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管理专业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专业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专业分析

篇(1)

旅游产业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致使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随着旅游行业的专业化规模发展,对从事职业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时,应该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让学生能自如的胜任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在提升学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地方导游

地方导游的岗位职责主要是妥善安排当地旅游团的旅游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旅游团在当地风景旅游区食、住、接送和娱乐服务,地方导游必须与其他管理人员达成一致,做好旅游团的各项借贷工作。其次,地方导游必须熟知当地的旅游资源,便于向游客解读景点的背景传闻并及时回答游客的疑问。此外,旅游在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地方导游职责范围内的首要问题,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地方导游必须在旅游途中,时刻提醒游客的人身、财务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出现游客失踪或者物品遗失,及时与当地警察联系,并积极配合警察的侦查工作,将游客损失降到最低。

(二)全陪导游

根据旅游计划安排,全陪导游负责监督各个接待单位的执行情况以及接待质量以及旅游过程中,各个地区接待社的联络。其次,全陪导游同地方导游一样也要对游客的人身安全、财务安全、日常出行和住宿负责。但与地方导游不同的是,全陪导游,还应承担起旅游市场调研的责任,为进一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开拓市场的战略部署做好前期准备。

(三)国际领队

国际领队不同于普通的导游,他主要负责海外客源的旅游服务。基于此,国际领队必须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最好熟知多门外语方便和不同国家游客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国际领队一般负责国外的旅游任务,在出发前除了给旅游团介绍旅游国家的风景习俗之外,还需要提醒游客检查好护照、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避免其遗失在家中耽误旅游行程。另外,国家领队需要安排好旅游团得到旅游计划,组织好当地的旅游活动,时刻关注游客的人身安全和物品安全。若是,旅行中出现游客身体不适或者天气因素干扰旅行计划,国际领队必须适时做好旅游计划调整,组织好旅游活动。对游客日常生活的关心,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好游客的积极性,是国际领队的重要职责,也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最后,国际领队负责的多半是国外的旅行任务,因此在国外旅游风俗交涉上,一定要游客明白,避免因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矛盾纠纷。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培养

(一)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的课程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步步的知识经验积累而来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领域方向,都必须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导游基础着手,对导游法规、导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管理学等专业课程、选秀课程进行深入化的学习。此外,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其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有很大的差距,对此,应鼓励学生课外多多涉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风俗、地域地貌。

(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技能学习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技能才是决定其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的能力的评判标准。对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增强与校外企业的练习,借助学生在外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与此同时,聘请旅行社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纠正其不当的管理行为,为学生今后在旅游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实习经验。

三、结语

篇(2)

旅游管理专业承担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今旅游产业迅猛发展,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审时度势,顺应时展潮流,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适应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高素质和多样化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实践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开始走向大众,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择,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潮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按照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渗透的原则, 完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培养,并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创业案例、就业指导等精品微课和特色专题讲座,营造出教学、管理、服务、实践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并开展和实施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计划,将实验室实训、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等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全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通过微课、慕课、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式学历的能力,以课题组为单位承担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研究, 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拓展学习,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启发式讲授、探究式研讨、过程性考核的课堂教学态势。例如,教师精心设计旅游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及理论知识支持,结合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提出课程作业和课题研究指南,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重点、难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拓展思维、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设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旅行社、酒店实验室等,都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功能。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力度建设,例如生态旅游实验室、旅行社实验室等的建设,并科学设置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各方面的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此外,还可以与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合作内容、实行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四)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旅游专业综合改革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全面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可以建立学校、企业共享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重视双师队伍建设,并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定期举办旅游专业发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搞好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同时鼓励教师到高层次的院校学习,更新知识与教学理念。 

二、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分析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逐步改善了旅游管理的教学现状,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根据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反馈,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都表现优异。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备较高的职业操作技能,在旅游企业综合教学实习阶段、毕业实习阶段,都受到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实习期间,有些学生在企业技能竞赛中表現突出,很短时间之内就成为了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能够为企业所重用。也有一些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选择旅游创业,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品德培养;学校教育

自1979年我国第一所高等旅游院校建立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从业中各种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越来越凸显,各种旅游投诉案件层出不穷。虽然已有大量的学者在综合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但在实际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依旧不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承担着旅游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贯彻国家道德体系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在品德培养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品德的内涵及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有时也把品德与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相等的概念,它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它主要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作为承载旅游人才品德培养重任的旅游专业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做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从业人员。

