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6: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县域银行发展思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县域银行发展思路

篇(1)

一、导致贷款还款困境的因素

(一)结构调整转型难。以集贤县为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动力不足,后劲不大。特别是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县域相关粮食中小企业,项目转产、产品升级、产业更新等等结构调整更是困难重重,只能是维持生产、保本经营。同时大部分煤炭企业处于停产或倒闭状态,转产困难,企业萧条,还贷能力受限。

(二)企业自身经营难。县域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经营、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经营行为短期化及负债多、积累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同时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下降。

(三)偿债资金来源单一。目前县域中小企业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是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现金,偿债渠道单一,承担债务的能力较弱,生产经营销售环节一旦受到影响,资金链条就会容易出现断裂,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还贷能力受限。

二、应对策略

(一)齐抓共管,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提升还贷能力。一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思路,畅通企业的销售渠道,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在做“活”企业上下功夫。二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解决企业切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做“强”企业上下功夫。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为中小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在做“大”企业上下功夫。

(二)多管齐下,转变企业发展思路,增加还贷能力。一是企业要积极对自身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认真的考察,积极发展订单产业,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增加销售收入来源,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二是企业要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及时转变经营思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并对落后产业进行及时调整转产,促使企业稳步发展。三是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摆布资金运营,做好银行贷款到期预警监测工作,积极主动筹措并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提升自身信誉度。

篇(2)

一、整合财政专项资金

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大多是支持某个具体企业的具体项目。其弊端在于,没有充分考虑政府各渠道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企业发展资源(如银行信贷)的配合联动,以及信息不对称,致使财政政策和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因此,应结合资金支持方向,对现有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财力,整体发力,重点支持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

一是存量资金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增量资金按照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整体设计投放。在财政政策、专项资金的运用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支持个别企业、具体项目向使众多企业受益的普惠性政策转变,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引导整合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二是整合财政管理职能,减少交叉管理和职能重叠。原则上要按产业类别各司其职,如涉农企业要以农业专项资金扶持为主,工业企业项目以工业专项资金扶持为主,商贸流通企业以商贸流通领域的专项资金扶持为主,文化产业以教科文专项资金扶持为主等。

二、创新财政资金管理

一是形成部门联动体系,全方位、大力度、多层次支持发展。以“因素法”分配方式,依据自治区的产业布局、产业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培育和发展,设计分配因素,与部门、盟市、旗县以及园区、企业、银行联动,统筹协调,配套实施。具体措施有:大力实施千户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每年重点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带动就业10万人;培育建设10个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实施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重点支持500户中小企业在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现代生产业领域发展;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国家和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围绕自治区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双百亿工程”,从研发吸收、推广应用、生产投入、平台服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着手,鼓励一个大企业(大产业)或一个大项目、一个特色园区牵头带动一批中小微企业协调配套生产体系;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名优特色产业。

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延伸管理。继续深化完善节能量第三方审检机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制、能源审计监测制度,规范审核程序,建立市场化节能长效机制;建立符合公共财政原则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机制。

三是鼓励银行积极向中小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试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由贷后贴息改为贷前承诺、贷后付款的办法;实行“以存换贷”,用财政间歇资金激励银行放大相关产业的投资;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资金。

四是努力放大政府资金撬动功能,以基金投资方式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以基金方式,通过财政资金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做大财政“蛋糕”,整合撬动各种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基金的运作调动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有效。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一体化资金项目库。每年列入专项资金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取。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更新项目,实现滚动使用、跟踪监管的功能。

二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集项目申报、预算管理、投资评审、项目监管于一体,对专项资金进行监控、统计、分析,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篇(3)

一、县经济、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县是农业大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县情,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化核心战略和招商引资主战略,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对接“长三角”,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上下思想观念不断解放,发展意识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取得了明显进步。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2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到位境内资金1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8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2554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9元,全年新增贷款8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3.6:38.7:

37.7。在全省2008年度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综合发展指数位列第37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呈现出,工业经济强势增长,新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支柱行业,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3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方兴未艾。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5.9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到位境内资金8.29亿元,新增贷款7.74亿元,后发优势进一步凸现。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业的成长壮大。全县现有金融机构(网点)94个,从业人员871人,其中国有股份商业银行4家,国有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邮政储蓄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担保机构18家、保险公司6家。截止8月底,全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97.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6.61亿元。累计担保金额为10.7亿元,在保余额8.3亿元。县惠民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5.7亿元。金融对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的保障作用日益明显,金融的平衡运行助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全县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达到126.5亿元,实现盈利1.7亿元。

