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素质教育观

教师素质教育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素质教育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素质教育观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考试评价

素质教育一直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素质教育”一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我国出现,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是来自于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其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指引下提出的,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影响素质教育的若干因素中,教师素质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教师素质中最具有导向的素质构成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目的观:重分数到重发展;重统一到重个性。过去的应试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以获得更高的分数,分数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追求。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校教学完全围绕考试内容组织教学,轻视“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关学科,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素质教育并非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不把高分数作为唯一目标。较之高分数,素质教育更强调教育应着眼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重视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知识与态度和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唯有如此,个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可能实现。此外,素质教育虽然着眼于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各方面素质的平均发展,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统一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之下根据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化发展,相反,素质教育倡导人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生观:重教师到重学生,重优生到重全体。学生观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学生地位的认知。素质教育与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不同,应试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价值导向的,主要看重的是学生社会知识的获得及社会谋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系统知识的获得。而教师因其在知识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成为课堂中绝对的权威,学生则沦为“倾听者”,教育地位相对被动。素质教育则认为,教育的重心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个人才是学习的内因,教师作为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学生个人这个内因才能产生效用,所以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主体应从教师转向学生,真正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逾矩不包办。从学生对象看,应试教育强调学生不断获得更高的分数,好了可以更好,典型属于精英主义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关注的教育对象必然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对于成绩一般或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可能会选择性忽视甚至敌视。在不断追求高分数的过程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素质教育则坚持通才教育的理念,着眼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提升,教育具有全民性。教师不关注课堂中的某一部分学生,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观:重知识到重能力,重灌输到重启发。在传统考试制度中,考试内容主要是知识。为了通过考试,教师在教学中会重视知识教学,甚至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教师要认识到,知识虽然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但并非知识越多能力就自然越强,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拥有更强的能力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强制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其与众不同的质疑保持理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独立性、批判性,努力运用对话、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观:重单一到重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分数成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也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把学生区分为不同等级。这样单一的评价制度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综合评价”的改革目标,并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明确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版块。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品德、身心健康、审美等多方面作出评价。评价标准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评价重心要随之发生调整,不能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教师应学会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面对学生每一次哪怕是细微的进步。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策略

(一)细化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从1999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我国一直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政策支持。但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政策进行细化、具体化,让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二)师范教育调整培养目标,重视师范生科学教育理念的培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大学四年是教师专业理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获得的知识会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知识基础,而这一时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则会对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就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部分师范院校非常重视训练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却轻视对其教育理念的培养,这样的教师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教育理念是会指导教育行为的,如果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学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理念做指引,教学行为就会缺失方向,教育理想很难形成。因此,师范教育应该调整培养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外,更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认同科学的教育理念。

(三)职后继续培训,建立互动式培训系统。师范教育为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基础,而职后继续培训则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理念。理念的深化建立在对相关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我国现有的师范类课程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学论与教学法等相关领域。对于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来说,这只是打下了基础,还需要在职后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为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因此,职后培训应当扩大学习范围。同时,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内化素质教育理念,培训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互动式培训方法,帮助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教育行为,学会教学反思,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四)社会配合宣传,形成社会舆论。教育观念产生于各种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内因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新闻媒体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积极导向;家长、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都要认同和支持素质教育,共同创造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社会各界都要大力宣扬……潜移默化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带动内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

(五)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体系。过去的教师评价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导向,甚至教师的个人利益完全与分数和升学率挂钩,这直接挫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改革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核心的教师考评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个人提高为重心的考评内容上。只有评价制度改革了,教师才愿意认同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保平.创新文化育人机制引领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7.

篇(2)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义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基础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基础人才。

篇(3)

(贵州省威宁县第二小学 553100)

素质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在本质上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他们的心智、情感、思想道德素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一个较全面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小学学生听读写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科学地制定阶段目标,追求其教学活动的整体效应,使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立体的网络和层次,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通过心智、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其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更须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方针,贯彻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作用,以收到素质教育的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确立素质教育观念?

