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贸易论文

经济贸易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2 02:22: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贸易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贸易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之后,逐渐发现传统的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等,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新世纪国际间竞争的要求。为了适应大时代的需要,应结合高校国际经济贸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高效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深厚国际贸易知识、扎实的外语基础、复合型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改革点主要有:减少课程的重复内容,增加课程的容量,利用有限的时间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对前人的知识经验过分重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略了对学生在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在形势的引导,忽视了国际贸易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实践教学;在教学期间对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到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惯常的思维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或者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逐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出合格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

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革

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五大类。忽视了对人文、自然、社会和科技等相关学科的补充。公共基础知识课:政治理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大学英语、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税法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增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课程,合理安排学期实习和学期准备毕业论文或与导师合作开展课题的研究等等。

四、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存在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多为主体,师生的互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社会性。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由填鸭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概括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采用多提问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新见解或质疑;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要讲深并讲透,其它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学,通过学生自学、提问、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关于现实和实务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并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鼓励学生或学生小组去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个人形式或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研讨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给与提示和指导,并在最后做出归纳总结。不但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的内容也要改进,教师授课不能仅限于书本,要把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逐步给学生补充新的内容。

五、把信息技术与国际经济贸易课程结合起来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师网络、互联网络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中的一种,它的交互性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学习的兴趣,还能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对国际贸易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管理、组织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特性不但对实现了培养合作精神有利,还有利于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把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提高学生的以上信息素养对育和教学过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把它们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才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并不多,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的传统教学技术,教师、黑板和粉笔以及为数不多的简单实验和现场演示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重点还是侧重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甚少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操作能力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偏低,创新能力欠缺。而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升操作技能和培养创造能力,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六、对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前景虽好。由于国际经济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把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水平结合在一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做到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真正做到实践教学,必须把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加大实践教学次数;配备优秀的、专职的国际经济贸易模拟实验教师;进而把模拟实验与网络操作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了加快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文化活动,比如:体育、辩论赛、美术等各种竞赛;教师也可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与科技讲座;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还应组成课外活动小组,来统计学生获得的证书以及取得的成绩,根据统计情况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结语

篇(2)

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策略

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子商务是一种给予互联网的一种经济运用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平台来发展经济,其经济发展形式众多,以B2B、B2C、C2C三种为主。电子商务发展引领潮流,是经济的一次蜕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话题的引领者,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发展之中,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平台,让中国经济走向国际,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进而扩大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

[2]刘畅.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5,06:46-47.

[3]秦斯睿.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2015,04:82.

[4]候斌.浅谈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建议[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460-461

国际经济贸易相关毕业论文范文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学科中心型和岗位应用型两种课程体系的局限性,提出了以三种需要为依据、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案,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门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复合创新型国际经贸应用人才的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1.产品出口的结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品的出口结构以初级原材料为主,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这会严重浪费资源,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然而,伴随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产品仍旧占据较大比例,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不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排放的污染物已经超出环境容纳的容量,大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较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进口贸易。在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制,进口了一部分有毒废弃物,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我国广东沿海地区,部分乡镇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以及部分有毒废弃物,在废弃物进行再生的过程中,将会严重污染我国的生态环境。

3.国外投资。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部分外国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尤其是跨国公司,外国企业的进入会为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设施。但是,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外国企业在投资我国企业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进而将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我国。因此,面对上述问题,如果我国不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环境壁垒。现阶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立法形式,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大量环境准则,以阻碍外国产品的进入。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使其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环境质量,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1.1建立健全绿色贸易壁垒研究机制。现阶段,为使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经常开展二者的理论研究会议,收集各个国家与绿色壁垒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影响我国出口的绿色壁垒,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如果发达国家违背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即非歧视原则,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绿色壁垒,我国应当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我国应经常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共同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虽然已经签署了与贸易相关的环境保护公约,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具体细则,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规仍旧停留在行政立法阶段,并且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国还应不断改进环境标志制度,在完善环境标志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制造工艺以及产品认证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国际基本标准和原则,进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其次,我国应强化管理进口商品的各个环节,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严格审查外资产品进入的各个环节,以免外资企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如果外资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应当进行严格的整治,以达到我国环境标准的要求。

1.3调整和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我国应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对于部分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应当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国应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切入点,不断强化出口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产品,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应当解决微观问题。