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优质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措施的促进下,国有银行开发小企业信贷业务积极性明显提高,努力创新适合县域小企业信贷产品,以提升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县工商银行推出发票融资业务,以发票所对应的应收账款为第一还款来源,能够使抵押品不足、担保能力弱的小企业快速获得贷款,累计为志诚机电、中天塑业等企业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县建设银行2006年以来相继开发了符合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信贷品种,如速贷通、成长之路、助业贷款,较好的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上半年企业贷款余额12287万元,较年初新增4757万元,增幅达63.17%。县农业银行推出的“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户联保”贷款等创新信贷产品,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提供融资服务。帅旺食品有限公司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食品研发和生产销售,公司资产1.6亿元,占地面积130亩,现有职工1200余人。今年签订土地流转承包协议承包耕地20950亩种植水稻,县农行以“公司+农户”形式投放贷款958万元。县中国银行选择了即可增加信贷规模,风险相对较低的票据贴现做为资产业务的主要品种,上年办理贴现8200万元,累计为11家中小企业的提供融资服务。县农村合作银行对县经济开发区和杭埠工业园区的小企业集中区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方式,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承兑、授信多种金融产品来满足小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扩大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农行结合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产供销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5613万元,较年初新增4705万元,增幅43.13%。县农业发展银行对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友勇米业淀粉糖桨生产项目发放项目贷款3400万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3、支持消费经济发展,促使消费需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截止目前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74亿元,比年初新增2.09亿元,同比多增0.73亿元。稳定的购房需求是个人消费贷款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建行是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的主力军,余额3.43亿元,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加大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农发行、徽行上半年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县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贷款11200万元,用于城区改造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5、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着力改善民生。各家金融机构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改善金融服务,认真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农合行承担全县22万户涉农补助资金打卡发放工作,为此在农村各个支行设立专门窗口配备专人服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176户373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229笔160万元。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县域金融机构为促进本地县域经济发展做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缺乏经营自。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基层行基本没有授信品种。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造成基层人员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失衡,存款持续强劲增长,贷款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从近两年来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8月底各行存贷比为:徽行为82%、农合行79%、四大商业银行平均为24%(其中最低为4.8%,最高为70%)。县内存贷比例过低,本地经济建设资金缺口紧张。

2、县域经济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国家要求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审批项目。县域经济主要由资源加工类中小企业构成,大多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经营风险较大,能耗高、环保意识也较为淡薄,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3、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仅有农发行投放一笔针对企业基建设备贷款业务。

4、抵押担保条件设置苛刻。目前绝大多贷款需要抵押担保,中小企业用以作为贷款担保的抵押物主要是房产地产以及通用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除县农合行可用机械设备抵押外,各家银行对抵押物要求是房产地产,抵押折扣率仅在40%~70%之间,限制了企业贷款的额度。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费率普遍较高,并须提供反担保,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担保公司融资也有局限,单笔担保按规定不得突破担保公司实收资本的10%,各商业银行也规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时需将10~20%的保证金存入贷款银行,也制约了担保贷款的规模。

5、地方性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不足。当前县域金融机构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大企业大项目是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中小企业强调风险控制较多,贷款准入门槛高,信贷操作过于审慎。新兴商业银行的触角还未延伸到县级,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农村合作银行和徽行支行,是县域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较大的两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其存款占全县总存款42.7%,贷款占全县总贷款的70.2%,两家银行存贷比都达到或超过80%以上,均超出银监部门规定的上限。

6、信贷增长极不平衡。从信贷投放结构看,截止8月底的短期贷款中,工业类贷款8.2亿元,仅占17.5%;商业及其他类贷款6.4亿元,占14%;农业贷款20.8亿元,占45%。从行际分布看,四大商业银行8.88亿元,仅占贷款总额19%;地方商业银行28.5亿元,占61%。

7、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票据融资等只占其融资比例的很少部分。截止8月末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余额0.17亿元,比年初下降0.38亿元,占融资总额0.3%。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投资规模、资产总额等达不到直接融资条件,融资渠道单一。

8、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成效。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县域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多数自身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财务管理知识,内控制度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模式较普遍。另外,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一般、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反映失真等多方原因,在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中评级不高,达不到银行的信用等级要求。另一方面银行体系现有人员中大多为金融和会计方面人才,对企业产业的发展眼界不宽把握不准,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

1、适度转授权限,增强基层行经营活力。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合理界定经营资源配置权和分支机构职责,赋予基层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层行应有的资金管理权、业务创新权,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2、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以及民营企业的特点,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按照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等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针对市场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独创性的特色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对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

3、加快建立和规范地方性融资组织。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设立由民间资本投资参股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性金融服务组织,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县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融资难状况。

4、积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融通银行资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县域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现阶段尤其要发挥担保资源的合力,共同出资或参股建立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建立区域性的担保体系,提升担保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的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互通信用信息和资源共享,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共同管好信贷资金,通过合作提高各自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严密的政策法规制度,对担保机构进行有限的风险补偿和资金注入,对政策性担保业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5、鼓励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发展。一是积极谋求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二是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五、实现县域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工作举措

