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化学酸碱盐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物质分类;分类观

酸、碱、盐多种物质,多种反应,多条性质,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物质构成及性质变化本质,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增加数量增加难度。反而使得规律性知识更为繁杂。已有研究例如“微粒观指导突破酸碱盐教学难点”,“对酸碱盐反应的归纳”、“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酸碱盐教学策略初探”等,对于酸碱盐部分教学难点已经有所突破,未能体验分类观的发展与作用,本文试图解决教学课时紧张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试图理顺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空间之间关系,既要掌握酸碱盐部分核心概念,又要宏观把握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反应关系,还要从微粒存在分类标准明确酸碱盐部分物质转化的本质。

1.分类观指导下的酸碱盐教学

分类是一种一般科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分类,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同类物质的本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分类标准是分类的核心,理解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及其发生的变化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可以发生相似的化学变化,是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科学方法。

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从混合物纯净物的是否为单一物质的分类标准,到单质化合物的纯净物中是否一种元素,继而有机物无机物的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最终到依据元素组成对酸碱盐的分类,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由于元素组成的复杂程度增加,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在酸碱盐部分所起作用明显减弱,酸碱盐部分的化学反应几乎都与溶液相关,因而元素在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对酸碱盐性质影响非常大,近于决定作用。

对酸碱盐的分类,宏观元素组成是初步的,表象的;性质用途的分类标准是事实性的,显性的;微观微粒存在或构成,是深入的,本质的。学生只有明确了酸碱盐溶液中微粒的种类,存在状态,相互作用,才能理解酸碱盐之间、以及单质氧化物和酸碱盐之间反应,掌握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实质。结构相同性质相似,结构不同性质不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突破学生学习难点。

2.酸碱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酸、碱的概念之前,90%学生对酸的认识仅限于一种味道,并不认为是一类物质,酸与酸味之间没有建立联系。10%的同学知道盐酸、硫酸和醋酸。而对碱的认识只有5%的同学提到面碱即纯碱。其他的同学对碱基本上没有概念,可以说他们所知道的碱,跟碱的概念没有关系。95%的同学认为盐就是食盐,只有5%的同学认为碳酸钙、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盐。可见从一种物质扩充到一类物质,是学生们的首要问题。

学生能够按照元素组成的分类标准,将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他等,依据微粒构成将化学物质分为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分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构成的物质。因此,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类观研究物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酸和碱的学习中,多角度认识酸碱,建立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共同的结构特点与相似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归纳从几种物质的性质,推知一类物质的性质,又能从一类物质的性质,推知某种物质的性质,形成从零散经验到通性框架的认识角度,同时认识到对于物质进行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盐的学习中,学生运用分类观,巩固和应用研究一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盐类物质,由特殊物质到一般规律再到具体物质的学习,体会对于复杂的、规律不明显的盐类物质进行二级分类研究的必要性,利用分类研究物质性质变化。

酸碱盐单元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3.酸碱盐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学生从生活中感知酸味、涩味,从指示剂的变色体验酸碱性质,从元素组成上区分酸碱盐,从溶液中微粒判定物质的性质变化。多角度认识物质,是分类标准的落实点。

在分类观指导下,突破物质性质核心概念,建立并应用“成分――分类――结构――性质――用途”的研究模型,更加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思维能力的提升点。

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依据已有知识,预测未知物性质,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验探究能力的创新点。

化学学科基本观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单元教学设计发展了微粒观、元素观、分类观等,是初中化学观念发展点。

常见的酸碱盐的学习,通过典型代表物探究、推广分类研究的新视角,通过物以类聚,结构决定性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基本方式,促进学生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知发展,为学生研究物质性质提供了思路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姚梅华.考试周刊,2012.34:146-147

篇(2)

【关键词】 知识分化点 酸碱盐 化学计算 教学策略

在初中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一门新课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处于同一起点,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某些知识点上开始出现了成绩的分化。我们把这些关键的知识点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分化点"。笔者长期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拟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分化点的特点、确定和突破方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1 初中化学分化点的特点

所谓化学知识"分化点"是指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对智能发展和心理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化学知识或技能。知识"分化点"大都属于比较抽象 ,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多数,这类知识又恰恰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密切关系。

