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篇(1)

1.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

论文百事通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2.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人为的行政性垄断导致银行运行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甚至是垄断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5.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盈利渠道狭窄,无风险盈利产品比例偏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而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无风险盈利产品偏少、偏低,这样,就造成盈利越多,管理压力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未来的风险越集中。

二、如何构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独立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银行执行管理机构并分别赋予其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和责任。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原则.重新梳理产品和业务流程,相应调整组织机构、部门、岗位和员工安排,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有利于一体化营销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为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改革单纯追求数量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创建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化而来,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涵盖银行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的实力、业务特长、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等,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使之真正起到统领国有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单一的“贷款管理”、“存款管理”等数量型管理模式,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银行内部自觉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将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管理统一起来。

3.尽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银行内部对于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需要政府起到推动和规范作用,由政府协调,银行监管、工商、税务、司法等各职能部门配合,搭建数据平台、规范立法等.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的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标准,并确定其惟一性、终身性,以此代码或号码为基础建立整体信用数据库.汇集企业和个人的各类信息,并确保数据的共融、共享。同时,通过立法等形式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促使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银行及其他单位提供、有效和规范的中介服务。

从内部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不够完善且短时期内难以完善到位的情况下,应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内部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采集的范围、来源和标准,加强对数据采集、录入和数据分析运用人员的培训.特别要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识别和把握,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同时,做好自身内部基础数据的返回验证和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内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相应改变对于各类数据分析、监测的手段,提高数据运用的技术含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尽量避免数据在内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衰减和不实.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与准确。

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究内部评级法(IRB).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管理方法。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评级提供了两种方法、如果国有商业银行采用其中的标准法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求多数企业提供外部评级结果.但现阶段我国的中介评级机构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单纯依靠外部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重是不妥当的。而如果不采用评级直接套算标准法系数.大多数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只能定为100%或150%.这将严重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性。事实上,我国社会中介评级机构的现状在短期内是很难根本改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标准法缺乏足够、必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以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行内部评级法,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改进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分类和标准值,科学考虑地区、行业、规模、性质等差异.改变评级的固定频次为动态频次,增强其时效性。使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并把信用评级的作用重心从单纯的信贷调查、审查和审批环节转移分散.增加对条件准人、风险预警、贷后跟踪管理等指标的重视和运用。当然,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内部信用评级的一些技术性工作.也还要充分考虑借鉴外部评级机构的做法和意见。与此同时.进一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推进贷款分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立标准,把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其信贷分类结果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某项银行债权的风险暴露程度.为实行内部评级法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经验。新晨

篇(2)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职能,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帮助其摆脱不良资产困境,还直接影响到产品创新、市场扩大、绩效管理、盈利能力等发展性问题。重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按照银行业国际通行标准——《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要求,借鉴世界先进银行经验,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一、与西方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2.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1)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2)风险报警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3)风险决策系统。确立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4)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5)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3.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人为的行政性垄断导致银行运行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甚至是垄断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5.产品单一,创新不足,盈利渠道狭窄,无风险盈利产品比例偏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存贷利差,而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无风险盈利产品偏少、偏低,这样,就造成盈利越多,管理压力越大,管理成本越高,未来的风险越集中。

二、如何构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所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离的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并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在国有银行改制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出资人的所有权与银行独立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银行执行管理机构并分别赋予其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和责任。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原则.重新梳理产品和业务流程,相应调整组织机构、部门、岗位和员工安排,建立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有利于一体化营销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为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2.改革单纯追求数量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创建现代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化而来,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涵盖银行全要素、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结合自身的实力、业务特长、市场定位、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等,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使之真正起到统领国有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变单一的“贷款管理”、“存款管理”等数量型管理模式,树立起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银行内部自觉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将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管理统一起来。

