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篇(1)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理解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一般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这一概念看似简单,但仔细推敲,“能力”这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把“能力”看作是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打算从事或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把能力理解为已经具备胜任会计职业各项具体工作的才能和技巧,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是指会计人员经过学习和实践,进入会计职业时在既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

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代表了两种能力研究方法的区别。第一种理解称为能力要素法(也称投入法),这种研究方法着眼于从投入的角度列举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念等。能力要素法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为形成胜任能力而培养的能力,这些能力以学习成果的形式来表达。第二种理解称为功能分析法(也称产出法),这种研究方法的起点是观察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履行的职责和完成的任务,将能力定义为预备人员在进入会计职业时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这些职责和任务的才能和技巧,强调的是教育和培训过程的结果。

在研究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和完成其任务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系统化,所构建的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体系一般称为会议员能力框架或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构建方法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会计职业团体相继开展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他们普遍认为,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促进会计职业发展,改进会计教育,加强和完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根据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能力要素法(投入法)与功能分析法(产出法)。

采用能力要素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在财务会计、审计等标题下分别列出从事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要求以及相关的技能。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2003年4月的IEP-2《培养有能力的会计师》中,将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分为六大类: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性知识、智力能力。其中态度、行为技能、宽广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中包括职业价值观、领导能力、战略性思维、判断力和风险分析能力。技术性知识构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包括了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智力能力反映了人的基本素质。能力要素法在美国进行的一些能力研究中有所应用,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布的《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没有功能分析法详细,但是更倾向于关注会计人员在不同的职业角色的卓越表现所具有的特点,并着眼于未来的需要来确定那些对长期的职业发展有价值的技能,而不是那些在特定工作领域应具备的、容易迅速发生变化的工作要求。

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通常会描绘一张功能性导图,图中会列出会计人员在核心的关键工作领域以及决策和功能性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然后将这些领域逐层分解为各个单元和要素,再为每一个要素设计适当的表现标准,通过以层次不断提高的细节来描绘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3年的《特许会计师导图》就是采用功能分析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范例。采用功能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将不同的会计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分解为详细的单元和元素,确定每一个元素应达到的标准,用会计人员的实际表现与各标准对照,全面评价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在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时,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也可以融合使用。显然,对改进会计教育而言,采用能力要素法比较合适,而对于确立会计职业准入标准,加强会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功能分析法更加恰当。

(三)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国外经验国外对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和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承担。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外各会计职业团体已经了各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文件,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三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性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客户中心,技术。

此外,该框架还进一步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的能力和低机会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年了《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建议,与

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核心知识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12月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一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有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具体有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有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下我国会计教育问题

(一)培养目标发生偏差大多数人认为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毕业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而不是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如何学习会计的方法和能力,为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即会计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会计师还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会计师这一基本问题还未解决。

(二)教育层次界定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会计专业人才,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各层次课程交叉重复现象突出。专业知识课程与专业发展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三)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轻视非专业技能的培养会计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会计教学过于关注簿记技术和会计准则、制度,忽视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培养。使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组织、谈判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时间管理、承受压力和辨别能力。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高校大都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很少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师生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应通过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来完成,目前在会计专业教育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各高校几乎均未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现行的会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这种会计教育模式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使得学生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难以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某一事项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

三、会计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教育目标。根据“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终生学习的能力”,可将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于:会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

(二)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构建为了实现上述会计教育目标,有必要改革目前的会计课程体系,变知识型目标驱动为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体系。传统的会计课程大都是知识驱动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会计的各专业课程,课程及其内容关心的是专业考试和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所受的教育是记忆性的,而非能力培养。以能力型目标驱动的课程体系,强调在会计教育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目标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

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强调学习的结果,它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1)内容: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会解决什么问题?(2)行动:如何使用这些知识?(3)环境:使学生知道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这些知识?(4)考核: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型目标驱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并对每一授课单元指定阅读书目,并不局限于一本固定的教材,考试时不以一本教材的观点为答案,允许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观点为背景进行回答。

篇(2)

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围绕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就成为会计学科教学不可缺甚至无法跳过去的重要环节。为此,独立院校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教学有机的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离开了实践,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无从谈起。

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多个职业、若干工作岗位所需的本领。根据社会实际工作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独立院校应整合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夯实会计职业能力。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发挥到最佳效果。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为此,我们应将会计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单项实训、分岗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四个循序渐进、相互依存的部分。

