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阅读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句话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阅读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那么多的“渴望求知的学生”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培养他们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学科阅读的培养,探索数学学科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学生理解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同时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美感,而且能让小学生学会理解、感受数学的奥妙,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阅读。相对语文阅读的直白,新一轮新课程的教材由传统教材的以单纯的文字为主的呈现形式转变为图、图文结合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题时不光要读文字,更需要从图画中获取信息、概括数据,从而进一步进行描述、表达。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也尤为重要。任何行为都因趣而生,那么兴趣也就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只有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才有可能去主动阅读,用心阅读,所以无论是课内阅读指导还是课外阅读推荐,都应该用学生的眼光去判断和选择,给学生喜欢的阅读内容,给学生需要的阅读内容。
1、 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与勤思多想、读写结合、举一反三等相结合。
2、数学阅读质量的提高
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过程是一种完整的心理过程。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去阅读教材,重新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1)教材上是用哪些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怎样利用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由转化到推导的数学思想过程,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让学生学会善于阅读的习惯
数学书需要重读、精读、巧读。计算过程重点读,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读算式、读法则,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通过阅读促使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看清运算数字、运算符号和运算顺序,明白运算方法。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
2、让学生学会会读的习惯
A、“读”中生疑。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发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从而自主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如,五年级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B、“读”中理解。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一、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以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提示题的设计,除了具有启发性、指导性、探索性,有思考价值外,还要注意难度上的层次性,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提示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还可以自己根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的目的和要求。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间读、精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已比较熟悉已经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的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反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如果因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实在不懂的问题,应做出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精读概念,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述或替代,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会判断某一实例是否符合概念,能对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找出联系和区别,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精读公式、算理,能理解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说明计算的方法和理由。精读解决问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分类阅读。阅读中要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类型,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感知、想象、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各类数学知识在阅读中的侧重点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形成技能。概念知识阅读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例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义,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计算阅读的重点是明了算理、掌握法则。例如:学生在阅读“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时,重点要弄清“为什么×3=?”并且能举出几个同样的例子,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以此归纳、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解决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综合性要求更高,阅读重点应放在分析、综合等思路的理解上,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对题意本身的理解,强化数量关系,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对同类、不同类但有联系的题目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阅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再缺乏兴趣,就更容易退缩、逃避。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加强阅读目的性的教育和鼓励学生克难奋进。以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故事、钻研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以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鞭策学生。
2.阅读前通过设置悬念、生活中的矛盾等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后创设交流合作的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通过有层次的阅读问题让学生都能读有所感、读有所得,特别是对自信心差的学生给予多一些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之前老师可以提一些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越来越有自信,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1)建设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2)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一、当前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在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笔者任教语文20年,发现在提高语文素养尚存在一些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1.目标把握不准确 低年级应培养激发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中高年级要能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但由于一些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目标把握不准确,往往出现在情节分析上做文章的现象,而这既脱离了学情,也会让学生厌学厌读。
2.阅读习惯的养成欠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之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语言阅读使用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即可。可现实教学中有一些语文老师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往往操之过急,这影响到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学段的升高,阅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好之”、“乐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和求知欲望,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兴趣,其法有二:
1.创设情境,感染学生,激发起阅读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教材选取了很多优秀诗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要选好突破口,采用恰当的方法,如运用语言的渲染、描述,或借助有感情的朗读来再现情境,或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画面再现,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想象、联想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尊重学生,设计教法,引导学生走进优美文本,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教学方法,转换观念,设计符合学情即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教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加强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因此更应该重视阅读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感,厚积薄发,发展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课内外众多美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素料。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阅读的同时也应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学习方式,提高语文阅读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有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值得我们去吟咏玩味,在合作、探究中体味文本,加深理解。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高阅读探究能力。提倡广泛阅读,读整本的书,也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可提供指导,同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如开展阅读文学经典读书会活动、不定时地举行诗词朗诵会等,又如背诵优美段落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活动增加积累,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趣味,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语文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9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味,形成课外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1.有效引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例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等,经过引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以身示范,激励学生热爱读书。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读书时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和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课外书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3.精选内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图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内在兴趣。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
1.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健康成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如,“名人伴我行”、“我与好书交朋友”、“我读书、我快乐”等主题的作文和演讲比赛。
2.家校配合亲子阅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就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教师应该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阅读氛围。如,鼓励家长在家里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为孩子制订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听读练习,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使孩子感到阅读是津津有味、乐趣无穷的活动。
3.开展学校读书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组织专题性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名人名言展览等,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行一些活动,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
三、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小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辨能力不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标要求,提供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去选择、购买或借阅,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范畴的书籍来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误入歧途。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有计划的读书也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小学生因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在阅读之前制订一个读书计划,按着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会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一、通过积累储备语言材料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是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充满童趣,适合学生储备语言材料。朗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语言材料储备不会很多,因此在课堂中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背诵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字材料尤为重要,也为他们日后自己阅读奠定了基础。当然,任何一种知识,一种技能的内化,必须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运用。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与课文配套的“成长阅读”上的文章,或者结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阅读文章,让学生在这样的“现学现用”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迁移性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及时地加以运用,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让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进行独立的思考,在对文章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中产生阅读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语句、段落的精彩之处标注出来,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加深对文章的思考,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产生更强烈的探究兴趣,获得更大的收获。比如,《乌鸦喝水》,为了引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小乌鸦开始在瓶子里喝不到水的时候,它心里应该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学生在思考了片刻后,写出了“失落”“害怕”“想哭”等。这时,教师提问道:“小乌鸦喝不到水的时候为什么要感到失落?”这时回答“失落”的小学生站起来天真地说:“因为有一次我出去玩,口渴了,去买矿泉水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带钱,就很失落。”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完全将自己的心情与文中乌鸦的心情融合到了一起,能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化了阅读的效果,学生不仅懂得了处理事情一定要想办法,还懂得了“不论困难再大,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
三、小小奖励----书本成为最好的礼物
儿童文学家严吴婵霞老师说过:“很少会有儿童自己爱上书,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我想,奖励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表扬了,你可以带他去书店选一本他喜爱的书;到了孩子的节日或生日,将精美的图书作为礼物送给他;当他做了一件值得赞许的家务时,可以奖励他一本有趣的绘本书……可以想象当孩子拿到自己的“奖品”时,会如何地爱不释手,然后迫不及待地去阅读。
四、诱惑孩子---读书成为最美的习惯
阅读是个并不难进入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无所顾忌地拿起一本书。选择孩子喜爱的书籍,自己先去读,然后将其中有趣的情节有意无意地讲给孩子听,讲到引人入胜处就戛然而止,给孩子留下悬念,吸引孩子自己去读。等孩子读后,还可以假装自己没时间看,又表现出急于想知道后面的情节,让孩子讲给你听,和孩子一起聊故事里有趣的人和事。慢慢地,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呈现出良好稳定的状态,阅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孩子最美的习惯。
五、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
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 “下笔如有神”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3.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