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 模式

1 前言

课程设计模式是指教师为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指导,因此课程设计基本靠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而个人教学经验由于个体特性强又无法推广,课程设计经验不系统,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面亟需改变,对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统一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标模式课程设计

目标模式一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预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最早源于教育家博比特的课“课堂活动分析”理念,而被系统化成理论则是由教育家泰勒完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遵循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最后反思教学效果的顺序。随后教育家塔巴进一步把目标模式发展为塔巴模式,塔巴模式将目标模式的四个步骤具体化为八个阶段:了解学情需求,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设置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塔巴模式将原则的泰勒模式变得更有操作性。而学者惠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课程设计模式,他认为教学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强调了教学反馈对原有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目标模式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3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4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5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情境分析。首选设计好带有若干能获取学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分析情况明确基本学情,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据基本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学程。第四,对学生的情境分析运用目标知识进行引导,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篇(2)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下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作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与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认真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在这种设计下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主活动,学生将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如在教学《恐龙》一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加以归类、总结,通过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观看影视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同时开展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语文课堂试图体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或者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适时运用 “留白”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3、莫忽视学习评价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业的多元化;动态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53-01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如何让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落实到小学语文学业的评价中去,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放在众多小学教师目前的重要课题。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对小学语文的学业评价提出以下两方面的改革。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语文素养构成的内容,确定如下评价指标:(1)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包含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话)。(2)语文实践活动(含口语交际、手抄报、参加信息交流活动等)。(3)语文学习习惯(含读写姿势、朗读习惯、思考发言、信息收集、资料整理等)。(4)人文教育效果(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程度)。

这正如新课标中指出的“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将有助于语文归真返璞,使语文教学不仅重“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语文不再是对“词语解释”、“中心思想”的死记硬背,而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针对上述内容,我们设计了“语文素养评价单:

1、语文基本能力”包含“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话”

每项设“优、良、及、待及”,根据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完成得很好得优,按等级依次类推。其中“汉语拼音”、“认字”可根据认读的数量来确定等级。(1)汉语拼音:主要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拼读音节。认读内容为》A普通话常用音节表;B四年级以上各册语文教材后的生字表,认读生字上的音节,统计认读的正确率,相应地打上等级。(2)认字写字:主要测评学生能否准确地认读教材中要求人的字,能否正确、端正地书写教材中要求写的字。(3)口语交际:听一段话,说说基本内容。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从态度大方、有礼貌、语言清楚方面评定星级。(4)阅读:一年级重在检测背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及阅读量加以评定等级。(5)写话:可以利用看图写话、贴图写话、画图写话等有趣的形式,激发展开联想,写想象中的事物。关注生活,写出对周围的认识,建立写话档案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采用标准对照评定等级。为了方便操作,分为三个等级:“很好”、“一般”、“再努力”,教师只需在相应的括号里打“√”。“自评”由学生自己评,“他评”由同桌、老师、家长根据内容分工评议。

(1)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习惯)

(2)天天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习惯)

(3)课堂内积极举手发言,敢于提问并参与讨论。(态度)

(4)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

(5)作业书写认真、工整,卷面干净。(习惯)

(6)课堂中善于与人合作,倾听别人,表达自己。(态度)

(7)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做事有计划。(习惯)

(8)读写姿势端正。(习惯)

(9)经常看课外书,看儿童报刊,收看少儿节目。(习惯)

(10)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语文热情高涨。(情感)

(11)通过所学知识对个人及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态度)

(12)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及克服困难的意志。(情感)

上面这些内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受这些因素本身比较难量化测量的影响,在传统考试题目中,这些素质的测查是不重视的。这些内容的评价主要参考日常的观察记录或通过各学科的考试适当渗透。

3、实践活动

实践能张扬孩子个性,施展孩子才华,通过实践活动的评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使孩子的语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他评”由家长根据孩子情况进行评议。

(1)每星期至少一次在社会生活中识字。

(2)每星期收看一两次少儿节目,能说标题和主要内容。

(3)利用自己课余收集的商标、图片等制作剪贴报。

(4)一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并口述活动过程。

(5)结合语文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用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观察所得。