2.1树立绿色的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通过使用营销工具,满足社会需要的经营销售活动。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环境保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的切入点,进而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使企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变化需求,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考虑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企业获得国际绿色环境标志,通过使用绿色环境标志,以不断强化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加快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以使我国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

三、结语

篇(4)

1.借鉴其它高校实践教学经验,强化合作办学。一些理念先进的高等院校对实践教学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主要通过下述内容加以呈现。(1)对专业课教师的实践经验给予高度关注。优先选择具备实践经验且获取乙级以上专业技术执照的教师作为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当进入高等院校或者企业进行实践培训。(2)此类高等院校的实践设施优良,并且在校园内部设有诸多匹配的实习岗位。既能够完成必要的理论教学,又能够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3)此类高等院校会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赛,并且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相关的世界比赛,学生的技能证书数量将成为对学校考评的关键指标。借助技能比赛,强化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4)对学生的校外实践环节给予高度关注。校外实践可以有多种方式:轮调式(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学校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在校外实践环节进行,并且每月定期开展轮调)、实习式、进修式、走读式等。在上述校外实践方式当中,应用最广泛、收效最佳的当属轮调式。例如,可以同理念先进的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教学的模式。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应当有效借助此模式提供的优势,将专业课教师派到合作院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依照本院校的现实状况加以选择性的应用和吸收,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训实践体系加以有效的健全和完善。

2.突出国际商务单证实训重点,打造一专多能。国际经济贸易牵扯到诸多部门、诸多流程、诸多手续,是一个繁琐的流程。国际经济贸易要求其工作者既要了解并熟知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又要了解并掌握外贸单证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单证实训的重点在于强化国际经济贸易单证的制作,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普遍性环节加以深入的了解,强化对单证业务的实践技能。通过系统化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践培训,能够为日后顺利的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工作奠定稳固的基础。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理应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操作。因此,出于使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形成更加牢固的知识框架,并能将理论知识顺利的应用于实践的思考,应当为学生安排一定周期的国际贸易实训环节。使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操作形成零距离接触,从而有效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国际贸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商品均以单据的形式完成买卖,贸易双方都是以单据作为货款的结算凭证。因此,单证制作质量的优劣对于国际贸易业务以及利润的实现具有直接性决定作用。单证的准确性、完整性、清晰度以及实效性对于结汇的顺利与否存在重要的影响,有关工作者应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耐心。所谓“一专多能”人才,就是说既要掌握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水平,又要对相关岗位的实践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应当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在“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坚持“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特殊优势加以最大程度的施展,制定目标并建立规章制度,为计划的切实落实提供必要的保障。应当建立专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管理部门,将部门优势做以有效发挥,使企业整体倾向于“一专多能”型人才,从而向企业员工提供有利的多技能学习的机会。当企业工作者实现了“一专多能”后,其岗位落实和薪资待遇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有清晰的制度作为保障。对于拥有过硬的多技能工作者,企业应为其办理国家从业资格证书,将工作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3.融合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就业质量。在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当中,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是能够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步骤。然而,上述关键步骤一定要借助校外的力量和资源才能实现。正因如此,上述关键步骤成为了实践教学当中的弱化点。因此,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健全实践教学的必要步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常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首先,将学生派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和就业。并利用对实践基地的考察和与实践基地进行联合研究等的手段,对学生的实习状况和社会需求状况加以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进行指导改进的效果。其次,利用对实践教学基地工作者授予可作资格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工作者主动服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意识。除此之外,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定期开展培训讲座,并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负责人员和国际贸易机构的专业化人才进行客讲。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对业务实践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从而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训实践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秉承相互扶持的理念,在借助国际贸易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国际贸易企业)的力量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实际需求纳入考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由教师为其提供相应的策略措施;在企业的人员配备不足时,可以由学生为其提供相应的岗位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运营压力。通过上述做法,高等院校能够同企业形成稳固的信任度和长久的合作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对每个实践教学基地设置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并执行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数据实时追踪机制。现实表明,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引发的就业创新,能够有效地处理企业同学生之间信任度低的问题,并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双重稳定。

二、结语

篇(5)