1、加强协调配合,不断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工作的服务,及时解决金融机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配合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安全,谋划推动地方金融业改革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

2、建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相互通报经济、金融情况。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举办的银企对接活动,初步构筑起了银政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县徽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自办了类似活动。要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有关职能部门,要继续做好牵线搭桥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

3、完善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找准货币政策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结合点。督促县域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本地发放贷款力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予以考核奖励。如近几年县政府都拿出了19万元奖励金融机构,调动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动性,县级财政性公存资金的存放也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相挂钩,推动新增贷款与县域经济增长点的结合,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下岗失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结构转变。此外对住房公积金、社保、新农合等基金存款上给予县内各银行机构一致待遇,允许其公平竞争。

篇(4)

在经济下行时期,长沙银行却展现出“逆势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长沙银行资产总额2798.27亿元,较年初增加671.19亿元,增长31.55%;存款总额达到2231.70亿元,较年初增加521.22亿元,增长30.47%;表内外授信总额为1458.29亿元,较年初增加436.28亿元,增长42.69%。主要经营指标普遍高于业内平均水平。作为一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实属不易。

在宏观经济形势由“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发展”是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的要求。也一定只有那些创新转型的好银行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长沙银行的逆势增长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本刊本着“发现好银行”的原则,带着对长沙银行创新战略的好奇心和疑问,一探究竟。基于此,本刊特专访了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

《银行家》: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长沙银行位列第395名,首次进入前400强。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的相关报告也印证了长沙银行的超常规发展。请问长沙银行是如何取得这一靓丽业绩的?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沙银行是如何确定战略定位和经营策略的?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围绕创新发展来抓工作,坚持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宏观形势研判、积极应对市场竞争。2015年长沙银行取得了近年最好、同行领先的发展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新战略的动力、改革转型的活力以及员工敬业的推力。回顾2015年,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工作:定战略,以发展蓝图激发全员斗志;抓改革,让体制机制焕发内生活力;促创新,以综合经营驱动转型发展;严风控,以坚守底线推动稳健发展;强支撑,以夯实基础推动持续发展;炼价值,以快乐文化推动和谐发展。

战略制定对全行发展具有重要的的引导引领作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形势,长沙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综合研判,并聘请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担任我行战略顾问,帮助梳理思路、提供支持,经过反复研究和各方听取意见,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战略定位上努力建设“三个银行”,即坚持“中国最快乐的银行”、“中国最优秀的社区化银行”和“中国领先的网络银行”的建设方向。

在发展目标上坚定“翻番领跑”,即坚持“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的战略目标,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五化路径”,即坚持社区化、平台化、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社区化就是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的定位不动摇,深耕本土经济、本地生活,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平台化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深化银行作为经济中介的平台职能,转换思路,将长沙银行打造成资金交付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互动平台;综合化就是要由提供单一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综合经营平台的搭建和有效运作,成为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集约化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化就是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线上布局,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水平,实现精准营销,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客户体验。

《银行家》:为践行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作为一家城商行,长沙银行如何聚焦地方经济建设,选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

朱玉国:作为“湖南人自己的银行”,长沙银行坚守“服务地方政务、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居民”立行宗旨,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

一是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深耕湖南,下沉机构,加快线下线上的联动发展和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长沙银行现有包括广州、株洲、湘潭、常德、郴州、娄底、怀化、益阳、邵阳、永州在内的26家分支机构、125个营业网点,控股发起湘西等三家村镇银行;2017年前实现湖南地州市全覆盖,2018年我们将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县(市)。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市场份额由现在的5.5%提升到10%以上,真正成为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二是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我行以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政务领域积极创新,着力构建“融资+融智”、“表内+表外”的综合经营模式,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近年来,累计支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500多个,累计融资超过2000亿元,在交通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充当着融资主导银行的角色。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力推动“表内+表外”、“商行+投行”的大融资服务,我们创新设立了湖南第一只城市发展基金,设立了第一个政府资产证券化项目,积极介入了湖南第一批PPP项目,也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第一批参与的主承销商,现在每年通过表内外融资服务,我行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亿元。

