最大基础。学习理论是一门研究学习者心理规律、原理的学问,分析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对远程教育而言,行为主义提供了比较好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dwardThorndike)、斯金纳(B.F.Skinner)。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是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结合远程教育来看,远程教育技术提供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获得强有力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从整体上理解事物,教师应该注意技能,并注意形成知识的外部行为。远程教育所依托的教学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理论,分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首先,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克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维果思杰(Vogotsgy),这是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出的一种新流派。在教学领域,重点以学生为焦点,关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发现和积极建构所获得的知识。由于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环境,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支持,这就使远程教育中这一教学理论可以与教师的实践普遍结合。另一个是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学习者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论需要将教学活动中心由教师引向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远程教育在技术上,已经使这些目标的达成有了实现的可能。正是由于远程教育在学习者和教育者这两方面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远程教育技术在推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成人英语教育这一相对难度较大的课程方面有所助益。

三、远程教育技术在促进成人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充分采用了卫星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满足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到成人英语教育这方面来看,远程教育技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成人英语教学改革。

(一)远程教育技术彻底打破了时空约束

成人学习者以前必须到校上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老师不可能充分考虑到每个学员的实际需要,对具体的单词、语法习惯、习惯用语讲解得不够透彻。课后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补缺补差。远程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了双向通信,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线交流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问题。结合我校来说,我们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如国开学习网、在线即时交流平台,利用好课上课下两个平台,努力消除时空的距离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远程教育技术丰富了成人英语教学的资源和形式

常规的英语教学材料主要是课本和辅导材料,加上各种音像制品。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供的资源具有便捷性和全面准确的特点。手机已是几乎人人都有的通讯设备,成人学习者可以在手机上学习。任何他想学到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来学习,或者使用4G网络来学习。这充分体现开放教育所倡导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习”的理念。另外一方面,知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仅凭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所接触的知识有限,但是网络让知识实现了汇集和融合,将所有相关联的知识汇集在一起,所有人能够直接参与学习。

(三)远程教育技术让年龄的限制成为过去

英语学习以往只能在中学或普通高等学校里进行。但是,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成年学习者可以使用网络实现英语学习的愿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远程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民主性和广泛性。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技术整合

传统的教学主要涵盖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如今又添加了教学媒体这一要素。这几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其他的手段无法替代。原本枯燥的单词、语法、课文变得生动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例如:商务英语一课程是开放教育面向专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在国开学习网上,该课程提供了相关的视频讲解、文化知识讲解、相关信息的辅导,图文并茂,相当生动。学生可以看视频讲解,听标准的发音,在实际对话中学习句型的用法。

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成人英语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改变了传统的“教”和“学”。本文讨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1997年由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先生以《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题,从西方引人到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技术学领域茁壮成长。在这十年期间,从陌生到熟悉甚至到对此理论地狂热一路走来,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对我们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学习、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古今中外,对学习的认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对学习也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对学习的定义,可见学习由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学习包括个体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而狭义的学习即人类的学习,则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从狭义的学习概念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习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习的专门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最古老、最核心、也是最发达的领域之一,也是教育心理学基本的或核心的理论。自从心理学从1879年建立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长起来。100多年来,各派心理学家都将学习作为其分析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他们对学习的研究和阐述形成了不同派别的学习理论。迄今为止,对学习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有两大派别,但这两派别当中又有不同的观点和新的小派别。第一大派别就是以华生、期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联结派,他们倡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简单联结形成的。第二大派别就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认知派,他们倡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学习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个体头脑中经验的重组。需要指出的是在国内广泛被使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实质也属于认知派别,只是相对而言,它更侧重于研究学习情境并发展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广泛在西方流行起来,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是属于现代认知派别的一个分支,更加重视社会情境对人类知识建的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具备建构主义所需要的特征,通过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要素的控制能够很好地营造认知环境,有效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要求,这是导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重视的一个重要特征。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理论,对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认为教师可能将被取消。近两三年来,人们逐渐回归理性,开始冷静地认识和对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人类学习的积极影响

