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03: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管理内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成长中的新学科,其所要培养的是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国内旅游人才市场却存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矛盾,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分配困境,难以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各旅游企业仍大声疾呼人才匮乏。其原因从供给方(旅游高等院校)来看,主要在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且多为其它学科如中文、地理、外语等转轨而来;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存有所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旅游特点不突出。同时,由于部分专业教师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且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教学与旅游实际存在较大差距,从而造成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状。1.1教学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且相对滞后
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其内容的合理性与否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旅游教学内容上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曾对某校在读的旅游专业学生(含00、01、02三个年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了多门课程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内容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较明显。有的知识在交叉并行或在相关课程中要么都讲要么都不讲,有的知识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
层次,拉开距离。二是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哭出。理论性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加之专业教师多m理论,且缺少进修学习和实践锻炼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教学从“书本”到“书本”,对当今国内外旅游管理的新方法、新问题、新趋势心中无数戊知之不多,以至教学时不能够结合实践,乃至滞污于实践;虽然有专业实习的安排,但因内容单调且时间过于集中,与理论教学不能同步协调。1.2课程设置死板,与人才培养脱节
许多资料表明,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向宽3径、厚基础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受到社会产业结勻和就业结构的直接制约,要求髙等教育培养的人中在专业上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具有进行综合思考约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旅游教育都存在课程设置死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时主要从本院系的教学人员、教学设备和经济利益方面考虑,诚程的功利性和不按学科专业要求设课的情况较为显见,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与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难以对路。
笔者在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中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应加强哪些方面教学的选择中,53%的人优先选择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社会公关、企业管理实务等应用性强的课程,而选择专业理论的仅占17%。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将高等数学作为基础课安排,且课时过多;而根据调查,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且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尤其是就业实践用处不大。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重要的母语基础课和历史文化课程却很少开设或比重很小。正是由于课程设置死板教条,与需求脱节,往往导致学生不仅基本理论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文化视野窄,底蕴不足,综合适应能力较差。
2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的宗旨
从上述阐析中,我们可得出结论: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宗旨。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改革的宗旨必须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笔者对合肥地区几家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进行过关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服务技能技巧、具体问题处理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可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偏向应用型。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比一般员工具有较好的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但集中存在的问题是“眼高手低”,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不相吻合,难以进入角色。因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有识之士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很值得借鉴。既要考虑到专业特点,又要注重综合性与跨学科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有了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努力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增加学生从事旅游业的适应能力。
由于旅游管理的综合性、职业性的专业性质,培养“职业型实践者”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人员,不仅必须掌握来自实践的具体管理理论,而且应当掌握外语和相应的专业交流技能以及适应职业需要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落脚点,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目的或最终归宿。
明确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改革的宗旨。改革,就必须更新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旅游课程与相关课程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技与社会进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他们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应当从“厚、宽、新、实”上着眼。
所谓“厚”就是要加强基础课教学,特别是加强那些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是永久性基础性的课程。因为学生基础知识越扎实,底蕴越厚,在未来工作中表现出的后劲就越足,宏观意识就越强;越能透过纷繁的事务,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越能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所谓“宽”就是要拓宽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增强多方面需求的适应性。
所谓“新”就是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接近或达到国内国际新水平,以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知识生长点的能力。
所谓“实”即强化实践教学。只有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有效地锻炼和形成学生从事实际旅游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措施
首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思路和要求,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实施上,要加强诸如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通用性或专业性基础课的教学;注重从旅游专业的边缘性或相关性学科中吸取知识成分,尽可能扩增课程种类;并多途径地吸收和消化国内外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其次,针对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一方面,可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或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加强教学交流,合理切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以规范教学内容。
再次,针对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课程设置本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课既要利用校内模拟设施结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又要与旅游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集中安排时间去企业顶岗实习。二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基础课或部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课,课堂讲授宜采用启发式,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宜采用案例分析法、管理演习法、模拟训练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组织教学,以便于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
第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有效地解决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问题。“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事实说明校企结合能使旅游专业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专业教育走向规范化,使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而且还可保证旅游高等教育吸引生源和毕业分配的渠道畅通。
另外,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知识更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败和进度。在师资方面也应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或兼职,在教师中推行任职资格的“双职称制”;同时U聘用一批企业家、政府官员做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因此采用必修、选修等恰当的形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在学者既可必有所学,又可各取所防止“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等调查方法,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如下归纳与总结。(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性较差笔者主要通过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对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企业为主要协同单位,协同企业较为单一,极少数旅游管理专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旅游院校等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协同合作。(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频率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频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首先,课堂实践模拟频率较高,实践效果较好,说明课堂实践环节得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广泛应用。其次,学生短期专业见习的频率较低,甚至存在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第三,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利用度,特别是本科阶段其课程设置比率较低,没有很好利用实训资源。第四,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其参与校外实训和实践教学频率较低,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与过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较为突出。