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 S858.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8-84-1
1 密度要适宜
一般冬春以10~12只/m2为好,夏秋以8~10只/m2最佳。密度太小影响经济效益;密度太大,易引发呼吸道及各种疾病。
2 不盲目追求肉鸡体重,合理控制料肉比
虽然肉鸡具备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但是,过快的生长速度易造成各种微量元素的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其对外界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使疾病易侵。更重要的是:过快的生长速度影响鸡肉的品质,不符合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广大民众对肉蛋奶质量的要求。
3 控温和通风有效地结合
在东北地区,肉鸡饲养场多数是非标准化、开放式的鸡舍,而风干物燥、气候多变的春季,是各种疾病多发季节,极易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呼吸道疾病首当其冲,所以必须把控温和通风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期肉鸡体温自我调节能力差,应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后期肉鸡的体温调节能力中枢基本形成,对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因而温度适宜即可。此时,肉鸡的呼吸量加大,只有加强通风才能保证其需氧量,同时又有利排出舍内的CO2、NH3、H2S等有害气体,这样,鸡群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就能健康的生长。
4 按照饲养的前、后期控制好温度
饲养前期,由于鸡舍温度高,机体通过呼吸、排便等方式失去的水分,需要有一个高温的环境,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温度要相对大一些,大约65%~70%左右;饲养后期,肉鸡生长旺盛,高湿的饲养环境易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温度应小一些,大约在50%左右。
5 加强防疫,制定适合本地病情的免疫程序
(1)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一个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病、临床明显期、治愈或者死亡的过程。所以,必须从“防”上狠下功夫,做好“养、防、检、治”等工作,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2)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地区做出相应的免疫程序。例如,春季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季节,这就要求养殖户不妨在原有免疫程序基础上,增加一次支原体疫苗的免疫,同时多喂一些能提高肉鸡抵抗力的微生态制剂、黄芪多糖和多种维生素。
(3)给鸡接种疫苗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正规厂家的疫苗,并检查好疫苗的有效期及包装瓶是否完好无损等。
必须是健康的鸡群,鸡舍环境必须清洁、干净卫生,且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前后2天禁止喷雾消毒、禁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使用一些免疫抵制的磺胺类和氯霉素类等药物。
(4)为减少鸡群应激反应,在接种疫苗前后几天喂一些黄芪多糖、左旋咪唑和电解多维,同时在疫苗中添加:“白细胞介素”等药物。
(5)接种疫苗时最好提高舍温1℃~2℃。
(6)开封的活苗必须在1~2小时内做完,否则影响疫苗的效价,接种完疫苗的空瓶不要乱扔,以免发生野毒传播。
其次,必须掌握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种类、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每逢春季,各种呼吸道疾病接踵而来,往往没有前期症状就突然发病,很快波及全群,且很难治愈。
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温和流感、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气囊炎等,从临床症状上很难区分,只有从实验室诊断才能做出最后确诊。强调“十六字方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那么,怎样去“防”呢?这也是多数饲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通过以下几点来说明。
(1)经常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情况、粪便颜色等。如果发现精神萎靡、打蔫、鸡冠紫黑或苍白、不爱活动、独处角落或卧于饮水器下面、立于窗口、两眼发长、眼半睁半闭、流泪、甩鼻涕、突然增料或减料、饮水频繁或减少、排黄绿色稀便等情况就应马上投喂一些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2)阴雨天,每次疫苗接种前后,可投用一些抗应激的药物,缓解由于天气或疫苗带来的一些应激反应。
1. 兔瘟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低温季节的发病率更高,应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兔瘟疫苗注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注射时间。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该疫苗注射时间过早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过晚注射有风险。一般小兔在35~45日龄注射较好。②注射剂量和次数。为了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注射次数以2次为宜。在35~45日龄(根据母源抗体情况决定注射早晚)首免,注射剂量为2毫升/只,首免20天后再强化免疫1次,注射剂量为1毫升/只。③疫苗种类。最好注射兔瘟单苗,不注射二联苗或三联苗。④接种方式。最好采用颈部皮下注射。
2. 呼吸道疾病
由于冬季气温低,人们往往重视保温增温而容易忽视通风换气,使兔舍内的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容易诱发传染性鼻炎、肺炎、结膜炎等。根据笔者调查,在我国北部地区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主要是通风换气不良所致,应针对性地加以防控。