(二)加强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1.加强品德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道德品质建设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优秀的道德品德有助于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可以说它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面。在旅游者体验旅游服务时,旅游从业者是游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接触频率最高的人员,尤其是作为文化的传播者,道德品质示范者的导游工作者,这种特殊的身份对游客的品德形成会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导游人员良好品德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反之亦然。2.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一般来说,旅游是一种“高消费”的活动,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吸引游客,是基于游客对未知的旅游资源产生的一种新奇感。而鉴赏到旅游资源后,这种新鲜感随即消失,所以绝大多数旅游者“故地重游”的几率非常小。同时在旅途中,游客除了关注旅游资源本身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也会做出评价。因此,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经历的好与不好,影响都是深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试想,一次行程结束,游客对其的口碑宣传是“欺客、宰客、辱骂游客”等,旅游业将何以长远的发展下去。3.旅游业人才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我国自古非常重视“德”的培养,但“德”一直被作为立人做事的根本,绝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也一直在寻找“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仅是一个人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成才发展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品德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道德认知模糊,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有学者针对道德理想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对道德修养与自身成才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在公与私的问题上,选择“大公无私”和“公大于私”的学生占51.19%,选择“真诚大于虚假、高尚大于卑鄙”的均不足一半;有近30%的学生是倾向于公私兼顾和真诚虚假、正直邪恶、高尚卑鄙各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以损公肥私、虚假、卑鄙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1.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虽然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使得道德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其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利益机制,容易诱发利己主义;(2)市场经济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容易产生拜金主义;(3)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容易诱使人们淡漠精神价值,追求享乐主义。加之,互联网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普及使这些不良的思想加快传播,例如网络上的各种娱乐信息,往往是利用些浮夸的文字,浅薄的思想,碎片化的知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学生又最易受其诱惑,长期盲从的关注网络信息,导致从学生时代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被错误的思想所引导及渗透,致使许多人的思想中完全没有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来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2.旅游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无论是导游人员,还是旅游目的地的从业人员,其每天要接待和面对大量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道德修养的人群,而能外出旅游的人,在物质上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在思想上有着一定的超前性,他们中许多人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文化思想。如果导游品德意志不坚定,极易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同时通过自身的口耳相传,将这种思想传播至其他的人群。3.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保障性法律法规不健全建国初期的导游被称为“民间大使”,在人们的心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现如今的导游人员成了欺客、宰客的“骗子”,各种投诉案件屡见新闻。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于旅游从业者的薪资缺乏法律保障。据调查,绝大多数旅行社支付给专职导游的基本工资为300-500元,大多无基本工资,迫于生存的压力,导游人员不得不去忽视自身的品德,产生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各大高等旅游院校中关于道德品质的专门课程几乎没有,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之中,在专业课程中仅有《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开设类似的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旅游品德培养的教学方法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教授法上。据相关统计,“在旅游道德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理论教授法占46.4%,案例教学法占39.3%,对于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讨论式教学法仅有11.8%的成分,能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情景的角色扮演教学法仅有2.5%。”[3]有限的品德教育课时,僵化的教学方法,难以产生使道德规范与标准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条件。

(三)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品德教育

一方面,旅游企业在人才的招聘中往往先看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虽然大多数的旅游用人单位反应,他们很在意“德才兼备”的旅游从业人才,但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并不像有没有能力那样容易判断,往往是发生了负面事件才会对从业人员的品德做出评价,因此用人单位会更多的关注应聘者的能力。这无疑给旅游院校的培养带来误导,将市场的人才需求定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用性知识的培养上。另一方面,旅游高等院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致使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过多注重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德育教育。

(四)教师队伍缺乏高品质的道德修养

师者,为人之师表也。教师的角色决定了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同时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新时期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高等院校教师职业行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在教学上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许多教师选择这一岗位的目的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是因为工作的稳定,待遇的优厚。这些教师没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没有岗位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热爱,所以也就不会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更不会在意自身的德行对学生的影响,为人师表的示范有时传递的甚至是一种消极的负面因素。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建设必须予以重视。