三是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坚持立足湖南本土市场,加快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持续加大省内机构布局和业务下沉的力度。第一,下沉分支机构,加大布局力度。加快设立省内分行、县域支行,目前已完成了55%的湖南县域市场覆盖,县域金融基础进一步夯实;着眼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整体经济布局,将银行网点主要是社区支行进一步延伸至重点乡镇,并正在与宜农科技公司合作在全省推广在村一级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社保卡、零手续费务工汇款、涉农贷款等进村入户,成为地方最受欢迎的银行产品服务。第二,助推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专项扶持、信贷倾斜、重点培育和综合服务力度,2015年51%的信贷规模投向县域市场,大力支持长沙县、浏阳、宁乡、桃园、攸县、汝城、湘乡等经济强县或特色县发展物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花炮、汽配、旅游、食品、花木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县域经济产业品牌和集群优势,并建立起我行领先的业务发展优势和稳固的市场地位,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大幅赶超当地的国有银行县域机构。第三,建设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湘西花垣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行就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村镇银行,目前机构布局基本覆盖了全州各县(市),成为湘西近年来贷款发放最多、对当地支持力度最大、服务最接地气、最服水土的银行机构,在2015年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服务竞赛中荣获“百佳优秀单位”称号。

《银行家》: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涌现,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课题。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方面,长沙银行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实招数?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将助力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定位,持续提升对接、服务湖南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探索者和坚定践行者。

我们加强营销、服务、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2015年全行中小微贷款余额达到7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08亿元,增长25.76%,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了81.2%;中小微授信客户达到29385户,比上年增加了9747户,增长47.7%;发行小微金融债20亿元,全面达到“三个不低于”目标,被银监会评为2012~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一是创新营销模式,与省商务、国税、地税等几大平台积极对接,建立各类风险分担机制,实现由散单式营销模式向集群、综合、精准和联动营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服务小微企业的“1+N”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政策、政府和园区力量,开展“进百园,惠万企”营销活动,三年内为全省100家园区的10000家企业提供400亿元贷款服务,向中小企业让利4亿元。

三是创新授信模式。通过建平台、联平台、拓平台、推平台,构建“平台+产业+产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费税数据,以信贷工厂方式创新推出“数据贷”授信模式,共签约对接38家平台类客户,其中就包括了蚂蚁金服、腾讯、58同城、金蝶软件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目前数据贷授信客户已超过2万户,授信余额超过20亿元。现在,我们正在利用税务、住房公积金、社保数据信息,开发设计覆盖湖南中小微企业的新一代数据贷产品,进一步做深湖南小微市场。

四是创新发展方向。我们把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主攻方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绿色产业“轻资产、重研发、高成长”的特征,并根据企业所处“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的条件与需求,差异化、创新化设计特色金融产品,如“孵化贷”、“投贷跟”、知识产权质押等,解决了该类企业有形资产担保缺乏的融资难题。并与高新园区、省科技厅、湖南高新创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投贷联动综合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设立了湖南第一只环保产业基金,第一只健康养老基金,并正在筹备发起第一只绿色金融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银行家》:作为一家城商行,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应有之义。长沙银行在坚持以民生为本、推动共享发展有哪些新举措和好经验?

朱玉国:从立行至今,我行就坚守市民银行定位,坚持在社区金融、智慧金融方面综合发力,做普惠金融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一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将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向社区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延伸,一方面广泛布局社区银行,2015年设立社区支行14家(累计设立42家),社区营销精彩纷呈,社区服务走进百姓身边。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生活,建立全渠道一体化电子渠道服务体系,以省交警、公积金、非税缴费、社保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全省功能最全、服务最优、费用最低的线上便民服务体系和以精选商品、众筹、会员卡券为核心的线上商圈,通过整合本地资源,紧扣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本土生活,与uber、平安信托、旺pos、快乐购等深入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生活,逐步构建遍布全省的金融生态圈和互联网生活圈。至2015年底,全行网络金融用户达到530万户,网络金融交易量超过58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智慧银行。我行坚持“‘智’造快乐银行”的理念,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平台、社交技术、位置管理等技术重构客户服务流程,推出“一键付”产品,打造更简单、更智能的智慧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体验;坚持科技引领,全力推进“九大平台”建设,即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统一信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账户平台、统一资管平台、统一渠道平台、统一办公平台、统一客户平台,继续深化体验跃进,全面引领业务创新;坚持“电子化”方向,积极探索、促成推动湖南省银行业ATM存取款的无卡操作和无卡联盟建设。

《银行家》:在长沙银行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如何把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强风险控制,实现有效益、可持续、没水分的增长?

朱玉国:面对银行业不良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长沙银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原则,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以强有力的措施处置各类不良风险,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严格风险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责和边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并明确逐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化、职能集中化、风险管理部门垂直化,以及事业部风险管理矩阵化的四化目标。完善垂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总监派驻扩大到10家分支机构,提升风险管控的专业性、独立性水平。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建立风险贷款名单制,创新非现场监管手段,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银票业务等专项风险排查;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牵头组织自助银行和收单业务连续性演练。加大不良贷款的预防、处置和清收力度,以“控新压旧”为中心,通过上下联动、一户一策,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机制、对口联系机制、动态名单制管理和诫勉谈话机制。

二是严格内部控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以开展“全员大找茬”活动为契机,收集意见715条,对全行813份制度进行规范,梳理制度漏洞、整改流程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围绕“一加强、两遏制”,对自查和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滚动式整改,对14家单位通报批评,对66名经办责任人和34名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共处罚款29.3万元。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全年共下发违规处罚决定23份,处罚机构37个,相关责任人275人,下发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处罚决定7份,不良责任追究523人,处罚金额550.21万元,“违规就是风险,内控创造价值”的合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银行家》: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银行的发展也处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对于长沙银行工作重心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您有何构想和展望?