传统环境下与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是不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它关于情境设计、交互式学习等观点。正是现代信息技术迎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对学习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其积极的影响。

2.1对人类学习观念的变革

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人是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当然在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学生被当成灌输的对象等等。所倡导教育者的新理念,如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而向全体发展学生的理念,以及受教育者的新理念,如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这种理念都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人类的学习观念也由原来的被动的过程变逐渐地变主动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影响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在于人们陈旧的观念。在学习中,高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难以推广,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被人教的依赖,懒惰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改变,也难以改变。

2.2对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讲,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类将学习狭隘地理解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高层次来把握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现代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印刷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这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这就要求人类要适应新的环境,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的、高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变革。学习是学习者个体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还是在实践中去学习。通过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者能够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在传统单一环境下学习的发生。

2.3对学习资源的变革

学习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学习资源包括一切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因素,包括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在基于资源的学习当中,学习资源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为基本要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垄断者,学习是问题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学生唯一资源。而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设计社会情境,学习者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学习。学习资源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手段。

3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必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的现实情况下,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的要求过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倡导的情境创设等观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对新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盲目跟进,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有些知识适合于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让学生掌握,而有些知识不适合这种理论来让学生掌握,有些知识还需要强化或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所以,人们的学习活动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教师的情况来定。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较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有很好的信息技术软硬件来支持。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多数学习者的软件硬件水平达不到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构建学习环境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也相对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使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1000万教师的国家,也需要国家巨大的经济投人,逐步来改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软硬件环境。

3.3建构主义本身也存在不合理的观点,不能一味地学习和运用

认知派学习理论是批判着行为派学习理论成长起来的,当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不例外,也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合理的成份,过分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个体知识再生产的信息加工活动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因此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要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将各种学习理论的优点结合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活动。

篇(4)

[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首先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为培养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然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起来。然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摸索,笔者尝试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想,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学习组织者、情境创设者、过程引导者、资源提供者、意义建构帮助者等角色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真实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若干具体问题,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蕴涵于具体的任务中,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线索即主线。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中心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任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收集与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能够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能够有效地获取他人帮助,展开协助与会话。

二、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为将来从事教育实践所必需的学生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实践技能,初步形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中的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

(一)思想观念落后

教育心理学既然是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都会开设,且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科目之一。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那样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相应地,任课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这样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途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在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并不如意。

(二)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一般都是重视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理论课堂讲授,利用黑板、投影等工具进行板书和演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育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心理学课程,专业名词多且知识点分散,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相对薄弱,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纸上谈兵的理论,让学生感受不到教育心理学对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学习,更不用说如何利用应用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单一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掌握,更要重视应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目前的教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纸笔考试,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概念理解和理论比较,应用能力的考查涉及较少。这样的目标导向,反过来推动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仍然要采用的还是理论学习。

三、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法的改革原则

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改革,努力发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主体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里,教师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严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应用性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出达到专业化标准的、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开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把学校的课程教学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重在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创新性

富有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差异。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培养模式可以遵循。教师需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应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症结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灵活地应用于所任教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希望借助于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一个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的教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深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认识,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因此任务设计是关键。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完整,难度要适宜,要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任务形式要多样化,具有一定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情境创设是基础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的真实、直观和形象,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要以当前学习内容为指向,有效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体验到理论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过程帮助是保障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加以适时、正确地引导和激励,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当然,学生也要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依靠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并适当借助他人帮助。这样的过程帮助,才能够保证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四)评价反馈是促进

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而是促进“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结果重点检测学生的独到见解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避免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去应付考试。强调学习过程的主要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和反馈的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好评。当然,这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我相信,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会有更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篇(5)

双主模式情境创设协作学习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概述

自本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60年代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行为主义代表人物B.F.斯金纳提出联结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但它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到了8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的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与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自90年代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建构主义则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基本上属于客观主义范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是向客观主义相对立的方向发展,特别侧重于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观:

