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儒家文化为首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儒商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爱、礼制、中庸、责任等思想的广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进行,就必须要秉承儒商精神,实现企业进步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本文将重点围绕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并为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思路。
一、儒商精神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内涵
儒商精神的形成脱胎于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精神。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既有君子品格的塑造,又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化,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经济、政治、文化、国民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商品经济的到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构建,让儒家文化在新时期与时俱进,放射出夺目的光芒。通过与时代商业的结合,从根本上促进了现代商业义、利共存,既能够促进时代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抵制经济朝着负面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以儒家为本的商业风貌
儒商精神展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时代商业风貌。所谓的儒商精神,是指儒家思想与商贾精神的结合,在进行商业活动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将儒家文化运用到其中,以此来加深企业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育企业精神,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进步。儒商精神是儒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结合,将儒商精神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文化观、价值观的塑造,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不断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结合,塑造出企业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文化体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义与利的权衡,让企业经营与社会进步同步进行,从而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然而目前企业发展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利益的畸形发展态势,影响了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遵循儒商精神中的以义取利观念,能够有效地制约不合理竞争的出现,从而维护良好的企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共同进行。其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权衡,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突出“以利济世”的文化精神,用企业的经营成果来回报社会,担当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
儒商精神的实现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儒家精神作为国家政治统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这种精神内涵则更多地与商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与文化的融合。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仅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商业精神的融合,同时还要将其成功运用到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从而实现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前进。这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晶,是儒家精神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革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精神、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相互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的关系。首先,中华传统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基础,为之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依据和题材形式。其次,由于儒商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时展的见证,儒商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其在新时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第三,儒商精神与时代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碰撞的又一结晶,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注重精神与道德,排斥纯粹的物质主义。传统儒家文化在古代被统治者视为统治的工具,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铸就君子人格,实现国民精神的塑造,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儒商文化的形成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原始精髓,并结合时代的特征实现了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延伸,这极大地增加了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适应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为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对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态势的增强。
(二)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儒商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精神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商业精神与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更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纵观当今的企业发展,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脱离文化精神及企业文化而存在,而儒商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其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总体说来,正是儒商精神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延伸到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去,使之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实现。所以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应该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统一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来进行。
(三)促进了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是相位表里、互相促进的,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儒商精神也在新时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新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仅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指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构建。正如香港金鹰集团陈仲尼所理解的新儒商精神,应该是修身、治企、兴业、社会多方面的结合,不仅仅要提升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能够肩负起自我成长、员工素质提升、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样化的责任,以此来不断地发挥企业的最大优势,为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三、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要想实现儒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广泛地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儒商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创造基础。深入经典,不断丰富儒商精神的文化内涵,准确地权衡义利之间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精神,才能够为企业文化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机遇,同时进一步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新时期的发展。下面将重点来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商精神的塑造。
(一)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
深入经典,促进儒商精神的形成。儒家文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同时也分成不少派别。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它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的总之,强调内心修炼与事业成功的并重,学会处理各种人际伦理关系,实现政治实践。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以及儒商精神的构建过程中,要善于从儒家的经典中来汲取力量,广泛地借助于《春秋》、《论语》、《孟子》等诸多文化经典,从而来实现现代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无论是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员工关系的处理、企业管理决策方案的制定,还是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等,都要以儒商精神作为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此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