朱玉国: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长沙银行启动新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对全行“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发展蓝图和“三个银行”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行将重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社区化发展,打造“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就是要真正成为湖南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真正成为湖南的金融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深度、广度,成为每个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行将始终坚持社区化发展方向,全面深耕湖南市场,确保在2017年一季度实现湖南省地州市的全覆盖,2018年完成全省80%的县(市)、区的全覆盖。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5.5%提升到10%以上,资产总额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5000亿元,规模在全省商业银行中冲进前四强。

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活力;创新

一、充分认识活力金融是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学发展观引用到金融创新活动的实践。金融和经济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长的,动态的经济并不是排列在报表上的一些数字,更是“活”的行为,是金融业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并使之不断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受益于金融服务,并反过来促进金融业发展。活力金融正是把金融业“这条鱼”放在了动态经济“这缸水”里,突出强调彼此相依为命的关系。活力金融最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要求金融业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以此促进经济和金融在良性互动中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2.活力金融是与时俱进金融发展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风险基础,离开了平安金融,稳定难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发展的延伸,是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二者互为依存,一脉相承。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机,延袭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经营金融,失去市场化占有份额,失去金融发展的大好良机。活力金融就是要创新“灵活先进”的金融产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贷方式,要创新紧贴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产品宣传到位推介给中小企业,让企业享受金融产品带来的实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

长期以来,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各自上级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信贷准入标准过于苛刻,企业贷款品种只有土地、房产抵押,对新增贷款企业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门槛过高。特别是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它们的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贷款难”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影响了地方政府财税指标,致使地方政府颇有微词,企业抱怨意见很大,社会各界对银行的看法众说不一。

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行业与企业市场萎缩,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急剧面加大,偿债能力下降,中小企业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银行能否及时送来“甘甜乳汁”,难关当头能否取得政府话语权,成了赢得社会尊重的能力表现。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的困境下,政、银、企三方更要携手共进,共度难关。要针对企业主动提出困难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机构解释问题更具体、更具针对性,尽最大可能的给予充分答复,建立坦诚、无障碍的交流机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银企平台、加强沟通、和谐共处的信任表现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因寻求贷款而得不到满足而抱怨,而银行缺乏真实了解,把企业拒之门外。这种沟通机制不畅,阻碍了银企交流,双方难以营造和谐共处的信任氛围。开拓活力金融,需要银企双方坦诚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需求银行的服务、银行需要企业的支持,两方共赢共进的重要性。在贷款额度得不到满足度的情况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务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态度赢得企业的理解。

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宏观经济、信贷结构运行规律和走势,为企业提供信贷政策咨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贷政策意图,减少企业信贷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贷资源配置在推动地方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开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经济、企业的状况和产品特点,并从银行视角剖析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分析企业产品结构和比较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出谋划策。

二、开拓活力金融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霍山县地处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但与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拟。在当前情况下,其经济发展对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赖性很强,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实现经济上的汇合,在发展道路上难以实现飞跃式突破。

这些情况决定了山区经济发展的特点。(1)是金融发展规模受经济总量制约,可作为空间不大;(2)相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量来说,本地存款明显太少,导致银行存贷差拉大;(3)产业结构和发展的非协调性,使银行信贷资金很难按照“三性”原则进行科学配比。其中主要是工业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比重过大,第三产业相对薄弱,银行贷款总体趋于骨干企业长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农业生产贷款小额分散化,从而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以上特点对金融业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开放,加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山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速度的加快,这里依然会是一块前途较好的金融领地。

基层人民银行对社会的影响,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观调控的号召力。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工作目标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为此,开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工作,发挥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活动,推动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辅之以适当的监管安排,扩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工作的认同。从而使商业银行产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动力;使地方政府产生改善投融资环境的驱动力;使企业、个人产生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吸引力。

三、推动活力金融建设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优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环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视改善活力金融建设环境对增加县域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

(1)加快县域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为金融机构信贷解除后顾之忧,也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关键所在。政府要设法筹措一定的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并按市场化模式规范运作,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既解决企业初创阶段资金紧张,又缺乏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的难题,也有利各金融机构向上争取授权、授信额度。