三、加强品德培养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道德认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前提,正确且明确的道德认知使学生能够把握瞬息万变且碎片化的信息,从而对道德事件做出准确的判断,加强道德认知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认知的模糊甚至是缺失,极易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学校要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学生收看社会新闻,关注重要时事,组织参加有益的读书、演讲、新闻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流信息的关注;推动校园网络建设,以主动姿态抢占网上阵地,运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强吸引力,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旅游行业人员虽然易受不同人群价值观的引导,但是旅游专业更容易接触较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例如专业中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方面。可将名人之德行,优秀事迹渗入品德的培养过程,在知与行的双重作用下,加深学生对品德的理解与认识。如此,面对社会上林林总总的道德困惑、物欲诱惑等问题时,学生能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理性的思考。

(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保障体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生存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政府首先要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获取劳动报酬的基本权利,由旅游行政部门出台企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次是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为旅游从业人员交纳基本的社会保险。这样才能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尚在培养的道德品质取得实际的意义。

(三)完善品德培养课程及丰富教学方法

1.完善课程方面完善旅游品德的课程体系,加强思想品德中关于道德培养的课程,同样将品德教育纳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增加品德教育的课程学时,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评价以矫正并发展自己的品德。2.丰富教学方法方面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设立相应的情景来体验,才能更好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传统的机械传授的品德教学,对品德的培养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模式及丰富的非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运用非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班会活动、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品德文化环境的建设,邀请一些优秀道德人物为学生进行讲座等,来培养学生运用道德标准,职业规范来分析评价道德行为的能力,形成道德情感,自觉调节道德行为。

(四)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品德培养的重视

学校应加强对道德品质的教育,儒家经典《大学》言:“德者,本也”。德,乃做人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在我国古人的教育观中,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将德的培养先于一切。旅游教育要摆脱狭隘思想的影响,将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重实践、高素质、复合型、富有创新性等方面。在此方面旅游院校与旅游用人单位应当明确旅游人才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良好品德素质对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的重要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品德培养的教学内容,共同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修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道德品质的建设

教师队伍品德的建设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院校单位要实施积极的、长远的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培养教师对本岗位的热爱与责任感;定期选派教学骨干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研修、交流,并聘请校外企业人员进行职业精神的传播。有针对性的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从而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4]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学生品德养成的重要性,小到影响学生自身职业的发展,大到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就以上学生品德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以希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视能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乔法容,胡隆辉.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学习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2-24(9).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9.

篇(4)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水的平管理和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需要具有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校外教学和毕业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挑选优秀的实习生进而为他们提供就业已成为旅游企业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目前高校在组织校外实习时却碰到了很多问题,例如难以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实习单位、实习生对校外实习不够重视,实习单位和高校对实习时间的长短很那达成共识,这些问题导致了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人才的选拔。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实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影响实习效果。

实习是为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系统地结合,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积累实践经验,早日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根本转变。但有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总会有很多同学找各种借口逃避校外实习,实习的态度也比较被动。

实习生实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1、思想上没有高度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实习就是走个过场,实习的工作没什么可学习,都很简单,他们没有看到实习给个人带来的综合收益,实习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到他们就业后才能感受到,所以缺少远见卓识。2、实习指导教师工作不负责任,指导不够到位。实习的工作非常复杂,在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实习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不够细致,甚至在工作中不讲方法,只知道用行政命令来打压学生,使学生们逆反心理更加严重。3、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吃苦的精神。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很少有吃苦的经历,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严格的管理和劳累的工作使学生们害怕实习,更缺乏战胜困难得决心和勇气。

(二)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缺乏长期合作的计划,建立的实习基地不够稳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实习生缺乏企业认同感,缺少团队精神。旅游企业利用实习生主要是看重他们良好的形象及其外语的优势,企业希望学生们能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可是,实习生缺乏这种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来实习的,短短的几个月后自己就会离开,所以,缺乏责任感,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令企业不满意。2、高校的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旅游企业的长期经营。学校的教学计划非常严格,实习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最多半年的实习时间,有的甚至更短,旅游企业,例如星级酒店,他们培训一个实习生最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独立工作,个别部门,例如前台接待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实习生刚刚培训完可以独立工作了,可是他们实习期又结束了,这就导致旅游企业不得不重新招聘和培训新的实习生。这样就容易使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收到阶段性的影响,不利于旅游企业的长期经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管理对策