以义取利,实现自我职业道德约束。以义取利是儒商精神的重要精神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秉承这种思想,来切实实现企业的发展与转型。第一,确立企业的发展宗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遵循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核心观念,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和战略规划。第二,在企业开展业务的时候,也应该以儒商精神作为有效的参考依据,学会以正当的方式解决各类业务问题,在实现有效沟通、良好合作的基础之上,来最大化地维护企业利益,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三,以儒商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教导员工严格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以正当的方式来取得属于自己的利益,从而不断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
明确责任,开拓“以儒带商”新思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时刻明确其社会责任意识,为实现社会长远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首先,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以“儒文化”作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企业的发展宗旨和核心理念,必须要以促进社会良性的发展为依据,从而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同步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即是很好的证明。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效果,就必须要努力地践行儒家精神,拥有不屈不饶的勇气和毅力,来克服企业发展道路中的困难,从而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条件。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所有行业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充分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大力倡导“以儒带商”模式,从而让企业自觉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
(四)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
和谐发展,掌握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追求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中庸思想,还是贵中尚和的理念,都在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谐发展的要求,掌握有效的经营艺术和发展之道。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追求企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环境保护、绿色生产、节约成本等,从而实现和谐经营。其次,遵循贵中尚和的思想,构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在企业对外发展过程中,也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实现企业交际中的和谐。
(五)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
强化道德,树立现代儒商新规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企业发展的进步,就必须要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首先,将道德观念融汇到企业文化构建中去,号召领导者、企业员工都要不断提升自觉性,实现道德水平的提升。其次,要多开展各种各样的企业公益活动,比如社会救济活动的开展、成立基金会等方式,都是提升企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证明。总之,只有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儒商精神在企业发展中的融合,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其文化内涵的丰富,从而保证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商精神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塑造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之道提供了有效的基础。特别是新儒商精神的提出,更加凸显出这种文化精神的深层次内涵,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儒商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传统文化来丰富儒商精神的内涵,通过深入经典、以义取利、明确责任、和谐发展、强化道德等几个方面来对新儒商精神进行重塑,以此来为现代企业进步提供有效的文化动力,同时实现以义取利、以利济世文化格局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张帆.现代儒商企业的伦理审视[D].华侨大学,2006
[2]张英杰.论儒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3]王静玉.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D].河北经贸大学,2013
[4]林锐.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D].华中科技大学,2006
【关键词】 新民歌;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价值
新民歌是指突破传统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的民歌。新民歌大多为民通结合,大胆创意并突破传统演唱方法,采取新式光电及舞美技术进行表演,歌唱新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民歌包括幸福万年长、家乡美、好运来等,与此同时,也涌现出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新民歌歌手。新民歌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不仅仅在于其鲜活的内容,时尚的音乐元素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传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核,融汇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汲取了时代精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新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所展现出的文化价值,正是中国新民歌保持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内涵,则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新民歌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传统民歌,继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发展,因而,深刻把握和了解新民歌的文化内涵,离不开对传统民歌文化内涵的考究。
传统民歌是与新民歌相对应的范畴,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因而,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新民歌在本质上都是民歌。民歌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财富,是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反映着人们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同时,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对民歌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民歌也体现着特定文化环境和民族精神,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作用。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民歌这种载体,以及歌唱的内容、歌曲的旋律以及表演者精彩的演绎,从而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文化内容。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正是来源于新民歌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文化传统和各具有特色的民族精神。研究新民歌的文化内涵,就是要通过新民歌这一载体,探究新民歌所体现的精神文化现象。
二、新民歌的文化特征
准确把握新民歌的文化内涵,需要对新民歌的文化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新民歌之所以不同于通俗、美声等歌曲,除了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内容、表现手法之外,新民歌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使新民歌与其它歌曲根本不同。
1、新民歌代表着我国主流文化和价值
新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能够被广大人们接受并喜爱,具有较强的流行性,根本原因在于新民歌充满了“正能量”,如新时期我国新民歌主要以歌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典型人物,赞颂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忠诚的先进事迹,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2、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新民歌来源于传统民歌,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新民歌传承了传统民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如新民歌演唱的内容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内容,在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特色,在表现形式上传承了地方小调与各戏种的表现手法和曲式,因而,新民歌的内容既现代又古朴,演唱风格既恬静优美也充满生机动感,大雅而不失通俗,唯美而富有诗意,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
3、新民歌集中体现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因如此,我国民歌种类繁杂,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甚至在相同民族的不同地区,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民歌或地方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歌相互交流和发展,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汲取新时代内涵和精神财富,新民歌也逐渐发展成熟,也使得新民歌能够以较为活泼和多样的方式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促进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
4、新民歌代表着时展的潮流