化学知识"分化点"具有以下特点:①基础性。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初中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表现为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识记,以便在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形成学习化学的语境,进而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②抽象性。教学分化点是概念、定律、化学符号隐晦和抽象的地方,也是化学思想方法抽象、复杂和跳跃度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学习时的思维障碍。③关键性。这些教学分化点,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关键之处,一旦学生在这些点上受挫,必然出现学习成绩的分化。所以,知识"分化点"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

2 初中化学分化点的判定

不同区域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上的分化点表现上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以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实际,找准教师所教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分化点,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手段,防止学生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认为化学教与学中最基本的和普遍性的分化点在于,化学用语、酸碱盐、化学计算这三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分化点。这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的知识对于新教材来说是重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对今后化学学习来说是基础。

3 突破初中化学分化点的教学策略

3.1 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也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必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方式:①演示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实验演示的"戏剧效果",正向魔术师的魔术一样能吸引人眼球,巧妙利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独特的演示实验,用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求心理。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从农药到化肥,从"三聚氰胺"到食品添加剂,都存在于学生的生活视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向往,进而对学习化学产生强烈的乐趣。如在绪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用毛笔蘸上氢氧化钠溶液后,在普通硬纸板上随意写上字,然后喷上无色酚酞,此时硬纸板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字迹;当学生正在大脑中寻思原因时,教师抓住学生惊诧心理,又突然在硬纸板上喷上无色的稀盐酸,红色顷刻消失。这样,几次颜色的神奇变化如魔术一样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3.2 强化实验教学是关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都是建立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能够突破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点的原因在于:①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相对于知识教学来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心理特征;②实验过程具有严谨、求实的特点,实验步骤具有逻辑性,实验结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因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③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具有规律性,分析和掌握其规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训练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可以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酸碱盐部分正是通过实验教学的强化,可以实现突破学生学习分化点的功效。

3.3 提出识记要求是保证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谈不上思维的形成。一门科学的起点,首先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这些知识概念往往需要学生通过识记来掌握。识记是指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进行识记训练,有效突破学生在化学用语上的分化点。

化学教学中记忆的方法有:①重复记忆法。对一些化学概念,如元素符号、化学式、某些定义等进行反复记忆,多次加深印象,是有效记忆最基本的方法;②理解记忆。理解不仅包含对学习材料的内容、结构层次的了解,而且也包含着过去已经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对任何问题都要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③语言韵律化可以提高识记的效果。韵律化体现了语言的近似性重复,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化合价后将常见元素化合价编成"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氧二、铝三、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三、五磷;铜汞二价最常见,变价还有锰氯氮"。因此,通过有效的识记,能够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有助于突破化学的分化点。

3.4 知识层次教学是技巧

科学知识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中学化学知识是遵循中学生认识规律,按照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由浅人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要面对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以酸碱的教学为例,教学步骤为:首先,让学生认识常见的酸中具有代表性的酸-盐酸、硫酸,常见的碱中具有代表性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在获得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归纳并总结酸、碱的通性。其次,通过电离理论从本质上认识酸和碱具有共同性质的原因是因为酸溶液都能电离出氢离子,而碱溶液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第三步引导学生再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要求学生鉴别HCl和NaOH,可以选择如下方法来鉴别。一是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可以选择:(1)指示剂(石蕊或酚酞)、(2)PH试纸;二是根据盐酸的性质来判断:(1)Zn、(2)CuO或Fe2O3、(3)Na2CO3溶液;三是对照氢氧化钠的性质可辨别:(1)CuSO4溶液、(2)FeCl3溶液。对于一道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析。因此,分层递进教学遵循了知识发展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挖掘学生蕴藏着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学生对新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进而有效突破教学的分化点。

3.5加强思维训练是根本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通过知识教学、实验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外,化学计算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突破分化点的重要手段。

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启发思维,拓宽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注重点拨,妙思巧解等。例如: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部分计算题是难点之一,有些题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乱真的迷惑因素,很多学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例: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称取只含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34.6克,加入48.6克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少了13.2克。请计算:(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2)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该题,学生易犯的错误是:①计算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氯化钠质量只算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质量,而忽略了原样品中还有氯化钠。②计算溶液质量时有的同学忽略了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有的同学少算溶解固体时水的质量。教师在该题的教学解析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存在悬疑的心理状态下,将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调动到活跃状态,此时教师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如释负重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知识分化点的出现,加强知识分化点的教学,恰当地把握住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分化现象,就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晨敏.突破"知识的分化点"防止"学困生"的形成[J].中学教学参考,2010,56(7):82.