一、明确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目的有要求,听,要有概括、辨析、复述能力;说,要意思明白、语言清晰、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文质彬彬;读,能阅读流畅,评点论述,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写,下笔能文、言之有物、观点鲜明、书写规范。语文培养的这些基本能力,正是“求知、劳动、生活、审美”的基本能力的基础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的课文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品质,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最佳食粮。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这些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贯彻《语文课标》要求,强化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更好地发挥语文科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语文教师要注重“形象育人”,把“形象育人”作为语文科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可是,从信仰、观念、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素质教育不利的阻碍因素,例如:自由思潮一度冲击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理防线,拜金主义冲击着传统的奉献精神,“为我”观念冲击着“为人”品德,这些都无疑为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利因素。语文教师做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承担者,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培养能力、弘扬美德、树立正确审美观的目的。可以设想: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工作方法得当、语文素质全面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会有多么大的魅力。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全面的素质,用“形象育人”达到潜移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教师要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篇(4)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五、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篇(5)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与发展的关键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前进的方向。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世界,而且也创造客观世界。”教育观念改变着教育的面貌,也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也就是说,先进的观念与思想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的成功;而落后的观念与思想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最终的受害者是学生。此外教育观念与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因为先进的思想与观念能够超前反映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人才的培养要求,这对于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获得实质性进展。

2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教育观念和思想必然要跟着发生转变来适应社会和形势的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思想,以推动和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从我国的教育状况来看,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是主体,这也决定了我国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已成为推动教育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另外,社会和家长也强烈要求教育观念和思想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会亲身感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广大家长对子女能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家长的观念和思想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仅关心孩子的成绩,同样也关心孩子在思想行为规范方面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家长的期望越高,意味着教育的要求更多,教师的责任更重,更新观念的任务更紧迫。

3 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代社会,随着对教师素质的不断探讨与研究,认为应该把教育思想和观念放在教师素质教育的首位,而且已达成了社会共识。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认为:“教育思想与观念,包括建筑在这一信念上的教育理想,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既能把握着方向,又能提供相当的动力。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不会有教育热情,就不能做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民教师,最多只不过是一个教育工匠。”

因此,教育思想与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师教育行为的奠基石,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环。所以,有人把教育警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样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所以说,教育观念与思想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根源就在于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也就决定了老师与老师之间的素质差距。一些优秀教师之所以相比显得优秀,就是他们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同时也注重自身的发展,在学生提高的时候自己也在不断地提高。像青海省特级教师王思明教书育人获得的丰硕成果,曾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宣读他的独创的教学科研论文。他的从教生涯也是继续提高的学习生涯。正是孜孜不倦地学习使王思明老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十分扎实的学科知识,大胆地实施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成功。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是这样,这也是每一位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研究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12

物理课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一、转变观念,推进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勇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走创新教育之路,所谓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要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擅长发现问题,分析新事物新方法、掌握事物蕴含的一般规律。物理课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物理教师。教师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可能把学生萌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束缚着教师和学生,所以首先必须转变师生的观念。要从传统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的教育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教育观念转变;重学生主体参与,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所以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才能全面推进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改变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物理教学中,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会学,也就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即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新的教学法应是灵活多变的愉快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转变,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完成必须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减负和充裕的时间,组织物理学科行动队走向社会,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使他们的行动与公众的实际需要密切的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开展“我学知识为人民”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情操,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使他们在中学时代就能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物理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要学科。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场景,才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才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一定需要,依据一定发展规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设想。引导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道路,引导学生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满足学生强烈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同时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收获最丰的场所。培养物理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实验能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配合实验,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渗透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人生观、教学观的不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然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注入式”“填鸭式”现象普遍,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特别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要做到如此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简笔画、幻灯片、投影机、挂图或电脑课件等教具,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多实践、多阅读、多记忆、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三是对学生要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及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使其都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之成为乐之者。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构建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常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空谈。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多年来,本人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技能,总结教学方式,使历届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学业的发展扎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英语教学课堂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在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来获取,因此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课堂本身的需要,更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有思想教育目标、认知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的整体规划,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挖掘潜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再次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教死书,要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是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教师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还应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真实体现,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