中国新民歌将复杂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信息简化为人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形象的符号,通过精彩演绎使蕴含其中的复杂民族文化信息充分展现,对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民歌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现代化的舞美效果,使得新民歌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展现形式,也决定着新民歌不断突破传统,创新形式,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三、新民歌的文化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价值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新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基于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应用、宣传等实用性的存在,文化产业化大潮的冲击,在世界、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新民歌基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散发出的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新民歌文化价值的存在,更是增强了新民歌的无穷魅力。
1、新民歌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载体。中国新民歌,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是这种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新民歌卓而不凡的个性,反映着其深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新民歌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新民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2、新民歌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新民歌在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同时也在不断的宣传和扩大特定民族的影响,不断的丰富自身民族的文化内容,促进包括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方面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正是由于新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特定的表现形式,使得新民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新民歌促进和深化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化对民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冲击着传统民歌的存在方式。新民歌新的时代元素的增加,丰富的舞美效果,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迎合文化产业化的需要。同时,文化产业化以及蕴含于新民歌中的巨大经济价值,也促进了新民歌的市场化发展。然而,新民歌在根本上不同于通俗歌曲,由于新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决定新民歌不会过度低俗化和过度产业化,也正是新民歌的文化品质和有限的产业化,更增加了新民歌的文化魅力,深入的影响着新民歌的文化内涵。
4、新民歌不断丰富世界文化的内容
最是民族的文化也最是世界的文化,新民歌作为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思想内容的载体之一,正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和灵活的形式,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加深对我国精神文化的了解。在不断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今天,新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轻松愉悦的表现手法,向世界充分展示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通过新民歌的广泛传播,也不断丰富着世界文化的内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奥运;人文精神
一、引 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书》、《礼》、《易》、《论语》、《春秋》等经典著作,向世人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持续繁荣着。而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自2001年7月13日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发源于古希腊的奥运盛会将首次由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对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体育是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领域。有学者指出:一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中国在申办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其中“人文奥运”被认为是第一位的、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口号,也是中国申办成功的一个重要砝码。“人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文化”来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人文奥运”的思想宝库。正因为如此,宣传中国文化,弘扬奥运精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人文奥运”,将赋予2008北京奥运别样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融合力,它吸收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将之融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
2.“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即“民本”,这一思想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政治价值。中国早在西周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意识,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本、民本和爱民、富民、教民等思想是儒学和墨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主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晏子春秋・内问下》和《管子・霸业》中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表现为天命观、天道观和天理观,无论是天命、天道还是人伦,都是说明天与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是说明人的重要地位,从而为重民奠定理论基础。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神,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
1.“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2005年2月北京市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阐述了“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奥运会在中国主办将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当代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现代奥运会文化也深深植根于古希腊文化之中,所以它紧密的契合了西方的现代文化。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展示中国文化,推动中西交流是人文奥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人文思想的联系。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奥运人文思想强调人的健与美,这种健与美不仅指人的身体强健,而且指精神健全,身心和谐发展,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崇高的体育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思想是一贯的。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它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注重现实人生;强调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而非个人的自由权利,是维系全民族思想的纽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二者是何其相似。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百年奥运的人文思想结合起来,一方面能使奥林匹克运动一贯追求的人文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使奥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化的精神。
四、传承奥运人文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深化对奥运人文精神的认识。
奥林匹克运动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奥林匹克运动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也在不断与现代社会进行调适,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将体育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它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体育景观,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已。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也是人类精神和文明的光辉典范,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力与美,是文化。
2.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跨越。
正因为对奥运人文精神有了如此之深的认识,我国政府在申奥报告中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和“科技奥运”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上的新贡献,同时也是我国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入研究的结晶与对奥林匹克认识的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研究奥运文化,弘扬奥运精神,必将引领我们中华民族在新世纪进入一个和谐、秩序、道德、仁爱的文明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刘修武.奥林匹克大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纪宝成.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4]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融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增刊.
儒道佛三家思想培育出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华夏儿女的性格、处世心态、道德情操有着重要影响,也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审美情趣。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学前教育阶段渗透茶文化学习与了解,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深化学前教育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学前教育;影响