3.尽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银行内部对于数据的采集和运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我国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需要政府起到推动和规范作用,由政府协调,银行监管、工商、税务、司法等各职能部门配合,搭建数据平台、规范立法等.建立覆盖全国统一的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标准,并确定其惟一性、终身性,以此代码或号码为基础建立整体信用数据库.汇集企业和个人的各类信息,并确保数据的共融、共享。同时,通过立法等形式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促使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银行及其他单位提供、有效和规范的中介服务。

从内部看,国有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不够完善且短时期内难以完善到位的情况下,应依靠自身力量加快内部基础数据库建设.规范数据采集的范围、来源和标准,加强对数据采集、录入和数据分析运用人员的培训.特别要通过培训提高有关人员对所采集数据的分析、识别和把握,确保数据真实和准确.同时,做好自身内部基础数据的返回验证和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模式。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内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相应改变对于各类数据分析、监测的手段,提高数据运用的技术含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尽量避免数据在内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衰减和不实.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与准确。

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研究内部评级法(IRB).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分类管理方法。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评级提供了两种方法、如果国有商业银行采用其中的标准法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求多数企业提供外部评级结果.但现阶段我国的中介评级机构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单纯依靠外部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重是不妥当的。而如果不采用评级直接套算标准法系数.大多数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只能定为100%或150%.这将严重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敏感性。事实上,我国社会中介评级机构的现状在短期内是很难根本改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标准法缺乏足够、必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必须以新巴塞尔协议的推广为契机,积极推行内部评级法,建立并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改进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分类和标准值,科学考虑地区、行业、规模、性质等差异.改变评级的固定频次为动态频次,增强其时效性。使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并把信用评级的作用重心从单纯的信贷调查、审查和审批环节转移分散.增加对条件准人、风险预警、贷后跟踪管理等指标的重视和运用。当然,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内部信用评级的一些技术性工作.也还要充分考虑借鉴外部评级机构的做法和意见。与此同时.进一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快推进贷款分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设立标准,把对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其信贷分类结果结合,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某项银行债权的风险暴露程度.为实行内部评级法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经验。

篇(4)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 新巴塞尔协议 内部评级 风险管理文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涵义和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wide eisk management,erm)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组合所涵盖的各种风险。其核心理念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合理配置资本(见图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有以下特点:

1.分层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呈现出一种分层设置、分层管理的特点,同时强调最高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在每一个基层的业务部门单位中,都设立相应的部门或者岗位,专项负责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向上传递,一直到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2.集中与分散兼顾。负责管理不同类型风险的部门最终要将风险状况向最高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由此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有效性,风险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风险的综合管理规划和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3.风险管理事前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风险管理的事前化,对尚未完成的经营事件要进行风险的预测分析,这可使银行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更加及时,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

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用包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框架替代了原来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将银行各种风险通盘考虑,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银行的日常经营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并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风险事件对银行整体的影响,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并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整体上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其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配合,提高银行内部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建立,提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减少银行内部的经营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银行能够向市场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使得市场和投资人对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能提高银行本身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见表1)。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框架是以1988年旧资本协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与头寸管理的简单匹配上;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从国际大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 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法,这是建立内部评价系统的第一步,但是与先进的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方法、 评级结果的检验、 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评级级别的有限区分、风险揭示不足; 基础数据库储备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缺乏规范性;评级结果运用有限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扩大风险评价和分析的范围,对个体风险和组合风险都要做到连续监控和准确度量; 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充足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前提的。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违约概率、既定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时风险暴露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①。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不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缺乏稳定性,很多商业银行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数据需要。

3.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从而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完善商业银行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效率。加大力度完善银行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入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是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措施。当前,我国工、建、中、交四大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务之急是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引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anthony sau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m], 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1999.

[2]michael k.ong, internal credit risk models [m]. risk books, 1999.

[3]李志辉,李萌.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方法(rapm)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2004,(1).