(6)每学期开展一次“让我试试看”活动,可以是手工制作、做小实验,或是小养殖等。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重视; 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在一起,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明确表述了再各个学段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分科视野下对课程综合化的追求,成为语文课程创新的一大特色和改革亮点。我们应该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有意识地综合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等课程资源,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下面我谈谈重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必要性: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的背景

在语文中设置综合性学习,既是新世纪课程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

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学习来看,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和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要有广阔的视野,具有广泛而一体化的知识基础、高度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探究的习惯和态度,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将由专一、专学、专业、专才发展到博学、广智、多能、通才。

从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呼唤语文综合性学习来看,无论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还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都急切地呼唤着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于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组成;围绕“阅读”的中心主题,把活动、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新教材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又便于学生在实贱活动中提高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语文课程观,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来理解语文课程,加强了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整合,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密切了语文课程与多个领域、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再停留在认识层面,纳入了课程实施的视野。

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正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与情景中活用已学到的知识并学得新的知识,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新教材对课文选文的要求说,每篇课文既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美感;又适合作为学生阅读的范例,便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也尽可能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综合性学习中,对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的设计,也都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课前提示”看,着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尽快进入课文所设定的情景中去,激发创新欲望。

从“课后练习”看,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主观性、开放性练习,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部分练习还有拓展性内容。所有开放性练习都提倡多向思维,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灵感和悟性,增进创新意识。

篇(5)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化

在育人方面,课程设计是总的指导,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刻的意义。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教学方式也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合作学习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优途径之一。在语文课改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由于语文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单是接收知识,而且还要积极的参与,通过这种积极的参与来达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够让每个个体都能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与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2.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改善与活跃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老师主动学生被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处理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来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具体措施分析

1.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整理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之前,应该分配给学生一些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提升所搜集的信息的价值。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逐渐的养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以及课文的理解能力。由于语文课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每个学生不可能搜集齐全,因此,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得不同的学生之间共享各自搜集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个体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掌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詹天佑》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

(1)搜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

(2)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山势,通过画图模拟出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井法;

(3)小组合作表演火车沿人字形铁路路线的行驶方法;

(4)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不仅能初步体会出詹天佑杰出的设计才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对于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也有了一个了解。在正式上课时,不仅课堂氛围活跃,而且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流,拓宽了原有的知识面,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的力度

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互动的机会不多。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堂留给学生,增强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作为教师,上课时不但要让学生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更加明确的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学生之间通过学习,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由于每个学生都搜集了各自不同的信息,因此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以弥补每个个体知识不足的缺点。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于自己的不足能够有着清醒的认识,进而在合作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此外,在合作中,每个小组也应该充分的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遇到问题时,要相互协商,密切配合,共同解决。

3.安排课堂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新课改要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趣味性较强的文章,一些课文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表演实践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对于一些趣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改编,设置不同的角色,让各个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这种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面,与此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必须进行相互合作,这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还有一些关于自然风物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搬到野外,让学生充分的接触大自然,在不断的相互参与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结语

篇(6)

一、小学语文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弊端

现在的小学语文评价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文评价方法的单一性。

现在,评价教师语文教学效果和检查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的唯一方法就是笔试。每学期期末那张语文试卷,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出这一学期教师的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显然,单纯依靠一张语文卷,仅凭学生的笔试,绝对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语文素养。例如,笔试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不能检验出学生的阅读习惯,等等。可见,这种单纯依靠笔试的检验方法,束缚了教师的活动,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小学语文评价内容的片面性。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由于受考试方法――笔试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围绕考试教学。考什么,什么就是重点,就教什么,那些不考或笔试无法考的内容,就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可以说,考试内容的片面性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被考试这根“魔棒”所束缚,考试方法的单一性决定了考试内容的片面性,考试内容的片面性又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正因为如此,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参差不齐。小学毕业,学生在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离课标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完善现在的语文评价方法,是势在必行的,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客观评价教师的语文教学过程,检验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构建多元的小学语文评价方式