一、认识实习,重内涵

首先,由专业教师进行实习动员,激发同学们热爱会计这个职业。其次,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还可以聘请专家举办讲座,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会计的内涵,树立做会计职业人的目标。

二、单项实训,重基础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可细分企业会计核算及投资理财等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其中核心的实践课程集中一周或两周专门训练,其余的可穿插在相关专业课程中。

1、初级财务会计手工实训

通过实训,学生能规范地书写阿拉伯数字、中文大写数字、汉字;熟悉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基本要素、各种账页、报表的格式与用途;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传递程序、整理与装订;掌握账簿的启用、建立、登记、更正、结账、对账等方法;熟悉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掌握简单会计业务的处理。为学习专业会计和综合实训打基础。

2、中级财务会计实训

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熟悉各类会计业务,加强学生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及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进一步训练;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为综合实训及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成本会计实训

使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工艺流程;掌握制造业的成本费用账户设置原则,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计算技巧;熟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具体计算程序,结转方法、会计处理,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具备成本会计的能力要求,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4、税法实训

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税种的具体应用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掌握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税费的申报。将学生所学的税法知识转化为税收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税法知识、为综合实训打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

5、财务管理实训

以案例贯穿整个环节,学习、运用典型案例。掌握资金筹集方式;杠杆原理的运用;投资的预测与决策,资金的营运;收入的管理和分配政策;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控制方法、考核方法、分析方法。具备财务管理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

6、审计实训

选用中外资本市场上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案例中吸取精髓,掌握审计的程序、方法、技术;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与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具备审计的工作能力,为综合实训打基础。实践课程如表1所示。

三、分岗综合实训,重岗位

1、分岗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分岗模拟综合实训是在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独立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手工(计算机)操作手段,对模拟会计资料进行分岗位综合实训,增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熟悉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各财务岗位责任制度,从而提高会计业务综合实践能力。

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过程中,以企业真实情况为背景,以典型经济业务为主线,通过从建账到日常会计核算、期末会计事项处理,再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全过程的模拟操作,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能够亲身体验会计主管、稽核、出纳、会计核算等各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环节,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以此补充理论教学上没有讲到的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2、分岗实岗综合实训

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财务技能。

篇(3)

【关键词】 学生主体;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无论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上述要求。审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停留在“教师”的表演;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审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以能力为目标的审计操作训练,因而难以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笔者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即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练习向任务驱动转变。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审计学的内容。比如在“审计风险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审计理论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实习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逻辑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审计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逻辑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财务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总结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实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三、以任务为驱动

知识与能力之间不能等同,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而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以报表项目、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对模拟单位的审计业务进行全过程操作,完成财务报表审计从签订业务约定书到出具审计报告为止的全部工作,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进行项目实训和综合实训。在实训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能力目标这根主线,明确每个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使实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模拟审计实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 叶平.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篇(4)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各个行业的会计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在电算化会计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率的同时,也给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和审计应采取的对策就成了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会计电算化的含义及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指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实施管理的人工和计算机结合的控制系统。会计电算化也表现着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如数据处理一体化、信息存放磁盘化、查询高速自动化、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多面化、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联系密切等等。结合我国实际,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晚,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会计电算化初级水平,所以目前形势下对会计电算化的审计研究具有同步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的影响

由于会计电算化具有他自身的新特点,审计人员需要针对这些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这些新的工作标准,也构成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新的审计依据。面对日益普及和发展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加快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完善,建立一系列与新的会计电算话相适应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等标准以及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对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因此会计电算化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确保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及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此外与手工会计处理系统不同的是,在会计电算化下审计人员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方式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报表、核对会计数据、分析财务状况、比较往年会计数据、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而在会计电算化下,会计记账方式的改变决定了审计技术的改变。在会计电算化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方式下的审计技术,审计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四)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改变

当会计由手工处理方法逐步地转向电算化处理时,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递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述能力,还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其输入输出的控制、数据处理的过程以及有可能发生的舞弊情况有深刻的了解。会计电算化要求审计人员在传统的审计步骤的基础上,能够熟悉信息处理系统的计划、程序和记录,了解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及其控制。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审计下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绕过计算机审计

虽然目前我国将近九成以上的企业都采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但是大多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都是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审计时,往往对于财务软件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处理流程、磁性文件的备份,对软件的维护等,都不够关注和了解,审计人员对审计计划的编写到实施审计程序,仍然按照传统的方法沿着可见的审计线索进行检查。