(一)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ngham)"。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另一方面要顺应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学习。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而进行的学习。斯皮罗(Spiroetal)等人倡导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建构主义中的一支)主张,为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灵活性,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应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通过多次进入重新安排的情境,使学习者形成背景性经验,从而掌握知识的复杂性及相关性,在情境中形成知识意义的多方面建构。

(三)学习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基础、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通过协作交流,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将更加丰富和全面,认知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水平。“协作学习”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体现了学习的社会性。

三、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网络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是以客观主义为指导,还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以不同的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根本性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具有以下三种技术特性,为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广阔空间,使真正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成为可能。

(一)超媒体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超媒体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将文、图、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将讲解、演示、测验等不同教学内容整合,将预备知识、当前知识与扩展知识整合,构成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超媒体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在超媒体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概念跳到相关的演示,灵活地在各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学习的自控性得到提高。

(二)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情境学习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形、声音和图像再造逼真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如虚拟物理、化学实验室。当飞行员在模拟驾驶仓进行“夜航”飞行训练时,置身于具体的逼真的“夜航”情境中,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夜航”飞行的理解,准确掌握“夜航”飞行技术。

(三)网络通信技术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

篇(6)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职;网络课程;开发

1 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学的高耗低能。如我校高职类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的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具有涵盖教学内容多、难度跨度大的特征,再加上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大的特点,传统的教材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等都难以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

如何优化该课程的教学,从而使学习更有效率,一直是专业教师难以攻克的难题。近年来,教育技术迅速发展,在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支持下,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网络教学的基本信息载体,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笔者以教师和学习者两种不同的角色参与到网络课程中,从两个不同角度体会了网络课程的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自主性、结构开放性、协作互等特点。笔者以教育技术理念为指导,对高职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应用模型进行初步研究。

2 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学习理论与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对网络课程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的学习发展的理论,不论是个别化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还是分布式学习理论,都强调个性需求,强调在交互过程中进行知识转化。传播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知识传递、接受的理论,网络课程以多媒体技术为开发手段,以网络为载体,以传播理论为支持。

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安排在五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三年级,此时,学生已经学完了程序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制作、网络技术基础等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期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网站管理及网页制作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开发与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网站,以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体来说,期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教程,设计制作出布局美观、链接合理,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具有交互功能的网页;能够建立、管理与小型网站。

针对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遵循网络教育的教学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分析知识结构,设计、开发针对性强的网络课程,将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用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力求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教学评价及修改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力求教学最优化。整个教学设计系统如图1所示。

3 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的构建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技术既可以用来加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有效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3.1 网络课程系统设计

3.1.1 网络课程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开展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本网络课程依托网络技术,按照教学设计理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求做到:(1)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2)界面美观,导航简单清晰;(3)语言表述措辞准确,行文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科学性;(4)重视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特征和知识结构,设计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3.1.2 网络课程结构设计

本网络课程采用菜单、树状目录和课程地图引导的导航设计形式,由5个功能模块组成。课程地图中放置了课程网站结构图和教学实施模型,起到使用说明书的作用。

登录网站后,必须在登录界面输入账号和密码才能进行课程学习,在注册时可以选择用户类型,使用JavaScript做一个表单验证,不同类型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

主页面主要分为3个部分,顶端用于显示用户的登录信息:用户姓名和用户类型。左边可以看到当前时间,这里也是使用JavaScript实现的效果,在它的下面是公告栏,使用HTML中的Marquee标签,使其有文字滚动的效果,点击教师信箱可以直接给教师发送邮件,方便师生联系。右边主要是导航栏,在导航中设计了二级菜单。首页效果如图2所示。