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应措施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金融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的活动,对商业银行风险实施的外部管理活动的总称[1]。

1.2 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借款者在贷款到期后并不能完全偿还贷款本息,或因为借款者在借款期内出现信用下降、可能下降等风险。

2)利率风险。因为利率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就是银行财务的利率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财务方面操作时,因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经营风险。

4)汇率风险。银行资产因为被市场上一个或者多个汇率因素的影响而致使银行中资产损失的风险就是汇率风险。

2.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给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银行是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银行行业经营风险较高,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危机,不仅会对金融体系运转造成影响,同时对国家经济发展带了很大的损害。因此,对银行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在银行相互竞争、金融监管力度较为放松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风险管理成为了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缺陷

尽管我国十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多样性,但我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3.1 风险管理认识及理念上的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往往仅以规模大小来作为对一家银行的评价标准,如果哪家银行规模扩张快、银行的规模大,那么这家银行就是好银行。现在重视扩大规模而轻视风险管理的现象普遍是存在的。事实上,银行并不是以规模大小论英雄的,关键还得看利润。英国有一家银行,总资产盈利率在5年中一直保持在1%,已达到花旗银行等其他欧美大银行水平,在英国受到相当高的评价,而它的规模不超过300多亿英镑、只接按揭的单一业务。银行是不以大小论英雄的,关键是看盈利能力和市值[3]。

3.2 风险防范方式较为落后

由于商业银行在对其经营风险进行管理上,常用采用定向分析管理,而为实行量化分析管理,导致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和度量存在一定的偏差,精确度还有待提高。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若用于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将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出现严重缺失和失真的现象,不能形成资产优化配置管理模式,对银行风险管理科学决策造成很大影响,给银行风险量化管理带了很大困难。

3.3 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线采用的体制都是纵向式的,故而对应的审贷官序列也都是纵向式的。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治理模式在结构上还存在很多缺陷,没有建立独立的审贷官序列。国内银行对审贷体制很多都没建立起现代意义上对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多采用横向。国内的大多商业银行中,不管是信货管理部、稽核部还是资金管理的部门,都不能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承担或者有效管理银行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的职责,因为国内大多银行中没有专业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

3.4 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风险管理人才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对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包括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等)的特点,因此,要满足风险管理的现代化需求,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对高的素质。但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与西方国家的银行来比较,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难题。

4.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4.1 树立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属于并行不悖关系,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业务发展,为银行发展创造有利价值。商业银行每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在银行日常业务运行过程中,选择风险点,并对其风险程度进行衡量,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降低业务运行风险,在风险控制中创造更多的收益。首先,风险管理者要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其次,强化银行所有职员的风险意识,实例包括各个部门、各个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检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线融入全行的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当中,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关。

4.1.1 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各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和风险差异。差别化管理就是要针对不同业务种类制定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方法,一方面,归纳相同业务种类的业务特点,找出该类业务的风险控制点,另一方面,在不同业务种类中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在制定风险管理方法时寻求一般性方法,减少风险管理方法数量,便于进行业务关系管理。

4.1.2 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

由于商业银行所开设的业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并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及信用体系等有着密切的管理。因此,在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时,需将这些因素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并依据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和方法。

4.2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估体系等。其一,需对其组织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建立的组织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才能在商业银行复杂的股权结构中得到应用,并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防范组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行层面上,要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善,以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纵向发展及横向延伸。其二,对政策体系进行合理调整。由于政策体系属于有机整体,具有良好的文整形,涉及多个领域和业务。为了防止风险政策体系缺陷的产生,需保证每个领域和业务的政策体系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其三,对决策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为了保证风险决策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必须遵循公正、透明的决策原则,并保证决策体系程序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得风险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其四,对评估体系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可以对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银行业务风险及收益作为量化管理的基础,把资产质量及其回报率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使得银行资产中的不良因素得到消除,资本回报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通过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及时发现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3 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

从技术层面来看,提高风险管理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银行当前的业务种类决定了对应的风险特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能够有效规避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会受到某种特定的管理工具或者方法的影响,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建立并完善信息收集及处理系统是风险管理实施的基础。通过将市场上多数顾客的信息进行连续大量收集,同时识别预警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关键点。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

4.4 打造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打造专业的、高素质风险管理队伍是将先进的管理技术、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落到实处的人才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不但要注重风险管理技术及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才培训的环境,为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注入人本导向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打造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团队。为面对今后激烈的国际竞争打下稳固的基础。(作者单位:广发银行郑州分行)

参考文献

[1]孙.国外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与流程的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01):89-90.