(三)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调查,发现目前的专业课程内容其实践性课程比例较低,实践性课程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开设课程为导游模拟实训课程,餐饮服务实训课程,客房服务实训课程等,部分院校同时开设了前厅服务实训课程,酒水服务实训课程,以及茶艺、插花等方面的课程,但总体上看,实践性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并且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缺乏完整而科学的标准,专业方向区分度不强,随性较大,以上均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协同性不强,因而,完善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化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协同创新理念正是符合时展所需要的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即协同化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是指以协同创新为指导理念,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方协同,通过高等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的多方协同,构建多方资源协同共享平台,实现培养本科旅游专业学生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校企政多方合作协同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学校是主要力量,但是光凭借高等旅游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是很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同时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真正平台差距较远,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积极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平台,推动多方合作,实现校企政多方协同化,不断推进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二)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化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科学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协调创新,课程的选择和分配要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实践教学课程的协同性还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科学而连贯的培养计划,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课程训练,最终能够实现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学生的“高位就业”。此外,实践教学是一个包括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习等诸多环节的教学过程,每一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调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链接点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协同创新理念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协同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具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同样是协同的过程,不同的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搭配,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测试,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学生跨越基础岗位实习,最终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因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具有高度的协同性。
三、结语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44-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旅游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还是战略管理行为,旅游业在各方面都要谋求不同的改变,力求拓展深度和广度。毋庸讳言,21世纪的旅游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组织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线路等,在加入WTO后,我国旅游行业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一个长期健康而又规范的发展道路,这迫切需要有一批规范化的劳动后备队,需要教育部门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对旅游人才的高质量教育培养就离不开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因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来完成的,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就落到了旅游课程上。本文以如何设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1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高等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1984年至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为调整阶段,其发展速度有所减弱;从1993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建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形成了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迅猛扩张,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不足一半;而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衔接和协调。针对目前的矛盾,对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2)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是旅游经济方向;二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三是旅游规划方向。
(3)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1/3多,并且一般设置有4~6个月的顶岗实习。
2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尽合理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因此,要探讨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执行的都是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一直指导着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和整个旅游课程体系的设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突飞猛进,这一培养目标已显得定位不够准确。
2.2 课程实践性亟待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彰显出强烈的课程实践性。
2.3 选修课程没有实现与时俱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信息急剧增加,社会对旅游业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充足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扩展视野,这样才能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设立相应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然而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都不够先进,没有把握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结构势在必行。
2.4 课程之间的顺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今,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即大一接受基础理论学习,大二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到了大三和大四,则开始涉及实际操作,虽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但是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对此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2.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习惯的养成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求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由于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没有情景的创设或创设的情景,与真实的职业情景有天壤之别,普遍缺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很少,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师缺少对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教学只好过分强调理论内容,来自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案例缺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旅游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差甚远,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非所用。
3 完善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3.1 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要求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精英教育的模式,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人数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甚至定位为培养“总经理的摇篮”,这样的目标显得不切合实际。因为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毕竟是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以就业为目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转变过去定位上的盲目性,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基点。有鉴于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应以培养中层管理者为目标,不仅要构筑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还要构建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知识系统,同时还要体现应用性和现实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3.2 适应国内外旅游发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的旅游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主要由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与毕业论文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和相邻学科等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这一模块与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从而构建一个宽泛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专业课模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饭店管理专业模块、旅行社管理专业模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专业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整个模块中的重点。选修课模块,也可以称为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最后一个模块是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模块,即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参与实习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毋庸讳言,新的旅游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还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个别模块,组成新的模块,从而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以提高旅游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
3.3 注重旅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不断优化、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的完整性。作为教学计划的中心内容,课程设置必须认真界定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科学整合课程,避免重复,使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更加系统化。从长远考虑,要设置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由于旅游学类的课程还不够成熟,所以可以采取回归策略展开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课程中偏重介绍地理学知识。旅游心理学课程偏重讲授心理学知识等。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校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增加拓展知识课的门数,完善选修课结构,多增设有特色的课程,比如民俗学、社会学等。