(一)精心挑选优质实习基地,一定要和实习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选择理想的实习基地至关重要,这是开展校外实习的前提。高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调查,综合比较,选知名度比较高,实习基地所在的城市要非常发达,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可以给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学校在实习不仅要做好宣传动员等指导工作,更应该在实习期间及时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协助实习单位管理豪实习生。同时,及时实习结束了,学校也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联系,可以聘请实习单位的高管来学校给学生们开讲座,让学生们接受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学院与实习单位搞好协作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实习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酒店招聘人才,促进学校的就业。

(二)作好实习前的动员、实习中的管理及其实习后的

总结

实习前学校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前的动员和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一定要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提前进入实习状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灌输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且告诉学生们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尽量激发学生们的实习热情。实习中指导教师要和学生们经常沟通,时刻了解学生们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们解决各种困难,实习后一定要认真总结,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校外实习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实习管理制度,

学校一定要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实习和在学校上课是一样的,都是有学分的,都是有考核成绩的,如果因为自身的原因,擅自终止校外实习将得不到学分,没有实习成绩,完不成实习任务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位授予,用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一时可能不理解,但是最终他们将受益,另外,对于优异完成实习的同学,学校一定要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激发同学们的实习热情。

篇(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对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9、2010.2011级158名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在本行业的就业意愿度较低,所有学生中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仅有一半左右。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更是呈递减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还只是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不包括毕业时在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它行业的第二次就业,所以最终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会更低。

二、影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熟悉现代旅游经营管理和手段,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主要是培养旅游行业的一线人员,而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说,_线岗位在旅游业是相对充满变化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可变因素,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高职旅游院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最终是否选择在本行业就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各种技能是否与旅游行业需要的相吻合。

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建时间较短,原有基础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不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虽然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并且很多学校都加大了实践课的教学比例,课程实践与理论的比例有些甚至已经超过了1:1,但是由于学校在专业硬件或师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校内的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另外虽然很多学校也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量,但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学生职业认知的偏差

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有些学生因为喜欢旅游,认为学旅游管理能经常出去旅行,才选择填报这个专业,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事实远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就对专业丧失了信心。有些学生是因为不能准确评价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素质、能力和企业所需的素质、能力的估量不准确,根据我们对学生和旅游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变能力、业务技能、善于学习是旅游行业最需要的,而旅游行业则认为,对员工而言,团队精神、责任心、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偏差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准备、职业适应预期和努力方向。还有部分学生毕业时一味追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不愿呆在当地的旅游企业,希望工作轻松些、待遇更高些。另外,社会和家长对旅游业也有一些误解,认为做导游就是吃青春饭,这样也使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影响。

(三)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提高他们的职业修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自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却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大形势看,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能胜任职业指导的教师很少,有些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指导方法和手段也单满足不了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

(四)旅游行业用人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希望用人单位能提供学习提高和晋升的机会,但旅游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重视。旅游企业带着较强的功利性来招聘人才,他们往往倾向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对高职学生并未给予特别重视或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有些企业甚至把高职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学生选择在本行业就业的意愿。

三、解决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该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发展指导模式,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还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开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职业指导课。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就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把职业发展放在旅游服务一线,明确自己的求职目标,做好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透彻地了解岗位职责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缩短职业适应期。

(二)创新教学模式,切实落实高职培养目标

1 .加强与旅游行业的合作,以市场要求规划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方向,转变培养思路,即结合旅游行业用人实际需要针对性培养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思路。教学重心不能停留在完成课程教学计划就等于实现培养目标的陈旧观念上,而是应该紧密联系相关的旅游企业,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以培养旅游行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旅游专业教学的指导目标。做到教学计划链接旅游行业相关模块,教学内容紧跟旅游行业工作岗位要求,教学方式贴近旅游行业工作模式,实现就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培养目标。

2.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各门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主体部分之_,要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大纲,保证实训学时和实训质量,采用启发式、情景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情景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演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操作过程。

信息化教学。依托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实训。

指导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如创办“旅游文化协会”、举办“旅游文化节”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

现场实景教学。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景区景点参观游览,到酒店、旅行社参观考察,加深对行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了解行业的动向,掌握行业的需求。如,模拟导游讲解,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赴旅游景区进行现场实景教学,增加模拟导游的情景性,使学生在进行导游词讲解时,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对景点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导游讲解,实现从背导游词到说导游词的转变。