篇(3)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衔接;梳理;思考

一、知识衔接点梳理

二、一些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一个重头戏,初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通常只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物质,将其安排在有关主题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这些主题时,教师可以在原来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导读等方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但其可用于准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为: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如水、弱酸等)、难溶性物质(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作为拓展内容,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弱电解质等概念,进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以便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

3.“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由于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学习的难点。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仅仅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高中则要求“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只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十分不利,学生要从原来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再到紧跟着的“电子转移”,跨度无疑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认知方面也有冲突,学生更多的会感到无所适从。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较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过渡到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教学中,初中教师还可让“双线桥法”部分先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电子数),例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应时,自然地进行标注:

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学生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准备,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物质结构的学习中,现行初中基础型课程对“原子结构”没有做任何学习要求,仅要求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构成原子”,但同时学生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现在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涉及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电子数等,因此当学生在初中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无法从理性角度进行理解型记忆,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高中则要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包括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化学键的种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而此时学生还要从原子核学起,跳跃性颇大,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记忆元素化合价,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铺垫。避免了对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导致新概念的学习面临着前概念缺失的严峻挑战。

5.在初中学生学习酸碱盐时,现有的对酸碱盐的定义实际上在科学性方面有很大的谬误,如果要学生透彻理解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很好地辨别酸和酸性物质以及碱和碱性物质等,“离子”的教学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教师如果要强调酸的通性是由“H+”决定而碱的通性是由“OH-”决定的,学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离子”。因此,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离子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强电解质的电离,但现在的二期课改内容已将此完全舍弃,而电离是高中电解质溶液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中该部分的学习。若高中的学习没有初中一些简单的“电离”知识作铺垫,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时就会感到难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学中可“知道”为学习要求对“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的电离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为高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准备。

7.对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时溶液呈碱性。其实,学生在初中的科学课中已对此进行过学习,不过这个“pH”在初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学生无从知晓,只是机械地进行学习、记忆,因而在学习中容易对pH形成误解,即学生通常都会忽略pH使用的条件――温度,这个忽略可用“根深蒂固”来形容;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为酸碱性的范围就是pH范围0~14,没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说与初中的教学不无关系,从初中科学课的学习,到初三化学课的巩固,学生的前位知识已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几乎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当高中出现pH的概念后,要重新认识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并且学生在学习pH数学表达式的同时,还需结合C(H+)、C(OH-)的关系,这些无疑对学生的认知是一种艰巨的挑战,学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现学的内容理解透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教学尴尬,初中教学可在科学课的学习基础上,对“pH”略作深化,即强调一下pH运用的前提:常温;另外,强调一下“pH”其0~14的范围是基于人们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该范围外的溶液不存在。

篇(4)

【关键词】复分解反应 化学教学 教学重点

化学是初中的主要学科之一,与高中化学相比,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有很强的表面化和基础化特征,更多地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表面规律和外在特征,对内在本质的解析度并不强。之所以会有这种特征是因为初中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还不能适应难以理解的更深层化学知识,这种较为浅显的知识正有利于化学的起步学习。然而这种特征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其中最典型的一种就是复分解反应的教学。由于这种反应的本质牵扯到复杂的离子团概念,所以初中化学教材并未详述,这就造成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不足,兼之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大多比较复杂,学生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广大教师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优化复分解反应的教学方法。

一、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质在于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离子交换,生成物――气体、沉淀、水――具有难电离特征,因此会消耗原本的离子,令溶液中原本的离子浓度迅速降低。这个概念本身牵扯到了初中生尚不熟悉的离子团知识,不仅在教材上没有明确提及,而且即使教师加以拓展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导致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由此对后面的反应特征和反应式规律都理解不到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化学教师必须从方法上入手,设法令学生更简单地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本质。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知识点的承接和概念知识的分解。由于复分解反应在教学顺序上承接之前关于酸和碱的知识,所以将之前教授过的酸和碱的离子特征引入复分解反应教学。酸的离子本质是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碱的离子本质是氢氧根离子与铵根离子或金属离子,盐的离子本质则是酸根离子与铵根离子或金属离子。不需要学生完全理解离子团概念,只要能对已学习酸碱盐的离子本质有一定了解即可。然后将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分解成离子式展示给学生,就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意识到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本质,同时意识到复分解反应中离子浓度因气体、沉淀、水生成而减小的原因。

二、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特征是帮助学生理解其化学反应式书写规律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复分解反应式量大、复杂、难以记忆的困扰,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复分解反应的表面特征和本质特征。