(2)由县政府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将评估结果登记造册。企业需办理资产抵押贷款时只需到有关部门登记即可,从而简化企业资产评估、登记手续,降低评估、登记费用,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树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是企业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对金融机构维权的支持力度,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行法律、行政“双管”齐下的手段,遏止债务人的恶意行为,特别是要提高案件执结率,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2.开拓活力金融银行要转变方式,找准职责,主动工作

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工业活、经济活”,“经济活、金融活”的观念,充分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潜力及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1)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金融机构要将企业发展视作调整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改善银企关系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发放程序。

(3)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搞好企业授信评级和市场准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企业信用状况,共谋银企发展。

3.进一步开拓活力金融业务品种,增强对县中小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机构要大力拓展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模式,不断提升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积极探索信用途径、零售途径、利率途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新模式。

(2)尝试出口退税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等新型信贷方式,增加信贷投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效益好、信誉高、有还款保证的集群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3)对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但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敢于在可控制的较高风险下,选择适当的贷款投放时机,及时扶持。各金融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外,还要提供理财、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以吸引金融机构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业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应,逐步形式成自己的产业链,促进产品从粗放型扩张向打造精细化转变,增强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

一、引言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较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国外一直将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从国内来看,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可见,县域经济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大片区域和人口均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讲,若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整体结合及全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它以市场为导向,用县级行政区划分地理空间,进行资源的调控与配置。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属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若要推进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1.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源配置、工业化进程、经济财政收入以及资源禀赋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则是增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潜力和希望,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形成农业、工业、商业协同发展的格局,而且也能全面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使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

由于历史、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我国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且当前的县域经济往往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而县域经济能够很好地协调农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通过整合自然、经济及社会资源来兼顾发展县、乡、村以及城市,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解决农村的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

3.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区域经济实力薄弱,农村人口比重大,一直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只有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转变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生产水平,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从而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优惠资助后,在多方面均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依然存在体制、观念、人才、资源、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进程,具体从如下几个角度来探析。

1.环境因素的制约

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从地理环境看,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较差,其自然环境资源也相对恶劣,还有一些县域地区地处边远,信息沟通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这些县域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从科学技术环境看,县域范围内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企合作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造成县域经济发展难以获得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技术优势。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各个县域之间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伴随着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存在,加剧了县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从人文环境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人口分布不均,难以形成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2.结构因素的制约

经济稳健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产业发展中主要存在着农业产值比重过高的问题,传统农业仍占据优势,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形成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占据主导的局面。此外,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工业也未能有效地对其他产业的发展给与支援,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强。经济结构中这些不合理问题的存在,使得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3.资金因素的制约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由于资本天然具有追逐利润的本性,农村区域的资金大量的流向了城市,这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严重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县域中的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而银行往往处于风险考虑,对县域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给与的贷款支持有一定限制,使得县域内的企业缺少投资扩建规模的机会。虽然各县(市)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招商引资,但县域城市显然在吸引外资上明且不具备优势,收效甚微,总体来看,通过招商引资并未能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中央及省市的财政投入,但投入力度总体还不足,而且很多政策性投入需要地方配套,因此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让人面临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

4.人才因素的制约

人才是科技发展与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受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影响,各县(市)在经济和生活水平、收入等方面对高科技人才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难以人才流失严重,除了教育和卫生部门以外,建筑、交通、外经外贸等行业的人才相对缺乏,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其它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拥有量也明显不足,缺乏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此外,在欠发达地区的科教资源不足和科教水平落后的前提下,自身难以通过教育提高整体的人力素质,例如中西部欠发达县域地区的人口素质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县域范围内人才因素的制约必然影响县域经济的增长方式,造成产业发展难度大,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5.体制因素的制约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行政体制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县级政府的职能逐渐被弱化,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县级政府大多是向上级政府求助或者被动应对,有效调控手段的缺乏造成调控经济的能力随之弱化。此外,目前县级行政管理职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税制改革虽然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各省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县域财政困难,县级和省市的工商和税务部门在协调沟通中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在财税体制上县级区域获得的利益比例难以支持其发展经济所需;再比如国有银行高度集中的分级授权、贷款管理模式使县级支行缺乏信贷权限,制约了县域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不利于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式发展的思考

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切入点,探寻突破式跨越发展之路,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苦任务,这就需要转换发展思路,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之路。