[关键词]中国东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见表1)。中国与东盟商品贸易额从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的79.6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84.5亿美元,1999年又增长到270.4亿美元,之后的增长更为迅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双边贸易额分别突破300亿美元、4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2004年则更是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058.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5.3%,2005年双边贸易额为1303.7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5倍。目前,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表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衡量一个国家某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理论界经常使用的指标是由巴拉萨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简称RCA)。虽然RCA指数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度量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生产阶段中要素投入比例的数据很难获得,而贸易过程中的数据却较容易得到,所以,在做实证分析时,人们普遍采用该计算公式。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份额与世界该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份额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RCAXij=(Xij/Xi)/(Xwj/Xw),其中Xij为i国j产品向世界市场出口的价值;Xi为i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所有产品的价值;Xwj为世界市场j产品出口的价值;Xw为世界所有出口产品的价值。

当RCAXij>1时,j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超过了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j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RCA值越大,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当RCAXij﹤1时,j产品在i国的出口份额低于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出口份额,表明i国j产品属于比较劣势的产品,且RCA值越小,该产品的竞争力越弱。

由于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对外贸易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占据了东盟国家的绝大部分份额,以2004年为例,5国出口占东盟总出口的93.5%,因此在进行中国与东盟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时,只选取这五个国家的数据。

表2是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资料计算得出的中国和东盟五国的出口商品RCA指数。分类原则是:食品(SITC10+1+22+4)、农业原料(SITC2-22-27-28)、燃料(SITC3)、矿石金属(SITC27+28+68)、化工品(SITC5)、机械运输设备(SITC7)、其他制成品(SITC6+8-68)、未分类其他产品(SITC9)。

其中,食品、农业原料、燃料、矿石金属属于初级产品;化工品和机械运输设备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他制成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表22003年中国和东盟五国出口产品RCA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handbookofstatisticsonline2005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1.在初级产品方面中国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具体的某一类初级产品方面,相对于某些东盟国家来说,中国的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

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在食品和农业原料的出口方面占有比较优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在燃料的出口上占有比较优势;印度尼西亚在矿石金属的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印度尼西亚四类初级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说明该国在初级产品的整体上占有比较优势。

因此,在初级产品方面,由于中国与东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较强。

2.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在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上,2003年RCA指数为1.04,大于1,表明该产品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东盟中的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在机械运输设备的出口的RCA指数均大于1,表明四国在该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新加坡在化工品的出口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竞争性都很强。

3.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由于中国拥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较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其他制成品的RCA指数最大,高于东盟五国。

东盟中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也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的比较优势强于东盟各个国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泰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竞争较为激烈。

综上所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上。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最大。但随着高新技术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在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已经确立,表明了中国的贸易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但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在机械运输设备产品上的竞争力较弱。其RCA指数低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

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贸易结构最为合理,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机械运输设备、化工品),同时在初级产品——燃料的出口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的比较优势则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上。印度尼西亚在食品、农业原料、燃料、矿石金属和其他制成品等方面有比较优势;马来西亚在食品、农业原料、燃料和机械运输方面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泰国的比较优势在食品、农业原料和机械运输设备方面。菲律宾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机械运输设备上。

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而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双方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三、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我们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衡量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用Cij表示如下:

Cij=Σ[(RCAxik×RCAmjk)]×[Wk/W]。

其中,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Wk表示k类产品的各国国际贸易总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

如果RCAxi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i在k产品上出口较多,因此i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优势;如果RCAmjk的数值较大,说明国家j在k产品上进口较多,因此j国在k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这样两个国家的产品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多种产品存在的情况下,两国贸易的综合性互补指数可以用各产品互补指数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因此根据贸易互补指数的公式可知,当一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类别与另一个国家进口的主要产品类别相吻合时两国的互补性指数就高,反之则小。如果世界各国每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均相同时,该互补性指数为1。

表3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handbookofstatisticsonline2005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表4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

表3显示了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在表3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互补性较强;中国与泰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虽然小于1,但指数逐年递增,表明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则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贸易互补性在减弱。

表4显示了中国进口贸易与东盟五国出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通过表4,我们发现,中国与东盟五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逐年增加,2000年以后基本上达到或超过1,表明中国的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之间的吻合程度较好,互补性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小于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而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则表现出不断加强的依赖性。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自由贸易的发展,将会导致中国对东盟贸易的逆差增大。

四、结论

1.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2.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双方在不同产品上各具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