2.手工作坊式的审计

我国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仍局限于基础的文字处理,并没有将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计算机运算快、精准率高、储存功能强大的优点。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时间是事先计划好的,审计收费现在主要是按服务时间计算,因此被审计单位为了节约开支往往希望审计的时间越短越好,不乐意也不配合审计人员额外加长审计时间,因此这就造成了审计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精力对重要事项进行更为透彻的分析和判断,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1、电算化审计法规滞后

财政部从1989年到1996年陆续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法规。虽然我国了多项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进行规范,有些法规中虽然提到了关于保留审计线索和在会计软件开发时设计审计接口等要求,但由于上述法规主要还都是针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而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规范,但是这并不能充分满足电算化审计的要求。

2、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会计电算化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只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所以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时,需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协助,但这又可能会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3、客户不配合

很多情况下客户一般不支持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也不赞成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审查电脑中的账务。客户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系统,但归根到底是由于双方人员都不熟悉计算机的相关专业知识,害怕错误操作破坏了数据和程序。因此,审计人员很少有机会直接用计算机对数据库进行操作而取得所需的数据。

四、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应尽快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使审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也要以我国国情为基本出发点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得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化靠拢,审计工作与国际审计工作协调一致,更好地为对外开放服务。

(二)加强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各种财务软件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开发审计软件的速度,加快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软件的开发,此外还可以引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技术,促进审计软件的商品化。同时,还要强化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三)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主要通过建立会计电算化软硬件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上机操作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在企业具体的审计实务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建立的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进行企业职能分离控制,对不相容职务加以分设,根据职责分明、互相制约原则建立相应职责分工,也可通过制定一套严谨的会计数据处理标准规程来控制数据流程。

(四)加强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快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以适应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审计的要求。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的更新,也包括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的培养和计算机知识的更新,促进两者及早合二为一,真正适应会计电算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上预留审计数据接口

针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审计人员不仅要能够运用被审计系统自身的查询功能进行审查,而且要运用自己所编制的专用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核算系统进行审查,在对会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出的同时向该数据文件中输入数据,保证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中的数据永远与会计软件内部生成和输出的数据一致,从而保留下可利用的资料以便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l]姜玉泉.试论电子商务时代的计算机审计.审计研究.2006.6:128.129.

[2] 帅志芳:电算化审计初探【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8)

[3]陈玲、李晓红:会计电算化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7,(03)

[4]黄敏、王健: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电算化审计【J】.北方经济,2007,(8)

[5] 杨录强: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审计研究【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2)

[6]沈斌.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财会通讯.2007,6-168---170

[7] 冯淑萍.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J].会计工作,2010,(7).

[8] 赵娟.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J].理论观察,2006,(3).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效果

当前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要保持长远发展,必须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是教学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入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1 现行中等职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过分凸显学科的体系性和理论性

职教理论课程通常是由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参加,以教育专家为主体组建专门委员会完成,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以适应性、综合性和层次性为原则,运用系统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重要成果来完成。课程设置依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和划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按照学科门类划分专业;按学科逻辑体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有很显著的学科性痕迹;这种学科性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门类较多。例如:财会专业开设了普通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专业必修课: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税收、审计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技能等。面对年龄层次比较低的学生,由于理论性强的理论课程门类较多,就会把更多的教学课时用于讲解理论,这就又造成实践教学的欠缺。

1.2 专业理论教学内容覆盖的知识面窄,重复率高

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计的学科性,也使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在内容上多重复。例如,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技能课都讲“资产负债表”。这种重复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上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以财会专业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审计等知识。但该专业的学生一旦接触到相关账务处理知识却不甚了解,毕业后如果未能分配到对口的专业或改行,就得一切从头学起, 基础狭窄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业难。

1.3 专业理论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满堂灌”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少,理论教师多,很多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不活跃,气氛较沉闷。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而且多数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只会“做”,不会“教”,就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实现五个“一体化”

2.1 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一体化,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操作指导教师一体化,亦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可采用以下途径:①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②学校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通过技能鉴定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③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技公关、产品研发;④开展校企相互兼职,企业高管兼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企业技术骨干作兼职教师,学校教师兼任企业工程师,使教师不仅擅长对学科能力分析而且能对职业任务进行综合,不仅擅长工程设计而且能进行技术设计和实施,具有教学新思想,适应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