阶段性实训。顶岗实训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阶段性顶岗实训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实训,利用周末安排学生在地方各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等;二是酒店实训,主要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在当地各大酒店顶岗实习,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三是景区景点实训,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景区景点实训。实训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完成相应的实训报告,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毕业实习。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就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的毕业实习时将其分流,分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景点三大方向,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加深职业认识,培养职业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为将来上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3.加强校内外实训室基地建设。要做好校内实训,必须以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配合主干专业课程的课堂实训,制定详实的实训室课程表,开足实训课时,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顶岗、轮岗实习的实践基地。与省内外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到一线旅游企业去实践,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感受道旅游企业的真实情况,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感受和认识,学习和提高,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也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旅游专业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性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双师型的教师能把握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能敏锐地抓住行业发展的动向,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让毕业生又快又准地胜任岗位需要。目前我们旅游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然后又直接分配到学校的,也有一些是转行的,很少有行业工作的背景,多是边学边教,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实际技能;聘请旅游企业的高管来学校为教师提供短期培训,讲授旅游市场的最新动态;也要引进行业资深人士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技能培训。

(三)行业的积极参与

篇(6)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作为独立学院开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怎样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提高实践教学的措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帮助。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对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层次各不相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增长,一些新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不断涌现,独立学院就是其中之一。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本院校。作为新型的院校,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有自己的定位,既要不同于母体的一本、二本,也要有别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目前,从我国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从培养模式上看,大多院校仍然延续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上看,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旧是按照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30%、专业课40%、专业实习10%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进行教学。这种课程体系呈现出“基础课多、专业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堂教学集中、实践教学滞后”的特点。学生虽然可以扎实的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不适应行业的需求,就业率低以及转向其他行业,进一步造成旅游人才的短缺。

(二)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产业阅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是由相邻的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外语等学科转轨过来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实践经验。大部分专业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功能

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正处于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基础建设、基本教学建设中,致使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这主要表现在:1.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依靠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调酒、果盘制作、客房做床、茶事服务、茶艺表演、形体和礼仪、导游服务带团和讲解艺术、旅游事故处理技能、音乐欣赏、文物鉴赏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一些独立学院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实践教学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2.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的专业实习中。但是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和联系不紧密,各自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合作的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实现,基地作用难以发挥。

(四)学生对实践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认为管理就是监督和指导工作,不用做具体的工作。这种眼高手低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业观念正确的树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虽然在模拟实训中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的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尽快的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的工作,对于其他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实习流于形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失

大多数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来说,没有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教学要求降低,教学内容多变,使本就十分单薄、弱化的实践教学更显不足,效果更差。对学生来说,学生的实践实习,缺乏跟踪反馈,仅仅通过一张简单的鉴定表评价效果。这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直观性,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

二、 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 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要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强的旅游管理专业,独立学院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因循守旧,要注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强化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比例,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要注意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要把实践教学的时间都集中在校外实习阶段。对于一些操作型、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如饭店管理、导游业务、礼仪等课程,应该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可以聘请一些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顾问,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这样能够加快课程优化更新的速度,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 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教师不仅要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才能提高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人事制度灵活的优势,在引进师资方面可以实现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比如,在引进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时,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二,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三) 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接待、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以及服务与管理技能。独立学院要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完善和建设,保持校内基地与旅游企业高度相近,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时维护和更新基地的设施。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一些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客源丰富的旅游企业。独立学院应加强与旅游企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制定实训(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实训(实习),规范实训(实习)制度,从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否顺利的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眼高手低”的错误认识,通过对学生要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就能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实践教学,很好的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 建立全面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评价对象,把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训都纳入评价的范围,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列为主要评价内容。对教师,可以通过听课、教案、评教、检查教师及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训基地评价等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把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将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设计、论文、报告、调研、专题制作、答辩、基地反馈等融入到考试当中。通过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才能确保培养出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要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2] 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商业经济,2009(10)

[3] 唐烨、覃勤、黄娟,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浅析, 科协论坛,2009(9)下

[4] 王金超、魏凤云,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 吕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4(32)

篇(7)