中国茶文化蕴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道佛思想培育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华夏儿女的性格、处世心态、道德情操有着重要影响,也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审美情趣。赖功欧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在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思想既各自地影响茶文化,又融会贯通地共同影响茶文化……,儒家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自然境界,佛家的禅悟境界,孕育而成中国茶道的基调与风骨。……没有儒道佛的共同参与,今天的我们也就没法享受、体味这种文化了。”[1]正因为如此,茶成为了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饮品甚至精神的伴侣,其满足了各个阶层不同的物质、心理需求。但由于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与衰败,外来文化的涌入,本土封建文化的落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领域也逐渐回归理性,传统文化再次得到认可,茶文化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代,传统文化已从文化领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学前教育阶段渗透茶文化学习与了解,从小处说,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从大处说,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1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涵
由于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渗透使得茶文化从最初的解渴药用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在历史的洗礼中自成体系,形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1.1儒家中和思想
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内核,何为中庸?通俗地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自己,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已达到圣人之境界,进而在面对生活苦难、矛盾之时,客观分析事物的表面进而理性看到本质,处理问题时既能整体把握,又能局部掌握,做到不偏不倚、客观理性,也称之为“中和”。该思想教导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要做到遵守客观规律,在人与人交际相处方面要恭敬谦卑、和谐共处,在国家与个人方面要万众一心。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茶道精神,可以说中国茶道突出儒家“和”字,茶生于山野之间,融天地之精华,雨露之滋养得以成形,而又经辛勤劳动者采集制茶与能工巧匠者的艺术升华形成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和意境深远的精神内涵。古代文人雅士大多钟情于茶,他们在煮茶、品茶的过程中,享受着不急不躁、心平气和茶之自然本性,体会茶经水冲泡后带来的甘甜清香……,进而在艺术化的品茶过程中,锤炼人格,升华思想,修炼心性。[2]
1.2道家“道法自然”精神意境
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所讲的自然就是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与原则,这句话就是告诉世人,一切事情遵循“道法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一思想丰富了茶文化内涵:一是物质层面上,茶生长于大自然,其在种植生长中必须要符合自然气候条件,如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环境要求;在茶叶的制作、保存、冲泡等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其中客观规律,比如茶叶不能久曝于阳光之下,也要避免潮湿,又如在煮茶中“钟乳石之水为上水,山涧溪水为中水,井水为下水”,如此而来才能保存茶之本性清香;在茶事活动中,也要契合茶叶自然朴素之要求,二是精神层面上,强调返朴归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释然、放松,以茶修心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1.3佛家顿悟内省的精神追求
佛教与茶的结合源自于现实的需要,佛家重顿悟内省,顿悟是佛教除直观之外第二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禅宗主张参禅打坐,其实就是顿悟,反省自身,参悟禅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驱除烦扰,进而达到超脱现实苦难的佛陀境界,其也与中国内省式的传统哲学有相通之处。僧侣长时间打坐,茶不仅有解渴提神之功效,而且帮助僧侣们净化心灵,引导他们进入空灵虚静的精神世界。
2中国茶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1从幼儿自身层面来说,促进幼儿道德文化的学习
首先,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精神品质与道德情操。中国茶文化重视精神品质的塑造,其蕴藏和、静、俭、真等精神内涵。儒家茶道“和”即和谐、和美、平和;道家茶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佛家茶文化重视顿悟内省,这些思想影响下的茶文化有助于人自身心灵净化,遇事不急不躁,对人礼貌谦和,对事客观公正等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给人们认识事物、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提供了价值标准[3]。此外,中国茶文化整体重视德行塑造,历代茶人在饮茶中追求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这也是茶文化精神核心思想。其次,茶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一年级后儿童便进入正轨化的学习阶段,这一时期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求儿童多读、多背、多记、多写,这对习惯游戏娱乐的孩子们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基本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学前教育中融入茶诗歌、采茶舞的学习、欣赏、茶事活动的体验等等,老师们通俗易懂地讲解其中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打造基础。第三,茶文化的学习提升幼儿审美文化体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美的欣赏、感受,也是一个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4]茶文化表达形式丰富多彩,既有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茶诗、茶词,又有意境深远的茶事活动,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审美感知体验的过程。
2.2从学前教育层面来说,深化教育体系的文化底蕴。
20世纪初期随着外国文化的疯狂涌入,西方的学前教育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社会,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前教育文化才逐渐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代学前教育越发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由于学前教育来源于西方,其主要以西式教育为主,早期的我国学前教育很少涉及本土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使在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也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导致其与小学教育的脱节。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学前教育,一方面如前所述在幼儿道德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审美感知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让幼儿在模仿茶事活动、学习茶诗歌、茶舞蹈的过程中认知到茶文化的价值,进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体系形成本土特点。
2.3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与未来,所以要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传统文化是其立足世界之林的重要根基,也是其发展兴旺的源泉所在,更是其人民的信仰所在。我国茶文化融合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精髓,汇集了茶生长顽强生命力、茶性高洁脱自然本质,无论从日常行为规范、为人处事之道,还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完善,茶文化都能给予人们答案、标准,有助于培养人们不急不躁、宁静致远、谦卑恭敬、团结友爱、与人为善等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传统道德培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茶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3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的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3-6岁前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方式、智力发展、认知习惯等都有独特的特点。为保证茶文化科学有效地融入学前教育体系中,这就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茶文化的内容制定适合的教学内容,笔者对此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方面,要提高教育主体对茶文化的学习、了解与欣赏,只有教育主体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意蕴,才能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学习茶文化,体味茶道精神,欣赏茶艺表演,学习茶诗歌、茶舞蹈,才能引导幼儿从审美感知角度感悟茶文化中“道法自然、”、“中和之美”、“顿悟内省”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内敛闭合的性格特征,不似西方文化张扬、开放,幼儿时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停留在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认知阶段,因此,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形象、直观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在学习茶诗歌的过程中,要配合直观的图形,优雅的音乐,创造试听结合的情景教学,激发幼儿的视觉、听觉与触觉,从而共同作用于幼儿的思维。又如在学习茶事活动时,可以借助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体会茶事活动蕴藏的文化内涵、礼仪习俗。儒道佛三家思想互相融合、互相发展,共同孕育了茶文化这棵传统文化中的常青树,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代,本土传统文化成为各民族立足世界之林的根本。本文通过阐释茶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进而呼吁国家及社会学者共同关注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悦主编,中国茶文化丛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89.
[2]孙长龙、谈陆羽《茶经》的儒学思想.福建茶叶.2015(5):67-68.
[3]邱燕.中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美育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81-182.