预防呼吸道疾病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处理好保温和通风的矛盾,二者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宁可适当降温,也不可使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兔舍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可以根据人的感觉判断,以人进入兔舍后感觉不刺激鼻子和眼睛为好,否则,应该加强通风唤气。②降低兔舍湿度。由于通风不良,兔舍内的湿度往往偏高,湿度偏高百害而无一利。控制饮水器滴水,及时清理粪尿是降低兔舍内湿度的有效措施。③及时淘汰严重患兔。家兔呼吸道疾病的传染性很强,1只患兔1个喷嚏即可将病原菌传遍整个兔舍。因此,对于患有严重传染性鼻炎以及肺炎的患兔应坚决淘汰。④使用微生态制剂控制有害气体含量。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用微生态制剂控制兔舍有害气体含量效果显著。微生态制剂以0.3%的比例饮水,以0.2%的比例喷料或喷粪沟,都可以达到降低有害气体含量,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同时预防腹泻的目的。⑤阶段性药物预防。当兔群呼吸道疾病发生率较高时,可以阶段性投喂药物防控。恩诺沙星治疗家兔呼吸道疾病效果比较理想,按照说明书使用。⑥注射疫苗。家兔呼吸道疾病是以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为主的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所致。目前国内生产的巴氏杆菌-波氏杆菌二联苗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一定效果,但保护率不是太高。对于呼吸道疾病多发的兔场可以考虑使用疫苗,但不能放松其他防病措施的实施。
3. 皮肤真菌病和疥癣病
冬季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小,加上兔舍湿度较大,有利于皮肤真菌病和疥癣病的发生。对于曾经发生过这些疾病的兔场要有所准备。
对于疥癣病,目前较为有效简便的方法是注射伊维菌素。有养殖户反映疥癣病难以根除,用药见效,停药复发。治疗疥癣病要掌握几个要点:①早治。当发现家兔患病后,在初期进行药物治疗,见效快,复发率低。②重复用药。在首次用药后10天再重复用药1次。③消毒很关键。患兔笼具与周边的环境应彻底消毒,一般采用火焰喷灯或0.25%敌百虫溶液消毒。因隐藏在环境里的螨虫不除,疥癣病就难以根除。
对于真菌性皮肤病,笔者不主张治疗,建议发现1只患兔淘汰处理1只(深埋或焚烧),同时环境要彻底消毒。
4. 球虫病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诊断经验,冬季一些兔场球虫病发生率也相当高。这些兔场在冬季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主要是错误地认为冬季温度低不会发生球虫病,因而停止了药物预防。
在我国南方地区,冬季兔舍内温度都在0℃以上,且湿度高;而北方地区尽管环境温度在0℃以下,但通过保温增温措施,兔舍内温度也多在0℃以上。只要温度在0℃以上,球虫病就有发病的可能。因此,建议兔舍内温度较高和冬季进行繁殖的兔场,都要重视球虫病的预防。
球虫病的预防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球虫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有效的方法是轮换用药,每种药物使用时间最好在1~1.5个月。如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效果会更好一些。
关键词: 广西;呼吸道疾病;防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1 病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由复杂的病因导致,其中传染性因素分为病毒性、细菌性以及霉形体和寄生虫等因素。非传染性因素有饲养管理、环境、季节、应激等,其中病原和饲养管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病毒性因素有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巨大细胞病毒、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包含性鼻炎病毒等。 细菌性因素有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克雷伯氏杆菌、化脓杆菌等。寄生虫传有附红细胞体、弓形虫、霉形体、蛔虫、猪球虫、后圆线虫等,这些寄生虫都可引发猪的感染。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都是对猪体有害的气体,猪场内的温度变化,猪体质的下降、免疫机能下降等也是重要原因。
2 临床症状
病猪会出现精神抑郁,食欲减退,出现结膜炎症状,眼睛分泌的物质增加,如果突然发病,造成体温升重的话会造成猪的突然死亡。大部分猪病猪生长速度变慢、消瘦,猪的死亡个数增加,僵猪个数增加。幼猪死亡的个数增加,大都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对于猪的饲养条件要求也很高,如果猪群的密度太大,饲养管理水平、营养水平较差会出现更多的感染情况,病情会更为严重。
3 主要呼吸道疾病症状
3.1 猪支原体肺炎
俗称猪霉形体肺炎或猪喘气病的猪支原体肺炎,是慢性的呼吸道疾病,各个品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最容易被感染的是哺乳期的猪及幼龄猪,容易被感染的是哺乳和妊娠后期的母猪,成年猪多是慢性或隐性感染,特征为咳嗽、哮喘等。病死率并不高但传染率高,一旦猪场有被传染的猪,整个猪场都会被传染。使传染的猪生长发育缓慢,病猪吃食以及运动过后常出现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3.2 猪繁殖障碍与呼吸道综合症
“猪蓝耳病”是这个病的别称,肺炎症状是它的临床表现症状,病猪会出现眼鼻的分泌物增加、咳嗽、呼吸频率加快、没有食欲、精神萎靡、体温偏高、生长迟缓或停止、有些病猪会成为僵猪。哺乳仔猪会出现是眼镜肿胀、结膜发炎、脱水、体质虚弱、呼吸不畅以及张口呼吸、流鼻涕、出血等症状,四肢呈八字状。母猪会出现嗜睡、呼吸不畅、精神萎靡,还会引发早产、流产、死产等。病猪乳汁减少,重复。公猪有无食欲、精神萎靡、嗜睡发热等症状,并且的数量减少,的质量下降,降低,活力降低。
4 病理变化
所有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有些肺部病变类似于猪支原体肺炎,不但猪的肺部会出现病变,有病猪还会出现肾、淋巴结、喉咙有出血,部分猪的症状还会有末端发紫。有些保育猪通过剖检能看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淋巴结的肿大,肺部出血、花斑样硬变等病变,有些病猪的肺会出现化脓的症状,病猪肺部会出现混合感染的现象,有些病猪的腹腔、胸腔会渗出很多纤维蛋白。
5 防治对策