论文摘 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SOLO分类理论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思路清晰、简捷明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了专业整体课程优化设计,对本专业的21种可观察学习成果进行分类,根据认知规律进行排序,获得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个学年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2011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此大量的学生走入社会,各高校当务之急是专业建设,课程优化设计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系统性改革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各开设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设置偏差、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标,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能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以上两方面都需要学生内化后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显现出价值来,其隐性存在的特点致使学习效果评价障碍重重。有些学校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或项目化教学改革,这些大胆尝试的目的是打破旧有的知识体系教学设计,将目光转向能力培养,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训练型教育的转变。他们的积极探索意义重大,正确引导了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在单独的模块化教学方面优势突出,而在整体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方面略显不足。

二、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

(一)SOLO分类理论主旨思想

SOLO是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译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此理论更加注重整个教学的系统设计。它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作为为教学和考核对象,将学习成果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习一门新学科时首先获得的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其加总后形成量变。量变进一步深入之后,质变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二类。当学生的思维建立起抽象体系后,就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此类学习成果为第三类。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主线,即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表面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形成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于此分类理论,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为考核对象,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学习成果的循序渐进培养为教学设计思路,使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更具系统性。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进行了SOLO分类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尝试。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思路

课程优化设计焦点在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重新构建和组合,包括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向量,目的是使教学质量不偏移。为此课程设计步骤分为三步,一是找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即学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来完成;二是对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定义。定义原则为:分离的、互不相关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一类学习成果;相互联系的、连贯的、一致的整体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二类;抽象思维后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的教学成果定义为第三类。第三步是根据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即怎么学,调整顺序的原则如下: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循序渐进。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服务面向不同有所区别,但本质上应定位于: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在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接待、服务与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工作岗位(毕业后3-5年)为:接待经理、外联经理、计调经理、导游经理四个。以上岗位的优秀工作者都将成为企业调研的跟踪对象。通过对62家企业248位以上岗位的优秀员工进行工作过程实时跟踪,形成了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观察学习成果共计21项。再对以上学习成果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11项第一类、5项第二类、5项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

1.接待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三部分,第二类是签订旅游合同,第三类是旅游风险规避和;

2.外联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市场调研,第二类是旅游市场开发和客户开发与维护,第三类是旅游产品销售;

3.计调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旅游要素采购,第二类是旅游线路设计和成本核算,第三类是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

4.导游经理岗位可观察的学习成果(职业能力项)中第一类是客户档案管理、为游客提供食宿等生活服务、游客个性化服务、迎送服务、景点讲解、商品导购讲解等,第三类是导游培训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计结果

按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的教学顺序,对以上能力点的相关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和实训)进行前后序调整,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

1.专业必修课。顺序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与急救》、《领队业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计调实务》、《旅游文化》、《旅游英语》、《现场导游》、《接待实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14门课程。

2.专业任选课程。顺序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概论》、《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旅游美学》、《旅游公共关系》6门课程。

3.实践课程及交付成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高职高专层次专业教学应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在职业背景下,实现前述21个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年以认知实习为主的体验教学。训练包括客户心理分析、旅游线路推荐、门市销售、旅游市场调研、客户档案管理、客户迎送服务、景点讲解等11个一类能力项。通过对旅游企业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第一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年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的双轨教学。一部分学生进入旅游教研基地,在接待、外联、计调、导游等岗位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实现签订旅游合同、旅游市场开发、客户开发与维护、旅游线路设计、成本核算等五项第二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年学生带课题进入企业实习,课题设计全部与第三类能力训练相关,包括旅游风险规避、旅游接待管理、旅游产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与预防、导游培训等五项,实现了第三类可观察学习成果(即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SOLO法在课程优化设计中的实施难度

(一)应用知识教学尚存差距

高等教育的学习者任务是双重的。第一必须掌握一些认知范畴的知识,如概念、基本技能、事实资料等;第二必须掌握、应用前述认知知识的方法,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按以上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的08级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第二部分的能力未能更好的发挥,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出答案。

(二)课程开发是团队工作

对能力、工作任务分析、可观察教学成果等事项的信度严重影响课程整体设计的水平,参与人员需要精通学科知识并对课程广泛涉猎,需要一支至少是由任课教师、课程理论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队伍来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结束语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虽然存在瑕疵,仍不影响其优秀教学成果的显现。我们形成了基于SOLO的高职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优化设计中,实施此方案的08级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后续研究我们将深入更多的专业领域,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俊,鞠燕梅.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J].文教资料,2008(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