建设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场所,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购置或自制必备的教学实训设备,教室的布局、设备的摆放、室内环境等体现职业特色;②注重开发一体化教室的功能,将专业教室建设成为融讲解、实训、实验、考工等于一体、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专业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工厂,开发一体化教室的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③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引进企业文化,将企业氛围迁移到教室和实训室,创设企业岗位化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密切接触,体验企业精神,培养职业意识和素质。

2.3 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重新设计和调整专业教学的课程,把以前的多门专业课程调整为更实用、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例如对管理学和审计学等专业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接受的课程进行删减;增强了出纳实务、综合实训等操性较强的课程。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共同管理,对学生在听课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2.4 教学与考核一体化

要有效推进一体化教学进程,对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就要建立一套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全过程,反映工学结合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测评标准、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测评标准。前者在于测评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毕业生能否符合准就业条件,成为企业或单位的有用人才;后者旨在于解析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的要素构成和指标,衡量和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

2.5 专业设置与就业一体化

中职学校进行专业设置时,在对国家有关政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研情况,再确定专业名称和内容。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时根据企业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在师资方面向对重点专业倾斜。“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观念的落实使得中职学校能够在生源减少等不利环境下生存,因此中职学校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其专业设置应与市场挂钩,与就业衔接。

3 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学生流失率,提高就业率

形象直观、简单易懂的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反复交叉进行,不断更新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向更高层次探索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学会了操作技能,消除厌学思想和情绪,降低流失率。

一体化教学是按企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重组课程内容的,需要学校教务科与相关企业配合,学校派出专职教师赴企业在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教学实践,合作企业有中国联通新疆分公司、王府井百货、新疆国美电器,涉及专业课程有出纳实务、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与会计等,这些教师通过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后,学校与财政局会计处和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行业专家进一步沟通合作,整理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真正实现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时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我校就业率自09届以来高达95%以上。

3.2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体化教学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不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我校近几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财政部门举办的计算机、会计从业资格证等级证、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率来看:实施前07、08、09年的合格率分别为80.5%、81.5%、88.4%,实施后10、11年的合格率分别为96.7%、97.8%,实施一体化教学后,中级证考试合格率也比原来高出20多个百分点;2010、2011年学校组织参加国家级、自治区和市级的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分别取得了全疆和全市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大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3 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体化教学方法对教师从理论传授到实践操作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实习,使得每一位教师既要深入钻研理论知识,又要积极探索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由于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集教学、指导、组织、管理于一身,教师的沟通、组织、管理业务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不断提高,成为“双师型”教师。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针对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是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法,较圆满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强调技能操作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目前中职学校大力推广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6.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3]杜嵩松.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模式浅谈[J].实践与探索,2006,217.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雅光,母耕秋.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9,9.

篇(6)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 system in 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of equipmen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quipment operation ability, post service ability, organizational respons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ability.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job establishment and equipment guarantee demand.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locate the target, rationally coordinate the task, effectively save resource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t needs continuous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of Air Force First Aviation Institute of PLA,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work tip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建设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practical teaching conditions;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19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面向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和装备保障的职业技术院校正步入发展成熟期,依据岗位编制和装备保障需求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做到科学定位目标、合理统筹任务、有效节约资源、切实提高效益,是各装备职业技术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需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本单位的建设实际,在建设思路的确立和具体工作的开展方面,归纳了一些经验做法以供借鉴参考。

1 思路和原则

1.1 需求牵引。把握和落实“面向岗位施教,贴近装备组训”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形势与任务的变化,务求使建设内容贴近岗位、贴近装备、贴近保障,走实践教学与岗位训练一体化的路子,着力体现新装备、新技术、新理念发展思路,在充分挖掘实装效能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教学网站,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直观性要求。

1.2 重点突出。在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长远目标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立“非均衡”思想即“全局意识、非同步发展意识、非等量投入意识”,谋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充分挖掘院校自身建设和长期发展形成的历史积淀和优势,以新装备教学和保障建设为重点,区分先后轻重缓急,突出特色学科。

1.3 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先进、多元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建设的系统化、综合化和整体化。解决“小而全”的问题,将各专业基础建设项目和新装备建设项目集中整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教育观念;依托实践教学网络,应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推进实践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1.4 科学实施。以新装备体系建设为牵引,持续推进装备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通过制定规范、科学投入,避免盲目发展。在功能上既能满足装备保障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能满足装备性能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境上与装备保障环境及要求相一致;在实现途径上,通过实装型、虚拟性和虚实结合型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依据功能定位分类进行实验室、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和专业教室建设。