防治猪呼吸道疾病,要加强饲养过程的管理工作,避免病因介入,提高猪的免疫力。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消毒安全体系,对于消毒清洁的工作要定时做好,要对圈舍及时做好干燥和通风的工作,对新进的猪种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保证猪种的免疫安全。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和抗体水平检测,为减少猪呼吸道疾病对猪场造成的损失要做好以下方面:
5.1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饲料的营养,要保持均衡,猪群在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不同,因此要更加注重提高饲料的品质,还要注重饲料的质量,增强猪的体质,根据各个方面的资料,猪场的最大“隐形杀手”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超标,也是最大的免疫抑制因素,多喂品质优良并且营养丰富的饲料来防止霉菌肆虐。在幼猪断难时更要注意饲料的营养,在饲料中多添加电解多维素。定期对食槽进行清理,及时检查槽内的饲料是否发霉变质,以免猪食用后中毒生病,病原微生物会在猪的体质下降时乘虚而入。
5.2 建立规模化猪场
要坚持做到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并坚持自繁自养,提倡早期断奶,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为了提高猪的抵抗力,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或保健药物,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不同日龄的猪不要混养在一起,切断病原体的水平传播。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应保持采光良好,经常通风,避免过于潮湿,并定期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作好产房和保育舍的保温和通风,解决好通风换气和保温的矛盾。
5.3 建立和完善卫生安全体系
在各个环节都要将消毒卫生工作做好,消毒要选择没有残留、低毒、高效、不破坏设备、不伤害人和猪、在猪体内不会产生有害的物质并积累,例如: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等。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猪和僵猪要及时淘汰处理掉,防止疫病的传播。对病死猪及排泄物要做好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场所进行严格消毒。
5.4 做好免疫工作
定期进行强猪瘟(HC)、加伪狂犬(PR)、猪肺疫(PM)、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猪肺炎支原体(APP)、猪链球菌(SS)、猪萎缩性鼻炎(AR)、猪胸膜肺炎等疫苗接种工作,可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免疫效果。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活疫苗不能用于呼吸综合症阳性猪。猪肺炎支原体非常容易引发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为了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可在仔猪哺乳期时定期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每年定期进行猪肺疫疫苗接种,在接种疫苗前后7天,不要使用抗菌药物。
5.5 使用药物合理治疗
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饲养,可用高免血清和抗生素联合治疗。药物的使用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根据前人的经验和在广西本地的流行规律,查找可能存在的病原因素,寻找出病原,不管是细菌和霉形体或是病毒等,根据发病的症状,要用合理有效的治疗药物,对于小猪以及母猪应该用一些药效温和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采用更为先进的治疗方式。在出现PRDC的猪场,药物预防的效果较好,而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一般。可在猪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如林可霉素、壮观霉素、支原净、强力霉素、甲砜霉素、金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泰妙菌素、电解多维素(使用以上药物对已发病的猪群,应优先考虑在饮水中添加,因为发病的猪一般均发烧,而发烧的猪不吃饲料,但喜欢饮水)或在饲料添加止咳、平喘、化痰中草药制剂如复方鱼星草、抗病毒中草药制剂复方如板蓝根、黄连解毒散、黄芪多糖等药物,各个猪场的情况不同,选用的药物也都不同,要根据猪场本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提高幼猪的抵抗力,可在饲料内添加的生物活性肽。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疾病的传播,为有效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的传播,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
5.6 做好驱虫工作
鞭虫和蛔虫等寄生虫对于猪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损害,使它们的免疫抵抗力降低,所以,在幼猪断奶的一段时间,喂食幼猪左旋咪唑片、苯丙硫咪唑片,定期喂食;也可以注射伊维菌素,按照规定的时间在皮下注射。
6 结语
猪呼吸道综合症是目前对于养猪行业具有严重的危害 ,它的发病原因不但复杂,有些相关疾病尚无可靠的疫(菌)苗进行预防,也没有切实可行的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只能采用有效的药物和改善猪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去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要目标,给猪群建立一个良好的内外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原久丽,张红艳,王丽英.猪呼吸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07).
[2] 张彦飞,李梅,周辽祖.猪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06).
[3] 王丽华,伦艳霞.浅谈猪高热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1(02).
【关键词】居民 死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59-01