在课程首页,通过点击菜单进入相关的功能模块,如作业管理模块使用JSP中的IFELSE语句,实现用户登录后,根据用户的不同类型显示不同的界面:学生用户登录,可以上传、下载、查看作业信息;教师用户登录,可以下载查看作业、评分、查看信息。教师批阅的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作品将被自动收集到优秀学生作品板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材章节内容和教师处理过的教学环节,放置在在线学习板块,该板块采用框架技术,把页面分为左右两边,左边是树形目录结构,点击节标题,右侧将呈现教材内容;点击章标题,右侧则呈现经过教师处理过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模式分为6大环节。

3.2 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案

(1)开发平台。

操作系统:Windows XP

软件开发工具:MyEclipes7.5

篇(7)

要:本文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与特色、人才培养效益。

关键字:地方高师院校;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51-03

为了促进高师生转变传统落后的学习观念,引发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的变革,培养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项目组以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学习技术、典型个案,网络化学习环境、学习平台建设的新思路与新经验,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3月,该项目被列为校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同年7月,项目被评为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研究背景

1.新形势要求高师生具有较强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高师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网络化学习能力对于高师生而言尤为重要,是高师生毕业后“带得走的能力”,是关乎其终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1]

2.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现状堪忧

项目组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调研,发现相当比例的高师生缺乏网络化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第一,没有树立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即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意识淡薄。第二,或者没有掌握支持网络化学习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技能,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ICT技能支持网络化学习,即转化为学习力。第三,只注重自主学习,没有很好地利用Web2.0技术融入学习共同体。[2]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3.网络化学习方兴未艾,相关学习理论、理念和技术亟待系统梳理

项目组在多年的课题研究、教研教改和自身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网络化学习技巧、经验和典型个案,亟待进行系统梳理和提升。

二、研究现状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或弊端:

(1)对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到位,未能厘清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学习理念和学习技术,开设的《学习论》、《学习心理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课程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学习科学与技术》这类旨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课程。

(2)教学实践中,没有从系统论和课程群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课程群,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

(3)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缺乏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高水平学习平台和优质学习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成果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项目组确立了“理论分析—理念确立—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推广”的研究思路,在理论探讨、教改实践、学习平台与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探讨

(1)厘清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和教师新角色,建构了独特的网络化学习理念,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与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的经验技巧和典型个案。

发表相关论文9篇,其中《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提出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总结了相关经验技巧。《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从时代需要和学习现状两个方面分析了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的必要性,提出一种新的颇具发展潜力的学习方式——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网络化学习。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博客在网络化学习中的作用,分析了博客学习的优势、缺陷和常见误区,提出了“四个融合、四个结合”的博客学习新理念。并提出学习者应从理念、技术、经验与技巧等层面加强修炼,显著提升博客学习的质量,并建立博客学习交流的长效机制。[3]

《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梳理了21世纪国内外新涌现的学习理念,包括“学习是连通即网络形成与优化”(连通主义)、“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新建构主义)、“搜索就是学习”、“学习是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我们—所有人—学习”(混合学习与泛在学习)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学习理念与感悟,包括“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高效学习的六重境界”、“学习是幸福因子”、“向大师学习、与大师对话”、“四个融合、四个结合”、“学习是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等。论文提出,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加剧了知识惰性化,而与大师连通和对话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洞察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解决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四大法宝”。[4]

《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以禅学视角提出了网络时代学习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静止和显性化的学习;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流动和隐性化的学习;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生活化的学习。论文结合学习的三重境界讨论了容器学习观、连通学习观、显性知识的学习观、隐性知识的学习观和泛在学习理念,以增进人们对网络时代学习的多角度理解。[5]《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讨论了支持高效网络化学习的三大“平民技术”:教育博客、网络公开课和微课程(数字故事),并总结了它们为网络化学习带来的成效:教育博客能够以低门槛构建“知识网”,以低成本编织“人际网”和以低消耗进行“知识推送”。网络公开课则能实现零投资的高质回报和零移动的全球定位。而微课程则实现了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时间与大智慧的结合。[6]