篇(6)

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现状分析

1.1.1、体育教学设施现状。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器材设备等要素,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体育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场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及场地的周围环境。体育教学的场所是体育教学环境中最基础、也是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设施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比仅为41.2%,认为一般的占比34.5%,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到24.3%。表明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设施的认可程度一般,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几个场馆进行分别调查时,学生对场地的质量、数量、色彩、灯光、周围环境等特性表现出了差异性,其中学生对于乒羽馆的认可度较低。普遍认为乒羽馆在场地的数量、质量以及灯光和装修上亟待提高。教学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设备合理、充分的配置与有效使用是高校良好教学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球类、健身器材等等,这些设备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设备的数量较认可,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1.1.2、体育教学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这两大因素构成的特定环境,包括班级规模、班级组合形式以及上课时间安排等三个方面。班级规模主要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它与教学空间的密度密切相关。在一个固定的教学空间内,增加人数就意味着造成空间的拥挤,减少人数则可以有效增加个人占有的单位空间。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体育课的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6-30人。通过了解发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中,班级规模大于30人的超过50%,并且存在一个教学单元内有8-9个教学班级集中在田径场,导致每个班的教学空间受到严重影响,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班级组合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一年级体育教学采用男女分班,统一进行一学年的相同内容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有利于教学管理,但不利于学生按照兴趣和能力分层教学。大二年级基本能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但由于受班级规模、师资和场地的限制,学生的选课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兴趣和特长。科学研究表明,人体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的最佳时间分别为上午的9-10点以及下午3点以后。当然,上课时间的安排还要协调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与文化课学习之间关系、场地器材条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时间设置较为合理。此外,由于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工作量较大,同时为了协调教师上下班时间的问题,使得课程安排集中于2-3个工作日,影响了课表的整体合理性。

1.2、体育教学的社会环境

1.2.1、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认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传统与风气非常好和好的比例合计40.9%,表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2.2、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调查显示,有76.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堂的氛围是积极融洽的。体育课堂气氛和谐是体育教学的催化剂,它是体育教学环境重要元素,应不断改善。

1.2.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体育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为30.1%,一般为51.2%,总体满意度较低。从学生之间关系调查数据来看,融洽度达到70%,表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班级的凝聚力较好,但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

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优化对策

2.1、物质环境优化对策

2.1.1、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增改建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利用率。体育场馆的设施除考虑学校整体布局外,其位置、采光、通风、颜色、规格、质地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健康、卫生、安全、审美等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就地取材,使场地器材多功能化,尽量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2.1.2、控制班级规模。体育教学部门应协调教务处、招生办等单位,合理控制教学班级人数,保证学生课上锻炼时间和效果。在采取小班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开设选修课程,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时量,保证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锻炼和学习。

2.1.3、合理设计体育课时间表。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协调体育教学与其它文化科学习的关系尤其重要。因此,在具体安排体育课表时,既要考虑体育自身的特点,利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尽可能降低由于体育课的时间和组织安排不当直接影响文化课程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得益彰。否则可能会由于一味单纯强调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各学科特色、性质和地位,争取课表设置上的最大效益回报。

2.2、社会环境的优化对策

2.2.1、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形成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严格落实体育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本校实际情况,把文件执行落到实处,狠抓学生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常年不断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竞赛的管理和筹划,让体育成为传统、成为必需,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2.2.2、激发学生动机,营造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气氛。体育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使学生从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2.3、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面对的都是90后更加开放和独立的新一代青年,只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体育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此外,体育教师还要通过各种团队练习,引导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强化团队精神,形成和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结语

3.1、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经过科学筛选设计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2、通过调查发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教学环境整体情况良好,但在体育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课程安排以及校园体育传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篇(7)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1直接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与这群大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就是看到她们正在整理捐赠来到书籍,运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可以直观的看见他们的工作场景。参与观察法是笔者利用同是学生的身份很容易建立信任进入田野,与他们一起进行工作。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1.2访谈

对社团负责人黄如婷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社团更深层次的状况,从她个人的身上看到每个热心公益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看到她们面临很多困难,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状况的改变,并且积极的面对。

1.3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找到社团以及项目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做出阐述,思考改变的方法。

2项目调查

———善客爱心跳蚤市场根据社团负责人提供的相关资料,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2.1项目简介