【目的】了解宝应县居民病伤死因情况,分析居民的主要死因构成及重要疾病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本县2008-2010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于各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点,通过《死亡报告卡》数据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之死因信息登记报告系统,所有上报资料经调查核实。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死因分类采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ICD-10),按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对上报的死亡病例进行编码、分类审核,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情况 宝应县2008-2010年报告死亡病例15502人,3年死亡率分别为5.42‰、5.86‰、5.58‰,年平均死亡率为5. 62‰,标准化死亡率为8.48‰,其中男性标准化死亡率4.92‰,女性标准化死亡率3.56‰。
2.2 死因分类按照国家卫统表统计归类法,将导致死亡的20类疾病进行分类,排列前五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和死亡的外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08-2010年报告死亡个案中,循环系统疾病7005例,肿瘤5778例,疾病和死亡的外因1053例,呼吸系统疾病625例,消化系统疾病261例。死亡率分别为2.54‰、2.09‰、0.38‰、0.23‰,0.09‰,分别占全死因的45.19%、37.276%、6.79%、4.03%、1.68%(见表1)。
2.3 死因顺位2008-2010年居民死因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比例依次为37.15%、23.11%、20.92%、4.80%、3.67%,合计占全死因的52.50%(见表2)。
表2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死因顺位统计表
2.4 主要死因
2.4.1 恶性肿瘤已构成该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2.09‰,居全死因首位,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死亡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等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见表3)。
表3 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统计表
2.4.2 心脏病居全死因第二位,死亡率为1.30‰。死亡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心脏病死亡以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为主,占心脏病死亡的73.38%,死亡率分别为0.51‰、0.32‰、0.12‰。
2.4.3 脑血管疾病居全死因第三位,死亡率为1.17‰,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以脑出血、脑梗死和高血压脑病为主,分别占脑血管疾病的51.37%、28.45%和11.38%。
2.4.4 事故(意外伤害)居全死因第四位,死亡率为0.27‰,事故(意外伤害)死亡主要以交通事故、意外淹溺和沉没和跌倒为主,分别占事故(意外伤害)的46.77%、19.89%和5.79%。
2.4.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居全死因的第五位,死亡率为0.21‰。
3 讨论与分析
3.1 2008-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表明,引起宝应县居民死亡原因构成比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事故(意外伤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而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我县虽属农村地区,但随着社会和经济同步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基本与全国居民一致,与全国居民死亡原因基本相似。
3.2 我县居民死亡的疾病以恶性肿瘤占死因的首位,其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占80.38%点,排列前二位的是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这可能我县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居民受生活方式、长期食用大量农药喷洒的大米及淹制品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
3.3 事故(意外伤害)占居民总死亡的4.80%,是造成居民“早死”的主要死因之一,直接影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值。在事故(意外伤害),男性死亡479例,女性死亡265例,男女之比为1.81:1,男性死亡明显高于女性,死亡集中在青壮年,这与青壮年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充当的主要角色密切相关,由于社会活动频繁,遭遇意外的可能性较大。事故(意外伤害)是一种非疾病性的社会问题,以危害健康人群为主,且突发性较强,死亡率较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应做好占死亡顺位1、2位的交通事故和意外溺水的干预工作。
3.4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宝应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加强和重视这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提高该县居民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要结合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积极推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和方案,广泛开展以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防治工作,落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和报告[2],排找重点人群,筛查高危对象,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胥建军.邱 民.孙晓凯.2009年盐都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其减寿情况分析,中国健康月刊,2010,7:248-249.