1.以多渠道的融资手段为载体推动县域经济的建设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银行和居民的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的税源单一,一直缺乏长期稳定充足的建设资金供给。若要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积极寻找多渠道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收入:第一,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现行县乡财税体制,在财政收入分配上可适当向县 (市) 倾斜,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获得比例以及专项资金用于县 (市) 的比例;第二,积极培育多方税源,增强税源基础,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尽量多引进大项目及好项目,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吸引优秀企业和技术人才;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县(市)和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改进欠发达地区县域内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县域内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银行基层系统的信贷权限,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向县乡延伸金融业务,能够针对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增加有特色的信贷品种和服务,以逐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2. 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为引擎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城镇化既是县域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助推器,也是实现县域工业化的载体,它能够有效地转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若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应坚持走城镇化与工业化道路,首先要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加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发挥,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加强城镇交通建设,真正把城镇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所,以此引致生产要素以及人口向城镇集聚,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不要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空间扩张,关键要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中心,真正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次,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不发达县(市)应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市)战略,把新型工业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之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合理利用资源要素重点发展优势工业、产品加工业及为大工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将独具特色的工业支柱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以夯实的产业支撑体系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3. 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拉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良好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体制与机制改革。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若要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突破式发展,就要积极改变行政治理的手段和环境。首先,应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逐步增加县(市)、乡镇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自主发展权,建立健全县(市)和乡镇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创建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企业、服务民众”的观念替代原有的单一管理思想,做好对企业和民众的信息咨询、产业指导工作,在宽松平等的宏观社会环境中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要深化农村,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和建设用地征用制度,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和产权明晰化,明确农村土地消费产权,以减缓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瓶颈难题。

4.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点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障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照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合理利用资源和基础设施完善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来讲,首先要加强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系统、水利防汛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文教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围绕交通枢纽建设将道路建设作为重点,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作为目标,根据经济情况分步建设,逐步实施。其次,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制定生态系统的管理规章和办法,退耕还林还草,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尚未具备牢固经济基础的县(市)和乡镇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5.以突显优势的特色产业为龙头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能够带动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增长的活力点成为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虽然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具备区域竞争优势,但有很多县域拥有良好的资源要素,可以将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找准特色,分类指导,在资源优势中开发培育地方特色产业,还可以在传统优势产业中筛选特色品牌,将其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的特色战略产业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县域特色产业作为龙头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谋求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利助推手。

五、结束语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既是当前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也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增长”的关键。国内理论和实务界纷纷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取得若干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待需完善之处。本文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讨论了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多种因素,并相应提出建议,对县域经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润田.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J].理论学刊,2012.

[2]舒家先.欠发达地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路径[J].财贸研究,2011(1).

[3]陈成立.浅谈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突破[J].中国市场,2013.

[4]朱丽萌.城市化促进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 (2).

[5]李泉.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探讨[J].党政干部学刊,2014(6).

篇(7)

关键词:PPP模式;县域经济;促进作用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的是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的合作性质。其合作的共同点是公共物品及相关服务,在特许权协议的前提下两者间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通过合同形式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合作的目标能达到1+1>2的效果。截止2015年底,我国发改委推介的第一批ppp项目中已完成签约比例为31.5%。本文以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结合国内成熟项目对ppp模式加以论述。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以县城为中心的中小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县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人口快速膨胀的需要。反之,城市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也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县级经济多以农业、资源型、出口产业为发展支柱,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地方财政支出限制,县域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上述瓶颈作用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

(二)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

我国地方企业存在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的问题。地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能源,且生产过程资源浪费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地方财政过度依赖于相关企业的税收,也使得治理过程更加漫长。此外,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市场思维方式,在以GDP增长为前提的政绩考核标准下,历届政府多以追求短期经济增长为首要责任。这种行政管理的失灵的情况也加剧了地方经济转型的困难程度。

二、ppp模式的主要优势与相关领域

(一)可实施性

相比传统政府融资模式相,ppp模式更具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并在缩短工期,提升效率方面有明显的改善。数据表明,ppp模式相比传统模式能够为政府节约17%左右的费用。

(二)政府职能本位回归

ppp模式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即:由提供者转换为监管者。这样可大幅降低财政预算,并能有效提升项目质量。

(三)资源优化

私营单位的接入为投资多元化提供可能。私营企业可充分发挥其资金与技术优势,这有助于提升效率、革新技术和管理理念。

(四)优势互补

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可融合优势、弥补劣势,更好的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

(五)降低风险

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以划定风险比例。这样有助于双方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标准。合作也降低了融资难度,并且双方都拥有相应的控制权。

(六)主要领域

ppp模式不仅涵盖了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道路、机场、医院、机场、铁路等),还包括创业(产业)园、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项目等诸多领域。

三、PPP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华夏幸福产业造城固安项目为例对ppp模式加以论述。固安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是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之一。该县原属于传统农业大县,截止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只有30.06亿元。华夏幸福集团从2002年开始与固安县政府合作,通过ppp模式的引入大幅提升了该县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截止2015年底该县仅工业总产值就以超过200亿元。

(一)紧扣国家战略 解决时代“痛点”