[4]周培霞.传播佛茶文化提升人文素养[J]贵州茶叶.2012(1):45-4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历几千的发展而产生的物质财务与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拥有十分中重要的作用。艺术类高校的舞蹈教学是我国优秀舞蹈人才的培训基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人的重要产地。高校的舞蹈教学开设专业的舞蹈课程以及优秀的舞蹈教师的培养,传授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多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以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舞蹈艺术人才,在这一过程当中自然离不开对文化的培养,只有具备高超的文化内涵,才可以成为舞蹈艺术家。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当中更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学生对舞蹈的认识
舞蹈的艺术精神随着时代的不同它所包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丰富的舞蹈艺术精神推动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为舞蹈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当中融入适当的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对舞蹈艺术有自己的感观与见解,从更深层次去了解舞蹈的精髓,从而对舞蹈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已经开展了众多的民族舞蹈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会模仿为主要目标的,而是通过对民族舞蹈的教学,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与传统的文化,只有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表演和学习民族舞蹈。若不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就不能了解舞蹈精神不能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不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弘扬舞蹈的文化魅力
舞蹈艺术的魅力虽在是其具有浓厚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信仰不同、理念不同但是肢体语言的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是共通的,舞蹈作为一门富有艺术气息的肢体动作,其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融入到其中,实现的文化的交流,世界也随之变小。舞蹈可以说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应用科学,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舞者的表演技巧,但是训练并不能将舞蹈的文化魅力表象出来。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一来可以很好的将舞蹈技巧与文化相结合,通过舞蹈表演,让全世界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样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出国门,迎接全世界,与世界建立精神上的桥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文明。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文化元素的引入
舞蹈教学活动当中最为基础的是舞蹈技巧的训练。学生只有在丰富熟练的舞蹈技巧的支撑之下,才能够表演出丰富多彩、风格多变的舞蹈。在舞蹈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对作品的内在感情的认识,结合自身的个性提出独特丰富的舞蹈。舞蹈艺术现在已经广泛的被世人所接触,要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只有通过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的舞蹈教学当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识,才能舞出优秀的舞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拥有了多种手段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当中,例如:多为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让学生多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舞蹈艺术,从而得到启发,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舞蹈表演当中。将文化元素引入到舞蹈教学当中,能够舞蹈更富有活力,也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教师一直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舞蹈教师传授个学生的不仅仅是舞蹈技巧,更是一种对舞蹈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将感情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说教师的风格与内涵会伴随着学生日后的舞蹈生涯。因此,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份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当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发挥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
关键词:写意油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沉淀的民族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在绘画领域表现的尤为凸显。例如,中国画在创作中就离不开写意这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甚至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著名画家也在尝试将中国画的写意与油画创作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写意油画。有学者指出,写意油画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是中国传统文化借助油画这一形式的艺术表达。因此,本文从写意油画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写意油画的内涵及特点
一直以来,在学术领域关于写意油画还没有达成较为普遍性的共识。目前,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整体上符合中国大众对于油画审美诉求的创作都可以称之为写意油画。油画作为西方最为主要的绘画艺术形式,在上个世纪初就传到了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油画大家及作品。例如,刘海粟、关良、常玉等等。这一批油画创作的前辈与大师,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当中,积极进行摸索与实践,在借鉴西方油画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兼顾中国画创作中的写意表达。这种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油画创作,后来就发展成为写意油画。写意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已经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大文豪苏轼就曾经论述过写意的具体内涵。所谓的写意,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文字表达中所具有的情感及诸多的思想内涵。所以,写意油画的内涵就是将画者的思想情感与绘画的对象与技法进行完美的结合的产物。在进行油画的创作过程当中,将情感的宣泄与画面的呈现进行对接的油画创作都可以界定到写意油画的范畴之中。从整体上来看,写意油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神似,也就是画者主观思想及情绪的表达。