“爱心跳蚤市场”每学期都举办,是一个“大学生旧书钱贫困小学新书”过程,即收集整理在校学生的免费捐赠的不再需要的图书,如教材、教辅、杂志、其他课外书等;然后根据书的价值、新旧程度进行定价,置于人人网进行出售;所获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小学读物,并亲自送书到贫困小学。

2.2项目具体流程

2.2.1接受书籍的捐赠

学期末以及毕业季会在人人网的公共主页捐书活动的倡议公告,同学会把闲置的教辅考试资料无偿捐给善客,善客每接受一位同学的捐赠会在人人网上发状态的形式公布该同学的姓名级捐赠书籍本数,以这样的方式宣传并倡导同学们传递爱心。接受捐赠的书籍没有任何门槛,不会计较数量、类型和新旧。哪怕只有一本,只要捐赠的同学给善客专门负责的同学打上一个电话,善客们就会上门收书。无论是教材、教辅、杂志还是课外书,只要是书,他们都要。哪怕是写满答案的习题册也不要紧,都可以交给他们。

2.2.2分类整理定价

收到的捐赠书籍会由善客社团专门负责人,进行登记、分类整理。大致会分为教材类、资料类、杂志类和其他。通过最初筛选和分类以后,善客会给每本书在不同分类下登记编号,便于查找出售。根据每本书原定价和新旧程度进行定价。例如,九成新的《大学物理》,定价5元;九成新的《启航考研英语名师讲义》,定价9元;七成新的《读者》杂志,定价1元;九成新的《小说界》,定价3元。

2.2.3出售

每本待售书籍,都会拍照,上传到THANKSCLUB的公共主页相册中,并对每一本书的新旧状况、售卖价格及购买方式作出详细描述。购买方式:第一步,在书籍图片下方人人留言版写下宿舍楼号。第二步:编辑短息内容“编号宿舍号姓名学院”,发送短信到善客负责人的手机号码上。2.2.4购置物资捐往小学利用售书换取的资金,购买一些少儿图书以及文具。文具的种类包括:直尺、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擦、画本、铅笔、削笔器、写字本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常用的文具,而且图书的购置也全部都是青少年题材。

3发展模式探索

3.1优点

3.1.1财务公开透明

善客社团把所以购书明细制作成纸质表格,然后拍照上传到公共主页网站。用得到的资金购买的捐赠物资会开具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抬头的发票,同样拍照上传。这样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办法,使善客社团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同时也在同学们之间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口口相传,影响力不断扩大。

3.1.2捐书购书便捷

无论是捐书还是购书,都有善客社团的负责人上门取书送书。这样的模式是依赖于,每个宿舍楼都有分管的同学,责任明确,负责本楼的取书和送书。既有利于同学便捷的把书捐出和购入,又有利于社团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3.1.3为同学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旧书与新书相比,以一种独特的价值存在着,上面会有学长学姐的笔记和重点勾画。这一点在考试用书和教材上体现的更为突出,买的旧书的同学会学习考试时获益良多,并且旧书的价格低廉。

3.2困难

3.2.1社团内部组织

成立时间尚短,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在每年学期初末忙时,人员不够,社团主力依靠大一学生,但新生课业繁忙晚上有晚自习,没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社团的工作中。并且社团中女同学居多,这在每学期工作量非常大的期初期末成员非常辛苦。

3.2.2社团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社团的资金来源,完全依靠旧书的售卖,没有其他来源。没有任何组织机构的捐赠和赞助,这样就使社团的扩大再发展受到了限制。社团没有任何经营成本,没有固定办公地点,成员活动都是免费义务的,整个处于空盘状态,卖出书的资金有多少捐赠给贫困小学的物资就价值多少,连去小学捐赠的往返路费都是学生自费。在这一角度上,社团是需要自己一定的流动资金的,以支付一些必要的费用。收来的旧书堆放在本楼社团负责人的宿舍内,旧书堆积如山,会造成舍友的不便,情绪不满有可能导致宿舍矛盾。虽然这方便了同学捐书购书,但对社员形成了不少的压力。多个社团和用的办公室没有足够的空间放下大量书籍,只放了一部分,至今在学校没有找到合适的地点存储旧书,部分书籍仍然堆放在成员宿舍。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