固安与华夏幸福的经典合作案例不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固安的崛起是在我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华夏幸福利用自身优势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产业造城为固安的华丽转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华夏幸福的主导下,固安工业园区采取了ppp新型城镇化模式。这是当地政府全盘采购的开始,该项目包括整个产业园的设计、建设、投资以及后期运营等一条龙服务。通过合同约束,华夏幸福在土体整理、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产业发展、咨询和运营等主要领域都有了利益保障。同时,风险控制也体现出风险共担的原则。当地政府需承担的债务与经营风险通过华夏幸福的融资加以转移,企业在获取盈利的条件下也承载了政策、债务、经营等方面的风险。

(二)“软硬兼施” 冲刺全能型选手

固安工业园区是较为典型的软硬一体化ppp项目,该项目也为华夏幸福赢得了全能型民营资本的美誉。华夏幸福在该项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从园区最早的设计、建设、投资以及后期运营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服务。就该园区整体来看,囊括了道路、水电、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广场、绿地、场馆、教育以及文体医疗等诸多领域。此外,华夏幸福还肩负了对外招商引资与企业咨询服务等多项职能,真正成为工业园的运营管理者。

固安县与华夏幸福的ppp模式之所以成功,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该项目摆脱了“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开发模式。作为主导方,华夏幸福充分考虑到入住企业的需求特点,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入住企业的各种“软服务”需求。这也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的主要原因。

(三)全方位服务,政企实现双赢

由于华夏幸福在与固安政府合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主动权,这就提升了企业的城市开发与管理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华夏幸福全程参与了城市定位、空间布局、产业规划等规划项目。同时又深耕于基础建设、土地整理、公共设施、产业服务与城市运营等具体工作。这样就避免了产城分割情况的发生,并实现了空间(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有机融合,从而快速推动该县完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

历经13年的发展,华夏幸福共为固安工业园引进500余家高端生产企业,主要涵盖了电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5大产业集群。固安县在与华夏幸福ppp合作模式下,从传统的农业大县蝶变为高端工业为主的经济强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内首份《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数据显示,凭借优异的创新能力,固安县在“中国县域经济创新力50强”中名列第3位,同时还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的第10名,同时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

四、ppp模式经典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固安县与华夏集团成功案例可知,该项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区域优势是合作的基础,优秀的设计、开发、管理能力时该模式成功的保障。

(一)区域优势的重要性

华夏幸福集团在获得固安项目成功之后,快速实现全国布局。通过分析可知,其布局点多集中于环京津冀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优势较为明显的地带。这样可充分利用周边多用资源,如:经济、交通、人力资源等。

(二)企业管理经验是合作的重要保障

我国企业多因经营范围限制而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全国来看,众多地产企业多以商业和民用地产为经营主项。这种单纯的造城不仅带来房产泡沫,还容易催生“鬼城”的出现。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房产空置率居高不下与单纯的地产开发密不可分。通过分析华夏幸福案例可知,该企业是以产业造城为主,房地产开发为辅的经营模式。这样不仅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提供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同时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居住需求。

(三)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

我国县级单位众多,除东部沿海县市众多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如何解决经济转型并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成为地方政府亟待破解的难题。ppp模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众多,各县市应深入分析本地优势,只有找到“卖点”才可能与企业牵手成功。ppp模式既有产城形式,还有具体单一产品合作形式,县级政府应挖掘本地区域优势、旅游资源、产品资源、民族文化等众多可操作产品,以此为基础让企业与本地政府实现合作关系,从而推动本地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众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政府推行PPP模式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

在PPP模式的运行中,民营企业者的地位相对较低,所以更加渴望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该模式落实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加强法律效力的约束力,做民营企业者强有力的后盾。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那么PPP模式的顺利推行会有巨大困难,那么PPP模式的功能与作用也无法展现,所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二)转变政府职能

长期以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当直接投资、建设、经营者的多重传统角色,使得投资成本偏高、运营效率低下,已经制约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政府不需要再包揽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所有事物,而是应该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政策引导、法制环境和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

(三)拓展融资渠道

国有银行应该首先转变观念,尽量简化申请流程,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为鼓励民间借贷,可以建立大量以为民间资本提供贷款为主的地方商业银行,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在此期间,政府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制定措施,对于达到要求的资金申请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将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铺平道路。

六、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受到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存在因循守旧的弊端,其发展多依附于政府的支持。随着PPP模式的推广,使得我国的县域经济增长有了很好的突破点,运用PPP模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快又稳发展,是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责。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只是受到主管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影响下,对县域经济发展形成阻碍。科学推广PPP模式可充分放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能量,从而促进本地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敏,陈通.公共文化设施PPP建设运营模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01).

[2]吴九兴,杨钢桥,汪文雄等.基于PPP模式的农地整理项目合作机理[J].湖北农业科学,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