一个没有创作者自身思想及情感的油画作品,仅仅凭借外在的技法或者是色彩是很难称之为一幅真正的写意油画的。所以,在今后的油画创作中,如何将写意与油画的创作进行很好的结合是当前在绘画研究领域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学术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艺术理论的层面上来看,油画、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写意油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具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底蕴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写意油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中华民族在源远流长中所累积的一种民族心理及精神文明的整体呈现。所以,这种精神的艺术呈现与表达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油画创作的方向,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撑。因为,从写意油画的本质上来看,其最主要突出的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气息与底蕴。所以,在今后的写意油画创作中,一方面,需要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进行综合的的研判与优化。另一方面,由于在油画创作中还糅合了很多传统文化面的知识方面的内容,需要将这种技术与艺术文化诉求进行一定程度的互补。另一方面,写意油画是中西艺术碰撞的产物。关于油画创作,在艺术领域一直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油画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环节与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体。因此,今后油画创作中,应该从整体的写意思路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提升其视觉呈现的效果。无论是通过哪一种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艺术的表现,其所传递的思想之美与设计之美是毋庸质疑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绘画创作与西方油画创作之间的关系。有的主张完全西化,有的则主张将中西方的绘画技巧进行结合。这种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就促成了写意油画的发生与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写意油画是中西艺术创作相互交流与相互碰撞的产物。总之,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紧密的关系随着其内在互动频度与深度的不断提升将会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释放出更大的潜力。
三、写意油画今后的发展趋势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角度,写意油画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写意创作的民族化。写意本身就是中国画创作的一大特点。随着对传统文化弘扬力度的不断加强,在今后的油画创作中,写意的民族化倾向将会更加的凸显。一方面,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油画作品将会不断地成为油画创作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油画创作技法将会与中国的绘画创作技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糅合,从而达到一个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写意创作的民族化的过程中,讲究的是理念的创新、题材的新颖、结构的平衡及视觉冲击效果的彰显等等。随着写意创作的民族化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完善,基于人文视角与市场需求理念下的写意创作的民族化开始在一线油画创作领域中得到重视。换句话来说,一个缺乏原创理念与思想的写意创作油画作品,无论其在外在的表现形式方面如何罗列与开展,其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效果与艺术的感染力依然是不足的。其次,写意油画创作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油画创作格局或者说局面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在艺术的创作领域,国界几乎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随着写意油画在创作技法及风格方面的不断成熟,其对油画创作的影响也是比较倾向于国际化的。因此,要摈弃过往的闭门造车的写意油画创作方法,在广袤的油画领域中为传统文化的运用探求更为广阔的发展思路与平台。例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油画创作价值的进一步的挖掘,中式写意风格与现代油画理念的借鉴与糅合等等,都是写意油画创作中不断面向世界与未来的题中应有之意。这种写意油画创作的国际的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写意油画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油画领域整体的向前推进。最后,写意油画的文化整合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种文化的整合主要倾向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优秀的文化资源的吸收与借鉴。另一个是不良的文化要素的剔除。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层面比较庞杂,因此,在今后的写意油画的发展中要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角度不断的探求其内在的诉求与时展的相关性。只有将其与现代的文化理念进行很好的互补,其在今后的油画创作空间才会更加广阔。总之,在今后的写意油画发展中,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度将会不断的强化。这一点随着油画创作艺术的不断提升而日渐凸显。
四、结语
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一大特色,写意油画有着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写意油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偏颇,还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张震 单位:辽宁省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三妹.论当代中国油画创新发展的文化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
[2]谷洋.写意与写实表现形式在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4)
[3]陈乃惠.敦煌壁画“意”与“象”契合的形式美[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电影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电影动画作品,提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表达与电影动画产业完美对接,助推产业的蓬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电影动画产业传统文化批判性表达发展对策
一、中国电影动画产业发展现状
电影动画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核心,以电影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版权为核心盈利模式,广泛涉及以电影动画作品为基础的直接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行为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它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视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电影动画自“万氏兄弟”初创以来,至今已走过将近90载春秋,其中有辉煌,有前进,有彷徨,有停滞。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行循环系统中,始终处于“有作品无产品,有事业无产业”的局面。直至2009年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1:17的投入产出比创造了国产电影动画片的票房神话。其动画形象通过产品开发衍生到包括音像制品、图书文具、毛绒玩具和食品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电影动画产业链构建和产业盈利模式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让业界重新看到了电影动画产业蕴藏的巨大文化力量和经济潜力,意识到大力发展我国电影动画产业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思考中国电影动画产业在当前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中国电影动画产业问题分析