[2] 杨功焕,黄琼,陈爱平.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42-145.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麻疹;风疹;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8-02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学生正处于计免相关疾病高发年龄段有关。为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对合肥市2000-2007年各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合肥市以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疫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合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共12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110起,占91.67%;发病人数3 175例,男、女生比例为1.27∶1;无死亡病例。110起传染病疫情有86起是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麻疹17起,占15.45%;风疹44起,占40.00%;流行性腮腺炎17起,占15.45%;流脑2起,占1.82%;流感1起,占0.91%;感染性腹泻4起,占3.64%;非典1起,占0.91%;水痘24起,占21.82%。见表1。
2.2 分布特征 各类学校均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主要发生在小学,共73起,占66.36%,其余为中学22起,中专职业学校10起,大学3起,幼儿园2起。合肥市3县4区均有传染病疫情,肥东县最多为21起,其次是蜀山区18起,肥西县17起,包河区16起,长丰县和庐阳区各14起,瑶海区10起。
时间主要分布在4月和5月,分别为22起和21起;3月17起,主要因为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2,6,12月各11起,1月6起,11月4起,9,10月各3起;8月1起,为大学生军训期间发生的感染性腹泻疫情;7月份因放假无疫情;8-11月疫情较少,可能与肠道传染病较少有关。见图1。
2.3 传播途径 110起爆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106起,占96.36%),其余均为肠道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流动人口增多 近年来,合肥市各类学校不断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爆发疫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农村的在校学生和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对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进行各类疫苗的免疫强化,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关键。
3.1.2 环境与学生生理特点相互作用 (1)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学/中专和幼儿园。可能与该年龄段中小学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2)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丙类、乙类传染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发热多见,提示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主要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3)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3-5月较多,占54.55%,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96.36%),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以肠道传播为主[1]不同。因此,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3-5月(春季)呼吸道传染病[2]。
3.2 建议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均应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及各项措施的落实[3-4]。(2)加强学校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均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加强其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校医和保健教师真正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加强学校卫生的专业建设和人员配备[5-6]。(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免疫强化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创造健康卫生的校园环境。(4)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如学校对校舍、食堂、饮用水等硬件设施和卫生设施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在学生中如何组织开展和科学实施易发、高发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发热等症状的监测等。(5)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身免疫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林玫,龚健,李翠云,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7-968.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874.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5] 张智,张吉慧,苏孟,等.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6,33(6):1 005.