复分解反应的表面特征也是其反应条件,即反应产物中必须有气体、沉淀、水三者之一。这一特征关系到复分解反应的反应式是否成立,但初中生普遍对何种物质在溶液中会以气体或沉淀的形式存在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即使知道了这一特征,在书写反应式时也不知如何运用。这可以说是一种知识运用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要把中学化学常见的各种沉淀物依照特征规律总结成表,让学生以沉淀规律为依托进行记忆。这样一来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仅有数量有限的特征规律和常见沉淀物而已,不用再死记硬背数量庞大的复分解反应式。

三、复分解反应的错误教学

在复分解反应的学习中,有一些错误是非常常见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直接指出这些错误,也可以在学生实际发生这些错误后结合实际习题进行讲解。无论那种教学方式,都可以利用这些常见错误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进而实现对复分解反应的熟练应用。

以解离反应相关题目为例,初中化学中虽然有这类题目,但其本质知识已经远超出了初中的学习范围。这类题目的代表如下: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则稀盐酸先和哪种物质反应。从本质上来讲,该题目需要先判定不同物质的解离常数,再据此判断反应顺序,但这些知识点并非初中生可以学习和理解的。因此,教师不妨直接将其作为易错知识点讲解,强调中和反应的优先性,这样一来即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缺乏认识,但依然可以因其规律性和易错性留下较深的印象。

另外一方面,参考前文的特征教学规律可知,对沉淀、气体物质的判断不明是学生在复分解反应上另一类的易错点。这种错误的产生原因除了学生对常见沉淀和气体物质的掌握不到位外,还包括了学生对之前知识点的掌握不足。因此教师在遇到这类易错点时,不妨与之前的知识结合,进行复习性讲解,能收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四、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教学

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在习题应用中非常繁杂,而且经常与其他方面的化学知识点相结合,体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这种情况令许多初中生以复分解反应的习题为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教师要注意找出复分解反应在应用方面的规律性特征,以这些特征串联各个知识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以复分解反应为主线,为学生总结出整个初中化学的脉络和知识网。此外,教师不应拘泥于对相同类型不同复分解反应的反复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无益于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拓展。正确的教学方式是先由教师按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对其相关题目进行应用分类,再分门别类地完成不同类型题目的教授和介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熟悉复分解反应知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方式。

五、结语

虽然对初中化学来说,复分解反应属于难点知识,但对之后的高中化学来说,复分解反应只是基础知识,是学习更深层知识的前提。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复分解反应的教学和学习,否则不只无法保证初中化学的学习质量,而且还会对未来的化学学习造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广大初中化学教师要集合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特点和初中生的学习特点,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攻克初中化学难点。

参考文献

[1]陈熙.体现数据之美――对复分解反应教学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2]李大.也探“复分解反应的概念”[J].化学教学,2007(6)

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 语言设计 看法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言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教学语言是教师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如果这种手段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化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化学知识灌输,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是机械的语言的组合,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组织精炼的语言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化学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达到使学生对科学概念准确解读和对科学术语准确运用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差别,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概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在生活中运用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盐,生活中人们通常说是NaCl,很多同学误认为氯化钠是盐,盐就是氯化钠,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实质上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再如在教“碱的通性”一节中,碱溶液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时,我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学生在观察颜色的变化后得出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很多学生还得出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就是碱溶液的结论,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类“根深蒂固”的日常概念中的不科学之处,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概念。

2、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启发性的语言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同样的问题,表达方式不一样,产生的效果可能就迥然不同。若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就可以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若隔壁在炒辣椒,我们有何感觉?我们经过花园,为何能闻到花香?湿衣服晒一晒为何变干了?蓝球、排球为何能压个窝?再结合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讲述,便水到渠成地得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并在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样把分子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思想性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化学教师语言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渗透于平常课堂教学语言中,才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金属和金属材料》这章里,教材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再如在教“一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CO中毒的宣传片,再举一些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如1983年9月25日上午8时左右某钢铁厂第一薄板车间检修工王某对煤气退火炉进行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气,大量煤气从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再引用生活中的例子,用发生在身边的一氧化碳中毒的场景进行课堂导入,加深学生对这一物质的印象,进而为学生讲解,这一物质的特性,对人类都有哪些危害,如何降低或者减少危害,达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4、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篇(6)