1.5 高效实用。构建新装备保障模式研究、保障设备研制生产及维修保障技术开发基地。满足装备基本保障内容的教学需求,满足装备性能分析和技术改进能力的培养,为完成各专业各层次保障人才任职培训和应急保障人才培养提供训练保障;培养一支熟悉装备、理论实践水平高、开发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提高技术支援能力,满足维修保障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和智力支援需求。

2 功能和定位

从“知识、能力”两条主线的相互关系出发,明确和区分不同要素在装备认知和技能培养“两条主线”中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定位上确立实验室、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和专业教室分层次建设模式。(图1)

2.1 实验室建设。在定位上,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装备技术开发等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形成某一专业、某一系统或某一较复杂子系统的实装或半实装的运行环境;实现设备装备的操作使用、性能测试、故障定位、效能分析和战术运用;满足教员、学生的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装备维护技术深化培训。在使用要求上,侧重技术支援和教员培养需求,体现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兼顾教学;依据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科目、课时和内容,确保实验开出率。

2.2 实习室(技能训练场)建设。在定位上,实习室(技能训练场)是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装备维护技能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为衔接院校教育和岗位任职、连通理论知识与保障技能提供物质保障;实践内容涵盖岗位一、二线本专业主要维护工作;确保实习科目和维护工作项目的一致性、满足学生上岗前的操作实习需要。在使用要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装备操作技能,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各层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实习科目、课时和内容,强调实作训练,不包含简单的演示性教学。

2.3 专业教室建设。在定位上,专业教室是教员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实现功能上,为学生学习专业装备原理、构造、功用等知识提供物质保障;具备装备构造展示、工作原理演示或功能模拟等功能;覆盖本专业主干课程、满足各层次主训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在使用要求上,指向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和训练软件等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直观地讲解;使用规范与普通上课教室一致,强调专业性、形象化教学。

3 实施和管理

3.1 加强组织领导。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列为院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部署工作、查找问题,扎实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三个机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领导小组由各级分管领导组成,负责项目规划、方案审批、过程监控和思想引导等;办公室为非常设机构,由教务部门牵头、各职能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建设事务的协调管理、检查监督计划执行和进度情况等;专家组由各专业领域专家和部分项目负责人组成,负责条件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咨询和支持,审议各项目实施方案,参与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和审议等,并根据建设进展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三个机构”的地位、作用,与学院的关系、与建设项目的关系如图2。

3.2 规范建设过程。一是确保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结合装备人才培养需求和学院特点,对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分解细化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内涵和目标,主动增加和完善建设内容,并对各项目逐个进行汇报、论证和评审;二是明确管理机制和工作程序,建设中采取院系二级管理机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控制,及时报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组等部门职责,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组织实施过程、包干管理建设装备,保证工程建设的有据可循;三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及《仪器设备购置、验收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工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经费使用与管理、检查与验收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做到条件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3 严格经费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经费管理,确保建设资金用到实处。一是专项管理、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具体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职能科室会同财务部门对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审计、划拨和核销;二是科学审定,根据设备种类、市场行情、供货渠道等不同情况,组织专家对经费支出进行充分论证、慎重决断,在仪器设备的购置中,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多方询价,严格招投标,减少中间环节;三是严格审批,坚持先批后支,严格按照申请、论证、审批的程序使用经费,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内容和经费预算;四是设备购置实行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原则,确保建设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建设经费。

3.4 注重检查监督。每半年组织一次建设中期(年度)检查(总结、讲评、验收),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后期工作;办公室和专家组不间断、不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积极做好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咨询工作,全程跟踪和监控质量,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4 质量和效益

4.1 健全奖惩机制。根据条件建设中期检查和年度总结情况,研究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工作量化标准,根据量化标准给予建设单位和个人精神及物质上必要的补贴;对按计划完成任务、建设质量高、教学作用发挥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将建设成果作为教研室和教员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个人实施奖励并优先推荐教学、科研成果评奖,对消极应付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4.2 突出建用结合。坚持“边建设、边使用、边发展、边出效益”,做到条件项目建设一个、验收一个、使用一个。一是在建设过程中,切实理解实践教学条件各要素间的衔接关系,通过对课程建设的深化研究,使建设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二是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扩充建设内容,大力开展科研公关和学术创新;三是使建设成果迅速融入课堂,提高装备人才培训质量,加速培养学科带头人;四是对研制完成的大、精、尖、新等仪器设备建立“联合、开发、共享”的设备管理与运行机制,与岗位需求同步,充分发挥效益,加速成果转化。