3.4 协调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采用“正倒三角形”的模式,即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进行,基础课的数量遵循从多到少的原则,而专业课与此相反,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还能避免单纯学习基础课的枯燥乏味,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劲的现象的出现。
众所周知,专业课、实习课与服务技能课三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牢固掌握,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大多数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并增加社会调查和外出实习等方式。对于服务技能课,为了加强训练效果,可以集中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密集进行,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效果,这样可以节省课时,便于教师安排更多的有用内容。鉴于社会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状,必须重视实习实训,并安排6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切实加强对实习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以切实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
3.5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突出旅游教育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仿真化。应引进案例教学,推广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旅游管理专业要特别注重外语教学,把外语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中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总之,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环节、课程评估等多个方面,要使得课程设置改革顺利进行,还需要加强相关保障措施的改革,如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旅游专业设施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有了这些相关措施的充分保障,才能使得高校旅游课程设置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加快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矛盾的解决,从而促进旅游教育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翔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顾永惠.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 邹统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建设论文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4] 耿松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2(14):103-104.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重要性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一直以来都有投入少、回报多的特点,同时,它又是典型的无烟工业,既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又能够以旅游来促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和改善。与此同时,人们对旅游的热情和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旅游行业也渐渐摆脱过去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主的“边缘”地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对旅游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一、旅游管理专业当前教学现状
然而,从当前我国各个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上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为滞后。很多院校之所以开设旅游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在此前提下,很多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初衷往往是基于利益上的考量,而对于旅游管理有关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优秀的教学方式等仍然欠缺。因此,其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往往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快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教学脱离实践
上述我们提到,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化课程起步的时间较晚,大部分学校刚刚设立或者正准备设立旅游管理专业。在此情况下,由于经验的不足和教学理念的滞后,导致现今教师在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旅游管理基础类和理论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旅游管理往往又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与人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临时应变能力……等等,将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类型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的倾向上看,两者存在较大的矛盾和不适应性。
(三)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不足
当前形势下,很多院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和引进过程中,重点仍然在于教师的学历,而非教师的专业经验。在这种机制引进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水平很高,但其专业性、适应性却显得薄弱。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都将直接影响到其向社会输送人才水平的优劣。因此,不断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既符合当前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符合时展的必然需要。
(一)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直以来,旅游行业都是服务行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很多省份和地区的经济支撑产业。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旅游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成了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旅游行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遭遇时代赋予的重大挑战。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乃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
(二)满足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研究,而忽视对学生管理实践、沟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等的培养。而我们知道,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都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脱离实践而开展的课堂教学,不仅效率极低,而且也不利于培养旅游管理高素质、精专业人才。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改革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建议
下面,结合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优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也是当前旅游专业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当前,旅游管理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对此,要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将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内容摆在重点突出位置。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管理课程的分类,优化课程教学设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更加系统化的教学。
(二)强化旅游专业实践教学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要注重对教学重点的改革,变过去只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知识,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对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加强学校与各个实习单位的合作,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供充足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加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重点。过去,院校在引进教师过程中,常常只重视教师的学历水平,而忽视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对此,院校要积极转变这种片面的教师引进机制,转而重视教师“双师”素质,即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还需要要求其具有充足的旅游管理经验,以此来达到提升实践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各个院校在实施旅游管理专业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同时配备具有实践意义的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以及强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相信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必定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 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2] 林琳.新形势下旅游管理教学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构建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1.职业教育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在职业素质方面,而且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应满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专业业务规格本身就体现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建立在职业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
2.现代化特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企业的高新技术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因此,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岗位技能的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现代化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外延及内涵扩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3.社会实践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直接贴近社会需求,最快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反映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项目实训和模拟案例实训,都应来自企业的真实运作。企业也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场所,在现代企业里,学生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气息。
4.校企共建特征
校企共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校企共建就是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专家请来帮助规划、设计实践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激发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形式。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掌握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运用水平,就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见解并付诸实施。