[2]沈悠,柳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87-88.

篇(7)

关键词 风险管理 现状 对策

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缺乏监管,诱导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对全球金融业破坏力极大的次贷危机席卷而来;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松散的内控和不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些深刻的教训都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由风险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金融案例也不罕见,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深圳发展银行贷款案等等,这些无不警示国家、行业及公司内部必须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否则,金融行业难以获得平稳长足的发展。

只拥有少量的自有资金和固定资产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是货币的负债经营,它是以经营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资金融通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化和负债来源的多样化,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货币存在广泛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这与经营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一般工商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以及与之配套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具有独特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银行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则是指运用各种完备的机制体制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等各种合法、有效的手段将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以此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旨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协议推动了各国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的意识,促进了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完善了内部评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风险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虽有所进步,但其发展还未成熟,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比较凸显的问题如下。

一、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及其体系发展的不完善,这导致其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在相应的行业体制机制等方面及时地加强风险管控,放松了对商业银行运营的市场约束,增加了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同时也提升了行业风险,与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原则背道而驰。

二、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已不断设计、研制并实施了计量风险的各种模型,在风险管理的实用性和计量的精确度等方面有了大幅的提升。而我国目前采用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单一,计量误差偏大,适用性较低,研发力度较弱等一系列问题都预示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只有对本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给予及时、恰当、精确的衡量才能真正地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经营目标。但在我国,商业银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业务经营和获取利润等方面,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一旦降低了对风险的管控,经营水平就会降低,收益也会随之下降,这不但不能更好地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甚至会阻碍收益最大化的实现。国家也未对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较弱的宏观监管力度在客观上给予了行业发展的松散环境,不利于行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风险管理人才缺失

我国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到位,主要还是因为对风险管控的重视度不够。例如,相关从业人员的资历认可机制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评审制度。同时,雇员绩效方法的落后和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使得国内现存的高技术风险管理人才很可能会被国外的一些“人才吸引”的优待政策所掠夺。这不单单是人才的流失,也是国内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五、相关对策

面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突出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下列几项对策:

(一)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拥有一个完善的银行内部治理机构和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银行内部应该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建立权力制衡的有效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制约。银行应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以其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主要包括健全内部授权审批制,完善内部岗位责任制,加强内部稽核,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措施。

(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全行风险管控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银行是否具有及时有效的甄别风险并将风险最小化的能力。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向只停留在对资产负债指标和头寸管理的层面上,对相关比例的简单分析(仅对静态财务数据的计算得出的一系列比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基本建立在账面价值之上,而忽略了对市场价值分析的重要性。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识别技术和建立风险评估系统,能以更高的精准度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明确风险所处的级别和状态,这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

(三)树立全面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全行风险防控意识淡薄,全行树立的全面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就如同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深入到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不断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和治理。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严密的内控机制并严格实施,在全行建立一种高度风险管控的氛围。同时,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业务操作上严格要求自己,防范操作风险;在业务技能上积极提高自身水平,将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规范信息披露和加强市场约束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即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商业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主要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等。信息披露能使市场参与者评估具体银行的风险结构和资本充足问题,而市场约束机制则能够持续地监督银行,让市场参与者参与评估银行的风险,促使商业银行谨慎地开展各项金融活动,提高外部监管的可行性和及时性。

(五)加强金融监管

经济全球化中尤其是资本的全球化使金融行业的“蝴蝶效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快的速度波及更广泛的区域。当市场经济存在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时,这就需要国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法律或政令的形式授权中央银行对本国金融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机制(机构准入、业务准入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保护金融业公平竞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监管和信息披露监管等,切实维护银行、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有效推动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为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简介:吴潇文(1992―),女,四川巴中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