纵观中国电影动画发展历程与产业现状,其间暴露出国产电影动画发展中的诸多缺陷与不足。
1.国产电影动画作品文化内涵严重缺失
文化内涵是电影动画作品的生存之本,是相关产品商业化运作的前提,是产业链构建和拓展的基础。抛开文化内涵,一切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市场机制再完善,国家政策再优惠,鼓励措施再丰厚,也无法使受众到影院自觉消费影片,而消费不振,构建产业链条的努力就会变得十分艰难。
迄今为止,我国缺少充分占有中国文化资源、具有丰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能够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精神,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优秀电影动画作品。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对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化、片面化、狭义化理解与表达
在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上,一些作品仅仅是中国文学经典简单的故事照搬,脱离了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在动画角色设计上,性格塑造类型化、扁平化、单一化,缺乏个性魅力且脱离现实生活,外形设计美丑分明,大多包含了较强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因果报应思想。在整体风格上,电影动画艺术变成了绘画艺术的“动画化”,形成了场景设计、音乐配合等与传统艺术元素的简单对等嫁接。
(2)“盲目模仿风”盛行,作品缺乏深度与特色
中国电影动画业真正大张旗鼓地走上产业化道路的近10余年间,由于力求尽快向美、日动画产业模式转轨,操之过急则形成了盲目模仿的畸形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不具主题深度的形式模仿,缺乏独立品格和鲜明特色。以《魔比斯环》(2006)为例,该片斥资1.3亿元、历时5年苦心打造,号称中国首部全三维数码动画魔幻巨片,上映后却遭遇了340万元的票房重创。究其失败原因,在于作品注重形式上模仿从而失却了独立的风格品格,是从片名到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场景设计等方面,对“美国风格”简单模仿后的“改版”和“拼装”,成为了一部完全西化的“国产”电影动画片。
2.“教化”痕迹过重,娱乐性不足
强调文艺作品的教育性并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电影动画自诞生以来就十分突出的优良传统。然而,当原本娱乐性极强的电影动画,被严格束缚在教育使命感的指导思想之中时,便直接制约了国产电影动画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动画负载了沉重的教育功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故事对尚未具备文字阅读能力的低幼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动画片是给儿童看的”的观念长期根植于我国许多电影动画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中,进而导致电影动画作品过重的“教化”痕迹。中国动画事业创始人万籁鸣曾经说道:“动画片在中国一出现,从题材上就与西方分道扬镳。……我们为了明确教化作用而强调鲜明的创意,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应有的含蓄、幽默与娱乐性。这是优势,但客观上对我们后来的发展形成一定局限。”
3.目标人群定位狭窄,受众群体低龄化
长久以来电影动画作品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为儿童服务”的创作观念和作品浓厚的“教化”色彩,导致电影动画的成年受众大量流失,而成年受众具有独立鉴赏能力和经济消费能力,恰恰是电影动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主体之一,是我国电影动画产业极具市场潜力的消费人群。
而以日、美为代表的电影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电影动画受众定位十分宽泛,成年人更是重要的受众群体之一。日本动画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为32岁,拥有大量中老年动画迷,是真正的“全龄动画”。美国迪斯尼常常以“全家观影”的受众定位来完成一部电影动画产品从策划制作到发行播映的一系列产业环节运作。这样的定位不但扩大了受众群体,而且有利于电影动画作品中文化精神的建构。
4.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在资金方面,我国电影动画产业主要面临着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的双重压力。在人才方面,我国电影动画产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二是人才结构比例失衡;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除上述问题以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够细化,动画品牌经营意识淡漠等问题,都是当下制约我国电影动画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此只简要提及不再展开论述。但是归根结底,电影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问题,是造成上述诸多问题、制约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电影动画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电影动画产业在多年的探索发展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与不足。而国产电影动画中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不但使其陷入受众群体定位狭窄的误区,失去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造成跨文化领域的地位缺失,成为制约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内容,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在经济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表达,使其与中国电影动画产业实现有效结合与完美对接,展现出文化的力量,迸发出产业的活力,助推我国电影动画产业的蓬勃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在此基于对我国电影动画产业的问题分析,提出发展我国电影动画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作品提供有效载体:以传统文化批判性表达,重塑作品文化内涵
(1)主题诠释和题材选择上批判性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首先,在作品的主题诠释上批判性表达传统文化精神。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和持中的兼容精神”,“天人协调的会通精神”等,这些具有时代意义、普世价值和现代观念的文化精神,理应成为我们筛选题材的参照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在进行批判性表达时,要抛开特定背景的束缚,针对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结合现实问题与时代话题展开思考,传达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念。如我国电影动画史上的“扛鼎之作”《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均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以阶级对抗和团体利益冲突达到和谐共存的主题,若这样的主题放在当下审视则缺少现实意义与普世价值。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更新,以时代精神丰富内涵、深化思想。