针对现在小学语文评价的单一性和内容的片面性,构建客观的、全面的、多元的小学语文评价方式十分必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重点突出检验教学过程,及时反馈,比较真实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全貌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小学语文评价内容,主要有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部分内容,评价方式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写字评价。

1、目的。通过对教师写字教学的评价,加强对写字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师对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力求达到课标对各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

2、操作。(1)首先,要根据课标对各年级学生写字提出的要求,使教师教学有的放矢,也使评价有据可依。(2)验收可以用平时作业及抽查两种方式,以作业为主,由写字教师负责;以抽查为辅,由教研组长或主管教学领导负责。(3)对学生的写字作业的评价可采取等级制:优秀、良好、及格、待及格。教师要依据各年级的写字教学要求,以鼓励为主,认真批改、指导,并做好批改记录。(4)学校可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举办书法竞赛,定期展览学生的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推动写字教学的发展。

(二)阅读评价。

1、目的。为了全面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到课标规定的教学要求,完善笔试的不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受到更全面系统的训练。

2、操作。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脱离笔试的制约。阅读教学不能围绕笔试转,不能考什么就训练什么,而忽视了其他内容,在抓好理解的同时,还应注重读的训练和阅读量。

(三)习作评价。

1、目的。应该强化教师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引导教师注重平时的习作教学,抓好习作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2、操作。(1)明确习作教学的要求,包括教师的习作计划、课堂结构、批改、习作篇数等。(2)学校领导要有布置、有检查、及时掌握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情况,有总结,有考核记录。(3)学校要为教师习作教学创造有利条件。(4)学校要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创造机会。

(四)口语交际评价。

1、目的。加强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2、操作。(1)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2)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要丰富多彩,选择说话训练的内容要符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3)口语交际时间要保证。(4)口语交际课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五)综合性学习评价。

1、目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高效

怎样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这是让很多小学教师都迫切希望做好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属于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教师要能够处理好与学生以及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各个影响因素的发展,才能够形成闭合良好的循环系统,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要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小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并保证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小学生的核心地位;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并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要能够对教学目标加以确定

任何阶段性的教学工作都需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明确时,要能够从学生整体现状出发,综合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对学生之间的差距加以重视,在巩固中等生和差生的学习基础的同时,拓展优等生的学习面,避免语文课程定位出现偏差,出现两极差距。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能够选择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也不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能够让90%的学生掌握超过90%的教学内容,引导优等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活动;针对后进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来制定层次较浅的学习要求,从而实现循序渐进。教师还要能够做好语文教材的钻研工作,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琢磨,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并考虑他们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应急方案,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设计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能够设计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选择“方案展示、策略互动、两个导学”的教学模式,首个导学就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课文自主阅读,并引导小学生对课文语言加以感知;第二个导学则是引导小学生进行课文语言的品评,教师要能够辅导小学生开展各种综合训练活动,并掌握语言知识的运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还要能够训练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服务,让其导学和学生的阅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体现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三、进行精彩的课堂展示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展示工作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环节,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学习注意力的集中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能够开展活泼生动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我独立思考的帮助下进行知识的贯通,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始终,当学生在课堂之上进行自我展示时,教师要避免学生出现形式主义的各种回答,要让他们不断对自我思维进行发散,还要能够对学生给出的各种回答进行揣摩,做好点拨和引导工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课堂展示过程中还要引导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进行思考,让所有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励小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通过全体讨论和思考给出相应的解决答案。

四、教师要能够转变自我教学理念,开展师生合作活动

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学理念主要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思想,也对教学质量和教学高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也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的领导者。因此,在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选择时,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小学生的合作者、伙伴,帮助他们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思维。教学理念的转变还要能够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考虑和判断。

要想能够保证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顺利进行,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个人魅力,教师在教授系统的小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在工作之余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拓展自我知识面,从而让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愿意听从教师作出的教学安排,实现师生有效合作的教学目的。

五、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今很多学校进行课堂改革工作的重要工程,在实际构建过程中首先要能够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给予学生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出发来对小学语文高效教学课堂的具体构建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保证语文教学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陈荣.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本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86.

[2]朱丽娜.立足生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2:107-108.

[3]陈熙.谈小学语文生本阅读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0:35.