《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讨论了博客作为网络学习利器的作用,总结了基于博客的知识管理技巧。[7]《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提出了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新概念,讨论了其理论基础、意义、运行机制,并且给出了一个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案例。[8]《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梳理了七大主体隐喻及其学习观,并且指出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正逐浙成为学习理论研究的共同基础。[9]《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从四个方面揭示了教师作为数字化学习时代“数字桥梁”的必然性和角色内涵,将丰富和深化人们对新时期教师角色和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10]

(2)建构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总结了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学习方式转变与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11]《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界定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的新概念,并且提出了六条培养对策和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培育精品课程;准确定位课程,建设课程群;加强教学示范性,打造实践教学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能力培养;形成“三阶段、多渠道、系统化、全程式”的培养模式;以核心能力培养带动其它能力,以实验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12]

(3)厘清了高师教师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思路,总结了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ET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创新经验。

(4)厘清了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途径、对策、方法。

2.教学改革

(1)分层课程体系打下能力培养基础。项目负责人2008年、2009年在南京大学访学期间,全面考察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成功经验,整理、汇集了相关教学资源。之后,项目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梳理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成果,面向非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师生开设了《学习科学与技术》公选课,并且改革《学习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提升为主干课程)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课,将学习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策略融入课程教学,提升了课程群的教学效果。

(2)“以赛代练”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项目组组织了四类大学生学习竞赛,即广西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校内选拔赛、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计信学院选拔赛。

(3)“专题讲座”引领发展方向。项目组开办了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专题讲座,例如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亚洲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会参会汇报等。

(4)“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发展学习指导中心。项目组创建多个教学博客和博客圈,以实际行动倡导并引领高师生开展基于博客的网络化学习。项目组指导了学校计算机协会、教育技术协会、网络信息安全协会等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社团,并且评选和表彰了教育技术系年度“学习之星”,为大学生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形成了良好的网络化学习氛围,取得显著成效。

3.学习环境建设

(1)开发优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Flas制作》、《网页制作》等网络课程和系列示范性课件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2)搭建高效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虚拟学习社区。利用开放网络资源,打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三个博客学习平台和《学习科学与技术》、《IT与教师专业发展》两个博客圈,建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已投入使用3-6年,受到高师生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3)深度参与学校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项目组参与学校未来教师空间站、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和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的设计与建设,将项目组的网络化学习新理念和相关成果融入平台建设,为项目的教改实践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与网络化学习环境。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建构相关课程群,使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平台与载体。项目从系统论和课程群的视角出发,将《学习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等教师教育课程打造成系统化培养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群,从而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生成与发展。

第二,将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高师生的实际相结合,开展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网络化学习的创新探索。项目在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念重塑、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技术总结、学习资源开发、学习环境创设、学习平台打造、课程群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创新方面,从三个层面建构了高效网络化学习的新理念,并且提出了基于平民技术的网络化学习十大路径和七大策略。实践创新方面,建构了“以学习理念重塑和学习方式转变为先导,以课程群教学为基础,专题讲座、学习竞赛、实践社团为辅助,开放学习环境和优质学习资源为依托,教师引领、榜样激励、同伴互助、研究性学习为手段”的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

第三,项目研究关注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将学习环境的建构由教师预设的理念转变成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共生,进而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和维持。

五、项目研究的人才培养效益

项目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项目组主持的课程教学、学科竞赛、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直接受益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三级考试的学生人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2][3]郑小军.高师学生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门户网站教育博客的角度[J].教育评论,2011(6):36-38.

[4]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理念: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5):22-25.

[5]张霞,郑小军.网络时代的“学习三境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6):93-95.

[6]张霞,郑小军.基于“平民技术”的高效网络化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7):163-165.

[7]黄彧,郑小军,杜英俊,陈凤.浅谈网络学习的利器——博客[J].中小学电教,2010(9)下:3-4.

[8]郑小军.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8):54-57.

[9]杨满福.论教学中主体隐喻的嬗变及其认知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10(2):11-15.

[10]郑小军.数字桥梁:数字时代教师的新角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