另外,在题材选择上还应思考能否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如国产电影动画片《风云决》成功地将“武侠”这种中国独有的题材与商业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武侠”是专属于中国的一个独特概念,寓含着不畏、惩恶扬善、宽容待人、邪不克正、劫富济贫、助人为乐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中国电影也正是凭借武侠题材走向了世界,因此,《风云决》选取“武侠”题材,以步惊云、聂风兄弟的生死之交,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伦友爱”、“刚健有为”等精神特征,可以传扬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2)角色塑造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性格、传统艺术特色
一部电影动画作品角色性格塑造的成功是打造动画品牌的关键所在。我国千年的文明与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文化元素。无论是在性格塑造还是角色外形设计上,融入中华民族性格、体现传统艺术特色,对于丰富电影动画作品的文化含量、传达文化精神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地将民族元素生硬的强加于设计之中,片面强调形象的民族性和追求传统性,这样不仅会使创作思路受到限制,也会让很多中国观众从一开始就对影片产生抵触感,更谈不上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和动画品牌的创建。
我们应当意识到,民族性格与传统文化精神最本质的特征,应是其至今依然流传下来的精神特质,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最根本的当是动画角色本身具有并传达给观众的精神特质,而并不因为它是一个纯粹的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如源自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形象,体现的是传统文化中恪守孝道的人伦精神,但美国迪斯尼电影动画片《花木兰》中塑造的“木兰”形象,与其说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少女,不如称她为北美殖民早期的印第安女孩。作品在一个传统中国形象中描摹出纯粹的美国精神——面对世界无所不能的挑战精神,“花木兰”成为真正融入了能够传达美利坚民族精神理念的美国动画形象。
(3)形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传统艺术特色有机整合
在场景设计上,虽然现代动画制作技术日益先进,但是具有绘画性质的造型手段对场景以及作品的整体美术风格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绘画艺术精髓融入电影动画场景设计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对于塑造作品整体风格是可取之策。
在音乐设计上,恰当的民族乐器运用与乐曲配合,对电影动画作品中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和深化文化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我国电影动画得意之作《三个和尚》,以民族乐器演奏出极具中国特色又富有现代节奏感的乐曲,音乐在全片中担任了对白、旁白、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所有角色,使影片独树一帜,享誉国际。
2.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以传统文化批判性表达,渗透产业运作环节,完善产业链式构建
中国电影动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艺术气质、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优秀电影动画作品,而加强电影动画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助推产业升级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产业运作环节中,以完善产业链构建,提升产业竞争力。
健康的电影动画产业应当由前期的电影动画作品创作与制作、中期的产品宣传与影院放映、后期的产业延伸与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组成产业循环链条,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传统文化内涵与电影动画的契合点。
(1)前期的作品创作与制作环节——加强文化认知教育,扩大制片渠道
一方面,在创作环节要重视创作团队人员的相关文化认知教育。只有建立电影动画的文化认知,才能真正把中国电影动画产业纳入文化的轨道,正确引导人们认识电影动画与文化资源的关系。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对异域文化的广泛认知、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必要了解;加强对当代文化风尚、意识形态、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等方面的教育,不失为可取之策。
另一方面,在制作环节上,可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合资拍片”,以国际合作发展“合作制片”。首先,合拍片由于得到技术上的支持、获得创意方面的有益思路,能够提升我国电影动画制片水平;其次,由于外资的注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电影动画产业运作中资金不足和融资困难等资金问题,为电影动画作品质量和产业链的良性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最后,由于许多国家对于本国与他国联合制片给予国产动画产品的待遇,可以使国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2)中期的产品宣传与院线播映环节——打造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媒体宣传方式和院线播映形式
一方面,在产品宣传上,彰显传统文化特色对于树立品牌、吸引国外消费者和外资企业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可以结合电影动画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制作具有文化特色的片花或宣传短片,通过移动电视、电影动画展会等各种传播媒介及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与市场消费关注。
另一方面,影院播映环节是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电影动画形象、经批判性表达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等在社会中的推广宣传。播映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相关动画企业资金回收程度与赢利水平,进而影响到后续环节能否顺利衔接、衍生产品能否开发销售等问题。在2004年4月20日的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电影动画片的播映明确指出:“要扩大动画电影的放映规模,将国产动画电影推向主流院线和重要影院。条件成熟时,可在主流院线和重要影院开辟专门影厅,对国产动画电影作长线放映。通过构建动画片播映体系,促进国产影视动画创作生产,扩大影视动画市场的规模效应,带动影视动画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因此,针对院线播映环节,我们可以在主流院线和重要影院开辟专门放映厅,放映国产电影动画片,将即将播映的国产电影动画片中所彰显的动画文化内涵、传达的文化精神内核、展现的整体艺术风格等外化为装饰元素,对相应影院专门放映厅进行全方位包装,使其有效配合作品内涵和风格,在营造出和谐、舒适的观影环境同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影片的放映效果,潜移默化中对观影者进行了追加的文化渗透。
(3)后期的产业延伸与衍生产品开发环节——创建内容更为宽泛、形式更为鲜明的电影动画品牌
从美、日动画发达国家成功的产业盈利模式来看,其收益并不仅仅依靠影片的院线播映环节完成,而更主要的是来自以电影动画作品为中心开发的后续衍生产品的巨大市场收益。而我国电影动画产业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一部电影动画产品常常止于中期的院线播映环节,缺少对续集制作、版权出售等后期产业延伸及主题公园等后续衍生产品开发环节的重视。
通过音像制品的销售,倚靠电影动画形象生产的玩具、文具、服装、日化用品、主题公园等各类衍生产品,树立文化内容更加宽泛化、文化形式风格更加鲜明化的电影动画品牌,是市场开发的引擎。
参考文献:
[1]中国动画年鉴编辑部主编.《中国动画年鉴(2007)》[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