1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大部分学校在安排化学课程时普遍将其控制在一周2到3节课程,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一周的授课时间在80到120分钟,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每节课前20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学生集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普遍在40到60分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大困难。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拥有较广泛的知识层面,这就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大部分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识内涵,仍采用传统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讲解。这里的填鸭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笔、有限化学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

1.2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很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实验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自己操作、学生看”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在一节实验课后学生对于器材名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学教师借口时间不足直接将化学反应结论告诉学生,不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这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一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碍。

1.3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教学相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脱离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有趣的化学反应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出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更直观、易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可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验教学比起枯燥的理论课更容易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但实验化学设备的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4缺乏科学性的管理

保障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为科学化管理。对于初中生而言,科学管理更利于他们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可见化学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对化学科目给予高度重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教学计划。但目前一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程中,对于化学学科重视不足,科学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前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在课堂讲解中要善于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其次,在开设教学活动前就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通过发散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操作:(1)引经据典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事件或名人故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方式最常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但化学教学同样适用,有利于推动化学教学的实施。古往今来有不少化学学者为深入研究化学知识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在重重困难之下依旧坚持不懈的探索化学知识,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学生起到启示作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创作环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贴近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化学现象,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化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因此,化学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将化学知识尽可能联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以此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化学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排水法进行氧气制取,让学生直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加热,学生就会观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渐呈现出红色,这时学生就会引发思考:水变成红色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条件是什么?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到水变成红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大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转变教与学理念,明确教与学目标

“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学生学”与“教师教”,可见“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形成一种“一言堂”的局面,也不应该任由学生进行无止境的自学形成“童乐园”的学习局面,教师只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意识到知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化学学科素养,其内容丰富多样。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持续发展以及更高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善于运用引导性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参与性与主动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与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两道化学知识相同的应用题,一道简单,一道复杂且应用点不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增强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果。

2.3精选内容,构建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构建,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1)水的形态各式各样,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水有哪些?都属于纯净物吗?(2)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我们该如何探究其中的组成成分;(3)水属于氧化物还是单质化合物?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单质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规律;(4)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种杂质,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杂质?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杂质是不可溶还是可溶?(5)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构建学生会很快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从中获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构建如下问题:(1)产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区别?(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等等,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可以从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着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气中毒”等事件,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关键条件,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续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例如,在“溶解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主动探索化学知识内涵。如:张三放学回家后妈妈为她做好了午饭,他吃了一口觉得饭菜有点淡,妈妈就加了一点盐,结果还是淡,妈妈又加了一点盐。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每道饭菜都会用到食盐。食盐可以在水中进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溶解?这时就可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效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学学习中,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2.5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比例较大,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展化学实验,通过有趣、多变的化学反应吸引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很多都离不开生活经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的同时学习化学知识,并得出相关实验结论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跟小组成员或同伴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过程中,PH试纸是最常用到的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氢化钠溶液、稀盐酸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式,二来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丰富知识积累。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有些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得到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牛奶、洗洁精、醋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通过教学实验以及课外拓展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热情,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图构建化学知识链

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型认知以及证据推理,这也是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需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体系是模型认知能力以及正确推理能力培养的基础前提。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想要培养模型认知能力,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础,对化学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证实,由此可见,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图策略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化学概念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策略融入到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化学概念知识学习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完成化学知识链的构建,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模型认知引擎正确推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篇(7)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情境教学

以前的教学就是老师实施通过在课堂上说,把重点写在黑板上的方式来教学,并不能把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很难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所以我们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多媒体把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结合的方式,将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东西通过情境教学来体现出来,这样会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铁的冶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不能只靠说和书本上的内容来描述,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学生展现铁的冶炼原理和工业冶铁原理。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本节课的内容,也让他们深入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下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留有化学的影子,如医学、林业、农业、工业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ogerD•Kornberg也曾说:“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化学角度来理解。”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积累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然后把生活中的这些素材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进一步地来了解化学,让他们去理解、去掌握化学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也能提高老师上课的效率。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例如,在学习“酸和碱”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由于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典型物质以及表示化学性质的方程式,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些涉及酸碱盐的生活理论知识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从亲身体验来开始理解并掌握酸碱盐的知识。如在教授“常见的酸”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并且用途很广的酸,如可以食用的酸食醋,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的盐酸,可以做饮料的柠檬酸、碳酸等等。这样,让学生先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酸”及其应用,再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酸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来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看法和建议。希然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陆向华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