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 目的 了解江门市急性呼吸道感染人群常见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2012年于江门市某医院就诊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采集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甲型(FluA)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腺病毒(ADV)、博卡病毒(BoV)、鼻病毒(h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PIV2、PIV3)、偏肺病毒(MPV),冠状病毒(HCoV)OC43、229E、HKU1和NL63等14种呼吸道病毒的核酸。结果 609份检材中,14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总阳性率54.84%(334/609),检出率依次为甲乙型流感病毒21.18%、副流感病毒1、2、3型9.03%、鼻病毒7.55%、呼吸道合胞病毒4.76%、冠状病毒3.61%、人博卡病毒3.45%、偏肺病毒3.12%、腺病毒2.13%。334例阳性检材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例,合并感染率7.06%;合并3种病毒感染的有3份,感染率0.49%;合并4种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男性呼吸道病毒阳性率58.81%,女性47.98%,提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结论 呼吸道病毒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而与年龄、季节和性别有关,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合胞病毒是引起江门市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
关键词 呼吸道病毒;监测;感染
[中图分类号] R7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36-03
[作者简介] 梁均和(1971-),男,广东恩平人,本科,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卫生检验。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TI)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目前已证明,95%的急性上呼吸道疾病和大部分的下呼吸道疾病是由细菌外的病原引起,其中以呼吸道病毒最常见[1-2]。病毒感染是引发RTI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3],在发达国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和儿童住院的首位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主要的死亡原因[4]。近年来新发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增加,对公众健康及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10年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手足口病以及最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无不是由病毒所致。该研究利用江门市流感监测平台,对于在江门市某医院就诊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3型、腺病毒、博卡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OC43、229E、HKU1和NL63共14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监测,以了解江门市呼吸道疾病病毒感染的状况,为疾病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到该市某医院就医的患者的鼻、咽拭子609份,其中男性386例,女性223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3岁。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德国QIAGEN QIAcube全自动核酸抽提仪和QIAGEN QIAamp MinElute Virus Spin Kit试剂盒提取总核酸;使用AB公司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和华瑞安生物的14种呼吸道病毒阵列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
1.3 方法
1.3.1 分组方法 将所有患者按年龄的不同共分为7个组,即≤6月组、7月~1岁、13月~2岁、25月~3岁、37月~5岁、61月~10岁、>10岁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年龄特点;将患者依据性别分为两组,即男、女组,以了解病毒分布的性别特点;同时根据时间分布,对不同季节病毒检出的情况进行分析。
1.3.2 检测方法 对所有搜集到的标本均行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将搜集到的标本置于无菌管中,并使用生理盐水和病毒保护液进行保护,并详细标注,在0~4 ℃的环境中进行保护,于24 h内送往实验室提取核酸,将提取到的核酸置于-70 ℃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严格按照检测仪器要求进行操作。
1.4 统计方法
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情况
609份检材中,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334份,总阳性率54.84%(334/609)。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1.18%(129/609),其它从高到低排列的分别是副流感病毒(1,2,3)型9.03%(55/609)、鼻病毒7.55%(46/609)、呼吸道合胞病毒4.76%(29/609)、冠状病毒3.61%(22/609)、博卡病毒3.45%(21/609)、偏肺病毒3.12%(19/609)、腺病毒2.13%(13/609)。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感染的有43份,合并感染率7.06%(43/609),其中合并3种病毒感染的有3份,合并感染率0.49%,合并4种病毒感染的有2份,感染率0.33%。
2.2 呼吸道病毒与年龄的关系
0~6个月的婴幼儿检材共有20份,病毒阳性率40.00%(8/20);6个月~1岁的婴幼儿检材145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4.83%(94/145);1~2岁的患儿检材有92份,病毒阳性检出率53.26%(49/92);2~3岁的患儿检材有55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0.91%(28/55);3~5岁的患儿检材有89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9.44%(44/89);5~10岁的患儿检材有77份,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6.75%(36/77);>10岁年龄组检材有131份,病毒阳性检出率57.25%(75/131)。其中6月~1岁婴幼儿病毒阳性率最高,提示该年龄组婴幼儿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1。
2.3 呼吸道病毒与性别的关系
609份检材当中,男性病例386份,女性病例223份,男女性别比为1∶0.58。其中男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227份,病毒阳性率58.81%(227/386);女性病例检出病毒阳性样品107份,阳性检出率为47.98%(107/223),男性样品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P=0.0097)。提示相对于女性,男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见表2。