2.有助于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展开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地区性新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学校对地方产业的直接介入。同时,还能以实践教学基地为纽带,对技术、工艺在生产实际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产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作出及时反映,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高度统一;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找课题,在完成毕业设计或专题制作的同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有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对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调查,识别和分解与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相关的专项能力及能力要素,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和应用实践性,应该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为落脚点,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旅游行业从事管理工作。
(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东西,而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所需物质条件多,投入量大;要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的“双轨同步”,必须建立起完善可靠的、软硬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熟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并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较完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设施和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实践教学对支撑保障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既要有一定水平的硬件环境,又要有相适宜的软件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败。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一)明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旅游产业需求、旅游学科理论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该以了解旅游产业的需求为前提,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对于旅游管理人才应对旅游产业需求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根据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和实践教学内容,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较好地实现专业技能、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建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基地目前一般包括客房模拟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信息管理实训室等。高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场所,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生成才的学习场所,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应该通过协作关系,与有关企业共同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企校合作关系。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以产教结合为桥梁,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采用以下的措施: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参加挂职锻炼;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从旅游企业引进优秀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总之,必须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支持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实践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工作动态,交流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在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过程中,要运用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带队教师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上级评价等方法构建起全方位评价机制,通过实习报告的评价、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全角式的跟踪调查、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时的工作态度、钻研精神、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尤其是注重与国家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对接的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诊断作用来确保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炜.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5).
[2]王保泉,等.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
[3]王健.谈高职教育中实验实训的作用[J].山东科技大学高职教育研究,2001,(1).
[4]汪焰,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
[5]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J].旅游科学,2000,(6).
关键词: 旅游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概述
(一)培养目标定位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等[1]认为应注意以下2点:(1)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2)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赵鹏等[2]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徐刚等[3]认为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田喜洲[4]认为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有机结合而的,其中素质教育课程群占总课时的50%,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划分为管理学基础课和旅游学基础课两大课程组,占总课时的40%,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可分为饭店管理课程组、旅行社管理课程组和旅游规划课程组三类,占总课时的10%。罗兹柏等[1]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三大系列来设计。何建伟[5]强调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创新,课程设置的类别除了工具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之外,还要有非专业的拓展课。刘文江等[6]认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践教学
杨得福[7]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李淼焱[8]对于如何制定实习计划,安排实践教学给出自己的建议。王伟伟[9]认为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就应科学设计课程体系,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增强实践教学学时,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并注重分阶段实习内容的不同,尤其注意习时间与旅游业淡旺季的致性。罗兹柏等[1]概括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4种类型:(1)模拟操作实习;(2)现场操作实习;(3)观摩性实习(见习);(4)考察性实习。黄明超等[10]对高校校外实习的有效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人才培养模式
田喜洲[4]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徐刚等[3]认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教育,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张建春等[11]认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应是厚基础、高素质、宽口径、一专多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管理学科给人印象是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而旅游管专业由于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在众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上需要较大的投入,另外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又比较年轻,往往不是各个学校的优势学科,很难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因此各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上的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不精
目前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学科背景的制约很难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补充进入教师队伍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硕士以上学历占的比例较小,再加上教师普遍缺乏旅游岗位实践的经验,从而严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设置混乱,教学内容滞后
我国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历史专业、地理专业、森林动物保护专业等。这些院校由于缺乏师资,往往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进行课程设置,而并没有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导致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局限于有限的几本教材上,教师往往还会结合自己原有的专业背景和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教学内容进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偏差。
(四)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
旅游管理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到目前为止其自身的学科体系仍然很不成熟。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科研工作难以得到资助,旅游课题的申报较为困难,申报成功的也大都是一些科研经费少的小课题,大课题难得一见。另外国内高质量的旅游学术期刊也太少,学术交流活动也不活跃,以上种种情况都导致我国高校的旅游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研究水平偏低,从而自然也束缚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的仍然是普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即强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以课堂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讲解教材以应付考试为中心[1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不加思辩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往往仅来源于教材,未经实践的检验,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与旅游产业的客观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不能达到旅游企业的要求。
(六)学生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较为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毕业生在毕业之前都经历了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习的要求。学生到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或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去实习只不过是做一些单的重复操作的事情,有些旅行社不让那些有导游证的学生带团,有些饭店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长期把他们固定在某个岗位,而不愿意让学生实习多个岗位,这样的实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