4.3 分级统管共用。逐渐由“室管为主”过渡到“统管共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从实践教学的功能和规模入手,对性质和内容相近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科学合并、撤销、调整或重建,打破单个项目仅服务于几门课程、几个层次教学科研需求的束缚,集中力量克服实践教学资源负荷不一的现象;二是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适应现代武器装备系统化、综合化和通用化发展趋势,贯通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要求及多样化岗位任职能力的培训需求,提高规模效益;三是突出科学、先进、协调发展的理念,构成任务上互补、逻辑上一体,适应装备教学研究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5 结论和提示

装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训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任务繁杂等特点,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实践培训需求,只有通过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博采众长,努力做到定位好目标、统筹好任务、节约好资源、提高好效益,才能真正使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实用、管用、好用。

参考文献:

[1]刘灿红,陈娟,何学武.构建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30).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审计影响措施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即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处理快捷、准确,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量。随着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工作由手工处理发展到计算机处理,带来了审计工作空前的效率化和便捷性,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也显现出了一些不适应性有待于我们去认真分析和研究,找到途径加以改善。

一、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带来了会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产生了普遍的、积极的影响和意义,提高了会计核算质量,降低了财务人员劳动量,使会计信息的传输及时有效,大大增强了有用性。我们对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带来的实际意义作简要介绍:

1.计算机的高精度、准确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数据准确性。记账过程由计算机完成,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2.计算机处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财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抄写和计算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企业在内部与外部市场之间的数据共享,使信息快速传递,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了信息处理的深度,并且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提供了可能,这也便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会计电算化带领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领域,首先我们需要对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做一些了解,比较其与传统会计方式的不同,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进行分析:

1.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数据是无纸化的形式存储,不再象手工会计阶段记录在帐簿中,而是与其他电子数据一样,具有存储方便、修改与删除不留痕迹的特点。但这也同时给会计数据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带来了威胁,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寻找根源。

2.传统的手工会计方式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职能分割、人员分工形成内部控制体系,与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相互牵制制度结合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会计电算化由于数据处理的集中和连贯性,必须设立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凭证、账簿、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电算化会计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追求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和自动化:手工会计岗位分工核算的各个工作,在电算化会计中都由会计信息系统集中处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系统的复杂性越高,数据的处理就越集中;人工操作和干预减少,会计系统自动进行控制处理,

4.对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仅具备会计单方面知识的会计人员已很难胜任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发展,也对会计审计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在传统的会计审计中,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都可通过书面记录加以审计。审计人员利用这些资料从原始凭证开始,通过记账凭证、账簿追踪到会计报表,通过可见的审计线索检查证、账、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等。但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处理过程都在机内文件间进行,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追踪审查。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不相适应。

2.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程序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法律、规范要求,所以审计的范围也应扩大到对会计软件的设计等范围,但这项工作复杂,且受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限制而难以进行控制。这也对我国相关的约束制度和监督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3.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审计的手段也要求与电算化相适应,进行计算机审计来进行应对。同时也要求完善新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来进行科学化、效率化的审计。

4.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和程序的确定,审计技术、方法的采用,都必须由审计人员操作和指挥。审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财务、审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四、为了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形势,采取新的措施来保证审计质量:

1.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电算化会计进行立法和规范,进行强制化要求和约束,使有法可依,并加大行政部门执法力度。如采取对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及二次修改实行备案审查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2.要求企业做好内部电算化会计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1)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尤其会计部门的组织结构。经营负责人、主管人员、财会人员和有关监督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追究到位,制定合理的会计监督制度并执行到位。

(2)要保护资产安全性。资产安全性会计控制包括资产控制和业务执行控制。资产控制:实物、现金、票据、债权等,包括实物控制和会计记录的控制,可参考手工会计对各会计岗位行为的规定执行安全保护;企业经济业务的执行都要有一套审批制度来进行控制。

(3)保护会计资料和数据。严格保管会计档案;数据修改应设立权限,敏感数据的修改权应集中在会计主管或企业决策者手中;调用会计数据或调读有关程序及说明,应该有一定限制措施;系统维护与数据录入人员相分离,核对与录入人员相分离等。

(4)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监督体系,设立内部会计审计部门,定期进行会计审计,经常检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工作情况,审计人员应参与和了解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