2.4 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时间分布
609份检材当中,各种病毒一年四季均有检出,病毒检出率在50%左右,其中春季呼吸道病毒检出率最高,达到62.56%,检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与流感的流行有关。 1~3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其阳性率依次为27.31%、9.69%、9.69%;4~6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偏肺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27.151%、13.24%、3.97%;7~9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96%、11.96%、10.87%;10~12月份,阳性检出率较高的病毒分别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依次为11.51%、10.07%、7.19%。见表3。
3 讨论
呼吸道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治疗上也主要依赖于病毒病原学的检测[5-6],而多病毒共感染、病毒的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是呼吸道病毒检测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一般的临床医疗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极少开展病毒病原检测,只把法定传染病送疾控部门检测,造成临床极大部分病毒病缺乏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不利于诊疗及疾病预防控制,大大降低了疾病监测网络的敏感性。该文通过对在该市某医院诊疗的60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开展14种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检测,发现该人群呼吸道病毒感染率较高,达到54.84%。呼吸道病毒感染一年四季都处在相对较高的态势,特别是春季病毒感染率比其它季节明显偏高,达到62.56%,这可能与该季节流感的流行强度较高有关。这次监测,感染率较高的病毒依次是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人博卡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该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当中,病毒混合感染率较高,在334份阳性检材当中,合并2种以上病毒的有43例,病毒混合感染率达到7.06%。各年龄组人群呼吸道病毒病均可感染,其中6个月到1周岁的患儿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1~2周岁患儿、2~3周岁患儿以及0~6个月患儿。符合李梨平等人报道结果[7],提示6个月~1周岁的儿童更加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这可能是因为小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比成人差,年龄越小,免疫功能越差。小儿的呼吸道中免疫球蛋白低下,不能抵抗病菌的入侵。咳嗽反射差,呼吸道排痰的功能差,有痰排不出,病菌容易在呼吸道安营扎寨、生长繁殖。呼吸道中的免疫球蛋白在12岁才达到成人水平,因此12岁之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8]。同时,婴儿出生后体内有母亲传给的免疫球蛋白,这些免疫球蛋白在6个月后消失,而这时婴儿本身尚不能合成免疫球蛋白,所以在6个月后呼吸道感染突然增多。而1~3周岁的小孩器官发育比一周岁前较完善,所以6个月~1周岁的小孩呼吸道感染率较高。另外,发现男性患者病毒感染率高于女性患者,提示男性患者特别是婴幼儿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
综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我市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由于此类疾病往往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精确的病原学检测不仅是疾病确诊的依据,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加强对病毒性疾病病原学的监测和检测,了解和掌握呼吸道病毒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对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降低药物滥用,降低诊疗费用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呼吸道病毒往往容易引起流行及暴发,对社会影响较大,每起疫情对临床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都是严峻挑战,系统地开展相应病毒的监测,将进一步提高对病毒性疾病的预测、预警以及应对重大传染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梓荆.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病毒性肺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4.
[2] 肖霓光,张兵,段招军,等.1165 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14):28-32.
[3] Midulla F,Scagnolari C,Bonci E,et al.Respiratory ayncytialvirus,human bocavirus and rhinovints bronchiolitis in infants[J].Arch Dis Child,2010,95:35-41.
[4] 隋竑弢,王大燕,舒跃龙.呼吸道病毒多病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3,29(2):238-244.
[5] 吉维民.ICU患者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4):366-368.
[6] 刘利君,罗鑫,郑动,等.我院2012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0):2832-2835.
[7] 李梨平,赖源.长沙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7(2):876-878.
致病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和吸烟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刺激呼吸系统引起各种肺部疾病;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国青年人吸烟人数增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吸入性变应原增加 随着我国工业化及经济的发展,特别在都市可引起变应性疾病的变应原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如地毯、窗帘的广泛应用使室内尘螨数量增多;宠物饲养导致动物毛变应原增多;还有空调机的真菌、都市绿化的某些花粉孢子、有机或无机化工原料、药物及食物添加剂等,均是哮喘患病率增加的因素。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病原体的变异及耐药性的增加,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的重要因素。
外感寒邪 中医学认为一旦气温骤降或贪凉饮冷超出人体适应能力,即可导致人体感寒而病。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都有密切的相关。所以,中医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这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过度劳倦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呼吸病的预防与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